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這麼差?

內陸有大面積的荒漠,旱澇經常失調,沒有常年的大河和湖泊。


這不叫自然環境差,這叫不宜人居住。


瀉藥...
首先明確一點:澳洲的自然環境不差,自然環境不差,自然環境不差
你眼中的澳洲內陸:

實際上的澳洲內陸:

你眼中的大自流盆地:

實際上的大分水嶺以西:

你眼中常年斷流的湖泊:

實際上的艾爾湖:

你眼中的澳洲大河:

實際上的墨累河:

沒有水熱同步,不代表環境惡劣。沒有季風氣候,不代表住不了人。沒有經過調查,就武斷地下定結論,那太容易得出「金鋤頭」般的結論了。澳洲當然是比不上中印平原那樣的極佳於農耕條件,但不代表就環境差,更何況澳洲也不需要支持那麼龐大的人口基數啊
所以,來澳洲自駕游個吧?親


如果你能找到一張五十年前的同一位置衛星圖,基本上,我判斷跟上面住了些不夠愛惜這片土地的人有關


這是偶爾因素吧。
整個澳洲其實就東南角人能住。西邊和北邊基本都只有一個小城市。
PS,位於東南角的墨爾本已經是第5次被評為世界最宜居城市了。
全球最宜居城市:墨爾本連續第五年榜首 阿德萊德第五
所以,自然環境差看怎麼說了。


特別便宜的海水淡化技術如果突破了,澳洲可以養活十億人


請不要總以自耕農的視角去評價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


風!自西向東不停刮的季風,沒有阻擋,帶走了一切。


土壤
澳大利亞土地年代古老,幾十億年雨水沖刷,養分流失嚴重。地球最古老岩石就在澳洲西部的墨奇桑山脈,距今40億年。
土壤增肥的三種主要方法:1.火山灰 2.冰川運動對底床的削磨 3.地殼緩慢上升。 對不起,在澳大利亞幾乎都沒有。
澳大利亞土壤貧瘠,生產力低下,給農業林業和漁業造成了嚴重經濟影響。
土地肥力低,導致耕種作物需要投入更多機械化工具,依賴人工化肥才能耕種,並且產量還是無法與其他國家相比。
澳大利亞土壤的貧瘠本質不易一眼看出,初到的殖民者看著大片的森林以為是一片富饒的土地,於是大肆砍伐及過度放牧,然後發現重新種植的樹木和草地生長非常緩慢,不得不放棄大片的土地。
河流和近海中的養分主要來自水流攜帶的土壤。但澳大利亞土壤貧瘠,水中養分不足,魚類資源也非常容易枯竭。澳大利亞擁有全世界第三大漁場,產值排行卻排到50位以後。淡水漁業產值更小。
還有一個嚴重問題就是鹽鹼化。西南部的小麥帶土壤中有來自幾百萬年從印度洋吹來的鹽分。內陸盆地中以前有與海水隔斷的淡水湖,水份蒸發後,湖水鹽度增高,乾涸後,遺留的鹽分又被吹到東部地區。
東南部的墨累-達令河盆地因地勢低,經常被海水淹沒,水退後,留下大量鹽分。


澳大利亞降雨量非常低,並且不像許多溫帶國家降雨非常有規律。受恩索現象(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影響,降雨量低且毫無規律可循,農業發展困難。雪上加霜,作物收割後,土壤裸露出來,如後續作物無法生長,土壤侵蝕會更嚴重。

距離
澳大利亞適合居住或生產力高效的地方非常少,人口分散,面積大人口少。58%的人口居住於五大城市,因經濟環境的原因,中等城市在慢慢消亡,出了城市更感到這個國家的荒涼。

歷史
18世紀英國生產羊毛較少,拿破崙戰爭期間,羊毛貿易被切斷,時值英國殖民澳大利亞,在英國國王支持下,澳大利亞羊毛業乘此機會發展起來。
但澳大利亞土地貧瘠其實不適合養羊,牧民不斷耗用土壤肥力,導致許多牧場荒廢。過度放牧也造成了嚴重的土地退化問題。
英國殖民者到澳洲後,引入了許多歐洲的動物。其中破壞最嚴重的要數兔子。因為沒有天敵,導致其大量繁殖,農場一半的牧草都被它們啃噬一光,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及土地退化問題。
一直到20年前,政府不但對清理土地的農民給予補助,而且強制要求向政府租地的農民必須清理土地。清理土地投入的勞動工具及勞動力都可以用來減稅。

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澳大利亞現在最大的環境問題,其成因有多種,前面也有部分提及:植被清理,過度放牧,兔子,養分耗盡,土壤侵蝕,人為乾旱(人為原因導致土壤直接暴露在烈日下,土壤變得乾燥燙熱,阻礙植物生長),雜草,政策錯誤及鹽鹼化。再加上澳大利亞原生林被大量清理砍伐(40%被清理,35%遭砍伐),嚴重破壞了澳大利亞的景觀。澳大利亞出口的木材大部分都是加工成碎木後出口到日本供造紙用。諷刺的是日本森林覆蓋率世界最高(74%)
,而澳大利亞是除南極外森林覆蓋率最低的大陸(20%)。

澳大利亞主要還是先天不足。土壤和氣候是導致其荒涼的根本原因。
英國殖民者在這篇土地上
放肆發展又加劇了對澳大利亞脆弱生態的破壞。

本人並未去過澳大利亞,以上全是總結自 Jared Diamond的《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謝邀,我不是學環境的,只能從知道的情況大概說說。

第一個是澳大利亞的地形原因。和其他大陸不同,澳洲內陸是沒有高山的,因為高山是因為板塊運動的結果,澳洲就這麼孤零零一塊大陸,沒法和其他大陸相互作用。各大洲的最高峰至少在5000米以上,澳洲的最高峰科修斯山海拔也只有2000多米。就是這條僅有2000米的小山,也孕育了澳洲最重要的母親河,墨累河。東部沿海三州和南澳都受其惠澤。

沒有河流,意味著淡水的缺乏,在沒有水的荒漠,死神也望而卻步~~~~良好的自然環境就無從談起。另一方面,澳洲大陸格外分明的旱季和雨季也加重了內陸的乾旱。

第二個原因是人為的。18世紀英國殖民者到達澳洲時,帶來了一種活潑可愛的小動物,兔子。這種看起來人畜無害的兔子,在缺乏天敵的澳洲內陸幾乎是食物鏈頂點的存在。再多的野草都架不住上百億隻野兔瘋狂的咀嚼,最可怕的是,在冬季饑荒來臨之前,餓得奄奄一息的兔子們把土裡的草根都刨出來啃掉,斷絕了其他食草動物的生機。在殖民者登陸的幾百年里,因為兔子而滅絕的澳洲本土動物超過百種。勤勞而勇敢的澳洲人民為了捍衛自己的家園,開始了長達數個世紀的「人兔之戰」。具體可以參考滴答上的這篇文章,澳洲史上損失最慘重的生物入侵事件--兔災。


說澳大利亞自然環境不差的簡直喪心病狂,說幾遍也改變不了事實,這完全視澳大利亞受苦受難的農民於不顧,而澳大利亞卻是全球最大的糧食生產和出口地區之一。

澳大利亞本身就是世界上有人類定居的最乾旱大陸,水資源匱乏到了危險的地步。澳大利亞每隔幾年就會經歷一次旱災,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人為因素量變轉質變的破壞性開始顯現,由此導致的乾旱持續時間更長更重。
以前:


西澳大利亞寒流和南回歸線上的副熱帶高壓穩定的控制了中部西部大部分地區,空氣乾燥,降水稀少。


東部狹長的暖濕地帶則是東澳大利亞暖流帶來的福澤,然後大分水嶺山脈把這一切和中部西部隔絕開來。


澳洲整個大陸除了大分水嶺稍高一些,其他地方偶爾有個一千多的孤山,剩下的都是大平原,地勢平緩,很難加強豐富天氣現象的形成。低海拔的山脈加上暖濕氣流無法形成冰川,也就不會有冰川融水,河流受季節天氣影響很大。

澳大利亞沒有經歷過冰川的攪動,土壤想對貧瘠。早期移民開荒建城,毀掉了適應乾旱環境的植被,破壞了原本還算穩固的脆弱水循環系統。之後引進了棉羊和牛,還有需要大量灌溉的農作物。這一切都和這片大陸乾旱且相對貧瘠的生態系統背道而馳。

現在:

人們對墨累達令河流域的開發已經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築壩,大量灌溉用水和城市供水讓這個澳洲大陸本就脆弱的水源不堪重負。由於人類干預,水位在該漲的時候下降,本該下降的時候上漲。灌溉導致土壤含鹽量過高,破壞了濕地,大片土地變得不適合耕種。

戈耶德線是草原和稀疏灌木的沙漠的交界。喬治·戈耶德於1865年提出這個劃界,以確定哪裡適合耕種,20年後位於界線外的倫馬克鎮開始建立灌溉系統,開始突破這條界限。一戰後,政府實施「軍人安置」計劃,給退役軍人提供土地、水和設備,人們大舉挖渠引水「入侵」到不適合耕種的荒漠邊緣。20世紀70年代初,澳大利亞成了糧食出口大戶,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為了推行農業開發,低價就把用水許可證賣給他們。

之後,墨累河水位快速下降,土地含鹽量增加,政府開始推出措施,一個是推行防滲灌溉技術,另一個是鹽分離裝置,而前者意味著返回自然系統的水更少,後者則需要抽更多的水。

1995年,墨累達令河流域委員會頒布了各州從該流域取水的限額,而這之前從用水是無限制的。但是由此導致的是用水許可證變得金貴,農民們把沒用過的許可證轉賣給了需要的人。實業家則在稅收優惠的政策下引入大量橄欖樹和杏樹擴大種植。同時,新南威爾士和昆士蘭兩個州的政府則更是直接無視限額取水的政策,繼續發放許可證。

水利工程還使墨累河淡水無法注入庫龍?湖和亞歷山德里娜湖這樣的淡水系統。鹽化的淡水湖和鹽化的土地,必然影響整個生態系統和生產活動。

2002年開始南澳大利亞州首府阿德萊德開始實施用水限制,連洗澡水和洗衣服的水都要提到屋外澆花。那些所謂的宜居大城市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和阿德萊德都是靠墨累達令河的引水工程,甚至阿德萊德還有個美譽:全球第一座始終處於缺水狀態的工業化城市。這些大城市宜居背後都對雪上加霜的墨累達令河有著嚴重的依賴。

近幾年澳大利亞的水稻產量從每年100多萬噸降到2萬噸左右,這難道還說明澳大利亞自然環境良好嗎?

澳大利亞歷來就時不時遭遇乾旱,這幾年還越來越重,2002年以後到2009長達七年的大旱甚至逼死過農民。配合這片土地幾乎算是唯一能拿得上檯面的,可利用的天然淡水系統——墨累達令河的現狀,僅靠東部這狹長小得可憐的的暖濕地帶就想把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歸為好,實在是對不起這個世界糧倉之一的國家後面,那一代代與糟糕的自然環境還有政府做鬥爭的農民。而且經歷那麼多,你覺得澳大利亞政府對他們的自然環境是樂觀的?他們頭都要炸了。

澳大利亞的生命之源——墨累達令河流域的降水和氣溫變化是這樣的,過去就嚴酷,全境還有那麼大面積的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特別近幾年的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你和我說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不差?!


作為一個「大洲」來說,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確實不怎麼樣。
但是作為一個人口數量與北京相當的國家來說,澳大利亞的環境已經足夠好了。

另,反對高票答案(@Spitfire)以及匿名用戶拍照片的回答。

通常意義上說「自然環境差」,說的就是這個自然環境滿足人的生活的條件差。但是照照片的,只是選取一個角度,拍了好看的照片,這隻能證明「自然環境美」。

「美」和「差」不是反義詞

美是一種主管感受,高樓大廈、靜謐鄉村、大漠駝鈴、油菜花海、巍峨雪山、咆哮大江、浩瀚海洋、層巒疊嶂,都能給人美的感受,但是這不能說美的地方自然條件就好。就好比我去九寨溝(十幾年前了)的時候覺得九寨溝真美,但是壓根沒有覺著這地方條件好。

所以,對澳大利亞人來說,澳大利亞環境很美,而且有限的宜居區域,足夠這兩千萬人生活了。只要你不把它當做一個大洲,它的自然條件也不錯。


轉載自@老老王的《大穿越時代》,求闢謠。
----------------------------------------------------------------------------------------------------------------------------

事實上,澳洲的土地看似廣袤,其實並不能承載太多的人口。表面上看是因為缺水和沙漠。但事實上,即使在澳大利亞的東南部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因為極度貧瘠的土壤,能種出來的莊稼也很有限

讓很多人難以想像的是,澳大利亞是全球農業生產力最低下的大陸。其土壤貧瘠程度、植物生長率和生產力堪稱全世界最遜。因為澳大利亞的土地年代太古老,經過幾十億年的雨水沖刷,養分已經流失殆盡。

在自然界之中,主要有三種方法可以使貧瘠的土壤重新獲得肥力。第一種是火山爆發生成的火山灰,富含多種養分,能使土壤變得肥沃,爪哇、日本和夏威夷等地皆受益於此。然而在澳大利亞,只有東部很幾個地區在一億多年前曾有過火山活動。第二種是冰川運動,能夠產生有助於土壤肥沃的碎屑。北美洲將近一半的地區在過去一百萬年里曾遭受過冰河作用的影響,而在澳大利亞,受過冰河作用影響的地方不到本土面積的百分之一。第三,地殼緩慢上升也會帶來新的土壤,為土地增加肥力。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印度次大陸的恆河沃土。但在過去的一億年之間,澳大利亞上升的地殼面積相當,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然而,在缺乏科學研究的情況下,外行人很難一眼看出這片土地的貧瘠本質。歷史上,最初到來澳大利亞的歐洲殖民者,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相反,他們看著了一望無際的森林和鬱鬱蔥蔥的草原,被這些假象矇騙,誤以為澳洲是一片跟北美一樣富饒的土地。直到最初的樹木被砍倒,草也被羊吃光之後,人們才發現這地方的樹木和草都生長得非常緩慢,那些比較嬌貴的莊稼,在很多地方更是幾乎種不出來!

——簡單來,看起來同樣高矮大的一片樹林,如果在歐洲或北美,從樹苗長到這麼大需要二十年的話,那麼換成是在澳洲,恐怕就需要五十年甚至一百年!

如果是大自然的動物,或許對此無所謂,但對於需要定期獲得收成的人類農夫來,可就要坐蠟了。

因此,雖然貌似有著跟北美洲和烏克蘭一樣廣袤的大平原,但現代澳洲農作物的平均產量卻很低。比如現代澳洲著名的麥帶,實際上那些麥都種植在沙質土壤上,根本就是一個巨大的花盆,沙子形同虛設,農作物生長所需的養分完全依靠化肥,結果就導致澳大利亞的農業成本非常高,有時候幾乎能夠跟日本這樣地狹人多的國家相比,故而縱然澳洲地廣人稀,也無法成為一個農業大國。在澳洲本地市場,國內生產的農產品競爭力經常不敵海外進口的農產品,哪怕後者還要攤上國際運輸成本。例如,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水果公司,在巴西種植橙子,然後把濃縮橙汁運送到半個地球之外的澳大利亞,其成本居然比澳洲人自己生產的橙汁還要便宜。然後,從加拿大進口的豬肉,也要比澳洲本地生產的便宜。

更要命的是,在澳大利亞發展農業,還會遇到降水量不穩定的問題。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孕育了古文明的地方,每年都有規律的雨季可以幫助農業發展。不管是歐洲、印度還是東亞,不管是不是雨熱同期,農民至少都可以每年遵循季節規律來耕地、播種,讓作物在雨水的灌溉下生長、成熟。

然而,在澳洲的大部分地區,降雨量卻取決於厄爾尼諾現象。每一年的降雨情況都變幻莫測,而每十年間的變化更大,最要命的是完全沒有任何規律可言。經常是十年大旱之後又遇上兩年的大暴雨!

那些最早來到澳大利亞的農民和牧民,在他們選擇殖民村鎮的地址之時,多半是遇上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因此被假象蒙蔽了雙眼,誤以為腳下是一塊福地,便定居下來,然後勤勤懇懇地耕耘與播種。誰知在澳洲這塊悲催的地方,好年景是如此的稀少,經常有一半以上的年份,莊稼都顆粒無收!雪上加霜的是,在作物收割後,農田經過一番整地和拔草,光禿禿的土壤就暴露出來,如果之後遭遇氣候變化,農民栽種的作物無法生長,那麼土壤就會一直露在外面,甚至沒有雜草來覆蓋,最終被侵蝕成鹽鹼地或沙漠!

沒辦法,相比於大自然的偉力,我們人類還是實在太渺了。

總的來,澳洲只有西南部以珀斯為中心的一塊地方,降水量比較穩定。雖然土壤依然很貧瘠,但在化肥充足的條件下,還是可以發展糧食種植農業的。而這也是穿越者們選擇在天鵝河畔的珀斯地區建設華盟首都的原因——至少糧食蔬果是可以自給自足的。至於其它的地方么……如果明末的冰河期災害,給中國人帶來了空前浩劫的話。那麼澳洲的大部分地區,差不多每一年都處在冰河期之中!

但即使是條件最好的珀斯地區,其實總的來也就跟孕育了古代中東文明的兩河流域差不多。雖然在最初的時候比較適合穀物生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灌溉農業的擴大,土地就會逐漸鹽鹼化,而這一過程是幾乎不可逆轉的……唯一有效的對策就是控制人口數量和開墾面積,絕對不要讓這片土地不堪重負。

事實上,澳洲的大部分土地不僅不適合發展農業,甚至連發展牧業都很勉強。比如以前澳洲一向以盛產羊毛而著稱,但事實上澳洲的草原看上去貌似豐美茂盛,實際上比蒙古高原還要貧瘠得多,往往被羊兒啃光之後,就再也不長草,直接退化成沙漠了。為了避免土地沙漠化,在澳洲甚至連牧場都得灌溉和施肥!

結果,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澳洲的養羊業已經處於虧損狀態,全靠政府補貼在勉強維持。但牧民的平均收入依然遠低於全國最低工資,甚至大多負債纍纍,要靠打零工才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消費。

因此,儘管面積跟中國和美國相似,但現代的澳洲僅僅居住了兩千四百萬人口,其實就已經不堪重負,光是糧食一項,都快要從出口國變成進口國了。政府完全是依靠著出口礦產的高利潤,才能夠維持財政平衡,其實根本就是一個大號的沙特——只不過沙特出口的是石油,而澳洲出口的則是煤炭和鐵礦石罷了。

按照有關專家的計算,澳洲這片土地最多只能承載八百萬人口,才可以保證生態不被繼續破壞,眼下就已經嚴重地人口過剩了——這個數字甚至比英國本土的人口還要少得多!

很顯然,僅僅憑著這樣少的人口數量,是無法建設起一個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大國的。

-------------------------------------------------我是逗逼的分割線---------------------------------------------------------------

澳洲內陸很大片區域溫度最高可以到48度

黑線以北生活著100萬人,黑線以南生活著2200萬人

3.2%的澳洲人口住在圖中的黃色區域


養活人就足夠,沒有美洲好而已


澳洲的自然環境屬於被老天爺玩壞的。
不過,還好,還留了點海岸線給人類宜居,且能成為世界最宜居。

天朝的自然環境屬於被人類玩壞的。
似乎沒有什麼地方能夠倖免了。


補充回答;生物入侵,一度惡化澳大利亞自然環境。

歐洲野兔的入侵,對當地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營養成、生物群落的結構穩定性、遺傳多樣性等方面造成影響,從而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惡化當地的自然環境。

澳陸原無兔。1788年1月27日,搭乘阿瑟·菲利普船長率領的英國皇家海軍第一艦隊的歐洲野兔在悉尼港登陸。由於主要供食用,因此多圈養,野生種群極罕見。
1859年,英格蘭農場主托馬斯·奧斯汀來到澳大利亞,於今季隆城附近放養攜帶的24隻歐洲野兔(一說1863年動物園失火,幸免於難的24隻兔子逃到草原上)。

作為生物(限制)因子失控假說的典型範例,歐洲野兔數目近乎指數爆炸的的幾何增長難逃鷹、狐狸和狼三大天敵並無一者在當地有確定分布之嫌。

兔群從奧斯汀的私人放養領地向北向西擴展。1866年,在南澳大利亞的卡普達,又有人往野外放養批兔子,使得兔子的擴展速度加快;此後,這些兔子的後代以平均一年130公里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擴散。到1896年時,兔子們的勢力範圍已經向北擴展到了昆士蘭,向南遍及南澳大利亞,並橫越澳洲大陸,來到了西澳大利亞。到1907年,兔子已擴散到澳大利亞的東西兩岸,遍布整塊大陸。整個兔子種群的數量也呈幾何級數遞增。1890年,僅新南威爾士州的兔子數量據估計就有3600萬隻。到1926年,全澳洲的兔子數量已經增長到了創紀錄的100+億隻。


澳大利亞大草原上,成群結隊的兔子啃吃各類青草,10只兔子能吃掉相當於1只羊所吃的牧草。同時,它們還啃食各類灌木、樹皮。在旱季,它們爬到樹枝上吃較嫩的葉,打洞啃吃樹根,使成片灌木叢和樹林變作一片枯萎。據估計,在澳大利亞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地區,每公頃土地上只要有4隻兔子,就能使這片土地上的各種植物失去再生能力。直接後果是,澳洲大陸大部地區的水土保持能力急劇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現象日益嚴重,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

從牧草的消耗量來看,100億只兔子所吃的牧草就相當於10億只羊的放養量。這對於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的澳大利亞來說,所蒙受的經濟損失實在難以估量。另外,由於兔子天生善於打洞,它們在土質疏鬆的牧場和農場下挖的洞穴深約1.5米,不但牛羊常會陷入洞中,而且農田下大量的洞穴會使農業機械無法開展作業。甚至早在1881年,澳大利亞的七成農場就因此而被迫放棄。

1950~1995年間,經人工先後散播的粘液瘤病毒、兔杯狀病毒成功控制歐洲野兔於澳陸分布規模。

一評論家指出:"在人類引進的有害動物中,兔子是到目前為止危害最為強烈的。它們適應了澳洲的生活後,對當地的經濟和動植物造成有史以來最大悲劇。"誠哉斯言。

論文引用:①GB/T 7714陸永躍, 曾玲, 梁廣文. 解釋生物入侵的「生物(限制)因子失控假說」[C]// 全國生物入侵學術研討會. 2008;
②David Theodoropoulos,"Invasion Biology: Critique of a Pseudoscience"
網頁引用:①代價―――人類發展史上最值得銘記的20大教訓_百度文庫;
②澳大利亞的兔子數「爆炸」_百度文庫;
③澳洲史上損失最慘重的生物入侵事件--兔災-澳洲站-滴答網。


每天睡17—20個小時還沒滅絕的考拉對這個問題表示不服......


氣候方面,北部東南信風帶,但是東部有個大分水嶺,雲層不好到內陸,南部西風帶太冷了,帶的水不多,澳洲的土壤很貧瘠,因為這塊大陸的地質活動很弱,沒有富含營養的土壤,我記得最近的火山活動是一億多年前


確實很差。像北京那種有嚼勁的空氣就很好


澳大利亞介於南緯10°45′~39°08′間,南北跨28°23′,是跨緯度最少的一個大陸,南北間溫差小,氣溫分布比較簡單。南回歸線橫貫大陸中部,99%的面積屬於熱帶和亞熱帶,使全年氣溫都比較暖熱,少雨區和沙漠的面積特別廣。澳大利亞大陸輪廓比較完整,增加了內陸離海的距離,最大達1,500 公里以上,影響了海洋氣流之深入內陸。

另外整個輪廓又是東西長、南北窄,擴大了東南信風帶控制的面積,內陸又無廣大河湖等水面調節,使大部地區更加乾熱。在地形上,廣大的中西部地區較低平,起伏不大,氣旋迴轉少,天氣穩定,很難致雨,使廣大的中西部氣候差異變小。

另外,東部高大的山地南北長4,500 公里、高1,000 多米,東坡陡西坡緩,又緊逼東海岸,阻擋了東南信風從東面太平洋上帶來的暖濕氣流,使東坡多雨、西坡乾旱少雨,縮小了東部多雨區的面積,擴大了西部內陸乾旱區的範圍。中部平原縱貫南北有利於南北氣流之運行,使中部內陸盆地並不是滴雨不下的沙漠之地。

澳大利亞周圍的洋流,在大陸北部沿岸為北澳暖流,東部為東澳大利亞暖流,影響大陸北部和東部沿岸增溫增濕成為多雨區。南部沿海為西風漂流,西部沿海為西澳大利亞寒流,影響了澳大利亞南部沿岸的少雨和西部沙漠的形成。

從大氣環流來看,澳大利亞大陸夏季氣壓帶南移,大陸北部為熱低壓中心,南回歸高壓帶位於大陸南部,故北部吹西北季風,炎熱而多雨;大陸中部和南部都吹東南信風,炎熱而乾旱;只有大陸東部山地東坡為迎風坡,有較多的降水。冬季氣壓帶北移,與陸上冷高壓相結合,高壓中心位於大陸北部內陸,大陸上大部分地區為高氣壓所籠罩,風從高壓中心向外吹,所以乾燥少雨,只有大陸西南角和東南角吹海上來的西風,多氣旋,天氣濕潤多雨。東部山地東坡仍為迎風坡,有較多降水。塔斯馬尼亞島因位於南緯40°以南,終年吹西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

所以,從年降水量的分布來看,就成了北、東、南三面多雨,向內陸和西部逐漸減少的圖式。


1.南回歸線穿過,你可以看到同緯度的南溫帶基本沒一個好的(南非,阿根廷巴塔哥尼亞)

2.早期英國殖民者對環境破壞太厲害,盎格魯破壞神們連50億旅鴿都能消滅的一乾二淨,半個美國面積的森林300年全部砍光光,自然條件被北美完爆的澳洲大陸白皮豬表示根本不在話下,給我砍!給我殺啊!!


推薦閱讀:

為什麼這張同一地點同一時間每天拍攝太陽合成的圖的交匯點不是春秋分,那是什麼日子,太陽運動的方向是什麼?
前天在霧靈山用手機拍攝的星空,求問是否有大神知道這片星空在星圖中的哪個位置?
「夏至」之後,太陽逐漸南移,離開北回歸線,但是為何氣溫還在上升?
極渦和颱風會相遇嗎?
如果英法所在的板塊繼續分裂或合併,英吉利海峽隧道會如何?

TAG:地理 | 氣候 | 島嶼 | 自然環境 | 澳大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