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和小說里為何常關注青少年犯罪?

以《白夜行》和《告白》為例。
他們相信性本惡么?小孩真的擁有如此縝密的犯罪邏輯么?


日劇看的比日影多些,推理小說也看了些,姑且試答。
《白夜行》、《告白》講的是少年之惡,也有很多作品講了成人之惡,可以這麼說,日本文學影視作品對所有人性之惡的關注都是很高的。他們相信人有邪惡的一面,但這種惡是可以被引導和抑制的。


日本電影和小說中的少年犯罪,雖然情節細節難免誇張,但的確反映了社會現狀。
日本少年犯罪現象一直不容樂觀(校園暴力、逃學、盜竊、甚至殺人),種種問題一直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
青少年犯罪在現實社會裡是否真的與日俱增,成為特別嚴重的社會問題,由於沒仔細查資料,不好妄自推斷,但可以肯定的是,整個日本社會對青少年犯罪問題相當重視。
Category:日本の少年犯罪(具體案例)
http://kogoroy.tripod.com/hanzai.html(少年犯罪正與日俱增嗎)

關於性本惡這個觀點,他們也許信,也許不信。並不是出於這個理由才關注青少年犯罪。
如果一個少年出現了惡的念頭,學校、家長和社會有發現和教育的義務。這些少年犯罪的故事,主要是講給家長和教育者聽的,是作為參考案例給社會以嚴肅的提醒。
即使性本惡,大多數人還是可以被引導、被教育成為正常的大人。

他們相信教育的力量。
很多作品裡會出現福利院、兒童救援機構、拯救孩子的老師等設定。常規校園劇的主角是少年,也有一類校園劇的主角是老師和家長,通過老師家長對少年的教育方式來進行反思。
很多日本作品裡都提到一個觀點,環境影響性格。幼年、少年時期的家庭/社會環境,會直接影響以後的性格,沒有無緣無故的壞人,只有不負責任的父母和社會。

在宮部美雪的代表作《模仿犯》中,性格邪惡的年輕主犯是個身世尷尬的私生子,而被他引誘的共犯則有一對不負責任的父母,沒能及時遏止兒子年少時惡的萌芽。《白夜行》中兩個主角的犯罪都不是他們自願,而是彼此家長的失格造成。走上畸形犯罪的道路,也是因為沒人教他們如何回頭。圖書管理員在老警察面前懺悔說道,如果自己能早一點發現這兩個孩子承受的痛苦,之後就不會發生那麼多的悲劇了。《告白》里的少年們的惡也都有跡可循,看似無害的孩子卻變得殘忍,心驚之餘,意在警世。
反思、探討青少年教育,才是這類作品的最終目的。
而對青少年罪犯的態度,社會反而是相當寬容的,他們會首先反思自己的失職。

平成25年版 犯罪白書 目次
2013年日本官方出的犯罪白皮書,第三編青少年犯罪,提到了家庭暴力、校園暴力、欺凌,這都是容易造成少年性格扭曲的外界因素,體現了日本社會對青少年的保護。
2001年版的《青少年白皮書》中聲稱,「孩子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青少年身上的問題,實際上反映的是成年人和社會的問題。
也即是說,日本文學影視作品對青少年犯罪的關注,本質上還是「成年人和社會對自身的反省」。官方的重視,加上日本社會的反省習慣,就導致了青少年犯罪成為影視作品裡比較常見的一個主題。

至於說縝密的犯罪思路,惡意揣測下,也許日本推理作品的流行也是一個助力。


還有一個問題。
日本文學影視作品相當關注邊緣題材,不僅僅只是青少年犯罪。
校園黑道、援交、少年與性、同性戀愛、少年母親等題材,已經各成一派,同類作品很多,只要不出現負面引導就可以合法播出。
日本電影分級制度
現行日本的電影分級制度是1998年制定的,一共分為四級:
一般:沒有任何限制
PG-12:12歲以下的人要有家長陪同才可觀看劇情包含性、暴力、恐怖、以及兒童可能會模仿的不良行為的電影。
R-15:15歲以下禁止入場劇情包含比較深度的性、暴力、恐怖、集團排擠、以及青少年可能會模仿的不良行為的電影。
R-18:18歲以下禁止入場劇情包含比較深度的性、暴力、恐怖、青少年可能會模仿的不良行為、鼓勵使用毒品的表現、反社會行為的電影。

邊緣題材的作品,可以說商業性與社會性兼顧,既滿足了民眾的需求,也迎合了官方的態度,履行了對民眾的引導義務,何樂而不為。
當然,日本文學影視作品關注的題材頗廣,青少年犯罪只是他們的關注點之一。很多問題,沒有看見不代表就不存在,對社會問題的挖掘,日本人格外犀利。東野圭吾寫過一本講性別認同障礙的《單戀》,後來也出現了類似題材的日劇《IS性別不明》。
唯一遺憾的是,這些作品在對人性問題的探討上,總是廣度有餘而深度不足,大多只是拋出問題,而沒有解決問題。當然,有關人性的問題本來就是複雜的,如果那麼容易找到答案,也就不會出現那麼多社會性悲劇了。

暫時思考到這裡。


個人看法,覺得有幾點原因導致日本電影電視劇會特別關注少年犯罪吧:
1、世界公認最彰顯人性的是青少年時期,因為這時候的人處於生長矛盾期,與社會現實的對立會特別突出,同時還帶有兒童時代的單純,還沒有學會成人世界的各種控制與掩飾。從心理上來說,這是費洛伊德學說已經證明的事實。而另一方面,這樣的衝突又特別的強烈,非常適合搬上銀幕或者小熒屏進行戲劇化演繹。
2、為什麼日本影視或者小說會特別關注青少年犯罪呢?因為日本的出版業尤其發達,細分市場中校園題材的受眾非常龐大,所以電影電視劇選擇改編題材時也會比較多的考慮到這部分受眾。而其中很多的校園題材本身就會涉及到很多青少年犯罪之類。
3、青少年犯罪在日本是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加上少年法對於少年犯罪者頗多回護,非常引起爭議,導致的後果也不是簡單就能分辨曲直的。所以,到底對於日趨嚴重的少年惡性犯罪應該如何處理,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在這樣的情況下,有越來越多的電影電視劇加入討論當然也是一件好事情。比如《告白》比如《無人守護》都是從不同角度來探討這樣的問題。這些影視作品有些是從被害者角度來描述比如《告白》,有些是從加害者角度出發描述比如《白夜行》,還有些則是從加害者家屬從此被整個社會人肉各種騷擾欲生不能欲死不成的痛苦遭遇,比如《無人守護》(這是一部單集電視劇)。無論如何,這總比我國文藝作品一律不許表現這些負面,假裝視而不見逃避問題為好吧?


其實,任何一個國家地區的文學作品都顯示出了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思想等。

當我們觀看日本相關的影視劇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日本青少年電影和青少年問題一樣知識日本影視劇的反映社會問題之一而已。日本的影視劇中太多反映青少年、上班族、老年人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情節或劇集。

不像我國的很多影視劇作品,在吸引觀眾的前提下,影視劇大部分的主旨都是要麼反映歷史的輝煌,愛國情節,要麼是俊男美女的完美結合。

有一句話叫做,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了給人看。而日本這些反映社會問題的影視劇大多是把現實完完全全的赤裸著給人看。就好比把一個人的外在完全去掉,讓你去看一個人全身赤裸,可以看到內臟,看到血肉,看到毛孔里的灰塵。但他就在你的周圍,在你去便利店時遇到他,坐公交時遇到他,吃飯時遇到他。你可以清楚的看到他的憤怒,他的醜惡,他的善意。但是他卻代表了這個社會,代表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有意識低頭看一下自己,你也會發現,原來自己也是躶體,也是那麼的骯髒。但是這些骯髒同時又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而這些小事,讓人崩潰,讓人寂寞,撕扯著人心,反映了一個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即躁動有隱秘,所以當我們看日本影視劇時就會感覺到日常中透露著陣陣寒意。

其實我們中國社會也會出現這種壓抑的狀態,但是這種壓抑的狀態呈現在一個中國夢,強國夢、新常態下。所以影視劇雖然會表現,但是被社會的進程所夾帶,人物的悲歡離合基本上大起大落。日常瑣碎雖然會有,但是變得酣暢痛快。個人認為賈樟柯的電影如果拉長,變成電視劇倒是和日本的電視劇有很多相像之處。


因為他們的廣電和文化局沒搞事


不是什麼專業人士,只不過正巧這兩部「白夜行」(小說)、「告白」(電影)都是最近才看過...
1. 這類反映甚至警醒社會問題的題材,未成年犯罪(大都是人倫悲劇)很有警示意義,由孩子引發的犯罪不免令人扼腕,更需關注少年價值觀形成期的動態,從根源減少犯罪。
2. 兩部作品對於犯罪少年的家庭環境,犯罪背景都有詳細探究,他們既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並非相信"性本惡"。
3. 關於"縝密的犯罪邏輯"在「告白」中毫無體現,在「白夜行」中也鮮有交待詳細犯罪過程和前期準備謀劃等,只在關鍵步驟予以點撥。應該不算作品想要表現的意思吧...


強烈建議讀讀江戶川亂步獎獲獎作品《阿基米德借刀殺人》,應該是比較早描述青少年犯罪和心理的作品了。還提到了很多有關代溝和理解的問題。

我覺得性本惡這個程度還談不上,只是日本人講究極端。青少年犯罪的衝擊感非常強烈。而且日本社會高速運轉,導致很多青少年面對壓力無所適從,出現心理問題。通過文藝作品表達對這個問題的關注我覺得是很不錯的方式。


感覺是因為日本有過很轟動的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引發了社會對少年犯的關注,同時在法律上對未成年人犯罪的保護也引起了反思吧。
不光東野,伊坂幸太郎也在作品裡出現很多未成年犯罪,並且也有思考在日本現有司法制度下,未成年罪犯採取勞教等懲罰手段是否能使他們改過自新。


我是手機回答的所以簡單一些,我只看過《告白》,所以我就簡簡單單說說《告白》的感悟。
1. 我相信性本惡一說。 人生來就是憑喜好做事,對世界好奇且充滿破壞力。《告白》的小孩看起來犯罪是有原因的,實則是內心天生破壞力作祟。很明顯,如果沒有學校法律約束,這個世界會是和諧的嗎?否則,不是性本惡是什麼?
2. 青少年問題,各國都很關注,問題也很突出。這個年齡的小孩,天不怕地不怕,對世界充滿渴望,又被生活限制 ,再加上升學等等壓力,鬱鬱寡歡,尋求釋放。所以,近年來這種電影相對不少,不僅僅是日本啦……
3.青少年心思縝密的有,但很少,多是衝動膽小之輩。比較是孩子,沒有電影上的誇張……-_-||


個人淺見
1、日本人的憂患意識很強
2、這恰恰說明日本對於青少年的問題的重視,我很同意 @周勇的意見,日本對於少年犯罪是有頗多回護的,但是這種回護正確與否,日本人自己也有很多分歧,所以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表現這類問題。

最後說點題外話,我國的影視作品鮮有此類題材,但並不能說我們就沒有此類問題,反而我認為社會對青少年犯罪的問題關注還有些不夠。


性和死亡
生命的兩個極端
日本電影貌似都在關注呀哈哈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高中時候看過那時候表示看不太懂,還以為是類似我們國家《左耳》的這種青春片,無病呻吟,但其實這種電影,能反映出現實問題往往更深刻。還有《青之炎》對於高中男生心理的描寫,怎麼說呢,就是糾結中帶著一種決絕的勇敢。


說起未成年犯罪,世界上最著名的案例的多數是來自於日本,接下來我想說的兩個案子,是日本新少年法出台前發生的,其中受害者和施害者皆為未成年人,且受害者死亡,而施害者至今都在政府的保護下,但情況不容樂觀。

「如果說呼格案在我國引起的眾怒為1,那麼綾瀨水泥殺人案在當時日本引起的眾怒就為10000.」一位評論者這麼說。

1989年1月,日本東京女高中生順子遇害,她被灌於水泥之中,生前遭遇了41天的綁架禁錮,經歷了暴打、輪姦、陰道塞異物、火燒、脫光衣服潑冷水(當時是日本的寒冬)、飢餓、精神凌辱等我們所能想像到和補鞥呢想像到的虐待。

施害者多達數十個不良少年,其中6個少年實施了主要犯罪,皆為未成年人。

想不到普通的一天放學之後再也沒能回家,想不到犯罪少年的父母發現後因為害怕而沒有報警或幫助她逃跑......順子的人生在絕望中迅速走向凋零。而之後的事情,或許更讓她難以安息。

犯罪手段殘忍、犯罪歷時長,且參與其中的皆為未成年人,這起案件震驚了整個日本社會。儘管檢方用盡了過去全部刑事案件用的辭彙,說出了罕見的重話,如「本案是我國犯罪史上罕見重大兇惡犯罪」、「根本不用斟酌被告的動機、「凌辱的手段完全超乎想像等」,法院還是以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不殺夠私人的未成年人不判死刑」判處主犯少年A20年有期徒刑,少年B、C、D平均只有5年,而其餘的少年則只是接受教育。

如果說這樣的判決能夠使少年悔改,也就罷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少年A出獄後,馬上又因為經濟欺詐案被捕,而少年b也因為非法監禁、施暴男性友人再次入獄,在那些未被判刑的少年的網路空間里,也被爆出多次以輕蔑的口吻調侃曾經的殺人案。

酒鬼薔薇殺人案

1997年5月27日清晨,日本神戶一國中門口驚險一顆男童頭顱,頭顱從嘴角到耳朵被割開似微笑的小丑樣,口中塞了一份署名為「酒鬼薔薇聖斗」的紅墨挑戰信。

兇手「元少年A」被捕時只有14歲,也是一個中學生,而在此前幾個月,他已經連續作案兩起,殺害了一名女童,重傷三名兒童。

元少年A清楚地知道自己因為年齡問題二不會入刑。在接受了11年的少管所治療和教育後,他在政府的保護下,改名換姓,開始了新生活。

2015年,不顧治療師的憤怒反對,他把犯罪經歷寫成了匿名書《絕歌》出版了。他是這樣描述的:

「世界在昏睡中,只有我一人 在行動。......停下自行車,從車筐的塑料袋裡取出淳君的頭部,掛在校門口的正中間。後退幾步確認上下距離。月色慘白,四周靜寂。但絕不是肅殺。這個光景是最美的,就像畫家在掛一副畫,或像導言在鏡頭裡推出一個蒙太奇。」

他把書寄到了受害男童的父母家,附上了毫無歉意的致歉信。為了宣傳,他還製作了一個官方網站,而裡面儘是輕蔑、嘲諷、及讓人不適的圖片。這本書讓他賺取了3000萬以上的版稅。

為了不被發現,他斷絕了與父母的關係。有周刊記者秘密調查到他的住處,並想上前採訪。「你想死嗎」已33歲的元少年A抓住記者的手詭異微笑地問到。接著,記者被追了幾條街,還受到了「我記住你的長相了喲」的威脅。

雖然長大成人的元少年A尚無在此犯罪,但正如受害男童父母所說,兇手「讓我們受到第二次的傷害,且毫無悔意」。

懲罰和教育依舊沒能讓他們重返正途,他們如同獻身黑暗的深淵,在某處靜靜地凝視著世界。

沉痛、恐懼與反思

在這兩起驚世駭俗的兇惡殺人案之後,日本經不住明見巨大壓力,在2000年修改了少年法,把未成年人入刑下線從16歲降到了14歲。儘管如此,也沒能組織那些聽命於魔鬼的未成年人殺戮的步伐,比如2004年和2014年佐世保都發生了全球聞名的少女殺人案。

說起來,未成年人犯罪靠書賺錢的事情並非只發生在日本。1957年,被稱為「魔女」的英國10歲女童瑪麗殘忍殺害了兩名幼童,同樣是接受治療後,成年的她把經歷寫成自傳。不過,與元少年A不同的是,瑪麗公開了自己,並以此為約束。

在英國,還有另外兩個同樣是10歲的殺人男童。1993年,10歲的男孩A和男孩B隨機選擇了一名2歲男嬰,用糖果把他騙到無人處性侵、虐打致死,為了掩蓋犯罪的痕迹,他們把男童屍體放在鐵軌上碾成兩半,師徒造成意外死亡的假象。然而,出於對未成年人的保護,被攝像頭記錄下證據確鑿謀殺罪的他們只被判了8年。出獄後,男孩B多次因為鬥毆和持有毒品被捕,最後一次被捕時涉嫌兒童性侵案。

中國的未成年犯罪也不少,去年一名女老師被少年潑汽油重度燒傷,而廣州也抓獲了殺害兩人重傷一人的少年。

上述未成年人犯罪案的特點,皆為有預謀的少年犯罪,作案時皆被判定有清楚辨別是非的能力,有一些過往就有案罪在身,且大多數最後都沒有改邪歸正。

美國近二十年,雖拜1973年墮胎法所賜,未成年人犯罪數量銳減,但再犯罪率卻越來越高,該國近幾年關於少年法的改革呼聲越來越高。

中國去年公布的數據也在顯示,有近60%的未成年人在犯罪,且逐年攀升。

這些知名度最高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給社會留下了深刻的陰影。而關於現有的少年法中對未成年犯罪的處理方案——至少從再犯罪率的數據來看——還有待反思。

原答案:這些重獲自由的少年犯,正在深淵裡凝視著你


1、熊孩子在國內和國外都是個問題,日本肯定也有很多人為熊孩子所惱。

2、對孩子到底該寬容、保護到什麼程度,本來就值得商榷。很多人會用「小孩子懂什麼」「別跟小孩子計較」來替未成年人開脫。法律對未成年人的審判也相對輕一些,或者乾脆不用承擔刑事責任。這到底是一種愛護,還是一種縱容?真不好說。一些孩子會利用成人世界的寬恕制度、寬恕心理,來達到放縱的目的。就像《告白》里修哉說起殺害無辜女孩的事,像沒事人一樣。

3、嬰幼兒時期是懵懂期,身體和心靈的力量都非常弱小。青春期就不同了,外形越來越像成年人;對成年人的精神世界、社會規則也開始慢慢了解,一邊了解還一邊有突破欲、挑戰欲、隔離欲、叛逆欲。
很多人在青春期都有過厭煩師長的經歷,嫌師長嘮叨,嫌生活不夠自由,崇拜那些敢於跟師長對抗的哥哥姐姐。————總之,這個時候如果身心長歪了,真的很危險,無論是日本孩子還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孩子都是。

4、其實很多成年人,對後輩有一種「萬一不受我控制怎麼辦」的擔憂。比如封建時代很多規矩是父親用來束縛兒子的,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什麼的。古代的老皇帝也很忌諱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太子、王孫們有了自己的勢力、幫派什麼的。成年觀眾看青少年犯罪電影應該會很有共鳴,因為能體會這種隱憂。


我知道你在說火影忍者


僅說明一下我的感受不喜勿噴:《告白》感覺不像網上說的那麼神,我覺得風格基本上《大逃殺》北野武的電影是一類的(北野武還好一點,好歹是成人世界多少有些情理可言),這類電影總是充斥荒誕劇情下的暴力與獵奇(也正符合一部分人的觀影喜好類似cult片之類的,而正像日本動畫做劇情的模式一樣還要灌輸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早的說EVA因為拒絕成長而要拋棄這個世界,近的說拯救世界要犧牲一個少女那麼這個世界就去死吧這種套路,總之就是錯的不是我是整個世界這種思維,實際上與日本otaku的心理暗合是一種長不大的扭曲小孩心裡),所以多發生在初高中這樣的環境下,因為青春期的熊孩子正好處於這一階段這樣還能讓劇情多少有些情理,因為熊孩子本來就是亂來的嘛(笑),套用一句「蹩腳電影之所以充斥著暴力,是因為導演沒有能力藉助樸素而節制的手法表達強烈的情感」By特呂弗。現代的日本電影導演編劇基本上就是這樣子,太低能性格又擰巴也正像現在的日本新一代才生造成怪胎橫行於世廢萌滿天飛,而很多人卻把這些元素都捧上天了,我寧可一遍又一遍的黑澤明、小津也不會再看這種題材的,這就是日式的cult片沒營養沒價值,就像昆汀的電影有些人就非要解釋出個人生觀啊價值觀之類的,實際上根本就沒有是人們過度解析了,而日本人的做法是套上某一話題偽裝成又內涵來獲取更廣泛的觀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是否常關注,這可不好說,所以還是那句話:先別問為什麼。
倒不如問:日本文藝作品中反映的青少年犯罪主題,有何值得世界和中國關注的地方?

依我看……

  1. 留心和關懷青少年,正視這個群體的問題,改善這個群體的狀況。
  2. 反省成年人自己,正常而正直地活著,青少年才能同樣如此,並且兩者人格平等。
  3. 在這自我膨脹的世代,每個人和每個民族都缺乏社會秩序與他人視角,應當格外警惕。
  4. 文藝作品當然要有娛樂性、藝術性,但也要為人生、為社會而作,真實而不脫離生活實際。

不可避免的,未成年人犯罪類題材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在我看一些日本的犯罪類電影、書籍《貓鳴》、動漫等,內心充滿了一種壓抑感,這或許與最近日本年輕團體中激進主義或者說右翼主義的抬頭有一定關聯。


12年的日誌,提供一些從其他方面來看這個問題的角度 ...


不算是回答啦,就是今天恰好也思考了一下這個問題。因為剛看完《白夜行》小說,青少年犯罪還有更甚的《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看著更壓抑,因為整個犯罪行為都是發生在青少年階段,《白夜行》是長大以後的犯罪更多一點。
1.青少年會不會做出可怕且思維縝密的犯罪?
電影,小說里的給出的答案是會的,而且的確也是他們做的。在笹垣警官調查命案的時候最後把嫌疑人目標放在了亮司與雪穗倆個孩子身上,因為他們有動機:亮司父親戀童癖正在侵害雪穗,亮司與雪穗要好。有能力:亮司用鋒利的剪刀把父親刺死,身材小,可以從通風管逃走。有智力:小學5,6年級的孩子已經有強的思考能力了。
在現實生活中給出的答案也是會的,首先青少年已經有了與成人差不多的智力,缺的是經歷,學識,修為。又因為不良的家庭原因,環境原因導致孩子養成了極端的,暴力的性格。所以青少年犯罪總能在新聞里看到。(想想我們初中時代,女生在背後肆意的說別人壞話,男生下死手打架)
2.他們相信性本惡嗎?
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相信性本惡,我是更覺得是環境問題導致孩子們的不同。不同的遭遇導致他們不同,其實他們就是想保護自己,保護自己愛的人。
西川雪穗,小時父親去世,貧窮的家境使媽媽把她賣給了一群有戀童癖的變態大叔們供他們淫樂。(這個和大逃殺里的一個故事好像啊.)
桐原亮司,這天媽媽正和店裡的僱員偷情,他去了總去玩耍的廢棄大樓里看到自己的父親正在侵害自己的好朋友。
這樣的遭遇,讓他們以後做的事都不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了,這麼可怕的傷害深深的烙在孩子的心裡。每個這樣的電影里的主人公都有著這樣的經歷。所以我覺得是痛苦的經歷讓他們這樣的變化。至少電影里是這樣的。現實中也有天生同情心喪失的情況,體會不到受害人的痛苦。但是很少了。
3.為什麼日本電影會重視青少年犯罪呢?
這個問題我也沒想通啊?因為太多的校園電影里都是有校園暴力,青少年犯罪的。少年間的極道,欺負弱小,排擠不喜歡的同學。少女們的援交,同性啊,打架什麼的。感覺好恐怖啊。
我初步的認識呢,我就得寫青少年犯罪會反映出很多,會反映出家庭問題啦,社會問題啦,倫理問題啦,人性問題啦。而且我覺得這個問題不是一個階段的問題,只要人要經歷青春期,只要有缺少關愛的孩子,只要有傷害孩子的大人,這樣的問題就會一直有。敢於直指現實問題的日本,一定會有更多這樣作品。
而且他們的電影要是和韓國電影《熔爐》《素媛》比的話好像沒有那麼體現對孩子的關愛,對孩子的注意。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可以運用的題材來用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西尾維新,及其在業界的影響?

TAG:日本電影 | 日本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