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為什麼用12進位?

為什麼時間是12進位的?
和古代人看星星有關?
請大家不要強答!


這問題不錯。

首先我們都知道,東西方的基礎計數基本都是以十進位為主的,這是因為正常人類都是五指,雙手加起來十指,十進位可以讓人類不藉助其他工具就能計數,非常方便。
但是時間好像不一樣,東西方都把一年分為12個月,一天分為24小時或者12時辰,然後每小時再分為60分鐘每分鐘分為60秒,大多數時間計數確實是有12這個公因子的。
有一個計量單位系統也有類似的非10進位劃分——角度。一圓周=360°,1°=60′,1′=60″
事實上這和時間的劃分也確實是直接相關的。

首先明確一點,現在的國際標準時間基礎單位是秒,但是在最早的時候,時間的基礎單位是——天。
這很好理解,日出日落這種無限循環的自然現象最適合人類用來記錄時間了,29.53天的月相和365.2422天的回歸年都太長了,而一天恰好是人類一個活動周期,因此成為了時間的基準單位。
於是往上遞加,人們發現一個朔望周期大約是30天,因此30天就成了1月。
一個回歸年大概是12個朔望周期,因此12月就成了1年。
當然,這個演算法存在誤差,因此東西方曆法都有閏制來進行修正。
所以,1年=12月,1月=30天,這是自然現象決定的。

再說往下細分。
1天作為基礎時間單位,有必要進行細分來進一步指導人類生存安排,所以,人們首先需要一個計時工具。
那麼最早的計時工具大家也自然會想到利用周期相對穩定的地球自轉——宏觀表現為日出日落的現象。因此,人類發明了日晷。
日晷大家都懂,一個圓盤中間插根棍子,根據日影指向記錄時間。
所以人類對時間的劃分,最早是在圓周上進行的。
如果按照計數習慣,那應該十等分這個圓周才對。
然而大家發現,十等分一個圓周操作難度太大了——不信你自己試一試。
那就得換種分法了。
將一個圓周幾等分最容易?2等分。
其次呢?4等分。
除此之外呢?3等分也挺容易。
2,3,4的最小公倍數多少?
12嘛。
那就12等分好了。
於是各個文明的日晷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12等分,中國出現了十二時辰,而歐洲覺得只有白天半天有太陽,因此把白天黑夜一分為二,各12個小時,本質上都還是出於12等分的方便性考慮的。
這是 時 的由來。

再說分和秒。
這是倆出現在機械鐘之後的單位了。
機械鐘在形式上沿用了日晷的圓盤式,一周是12小時。
為了表達時間更精確,逐漸出現了分針和秒針。
分規定為1小時的60分之1,秒規定為1分的60分之1.
為啥,兩個原因。
第一,三根針都在一個錶盤上,分和秒的進位自然也得包含12這個公因子。
第二,為了方便分割。60這個數,有1,2,3,4,5,6,10,12,15,20,30,60整整12個因子,是2,3,4,5,6的最小公倍數。也就是說要把60進位的單位分割很容易被整除。
這第二個理由也就是角度被設為360-60-60進位的原因。360=3*4*5*6,可以很方便的三等分、四等分、十二等分、二十等分、六十等分等等。
時間的單位和角度單位都是脫胎於圓周分割,因此互相影響很大,比如單位都有秒和分也都是60進位。

綜上,時間進位中多為12的倍數的原因是:
1.自然現象周期的巧合(年月日的關係)
2.出於等分圓周的便捷性考慮(日時分秒的關係)

當然到了近現代,為了方便科學計算,進一步的劃分就是按的十進位了,比如1毫秒=1/1000秒,這些單位並不是基於傳統圓周分割而是出於科學需要,所以並沒有使用60進位了。

還有些其他說法,如古埃及曆法將360天視為1年所以1周=360°、黃道上恰好12宮所以一年=12月,但是這些說法相對沒有「分割方便」這個理由來得合理自然,所以不予討論了。


高票答案寫的很好,但是有一個缺點,對時間的等分那段缺乏具體證據。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在天文學史上,時間之所以採用12小時和60進位,本質上和古巴比倫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有關,古巴比倫習慣使用60進位,而古埃及習慣使用12進位。

在古埃及,白天的時間度量最早是使用日晷,最早的日晷出土於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

至於古埃及人為什麼使用十二進位,有兩種猜測:
一種是認為古埃及人認為一年有十二個月,所以使用十二進位被普遍接受。
另一種是認為古埃及人用手指關節計數(四個手指,每個手指三個關節,除去拇指),所以是十二進位。
古埃及人的十二進位被廣泛傳播,所以英語從1到12都是獨立的單詞,計數也喜歡使用一打。

白天可以用日晷12等分,到了夜裡怎麼辦呢?
古埃及人一開始使用36顆星星來等分全天,這樣每一時刻人們可以看到18顆星星,但是由於大氣的作用,在黃昏和黎明,通常邊緣的三顆星星是看不到的,這樣只能使用剩下的12顆。在公元前1500多年前的"新王國時期」,這個列表被簡化到24顆星星。這樣夜裡由12顆星星來代表不同的時刻。

雖然晝夜都已經十二等分,但是要注意,不同日期的晝夜長短不一樣的,這顯然不便於統一計時

直到一千多年之後,古希臘最重要的天文學家,天文學之父,三角函數之父——希帕克斯才建立了完整的時刻體系,他把晝夜等分成12份,這樣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時間體系被確立。然而,直到公元十四世紀,標準鐘錶發明以後,固定時刻才被普遍接受。

————————————————————————————————————————
至於分鐘,秒鐘,它們的來源,其實是來源於角度的分和秒。

古蘇美爾-——古巴比倫最早採用60進位。其實60進位並不難用,上面說到古埃及人用了指關節做12進位,那麼配合另一個手的五指,就能做60進位了。
借用 @夜南行的回答:
60進位的起源是怎麼樣的? - 歷史

楔形文字的60進位

60進位之所以普遍採用,通常認為是因為60進位比較好用,因子很多,做分子特別方便。以至於後來的古希臘數學,整數位用十進位,分數位使用60進位,這和現在的角度計算是一致的。

古希臘接受了地圓說的理論,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希臘。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第一次提出大地是球體這一概念。亞里士多德總結出三個科學方法來證明大地是球形:

越往北走,北極星越高;越往南走,北極星越低,且可以看到一些在北方看不到的新的星星。
遠航的船隻,先露出桅杆頂,慢慢露出船身,最後才看得到整艘船。
在月食的時候,地球投到月球上的形狀為圓形。

數學家,天文學家埃拉托斯特尼最早把圓周60等分,然後建立了早期的經度概念。一百年後,希帕克斯在他的基礎上發展了經度:他從地球北極到南極,用360根線等分地球,建立了經度的概念。結合緯度(正午樹立直桿與直桿影子在地表上的角度),就可以代表地球上任何的一個點。
之後,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學大成》(the AL- MAGEST)這本書上,詳細的闡述了經度的概念。他將圓周分成360度,第一次60等分,稱為「partes minutae primae」 (first minute),簡化為minute. 二次60等分,稱為「partes minutae secundae」 (second minute), 簡化為second.

機械錶誕生之後,初始的錶盤只有時鐘。為了精細劃分時間,人們沿用了角度中的分,秒的概念。時鐘的誕生改變了人們的時間觀,隨著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時間的重要性越來越被重視。「時間就是金錢」成為了普遍的觀念。

今天的時間概念和以前已經完全兩回事。通過對地球自轉時間的度量,穩定性和準確性遠不能滿足物理學和其他科學的需要。更為精細的時間度量,比如非常穩定的原子鐘成為了時間的度量標準。在今天,時間的基本國際單位是秒。以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為標準。

科學美國人鏈接
Why is a minute divided into 60 seconds, an hour into 60 minutes, yet there are only 24 hours in a day?


這個,很大程度上只能靠猜,因為太久遠了,但是我認為其實只有唯一的一個解釋,什麼手指指節都是有穿鑿附會的因素在裡面的。以前曆法不精確的時候,觀察月相人們認為一年有12個月,每個月30天,於是一年按照360天計算,360°角也是這麼來的。白天的時候計時通過日晷,晚上的時候計時通過觀星,所以在任何一個古代文明,星相和天文學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和曆法密切相關。
白天看太陽這個事情相對簡單,用日晷劃影子就行了,固定影子朝向正北的時候就是正午,兩個正午之間是一天。觀星象的時候,這裡就有個問題了,我們剛才計算一天用的是日影,也就是太陽直射點的辦法,這個叫做太陽日,一個太陽日就是我們說的一天;觀星的時候,我們知道大部分星星是恆星,位置是固定的,隨著地球自轉整個星座圖也跟著轉,這個轉的周期和地球自轉的周期相等,地球自轉的周期就叫做一個恆星日。
我們可能會覺得太陽位置變化也是因為地球自轉嘛,所以太陽日應該跟恆星日相等,並不是這樣的,因為地球同時還在繞著太陽公轉,一年轉一圈,如果地球完全不自轉,那麼地球公轉一周的時候,在地面我們實際上也會看到太陽轉了一周,雖然是從西邊升起東邊落下。所以公轉這一周一年會抵消自轉的一周,我們知道一年是365.24天,那麼其實一年自轉的圈數是366.24圈,所以恆星日要比太陽日短一點點,大約23小時56分4秒。這就造成了每天星座旋轉的其實要比太陽升起落下快那麼一點點。相隔一天,這個差距很小,難以觀測,但是相隔一個月的時候就不一樣了,當我們在兩個初一(沒有月亮的時候觀星比較方便)的相同時間去觀察星空的時候,會發現整個星空旋轉了1/12個天球。我們知道天球大致是圍繞北極星旋轉的,以北極星為轉軸,天球旋轉的「赤道」就叫做黃道面,它實際上是地球公轉的所在平面。古代西方天文學家就依據每個月天球旋轉1/12這個規律,設計了黃道12宮,它將整個天球均分成12份。那麼我們再觀察每天星座的運行規律的話,會發現每個恆星日的1/12的時間,剛好會有一個12宮星座升起,那麼用星座計時就會將一天等分成12份,這就是計時制當中12的來源。
那麼解釋360度其實也很容易了,以前認為一年是360天的時候,每天相同時刻天球轉過的角度大致就是1度。


說因為月份朔望而選擇12進位的我認為並不合理。
一般認為所有早期的曆法都是純陰曆,根本不需要考慮回歸年,參考現在的回回曆。而注意到回歸年的曆法,確實有一部分選擇了12這個數字。但是同樣有相當多的民族採用了十月制,可怕的十月制遍布東西方,有的現在還在小範圍內使用。一切人類的十進位都可以用手指解釋,哪怕它剩下六十多天沒處放。
至於說圓周,實話講,圓周均分12不好分的。但是12是3、4相乘幾乎是定論。而且可以推斷,是先出現四分法,然後四以下再三分。這裡面沒有6的事情!!!

而且,相信我,古代中國不會有尺規作圖法的。事實上古代中國有什麼靠譜的幾何學進行圓內操作我都很懷疑。你拿圓周解釋中國的接根本不合理,因為中國的圓周、圓弧是轉化為線段來做的。中國甚至都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角度概念。度都被轉化為距離單位了。
( @張建東 提醒,而且中國的圓周是365.25度,365.25好分割還是是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那樣的揣測很難解釋)

我更加相信,在遠古時候,兩河流域(幾乎也只有他們有那麼高超的數學技巧)的文明採用了這種12分法,作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文明(他們在研究出【文字】之後會產生一個免費的大科學家),把這樣的習慣傳播到世界各地,並且一直保存了下來。也就是說,我覺得中國的12分法是學來的。因為中國解釋12分法從來都是從陰陽角度解釋——當然中國數學很多都是用陰陽解釋。

於是美洲作為最難到達的地方,有弔詭的20月制、18月制而並沒有12進率。現代人根據原理附會,什麼事情都能說出原因,但是很容易與實際偏離,這個問題在剛剛出現時候就被邀請了,但是上古問題實在很難回答,現在覺得排名第一的答案過於想當然了。

當然,這確實和看星星有關,事實上,12均分的黃道星座、7天一周等等都是來源於這個文明。這個文明是半個地球的爸爸。


重新整理答案如下,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一天分為12時(24小時),是由占星測時來確定的,就是黃道十二宮在天空中依次經過的時間。一小時分為60分,一分鐘分為60秒,這種制度最早的起源來自古代巴比倫,在17世紀,由現代機械錶採納使用,一直沿用至今。具體講起來就比較複雜了:


1, 時間計量的演變歷史


約公元前1世紀或者更早,古代巴比倫人已經闡述了每小時分為60分鐘、每分鐘分為60秒的進位關係。——但是這只是個開頭,世界上各種文明,都在遵循著自己的一套體系,並沒有統一起來。


公元1000年,以比魯尼為代表的波斯學者們系統性地整理並闡述這個體系,當時的版本是:一天24小時,每小時60分鐘,每分鐘60秒,再往下還有更小的單位,以60為進位。


分鐘,minute,來源於拉丁文minus,較少的意思,用於時間,表示比小時更小一級的單位。秒,second,最初的意思就是把分鐘minute進行第二次分解。另外,當時還有third的概念,意思是把second再進行分解,還用同樣的進位,就是一秒鐘的1/60。當然,此時還有fourth的單位,就是1/3600秒。


但這個時間體系概念並不穩定,僅僅是一種模型,也並不全盤被人接受。現代機械鐘發明了以後,分針和秒針都要轉一圈,而且最好是12的倍數,60就成了一個順理成章的選擇。在技術層面,直到16世紀,歐洲人的鐘擺才能以12秒為一個單位擺動,也就是「5進位」,1/5分鐘。又過了幾年,可以用鐘擺來比較準確地製造「秒」了。這時候時間的進位才算是真正地確定下來。而由於技術性、實用性等原因,third這個1/60秒的單位,以及更小的fourth,最終沒有流傳。


2,歷史上一度流傳過多種計時方式


現代機械鐘的發明,尤其是錶盤讀數方式的確定,對於現代時間的計量方式做出了臨門一腳、一錘定音的貢獻。畢竟,歷史上的計時方案還有很多,在沒有具體的技術方案能將之固化以前,一切都是概念,一切也都有可能。

比如猶太人,每天分為24小時,每小時1080「秒」——他們的「秒」用Halak來表示,比如他們對一個朔望月的定義是:

29d.12h.793Halaks

相當於:

29天,12小時,44分,3秒,20亞秒 [此處亞秒的意思是1/60秒,20亞秒就是1/3秒。]

再比如我天朝,一直是「百刻」計時,《黃帝內經》有云:

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始於水下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二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三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四之氣,始於六十
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五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六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所謂初六天之數也。(《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 大論》)

這其中的八十七刻半,實際上就是八分之七,就是二十四分之二十一,如果黃帝引入二十四小時的概念,這幾句話就是0點到3點,3點到6點,6點到9點,9點到12點,12點到15點,15點到18點,這麼計數十分方便,但是黃帝和岐伯就是沒有採用。


——對,順便說下,中國雖然更加被人熟知的是子丑寅卯這些地支計時方式,但是,官方計時一直是如上所示的「百刻」,「凡稱一日者,以百刻計」。百刻,就是一晝夜分成一百份,就是十進位。這種百刻制從周朝就開始了。


上面那句話是大明律所頒布的,而到了大清律,稍有改變,變為「稱日者以百刻(今時憲書每日計九十六刻)」,這就是說,百刻的概念還有,但實際上,一天是按照九十六刻來均分的。——那是因為利瑪竇這些西方友人已經來到中國了,他們帶來了更加合理的計時方法,於是在清朝初年,把百刻實際改為九十六刻,以兼容西方和自己的十二進位。

再比如古希臘,托勒密的日晷方案,一天分為36個刻度,加上子刻度,一共分為72份。

還有很多種分秒的計量方式,當前我們所採用的計時方式能夠最終確定,是帶有一定偶然的必然。


3,每一天劃分為12/24小時,來源於占星


把一天分成10個時辰的事情,人類不是沒幹過,比如春秋戰國時候晝夜就是10個時辰,現在晚上分為五更就是當時留下來的,但是,由可操作性出發,考慮到用看星星來估算時間這種方法的便捷準確,更多的文明還是選擇了一天12/24小時。


人們在仰望星空的時候發現,太陽這位阿波羅神,每年按固定路線巡視天空一圈,太陽神足跡踏過的地方,那必然是美輪美奐的宮殿啊!於是,人們按照12個太陽月,把黃道帶上的星群分成了12宮。

而這黃道十二宮,每天又會繞著地球輪轉一圈,於是,人們可以通過十二宮所在的位置,判定出當下是什麼時辰。


在過去的科技條件下,這種時間辨別方式十分直觀、有效,而且精度也能完全夠用。比如航海的時候,你沒有鐘錶,看看地平線位置上是什麼星座,就能知道眼下大概是幾點。誤差可以控制在一個小時以內,因為平均每兩個小時,上升星座(地平線所對應的黃道十二宮)就會換一個。這種觀測手段自然也被製作在最初的航海鐘上(其中有黃道十二宮的運轉指示),於是,小時採用的是12進位:

此處請注意航海鐘上的黃道十二宮。

4,分秒的提出與精確計時

以上說的是小時的形成。由於人類具有思維不斷拓展的天性,將小時進一步細化的概念和方案,提出分、秒,甚至third、fourth、Halak等等,很早就有了,不過,這些僅僅都是虛化的概念而已。只有受到強烈的需求牽引,人們開始認識到精確計時非做不可了,這些概念才能夠具體落實。


技術水準還達不到的時候,精確計時的需求並不是很強烈的,在古代,普通人沒有這方面的痛點。兩個人約定個時間見面,定個大概時間、再看看太陽來判斷出門的時機,也就夠了。——這也是因為普通人是無法進行精確計時的,總不能每家每戶都弄一個漏刻或者日晷,這些計時工具並不好做,它們是需要精確校準的,後面會講到。


對於統治階級而言,確實需要對時間的精確計算,主要是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對「一天」的定義和計算。

在時間概念上,「一月」是最好計算的,看月亮的盈昃虧實就可以,在這一點上各種文化達到了高度的一致,不必細表。「一年」則從月的計算中推導而出,也比較容易。唯獨「一天」的計算,還是比較費腦筋的。


如果是粗略的計算方式,眼睛一閉、一睜,就算一天過去了,那自然也容易,但是,人類生來自有刨根問底、探尋規律的內在驅動力,更主要的,一些法律的制定迫使著人們必須要用科學的方式把一天的起始規定出來,尤其是宗教因素。比如,《創世紀》說,每星期有七天,第七天必須休息,那麼,第七天應當怎樣計算?算白天還是算晝夜?黎明前算不算?日落後算不算?隔壁的李二狗在太陽還沒有完全落下去的時候,就開始榨橄欖油了,他應不應當受到懲罰?


面對這些問題,多才多智的人類提出了各種解決方案。首先是以阿拉伯人為代表的文藝青年,規定了一天從日落開始,到下一個日落結束——他們是一邊看著晚霞一邊展開一天的生活的,而且他們以月亮的出現作為一個月的開始,表現出隨性敬神的一面。


其次,包括希臘人、羅馬人,這些普通青年從日升到日升算是一天,伴著朝陽的冉冉升起,開始了一天的生活,他們對月的定義完全遵從於曆法計算的結果,在這裡我們能感受到人類文明的萌芽。


最不能忽略的是第三種人。畢竟,無論是日升也好,日落也好,仍是過於粗糙,容易產生糾紛。這時候就有人發現,在這個星球上,受到山巒起伏的影響,地平線是難以準確規定的標準,而中天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畢竟吊一個重物就可以做出準確的中線,又清晰,又容易定位,以太陽運行至此處作為一天開始的標準,無疑會更加方便……當然,這些占星技術青年的老本行畢竟還是仰望星空,在這種「星辰中線規則」中,越來越多的人建議以太陽行至中天的相對應點,也就是某些星辰行至中天的那個點,做為一天的開始。如你所知,這種計算體系一直延續至今。


第二方面,對曆法的修正。

從至少兩千年以前,人們就發現,如果單純地以月亮周期為一月,以十二個月為一年,那麼用不了幾年,曆法就會出現很大的偏差,於是閏年的修訂製度隨之而生。想搞清楚閏年的規律,必須要先計算出太陽「繞地球一圈」的具體時間,也就是真正的回歸年。而這種時間是需要至少精確到秒的,像下圖這樣:

以上是希臘人、中國人都很早就採用的「19年7閏法」,請注意到其中分和秒的使用。而這種計算方式還是顯得粗糙了,比如公元五世紀,祖沖之發現「19年7閏法」每過250年就有1日之差,古代的曆法到此時已經不再準確,於是在更加準確測量回歸年的基礎上,提出了「391年144閏法」,又精確了許多。


在其他方面的時間計算,大致差一些,也就過去了,唯獨在曆法的制定上,數字若是不精確,曆法就逐漸會累積出錯誤來,由此,曆法工作者們必須要將年、月、日、時以及更小的時間單位,有機統一地納入到一個體系中來。於是,分秒的概念就在實踐中被確定了


總之,古人對於時間精確計算的需求就是以上兩大方面。對「一天」的計算,其需要的精確程度還不是特別明確,比如上面提到,中國古代一直採用「百刻」的方式來計時,用漏刻把一天分成一百份,其精度能達到15分鐘,也就是現在常說的一刻鐘。而這種計時方式僅僅是為了將一天平分而設置,自成體系,基本沒有上下的拓展,比如漢代時曾更換為120刻,清代時改換為96刻。真正把時間從「秒」到「年」都統一貫穿起來的,還是靠以曆法修訂的需求為推進力的天文計時體系


5,日晷並不是推進精確計時的推手


有人說因為各地都採用日晷計時,而將一個圓盤12等分是最方便的,所以一天劃分為12小時。——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我們必須知道,日晷分為很多種,等分刻度的是赤道式日晷,安裝時必須要考慮當地的緯度,使盤面傾斜,使晷針指向北極點。精確的日晷,安裝難度還是比較大的


如果盤面的傾斜角度不正確,會有怎樣的後果呢?地平式日晷和垂直式日晷,正是兩個極限的例子:

【地平式日晷,擺在地上用的,請注意,刻度並不等分】

【垂直式日晷,掛在牆上用的,請注意,刻度並不等分】


這兩種日晷,它們的刻度對應的是赤道式日晷等分刻度的角度投影,所以並不是等分的


所以,日晷安裝的精度要求要大於刻度等分的精度要求,所以刻度12等分是不是比10等分更容易,並不是製作日晷所主要考慮的因素。另外,赤道式日晷在不同經緯度所需要的擺放姿態是不同的,需要進行一定的角度調節,而垂直式和地平式日晷不需要過多考慮安裝問題,完全通過現場實測去標記刻度。這兩種方式,複雜的程度其實差不多,所以,不等分刻度的日晷的使用,一點也不少


另外,古代工藝水準是偏低的,比如中國古代做羅盤、司南、日晷,往往會慘不忍睹:

沒有尺規作圖,僅僅是跟著感覺走,再加上日晷的讀值往往也是憑藉感覺,這種情況下,還會考慮所謂「12等分更容易」的問題嗎?


6,圓為什麼是360度


圓周是360度,機械錶的錶盤最終設計成60個刻度,兩者不能說是完全巧合,後者也是受到了前者一定的影響,畢竟單位比較統一、用起來比較方便。

而圓周確定為360度,這個不算整齊從而有些奇怪的數字,還是和天文占星有關的,由於知乎答案的長度限制,這部分回答在:圓周為什麼是360度,而不是100度200度這種整數? - 陳可抒的回答


總之,時間的計量體系,是慢慢發展起來的結果,是綜合考慮了很多因素以後的妥協體,歷史發展中也有很多可能使我們發展出另外的時間計量體系。就拿現在來說,一分鐘等於60秒,但一秒鐘等於1000毫秒,又採用了10進位,這是因為目前我們以秒作為現代物理的基本單位,採用10進位,會更容易與其它物理量進行換算,而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說不定這個體系就會被打破,就會發展出新的時間計量體系。


不全是這樣,在中國,還有一種59進位的。


本答案不限於本問題,簡單羅列一下各種奇葩進位,腦洞大開。不提供任何考古依據。並不百分百翔實的各種證據見高票回答。

開始

先不說時間,說說最常見的進位:十進位主宰現代文明,二進位主宰當代文明,但這兩個進位並不比其他進位優越,只是更接近自然。

數數,你用什麼數?是不是用手指頭?那如果這個世界沒有進位,讓你當造物主,你用九進位還是十進位還是十一進位?十進位是不是特別舒服,一人數完了,告訴小弟伸根手指,然後大哥可以重新數了。。。。。。

在美洲某古文明,採用20進位,據考證當地人都不穿鞋......
在古中國有半斤八兩之說,乃因科技壟斷,國家機關直接發布紅頭文件告訴人們如何計數。那些官僚為顯示帝王真命,必須拋棄十指計數法,轉而求助上古黑科技易筋經,啊不,易經。陰陽八卦,二八一十六,也用得不亦樂乎。雖說不如20進位加上腳趾頭直觀,可是中國人民早就發明了算盤,哪個傻叉用手指啊,愛幾進就幾進,沒差,算盤加珠而已。

二進位,由於計算機強大的記憶和不出錯的特質,簡化進位到最低無疑是最優方案,因為進位簡化意味著數位增加,這對於人腦來說就是災難,進位是非常討厭的,所以你才一年級學習十以內的加減法,二年級才進位。但對於計算機來說,進位屁也不算,絕對錯不了。而且二進位對非真即假的邏輯運算不是一般的友好,在混沌理論,測不準原理和生命起源說興起之前,二進位是計算機界當仁不讓的選擇。

用慣了windows就感覺mac沒法整,儘管人家優化更好有沒有?一樣的,二進位壯大了,別的進位就發展不起來。但其實三進位計算機有它的優勢,完美表達負數什麼的不是重點,重點是邏輯運算可以把大量的計算省掉,直接關進第三個選擇:不確定!

這有毛用呢,好吧,告訴我,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你不知道吧,不確定吧,這就是人腦的運作模式,99%的東西都被關在不確定里,才有感性認知。也就是說,三進位計算機可以更好的模擬人腦,可以更快的進行模糊學習,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慧。這一點,完美碾壓二進位。蘇聯曾經進行過此類黑科技研究,無奈社會主義不允許經濟自由發展,啊不是,是修正主義,然後沒錢夭折了。現在很多資本主義公司秘密研究中,突破指日可待。

好了,解釋了十進位和2進位的自然性,那來說說時間這個變態的進位。時間進位有12,60 和360。總他么感覺有個不靠譜的6在裡邊摻和是不是?

評論里有人說與古人擅長六等分角度有關,但其實是明顯的錯誤。只用尺規固然難以十等分,然而不限工具就簡單了,遞歸摺疊繩子都可以。 。 。再者,八等分總是比六等分容易,然而時間不是八等分。想問題要實際。

這些進位最早的源頭大概是占星術。12進位的確是起源於中國的,然後傳到西方,後面音樂部分再說。仰望蒼穹,把天分為十二宮,誒呦我去,為啥是12呢?

因為時間就是星升月落啊,寒暑交替啊,寒暑交替一回,月圓月缺12次,那古人就想了,這肯定是天意啊!然後有個星官占星,來吧我們切一下天空,為了讓人信服,就切12吧,天意如此。

作為屁民,他切多少干你屁事? 啥,你說人類有十根手指所以十份比較自然以便於幾千年後科技發展?nonono,天意不可違。

月亮圓缺的周期內,28個黑白,誰也不會數錯。那麼來到一天,為啥又分了12個時辰?

誒,反正是分時間么,既然一年被分了12份,那why not 一天不分12份呢?十二生肖什麼的也應運而生。

60,這個是黑洞,沒有任何自然現象與之對應,不知道西方人怎麼弄出來的。可能只是隨機吧,始作俑者把日冕分了六十份?也可能是把小時或時辰分了12分覺得不夠小,然後回歸了手指計數法又分了五份?

360,主要體現在角度,但是角度也就是時間啦,人計時就是看太陽的角度啦,不知道和365天有什麼關係,總之是一個毛骨悚然的進位,莫名其妙,還不如不零不整的rad來的舒服自然。

呵呵,總之答主不會這個問題。但既然是討論進位這個不痛不癢的問題,咱不妨就再跑遠一點,來說說7!

7當然是引自聖經,造物主造了6天,歇了一天,第八天發現世界上就這麼點玩意,一不小心造完了,那就這樣吧,7周而復始好了。

然後我們就有了星期制度。

在頻率是什麼還不太清楚的時候,人們就發現音高音低有規律,也就是說,一根弦上的音高到一定程度,能引起旁邊一根弦跟著顫。

現代科技,這倆弦的頻率差了一倍。聽起來特徵也十分明顯,難以言傳,學過弦樂的自然明白。然後由古文明最發達的中國姓朱的某學者把這個玉皇大帝級的現象進行了推廣。

為什麼是玉皇大帝級的呢,想想看,兩根弦不接觸,動一個另一個也跟著動,在古代,嚇人不?

就跟現在沒有蟲洞,你跳了一下,美國一個黑小哥也不由自主的跳了一下,嚇人不?

既然是玉皇大帝級別的現象,那這倆調之間若要分割,理應使用上述十二星座,啊不,天道十二宮理論,將倍頻以等比數列的方式分成12份!十二平均律應運而生!人類文明一個極其重要一直被忽視的里程碑!

天才!沒有豬一樣的使用等差數列,而是等比數列,這特么才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好么?

等比數列的優勢在於,不管你的基調定在哪裡,這個系統都是自洽的。如果你採用等差數列,那麼隨著基調的不同,兜儒米發都不一樣,對方唱了兩個音,你根本不知道是34還是35,怎麼記錄譜子?怎麼出專輯?等比就不一樣,只要一個的頻率是另一個的12次根號2倍那就是34,與絕對頻率無關!便於記載便於交流!

注意這裡沒提審美,用等差數列能不能產生另一個系統的音樂審美,不得而知,後面再表。

後來等比數列分音定律這個思想傳到西方,那是15世紀文藝復興之後的事情了。西方人立刻蒙逼了,太完美了吧!太好聽了吧!可是,音樂是神幻的東西,是上帝賜予的,怎麼用了12呢?應該用7!加上當時音樂中宗教音樂比重很大,後來在一些天才的德國音樂家的努力下,漸漸進化成七個音為主的當代音樂。鋼琴中的白鍵就是7個主音,黑鍵就是五個輔音。當然啦,不太常用的五個也是很重要的,偶爾加一加半音,逼格大不同,參見橄欖樹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但是12平均律的12個基礎音,誰也沒敢動。

12畢竟不是個符合人腦的自然數,我們有七言,絕句,沒有12字詩。這才是人腦自然的韻律,也印證了7音的西方音樂。無獨有偶,在中國12平均律漸漸簡化為五音為主,也是很有特色的。

題外話,萬一當時朱大科學家沒用12,而是雙手平均律或者八卦平均律什麼的,現在音樂又是全新格局了。那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多麼奇妙!所有的歌都不存在了,而是全新的歌!在歷史的分叉口,個人的一念之差永久影響了後世文化進程,無端對浩瀚的宇宙又多了一份敬仰。

再題外話,聽說過高八度這個豬一樣的詞么,明明是七度,就像問一年有幾個月,你一數,一月二月...十二月,又到了一月,哈哈,一年有十三個月......

你看看,人世間各種進位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總結來說,除了計算機的當代科技,古人喜歡用合數進位。基督教弄個素數的7進位立馬逼格提升智商下降。歷史上還出現過很多進位,但基本不超過30。沒有表述過的那些不太貼近自然的,最後都死了。

很遺憾,時間進位的12,60什麼的,非常不舒服,可惜這玩意應該改不了了,認命吧。如果你是火星人,一年不是12個月,那麼進位將截然不同。也或許人類移民其他星球後會發展出新的然並卵的進位,那時候買手機,可得看好產地,火星走私來的你的鬧鐘一天響三次,誰也受不了......

尋根溯源,音樂的形態竟然取自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周期比!若公轉軌道為弦,自轉就是撥弦的手指,這才是看得見的音樂!假如我們移民他處,地球毀滅,那音樂或將成為永恆的謎題!

呵呵,評論有高人指正,音樂的十二是因為貼近純率,而且解釋了為什麼純率好聽,頗為有理!

然而,再美的理論與實驗不符也是錯的。阿三的非純率音樂,並不難聽。。。。。

無所謂,本就是個腦洞

讓腦洞飛


啊我一直以為時間是24進位的……


應該是這樣的。
老祖宗,掰著手指頭算著,最後發現每年三十六個十天零一個五天。
於是把一年分成五份,每份73天,也就是七個十天零一個三天。這就是五行歷。
於是又三分一下(1天節日),每份24天,也就是兩個十天零一個四天。
這每兩個十天就加四天,太麻煩了,於是規整。一行六個十天,零一個十二天。
後來發現六個十天用10好數、12也好數,於是乎十進位、十二進位並行,隆重出場。


被高票回答帶歪了,還有這麼多贊,也是認識到了智商。

十二進位的問題,和234什麼沒關係。就說十進位不會因為是二五的最小公倍數才成為通用。你之所以覺得五是個特殊數字純粹因為十進位。

埃及用的是八進位,兩手去除大拇指。
瑪雅文明用的十二進位,一隻手去除大拇指,有十二個指節。
中國用的三進,九進,十進位。


時間呢,在科技不發達時期,可以看作二進,一升一落為一天。時辰也是看做十二進位。

到了明清,有了百進位時間。

和高票答案說的什麼234得出12進位沒什麼關係。現在時間的進位源於西方的鐘,當然你強行說是日晷,我也沒啥辦法。其實時間是四進位和五進位,可以百度。這些都可以百度的事情,為什麼要問呢?


一個寒暑大約包含12個月圓缺周期,12進入了視野。

然後發現12,其實是60,有更好的可分割性質。

最後大套小無限遞進,很符合曆法時代的數學神秘主義。有什麼比分形結構更能展現宇宙結構的莊嚴和超然的?


是24進位。不是12進位!

是24進位。不是12進位!

是24進位。不是12進位!

地球自轉一周360度

一個小時轉15度!

15度×12小時=180度,這是半天。

再來12小時才是1天。


錶盤之所以是12 只是因為方便觀看!


這樣每天就多四個小時睡覺了


中國古代:

一元 十二會

一會 三十運

一運 十二世

一世 三十年

一年 十二月

一月 三十日

一日 十二時

一時 三十分

一分 十二秒

我就貼點資料。


這個不能叫做「時間用十二進位」,六十秒等於一分鐘,六十分鐘等於一小時,二十四小時等於一天,何成「十二進位」,我汗


要解釋這個問題,那麼就先要解釋另一個根本問題。
就是為什麼圓周的定義是360度。


看著這個貼,真的感覺到了是不是大神的都想來裝裝···


時間是什麼?古人通過術數,陰陽五行,渾論很早就認識到了。
(從李約瑟的難題,應該要認識中國古代有成就極其偉大的自然科學和對世界宇宙的認知。這些認知是準確的先進的。)
時間是一種空間的運動。
宇宙的膨脹運動產生了時間,物質的相對運動也產生時間,時間就是一種空間狀態的變更,從一個空間變化到另一個空間,這個差動就形成了時間。
因此,時間可以看成就是一維空間。
在奇點處,沒有空間,更談不上差動,所以時間無意義。
……………………………………
包括最高票答案在內,
很多人沒有真正的理解時間概念,
都是形而下的解釋。
但是我們的先祖或古人理解了時間。
這個很可怕。
我知道說了也會遭到質疑
所以
我只能側面提示:
比如有人問,為什麼圓周360?
那圓周率還3.14……
只能提示:
渾論
渾論
渾論
術數
術數
術數
周易
周易
周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三五之數。
逢三則變,逢六……
中國術數裡面,成數,
6,7,8,9的平方和是230。
去百之後,恰是23對染色體。
……
十天干,是可以對應化學元素周期表的。
十天干里,也有遠古九大行星。
十天干,十二地支
做出的奇門遁甲,太乙數,六壬術之天地盤,之遁,之中宮。
其實就是奇點
包含了,宇宙三鍾曲率模型
————————————————————
1,我國古代的計時乃至曆法系統沒受外國影響。直到清代。
2,最高票答案回答很完備詳細了。但是必須強調1。
3,有人說是24進位,不對。中國是十二進位。夜晚依然在計算太陽過宮。
4,古代計時,分:刻,時辰,日,旬,侯,氣,節,季。
5,十二進位計時確是以地球為中心點,觀察太陽,月亮的圓周變化。
6,我國古代天干地支記年計時法之中,考慮了月將(太陽在黃道十二宮位置),月宿(月亮過宮度)以及五星,金木水火土。是謂日月五星。
7,我們的計時,包括朔弦望晦,以及閏年閏月,都是為了彌補恆星年和回歸年之間的歲差。
8,古人的時間概念比較先進科幻一點。不多說了。


這是用手指計數的產物——用左手大拇指依次觸擊其餘四指的三個關節,可以數到12,數完一遍,右手屈起一根指頭,屈起5根手指就是60。這種手指記數尤其適合清點貨物,這也是為什麼12進位是世界各地常見的計量單位之一。

摘自大象公會「為什麼中國人用算盤,西方人用計算機 」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QwNjcyMQ==mid=217578493idx=1sn=e35775fbaf3b6d8eb35f46fce9f566e6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rd

好像不是很切題…

雙十一補充:我真心覺得我比第一名說的切題多了。


看看自己左手,用大拇指數另四個手指的關節。


推薦閱讀:

當所有電子及機械設備因故暫時失效很久之後(分3個月/30年兩種情況),人類也沒有繼續主動數過了多少天,有什麽辦法可以準確地重新確定目前是原來曆法中的何(年)何月何日?
二十四節氣是怎麼劃分的?
伊斯蘭教禮拜時刻表的製作原理是?
國外沒有農曆,怎麼知道什麼時候滿月,吸血鬼日記里說再有兩天就滿月了?是不是他們有其他計算的曆法?
「中國農曆和二十四節氣是清朝早年西歐傳教士引進的」是真的嗎?

TAG:歷史 | 社會科學 | 數學 | 天文學 | 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