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聞《NASA 在太陽系內發現了一個不明飛行物,它來自太陽系以外》?

新聞地址:http://mp.weixin.qq.com/s/8q3FiBjqYXRs1NJQkcjjEw

關鍵點:垂直切入黃道面,利用太陽引力加速,大於第三宇宙速度

相關問題:如何評價人類首次發現進入太陽系的系外天體A/2017 U1?


NASA的官方報道簡單來說是這個意思:可能是人類恰好觀測到的第一個可能是小行星也可能是彗星的可能是太陽系外的天體。

信息主要有三點:

1。為什麼說可能來自太陽系之外?

因為太陽系內物質基本都由最原始的吸積盤發展而來,在這裡形成的物質都會保持一定的初始旋轉角動量,換句話說:大致在同一個叫做黃道平面的平面內圍繞中心恆星旋轉。比如太陽系內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甚至衛星(它們其實是一邊圍繞行星運動一邊被行星帶著圍繞太陽運動)。

所以它們是老老實實被太陽引力束縛著,不管你快(水星)還是慢(柯伊伯帶的超長周期彗星),都得老實待著。

圖片來自NASA/JPL官網:https://www.nasa.gov/feature/jpl/small-asteroid-or-comet-visits-from-beyond-the-solar-system

所以當這貨以近乎垂直黃道平面的方式進入太陽系,而且從它的觀測軌跡來看要麼周期非常長,要麼極有可能是只造訪太陽一次的雙曲線軌道、可能以後再也不來了。所以它極有可能不是來自太陽系的星際物質。

2。為啥NASA不說它是不明飛行物?

估計馬上無腦公眾號就開始推《天外UFO密訪太陽系》這種大新聞了,人家專門搞這個的NASA怎麼不這樣說?

因為有很重要的兩條判斷:

  • 不管它速度怎樣,它的運動全程就是一個沒有任何動力的小型天體在萬有引力作用下的標準軌道啊,和人類預測觀測的一毛一樣。不管是藉助太陽引力加速還是怎樣,這都是極其正常的天體運動軌跡,它沒有過任何自主變速動作,和人類觀測的其他任何太陽系內乃至外星系天體符合的運動規律完全吻合。
  • 你家UFO飛這麼慢?到最後地球外離開的時候才飛個40多千米/秒?這在星際空間里啥都不是好么?而且因為沒有動力它還在被太陽不斷引力減速,推測出的最終速度在25.5千米/秒附近。朱諾號的極限速度曾經達到過73.6千米/秒,以這個極限速度都要飛上17000年才能到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4.22光年)。然後你家UFO還據說往飛馬座飛去了,據說飛馬座的M15星雲都距離我們33000光年,你這個打算怎麼個飛法,不回家了?

3。為啥說是人類發現的可能首個?

NASA的新聞里用了各種可能,比如說我們不確定它是誤入飛過來一次就被甩飛的小行星,還是未來會重回太陽系的周期非常長非常長的彗星。

而且從理論上講,太陽系這種造訪的意外天體應該很多,只不過這次是恰好被夏威夷的望遠鏡無意觀測到了、而且恰好是距離我們這麼近能夠看到,所以NASA先給個帶了無數個可能的說法。

不過中文翻譯真是夠了,想造個大新聞也認真看著翻譯啊,不說信達雅但要好歹正確嘛。你把人家的星際巡航速度(無限遠處的速度)

cruising through interstellar space at a brisk clip of 15.8 miles (25.5 kilometers) per second

直接翻譯成了

以每秒25.5公里的速度,和幾乎垂直的夾角,一頭扎入了太陽系的黃道面

我的天哪,這麼慢的速度竟然還沒被太陽引力給束縛住,你讓圍著太陽運動47.4千米/秒的水星(水星軌道內部的環繞速度更高)和運動29.8千米/秒的地球臉往哪兒擱?

它們都這麼努力了,還被太陽拽的死死的,無法掙脫。

你這樣搞豈不是搞得我們的地球母親都很沒有面子?


(先前跑錯片場了……捂臉)

一張圖告訴你這個天體怎麼個與眾不同:

我下載了JPL小天體資料庫里所有在冊天體的軌道數據,把所有748525個天體畫在偏心率-軌道傾角兩個維度的參數平面上,結果如圖所示。

絕大部分天體分布在左下角,軌道偏心率小於1、軌道傾角小於35度。它們的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旋轉,偏心率越接近0,軌道越圓;軌道傾角越接近0,天體軌道面越接近黃道面(地球公轉軌道面)。

所以這部分天體都是我們熟知的那些矮行星、小行星、彗星。

在偏心率為1的地方,有一些數據點擺成了一個豎線:它們偏心率為1,意味著它們在拋物軌道上運動。拋物軌道的意思是,在無窮遠處,它們的速度幾乎為零。這些天體本來存在於太陽系邊緣的奧爾特雲中,在極緩慢的運動中偶然受到一些擾動,掉入內太陽系。由於奧爾特雲呈球形分布,它們可以從各個方向掉進來,所以軌道傾角也從0到180度均有分布。

而再往右,遠離偏心率等於1的豎線處,豁然冒出一個孤立的數據點,它就是A/2017 U1。

它的偏心率達到了近1.2,軌道傾角為123°,與其他所有太陽系內小天體格格不入。

偏心率顯著大於1,意味著它在無窮遠處(太陽的引力範圍之外)仍然有著不為0的速度,這個初始的速度很有可能是它在之前的母星周圍,遭到引力彈射而獲得的。

所以我們認為它很有可能來自太陽系以外,是一個「星際來客」。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天文八卦學」(Astrobaguaology)。


相比起它的偏心率之大,我更震驚的是——這居然不是一顆彗星!它從水星軌道內部穿過,都沒有產生彗尾,這隻能說明它以前是在原生行星系的「凍結線」內部運行的,這裡距離恆星太近溫度過高,從而沒有保存揮發性物質。

相比起奧爾特雲那些千年萬年不見光明的冰坨子,這顆小天體真正從一顆恆星的附近運行到了另一顆恆星的附近。要知道,從很靠近一顆恆星的地方達到逃逸軌道有多麼困難!人類至今用上了引力彈弓也只不過發射了5個逃逸物體。

要我幻想的話,就是數千數萬年前,數光年外,一個與太陽系黃道面垂直的行星系裡,一顆恆星近旁的小行星不慎貼著一顆大行星飛過,天然形成了一次完美的重力助推,形成的雙曲線軌道的一條漸近線近乎完美地指向了太陽幾萬年後將要運行到的地方。


我也來湊個熱鬧。感謝 @太空精釀 的回答。 @劉博洋 跑錯地方了哈哈,大家可以看這裡 劉博洋:如何評價人類首次發現進入太陽系的系外天體 A/2017 U1?

作為一個做天體化學的人,看到這個新聞,想想都興奮。雖然——這次我們肯定來不及做出響應了,但肯定還有下次。

A/2017 U1 的運行軌跡。9 月 9 日到達近日點,箭頭所指的是現在的位置,它已經在離開太陽系,再次奔向茫茫宇宙的路上了。圖片來源:NASA/JPL-Calteh

為什麼說 A/2017 U1 很可能來自太陽系之外,這個太空精釀和劉博洋的回答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對於研究行星形成和生命起源的科學家來說,這樣的外來之物簡直就是送上門的福利。

我們一直想搞清楚,在行星系統形成的過程中,到底有哪些化學物質可以在星際空間中被合成出來。除太陽系,其他的行星系統或者說恆星形成區,都離我們非常遙遠,近則幾百光年,遠則數萬光年。我們觀測它們的唯一方式,就是通過望遠鏡被動地接受來自那裡的光,從光譜中獲取一些化學物質的信息。我在我的回答 Luyao Zou:我們平常所學的化學知識在宇宙中是不是沒多大用處? 中介紹了光譜學在天體化學中的應用。

儘管光譜學方法非常強大,現在也在不斷地發現新的成果,但是在分析化學物質成分上,總是有局限性的。為什麼這麼說呢?能夠鑒別分子組成的光譜學方法,大致是兩種。一種是我自己的研究方向,我非常喜歡的,微波毫米波光譜,探測的是分子的轉動。另一種是大家更為熟悉的紅外光譜,探測的是分子的振動。這兩種光譜的機制不一樣。

微波毫米波是發射光譜,它要求:1. 分子是氣體的狀態,2. 分子的量非常大。滿足這兩點要求,望遠鏡才能收集到足夠的信號。因此,微波毫米波光譜通常只能用來觀測行星系統形成之前的分子星雲,而當行星系統差不多形成之後,空間中殘餘的氣體已經很少了,沒辦法看到。此外,儘管微波毫米波是可以明確確定分子結構的光譜,而且解析度非常高。但是它要求分子有永久偶極矩(見氫分子的誕生),因此,非極性分子,比如甲烷和氮氣,是無法直接探測到的。而且,分子越大,它的發射光譜也相對越微弱。對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機大分子來說,它們即使在星際空間存在,氣相中的含量可能也非常低,光譜非常微弱,很難被觀測到。

赫謝爾空間望遠鏡的亞毫米波光譜數據。光譜譜線寬度約 50 MHz,即 42 nm。圖片來源:S. Wang et al., Astronomy Astrophysics, 2011, 527, A95

紅外光譜是吸收光譜。它要求,存在一個背景光源,通常是恆星的星光。但是,紅外光譜有兩個硬傷:1. 從化學上看,紅外光譜只能確定分子的官能團或者非常小的小分子,而不是分子本身的類型。所以你只能知道,哦,這裡有一個甲基(意味著有有機物),這裡有一個羥基(意味著有水),這裡有一個二氧化碳的峰。2. 紅外光譜通常都是星際空間中冰的光譜,而化學物質在冰中,吸收峰會因為固體環境而展寬,這展寬很厲害,於是光譜解析度很低,也就意味著光譜譜線可以分辨的物質種類有一個很有限的上限(一段光譜能分辨出 X 個峰,那撐死了對應 X 個物質)。比如下圖,Spitzer 望遠鏡的數據,你們感受一下,這一個峰,就橫跨了數微米的光波波長;這段光譜理論上能夠分辨出的物質上限,可能只有 10 個左右。對比上圖,波長的解析度在幾十納米。因此,紅外光譜無力鑒別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機大分子。

斯皮策(Spitzer)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星際塵埃和冰。圖中彩色的譜帶,青色的是水冰,綠色的是二氧化碳冰,橙色的是甲醇,紅色的是甲烷氣體,而10微米處寬大的灰色線來自硅酸鹽。圖片來源:NASA/JPC-Caltech

上面扯了這麼多,是想說啥呢?是想說,我們現在擁有的光譜學方法,其實很難確認,生物大分子能否在太空中被合成。到目前為止,太空中,我們連最簡單的糖(甘油醛)和氨基酸(甘氨酸)都沒有找到,更別說有沒有核糖,有沒有多肽,有沒有脂肪酸,這些疑問了。

現在好了,有了一個天外來客。如果我們能夠抓住這個機會,發一個探測器上去,抓一把上面的物質來分析;或者更乾脆,如果有技術能夠直接把它拖回地球(我 YY 的,現在的技術應該沒有能力做到把幾十千米/秒高速運動的物體停下來),送到地面實驗室上來做分析,那……哈哈哈!化學家們笑開了花!因為——在地面上,我們分析化學成分的手段,可不要太多:

有機物表徵的三大手段:高效液相色譜/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核磁共振,紅外光譜,全都可以派上用場。我們還可以做顯微鏡切片,直接觀測它的表面和內部;我們可以做掃描和透射電鏡,觀測它的內部微觀結構;我們可以做粉末 X 光衍射,判斷它的礦物組成……關鍵是,這些都是化學界分析物質組成的常規技術了,用了幾十年了,可靠性和穩定性都有極高的保證!

高效液相色譜(HPLC)。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如果能夠實地採樣,那這些從其他行星系統來的信使,上面究竟有沒有攜帶氨基酸?蛋白質?核酸?立馬就能搞清楚了,鐵證如山。天體化學中的一大懸案,可以瞬間被解決。

很可惜,這回肯定是趕不上了。而且,從這次的經驗來看,這樣的天外來客,在太陽系地球軌道內停留的時間,可能只有一兩個月。從發現它的行蹤開始,我們能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確定它的軌道,並且調集資源發射探測器登陸,我不知道。看上去是很有技術難度的,@太空精釀 你怎麼看?

不過,即便我們錯過了探測系外來客物質的好機會,它仍舊給我們帶來了一些信息。通過計算它的軌道,我們可以反推出這個天體進入太陽系之前的速度。這個速度,應該是它從被其他行星系統中拋射出來時,獲得的速度。這個速度,可以作為一個數據,驗證我們現有的行星系統形成的動力學模型的正確性。


對於此事,私以為:我就是那個物體……


謝邀。

從軌跡來看,近似雙曲線,所以不可能是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只能來自太陽系之外,或者,是本來圍繞太陽兜圈子的天體受到不明力量的擾動,獲得了指向內圈的加速度,瘋狂了一把。

但是,帖子中給出的信息是自相矛盾的。

從動圖中看其進入黃道面的位置,到太陽的距離不到水星軌道近似半徑的一半,所以,只要其進入黃道面的速度低於水星公轉線速度(暫不考慮水星上的第三宇宙速度),就必然會被太陽捕獲。

帖子中說,這個天體進入黃道面的速度是25.5千米/秒,而水星的公轉線速度為47.89千米/秒(參閱:水星(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_百度百科),二者相差非常大,所以,這個天體必將被太陽捕獲(直觀上看,它根本沒有再次進入黃道面的機會),不可能呈現出模擬圖中所示的近似雙曲線的運動軌跡

問題非常清楚,就不做詳細計算了,都是高中物理講過的知識。

如果這是外星人的試題,那麼這幫傢伙也太陰險了,弄個墜落還帶開掛的(上面肯定安裝了加速引擎,手段太惡劣了............),這是在考我們的基礎物理知識啊?


NASA原文:Small Asteroid or Comet "Visits" from Beyond the Solar System

本來叫C/2017 U1,10月19號距地球0.2AU時Robert Weryk使用Pan-STARRS望遠鏡發現的。根據甚大望遠鏡VLT 10月25日的觀測結果,沒有彗發,所以改成了A/2017 U1。

從科學的角度,就是一來自太陽系之外的石頭,有可能是別的行星系形成時被甩出來的,天文學家總覺得這玩意應該很普遍,但是宇宙如此空曠,觀測能力又如此捉急(這麼小的小行星只有離地球很近很近才能看得到),這次撞大運發現了真是時也命也。

從陰謀論啊外星人啊之類的腦洞角度,本題下面很多了,自行腦補圖個開心就好了。

反正再過幾天也就看不見了,也沒辦法上去看看。


和這文章是同一個天體吧?天文學家首次發現星際彗星,跨越10000000年來見你!


這個天體自發現後軌跡完全符合人類預測,說明其自身沒有(至少沒有展現出)任何動力,很有可能是一個普通的星際小天體。

不過,有沒有一些蛛絲馬跡,給我們提供一些陰謀論的想像空間?確實有!

假設有一個外星文明的探測器,也許它發射時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主AI系統,但動力系統還不是很高級,在發射時如果以內太陽系(太陽系宜居帶)為目標,那麼合理的選擇必然是避開黃道面,垂直切入就是選擇之一。
眾所周知,太陽系天體均位於黃道面,如果平行黃道面進入內太陽系,容易受到諸多太陽系內天體的干擾,軌道複雜。而垂直切入就很簡單了,避免了絕大部分天體的引力干擾。

再看它切入的角度(NASA微博上就有動圖),很有意思,雖然沒有任何變軌操作,但是在藉助引力彈弓轉向後,恰好近距離掠過地球下方。如果在垂直切入時直接掠過,因為角度相對地球運動方向太高,能夠近距離觀測地球的時間很短,而在轉向後,它相對黃道面的角度放平了許多,而此時地球也恰好運動到了它的軌道上方,可以說是非常完美的觀測角度——是觀測距離和觀測時間的平衡點,而且不至於太近而被可能存在的地球文明發現甚至捕獲——當然還是不幸被我們發現了。

好了,陰謀論結束了。大家不要激動,這種情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哈哈。


關鍵是還跑了,這下恐怕永遠無法確定這是個什麼了


看到這新聞標題第一反應是:Oh,F***,我們還沒造好曲率飛船,歌者的小紙片這麼快就扔過來了?


最近天文的新發現層出不窮, 實際是哈勃望遠鏡修好之後的一系列後果之一.

好比我小時候眼神不好, 戴上眼鏡之後的一周, 第一次發現了, 樹葉的精細, 雲彩的波紋, 世界竟然有如此多的細膩!

之前人類的觀測能力有限, 最近這些年天基 的望遠鏡技術和地基的射電觀測技術都得到了大幅進步,

於是 能有很多"首次發現", 引力波, 中子星合併, 黑洞吞噬, 引力透鏡, 冥王星降級(這個更早), 這次的太陽系外的"疑似訪客" .....

--不光天文領域, 微觀粒子, 生命科學也是如此.


一個不明物體闖入了太陽系。

動畫模擬A/2017 U1的飛行軌跡。這個物體很可能來自太陽系以外。NASA / JPL-加州理工學院

一個不明飛行物最近闖入了太陽系,它很小,直徑不足400米,且飛得相當快。天文學家不是很確定它的身份。它來自太陽系以外,來自銀河系的別處。
今年10月19日,夏威夷大學的泛星(Pan-STARRS)望遠鏡發現了這個不明物體,並將它編號為A/2017 U1。泛星望遠鏡每晚都在為NASA尋找近地天體。而最初注意到它的是夏威夷大學天文研究所的Rob Weryk。
Weryk發現A/2017 U1的運行軌跡不同尋常,無法用太陽系的小行星或彗星來解釋。在作了多方數據比對之後,他斷定,這個物體來自太陽系以外。
NASA近地天體研究中心的科學家Davide Farnocchia則表示,這個不明物體的飛行軌道非常極端,飛行速度也很快。它正在穿越太陽系。
A/2017 U1來自天琴座方向,它以每秒25.5公里的速度,和幾乎垂直的夾角,一頭扎入了太陽系的黃道面。
它穿越黃道面的時間是9月2日,並於9月9日在水星軌道的內側掠過近日點。受太陽引力的影響,它發生了轉向。10月14日,它從地球下方大約2400萬公里處飛過——這個距離大約是地球和月球距離的60倍。現在,它已經再次向上穿越黃道面,並以每秒44公里的太陽相對速度,朝著飛馬座方向飛去。

A/2017 U1的飛行軌跡。它很可能來自星際空間。NASA / JPL-加州理工學院
天文學家認為,這是一顆來自太陽系以外的小行星或彗星。但也無法斷定究竟是什麼。如何命名它也是一個問題,因為雖然人們一直以來都相信存在著這樣的天體,但是一直都沒有看到過。太陽系形成後,會留下許多碎屑。其它恆星系統形成後也是一樣。在行星間的引力影響下,這些碎屑有時候會被甩出太陽系,飛向茫茫的星際空間。偶爾,這些星際穿越者,也會從其它恆星那裡,來到我們的太陽系。
要確認這確實是一位星際旅行者,天文學家還需要獲得更多的數據支持。但到目前為止,所有跡象都表明,它是有史以來人類在太陽系內發現的第一個來自太陽系以外的天體。

http://m.sohu.com/a/200749897_354964原文鏈接


------------------更新----------------

搜到了另一個可能不靠譜的報道,但其中的數據和這個有些不同,不過沒說明掠日時的速度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82384416891385178wfr=spiderfor=pc

據悉,A/2017 U1的尺寸估計約為160米,正以雙曲線軌道運轉。2017年9月9日,這位星際來客抱著摸老虎屁股的勇氣從距離太陽僅3760萬千米之處飛掠而過。出人意料的是,本應被焚毀的它,卻因速度過快而逃過一劫,可謂技驚四座。在其初次露面之際,科學家測得它的速度約為26千米/秒。

------------------原答案---------------

謝邀。連續多個邀請,發現粗了大事,點開新聞嚇了一跳,先不說它詭異的運行軌跡(沒錯就是詭異),風風火火的來而又去,一秒25.5公里的運行速度?是來自系外的?我確定沒看錯後,趕緊查了一下之前藍星人發射的探測器的運行速度:

新地平線號(New Horizons),2006年發射升空,連續探測冥王、木星及其附屬衛星,目前飛到柯伊伯帶,發射速度16.2公里/秒,飛行速度4.99萬公里/小時,也就是不到13.9公里/秒。

朱諾號(Juno),2011年發射升空,木星探測器,最高速度26.44萬公里/小時,也就是73公里/秒。

黎明號(Dawn),2007年發射升空,探測穀神星,因為採用最新引擎,升空一年後,秒速達到8850公里。【更正:感謝 @Marvin 提醒,他指出中文維基上說發射時的速度是11.46km/s,英文維基上說它攜帶的燃料可以提供超過10km/s的速度增量,最終速度應該只有22km/s左右。這裡應該是提高,不是提高到,一年提高額外的885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即大約2.5KM每秒。再加上發射初速度11.46KM每秒。至於行星木星土星類的加速不知道。這樣行星加速前速度就達到14KM每秒。比新視野快。】

這大概是目前人類幾個較新的主要探測器了,25.5公里/秒的速度,雖然有太陽引力的作用,速度也還算很可觀了。

但這樣的速度,如果作為系外發射來的探測器,應該還是嫌慢了一些,假如,我是說假如,它真是什麼外星文明的探測器,以其視角來看,作為能有能力探測到系外情況的文明,這引擎科技……就嫌落後了些了,該多點幾下才行,不是嗎?

另外,報道說直徑不足400米,作為探測器,400米直徑可以驚為天人了,就算從遙遠的系外而來,需要大量能量也說不通,除非裡面是載著活體外星人,不然誰會做這麼大隻的探測器。

以上是答主專門給大家準備的定心丸,話說回來了,25公里的秒速,如果作為自然天體,確實是雖然很快但也不稀罕的運行速度,如果來自太陽系外,還真是蠻努力的。

但是事情的關鍵是它的運行軌道,這個,答主也想不明白,定心丸真心喂不動了……

真的很可惜,人類大概沒有辦法捉到它研究一翻了。


真特么危險
太陽系就跟在下雨天沒打傘一樣

指不定哪一天 雨大了
地球就給淋了一身系外彗星


這篇文章那個25.5公里寫的有問題,還是看看NASA的原文吧。。

https://www.nasa.gov/feature/jpl/small-asteroid-or-comet-visits-from-beyond-the-solar-system

The CNEOS team plotted the object"s current trajectory and even looked into its future. A/2017 U1 came from the direction of the constellation Lyra, cruising through interstellar space at a brisk clip of 15.8 miles (25.5 kilometers) per second.

The object approached our solar system from almost directly "above" the ecliptic, the approximate plane in space where the planets and most asteroids orbit the Sun, so it did not have any close encounters with the eight major planets during its plunge toward the Sun. On Sept. 2, the small body crossed under the ecliptic plane just inside of Mercury"s orbit and then made its closest approach to the Sun on Sept. 9. Pulled by the Sun"s gravity, the object made a hairpin turn under our solar system, passing under Earth"s orbit on Oct. 14 at a distance of about 15 million miles (24 million kilometers) -- about 60 times the distance to the Moon. It has now shot back up above the plane of the planets and, travelling at 27 miles per second (44 kilometers per second) with respect to the Sun, the object is speeding toward the constellation Pegasus.

大概就是說飛來的速度是25.5千米每秒,至於具體的位置就不知道了,反正肯定不是黃道面時的速度,估計是進入太陽系的速度吧。。目前它以44千米每秒的速度朝著飛馬星座飛走了。
說點自己的理解,說起來確實算個大新聞,一般的天體,比如以前觀測的彗星、小行星等,他們機械能都很低,繞著中心天體以橢圓軌道運行,天文學家始終認為會有有很高機械能的星際天體,一般的恆星不能將他們捕獲,他們會以雙曲線軌道掠過中心天體,從而在星系間穿行。但是宇宙太空曠,這樣高能的天體也很少,所以這是第一顆來自太陽系以外的星際天體,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對於這類天體,可以有助於人類了解星系的形成。
話說回來這貨畢竟來自太陽系以外,沒有受到太陽系形成時角動量的影響,他的軌道還是相當的騷氣的。。
個人感覺這玩意跟外星人關係不大,但是為啥NASA一副搞大新聞的樣呢,因為畢竟混口飯不容易啊。。


難道是傳說中的Nibiru? Anunnaki要回歸?


可惜早沒有發現,不然發射探測器上去觀察,或者挖塊太陽系外的石頭回來,妥妥的爆炸性消息!


1.我覺得速度單位應該是英里,不然25.5公里每秒也敢在水星內側來?太陽妥妥抓住你!
2.若確實是25.5公里,這就有點可怕了,說明這個東西有動力系統!


如果這是一顆星際間的小行星或者彗星,如果我們有能力接近它,可以在上面安裝人類的信標,這樣,就有大概率將我們想要傳達的信息送到某個恆星附近,免費的深空探測器


推薦閱讀:

把木星放到金星的位置,它有多亮?
先驅者金星2號的子探測器是否成功著陸了金星表面?
在月球上看地球是什麼樣的?
對行星進行取樣返回有什麼難點?為什麼到目前為止一直採用原位分析?

TAG: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 天文學 | 天體物理學 | 行星科學 | 天體化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