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會誤以為中國火箭發動機很牛逼,飛機發動機弱的不行?

幫題主把問題改了,問題就直接下結論了,也不先問清楚是不是


長5用的YF77真空推力才700kN,老美的德爾塔4重型用的那3個RS68A呢?3308kN啊!三個大號芯級橙罐並聯才733噸的起飛重量就能打出14噸的GTO,長5雖然同樣是14噸GTO,但是起飛重量足足879噸,還不是全氫氧箭,在倆氫氧機的芯級外面還捆了4個煤油助推器,又是8台YF100。。。。。這麼一算一級足足10台發動機,跟德爾塔4重型的三台發動機怎麼比。。。。。

再說液氧煤油機的YF100,性能不差,比沖比梅林1D還高,但是跟毛子那個N1大炮仗用的NK33一比,還是差了點意思,推力1340kN vs 1505kN,比沖335s vs 331s,最關鍵的一點,NK33是上世紀60年代末的產品。。。。。。

其實有這種差距並不奇怪,航天口常年撥款相比NASA和毛子少的可憐,甚至比馬一龍的spacex還窮,沒錢開發新機器也正常,就看以後肯不肯砸錢,麵包會有的,擎天大〇〇也會有的。。。。。。。


--------------------------------------------------更新一點--------------------------------------------------------

剛看到川普今年大筆一揮給了NASA200億刀,足足1400多億人民幣!!

1400億!這是個什麼概念?中國的神州計劃也就是921工程,到了神州10號任務,才花了390億人民幣,折算一下現在的美元,大概相當於半顆土星五號吧

上面是載人航天工程的,再看看嫦娥計劃,用葉培建的話說就是還不到20億人民幣

咱們假設航天工程經費大概佔了三分之一的總經費,從92年到現在才砸進去多少錢?1000多億人民幣頂天了,然而NASA一年就能讓美國政府砸進去1400億,不能開發出好東西才有鬼了!中國航天用這麼點的錢,燒著航天人的青春和精力搞出了長5級別的重型火箭,真的不容易

我很希望咱們能夠一年砸進去500個億甚至更多的經費去搞航天,大海中國錯過了,星辰一定不要錯過啊!

以上只是我有感而發,與題目沒太大關係,只能說是我那一點點小情懷吧


-----------------------------------------------------cut------------------------------------------------------------

昨天下午隨手一答,沒想到拿了這麼高贊,深感慚愧,各位謬讚了,我再說說航發這方面吧,這裡我具體懂得不是太多,如有錯誤還請指正

關於航空發動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那就是平均故障間隔時間,越長,說明這個發動機越耐艹故障率越低,咱們手裡的確有太行、崑崙、岷山發動機,但是還是跟毛子有那麼點像,那就是平均故障時間有點短,這在戰時問題不是太嚴重,尤其是高烈度戰爭中,飛機的損失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在和平年代和低烈度小規模衝突中,這個問題就比較突出了,你和平年代試個車把零件噴出來了飛著飛著燒軸承熄火了etc. 這些毛病都是要命的存在,這不光是材料的問題,更是製造方的問題,當年八爺在和平典範計劃的時候把老美驚的夠嗆,就是因為每個八爺都是「獨一無二」的,你製造公差那麼大,再加上材料工藝的相對落後。。。。平均故障時間短是必然的

但是這問題放在火箭上就遠沒有那麼突出,一個火箭的發動機燃燒時間才多長?遠征2那種燃燒時間超長的上面級也才工作個七八個小時,即使火箭發動機工作的時候條件更加極端,但是工作時間也很短,F-1那種大傢伙一般的工作時間也只有150秒,用完了就直接掉進大西洋當礁石去了,上文說到的RS-68A,放在德爾塔IV上的工作時間最長也只有348s,相比起航空發動機那種一用就是十多個小時,大修間隔幾千小時的存在差了幾個數量級。相比起來火箭發動機比航空發動機搞起來要相對簡單一些,想搞出運力優秀的火箭也比可靠的大號運輸機來的簡單一點,畢竟火箭可以堆發動機大力出奇蹟(N1不算),飛機堆發動機反倒是虧得要死。

以上~


實際上中國航天用的火箭發動機比航空發動機相比美國落後的更多,看看長征5號上面使用的兩款發動機就知道了。yf77氫氧機比不上美國土星五號上的j2。yf100是補燃循環,如果和f1不好比較的話,和蘇聯同時期n1上面的nk33比,指標也是落後的。
最近又有一個新聞,說殲10b裝上了fws10a發動機,加上之前在殲11b上已經批量裝備了一部分太行,差不多ws10a也能相當於70年代,f15早期處於機庫女皇狀態的f100發動機水平了。說了這麼多年太行不堪用,需要進口AL31F,只不過老毛子本身也沒在AL31F的基礎上走出太多。

  • 不過為什麼給人一種航天不怎麼落後的假象呢。似乎這種氛圍一直渲染了十幾年了,從互聯網上開始討論這個問題就開始了,就是太行問題不斷,中國連個航空發動機都搞不好,航天比較風光,又是嫦娥登月,又是載人航天的,所以發動機肯定比較牛。不過這兩者仔細一想都是極為不負責任的,天朝發動機不是弄不出,而是弄不出某個性能的發動機而已,從殲678上面的渦噴,到渦扇9(雖然逆向工程斷斷續續用了快30年),還有那堆渦槳渦軸發動機,都是國產的。雖然載人航天確實成功了,不過跟發動機好壞也扯不上多大關係吧,航天部門幾十年也不過就只生產YF20,YF75和YF73三款發動機而已。
  • 而火箭發動機總體上來講也不至於像航空發動機一樣吹毛求疵,畢竟發動機占的是預算的大部分,而燃料是小部分。總共只燒幾十秒,幾百秒,比沖低一點就多一點點燃料,但是發動機省下來錢了,像汽車發動機這種東西,大多數發動機燒過的油用的錢要遠遠超過發動機本身了,所以油耗就尤為關鍵。一類是消耗品,一類是耐用品,所以選購的標準也不一樣。
  • 火箭發動機對於整體火箭的設計並不像航空發動機對飛機影響的那樣大。發動機推力小,就多並聯兩台,推力大一台就夠了,而飛機呢,尤其是戰鬥機,單發改雙發氣動布局就要大改一下,像航天上一次用甚至超過十台的發動機並聯在航空上也沒有過,進氣道該咋設計呢。

隨便寫寫,以後再更。


說到這個問題,必須得回答一下了。首先,我國的火箭發動機沒有像普通民眾認為的那麼厲害,航空發動機也不是普通民眾認為的那麼差勁,火箭多用噴氣發動機,這也是航空發動機的基礎,渦扇發動機可以看作是渦噴+風扇(可以簡單這麼理解,事實上並不是簡單疊加),我們有了製造渦噴發動機的經驗,當然相對也想要製造可靠的渦扇發動機。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即使火箭發動機也至少差美國好幾個時代的,起碼無法100%保證將航天器推向月球更遠的地方,所以宣傳中才說我國航天技術在世界前列,而沒有說火箭技術在世界頂尖行列,同樣的,上面有人回答說,火箭發動機多是一次性的,不講究長時間的適航性,這也是我國製造火箭發動機可以進步這麼神速的原因之一。
其二,我國自從建國以來,深深了解軍事強了才能有國際話語權,從而更好地發展經濟,而當時恰好最厲害的武器是什麼?原子彈氫彈,一種是像美國二戰的時候那樣,用巨型轟炸機像廣島和長崎投放兩顆,話說那個轟炸機也是非常燒錢的,比原子彈氫彈的研究費用一點也不便宜。另一種是導彈攜帶核武器進行遠程目標轟炸(洲際導彈),我們並不想擴張領土侵略別人,因為本身領土足夠大,這與日本和德國情況不同,因此在想要有話語權的情況下著重研究的方面已經不言而喻,導彈。其實可以把導彈看成微型的火箭,火箭運載的是航天衛星工作站這些東西,導彈運載的是彈藥,其實原理設計都是相通的,這樣國家偏重研究導彈和火箭方面,自然也就進步神速了。
另一方面,關於航空方面較他國的薄弱,其實我國航空研究不是不深,理論研究挺深的,但是航空發動機這個東西其實是靠實驗堆積起來的,這就要求製造的航空發動機可以承受長時間的整機實驗,也就是要求適航性,我國可以造出幾個小時甚至幾十幾百飛行小時狀況很不錯的發動機,但是這些材料不可能撐幾千幾萬飛行小時,因此我國不是造不出性能不錯的航空發動機,而是造不出可以長時間飛行的性能不錯的航空發動機。
目前,國家首先從層面上支持了燃氣輪機以及航空發動機的研究製造,也就是相當於扭轉了之前重航天輕航空的這一觀念,在十三五規劃中燃氣輪機以及航空發動機的研究製造位列第二(僅次於規劃北京上海成為世界科技創新中心這一項),已經足以說明了國家的重視,但是這個畢竟是需要慢慢積累的,著急不得,我認為,最遲30年之內中國肯定可以製造出類似CFM-56系列這種類型的商用發動機,要知道,其實商用發動機才是最賺錢的,畢竟先進的軍用發動機不能外賣他國,只有商用賣的還不錯才能繼續支撐航空發動機後續的研究發展,畢竟不能總讓國家貼補巨額資金,也要像通用一樣自給自足(普惠為啥經濟危機受影響那麼嚴重,因為普惠其實是軍用發動機更厲害,而軍用其實相當於國家訂單,賺不得太多錢,首先賣給美國軍隊,不能很宰,賣給外國可以狠宰,但是最先進的不能賣,因此還是商用賺錢,商用民用還是羅羅和通用厲害)。
其次,國內在研發人員的待遇上,航天明顯比航空高一截,軍用比民用高一截,因此很多航空方面的優秀人才都流失國外了(包括航天其實也有些許人流失了),這也是一個大原因吧,國內現在總體是重電子(導航制導這一系列),輕機械(整體來說機械行業確實不如電子行業吃香)。
總的來說,中國航天和航空均任重道遠,只能慢慢轉變。個人愚見,懇請指正。


和一位1院院士吃飯時,聽老人家講過和一位航空專家互相挖苦的故事。
1院院士挖苦航空專家:你們行不行啊,這麼多年也搞不成航發?
航空專家反駁:你們的東西他媽的用完一次就不要了,我們不行啊。


第一個問題,航空與航天啥區別?

用我媽的話說「航天就是火箭、衛星、空間站,航空就是飛機、導彈」。

雖然這個答案不太嚴謹,但是足夠能讓任何人理解了。

簡而言之,航空就是大氣層以內飛行的東東,俗稱飛機。航天就是大氣層以外飛行的東東。

為什麼我媽說的不太嚴謹呢?因為她把導彈歸為航空了。

比如某些超遠程彈道導彈,先飛到大氣層外面,像衛星一樣圍著地球轉,不用提供動力支持。轉到某地上方,然後直挺挺地砸下來。速度高達10馬赫(10倍音速)。這種導彈,屬於航天。

中國的航天,算是個學穌(看起來硬,一碰就掉渣)。中國的航空,算是個學渣。

第二個問題:航天這麼叼,航空為什麼這麼落後?

1,航空發動機與火箭發動機工作原理不一樣,兩者沒有必然聯繫

民航客機在大氣層內部飛行,基本用的是渦輪風扇發動機或渦輪噴氣發動機,需要吸氣,燒油,噴氣,提供動力。火箭用的是爆轟發動機。需要燒氫氣和氧氣,往外噴質量,利用動量定理提供動力。

這兩者工作原理不一樣,航天很厲害航空很渣渣的結果並不稀奇。

2,有無大氣層的影響。

前面說過,航空器材在大氣層內部活動。航天器材(主要)在大氣層外部活動。航天領域中,沒有大氣層的參與,事情變得簡單太多了,終於可以真正的,完全的不考慮空氣阻力了,高中物理知識就可以解決所有航天器的動力學分析和控制。然而,在航空領域,有了空氣的參與,直接把問題的複雜程度提高了好幾個量級。中國花了那麼大財力在風洞水洞的建設上,就是為了搞清楚流體對飛行器的各種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是考慮空氣阻力那麼簡單,還有流體轉捩成湍流以後帶來的氣動熱問題。

所以,有無大氣層的參與直接讓航空的難度高出好幾個量級。航天厲害,航空渣渣的結果一點都不意外。

3,技術要求不一樣

對於火箭而言,只要推力夠了就ok,我管你需要花多少錢,反正我有錢,只要保證能飛上去就行。而飛機呢?更重要的指標是效率。在研發過程中,千分之幾的效率差,隔著幾十年的時間差。

另外一個重要的指標是使用壽命。飛機是需要重複使用的,所以得保證多少小時不大修。而火箭,用一次就報廢了,壽命多短沒關係,只要夠我幾十個小時上天就ok。所以,航空發動機造出來得連續轉幾千個小時,來衡量壽命是否達標,火箭發動機的壽命驗證實驗的時間周期短很多。

另外,還有安全性指標。簡單來說,火箭發射,大不了就炸了,基本不會造成人員傷亡。飛機的研發……飛機炸一個,死亡上百人,能把眾多企業直接拖垮。為了提升飛機的安全性指標,必然會付諸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生產力。

挑了三個主要的指標隨便寫寫。就是為了說明由於航空與航天的用途不同,航空器材的製造需要更多的技術,因而航空比航天更難。

4,說點知乎不讓說的

航天為什麼厲害?

其實一點都不厲害,只不過是看起來厲害罷了。從技術層面講,與國際水平還是有不少差距。然而,這種技術差別完全可以用錢來暴力彌補,推重比不夠?那就多加一個發動機。效率不高?那就多廢點燃料,老子不care。火箭發動機技術落後?我不管,我只要能上天。發射不成功?那就再造一個……反正有錢能上天。能到達目的地就行,才不會管你是坐高鐵過去還是騎自行車過去的。

航空為什麼如此弱雞?

因為航空領域的差距與不足不是錢能解決的。而是時間。目前航空不行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三點,一是實驗數據積累不夠,二是技術難題尚未攻克,三是與航空有關的其他工業(比如製造工藝,各種材料)限制航空發展。

曾幾何時,我也是個有情懷的白衣少年,立志要為咱們國家的大飛機事業貢獻一點力量。然而……此處省略一萬字反動言論。總之,我真誠希望1,全面提高科研人員待遇,2,全面提高科研人員待遇,3,全面提高科研人員待遇,2,認真搞基礎學科教育,3,樹立腳踏實地,崇尚知識崇尚科學的風氣,4,整治投機倒把,金錢至上的歪風邪氣。


是什麼給了你中國火箭牛逼以及飛機弱雞的錯覺。

不管一個人的評價標準如何,中國的航空和航天業在現在基本處於差不多的水平。

要麼都是牛逼,要麼都是弱雞。

大概都是第二梯隊吧


中國的火箭發動機並沒有牛逼到世界前三的水平(以後也許可以),而中國的航空工業也沒有弱得進不了世界前五,所以你的問題根本不成立。


先說基本常識:航天在系統工程工程上很牛,但是具體產品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牛。
再說為啥會給人這個錯覺,這就是系統論的威力了:
航天:技術落後咋辦?不管,先搞一個最低可用的成品出來!以用帶研小碎步前進.......突然有一天發現:早年的難題已經不是難題了。
所以航天總有可用的東西,或者沒有的東西總能按照既定目標趕出來。

航空:技術落後咋辦?不管,你下馬吧.....不管,買進口的吧......不管,我當沒看見好了.......終於找到可以測繪仿製的......科學的春天!
所以航空經常是一個曲折套著一個曲折,時而落後很多時而特別冒進,也就近十年才算正常點,可又被軍品的紅利蒙蔽,本來能非常好養育軍品的民品反而要軍品帶著.......

作為航空系統資深子弟,我這不是自黑,三機部從根上就不是個現代工業文明大托拉斯的基因,更接近修配車間。


我今天的做的737NG,8C加退租檢,翻閱了一下飛機記錄本,發動機已經工作了20K+小時了,火箭發動機能工作這麼久的話,估計咱們去火星也是可以的了!


航天那塊,二戰結束以後各國才開始研發的,新中國幾乎是與歐美國家同時起步,而且主導人還是在美國也一流的火箭專家錢學森等人,在人才上就不落後。同時火箭的研發一直是按照中國的國防需求立足本土獨立自主進行的,保持著連貫性,又有符合中國國情的不斷改進。在國際市場上,相同的性能的火箭中國製造是最便宜的。


但是飛機這一塊一戰的時候歐美國家已經投入使用,二戰的時候已經普及,新中國的航空研究又是斷斷續續的。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就從發動機來說。最開始的時候學習蘇聯,後來文革的時候又反蘇修反美帝,自己搞研發,發現不行之後七十年代向英國買了斯貝發動機等一系列技術,但是畢竟五十年代的產品不能滿足需求。再後來又因為GE的項目卡特總統砍了,CFM56系列發動機被賣給中國,發動機研發又全面轉向美國。之後發生了動亂,美帝切斷了技術支持,又回到蘇聯。研究過程都是在不斷推倒重來的,當然沒法與火箭技術相比。


通俗點說
航天工業的發動機,只需要上一次天能夠正常工作即可,等於一次性
航空工業的發動機,需要保證上千甚至上萬個小時的服役時間,同時又要保證機器的安全不至於出現故障
至於差錢不差錢
有再多錢你材料強度不夠照樣操蛋


看起來牛逼實際一般,與看起來一般實際一般的差別。

看推力,還得上個世紀的土星五號。然並卵。
比技術,火箭依舊差了很多。


航天發動機一次性的,要保證一次發射的成功率,可靠度要n個.9,為保證任務完成,一定要提高各環節的可靠性,能加余度的加余度,能少串聯則少串聯。使用器件都是宇航的最高質量等級,反正把衛星送入軌道就完了,又不像xspace重複使用。

航空發動機難度其實很高,環境剖面,壽命剖面和任務剖面都不相同。再加上重複使用,有壽件也多,對材料,工藝和控制部分考驗很大,同一款發動機裝不同類型飛機的使用特點也不同,生產的航空發動機全世界就那幾家,憋出一款成熟的新型發動機要多少基礎學科往前邁進一大步才有可能開整。任重而道遠。能剋制住「立項型號,立竿見影,任期內出成績」的想法,真正的重視實際基礎學科投入,千萬不能急功近利那。

現在一說飛機,各行各業的連賣菜老農都知道說「咱國飛機發動機不行」。。。


不差錢和差錢的區別


雖然會傷人心,但不得不說,航天方面的火箭發動機與歐美之間的差距更大啊,最新的長征五號芯級直徑5m,運載能力分別達到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3噸,近地軌道23噸,雖然較之以往有很大進步,可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研製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18噸,月球軌道運載能力45噸,這差距是一星半點嗎,雖然航空方面我國起步晚,但經過這些年的小步快跑和彎道超車,也有一大批喜人的成果,c919即將研發成功,運20已經服役,蛟龍600也已經服役,所以在航空和航天沒有必要去比較,因為我們和世界主流技術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孫中山那句話怎麼說來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中國的火箭發動機也還沒有摸到美蘇60年代的門檻。

反倒是航空工業我覺得有可能彎道超車。


繼續努力呀。


在航空發動機屆我們缺一個錢學森一樣的人物


本文通篇沒有提到中國的航空航天的發展現況和水平,只是比較兩者在製造、加工、裝配和管理上的難度。產品的最終性能取決的點還很多,比如設計等。因為我始終都是在比較兩者的相對難度,所以請不要在評論區諷刺中國的航空航天水平了。

-----------------------------------------

我覺得我可以從製造方向簡要的談一談為什麼看起來航空加工件難於航天。設計什麼的就不多說了,畢竟這個鍋得設計去背。

首先,航空件通常使用壽命遠大於航天件。航空件通常都是要復用的,當然那種自殺式的飛行器就不說了。現在飛行器早就進入了疲勞極限而不是徑強度設計。而航天件基本還停留在徑強度設計上。而徑強度設計相對來說是很完善的。而對於疲勞強度設計來說,我們的認知仍然非常有限,再加上航空件複雜的工況和材料的認知的匱乏,這也給疲勞強度設計帶來了非常大的問題。

其次,航空件相對來說批量也要大於航天件。相比於大型航天件可能一年個位數的量,雖然我國各個主機廠批量說比不上空客波音母豬級年批量500+,但是兩位數的也還是挺高產的。而我國加工,裝配技術還停留在人工這個階段(畢竟便宜),其效率和精度比起自動裝配技術來說,是要差一個量級的。所以也導致了整體的良品率不高。

再次,航空件的外觀和輕量化需求也遠勝於航天件。航空件外觀往往要求很嚴格的氣動外形和輕量化要求。舉個例子,在製造過程中,最臭名昭著的就屬自由曲面了。一方面,由於自由曲面無法使用解析的方法表達,自由曲面相對來說很難加工。另一方面,在自由曲面上進行鑽孔和連接(比如鉚接和螺接)也很麻煩。而航天件大部分都是圓筒和圓錐件,這些加工和裝配的難度都遠低於航空件。

還有,航空生產線也比航天要長,加工裝配難度也大於航天。飛機的部件可以說以千萬計,相對來說,航天件比較簡單,並且對於技術要求較低。這也使得航空件的生產、裝配的周期很長。同時,這些都導致了航空件相對來說非常昂貴,飛機菜如狗也是很正常的。

然後,航空技術的迭代也很頻繁。比如我國其實對鋁合金材料研究很深入了,干涉裝配這種常見的抗疲勞和強化技術,可以說是小兒科。但是對於方興未艾的Ti合金和複合材料,我們的理解很有限。舉個例子好了,我國對於鋁合金和複合材料的干涉量的研究非常的有限,這也使得我們非常難以製造。

另外,航空件的工況也比航天件要複雜。不是學設計的,指示上課提到這一點,就不說了。

最後,航空件的加工難度大於航天。由於我國掌握的技術仍然很不成熟,在一些抗疲勞的部件,尤其是帶有開縫襯套的鉚接,其仍然大量採用國外的部件,其價格非常昂貴並且周期非常長。還有,常用的雙金屬螺栓也是大量採用的非常昂貴的部分。一個直徑5-6mm長度20-30mm的雙金屬鉚釘就大概是800-1000RMB,更不用說2000-3000RMB的複合材料螺栓了。若運用於國防,很多都是有價無市的。而在材料上,比如Ti或者複合材料,其加工比如制孔,對於刀具、工藝有著非常嚴苛的要求,更不要說要加工疊層和混合結構的時候,還要判定工藝點,順便還要上柔性製造等技術。光是連接件這一個都已經是制約生產的主要部分,其下訂單到到手周期很長,而且經常對我國禁運。這也是航空件製造的最大的難度。

綜上所述,製造上,航空件的難度是要遠高於航天的。不過這口大鍋,畢竟還是要甩給搞設計的。畢竟本人的屁股還牢牢的嵌在製造這個馬里納雅海溝裡面。


中國火箭發動機牛逼?搞笑吶?


這個必須要答一下了。

首先回答「航天跟航空啥區別」:可以簡單理解如下,

航天指的是到地球大氣層外面的飛行活動。

航空指的是在地球大氣層裡面的飛行活動。

其次回答感覺上「火箭(航天)強 飛機(航空)弱」的問題,也可以簡單理解如下,

目前階段,絕大多數航天任務(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的,僅有美國Space X公司研製的反覆使用火箭還在試驗階段。

而航空任務(飛機)都是反覆使用,並且使用年限還挺長,例如民航飛機,就是咱們日常出行乘坐的客機,基本都是要求最短設計壽命為30年。最常用的國內航線幹線客機,每架飛機的每年標準飛行起落為2000,整機壽命至少要保證60000飛行循環。(民航飛機幾乎都是連軸轉運行,一次航行結束停下,加油等休整後,接著就再起飛,進行下一個飛行任務,因為光停著不飛,就相當於光有損耗而沒有利潤,沒有任何一家航空公司願意這樣。)

不負責任的比喻,一個是過年放的二踢腳,一個是要經常拿出來自拍用的無人機,你覺得讓你自己動手做,哪一個比較容易搞定?

以上是從航天與航空面對的任務要求不同來嘗試理解,為何一個可以較快取得突破,另一個貌似緩慢一些。

同時,像其他答案所說,其實中國的航空水平在國際上,相較於中國的航天水平在國際上,並不是差距很大,不再贅述。

之所以有這種感覺,可能是航天成果出的較多,所以新聞報道也就較多,而航天上面的飛機項目,沒有個十年八年,很難發展出一款型號來。

但正所謂十年磨一劍,一劍用十年!火箭可以幾個月造一個,但是幾分鐘就完成了它的任務,但幾年時間造出來的一個飛機型號,是可以延續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

最後鄭重聲明:絲毫沒有壓低航天的意思,畢竟,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所以,我們奮鬥的目標是航空與航天合二為一,把星際航線的「航天」變成像國內航線的「航空」那麼簡單!

----------------------------------------------------------------------------------------------------

更多有趣故事和漲知識的乾貨,請關注專欄 談天又說地 - 知乎專欄

帶你裝X帶你飛--認認那些日常乘坐的客機們-飛機型號識別 - 知乎專欄

失敗飛機工程巡禮1-核動力飛機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為什麼長征系列助推器分離和芯一級分離時間間隔只有十幾秒?
中國是否需要如同土星五號或者強於土星五號的大推力火箭?
如何看待我鱉50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聯試成功?
火箭發動機噴嘴外面的螺紋壯絲狀物,起什麼作用的,為什麼要人工焊接?

TAG:飛機 | 航空發動機 | 航空 | 發動機 | 火箭發動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