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球形成到現在,有沒有比珠穆朗瑪峰還高的山?如果有,是在什麼地質年代?

最近看紀錄片《第三極》,腦洞突然開了一下,滄海桑田,現在最高的山峰是珠峰,那很久之前,地球上曾經存在過的最高的山峰是什麼?在哪裡?是不是最近幾千萬年地質活動才比較強,才出現像喜馬拉雅山這樣的高山?


一般認為二疊紀-三疊紀的盤古中央山脈(Central Pangean Mountains)高度約為10km,但這是個約數。大概可以理解為由於勞亞板塊和岡瓦納板塊的陸陸碰撞,導致西特提斯洋的閉合和盤古超大陸的成型,產生了地殼厚度約等於喜馬拉雅地區的巨大山脈。但從規模上來說,盤古中央山脈應該是規模比喜馬拉雅更大。其今日的殘留即阿巴拉契亞山脈和小阿特拉斯山脈。

晚二疊世(260Ma)和早三疊世(240Ma)古地理恢復,盤古中央山脈位於赤道地區,當時赤道很可能完全由一條巨大的雪山山脈佔據。


我個人的理解,山的海拔高度是根據海平面來定義的。所以單純的說最高的山很難去找,前面的專家說了,一個是要考慮夷平作用,二是我們的山在整個地殼厚度中,甚至不及把一個雞蛋比作地球你,那雞蛋殼比山厚多了。三是,造山帶的研究或者說大陸研究現在是全球研究的熱點。山只是一種表現,因是什麼,這個是關鍵,所以你的問題很難回答。 沒想好,水平有限


記得看到過一個資料,10億年前的阿巴拉契亞山就比現在的喜馬拉雅山高,後來造山運動停止,10億年風化了10km。別小看風化作用,放在大時間尺度上看是很給力的。


我不是這樣認為,打開谷歌地圖,可以明確的看到,板塊理論不成立。
第一,南極洲和南美洲中間的水域,可以看出是巨大的水流沖刷造成的。來自西方的海水把連接在一起的南美洲和南極洲沖開800km寬的口子,斷開後的口子被衝擊到2000km遠的南囊維奇群島。
第二,南美洲的東部沿海輪廓線與非洲西部沿海輪廓線幾乎一樣。這個並不是魏格納極其其他科學家說的板塊移動的結果,而是非洲從天而降,砸向其下方偏西的南美洲(暫且說那是南美洲的位置),南美洲就像被打的紙元寶,飛出5000km,到了現在的位置。
第三,以上兩點的聯繫是:非洲砸向地球之後,地球自轉速度突然下降,地球表面的水快速向東急流,把剛剛連接到一起的南美洲南極洲沖開。
第四,地球的災難不是地震,海嘯,更不是狂風大雨,而是現在的真正的災難。這個時候不是地動山搖,而是地球成了皮球在震動,海水的大浪不是幾十米而是幾千米。天昏地暗,地球被奪去了陽光。粉塵水幕遮蓋了地球,地球進入了冰川期。


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覺得很有意思,提供一個思路:如果有人做過殼幔均衡的數學模型,並能能查到相關文獻的話,站在這個角度,可以大致推斷出來在岩石圈的屈服強度下,能支撐產生的山(高原等)為多高,也就理論上縛束了造山帶在岩石圈及殼幔均衡作用下最大可能高度(絕對高度)。
雖然大家提到了剝蝕量等問題,但是在碰撞造山帶(在我看來最有可能產生高山的一類),在主造山期結束之前,不必太多考慮剝蝕量的事情。拿現今實例青藏高原來講,自產生至今的新生代以來,其實內部的剝蝕量並不大(這方面文獻能查到),相對於造山過程而言,更是影響要小得多(這也就說明為什麼喜馬拉雅的主峰,包括珠峰還在增長)。
按我理解,主造山期結束時,造山帶在高度上達到最高
剝蝕真正開始有影響應是主造山期結束以後,對造山帶進行夷平和剝蝕。
---------------分割線-----------------
說了這麼多,如果要在地質歷史時期找最高的山:首先是先要找碰撞造山帶,其次要看哪個碰撞造山帶主造山期持續時間最長,地殼縮短量最大,即可找到答案!(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

歡迎大家有興趣加入討論!


我咋知道,沒有活過這麼


大洪水時候最高是亞拉拉山


尼泊爾地震之前就有一座山比現在的珠峰高!剛好也叫珠峰!


地質漂移說成立,也就是說原來各個大陸是連在一起的,那麼問題來了?在這塊連在一起的大陸背面有沒有另一塊大陸呢?


推薦閱讀:

有沒有地質學上的證據能夠證明史前太平洋上有一塊巨大的陸地?
海洋酸化的成因是什麼?有何影響?
腳印化石是怎麼留下的?
將世界全部的陸地拼起來會是怎樣的形狀?
有哪些中國地理冷知識?

TAG:地理 | 地球 | 地質學 | 地球科學 | 地球物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