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做科學家,最讓你產生挫折感的是什麼?

題主準備做科研了,但很好奇有哪些困難在前方?


一般到PhD這個年齡(26+),會有很多慾望(對學術,對生活),然而無論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控制不好的話,往往會在生活和學術兩頭奔波,兩頭都照顧不好,這樣的體驗幾乎會貫穿整個研究生生涯,挫敗感很強。

所以慢慢的我發現,愛情變成絕對的奢侈品了。沒有足夠的時間去social,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談戀愛,沒有足夠的金錢去支持這樣的生活。到了後來,就已經自我說服了:女朋友能促進你寫論文嘛?女朋友能幫你做實驗嘛?女朋友能幫你分析數據嗎?不行吧哈哈哈不要也罷....

不管怎樣,這個階段的學術是第一位的。科學研究從外部看起來總是線路清晰,提出問題A,採用B方法,得到新結果C,解釋發現。科學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是科學的方法,另一方面科學知識,兩大塊都是海量的知識,需要一定程度的整合,才有可能在這個領域提出很微小的一點點看法(牛人例外,同樣需要運氣,以及天時地利人和)。挫敗感來源就是需要消化的知識太多,極同行的paper可以看完,同行related的工作就很吃力了,但是往往idea或科學發現的解釋需要從相關領域獲得,面對山一樣看不完的paper,大家都是硬著頭皮能拔多少拔多少吧。相關知識的缺陷也很讓人懊惱:當年基礎課學的不是太牢靠啊,統計看不明白,新分析技術背後的原理等等。論文中一帶而過的一句話,背後是一兩周的勞動力。而且有無窮無盡的問題再等著你,很少會有人來直接幫助你解決問題,只能靠自己摸索。

時間總是飛逝,研究效率並不高,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Lab裡面有很多需要打雜的事情,包括不限於會議組織,幫老闆做PPT,翻譯書稿,這樣折騰下來每年又削掉兩個月。另外有一種可怕的情況,有幾個位答主也提到,就是老闆的不靠譜idea消耗了學生大半的精力,而學生自己沒有收穫paper這樣。這種情況不少見,實驗室是鐵打的營盤,學生是流水的兵。老闆的根本目的是經營Lab,培養學生是相對次要;在這個問題上產生衝突是非常麻煩的。也許老闆的想法沒錯,但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出結果;活著根本就行不通的。這樣的Risk老闆能承擔,但是具體實施的學生卻無法承受。親身體會,幸虧抓到機會逃脫了,只浪費了一年。

其實咱想的問題最多的還是倆:今天吃什麼,明天吃什麼...


之前每次實驗基本能重複成功。然後能源部下來審查前,怎麼都做不出好結果。審查的人來了,還是做不出來。老闆一天兩個電話的催,老闆的大老闆也越級下來問。出不了結果,能源部就不給錢(千萬美元量級的)。壓力超級大超級大。直到能源部的專家失望的離開。
之後就是 寫報告,解釋為什麼做不出來,背鍋,挨批。。。失望,怎麼查原因都查不出。
細查,花了半年。尼瑪。。。原來買來的鹼金屬源是壞的,那家公司從來都沒出過問題。再一打聽,那家公司的某個技術工人走了,再也做不出合格的產品了。換了家公司的產品,立刻成功。
心頭無數的草泥馬奔過,那家公司祖宗十八代被我心裡暗暗得罵了一遍又一遍。
事後還打聽到,買這家公司產品的其他研究組在那段時間突然間都做不出來了。
現在,本領域已經沒人買這家公司的產品了。。。估計快倒閉了。
這是悲催的工作和 北大的訪問學者@Huamu Xie 一起做的。他也在下面答題了,好像更受挫。
========================================================================
分割一下,作為過來人,看到很多答案說老闆不靠譜的idea耗費了研究生大量的時間是最大挫折的來源。我覺得不是。做科研絕對沒有idea必須正確的說法,否則就不是科研,而是工程。科學就是不停得嘗試,不停得失敗,或在失敗中發現規律,或最終成功。如果事先就知道idea是成功的,要不是重複別人的工作,要不就是在別人的paper上做點無關緊要的工作,要不就是有作假的嫌疑。很多科學的發現都是偶然中,在其他的實驗中發現的特異現象,畢竟是做沒有人做過的東西。根據我自己的經驗,10個ideas中有一個是正確的,已經是很牛逼的科學家了。大部分都是1%的正確率;悲催的也有成功避開所有正確的選擇,從來就沒正確過。。。


原來做太陽能電池相關的研究,好多年一直在研究工藝,如何提高其效率。每天可以說是早上7點到晚上10點,老闆管吃管住,實驗室每人一個沙發,洗衣機,熱水器,乒乓球桌,廚房等一應俱全,飯隨便吃,工資給的在當時也算是相當高的。一周七天,過年只休息不到5天,這種狀態從一開始到最後項目結束持續了大約5年。大家不可謂不努力,最後怎麼說呢,受限於設備水平,當然也是由於funding不足,一直在一套低水平的設備上打轉,電池效率的穩定性與重複性一直無法解決。你天天在調整各種工藝,結果最後發現你鍍膜所用的濺射電源工作不穩定,那你得出的結論是不是都是錯的?從此,對設備的穩定性極其看重。所以到後來一直非常支持所有設備都用進口,首先把設備因素排除。做科研的人,要解決的問題是科學問題。不應當把時間浪費在提高設備的穩定性上。設備的穩定性應當由專業的人來解決。另外,非常支持國家關於振興裝備製造業的政策,實在是太關鍵了。


collect from guoke:

1.正在做一個課題做到high的時候,老闆跑來說,我需要你在幾天之內把

另一個東西給我搞出來,一定要做的漂亮,要讓別人知道我們的實力。於

是連續通宵熬夜搞出來了,老闆看完後說,做的過於漂亮了,把時間浪費

在價值不高的事情上了,你的課題這兩天進展的怎麼樣了?明天給我做個

報告。我去啊。。。。
2.最近就遇到一件很鬱悶的事情。跟國際友人合作的一個事情,動作慢了

點,被同單位的一個研究員搶著做了。
3.很NB的一個結果但是重新做之後結果和之前的相差了25到30倍。尼瑪 當

時想死的心都有了............只能找問題了。
4.提出的所有idea都被老闆鄙視!然後老闆也提不出他覺得好的idea!再

然後我做的還是自己想的idea!做出點什麼結果來了老闆說idea沒意義讓

停了!過幾個星期看我無所事事又開始讓我繼續停掉的idea!
謝天謝地謝老闆,我發了文章也超額完成了論文任務,順利畢業了~
5.找不到研究意義到底是什麼,做出來的成果可以有paper,卻可能永遠得

不到任何應用。
6.最讓我感到挫折的是,自己精力有限,時間太少,自己感興趣的想了解

的太多。
7.最有挫折感的是同行文章出得比我快,idea比我好。被人耍出幾條街又

毫無辦法。
8.對自己適不適合做科研產生懷疑。
9.實驗越仔細越不出數據,實驗糙成馬的嘩嘩出文章。
10.總在重複別人的東西,沒有創新。可是真的好像有好的想法,有好的創

意。
11.剛提交了報告以後發現信誓旦旦在裡面對一個現象做出的解釋其實是程

序寫錯了一行代碼。。哭死
12.智商是硬傷。
13.TAT你能想像研究做了一半沒錢的感覺有多麼絕望。。。


說說有機合成吧。
工作了做實驗和上學的時候目標不一樣,工作要求你做的東西工藝穩定、可以放大生產、成本低、無專利衝突。所以另一番感受吧。

  1. 先說一句吧,有機合成有時候是會讓人懷疑人生的,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在猶豫要不要燒香之後做實驗。
  2. 同樣的工藝同樣的參數同樣的設備結果穩定性不同,不僅僅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包括合成全程中各個質量控制參數。最慘的是一次比一次差,簡直不能用懷疑人生來形容。需要注意的是,文獻你可以隱藏一些小細節,但是工作了要求做了什麼如實的寫什麼。一般來說,出這種情況就是還有問題沒考慮進去。但是往往找不到這問題在哪,嚴重了會懷疑自己智商的。
  3. 能找到的資料合成路線全被人專利保護了,活脫脫的想掐死那些什麼都敢保護的孫子們。
  4. 項目不是你做完了就結束了,你要保證只有設備操作經驗的人用糙的要死的方法去完成工藝參數和最終結果和你完全相同的東西。項目做完了交不出去最後把自己交給車間的人真不是沒有……
  5. 做了很久的東西被人無意中毀了。比如做了一個月的東西被人倒了、做了一周的光照實驗讓人把燈關了,時間越久,抓狂程度越高。

PS:補一個一個朋友遇到的,據說是導致他轉行的原因,實驗結果非常好,結果驗證儀器時發現他用的天平穩定性有問題……


本科的時候做畢設,老師說這裡有個格子以前沒人算過,你用SB平均場算算好了,那個理論在小黃書的倒數第二章,你可以去讀一讀。。
然而那本書我之前啃了兩個學期只看了前三章,頓時感覺畢設要SB了。。

硬著頭皮花了一個月時間讀書學SB平均場理論,還有兩個月時間在草稿紙上算算算。。
眼看都6月份了還是啥都算不出來,停在波戈留波夫變換上一個多月毫無進展。。
忽然發現原來這個格子還有另一個名字,一搜發現有二十年前有人做過一毛一樣的模型,解析結果不知道漂亮到哪裡去了,還有精確對角化的計算機模擬做對比。。(老師你怎麼跟我說以前沒人做過呢T_T)

最後用一周時間寫了個萌卡勉強畢業了。。
_(:з」∠)_

總結來說,最讓人感覺有挫折感的不是自己啥都不會,畢竟硬著頭皮啃書也嫩學會不少,而是自己孤陋寡聞不知道別人都做了啥,在自己毫無進展DDL臨近之時才發現原來別人已經做過一毛一樣的模型了。。


就我而言的話,主要有兩點
一是對自己工作的意義產生懷疑,覺得是不是自己無論怎麼努力也只會成為騙錢發文章大軍中的一分子,最後無法做出任何真正有用的東西。
二是對其餘的各種各樣的知識興趣過濃,有的時候會想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做科研,而是去做別的一些事情更有意思些。


看起來樓主所謂的做科研是開始讀PhD?

讀書的時候最產生挫折感的是感覺好像什麼都被人做過了,沒被人做過的問題那就是誰都做不動的問題。

獨立以後挫敗感主要來自不斷地被拒絕,在別的行業很少看到三十多歲已經有一定積累的人天天被狗屁不通的reviewer扇耳光的。文章還好說,editorial board裡面的人都是比較懂行的有個講理的地方,大不了還可以換個雜誌。基金一被拒那就是一兩個月的心血白花了,而且基本上沒理可講。

再就是對整個大環境的無力感。整個學術界僧多粥少,而且每多一碗粥就會源源不斷地產生一批又一批新的僧。。。。。。很多非常優秀的人因為種種自己不能控制的原因找不到位置,一年一年地苦熬著,從意氣風發的天之驕子變成了唯唯諾諾的北美猥瑣男。不要說教職了,我們專業連博後位置都不多,不少人不管是東歐還是南美,哪裡有個位置捲起鋪蓋說走就走。


科研探索的不確定性造成的焦慮 以及成功快感的稍縱即逝

不知道自己要幹嘛

知道了要幹嘛,不知道怎麼干

知道了怎麼干,不知道方法能不能work

方法能work, 不知道深度夠不夠打動審稿人 or 方法不能work, 而且不知道bug在哪

bug調了,數據有了,不知道文章該怎麼寫

文章寫了稿投出去了,不知道能不能中

文章被拒了,不知道怎麼改才能中 or 文章中了,收到congratulations像中彩票一樣小開心一下 晚餐花了小20刀吃了個平時捨不得吃的大餐

第二天來實驗室,不知道自己要幹嘛

周而復始

除了中paper的那一天有快感 其他時間全是孤獨地探索

快感=1/365


我和我的同學們經常拿這個問題問訪問學者,得到的答案不外乎:

1. 發表的壓力
無論走到哪裡,對方往往第一眼看你發表的數量,第二眼看發表在哪些刊物上。很少有人會認真看你做的東西是不是有意思。
2. 找不到工作或者拿不到 funding 的壓力
火坑專業不多說,萬年博後滿地跑。物理應該沒這麼慘……

其實學生階段,實驗再不順、想法再離譜,總還有人在上面把關啊,又不用操心資金來源,只要別愚蠢(或者不幸)得太離譜,幾年後拿個學位不是妥妥的么。最讓人挫敗的,還是那些讓你沒法把精力集中在科研上的東西。

另,推薦閱讀 Quora:Scientific Research: What is the most frustrating thing about being a scientist?


自己做的玩意1984年就有人報道了,太老了導致我們學校都沒買這個文獻導致根本不知道…………


當你突然冒出一個好想法的時候,你去看paper,發現這是十年前的一個熱點。當這個好想法居然沒有人提出過,你tmd發現這個想法沒辦法實現。當你發現這個想法居然有條件實現的時候,你tmd發現自己知識儲備不足。當你終於看夠了原理和文獻可以動手了,你發現實驗太粗糙不能讓人信服。當你求爺爺告奶奶等fund買儀器把實驗漂漂亮亮做出來以後,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重複性太差,另外一種大牛已經做出來了,而且tmd模型演算法樣本都甩出你三條街,而且人家還舉重若輕把其他你拿不到的各種數據對比驗證,做出的解釋簡潔優雅令人信服,你嘔血三升想砸掉實驗室的破比儀器開始懷疑人生。
這就是科研


最大的挫敗感在於:原來科研就是絞盡腦汁發文章,發文章才是硬道理。
只要從前人的文章中擠出一點idea(甚至算不得真正的idea),就可以嘗試做一做,如果結果還算滿意,那麼再好好處理一下數據,把圖畫的精美一些,文字寫的豐滿一些,再引上審稿人同志的大作,基本就可以發個不錯的期刊了。與實現idea的過程相比,過多的工夫都花在了文章本身上了。當然處理數據畫圖語言內容組織這些都需要一定的功底和技巧。
至於意義啊價值啊怎麼辦,同行們的文章中有大量的例句可以參考啊。
總之就是,發文章與搞科研已經本末倒置了。為了生產文章去擠、造各種各樣的idea,唯一的意義就是使學生畢業,使老師拿項目基金。


想想看,一個人聰明,勤奮,認真,受了最高等的教育,與人通力合作,辛苦多年,完成了一個個課題,對人類毫無貢獻,甚至對自己的家庭也毫無幫助。

很多化學/生物科研工作者就是這樣子了。


你辛辛苦苦搭個平台,搞點實驗,搞點理論,順便搞個大新聞結果一查文獻別的組在做相似的東西,人家實驗設備爆你十六條街,數據比你的好看一萬倍。然後你看著花了一年搭起來的像一坨屎一樣的東西真的連屎都沒有心思去拉了。

然後你跟老闆說很抱歉別的組比我們做的好,老闆說,別的組做了你就不能繼續做了嗎?你知道我搞的理論多麼牛逼么,用上去一定完爆那個組的牛逼實驗儀器。大師兄也說你知道我們老闆是這個領域最懂行的么,雖然我馬上要畢業了也沒得到他多少真傳,所以你一定要加油喲嗬嗬。。。

你總拿情懷當飯吃,結果發現自己營養不良,呵呵。


發現我不上公式沒法講清楚自己幹了什麼;然後上了公式大家依然表示:「你到底幹了啥?」


你作為個PhD,在你的領域應該完爆你導師的。結果你的老師是個學閥,什麼都他說算


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物理,突然讀到一篇文章,某個大牛已經做過了。


講一個我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
我在本科和碩士期間,主要的研究內容是草地生態系統,具體點說是研究高寒草地的結構和功能,說白了就是在高原的一條樣帶上,調查物種組成、生物量、植物養分含量、土壤含水量和養分含量等等。
這個工作我參與進來的時候已經搞了2年了,當然這其實不是事兒。
其實做生態系統的研究,很重要的也是必須拿到的數據是研究地點的氣象數據。但是我們選樣地,不可能說每個樣地都選在氣象站的旁邊,所以對於每個樣地的氣象數據,通常上的做法是做空間插值。但做差值這個東西,它的尺度和你研究的樣地尺度是不匹配的。好比說你一個樣地是100m*100m,你說氣象數據怎麼也應該是這1公頃的地。可是空間插值用的地形數據都是8km*8km的,就像你用北京市的氣象情況來說明延慶山區的,肯定不會那麼准……
於是我導師想了想,買了一堆的土壤溫度記錄儀,在第一年去的時候埋在了樣地附近,然後讓我們每年取出來導出一下數據。為了數據之間可以相互校驗起見,土豪老闆有的時候在一個地方埋了倆...
前面說了,我是第三年參與進來的,跟著師兄屁顛兒屁顛兒的在高原上挖溫度計。那一年挺好,除了因為坐標不準確導致的工作量大增外,並沒有覺得什麼問題。
第四年的時候,輪到我當師兄了,我拉著一個師弟也屁顛兒屁顛兒的在高原上挖溫度計。前面的還挺順利,直到有一天到了第xx號樣地的時候.....
我靠!這是什麼鬼!樣地呢!

可惜並不是隕石坑

也不是考古探方....實際上更接近這個樣子

就是當地搞基建,用挖土機一刨一刨的刨沒的....
我作為一個吃導師飯聽導師話的好學生,當然不可能就這樣放棄,於是乎我懷著一腔的熱血,準備下坑把那個土壤溫度記錄儀找回來...
這時候,和我們一起出野外幫忙幹活的一個師傅說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話:
「你下去上哪找....」
對呀我下去上哪找....
於是我就沒下去。
現在想想,那時還真是天sha真bi……
當然,免不了向遠在帝都的導師彙報。電話那頭,導師頓了頓,有氣無力(此狀態為腦補)地說:沒了就沒了吧……

原以為事情就這樣結束了,但是上天是不會就這麼放過我的......
第二天,我們到了第xx+3號樣地。這個土壤溫度記錄儀是我親眼看著埋下去的,當時我還在旁邊的一塊石頭上噴了個太極圖做標記。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石頭還在,記錄儀沒了……
我們絕不死心,拿著金屬探測器掃遍了周圍的每一寸土地,直到肚子一再的抗議我不得不接受這一現實。
問題是這個點我們就埋了一個啊!

嗯,我那一年,一共丟了5個溫度記錄儀....

第二年,這條樣帶就因為已經不再適合研究以及某些其他的原因,放棄掉了……

===
所以對我來說,最大的挫折不是智商不夠,也不是不夠努力,而是你耗了四年的心血,抵不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做了兩月沒結果
一查藥品是假的
~~~~~~~~~~
華麗的分割線
~~~~~~~~~~
同事組最近招了個碩士做實驗
沒多久蛋白質就純化不出來了
不管怎麼設置 失敗就像瘟疫傳遍實驗室每個角落
大家紛紛開始查原因

最終發現是這新來的小哥下的蠱

他是個酒鬼

他偷實驗室酒精喝

他怕被發現

於是

他往酒精裡面補了點水


推薦閱讀:

科學家們是怎樣推算出一顆星球的誕生時間的?

TAG:物理學 | 研究生 | 科學家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