如何評價美國SpaceX公司最新發布的將人類送上火星的星際運輸系統?

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周二在埃隆·馬斯克發表主題演講之前,SpaceX公司在墨西哥瓜達拉哈拉舉行的國際太空聯盟年會上分享了一段視頻,展示了將人類送上火星的星際運輸系統(Interplanetary Transport System)。此前該航天器被稱為「火星移民運輸機」(Mars Colonial Transporter)。

SpaceX的「星際運輸系統由一枚超重型火箭BFR,一艘客運版飛船MCT及一艘貨運版MCT飛船組成。視頻顯示當火箭離開地球大氣層後,火箭將與助推器分離,助推器將返回地球,而太空飛船將進入地球之上的駐留軌道。

火箭助推器降落到原來的發射台後,將攜帶一個燃料罐再次發射為飛船補充燃料,幫助太空飛船開始火星之旅。MCT超級飛船將使用兩個超大型太陽能電池板,功率達200KW。

來源:http://www.cnbeta.com/


首先,題主題目就起的不好
ITS明明是行星間運輸系統,既不是星際,也沒有限定火星。。
火星只是這次做PPT正好用了火星。
其他目的包括但不限於,
地球亞軌道運輸(半個小時到地球另一端,Musk自己都不信這個說法)
前往土星,木星,以及土衛六,木衛三
作為科考旗艦使用

其次,看PPT要有選擇的看。
復用1000次,20萬美元成本,改造火星,100個人什麼的直接略過
至於那個時間表,更加是瞄一眼就行。

閱讀PPT是有技巧的,有些只是強行找幾個理由,有些是核心內容,要會分辨

理論上Falcon 9目前都沒有走完一次完整的復用,但是這依然無法阻止Falcon 9 成為一款非常成功的火箭。
數了一下今年剩下以及明年的發射訂單差不多還有30發

SpaceX目前給世界上所有提供商業發射服務的企業都構成了非常強大的壓力

其次。目前透露出來的消息表示SpaceX目前5%的人力投入在ITS項目上。錢花了幾千萬這個量級
按照今年2月又5000員工推算,200-300個人也不算多。

目前有進度的部分主要是Raptor發動機,以及燃料箱。
Raptor這是SpaceX目前的一個核心項目,說實話和ITS關係並不大。
能搞定這個發動機對於未來優化火箭構型,進一步壓縮成本,同時爭取更多訂單是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的。而且IAC開會前進行了第一次點火。雖然未必是全尺寸樣機,但是不出意外未來幾年內無論如何都能投入使用。

碳纖維的燃料箱目前雖說是試驗過,不過目測很有可能是這幾年一直傳言的CZ9的那個鋁環這種狀態。恐怕離試樣都遠。

對於說這是分散之前爆炸的注意力的。Big Fucking Rocket這東西早就討論多時了,
今年8月已經基本上確定會在這次IAC上宣布,爆炸是九月一號的事情了。

至於說特斯拉缺錢什麼的,特斯拉是上市公司,財務怎麼可能如此胡鬧。

NASA的科研方向一直是一大筆訂單(包括歐洲)
對SpaceX來說多找個市場坑定不會錯。
目前比較確定的是18年會像火星發射一發紅龍,2020年會發射兩發
就這幾天的採訪來說Musk認為第一發紅龍成功率大約50%

這三次發射幾乎是SpaceX完全自費,曾經找NASA要求承擔1/11的經費,但是被拒絕了
成功與否,能獲得哪些成果會很大的影響SpaceX未來的發展計劃。

個人認為這東西會推進下去,但是不會有很高的優先順序。

2030以前都不會進入實質性階段。但是2020年以後SpaceX應該會增加人員和資金投入,一方面SpaceX目前的項目到那個時候基本上都可以進入生產階段,而且也沒有多少可大項目做了。長久來看還是有不少希望真能造出來,不過多半不會是目前的構型,也不會是目前的名字。

不過不太遠的時間裡用FH打點更大的飛船、探測器去火星倒是可以預見的


再者,認為火箭發動機多久不靠譜的。目前Falcon 9發動機多不多?
快要發射的Falcon Heavy更是有27發。多發動機靠不靠譜過不了多久就能驗證了。

最後,鑒於普遍認為SpaceX是靠NASA技術轉移起家的,
你們倒是列一個NASA轉移了那些技術的單子啊。
或者直接一點,NASA手上開發了哪些發動機?


BFR究竟有多大就不說了(比土星五號還要大),上面還有42個發動機並聯,不由得讓人聯想到前蘇聯4次發射全敗的N1火箭,實在太慘烈。

SpaceX這次真是畫了個Big Fucking Rocket


幾千噸燃料!一旦發射失敗,能用化學爆炸炸出類似核彈效果。


(先更正一下題主:ITS應該是「行星際運輸系統」)

九月下旬,為期5天的國際宇航大會(IAC)唯一關注的就是馬一龍先生關於火星計劃的發布會。話說那天作為SpaceX鐵粉的我看了真是興奮了一整天。第一感覺就是unbelievable,此舉若成簡直就是人類發展的轉折點啊。

這大新聞也折騰了好幾年。就在前不久馬一龍先生髮推說大傢伙可以go beyond Mars,網路征名後確定為Interplanetary Transport System(ITS)。
當然,第一步還是先去那個紅色類地行星。畢竟可行性高嘛。

說到ITS,想像一下一個122米高12米粗的大傢伙升空的壯觀場面【激動到嘔血


一級火箭(暫稱:Big Falcon Rocket,BFR)高77.5m,更可怕的是並聯了三圈42台(21+14+7)Raptor發動機(並聯30發的N1火箭在此也要叫他一聲爸爸好)。其中只有中央的7台發動機具有擺動機構,能夠調節方向,其餘35台都是固定的,這種設計省去了大量擺動機構的重量。
一般來說並聯的發動機最好不超過10台,否則出事故幾率會大大提升(N1就放了4次大煙花)。SpaceX挺喜歡玩多發動機並聯的:Falcon9並9台梅林,當時就有質疑聲,然而F9的成功大家有目共睹;即將發射的 Falcon Heavy並聯27台梅林,能否成功,敬請期待(馬一龍先生一直強調:即使有幾台發動機不能工作,任務都不會受到影響)。
倘若出事,就真是big fucking rocket...


二級飛船(暫稱:Mars Colonial Transporter,MCT)高49.5m,最大寬度17m。並聯9台Raptor,其中3台水平面工作(sea-level-361s lap)6台真空工作(vacuum-382s lap),擁有一副功率達200kW的太陽能帆板。二級MCT有兩個用途,一是載人飛船(ship),飛船從長遠來看每次可以送100+位乘客上天;另一用途就是推進劑補給船(tanker)。為了解決行星際飛行的推進劑與物質問題,馬一龍先生祭出殺手鐧:在軌加註。先送一艘沒油的飛船到預留軌道,再打3-5次補給船上去進行在軌燃料裝填。最後飛船起航,補給船回家。
飛船直接再入火星大氣層,利用大氣層減速後加超音速反推至垂直著陸。

說到遠航燃料問題,馬一龍先生秉著能在火星就地取材的原則,採用了並未用在現役主流火箭中的液氧/甲烷作為推進劑。甲烷能夠利用在火星上的二氧化碳(大氣96%為二氧化碳)和水(5百萬立方千米的冰層)通過甲烷化反應製得。
事實上一直以來大家都知道甲烷的優勢:比沖高、冷卻能力強、積碳少。但甲烷一直都處在一個很尷尬的位置,以至於他一直未得到太大重視:密度比沖不高,做一級不太適合,而做上面級的優勢又不大明顯。
而在發布會前成功進行點火測試的Raptor發動機則採用了「分級燃燒封閉式循環」,硬生生把甲烷拉離那個尷尬的處境,提高比沖。
Raptor海平面推力311噸(3050kN),真空推力357噸(3500kN),而大小似乎僅和梅林差不多,可能會成為推重比最大的火箭發動機。

(飛船的全碳纖維燃料罐)

(飛船內部)

ITS全身上下只用了Raptor一種發動機,而且主體材料主要是碳纖維,各種黑科技使得ITS的LEO(近地軌道)運力達到550t,是土星五號的4倍多。【簡直了……

航行為了降低成本,就需要回收復用。而此案更是實現了不論一級火箭還是二級飛船的完全復用。而且馬一龍先生表示,一級火箭BFR的回收就需要7%的燃料。這樣一來,成功回收之後,BFR可以復用1000次、MCT(Tanker)可以復用100次、MCT(Ship)可以復用12次。

馬一龍先生說要"making humans a multiplantary species"。
馬一龍先生又說「任何不是去建造城市的登火都是去耍流氓」。
一切看起來如此科幻,但每一項技術都是創造歷史。
回觀馬一龍先生的圓夢路,他現在的成就似乎都比他當時說的更牛逼一些。讓我們姑且以樂觀的心態去對待,況且行星擴張遲早會實現,一切只是時間問題。

(圖:POCKN)

---------------------------------------------

發布會的PDF:
mars_presentation.pdf (40.6M)
http://www.spacex.com/sites/spacex/files/mars_presentation.pdf

答主高中狗,知識儲備不足,若有錯請原諒。
謝謝。


月球都沒燈,計劃太大膽,雖然夢想是好的,單航空航天不是互聯網,需要的整個國家工業體系


面壁者馬斯克… 這用全球的資源也不夠啊


日本90年代還把中國海南島變火箭發射基地300已美元投資呢


就記住了「他媽的大火箭」和「他媽的大飛船」


天下逼共一石,埃隆獨裝八斗,我裝一斗,天下共裝一斗。


如果its真的能建造出來並成功運行的話 的確是化學火箭在現代的集大成者 多級復用 全部使用一種發動機 在軌加註 馬一龍用飛船近150t的死重換來的是無需在火星軌道對接 無需行星際擺渡船 這種花死錢的曾經必要選項 早知道美帝幾乎所有的登火方案都要不可避免的在火星軌道對接 大量的分離 對接導致的失敗可能性可比一次性把一個大飛船直接丟過去高多了
尤其是新引擎raptor 目前看來飛船上用到的有 1 高比沖真空版本去火星 2中間大氣版本火星大氣減速 3降落反推 4離開火星 5高比沖真空版本回地球 6中間大氣版本地球減速 7反推降落 可以說這個引擎是目前來說 人類馬上可以做出來最先進的引擎了 推重比和循環方式自然不用說
當然 現在我個人感覺 燒蝕塗層 系統集成 輻射防護 這些很重要的問題 到現在進展也很緩慢 2025年能首飛就不錯了 而且這火箭你第一次去火星總不可能拉100個人吧 做到實用化 一張票20w美刀的時候 怎麼看也是2040年前後的事 如果這樣的話 馬一龍這事怕是唯一一件現實領先於科學幻想預測的太空事件了 (看看1980到2000年的科幻作品的預期)


失敗很多次,總會成功的。
在拿到NASA合同後,一切都變得順理成章。


以後把自己的屍體或者骨灰埋在太空不是夢。


馬一龍說他自己不會坐,因為不想死…


是在對沖爆炸影響嗎,估計又缺錢了


好大一張餅


這位大兄弟最擅長的是畫大餅
造出來的電動車現在還一堆問題沒解決好呢
這又在搞火箭方面的大忽悠了


馬斯克,我一直以為你是個天才,沒想到你其實是個瘋子
你這個瘋子一定要成功啊。


那個動畫片看了,兩個火箭最終合併成一個運載器,單個火箭起飛推力10000噸。
想起土星5號火箭起飛重量3400噸,地球近地軌道130噸,月球軌道50噸,飛到火星軌道只有不到20噸了,而且需要著陸像地球一樣的行星在起飛返回到地球著陸根本不可能,那麼spacex火箭2個火箭總的運載能力加起來相當於6倍於土星5號的運載能力,火星的軌道只剩下120噸了,著落火星至少損失掉20噸燃料減速,不到100噸的火箭從相似於地球的行星上起飛成功進入火星近地軌道在地球上都難,而且剩下不了什麼質量了,更別提返回地球再著落了,土星5號帶著3,4個宇航員登月返回的過程,基本都是在狹小的空間自己位置上解決吃喝拉撒的,spacex還聲稱100人吃喝玩樂幾個月那不是瞎掰嗎。
為什麼spacex明知道這個瞎掰的東西還會製造出來?
公司缺錢,把表面上將來發展的趨勢儘可能的誇大,吸引行業外的投資,(帶領100個土豪火星一年吃喝玩樂游)可能短片成本幾萬幾十萬的,所帶來行業外的投資增加幾億,幾十億的,現在這家公司是世界上領先私營航天發射公司,經過近似於欺騙的方式融資,再投入在技術研發,雖然計劃達不成火星之旅的過程,但是公司必然更加強了在這個私營航天企業領先地位,雖然在技術上會被大家詬病,但是在商業上很可能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巴鐵和現在的vr不就是極端的例子嗎?當然巴鐵和現在vr技術必定失敗,spacex將來去不了火星,可以帶十幾個人土豪在地球軌道旅行,spacex又能騙來投資又有技術還是能維持的)


一個連月球都沒登過的公司說它要登火星……
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不信。


推薦閱讀:

如何解讀 2015 年 9 月 28 日 NASA 關於火星的「重要發現」?
為什麼NASA不把精力從火星轉一些到木衛、土衛、天王星和海王星上去呢?
在火星上看北極星,北極星還一直在在北方嗎?
如果NASA發現火星的環境跟地球差不多,甚至可直接居住,會對世界造成什麼影響?
中國月球車叫「玉兔」,火星車應該叫什麼?

TAG:火星 | SpaceX | 航天 | 運載火箭 | 星際運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