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太陽存在反常增溫現象?

太陽從光球頂部到色球頂部再到日冕區溫度不斷陡升,這是為什麼


只能說,我不知道,這還是一個未解之謎。摘錄一段我2009年的舊文
日食中的科學_新民網
1868年8月18日,在印度、馬來群島發生一次日全食,英法各國遠征隊趕赴現場觀測。法國科學家讓桑(Jassen)更是在夜間乘坐氣球從被普魯士包圍的巴黎逃出,前往印度。他在研究這次觀測拍攝太陽邊緣的日珥光譜時候,發現了一條明亮的黃線,是此前光譜研究中沒有發現過的。光譜可以說是化學元素的「指紋」,每種元素都有自己獨特的光譜。於是科學家們斷定,這應該是一種新的元素,因為是在太陽中首先發現的,於是命名為Helium,即氦元素,它的詞根就是古希臘文的太陽。經過26年的尋找,英國化學家才在釔鈾礦的氣體中發現了這種元素的存在。後來人們發現,氦元素其實並不少見,它在宇宙中的數量僅次於氫,在宇宙大爆炸之後就存在了,在我們周圍的大氣中就有氦元素。但是它是一種惰性氣體,性格孤僻,所以一開始被人們所忽略,反而在遙遠的太陽上首先露出了「真容」。氦的原子核經常以放射線的形式,稱為阿爾法射線,所以才會在釔鈾礦中被找到。

  歷史的故事總是有驚人的類似。1869年日全食的時候,美國天文學家哈克尼斯(Harkness)在太陽的大氣層——日冕的光譜中發現了一條綠色譜線,同樣不知其來由,後來的觀測中,不斷的發現這類譜線,科學家猜測著可能又是在地球上未發現的一種新元素,並命名為mian(「氣」下加「免」),但直到20世紀20年代,元素周期表已經被填滿,還是找不到mian的位置,這種新元素在哪裡呢?20世紀30年代初,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鮑恩(Bowen)終於解開了這個謎團,他從理論上指出,這類譜線是量子物理定律所規定的「禁線」,在通常條件下出現的概率很小,只有非常稀薄而高溫的氣體中才能發射。日冕中觀測到的禁線,是普通元素如鐵、鈣等被剝離掉多個電子之後的離子產生的,鐵原子在100萬度的高溫下失去9個電子,就可以發射這類譜線。

  這樣,通過「神秘元素」揭示出來日冕的一種奇異的性質:它的溫度高達數百萬度,而且離開太陽越遠,日冕的溫度卻越高!而它的能量應該還是來自太陽。但太陽本體的溫度才不到6000度,這個「爐子」是怎麼把它周圍的大氣加熱到百萬度高溫的?這個謎團至今仍未得到解決。為了解開這個謎團,必須對日冕進行更加仔細的觀測,可是日冕的亮度只有太陽本體的萬分之一,在地球上,只有發生日全食的時候才能看得到,雖然太空望遠鏡已經可以直接觀測日冕,但是對於日冕的內層部分仍然無能為力。所以每逢日全食,天文學家們總是不遠萬里,奔赴到可以看到日全食的高山沙漠,為得就是要拍攝到美麗而神秘的日冕。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日食觀測工作組的帕薩喬夫(Pasachoff)已經觀測過將近30次日全食,今年他將到上海天文台設在浙江安吉縣的天荒坪觀測基地繼續進行觀測。而南京的天文學家李旻則組織了上百名大學生,沿著日食帶設立了十幾個觀測點,目的就是取得日冕的長時間變化資料,為解決日冕的加熱機制問題而努力。


本答案純屬臆斷,非民科。
天文學的未解之謎,日冕層離開太陽的距離十分遠,但是可以達到e6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簡直難以想像。

如果恆星有自己的意識呢?

人類現在根本無法汲取太陽本身的能量。事實上,太陽一年釋放的能量,足夠人類用到到地球毀滅。

因為人類目前使用的能量水平僅有k0.73級。每年使用的能量只有5*10^20j。如果人類達到k1級,那麼能量使用要達到現在千倍。

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很多文明,那麼漫長的文明發展史,可以達到k1級的文明應該很多。然後都慢慢向著k2進步。

可能太陽的日冕是一種自我保護?增加登陸太陽的難度?避免k2級以下文明對恆星能量的開採和濫用?

偶然想到的一個思路。在這裡記載一下吧。僅供娛樂。


磁場線在太陽外面的扭結重組放出能量。


聚變堆外面加強磁約束。
強磁約束也可以換引力約束。沒被約束的高能粒子逸散出來,在遠離表面處互相轟擊,聚變形成日冕。
所以表面溫度低,越遠越熱。


推薦閱讀:

千元價位的天文望遠鏡和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價位的天文望遠鏡有什麼不同?
既然已經有了空間望遠鏡,為什麼我們還在繼續建設地球上的望遠鏡?
為什麼這麼多年了,從來沒有一個官方聲明發現地外生命或者有第三類接觸,也沒有比較專業的對此研究的組織?
如何解讀新聞「發現疑似超級外星文明『戴森球』跡象」?
各位天文星空愛好者,大家都使用哪些app/瀏覽哪些網頁以及使用哪些器材呢?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TAG:天文學 | 太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