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夏至」之後,太陽逐漸南移,離開北回歸線,但是為何氣溫還在上升?

同理,冬至以後,太陽逐漸北移,但是為何氣溫卻還在下降。


我記得bbc紀錄片說過這個問題。由於海洋的存在(水的比熱容比較大),因此地面溫度的變化與太陽照射強度存在一定的滯後。即雖然太陽逐漸離開北回歸線,但地球吸收的能量仍然大於散發的能量,因此溫度還在升高。類似於一天中,最熱的時候不是中午太陽直射時,而是下午兩三點。這取決於能量的積累,而不是瞬時強度。


因為比熱容這一物理量的存在的原因,大地,空氣與海洋吸收熱量都有一個過程。大地相對快點,空氣相對慢點,而海洋更加慢些。相對於直接的供熱源太陽來說反應都有個滯後期。一般來說,氣候越偏向大陸性氣候的地區(比如我國新疆地區),四季更替與太陽直射點移動之間切合的越好,最熱的時候一般比較靠近夏至而最冷的時候比較靠近於冬至,而偏向海洋性氣候的地區則越延後。至於地球與太陽的距離變化在此問題中的角色來說,在冬至的時候太陽離地球反而是最近的而在夏至時反而最遠,所以這一因素在溫度變化中的作用完全可以忽略。


我想是速度和加速度的問題,北半球還是處於加溫狀態。不過,加溫的速度減慢了。好似一天最熱的時間在下午兩點而不是正午時間,因為熱量還一直在積累。


地表溫度的最直接的因素是地熱,而非太陽(這就是為什麼海拔越高,溫度越低)。太陽給地表受熱是以空氣為媒介的,但是空氣不能長時間存儲熱量。夜晚之後就會散發出去。
太陽直射北回歸線,陸地和海洋吸收存儲熱量,並且處在高峰期,在太陽直射向南偏移之後釋放熱量,由於陸地的比熱容比較小,因此熱量釋放的比海洋快,所以陸地最熱在之後一段時間也就是7月,而海洋則更往後,在8月。
以上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一枚通俗的解釋:好比往銀行存錢,你每次存入的錢不斷減少,銀行裡面的存款總數繼續增加,只是增加得越來越慢。
這是我們高中物理老師舉的例子。


去年底,廣州降溫我突然也想起了這個問題,最後用簡諧振動模型來給自己解釋的,建議題主看看高中物理「由彈簧系統組成的簡諧振動」,最好做一下振子加速度與速度乃至位移的分析,分析一個周期後你就會豁然開朗。
剛看了問題日誌,鑒於題主是文藝人士,抱歉,我一時沒想起通俗的解答。這個就好比,加速度減少,但還是在加速,當加速度減為零時,速度達到最大值。


增長率與增長值的關係


因為還有太陽與地球距離之間的關係,


簡單一句話:函數值為正的積分的導數為正。


就像中午12點不是最熱的時候,最熱的時候是下午兩點左右。空氣是有比熱容的,水的比熱容更大。太陽的熱量被儲存在大洋中,再慢慢釋放出來。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眾所周知正午十二點太陽距離地球是一天中最近的時刻,同時我們知道一天氣溫最高峰是下午兩點左右。換句話說因為地球環境的影響 作用,使地球反應遲鈍了。


企業生產產品時,邊際產量先增加後減少,但總產量是邊際產量減少到零時達到最大而不是邊際產量最大時


夏至易陰升,雖然感覺越來越熱,但是背後規律已經逐漸開始走向冬季了。冬至易陽升,正好相反。


其實這跟每日太陽輻射最強和最熱得問題差不多 每天輻射最強得時候在正午 但每天最熱在午後兩點 這是一個加熱得問題 每年6月22日為夏至太陽得直射點在北回歸線 但是一年中大陸最熱得時候在7月海洋在8月 這就是加熱得一個過程 因為陸地的比熱小升溫快 降溫快海洋比熱大升溫慢 降溫也慢 所以在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到了南回歸線後 氣溫還未回升


這不是導數和二階導數的關係嘛


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我們近地面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是地面,而不是太陽。太陽暖大地需要一點時間,大地暖大氣有需要一點時間。


主要是海洋的原因。夏至之後,雖然太陽南移,但是,海洋作為巨大的儲熱容器,白天接受的熱量總和仍然大於夜晚釋放的熱量總和,北半球的熱量仍處於積累的狀態,只有在太陽繼續南移大概一個月後,熱量交換才基本達到平衡狀態,逐漸降溫,所以海洋性氣候對大陸性性氣候來說,有一定的緩衝作用,造成冷熱交替的延時。


推薦閱讀:

極渦和颱風會相遇嗎?
如果英法所在的板塊繼續分裂或合併,英吉利海峽隧道會如何?
世界各國都是如何在氣象學上劃分春、夏、秋、冬四季的?
堪察加半島比日本面積都大,人口卻只有40萬,這種現象只是政策影響嗎?氣候對人類人口的影響有如此大嗎?
為什麼熱帶沙漠氣候是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或」信風帶交替控制?

TAG:地理 | 氣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