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禮拜時刻表的製作原理是?

此外,
傳統的測量工具一般有哪些?現代又用什麼儀器呢?計算原理和步驟?
一般測量精度又是如何把握的呢?(比如一張時間表的有效覆蓋面積)
各地的演算法有無不同之處?
一般由哪些權威機構來製作?

(答案無需全面覆蓋提問內容,謝謝!)

附件:涉及的5個時間點如下
(版本1)
1、晨禮—東方剛剛發亮的時候開始 至 太陽還沒有出來之前;
2、晌禮—約正午過後開始 直至 物體影子是物體兩倍長之前;
3、晡禮—物體影長超過物體兩倍 至 日落前;
4、昏禮—日落後 至 晚霞消失前;
5、宵禮—晚霞消失後 直至 次日拂曉之前。
(版本2)
1、晨禮從真黎明開始到日出前結束。
2、晌禮從日中稍偏開始到晡禮入時結束。
3、晡禮開始時刻為物影比長等於日中物影比長(原影)加二倍物長(哈乃斐學派)或加一倍物長(沙斐儀學派),晡禮到日沒結束。
4、昏禮從日沒後開始到霞氣消失結束。
5、宵禮從霞氣消失開始到黎明前結束。


我不知道你是哪個教派的,根據我們伊斯蘭教潑豬油派的規定,晨禮和宵禮是根據豬油一天內凝固的時間決定的,所以我們這個教派一般冬天和夏天是不做禮拜的,而且集中在北方地區。至於那些落後的教派,他們還在根據日出日落決定禮拜時間,具體測量方法如下。

1. 日出和日落:天文學將太陽圓盤上邊緣和地平線相切的時刻定義為日出、日沒時刻。考慮太陽圓面半徑及大氣折射的蒙氣差,日出、日沒時刻按太陽在地平線下俯角0°50ˊ計算。

2. 日中和日昃(日偏):從日出到日落,太陽運行到一半行程的時刻稱為日中,它相當於日出、日沒時刻的平均時刻,俗稱正午。晌禮入時規定為日中稍偏的那一瞬時(則瓦勒),即太陽圓盤後邊緣越過天頂的那一瞬時,約在日中後1.5 分鐘。

在日中時刻,太陽垂直照射地面,此時物影比長最短,稱為原影。隨著太陽西偏,當物影比長增長到原影加二(或一)倍物長時,即為晡禮入時和晌禮出時。

3.晨光和暮光:日出前和日沒後,由高空太陽散射引起天空發亮的現象,稱為晨光和暮光。天文學取太陽中心在地平線下18 度時作為天文晨光始和天文暮光終時刻。這時,天空的亮度處於最低程度,目視最暗的星在黎明開始消失和在黃昏後開始可見。

教法規定的作為晨禮開始的真黎明時刻對應於天文晨光始時刻,作為宵禮開始的霞氣消失時刻對應於天文暮光終時刻。

太陽處於地平線以下的角度稱為俯角。國外計算晨禮和宵禮開始時刻所採用的俯角值,目前有以下幾種類型:

(1)卡拉奇科技大學:晨禮18 度,宵禮18 度。它符合天文晨光始和天文暮光終時刻的準確界定,是從中世紀來通常應用的俯角值,也是現在互聯網上各禮拜時刻表優先採用的俯角值。

(2)世界伊斯蘭聯盟:晨禮18 度,宵禮17 度。和18 度相比,宵禮約提早只5~10 分鐘。

(3)麥加烏姆·古蘭大學:晨禮19 度,宵禮採用日沒時刻加90 分鐘,但齋月加120 分鐘。對北回歸線以南的阿拉伯地區加90 分鐘也相當於18 度。

(4)埃及總穆夫提:晨禮19.5 度,宵禮17.5 度。19.5 度比18 度晨禮提早5~15 分鐘,目的是保證齋戒有效。

(5)北美伊斯蘭組織:晨禮15 度,宵禮15 度。其依據是:在英、美、巴基斯坦、澳大利亞及加勒比海收集的真黎明和霞氣消失的實測數據,換算成俯角為13.5 至14 度, 加安全係數定為15 度。目前在北美地區被採用。

我國地區遼闊,南北縱跨北緯20至54度之間,晨禮、宵禮開始時刻計算採用什麼標準,請詳細參考『關於禮拜時刻的調查與考證』一文

一. 禮拜時刻的季節和地區變化規律

1.日中:是指當地正午,是當地日出、日沒時刻的平均值。北京時間的12點是東經120 度子午線上某一日的日中時刻。其它地點的日中時刻,從東經120度開始,向西每減一度(約110公里)加4 分鐘,向東每增一度減4 分鐘。

另外,由於地球自轉運動的不均勻性,每一晝夜長度有時長些,有時短些。因此,日中時刻也逐日變化,這要按天文年曆『時差表』逐日調整。

晌禮入時及其它禮拜時刻都是以日中時刻為基準計算的,具有隨經度的地區變化和逐日的『時差』變化。

2.日昃:用以計算晡禮時刻的太陽西偏時間,隨季節和緯度而變。這種變化由日中時刻的物影比長(原影)來體現。夏季原影短,冬季原影長。北回歸線附近,原影最短,對晡禮時刻影響較小,因而南方地區晡禮時刻夏、冬季變化較小。北緯度越高,原影越長,對晡禮時刻影響越大,因而北方地區晡禮時刻夏、冬季差別很大。

3.日出和日沒:日出、日沒對日中時刻的時間間隔隨季節和緯度而變。春分和秋分,晝夜相等,日出、日沒對日中時刻的時間間隔南、北方差別很小。冬至晝短夜長,北緯度越高,日出越晚,日沒越早。夏至晝長夜短,北緯度越高,日出越早,日沒越晚。

3. 晨光和暮光:從真黎明到日出的時間間隔和日沒到霞氣消失的時間間隔,基本上是相等的。這兩個時間間隔隨季節和緯度而變。北緯30 度以南,冬、夏季時間間隔基本相等,都在1.2~1.5 小時之間。而北緯40 度以北地區,到夏季時間間隔快速增長,達到2.6~3.3小時,使宵禮時刻延遲到晚10點左右,甚至到11點多。

二. 禮拜時刻的數學計算

(一)計算參數:

與日期有關的:

1.太陽赤緯δ:太陽光線垂直照射的地點與地球赤道所夾的圓心角。全年在23.45°至 -23.45°之間逐日變化。它決定禮拜時刻的季節變化。

2.時差η:真太陽時與平太陽時之差,在 +16 至 -14 分鐘之間逐日變化。上述二參數,由《中國天文年厲》查取,不同年份相同日期的數值有微小變化,使用時可略。

與地點有關的:北緯φ及東經λ,從互聯網可查取全國各地的現成數據。

與太陽位置有關的:

1.日出、日沒時刻太陽高度角 h2 = h4 = -0°50′= -0.8333°

2.晨禮入、宵禮入時刻太陽高度角 h1 = h5 = -18°(即俯角18度,或取15度。)

3.晡禮入時刻太陽高度角,須逐日計算:

(1)日中時刻太陽高度角 h0 = 90 -│φ-δ│

(2)日中物影比長 μ0 = A ctan h0 (設A = 1)

(3)晡禮入時刻物影比長 μ = μ0 + 2

(4)晡禮入時刻太陽高度角 h3 = ctan–1μ

(二)計算公式及步驟:禮拜時刻是依據一日之中太陽相對於日中的偏轉時角來計算的。

1. 計算偏轉時角

t = cos-1
[ ( sin h – sinφsinδ)/ cosφcosδ] (度)

2.換為偏轉時間 τ= 24 t / 360 (時)

3.由日中真太陽時 12h00 減、加偏轉時間得禮拜時刻的真太陽時,

4.真太陽時減時差η得禮拜時刻平太陽時,

5.平太陽時加經度訂正值 ν= 24(120 –λ)/ 360 ,得北京標準時。

三. 禮拜時刻表的編製

禮拜時刻表是一項精細的天文計算,有關編製及使用事項考慮如下:

1. 欄目設置:參照國外體例,設晨禮、日出、日中、晡禮、日沒及宵禮六個欄目。日出、日中及日沒取代晨禮出、晌禮入及昏禮入。這樣概念清楚,計算準確,執行方便。

2.日期設置:由於禮拜時刻逐日變化速度很慢,平均每天變化0.5~1.5 分鐘,不一定每日每番都查看時刻。再者,依據禮拜時刻的變化規律,春、秋變化最快,日期間隔安排3~4天,冬、夏變化最慢,日期間隔安排7~8天,這樣,可設計成單頁72 天或兩頁144天的簡明時刻表。

3.參數選定:(1)日出、日沒採用太陽俯角0°50ˊ計算,與《中國天文年曆》時刻吻合。(2)晡禮在我國可只計算原影加二倍一種時刻。(3)晨禮、宵禮按俯角15度計算。

4.安全係數:由於天文參數逐年有微細變化,大氣折射、氣候及海拔高度影響日出、日沒及晨光、暮光,禮拜地點與計算地點經緯度有差異,時刻計算有舍入誤差,執行時有鐘錶指示誤差及看錶誤差;為保證實際禮拜及封、開齋時刻的準確有效,表後應註明:封齋在晨禮入前10分鐘,晨禮出在日出前5 分鐘,晌禮入在日中後5 分鐘,昏禮入及開齋在日沒後5分鐘。

5.高度修正:山地、丘陵對日出、日沒時刻有影響。根據我國山地實際情況,參照有關數據,擬出一個簡單的修正方法:「山頂、山坡相對於當地平地的高度,在300~1000 米之間,日出時刻減3~7 分鐘,日沒時刻加3~7 分鐘。」註明於表後,由當地自行掌握。


感謝豬油派教友的幫助,讓我們共得安拉的回賜。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其實伊斯蘭一點都不複雜,你也列舉了禮拜時間,只要在這些時間段禮拜了就可以了,至於測量禮拜時間,伊斯蘭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晨禮,脯禮,昏禮,宵禮,跟著太陽走就好,不複雜。而且那裡常年乾旱,所以很少有看不到太陽的時候,到了中世紀,發明了星盤。現在有軟體,但依據還是日出日落。古蘭經指出,日月,就是為了讓人們計時,星辰是為了裝飾天空,辨別方向。


推薦閱讀:

國外沒有農曆,怎麼知道什麼時候滿月,吸血鬼日記里說再有兩天就滿月了?是不是他們有其他計算的曆法?
「中國農曆和二十四節氣是清朝早年西歐傳教士引進的」是真的嗎?
中國農曆曆法為什麼仍然保留?
為什麼有陰陽曆?為什麼農曆新曆和元旦都是過了0點開始?按道理農曆和陽曆演算法不同開始的時間不是也不同嗎?
十二時辰制中的一時辰為何剛好等於與 24 小時制中的兩小時?

TAG:科技史 | 地理 | 伊斯蘭教 | 天文學 | 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