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尋找宜居星球不如研究行星改造的技術,這樣可行嗎?

小時候玩孢子的時候就在想,其實沒必要飛到別的星系啊,改造太陽系內岩石星球,也挺不錯的啊,製造大氣,調節溫度,人工降雨,移栽植被…可行嗎?
—————————————
感覺火星沒啥問題,那遠一點的呢?比較冷的星球…呢

或者人造星球,有月球那麼大的星球…地球的資源造的出來嗎?

———————————————
殖民太陽系的星球歸屬權呢?像南極一樣嗎?


我們曾經努力過,生物圈2號。


實際上改造的合算程度遠遠大於尋找。

要找到的前提是存在,目前人類已知偵測範圍內,完全沒有發現過第二個適合人類生存的行星……

而太陽系就有幾個行星有一定改造前景,只要技術達標。

當然前提是你有必要建立宇宙殖民地,還得等到這事兒經濟上合算以後。不然花上幾億億的錢造了火星殖民地就是為了當居民區,也太腦殘了。


謝邀。

所謂尋找宜居行星的計劃,整個地球上在做這件事的,應該只有NASA的開普勒項目。這個項目的核心是一個太空望遠鏡--開普勒望遠鏡。

新華網的新聞是這樣介紹開普勒望遠鏡的:

開普勒望遠鏡於2009年3月發射升空,是世界上首個專門用於搜尋系外類地行星的航天器。2013年,開普勒望遠鏡團隊曾發現,銀河系中大約有4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其中大約每5顆就有一顆擁有類似地球的行星。本批次確認的行星中,近550顆可能是類似地球的岩石行星,其中有9顆位於其恆星的宜居帶中。至此已發現的宜居帶系外行星也增至21顆。宜居帶行星溫度條件適宜,理論上,其表面可保有適合生命存在的液態水。

其實仔細研究這個項目你就會發現,尋找宜居行星更像是一個噱頭和幌子,NASA天文學家們並不是真心想找到一個可以移民的星球,而是在忽悠納稅人的錢,去滿足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謝邀。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認同高票答案的。
#論為什麼要推翻三座大山而不是荒山造林#
第二個議題
#原意掏錢的甲方在哪裡#


「xx不如xx」

呵呵


難度差遠了,相當於屌絲找個女朋友和把右手改造成女朋友的區別


其實題主說的才是正確的方向。因為目前所知的宜居星球的距離太遠,假如人類有能力旅行到那麼遠的地方,人類的科技和產能,對能量的控制使用能力,早就可以保證人類在很多「不宜居」星球上生存了。

所以那個時候的人類科技肯定早就可以在類似火星這樣的固體行星上生存繁衍了,當然是要藉助很多人造建築物和設施。而宜居星球對於這些所謂不宜居星球上的人類來說,只是省了很多設施的花費而已,比如省了造氧設施,空氣過濾設施,恆溫設施等生命維持的建築和儀器。這些東西在那時候的人類科技下都是分分鐘大批量生產的,反而星際旅行的耗費的資源產能更大,那麼屆時人類肯定不會捨近求遠,肯定會先開發和移民近距離的固態星球,甚至建造太空堡壘在上面生活。宜居星球和不宜居星球之間的差距已經被先進的生存科技所填補了,差別不大了。


說真的,人類想要改造一個行星,除了變壞還能是什麼?
現在別說改造行星了,
就是能把小小霧霾處理好就幾乎是不可能的~
反正我們這輩子是看不到希望了


面對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幾個前置問題:
1.如果不考慮「移居」行星,那麼,計劃「改造」多遠的行星呢?
2.我們的母星地球賴以宜居的原因是什麼?
3.最靠譜的改造行星方式是什麼?
先說第一個問題
茫遠是浩瀚宇宙相對於我們人類的日常來說最直觀的特徵。那麼,到底有多「遠」呢?
直到今天,人類尚未登上與地球最近的行星,甚至連乘坐載人航天工具近距離飛掠一下都做不到。
金星的環境條件複雜一點,所以航天界關於登陸火星的計劃或話題比較多,但儘管在科幻文學裡登陸火星似乎早已輕車熟路,但目前靠譜的估計,人類真要登上火星,還得好幾年吧。
遠還不是唯一的問題,在人類稚嫩的空間航行能力面前,宇宙中最平凡的日月盈仄都可以成為極其無情的嘲弄。以太陽係為例,七大鄰星與地球同在一條軌道矢量上的時間非常短,好多時候說不定有幾個就會在太陽的對側,而對側又有多遠呢?
距離我們第二近的火星在近地點時也要在5500萬千米以外,而如果火星繞到太陽的另一側時,距離我們會有3~4億公里。所以,就算人類的科技水平足以在火星的近地點登上它,那也得是在非常苛刻的時間條件下才能做到。(火星與地球相遇一次是2年多)如果不是因為這樣,也就不會有《火星救援》里NASA面對馬克達蒙的困境束手無措,必須要讓他先吃一年土豆等著的情節了。

這一切,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天體之間的尺度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太遠,遠到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登陸行星首先是一個關於時機的奢望。
在這裡還要再說一下太陽系。
太陽系最初的樣子可能是一個塵埃匯聚成的旋渦狀的原始星盤,這裡的「塵埃」,可能是上一次恆星大爆炸後的殘骸,主要成分是遊離態的氫元素。這個星盤像所有的漩渦一樣,越靠近中心的地方,物質越密集,旋轉的角速度也越快,反之則相反。後來經過漫長的演化,聚在最中心的塵埃最終被越來成規模的引力所控制,團成了太陽,而星盤的其他位置上,有一些來不及陷落到中心去的塵埃就地變成今天的八大行星。在這個過程中可能發生了好多故事,包括向四方溢射的太陽風將前五顆行星的大氣吹散;包括這些被太陽風裹挾的物質因為後勁不足又落在了後邊的幾顆行星上,其中以木星和土星為多;又包括木星和土星在白撿太陽風吹來的塵埃的過程中越長越大,成為了引力不容忽視的巨行星;也包括土星巨大的引力將自己的衛星撕裂成碎石又撒成星環,而木星和太陽的引力角力則直接撕裂了第五顆行星。
所以,在今天的火星和木星之間,有一個很空曠的地帶,按照引力規律計算那裡本該有一顆行星,可是沒有,僅僅有一圈永遠繞著太陽你追我趕的小石頭群,我們稱之為「小行星帶」。
不管這些故事是真還是假,但至少,由於萬有引力的數學原理,今天的太陽系八大行星,依然是越裡邊的公轉越快,越外邊的公轉越慢,並且從裡向外的軌道間距呈幾何比例拉長,一個比一個遠的樣子。這個規律也包括已經被趕出去的冥王星。
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稱為一個「天文單位」,火星到太陽1.5個天文單位,而冥王星則是39個。所以,新視野號從地球飛到冥王星,足足用了九年半。
太陽系以外呢?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有4光年遠,如果那裡有行星的話,那麼距離我們最近的行星也得4光年。
在劉慈欣的小說里,三體星系第一艦隊哪怕把航速飆到光速的百分之一,趕到地球也用了四百年。
銀河系的直徑10萬光年,而銀河系不過是浩瀚宇宙里微不足道的一點星火。
宇宙太大,天體太遠,遠到對我們來說,只要沒有開發出蟲洞、曲率驅動、空間摺疊、超時空跳躍這些可以超越光速的航行技術,這些距離將是亘在我們人類宇航員的壽命所面前的第一個不能承受之重。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不能放棄尋找宜居行星轉而研究改造行星呢?因為哪怕我們要改造距離我們最近最近的行星,也必須以先進的空間航行工具為載體,以及格的行星移居投送能力為前提。
我們需要多少年,才能把第一批居民送上火星呢?需要多少年,才能把新式的太陽能電池板送到水星呢?需要多少年,才能把漂移式氫能源開採平台送上木星呢?又需要多少年,才能把人類的第一個警戒站建到自己的海王星上呢?
不是不想改造行星,而是在這之前,能夠登上行星就已經是一個太艱巨的議題。移居行星不是對改造行星的放棄,而恰恰是它在現實中的第一步。
2.地球賴以宜居的原因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龐大,直到今天我們得到的答案仍遠遠不全面。但達成共識並實現了科普的有以下幾點:水環境,電磁波環境,元素環境等。而這背後又源於以下幾個巧合:太陽的質量,地球的大小,地球的材料,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地球的自轉,太陽系在銀河系的位置。
地球的材料和大小決定了它的質量和密度,進而決定了地球表面引力常量的大小,而這個引力常量決定地球能否把大氣和水分子牢牢抓在自己身邊。
火星上似乎發現過鵝卵石和大峽谷,這是液態物長期沖刷的標誌,很可能就是水,但現在火星上的水哪去了呢?有一種說法就是火星比地球小那麼一點輕那麼一點,所以引力不夠大,再加上太陽風的作用,從內部隨火山噴出的水在對火星表面進行過短期改造後,一批批都散到太空去了。所以火星的條件如此之好,卻去缺乏大分子複雜化學反應、也是生命誕生的第一個條件。
另一個與生命失之交臂的則是金星,而金星似乎更可惜,因為金星是各方面與地球更相似的行星,相差無幾的體積,不落下風的大氣層,似乎直觀的不同僅僅是距離太陽稍微近了一點而已。然而就這一點,也許恰是一切答案所在。正由於金星距離太陽更近,它的大氣溫度一直高於水的沸點,所以金星大氣層里雖然有很高的水含量,但自始至終飄在天上,無法降雨,無法有真正的液態水環境。所以,明明都有了水的金星也與生命擦肩而過。
如果太陽的質量再稍微小一些,熱量稍微少一些,也許此刻正是金星上一個金轅姐姐粉絲在金乎里回答為什麼地球上沒有人吧。
地球的規模使得它可以蘊藏足夠的地熱,這些地熱使得地球內部得以維持流體結構,而以液態鐵為核心的地球在自轉時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地磁場,而正是這地磁場的存在,使得帶電的太陽風粒子洶湧吹來時,被大量吸引到地軸兩端的磁極。這些太陽風吹散了水星和火星上的大氣層,甚至將這兩個星星削得比地球小那麼多,期間也許還殺死過可能存在過的弱小生命,但到了地球,卻只能化作南北極天空的道道極光。
上帝為創造生命調試了無數行星參數,這些參數都非常平淡無奇,一點也不玄奧,這些數據之間差距非常非常小,在廣袤的宇宙看來也許不過是小數點後四捨五入的問題,但正是這平淡無奇參數的差點四捨五入的區別,使得無數行星成為滄海,偶爾一兩個成了桑田,也使得後來有生命再次造訪那些行星時,已過一眼萬年。
這些仍然遠不足以說明地球賴以宜居的根本原因。至於剛才為什麼提到太陽系在銀河系的位置,是因為太陽每隔一個千萬年級別的周期就要進出一次銀河系的旋臂。恐龍在旋臂外滅絕,而我們在旋臂內誕生。至於為什麼,恐怕又有很長的研究之路要走。
還有就是太陽的質量問題。這裡要講一個冷門的知識:太陽大了或者小了對於行星有什麼影響呢?
這就需要回到恆星的燃燒原理。這個原理就是核聚變。人類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物質變化有兩種:發生在原子之間的化學變化和發生在分子及以上層面宏觀凝聚態物理變化(這詞是我自己的造的,因為知識水平不夠,不知道專業說法叫什麼。不要打 )。但宇宙中根正苗紅的物質變化大概就一種:高強度撞擊下的核聚變。恆星內部就是這種高強度撞擊的場合。大概在宇宙從虛到實誕生之初,各種輕子重子第一批變化而成的就是單原子核,而單原子就是氫元素。氫元素的聚變產生了氦,氦進一步聚變成下一個元素,於是宇宙用核聚變書寫了長長的元素周期表。直到今天,這個過程仍然看上去還只是在開始階段,因為宇宙里占絕對比例的仍然是氫元素。太陽就是一個大氫球(不是氫氣球)。而這個大氫球也燒了那麼多年了(有五十億年了吧),裡邊燒出來的氦也很多了。由於氦比氫重,會漸漸沉積到太陽中心去。等到裡邊積聚了足夠多的氦,這些氦也會在高溫高壓下產生屬於自己的核聚變,相當於在太陽內部又引爆了一顆新太陽。在新的元素不斷聚變產生更重的元素期間,會有一個時期聚變效率會下降,導致原來與向外核輻射一直平衡的萬有引力一下子失去對手,會使得恆星急劇坍縮,然後觸發一場更徹底的大爆炸,坍縮之後再一次膨脹出去。就是「超新星爆發」。屆時,太陽有可能變得比現在的地球公轉軌道還大(我猜的)。
由此可以大致猜出,越大的恆星,積累氦的速度越快,超新星爆發時間越早,也就是指,壽命越短。
稱之為「壽命」,在我們這個問題里有兩個意思。一是因為此後的恆星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恆星,二是,這個過程中,整個星系的全部行星也會被吞噬毀掉。
地球在三十五億年前誕生了生命,用了三十五億年進化出了我們。假如此前太陽已經爆發,我們今天的話題也不可能存在,而構成我們身體的物質,可能正在伴隨著七彩的炫光消逝在宇宙的夜景里。假如太陽在今後的不久就會爆發,那麼我們移居或者改造任何行星的計劃,也會終成泡影吧。
所幸的是,太陽是一顆中小型恆星。粗略估計,還有五十億年陽壽吧。另外,太陽的規模也應該成不了超新星,可能最終會是個白矮星吧。
回到剛才的問題,改造行星的質量大小、結構成分、星際位置,是一件比尋找宜居行星容易的事情嗎?
3.當然,我們不需要把它們改到可以誕生生命那種完美程度,我們只需要把它們裝修一下能住進去就可以。那麼,就進入第三個問題:如何改造。
首先,我們要有一種足以抵禦其他行星上極低溫、極高溫、強輻射、異引力等不利因素,維持生活空間不受外界任何透射和侵襲的建築材料。其實,我們需要一個能夠維持一個引力常數和25°左右恆溫等宜居要素的生態系統。再次,我們需要有一套能夠採集足夠能源然後供這套龐大生態系統運行的強大設備。
建議答主搜索一個詞:戴森球。這是一種能源利用猜想。太陽的能量只有不到億分之一到達地球地球,其餘的都變成光射向浩渺宇宙。如果能造出一個巨大的球,把太陽包裹起來,使得每一個方向的太陽光都能被我們搜集,那麼我們掌握的能量就會變得非常多,足以辦成很多現在辦不了的大事。
在改造行星之前,我們可以有一個過渡階段,就是人類仍然不得不生活在地球,但已經能夠去其他行星開採各種資源,比如,水星的陽光,金星的硫酸,木星的氫能,彗星的氨水和冰塊,以及不知道哪顆小行星上的稀有金屬礦產,這也是改造行星的可選方式和必經階段。
另外答主提到造一顆行星。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月亮。關於月亮的來歷,有一種說法是月亮最初是地球上撕掉的一塊。而留下的坑後來就成為了今日四大洋的父親、太平洋的前身:泛大洋。這僅僅是一說,但從這裡應該可以估算出造一個月亮我們需要多少土……
當然,造一顆行星是科幻界接受的一種方案,理論上也可行。雖然需要巨量的的材料和能量,但具體方案可以去設計,我們耐心採掘就是。真正麻煩的是,這麼大的行星,我們放在哪?
宇宙雖然,但參商有位,日月守職,一個蘿蔔一個坑,一個天體一個位,容不下任何無視引力平衡的「非法之徒」。放在地球旁邊嗎?不太容易,搞不好會把地球月球火星金星全部擾亂,最後撞車或者一起掉進太陽,或者有誰被甩出太陽系回不來都說不定。拉格朗日計算過極近的兩顆行星可以共存於同一個軌道的條件,雖可行,但極其苛刻,可能是各自與太陽的連線呈60°夾角,具體我也忘了。宇宙的演化已在我們的星系臻善至此,非要插隊的話,八大行星需要重新量距離排坐次。
改造一顆行星,在短時間內,或許還不如製造大型空間站划算吧~

說實話,高中畢業後沒看過一眼物理書了,好多都忘了,算是拋磚引玉吧。
手機打字,都燙手了……


其實人類最初在地球上適宜居住的地方也只有大河邊上而已。


我玩孢子往往是改造那些已經有一定基礎的星球,比如t1、t2水平的星球。當然要是碰到t3的,又產貴香料,但已經有人佔領,我也不忌諱把他滅了佔為己有。


改造地球和星際移民完全不衝突啊,如果科技到了那個程度,地球還有挽救的餘地,資源能源都夠的話,就是改造太陽都有人做


其實不要說改造一個地球大小的星球,能夠在外太空改造出一個宜居的行省,應該都是極難得


人類為什麼要尋找新的易居地?還不是人為破壞了現有的最美麗最適合我們生存的環境?
即使找到或建造出新的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還不是像科幻片中那樣,在溫室中生活,冰冷的人造的各種環境,沒有一絲生機。
難道非得把好端端的地球破壞的滿目瘡痍,捨棄而去,再去開發其他領地,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條件和資格去那裡,就像2012中需要巨額船票的諾亞方舟。
現在開始好好愛護我們的地球家園還不晚。新的星球也不是大部分吃瓜群眾可以享受的,還是別操心了。


推薦閱讀:

我們有希望在火星上生活嗎?
飛船如何達到光速的問題。?
太空旅行有哪些對身體指標的要求?
如何開發月球殖民地?
維珍銀河 (VG) 提供的太空旅行服務跟 SXC / XCOR 有什麼不同?

TAG:地外生命 | 太空旅行 | 移民計劃 | 太陽系 | 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