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德州儀器推出的廣告「Texas Instruments汽車電子技術」?裡面的各項技術是如何實現的?

以下是鏈接不出三年,汽車就會變成這樣。
最近特斯拉火了,接著汽車產業升級似乎已經無可避免了,汽車電子再也不是小打小鬧的多媒體娛樂和簡單的倒車雷達了……
那麼,視頻裡面的各種技術都是怎麼實現的呢?重點又是如何集成的呢?
推出的這段廣告,意味著德儀放棄消費電子重點轉向汽車電子,然後它已經準備好了應對產業升級了嗎?


我更傾向的理解為這是一種憧憬,描繪的是德州儀器理想中的場景。至於視頻題目中提到的三年,應該是視頻分享者自己加上去的吧。其實這種假想式的視頻,很多公司都出現過,比較知名的是微軟的未來生活,但這僅僅是一種憧憬。

看到前面幾位的回答,感覺有些跑題了呢?大家都在爭論電子設備的增多是不是會影響駕駛感受,汽車上應不應該有更多的電子設備,這似乎與題目所問的主要內容不符。科技的加入有時候是好事,有時候並不見得一定好。最重要的是,我在視頻中並未見到任何與操控有關的技術呀?

題主關心的是德州儀器是否放棄了消費類電子轉投汽車電子。去年(2013年),TI高級副總裁Brian Crutcher對德州儀器業務市場發展時曾強調過以工業領域為重點,在此之外會關注汽車電子和醫療等朝陽產業。題主給出的視頻應該算是德州儀器汽車電子的一個宣傳片,旨在告訴人們德州儀器未來會著重提供哪些技術。

我在視頻中看到的主要是高級駕駛員輔助系統(ADAS)的應用。德州儀器恰恰在2013年展示了TDA2x汽車SoC處理器,這就是為ADAS服務的,它的競爭對手還有NVIDIA等。德州儀器推出的這顆SoC處理器可實現遠光燈輔助、車道保持輔助、高級巡航控制、交通信號識別、行人/對象檢測及防碰撞等前置攝像機應用、智能2D及3D環繞視圖、後方碰撞警告等泊車輔助應用。目前實現的功能遠沒有視頻中那麼高大上。現在只是起步,實現的功能也相對比較基礎。

我做了一個圖,可以更形象的說明汽車內部可以大範圍應用液晶顯示器以及智能提示的地方。後面會對視頻中一些現象進行解釋,當然資料可能不全面,認識也不一定正確。

圖中可以應用智能提示的地方集中在後視鏡(內外)、HUD、儀錶盤、中控液晶屏,其實類似的技術德州儀器已經有實用化案例。以視頻中女士手指滑動去除顯示屏提示這一點來說就是德州儀器顯示器方案功能之一。

德州儀器的顯示器方案是在液晶屏下設置一個紅外線裝置以及一個攝像頭裝置,兩者共同協助捕捉影像,具體的工作原理如下圖所示(隨意PS的,勿介意)

也就是說,雖然你仍然採用旋鈕這種看起來機械的方式操作,但實際上產生的卻是虛擬信號,因此你的手勢也可以像滑鼠手勢一樣,你的觸摸也可以轉變成虛擬信號。這主要是紅外線裝置和投影鏡頭裝置對影像的捕捉。

至於HUD,寶馬已經開始在車型上裝配,但德州儀器提出的是下一代HUD。所謂下一代HUD按照我的理解就是一種大型化HUD。目前HUD的尺寸大約為1.8英寸,未來的HUD大型化普遍要在17英寸左右,顯示的信息可以切換也更豐富。

至於林肯MKZ停車時,地面對MKZ進行無線充電,目前技術有很多。有靜止充電的模式比如本田、豐田的磁場耦合方式,也有運動中充電的電場耦合方式,還可以遠程充電的磁共振方式。只是說目前德州儀器也進入了無線汽車充電領域,而且是固定式充電。

至於車內手機無線充電,這個我了解的不多,但從其他渠道獲悉目前IDT和Dialog都已經可以提供無線充電方案,可以對穿戴設備、手機、平板甚至25W以上的筆記本充電。IDT採用的方式是磁感應和磁共振方式。

至於最後帥哥出場時手機控制汽車的畫面,應該屬於車聯網的範圍。目前該技術在寶馬上已經有應用,但松下提供了另一種方式。未來的汽車可能是沒有系統的,也就是松下的模式MirrorLink。它是通過車內設備與手機互聯共同協作的方式,也就是把車內設備做成一個手機的映射,把手機上的各種功能投放在車內顯示屏上,可以使用汽車內的硬體。

主動雷達系統,與賓士S上的夜視系統有些相似,會標註人形提醒注意,同時自動剎車又跟沃爾沃的City Safety很像。沃爾沃的這項功能在電影《特殊身份》里露相很多次。這種功能的實現主要依靠攝像頭,比如寶馬2系 Active Tour上配備了單眼攝像頭,可以精確的判斷靜止和運動的物體,這顆攝像頭也可以幫你實現自動剎車以及自動追蹤功能。更牛一些的有夏普的夜視攝像頭,甚至可以判斷有機物和無機物。

先進的動力總成,考慮到無線充電,車型應該為插電式混合動力、增程式以及純電動吧。至於其他的臉部識別、指紋識別,我想這大概只是一個願望。畢竟蘋果目前的指紋識別還僅僅是按壓式,把手放在玻璃上就能識別的日子,可能還要很遠。

其他自動泊車一類的,肯定不是難事兒。

以上。


1)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2)現實雖然很骨感,但她一直在成長。


先講後一句。其實一般人對汽車電子了解不多,就有了不少誤解,如問題 為什麼液晶顯示技術如此成熟,而大部分汽車儀錶盤還是使用物理儀錶而不是液晶顯示界面?裡面,很多人以為儀錶盤上的指針就是機械結構的,液晶顯示就是數字驅動的。現實呢,並非如此:儀錶指針只有輸出部分是機械的,它背後的驅動完全是數字化的,跟驅動LCD顯示沒有本質區別,碰上電壓不穩內存故障之類,兩個都一樣壞掉。


再比如題主以為「汽車電子再也不是小打小鬧的多媒體娛樂和簡單的倒車雷達了」,真是呵呵。現實是現在一輛汽車裡用到的微控制器有上千個,八位機,32位機,ARM, 通通都有;而一倆汽車裡用到的電線長度,可能有幾千米長。


這些都是汽車電子行業的常識,但並不為大眾所知。再來看這段視頻里提到的幾個「黑科技」:


個性化設置,能根據臉部識別認出駕駛員,然後自動調整座椅/空凋等等。看起來很酷炫可已經部分實現了。我同事的奧迪A4,換個人去開,汽車就會根據駕駛員的身高,自動調整座椅高度,後視鏡和側鏡的角度。


高清儀錶。這個已經有了,只是成本比較高,目前應用在賓士S級一類的車上,未來兩三年應該會普及到凱美瑞帕薩特上去。


無感知啟停。這個跟@陳晨探討下。我的理解就是對現有的Stop Start 系統的升級。停車的時候發動機自動停,起步自動發動,這個很多車都有了,只是還不夠平順,會讓人感覺得到發動啟動時的震動。「無感知」,就是讓人感覺不到的意思?但這個屬於發動機技術,我就不知道為什麼TI要放進來了。


所以說,汽車電子技術是一直在發展而非停步不前。但是大家都還是覺得汽車電子技術落後,那都是因為骨感的現實:不夠錢啊親。


先吐槽下這個視頻的標題黨作風再說錢的事。三年實現?逗我們玩么?

下一代顯示技術當後排娛樂系統?且問任天堂/索尼/微軟們能把這個在客廳先實現下行不行?

指紋解鎖車門?且問諸君回家開門都是刷房卡還是刷臉還是刷指紋?回家都還要帶鑰匙,開車門就用指紋,是幾百萬的房子重要還是幾十萬的車重要?


說到車鑰匙,我也想吐槽汽車廠:無鑰匙進入和啟動是多方便人的技術啊,怎麼就不普及呢?我有輛老雷諾,十年前的款,我從來都把車鑰匙放包里,因為解鎖點火都不需要動到鑰匙。但現在主流的車鑰匙還多是遙控的,就是鎖車解鎖要按鑰匙上的按鈕。更不用說還有 很多車比如高爾夫七還要需要鑰匙來打火了。為什麼?我也不清楚,大概是成本,也就是不夠錢。(P.S.以下不是我專業)


這裡的不夠錢並不是汽車廠搞研發不夠錢,而是說消費者不夠錢!聽起來荒謬?其實呢,(估計的,沒有數據支持)汽車上配件的研發成本只佔總成本(物料+研發)的10%不到,國外成熟車企賣掉一輛車,也只賺10%不到。10%多麼?去跟蘋果/三星/小米比一下就知道了。現實就是這樣。一輛的車門,成本可能就幾百塊;但是消費者去到4s店裡換一個車門就要付幾千塊。差價很大?那麼把整個環節的物流成本人力成本等等都加進去,差價還大么?


更不要說汽車行業面臨的風險成本了。前段時間某國產手機被黑開箱不合格率3%。大家也就一笑而過。這要是放到汽車上呢?可以說汽車上跟安全相關的部件有幾百上千個,任何一個部件如果出現3%的不合格率,那麼這個汽車廠要麼搞召回賠個一塌糊塗,要麼被告被政府罰個一塌糊塗。


以上就是我認識到的汽車電子看起來比消費電子落後的一些原因。所以,一個外行人看汽車行業的看法大概是:汽車電子怎麼這麼落後怎麼還沒搞互聯網怎麼還這麼貴?而汽車行業內的人關注點卻完全在其他方向:未來汽車用的電到底從那裡來,未來汽車上人機交互如何實現??至於這個電怎麼去用,有什麼東西要顯示出來,完全不是問題好嘛,有大把大把的技術在排著隊等待商業化呢。


結語引用下一個老笑話:

比爾蓋茨曾說過:如果汽車跟得上電腦發展速度的話,現在的車應該是百公里耗油0.01升,200美金一輛。然後汽車業的回復是:這樣的話,我們每天可能要重新發動汽車100次。


電池問題沒有解決!
交互方式沒有本質變化!
自動駕駛沒有實現!
所以裡面的內容也就是些小創意,沒啥意思。
汽車業比較務實,不喜歡虛的東西。並不是沒變化,其實變化非常大。


原視頻在這裡——TI is Driving the Future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 YouTube。
發布日期是2013年10月6日。這「最近」好近啊。
介紹在這裡——Texas Instruments (TI) Car of the Future | Automotive - TI.com。

我看了下,TI可沒說「不出三年,汽車就會變成這樣」。


看了一個廣告就說人家「放棄消費電子重點轉向汽車電子」「已經準備好了應對產業升級」,提問者你真的覺得這樣合適嗎?

汽車產業當然是不斷進步的啦,以前ABS還老高端了,現在不都是標配啦?ESP、自動泊車系統等等,這些不也是在慢慢普及嗎?預碰撞安全系統大家都在發展,有很多年了,如本田的CMBS、豐田的PCS、賓士的PRE-SAFE、沃爾沃的CWAB等。這些都不是兩三年就能發展成熟的。

三五千塊錢的筆記本也可以有人臉識別和指紋識別呢。

無線充電,你知道的。


因為在這個行業,所以知道一些,這個視頻大概在一年前就在TI的官網上看到過。

說說個人的看法:
視頻里提到的一些技術有的目前已經在規模應用了,比較成熟,比如:HUD,稍微高端一點的都會有這個;360攝像頭,包括我們公司在內的有很多公司在做;自動座椅記憶(調節),中高端車上都已經有了;虛擬儀錶盤,我前一家公司能提供高集成度的整體方案,比較成熟了;手勢識別,我前一家公司在4年前開始做預研,不是很成熟;自動泊車系統,Ford翼虎,新蒙迪歐已經商用;自動雨刮,亮度感應器,已經規模商用;

DLP人臉識別,生物識別加密,無線充電,先進的PowerTrain;主動安全(雷達視覺系統)這些功能一時半會兒還沒可能在短時間內商用。
(Toyota的人臉識別已經有樣車在測試了,大概是車子全身都是一個巨大的屏)

綜上,汽車電子的更新速度還遠不及消費類電子,視頻上的很多技術的確已經在規模商用或者將要規模商用,但是有些,不是汽車製造商能說了算的,比如V2V,V2I。

HUD是航空上的技術,目前有往汽車業引進的趨勢。

技術是怎麼實現?
當然是靠各種sensor~~~rainlight sensor,camera,手勢識別sensor等等。
如何集成的?
各個領域的大牛supplier負責提供解決方案(比如TI,Intel,Fujitsu,NXP,Panosonic,ST,Infineon....),Tier 1-3 負責設計,測試,生產,製造(DELPHI,BOCH,DENSO,HARMAN,CONTINENTAL,Valeo,Lear...),各自負責自己的產品。最後各汽車廠商產線集成,裝配。


長文多圖預警
排名第一@Johnny Durn 的回答回答已刪除部分內容,將嘲諷內容寫入專欄並刪除部分評論認知多處錯的慘不忍睹,甚至有一處還自己打上了加粗字體,把帶有個人偏見的意見打上加粗字體我可以視為在刻意引導公眾的思維和看法,而且語氣之傲慢看的我非常憤怒。

無線充電技術顯然更安全,沒有外露的觸點,不會漏電。另外「把能量暴露在空氣中」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真不知道您高中學過物理沒有,無線充電原理無非是電磁感應,磁場共振還有無線電波,無非是幾種能量互相轉化,這三種暴露在空氣中一點問題都沒有,根本不存在說遇到事故會產生極端危險,相比之下加油站還會爆炸呢,這難道不算極端危險?真不知道您這「極端危險」怎麼得來的。

駕駛的樂趣在於操控,這一點我不否認,因為我也喜歡車但是這不代表我可以胡亂反對會顛覆整個行業的新科技
關於您專欄中說的如下言論:

我不得不說您的認知真的很狹隘,您既然喜歡汽車,應該會記得亨利·福特曾經說過:」如果你問你的顧客需要什麼,他們會說需要一輛更快的馬車「要是咱們處在馬車時代,您是否也會說這樣的話呢?

但是老實說,汽車是個交通工具,大部分人買車不是為了天天開著玩兒,而是為了讓生活更便利,我到了目的地關上門讓車自己停進去,我自己節省時間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就代表我更蠢?您願意自己停您停唄,反正您的時間不值錢。實在喜歡停車的就去酒店門口當門童唄,天天停車多好玩兒。
對,您喜歡玩車,但是大部分人真的天天跑賽道跑山路?為了這些需求所以全部都大半夜跑上山蹲著等著看賽車下山賽?

大部分人會這麼幹麼,賽道跟現實生活根本就是兩碼事。您難道不知道那些開F1賽車的賽車手平常開車速度都是非常慢非常穩的么,人家平常開的也是家用車啊,城市裡還有交通法規這種東西,大部分人把車開到壞也不會開到極限速度,誰開車還能天天碰到惡劣環境,用數據說話好么。

著重說一下,Google在解決的重點壓根不是交互問題,您這一點壓根不了解,別憑藉您那一丁點認知來嘲笑一眾科學家,科學家不比您蠢。
包括百度在內,以及谷歌,現在研究的重點是如何讓汽車自動化行駛,說白了不關心怎麼和車進行交互,而是從功能性上根本的解決需求問題。這些就是說從起點到目的地根本不需要人來操作,全程智能。這些需要哪些技術?大數據,Deep Learning,計算機視覺,各種感測器(樓下說的sensor一個意思)技術等等等等。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晚上開車路上黑不溜秋,特別是長途駕駛的那種,特別容易疲勞或者緊張,萬一路上竄出個人,穿的還是深色衣服,你說是單純的機械安全性高,還是一直監控路面狀況的搭載各種感測器探測器的電子設備安全性高?

順便說一下,採用計算機視覺研究自動化駕駛的最厲害的三個大學:清華大學,東京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這也是為什麼這個德州儀器的視頻最後有一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標誌的原因

您說十年前的電子設備不能使用慘不忍睹,難道十年都不送去檢修升級系統?就是機械設備您也得定期維護吧?照您這說法,飛機乾脆都別用電子系統了,全部手動控制,那多安全,不是「機械的穩定性是100%高於電子的」嘛。

可能本回答非常的具有攻擊性,但我對排名第一的回答感到非常失望,這個態度壓根就不是在尊重科學跟技術。
後來發現第一那位還加了一個沒有3年50萬公里駕齡就閉嘴,你忘了汽車不是老司機設計出來的而是一堆科學家先研發技術然後一堆工程師實現的啦?你真的以為開車開久了就能去做汽車啦?幾大汽車製造公司的試駕員頂多也就是車做好後給點意見讓工程師好調試,你讓試駕員參與設計他能幹啥。另外真以為谷歌跟百度那麼傻,還有三個頂尖院校都那麼傻沒有汽車專業的參與啦?人家做個車體結構寫篇論文都可以讓你分分鐘閉嘴,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開幾年車以為自己了不起了,你這態度跟「我用了幾年windows所以做操作系統那群傢伙都是SB,操作系統應該這麼這麼做」一樣可笑。

玻璃心答主您好,在此回復您:
1.開過;
2.曾協助參與過學校車輛工程專業製作過車;
3.協助過好友做車輛自動化行駛中的視覺識別的研究。

當然視頻自己加的標題說三年有點誇張,當然這不是原視頻的標題,如果不出意外我認為2025年實現倒是差不多。
-----------
再來說說各項技術如何實現。
由於涉及到的技術實在太多,本人知識淺薄,只能解答其中一部分,若有錯誤歡迎指出。

安全駕駛識別,這個看上去應該是人臉識別,人臉識別以前的做法是採用採樣然後匹配的演算法,以前人臉識別的準確率基本上取決於演算法的優劣,現在的做法是基於計算機視覺,給計算機包含一大堆人臉圖片的圖片庫,然後讓計算機從中獲取信息,然後提高識別精度,跟原來的做法有本質區別。
中間的高清屏幕啥的我就略過了。

生物識別加密,這個大家應該很熟悉,大家廣泛接觸並採用應該是水果5s上,水果的解決方案不是表層的指紋,而是表皮下方的活體指紋,有人說剁手指,這個嘛,沒有剁下來的活體指紋和剁下來的手指的活體指紋是不一樣的,生物電的區別是有差異的,所以不要擔心。

無線充電這個,被@Johnny Durn 說成有極端危險性的技術,這玩意兒有毛危險性啊,磁生電沒學過啊,水果跟谷歌今年發的手錶全用的這技術充電。無非是現在大型的效率比較低,但是這不代表就放棄不用啊,當年埃尼阿克還那麼大一坨又耗電計算速度還沒手算快那乾脆別發展了全都用珠算別用計算機了唄?原理我就不說了,網上一搜一大把。

這個寫的下一代感測器,我不是非常確定下一代到底指的哪種感測器,不過就目前來看演算法倒是有,我找到一篇論文,檢測底盤異物的演算法:基於SURF演算法的汽車底盤異物檢測--《電視技術》2014年15期

先進動力總成,這個也應該用到了無線充電技術,車底盤有感應線圈,可充電,再強調一遍,無線充電更安全,更方便,而且轉換效率現在也提到了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了。另外動力總成,採用電池驅動的車的動力結構肯定和傳統汽油車的結構不一樣,更多的採用了智能控制。不過不要抗拒電子系統的加入,現有的車裡到處都是這種東西,汽車成本里有很大一部分花在了電子系統里。

下一代抬頭顯示,這個由於視頻是晚上可以看的非常清楚,難點就在白天能否也如此清晰(感謝評論糾正白天也能看得清)。當然現在有個簡單的效果差不多的實現方法,打開百度地圖,打開導航功能,導航開始後點擊上方/左側路線提示剪頭就會轉到HUD模式,然後把手機放在前擋風玻璃那兒就可以實現導航,只不過得在夜晚使用。視頻里應該是在擋風玻璃正下方有個投影,當然如果更酷炫可能還是3D投影。

360度攝像頭就沒啥可說了,無非是車身周圍裝攝像頭,這些攝像頭可以用來識別車身周圍有沒有車或者人的存在,至於怎麼識別,還是基於第一個提到的計算機視覺。

無感知啟停技術不知道描述的是不是和smart里一樣的那種,汽車停下來的時候發動機熄火,行駛的時候再啟動。

特意截了一張把屏幕中的提示消除的圖,這個用上了體感控制,最近非常火的leap motion還有kinect之類的採用了相關技術,實現應該還是採用的計算機視覺(怎麼老是你...)

DLP這玩意兒是TI自己的技術,當然拿出來秀秀,中文叫:數字光處理。這個百度百科介紹的很詳細了:DLP_百度百科

這玩意兒跟kinect還有leap motion還是差不多啦,只不過顯示效果似乎採用了全息3D顯示,就是遊戲HALO里科塔娜的顯示技術,還有初音演唱會以及前段時間Michael Jackson在Billboard Music Awards 2014復活演唱Slave To The Rhythm的那個技術,嗯,挺貴的...

就是上面介紹的那段咯~

嗯,白天可以用攝像頭來監控車身周圍,晚上光線太暗只能用雷達啦,這個應該可以理解。

高級電池管理/保護技術,這玩意兒說白了就是特斯拉現在引以為傲的東東,不然特斯拉也不敢拿上千節18650當汽車電池,那麼多18650的管控相當複雜啊,這個很多有報道不再贅述。

精確自動泊車,用前面好多技術同時工作完成的任務,包括360度攝像頭,雷達視覺系統,計算機視覺,先進動力總成,各種演算法等等。

這個應該很明顯了,就是現在谷歌還有百度還有水果都非常希望自己的平台能霸佔汽車領域,涉及到的技術就是車身的一堆感測器,還有移動互聯等等。總結一下,所有的設想或者已經實現了的項目都包含不止一種技術,這些技術讓人類生活越來越方便,我不想跟人家爭論這些電子設備有沒有意義,可能他們現在意識不到這些,但這一天終將到來,我尊重科學與技術。


互聯網行業天天想著顛覆汽車業,可是現在他們做的是啥?Tesla還算是造了還可以的車,其他的公司乾的基本上就是弄個酷炫的中控台、設計個酷炫的HUD,逮哪兒都裝個攝像頭。汽車這麼龐大的一個產品一個產業,那裡是能夠在三年內變成這樣的。我贊同樓上的說法,汽車業是個比較務實的產業,新產品的研發投資很巨大,周期也非常長,不可能像做App那樣隨便燒錢,最多虧光了再找風投要


第二天再看這個問題已經有這麼多長答案了啊。
重新看了一下視頻,說三年實現還真是有些誇張,但是視頻裡邊體現出的技術也不算很讓人吃驚吧?總結了一下,視頻中提到的有這些:

DLP安全駕駛識別:就是面部識別吧,我們單位上班打卡就是這種,當然需要更高的技術才能應用在汽車上


個性化配置(座椅方向盤調節):20W以下的車型就已經應用了


高清虛擬儀錶盤:有興趣的關注下新帕薩特和TT


生物識別加密:視頻中表現的是指紋識別,今年的手機指紋識別已經炒的很火了


無線充電/同步:現在已經有車內無線充電,車載無線網了,但是還不能做到隨便放置都能無線充電

下一代感測器解決方案(車頂有東西):不複雜吧?


先進動力總成:這個視頻沒有體現


車無線充電:很吸引人,如果未來電動車能大行其道的話


車載網頁瀏覽:特斯拉已經做到了


下一代抬頭顯示:淘寶有賣~(當然BMW等車繫上已經應用很長時間了)


360度攝像頭:很多豪華高端車型已經應用


無感知啟停技術:這個沒弄明白


車載天氣預報(手指不接觸揮動解除頁面):天氣預報的推送不稀奇,手指揮動即可關閉頁面看著還是很酷的,實現起來類似手機的懸浮觸控?探頭識別?不清楚


DLP雨反光消除:這個應該基於前風擋而實現的,不了解


虛擬遊戲/教育(全息投影):遊戲教育不稀奇,但是全息投影就太超前了。

下一代顯示技術:同上


集成安全系統:不太明了


主動雷達視覺系統:基於識別技術,高端車型有應用


自動剎車:很多車型已實裝


高級電池管理/保護:這個有待開發,畢竟市面上調動車不多


精確自動泊車:現有技術升級


智能安全移動聯接:i8的鑰匙已經集成

視頻中展示的技術大多已經開發出來並且應用,對於消費者尤其對手機比較熟悉的人來說沒有太過驚奇的。但是透明屏幕(視頻中的車側玻璃面部識別和指紋識別,前風擋消除雨反光)以及全息投影技術(後排小朋友玩的遊戲)這兩項看起來距離我們還很遙遠。並且這兩項也不是汽車行業亟待發展的技術。

汽車行業一直面臨的問題:能源從哪裡來?能源轉化為動力的效率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汽車行業才能談到產業升級。視頻中展示的是電動車,但是動力系統和自身的運行穩定性沒有展示太多。未來這些技術我們老百姓都能享受到,但這些僅僅增加了人機交互性,不是重點。


對目前排名第一的答主的答案不敢苟同,在此斗膽談談我的看法。
但是由於我的評論讓答主您不認同並感到不適,您就把我拉黑了,無法繼續討論,我對此感到遺憾,並對給您造成的不適感到抱歉。

本篇答案只適合有車的人看和討論,其餘人員自行規避

這條《使用說明》,大筆一揮,「有資格的才能看和討論」,讓我等學生黨實在無言以對。。。

互聯網整天做著春秋大夢想要顛覆汽車行業,但是它們沒搞懂,汽車的核心是駕駛,不是交互

這帽子扣的,大概答主是被近一段時間的「互聯網思維」煩到了吧,哈哈。
TI是全球頂尖的數字、模擬、半導體公司,互聯網他們不咋涉足,雖說他們號稱他們的技術是互聯網時代推動半導體發展的驅動力量。

再者說,視頻里表現的「汽車」,已經是新一代新概念的交通工具了,傳統的駕駛技術與駕駛理念不見得仍然適用在這種情景。所以您說的汽車的核心是駕駛,對該視頻中的場景還是有待商榷。至於交互,難道您只看到了視頻中的交互了嗎。

說實話我看到這些技術一點也不震撼。電子產品一直試圖為人類分擔一些非必要的重複性工作,以達到大家口中的「智能」的目的。但是到目前為止,Apple和Google試圖先幫汽車廠商解決中控交互的問題。但是大家都沒搞清楚,開車的99%的時間都是手握方向盤眼看正前方,這和目前的所有電子產品的人機交互設計都是背道而馳的。這些電子科技廠商新秀明白乘坐者需要什麼,卻不明白駕駛員需要什麼。

呃,還是那句話,新概念的交通工具,再用過去的思維來考慮可能不是那麼合適。

汽車產業一直在升級,特斯拉的出現與否都沒有什麼關係,德儀或者其他電子廠商有沒有插一腳也沒有關係。真正在引領這個行業往前走的是BMW,Audi,Toyota這些傳統廠商,真正在做事情的也是這些廠商。而汽車行業和電子行業最大的不同在於其穩定性容錯率,前者必須高而後者必須低。這個是電子行業很難做到的,因為這裡指的穩定性不僅是短期內運行的穩定性,而是一輛車在未來20年內的穩定性。以目前電子行業的更新換代速度來看,沒人願意開搭載德儀晶元的10年舊車。

看來答主對電子行業的穩定性和容錯率不樂觀啊。
電子系統的穩定性在這這短短的幾十年的進步,大家有目共睹。沃爾沃、豐田等公司大力發展的半自動駕駛還有事故規避功能也是未來的趨勢。

就目前而言,機械的穩定性是100%高於電子的,但是最近速騰的召回都能讓消費者對機械有所懷疑了,誰還敢向電子叫板呢。無線充電技術是我看來最扯蛋的,最不應該放在汽車上的。這項技術太不穩定,而且把能量的傳輸暴露在空氣當中,一旦遇到事故將會極端危險。天氣預報和四驅系統的改變和防碰撞預判和車身感應系統可以算作是曾經防抱死等駕駛輔助系統的日常升級,沒什麼需要特別關注和注意的。

這個問題, @陳晨 答主已經反駁過了。

我就不吐槽自動泊車了,最近有幾個常開倒車雷達和影像的朋友試著開一台幾乎沒有任何電子輔助設備的老車,那樣子簡直是一個剛進駕校的嬰兒,萌我一臉血。知道嗎,現在的駕駛員已經夠蠢了,我很害怕將來某一天他們變的更蠢。

技術進步就是讓人心安理得的「更懶更笨」,目前第一的答主還舉出「沒有倒車影像朋友不會開車」這種例子,滿滿的「我們那個年代如何如何現在的年輕人不懂得吃苦」的論調,試問會用計算機而不會打算盤應該被批評嗎?

PS:沒有3年5萬公里以上的駕齡就閉嘴吧

好吧,我被您拉黑了,不能繼續討論,只好在您的評論區閉嘴了。
o(︶︿︶)o 唉。


在淘寶上看了下, 真正的HUD,只有BMW的,差不多上萬,其他幾百塊的都是胡扯!其實其他的很多車都裝配了HUD,像君威,


沒有什麼實質性進步。現在汽車的關鍵還在於純電動汽車的電池問題,氫燃料汽車的氫製造和儲存問題以及自動駕駛技術。
做汽車不能完全套用互聯網思維,汽車革命也不會以年計算。十年一個跨度還是比較樂觀的估計呢。


三年有點快,三十年沒準更合適


汽車是下一個被電子深度改造的行業


除了電池充電和hologram 遊戲我不知道,其實的技術上己成熟了。只是生產成本和商業價值問題而已。TI只是其中一個。 從技術到市場一般要三年,2016-2017大家就會看到這樣的汽車了。各大汽車商都在做,不僅僅只是高檔車。


這的確是未來趨勢,本人是做汽車圖像感測器晶元設計的,所以評論下這方面的。。。
ADAS已是大勢所趨,像自動剎車,行人障礙物識別目前已經日趨成熟。現在比較熱門的實現技術是Lidar,利用TOF的原理進行識別和障礙物距離測量,精度極高,距離很遠可以測到100米外的物體。往往一個sensor對於汽車是不夠的,通常是會配合image sensor+TOF sensor 這就構成了一套3D系統。其實TI沒有自己的圖像感測器,主要有一些實現後端演算法的產品。順便提下他的DLP是很牛逼,但感覺過automotive qualification還需要一段路要走。。。
還有車內手勢識別也是主要靠TOF sensor
那個賓士s class的夜視圖像感測器是我們部門做的。。。。這個產品已經量產快十年了。。。


這個視頻並不意味著德州儀器全面轉向汽車電子的產業了,畢竟做顯卡的英偉達也推出了k1作為汽車電子設備的處理器,德州儀器只是想開拓新的市場吧?至於汽車產業就因為特斯拉的出現未來全面轉向電動汽車嗎?我覺得這個事情不好說。車載的電腦只是添加了更多功能使得其功能更加豐富罷了。其實在我看來,目前汽車上的中控大屏幕功能已經足夠滿足需求了,導航加上多媒體功能已經足夠使用,畢竟你在開車的時候不會一邊開車一邊用汽車刷微博吧?太危險了。所以我認為目前的任意一款智能手機的處理器就足夠應付這樣的運算,所以排名第一的答案所說的電子晶元的升級個人認為速度並不會跟著摩爾定律走。畢竟你的汽車電腦只是負責導航和多媒體而已。
至於無線充電,進度並不快,目前也只是手機上能做到3cm左右的無線充電傳送,要做到視頻中的效果還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


各種機器視覺的應用
車頂的壓力感測器
指紋識別感測器。
這些很成熟的,但是那個後排娛樂系統還是有點科幻的。


推薦閱讀:

汽車限號能對抑制霧霾做出大貢獻嗎?
豆瓣廣告如何改進才能爭取更多汽車、金融、科技等大廣告主的投放?
車聯網行業真的大發展的話,會怎樣影響整個互聯網的生態?
如果想在美國買二手車,有什麼建議和操作流程嗎?
汽車行業和互聯網行業會有哪些切合點或聯繫點?

TAG:汽車 | 晶元(集成電路) | 德州儀器 | 汽車電子 | 汽車電子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