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學過和聲或對和聲缺乏了解的人是否可能很難對古典音樂產生深刻的見解?
理解,可能....深刻?excuse me?什麼東西你可以沒學過又對它有深刻的理解?
我個人認為和聲的張力並不是人類自然而然能感受到的本能,是西方嚴肅音樂幾百年自己形成的體系,強加在普通人身上的,這裡也包括現代的西方人。
很多普通人聽起來沒什麼特別的,但在古典音樂里都是有特殊意義的,比如Vorhalt,解決,Trugschluss,Napolitane這些對於在歐洲學音樂是基本的東西,普通人聽起來請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
不用說和聲,就連特定的音程在古典音樂(尤其巴洛克和古典時期)很多時候是有特殊的含義的。說一個舉了一萬遍的例子,比如向下的二度代表嘆息,向上的六度代表呼喚,所以莫扎特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 KV 550是個苦大仇深的曲子。如果不知道這些,聽起來就是個輕輕鬆鬆很休閑的曲子。
更何況在現代社會,背景音樂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到處都在放音樂,並且大多數都是流行音樂。而流行音樂的語言和古典音樂很多地方是不同的,除了本身的細膩程度之外,還受大量爵士等其他元素的影響。這種背景音樂潛移默化對人大腦中聽覺部分產生影響,讓人對古典音樂語言的敏感度變得遲鈍。
幾乎所有藝術作品都可以從兩方面分析。一是藝術性,或者叫技術性。二是思想性。這兩者不是完全割裂的,但也不是相同的。題主這裡的深刻我理解為思想層面的深刻。
不懂和聲,首先在技術層面肯定是不可能有深刻見解。而思想層面的見解,在我看來,並不一定和懂和聲有直接的必然的聯繫。換言之,就算你懂和聲,也未必能在思想層面有什麼深刻見解。思想層面的見解是形而上的,是在高於具體技術層面的見解。這就與個人的藝術修養、哲學修養、生活閱歷等有關。音樂作為一種高度抽象的藝術形式,一直被人們寄予很高的地位。柏拉圖將音樂描述為:對人類感情的模仿。而在十九世紀的主流美學觀點中,音樂由於高度的抽象性,也被很多美學家認為,是高於繪畫、雕塑等依賴於具體形象的藝術形式。所以即使不懂和聲,只要你能聽到聲音,就很容易被音樂打動,從感性的層面提出見解。但是這個見解未必深刻。我認為,深刻的見解必定是理性層面的。所以想對音樂有深刻的見解,除了技術層面的一些必要的能力外,個人修養與思想層次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啊。
學習學的只是知識,那是理性層面。對敏感的人來說,感性也能達到很深的理解。
1 和聲學的演變暫且不論,不過和聲本身是可以總結出來的,假如一個人聽的古典音樂足夠多,足夠長的時間可以自己總結出來這些東西。帶著破譯神秘古代文字的心態去破譯,早晚可以搞定的。
2 即使不懂和聲學,還能聽個響。不懂漢字的老外,也能把蘭亭集序當一幅畫看看。
3 對位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和聲學,如果只學過對位法沒學過和聲學也不見得差哪裡去。和聲學在古典音樂中佔有的地位並不是那樣的絕對重要,比如你如果用和聲學去分析賦格會死人的。
俺不覺得不懂和聲學就不能被音樂感動。音樂始於對聲音的感性,去了解如何運作這些聲音,是理性,最後還是要回到感性去審美。
但是!!!沒有通過第二階段就自稱對古典音樂有深刻見解的,那都耍流氓。
PS. 前陣子追了一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音樂會,結果一直有個朋友跑來問我,對那位鋼琴家的《月光》有什麼看法,她不停的舉出各種說法,表示貝多芬這首曲子是為愛情而寫的,接著據此批評那位鋼琴家的《月光》沒有彈出愛情的感覺,所以她覺得是不好的演奏。
我都不知道該說什麼了。是要有多大的信心才能把這些花邊軼事當成音樂的全部呢?
如果有人自信可以從程序員的程序碼、或是裁縫師設計衣服的打版剪裁里看出他正在痔瘡或是正在談離婚,那我就相信貝多芬寫鋼琴奏鳴曲裡面肯定充滿愛情。
呵呵,題主認為教科書上種種有關和聲的規則是怎麼來的?
其實,這些規則的確立,並非由幾個權威一商量,就拍腦門定下來的。而是基於深入研究人對音關係的知覺規律而後得出的範式。
樂理中所講的哪些音在一起就協和,哪些音在一起不協和之類的,也不是憑空說的。
一切都是基於人類的聽覺規律。
人只要聽覺上沒有殘疾,對音樂就有天然的感知能力。就不影響其對音樂產生共鳴。就像美食,美食家未必一定要具備大廚師的烹飪技術與烹飪知識,但不影響其對美食有著深刻的理解。
所以,對於欣賞古典音樂而言,不了解和聲規則,並不影響其對曲調內涵的深刻理解。
當然,如果題主的本意是專指「對古典音樂作曲技術」的深刻見解,而非「欣賞古典音樂」的深刻見解。就算我答非所問了。
這人要是足夠天才能在腦內演變出一套自創的完整的和聲學也行啊。
下士聞樂用耳 中士聞樂用眼 上士聞樂用心
命題1:如果某人a學過和聲學,那麼該人a會對古典音樂產生深刻的見解。
命題2:如果某人a沒有學過和聲學,那麼該人a不會對古典音樂產生深刻見解。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命題,題主考察的是第二的,請大家看清了再回答。和聲相對於音樂,就好比賦比興之於作文。你可以不知道賦比興/和聲是什麼,但這不妨礙你對文章/音樂的理解。但當你真正知道這些手法甚至有意識的用這些東西自己創作時,你就會意識到作家/作曲家寫得一個個都如此精髓。
答案是不能,除非你有過人天賦,對聲音有極其的敏感度。我來講講和聲的重要性,大部分沒有經過訓練的耳朵他們是聽不到和聲的層次感,有個音樂圈的笑話就是老師彈了個大三和弦,讓學生唱出來了,學生就唱了一個音「曠」……,笑話歸笑話,實際上沒有樂器基礎的人或沒有視唱練耳的人,一開始找不到低音 三音 五音,這造成了聽曲子的時候只能注意到主旋律。
那麼訓練過的耳朵能分辨哪條聲部在哪邊,最簡單的測試就是聽巴赫作品,你能聽到幾個聲部?請大家不要誤導別人說古典只要你喜歡聽什麼就聽什麼!!!這太不負責了,很多學過古典音樂的人也不喜歡聽古典音樂,也不知道古典音樂怎麼聽。然後告訴大家古典音樂其實很容易,沒有門檻。我在這邊強調他就是有門檻的!!!!也不要說古典音樂就是古時候的流行音樂。她跟中國古代的傳統音樂又不一樣。他是一個特殊的產物,是一種既可以當學術研究(非常非常難),又可以當做欣賞的音樂類型。她不是流行音樂呀,沒有門檻,有個耳朵就行了。如果說流行音樂展示給你的大多數就是一個點(唱歌那個聲部)。而古典音樂展示給你是一個面。每一個聲部都進行設計,一個主調(相反就是復調作品)作品常常包含主旋律(而且經常跑來跑去)副旋律(不知一個) 隱藏旋律 和聲層 低音 如果用流行的耳朵聽古典真的沒意思,我們設計了那麼多你就聽一個主旋律。我們不是白設計了嗎?而且這些設計是環環相扣的。不能多一個音也不能少一個。這個原因又要討論到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創作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介紹方法:
如果不刻意訓練,這種形成條件需要從小在古典音樂環境中成長。如果沒有就需要刻意的學習和聲,要做到三點
1知道這是什麼和弦
2能聽出什麼和弦
3腦子裡有和弦音效
這三點做到能增加你對音樂的敏感度,就像本來耳機是10塊的增加到1000塊就是有這麼誇張,你感覺你在另外一個世界。還有一個辦法,我本人沒測試過,就是吹葉子(大麻)也是增加全身的敏感度,聽吹過的人說甚至能看到音樂的顏色的感覺。本人在這也不推薦這種方法。第一個方法結合APP和書本訓練。
請抬高你的頭顱,仰仗她的光輝吧
沒學過和聲根本就不可能對古典音樂產生什麼初步性的理解,這裡的理解指的是理性的認知。事實上學過和聲也很難對古典音樂產生什麼深刻的理解,學習和聲只是學習古典音樂這條漫長道路的第一步。
除非你有極致的天賦,能夠很快地領悟。普通人沒有長年累月的積累,沒有耳朵敏感度的極大提升和內心聽覺世界的建立,以及一定程度地將古典音樂轉化為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談對古典音樂的理解還是算了。我覺得音樂是最為形式化的藝術,音樂審美,重點應該放在其形式的美上,而不是其(所謂)內容上。而和聲作為支撐音樂的縱向結構,和聲進行作為推動音樂發展的橫向結構之一,意義是很重要的。所以了解和聲一定對欣賞和理解音樂作品有幫助。
另外以我自身淺薄的古典音樂欣賞經驗,也稍稍驗證了自己這個看法。自己了解了一些關於和聲學的知識後,聽音樂時開始有有意地關注和聲的結構和進行,這讓我開始能夠欣賞了一些以前無法欣賞的作曲家(比如馬勒、布魯克納)的作品。
雖然有些跑題,不過關於音樂理解的層面(形式還是內容?或者說是純音樂還是音樂涵義?)這個問題請參考科普蘭的怎樣欣賞音樂 (豆瓣)。片段摘錄如下:
傾聽音樂的第二個階段即我所說的表達階段。在這裡我們馬上會碰到引起爭論的問題。作曲家傾向於迴避討論有關音樂所表現得內容。斯特拉文斯基自己不是宣稱過他的作品是有它本身的生命的「物體」、「東西」,而且除了它本身的純音樂存在之外,沒有任何其它意義了嗎?
那些明智的音樂愛好者在要求任何一首作品都具有明確的涵義方面要走多遠呢?我說,充其量不過是一種一般的概念。在不同的時刻,音樂表達了安詳或洋溢的情感、懊悔或勝利、憤怒或喜悅的情緒。它以無數細微的差別和變化表達其中的每一種情緒以及許多別的情緒,它甚至可以表達一種任何語言中都找不到適當的言語的涵義。在這種情況下,音樂家喜歡說音樂只有純音樂的涵義。他們有時甚至更進一步說所有的音樂都只有純音樂的涵義。他們的意思是說,找不到恰當的言語來表達音樂的涵義,並且即使能夠找到,也沒有必要去找。
謝邀
我個人認為和聲不是理解音樂的關鍵,學過的話當然會有些幫助,但是沒學過也不意味著不能深刻理解音樂。
如果想真正「讀」出音樂的內涵,學學樂理、和聲和曲式分析,可以幫助聽眾從理性的角度分析音樂,比如某個地方和聲進行是上行,可能推動了情緒的上漲,或者在某個地方用了一個跟之前截然不同的特別的和聲,表現了情緒的突然轉變或者是有新的內容的出現。
但是,只要在聽的過程中開啟全部感官,非常細緻認真的捕捉音樂中的情緒變化和內容,這樣通過感性手段才能更好地理解音樂。比如你聽到某個地方音樂持續上行,你自然就感受到了情緒的上漲,又或者是某個地方突然出現了奇怪的聲音,你一定感受到了氣氛和情緒的變化。
舉的兩個例子其實說的同樣的東西,只是理性理解和感性理解的區別。理性和感性在音樂中是不可分的,理性分析可以幫助聽眾更好地感性理解音樂,但是音樂更重要的是要用感官來體會,在欣賞過程中對音樂及情緒保持敏感,這樣才能深刻理解音樂。
你覺得俞伯牙是否覺得鍾子期對他的音樂有著深刻的理解?
不要太在乎深刻的見解。
和聲,學了只有好處。提問的語句里存在一部分概念的誤區
首先一個沒有學過和對和聲缺乏了解的人對於和聲都會有認知,只不過 你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什麼
我們把屬七和弦(你不用管它是什麼就是理解為是duang的一聲)到主和弦(duang)的解決過程 稱為。不舒服(渾森難受)到舒服的過程。
一般情況(我的限定性準確吧,給我自己一個么么噠) 每個人的感受趨近於同一答案, 就是 你不會告訴我一個本身讓你舒服的聲音,你告訴我是不舒服的 ,當然每個人的舒服程度是不同的。
和聲的名字你是不需要知道答案的。就好比你告訴你媽你渴了,你媽把水遞給你的時候不會你說。這是你需要的一氧化二氫一樣 一樣的
其次,是否可能很難對古典音樂產生深刻的見解?
這話問的就有點像《讓子彈飛》里的一句台詞「翻譯翻譯 ,什麼叫做驚喜?」有點讓人一頭霧水古典音樂有啥深刻的見解?
很喜歡郭德綱說的一句話,你指望你聽完一段相聲 ,賦予相聲教育人的功能,歌功頌德 壞人變成好人了 這肯定不可能 ,相聲不好笑才真的好笑
你不去關注古典音樂好聽不好聽 那裡好聽哪裡不好聽 卻關注它能產生什麼深刻的理解 你就會越來越琢磨不明白,慢慢的放棄他消亡他。
大街上很冷 ,不點個贊對得起我碼字嘛...
看你對自己有什麼要求,西方音樂的主要特點是多聲部音樂,其中和聲與對位是兩種核心手段,而對位也與和聲密切相關,不了解和聲很難更深入體會音樂的美。和聲在某些音樂中甚至是主要表現要素,比旋律和節奏甚至還重要。
如果對自己不做要求,不了解就不了解,不會影響吃飯睡覺。
對音樂最深刻的見解,
莫過於閉上眼便看見了耳中聽到的的畫面,
心中流淌著旋律的真情,再無他念,
不禁潸然淚下,
輕輕哼唱。
至於那些學術性的分析和描述,此刻都顯得那麼的蒼白膚淺,根本不值得一提。
推薦閱讀:
TAG:鋼琴 | 古典音樂 | 和聲(Harmo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