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劍橋大學霧霾天適度運動利大於弊的研究?

研究:霧霾天仍然可以適當鍛煉
Can air pollution negate the health benefits of cycling and walking?_百度學術

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全世界幾乎所有城市,騎自行車和步行對健康的好處都遠大於空氣污染造成的損害


  研究者也計算了理論上的「轉折點」:超過這個數值,騎車的凈收益就開始下跌。

至於騎車的凈收益開始下跌的轉折點,天津、北京和武漢是45分鐘,成都60分鐘,杭州、重慶75分鐘,廣州和上海在90分鐘。當然,論文中引用的PM2.5濃度(注意,不是指數)是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平均值,如果PM2.5的濃度達到了150μg/m3,那麼北京的轉折點就只有半小時了

  當然這個研究裡面只有提到PM2.5的影響而沒有關注PM10等其他因素的影響,但是總的結論應該不會有特別的變化。即騎車在一定的時間內對於健康的影響還是利大於弊的。


謝邀。這一類研究對決策者有一定指導意義,因為決策者只需要知道基於大數據的相關關係就行,但是具體到個人則有各自的因果關係。PM2.5究竟如何損害人體健康,運動又是如何有益健康,背後確切的因果關係其實我們並不清楚。而個體的差異性很大,即使暴露在同樣濃度的PM2.5下,造成的結果很可能完全不一樣,對於那些不幸中招的人來說就是百分之百,對於其他人則是百分之零(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對於環境污染、食品安全雖然罵得凶,但是迫切感並不強的原因,因為絕大部分人都活得好好的)。

僅考慮相關關係,這一類研究也存在很大缺陷。發病率、致死率等指標是在統計分析過程中基於人均考量的預期風險,但實際上這種風險常常是不能平均的。長期暴露在高污染空氣下的人,和經常運動鍛煉身體的人,以及經常在室內工作、有能力購買空氣凈化器、能享受更好醫療條件的人,往往不是同一群人,而這些並不能通過PM2.5和致死率的Dose–Response Function反映出來。

就原文而言,作者選取了很多不算solid的模型參數,這些參數稍微變一下,可能就會對計算結果造成很大的影響。

所以我不認為這篇文章的結論對個人來說有多少參考價值。此外,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選擇空氣狀況更好的的室內健身房,也可以選擇在空氣質量好的時候多運動,質量差的時候少運動。


謝邀。不好意思我很懶,懶得閱讀全文,所以不好評論。


你看下那個表格,國外管那個叫霧霾天,我們管那個叫空氣質量優/良


文章介紹了兩個詞,一個tipping point,即過了這點以後運動的好處就不會增加了而且會反彈;另一個breakeven point: 突破水平線的點,過了這個點在運動就要危害健康了。

這張圖是背景濃度是50 ug/m3, 在國內算是優質的空氣質量。這個數值下騎車一個小時以後運動帶來的益處就到頂了。300分鐘以後就要有危險(當然誰沒事騎5小時車的。。這已經是過度運動了,本身就對身體有傷害了,不算空氣污染也不建議這麼干。)

下面的圖才是重點:

紅線代表的是tipping point, 藍線是breakeven, 什麼意思呢?線上的每點都對應著在什麼濃度下騎車多久會達到tipping point和breakeven, 比如紅線上50 ug/m3與100分鐘的運動量是大概對應的,即,在這個50濃度下,運動100分鐘運動給健康帶來的積極效果就不會再提升了;而藍線上大概是100,100,即,100ug/m3情況下騎車超過100分鐘就要有生命危險了。

我們可以注意到 紅線超過100的區域已經沒有對應值了,藍線超過大概160也沒有對應值了。文章裡面提到了這兩個閾值以後的影響: With the linear DRF for active travel the break-even point
would be reached with background PM2.5 concentrations of 170 μg/m3 regardless of the active travel time (Fig. S4, supplementary material),如果藍線在160以上與橫坐標是線性關係的話,那麼到了170ug/m3, 不管多短的時間,只要在戶外運動了就一定會短命。

170ug/m3換算成AQI是220, 換言之,在220以上,不要外出運動!即使是150-200的中度污染,也不要外出運動,估計10分鐘以後就開始有害了,得不償失啊。

文中列舉了2個很有意思的數據: 80ug/m3的濃度只在全球2%的城市裡測到過,而170ug/m3還未出現在WHO2014年的空氣污染資料庫裡面。。。當然文章在discussion裡面列出了局限性,很多假設和未考慮的參數,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支持這個結論的一般化。我就不翻譯了,有興趣自己看看。


依稀記得加州山火一路燒到西雅圖的時候,空氣超過了160,新聞說這是重度污染。然後我查了一下北京方面給出的表格(


北京的PM2.5是85微克/方,這麼潔凈的空氣,當然可以出去鍛煉了。
問題是俺們經常測得的值都是200以上,三天不颳風就超過400了。


嗯…這是有可能的。
很多科學都有悖於常理。
這學期上air pollution的課的時候教授就說過,流行病學研究中,可吸入顆粒物比較高的時候,有吸煙史的人得肺癌的幾率會降低

:)

至於為什麼我們還不知道。


很正常的一個研究,提問有些傾向性,導致大家回復有些激動了。

這個問題換個提法:如何看待劍橋大學關於運動與環境的關係的研究?

舉個不是特別恰當但是一個性質的例子:學習時間與成績的關係,每天學習2個小時一般要比1個小時效果好、成績高,但是學習24個小時肯定沒有16個小時好吧!(提問:如何看待牛津大學 學習不益於提高成績 的研究?)
就是一個收益曲線而已。
發布回答


瀉藥。

戶外鍛煉帶來的健康效應,可能是暫時的,可以消退的,但這次鍛煉時間內細顆粒物對身體造成的損害卻可能是永久的,不可逆的。

能在河裡淘到金子的話,我絕不會到糞坑裡去找。

珍愛健康,遠離霧霾天。


利和弊本來就是在一定立場下而言的。
比如霧霾天氣鍛煉,鍛煉對心功能和肌肉方面是有利的,但霧霾對肺功能方便又是有弊的。利弊沒有可比性。
我覺得在考慮霧霾危害的時候應該先問自己幾個問題:你抽煙嗎?你喝酒嗎?你熬夜嗎?你常吃燒烤嗎?如果答案是yes,我覺得你沒有必要考慮霧霾對你的危害了。
之所以人們對霧霾的反應如此強烈,我覺得是因為沒有主動選擇的權利。比如:我可以選擇不吸煙,但我沒法選擇不吸霧霾。
我對霧霾方面不是太了解,只是我個人覺得沒必要太把霧霾當回事了。生活總是要繼續,應該輕裝上陣不是嗎?


謝邀,佔位,等我把文獻翻譯完後再回答。


這個放在中國已經算是空氣質量良了。。。


這個很有意思,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認為可以選擇無污染的室內運動。


鍛煉身體有益,呼吸霧霾有害
這不就是一個一個一元二次方程的曲線嘛!
當你在戶外鍛煉身體在某一範圍內的時候對身體有益,因為身體暫時看來能承受,當戶外呆太久了,身體受不了了,就有害了!
所以結論是適度運動。。。
最好的辦法是在室內運動,兩方都有宜,不要看這些一天到晚腦子進水的研究人員研究的狗屎,明明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還去研究,這不是騙科研經費嘛!
最後我再說一句,你讓寫這個報告的霧霾天來北京室外鍛煉!就按照他的理論研究成果時間來鍛煉,別戴口罩,我賭100塊,不出一個星期他就要回去改研究結論!


謝邀。其實我覺得此問題的重點不在於霧霾天在室外運動會造成多大損傷。重點在於霧霾天室內和室外空氣質量差距有多大。如果室內室外差距不大,還是去室外運動吧。


適度這個詞基本能解決一切問題。


英國在霧霾方面領先我國近兩百年


謝邀。
對空氣污染與身體健康方面的知識並不是很了解。拋磚引玉答一下吧。
同意 @楊傑 所說,沒法@該問題下的楊傑,請在評論中幫忙@一下。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適度的環境壓力會促使生物機體形成一定的耐受性,促進生物體的進化。劍橋大學的研究也是基於此基礎之上。
但是要注意到的是,劍橋大學的研究用的是宏觀籠統的數據,而且在比較上過於量化。最主要的是,運動所帶來的心肺功能提升與吸入霧霾導致的肺葉受損是不太相干的。換句話說,在室內運動能提升的心肺功能為何非要去霧霾底下運動呢?很多答主也在自己的答案中體現了這一點,不一一@了。
結論(並不嚴謹):如果是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在空氣質量相對較好的天氣運動,會有助於增加心肺活量,激活細胞潛能,提升機體對霧霾顆粒的凈化能力,增強對霧霾天氣的耐受性。(類似於接種疫苗)但是對於老年人及兒童,即使是輕度污染,也最好避免室外運動,以保護脆弱的小氣管。
一點私貨:北京的霧霾和河北、關中的霧霾略微有些區別,由於北京的霧霾已經降到了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所以,北京的霧霾含量中含有的是周邊化工廠較多的化學物質,與其他地區的粉塵霧霾是有一定區別的,人對含化學物質的霧霾的凈化能力要差很多。所以,中度及重度污染,請避免室外活動。


中國或成最大贏家


文章中引用的霧霾一詞的含義和我們日常理解的霧霾有所差別。根據我們現在的空氣質量PM2.5標準,0~50屬於優,51~100屬於良,101~150屬於輕度污染,151~200屬於中度污染,201~300屬於重度污染,301~500屬於嚴重污染,500以上屬於爆表了。文章中的最高指數在國內也僅僅是輕度污染,在國內屬於比較好の天氣。


推薦閱讀:

下雨是不是可以減少霧霾?
如何評價中石油高層親自撰文反擊柴靜?
霧霾和吸煙哪個危害大?
被風吹走的霧霾最後都去了哪裡?
快遞公司應不應該停止在霧霾天向小區派送貨物?

TAG:健康 | 醫學 | 環境污染 | PM 2.5 | 霧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