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抗內心無處不在的疲憊感?

作為一個很容易感覺到累的人,總是在事情剛開始的時候產生巨大激情,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可隨著時間過去,無論開頭有怎樣的興趣和目標,總是一點點耗盡。留下來的是對於事物巨大的疲憊感以及麻木。漸漸地,這種疲乏、困惑、煩躁的心情充斥著大腦,使人得不到解決,又想改變現狀。於是就像陷入了一個死胡同又或者一個循環:感到疲憊———想要改變———1.不能改變———失望和焦慮———2.可以改變———作出改變———一段時間後又開始產生疲憊感並因為無休止的放棄和開始而失去做事的自信———不自信造成對新事物的恐懼。最後我想,會變成,什麼都不做。

這種大量的疲憊感已經嚴重的影響到個人生活。我想知道,這樣的感覺是否是因為意志力不夠或者選擇過多所造成的?如何戰勝並克服它並且扭轉局面?


這是個涉及面很廣的問題,我只提供一個方面的回答吧。

以我個人的經驗,90%以上尋求自我改變的人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太想在短期內看到或者享受到改變帶來的好處。

這個想法是人之常情。畢竟沉浸在一種不好的生活模式里久了,選擇脫離並重建一種新的模式,需要耗費不小的精力,誰都需要獲得嘉獎才能繼續堅持。但大部分人很難意識到或者真正接受的一點就是,他們必須為之前的懈怠買單,而且在完全承擔這部分責任之前,他們的改造行動很難有什麼實質性的突破。

大學三年都用來玩電腦睡懶覺的人,大四時決定好好念書。打開書本,他面對的不僅僅是這三年懈怠遺留下來的落後,更有對這三年浪費時間的悔恨和自責。不管他自我改造的意願有多麼值得嘉獎,他需要面對的一個事實就是,他必須用曠日持久的努力將前面的空缺補上,才能有新的建樹,而且這建樹會比周圍早就在按部就班努力的人來得晚,來得艱難,甚至來不及。他必須在很長一段時期里放棄自己過往的成就感來源(暴飲暴食,電腦遊戲,和失敗者抱團的無用社交等)來適應新的模式,並且長期得不到新模式給予的回報。而這種對長期決策的執行力和忍耐力,往往又是慣於追求短期回報的人所不擅長的。

一般來說,要擺脫這樣的困境,需要培養起一種對自己生活負責的意識。對自己的生活負責,意味著自己現在是在經營一個獨立的小單位,這個單位的盈虧成敗都由自己的言行來控制,由自己的意識來全權決定。自己不僅要經受住過往自我放逐帶來的惡果,更要在這一團亂麻的生活中開闢出一個具有長線增長的新模式。要意識到,自己過往的放縱不是對刻板生活或權威長輩的反抗,而是對自己的一種實實在在的傷害,而如今的積極向上不是對外界的妥協退讓,也得不到任何人的褒獎和讚揚,完全只是作用於自身的一項善舉。

只有明白了這個世界上,最需要你去呵護經營的人是自己,自我改造和接納才會進行得更加順利,更加心甘情願,改造路途上才會少一些來回波折和自我折磨。


謝邀,這真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為什麼我們最初非常有熱情的事情,開始讓我們感到疲憊,而且是無處不在的疲憊?

(1)做自己最愛的事情,為什麼還會疲憊?
作為一個一直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生活和工作都相對比較自由,成果也還不錯的人。

我也會有很疲憊感的時候,也會有質疑,嗯,目前的意義在哪裡呢?未來我會去向何方呢?想到未來就迷茫的時刻。而這種疲憊感,亦在與別人的比較中,顯得更為突出。

我開始意識到,這種疲憊感,也許並不是通過「換工作」「換環境」來消除的,我開始思考真正解決疲憊感的方法是什麼。

(2)在每一天中改變行為增強活力,而不寄希望於長期改變

最後幫助我改變這種疲憊感的,並不是種種觀念態度和心法,而是一本行為科學的好書《How to have a good day》,這本書是歐洲一個麥肯錫顧問寫的,恰恰就是用認知科學與行為科學,給高壓力、不快樂的人們最切實可用的建議—— 在你的一天中,你可以通過做哪些簡單的改變,讓自己更加高效,卻精力充沛。

這當中,我最贊同的理念是,作者並不把激情與活力,與所謂的長期職業目標,職業成就結合起來,那些都是「外在的」,甚至「虛無縹緲」的。真正有用的,是無論我們從事什麼職業,都能夠在每一天中,優化我們的精力狀態,並達到更好的效果。

結果,答案是出乎意料的簡單,我可以總結成兩句話:

第一,每天吃好睡好。
第二,提高自己工作與他人協作的有效度。

吃好睡好,補充營養,體育鍛煉,睡眠充足,正念冥想減壓照顧好心靈。每天做到,我們的身體和情緒便不會感到疲憊。身體自己的節律就是晝夜節律,在每一個24小時中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拒絕將疲憊感積累下來。

我們在工作中的疲憊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還沒解決的問題」和「還沒得到的反饋」。作者給了很多提高生產力,提高會議效率的有效建議。在我看來,破除職業上的倦怠感最有效的,就是——去做你一直避免做的那件事情。

無論是跟一個不喜歡的同事和客戶溝通,還是開始一個你拖延了許久的項目,當你把這個盤踞在我們頭腦和心靈中的黑洞排除的時候,身心都會得到極大的放鬆和舒展。

我發現工作中,人們的疲憊只來自兩個原因,卻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1)工作沒有得到反饋(沒做,做完了沒有提交進入下一個流程,做完了沒有及時問反饋)
(2)工作中的人際關係問題(與同事相處不融洽是最令人感到疲憊的)

有沒有發現,其實疲憊看起來沉重,要解決它,其實真的很簡單??

(3)重要原則:用行動改變觀念,而非用觀念改變行動


在我們的種種學習模式中,「具身認知」是最強大的全景式學習。親身體驗,工作現場有神靈,都是進入到那個狀態和感覺中,迸發的靈感,以及所得到的感覺。

相比於體驗與具身認知,我們隊不同觀念的評判,辯論與思考,其實是停留在非常淺的認知層次的。因此,透過行動,透過不斷嘗試,來改變我們的觀念與想法,也許是更加容易達成結果的方法。

怎麼做呢?

寫一張小的清單,明天我可以做3-5件事情,來減少我的疲憊感,我會做什麼?

也許是:

1、睡夠8小時
2、冥想15分鐘
3、和一位不太喜歡的同事共進午餐,並了解他。
4、向上司彙報最近的工作進展,並請求他的幫助。
5、給父母打個問候電話。


試試看這幾件簡單的事情吧,然後再告訴我,你還疲憊嗎?


看到那個死循環,放佛看到了半年前的自己。當時因為工作的關係,壓力空前,當時也不知道怎麼形容這種狀態,題中的「疲憊感」三個字是很貼切的。總之,就是那個能沉下心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看自己喜歡看的書的那個人,不見了。我嘗試改變,用一個個宏偉的計劃來給自己打雞血,以為那樣就能充實自己,走入良性循環。遺憾的是這些努力都可以歸結為四個字:事與願違。後來,我自暴自棄了,對新東西不再渴望,工作也得過且過,不再追求高效率,也更能容忍差錯……總之,做了許多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兩個自己不停掙扎,而獲勝的那個總是帶著肉體從一個底線掉落另一個更低的底線。

每個人的境遇和追求不一樣,經歷的掙扎也不一樣,我把自己的說出來,算是對過去的一點交代。
一個誘人的願景就像樹梢的桃子,離自己有點遠,但總歸很很吸引人。許多人吃著伸手可即的桃子,但是並不滿足,他們想吃樹梢的好桃子,並付諸了行動。但是,這裡有兩個坑:A.再宏大的願望也需要分解成一步步可以達成的小願望。B.我們的天性是喜新厭舊並傾向於高估自己的耐力。付出行動的人沒有吃到桃子,大多是被這兩個坑坑了。
比如我,覺得要是熟練掌握日語,生活會更好。所以上網找資料,吸收了許多大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訂立了宏偉的計劃,之後買了教材,下了視頻和app,並學習了五十音圖的前5個,此時成就感達到頂峰。隨之開始下滑,然後後就一直在五十音圖的第8個和第9個之間徘徊。最後以厭惡自己告終,但是五十音圖仍然沒有學到超過10個。

後來,偶然間看到一本書的名字,叫《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沒有看書,這個名字就讓我醍醐灌頂。馬上就停止了糾結,和過去的自己劃清了界限,翻過了那一頁。當你偶爾有一兩個小目標沒有完成的時候,想到這個書名,自責、失落的情緒就不會到處傳染,還有心情接著做。
然後,規避第一個坑。A.不要試圖用實現大的願望來激勵自己,用小的。因為大的願望是一個個小願望湊起來的,實現小願望要簡單得多,這樣的激勵也長久得多,換句話說,看著自己完成一個個小願望,不會那麼容易產生大規模焦慮和失望。B.注意習慣的養成方法。很多事,如果養成好的習慣,會簡單很多。但是養成好的習慣,要從積極反饋開始。比如想養成早起的習慣,就可以找一件比你賴床帶來快感更多的事,然後早起的時候做這件事。這樣正負一抵消還有剩餘,早起習慣就更有希望。當你到點就睡不著的時候,再去做快感不多的事。

接下來,繞過第二個坑。既然喜新厭舊幾乎是天性,那就不要想去規避了,要是能規避還是天性么?A.對於喜新厭舊,需要一點偏執去對付。自己做的計劃,就要慢慢完成,哪怕一曝十寒,也要堅持下去。當然,對於那些傻逼到不能繼續的計劃和想法,放手是最明智的。B.不要高估自己的耐力。比如在健身房辦年卡的時候,就不要把年費除以365天之後覺得年卡划算。同樣,在制定計劃的時候,也要給自己留一定的冗餘。能像陳寅恪那樣堅持利用課餘時間學習艱深語言的人,一般也少有時間刷知乎。

最後,沒事多看看正態分布曲線和方程。你的時間分配符合正態分布,社會的成功人群也符合正態分布。想通了之後,就不那麼急功近利了。


謝邀,這個問題挺值得思考的。就像題主說的,從擁抱新事物到抗拒改變,我們內心有太多的循環。這些循環往複的思慮和掙扎,往往是我們功敗垂成的原因。

最近讀古代人的自傳,讀到一個明朝讀書人的故事。他出身官宦之家,自幼喜歡詞章。他喜歡奇名之士,比如孔融、李白、蘇軾、文天祥,甚至做夢都會夢見李白、孔融。又好模擬李夢陽、何景明等人的文體,寫起文章來是神采飛揚。只是廣泛的興趣,也帶來他煩躁的氣質。他自稱好議論別人,容易發脾氣,火氣也很大,始終靜不下心來,後來發展到失眠多慮,胸悶咳血,身心疲憊。他去禪寺捫心問診,禪師告訴他:「這是火症,需用禪治。」就是用禪宗的靜慮,來治療他的火氣。


自此,他開始整天練習禪宗,努力達到心無雜念。每天,他和諸生聽完禪師講法後,他專心坐禪到半夜,稍微睡一會覺,等天亮繼續坐禪。坐禪之初的一兩個月,由於想法賓士已久,他睡覺總會做到一些怪夢。他覺得很奇怪,就問禪師。禪師說,這是佛教所謂的魔境,日常名利心和忿欲,內心各種焦慮念頭,都通過怪夢形式表現出來,不用過於奇怪,只要堅持下去,念頭自然會停息。果然,他繼續坐禪到第四五個月,念頭越來越少。到了第六個月,他的內心已經完全寂靜了。

突然有一天,他感到心思開悟,沒有雜念,好像天地萬物都和內心融為一體,這是宋明理學期望的最高境界。從此,他遇到事情都不會有太多念頭,似乎可以物來順應、應對自如,原先的火症也痊癒了,晚上也睡得著覺。接下來夢境也離自己越來越遠,似乎睡覺時也能聽到別人說話腳步。禪師勉勵的同時,也告誡他,不繼續練習,則前病猶在。果然在書院和同仁交流時,他又對別人的言行不以為然。突然間,開悟的心思失去了,他感覺胸悶昏沉,原先的境界也搜尋不得了。

暫不談他的禪宗目的和方法,從這個人的自述經歷,可以看成改變過程的複雜多變。最初,可能會有焦慮不安的情緒,堅持下來可能緩解焦慮產生心得。但是,即使成功獲得了心得,舊有習慣的無意複發,也讓我們有失去成果的危險,這就是改變的旋得易失。改變通常是很難的,它意味著我們要丟棄一些思考做事的習慣。這些習慣代表著我們行為的一些慣性。而改變的過程中,意味著失去什麼東西,這種失去的感覺往往令我們害怕、迷惘。甚至有些時候我們會動員全身能量去抗拒改變。


某種程度上,我們希望事情保持不變,即使這些事情不令我們滿意,但它們可以給予我們持續和依賴的感覺。對於安全和依賴的渴望,我們試圖抓住周邊可以聯繫的東西,即使它本身並不那麼安全可靠。久而久之,我們就形成對舊有環境的適應。這些對持續和依賴的感覺,我們產生了對改變的矛盾心態。就像動機訪談指出的,在行動之前,我們會猶豫、徘徊、懷疑。我們就像爬山峰一樣,力圖爬上矛盾心態的斜坡,再順著另外一邊走下山坡。其中爬山的吃力,和下山的失控,都會讓我們焦慮和猶豫。

這個過程中,爬山和下山都代表一種改變語句。爬山的改變語句是預備型改變語句,是改變之前的思維抉擇,比如想要做什麼的渴望,相信自己具有達到目標的能力,明確自己行為改變的理由,以及對改變強烈和緊迫的需要。我們可以從預備型改變語句中,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想要改變。同時,下山的改變語句是,對自己改變保證的承諾、對自己行動目標的啟動以及具體改變的步驟。這些語句都可強化我們行動的動機。我們要做的,是利用這些語句強化積極行動的動機,而避免強化消極行動的動機。

即使我們對改變有了渴望、能力、理由、需要、承諾、啟動、具體步驟,但是改變還是一種高度個人化的過程。它可能會進展很慢,也可能暴風驟雨。它可能大飛躍,大偏離,大後撤。這些波動都會擾動我們的情緒。老習慣可能會重新回到我們身上,讓我們煩躁、懷疑、沮喪。但是改變的過程意味著,我們總是在前往目標的路上。它能讓我們變得更能適應環境,更能調節自我。我們可以更好地自我覺察,發現更多的可能,塑造自己的未來。在這個改變過程中,我們收穫的是勇氣、信念、力量和成熟。


開頭那個讀書人,他的結局也是如此。修禪的成果雖一時失去了,但學禪的經歷對他並非無意義。他對禪宗思想有了深刻把握和理解,對儒學和佛教更深的理解和整合,繼承和發展了王陽明的心學體系。他堅持知行合一、篤信力行。改變的成果在反覆中螺旋式上升。在遊歷各地時,他乘舟或遇到狂風暴雨,或面臨強盜來襲之險,他依舊是心平氣和,從容應對。心性練習的成果,從禪院應用到了現實生活中。他的修行和理論,也被黃宗羲寫入了《明儒學案》中江右王門學案中。他的名字叫胡直。


最後,再打一個比方。有人覺得,改變就像坐上一輛計程車,告訴計程車司機要去天安門,司機就自動把他們送到天安門。但事實上,改變不是那麼容易的。從出發點到目的地,有太多的街道,有太多的紅綠燈,只有很少的路標。我們的進展必然不是直線,路途上難免磕磕絆絆。你需要扮演導航員的角色,而不是被動坐在車廂後面。甚至在一些情況下,車上並沒有司機,你需要親自駕駛汽車。不過,正是在蒼茫迷惘而又豐富多樣的路途中,我們一點點地學會自我負責、自我成長。這或許就是自我改變的真正歷程。

微信公眾號:szhswx

http://weixin.qq.com/r/P0MHH-PExa66rbd89xYt (二維碼自動識別)


長期被剝奪某種權利的人,會不斷降低自己的渴望,以適應被剝奪的狀態。
-Yang
最近,剛剛開始工作;每晚回家之後,卻格外懷念中四時的一段時光。也是最近,開始每晚抽時間去做一個練習。

公司文化很好,扁平化的管理讓我有很大的自主權;做的工作很有意思,每天不斷學習也不斷研究中;同事們都是可愛的大神,我們團隊六個人,兩個哈佛兩個斯坦福外加一個創業四年的哥,和我這個小嘍啰(笑)。每天白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難得閑暇片刻,晚上下班沒事了也會在公司呆著,自己找點工作或者資料學習,反正單身狗回家也是一個人抱枕頭,在公司有吃有喝順便干點活也挺有成就感的。差不多九點半左右,公司里人也走得七七八八了,方才收拾,沿著燈火闌珊的路,聽著Ipod反覆放了千遍的歌曲,一路走回家。

這樣過了一周,我發現了一個問題——我的腦袋裡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工作。

下班回家,十點左右,放下背包,脫掉襪子,給自己倒杯水,打開電腦第一件事-檢查工作郵箱。
脫了上衣,把筆記本放在肚子上,把枕頭放在腦後,躺著用電腦,還是在查看明天的日程安排。
註冊的網課,購買的太極拳教程,沒心思去看;一集《疑犯追蹤》之後,竟然不知道它在講什麼,還在想著工作。
周六早上去公園做瑜伽,在做猛烈的呼吸練習之後越來越累,黑暗之中一片混沌,臨失去意識前我看見一小頁合同如同外星飛船向我襲來。
老師在我耳邊說「放鬆」;我腦海中的聲音說,寫完這頁再睡。

於是,那天周六早上做完瑜伽,我中午搭地鐵去找曾經的室友吃午飯。
我室友也是個大神。
室友是一個完全和我相反的類型,如果說我是個有著浪漫特質的理想主義者,那他就是務實精神的現實主義者。他在上大學四年期間有三年是全職在甲骨文工作(Oracle允許work from home),而且還連升兩級。現在全職讀研全職工作(公司是曼聯贊助商哦)。他計算機工程畢業,目前在Markting Team做Data Analysis。我們兩個每次聊天像是禪宗參話頭,各種機鋒對答;剛做室友時我們倆每每聊天到後半夜,害得他早上打車去上班;現在雖然分開住了,但每次見面,客套完了就免不了進入天雷勾地火般的討論模式。

那個周六,我們討論的話題是,熱情
室友在找到這份工作前做過另一份計算機的工作,因為不喜歡辭職了。雖然同樣是應屆畢業生,但是因為他的專業對口,所以畢業後很快找到了工作,六月初就拿到了Offer;而土木工程出身的我一心想轉其他行業,所以屢屢碰壁。到了九月初時,我因為理想主義情結不肯屈就,還在掙扎著找工作;室友因為不喜歡自己做的工作過於枯燥,加上老闆要求他加班(室友從來不加班),於是在九月初果斷裸辭。那時候我們兩個一起找工作,室友一周之內投遞二十封簡歷,收到求職網站的警告信,說除非他升級VIP用戶,否則不允許投遞這麼多簡歷;我每次看工作前,先看職位,再看公司,再看行業,做完調查一圈下來一天頂多投一家公司。
九月初那一周,我看我室友失業,內心歡天喜地,想到終於有人陪我在家一起焦慮了;結果他一周後果斷找到新工作,每天穿的人模狗樣開始上班。我持續待業中……
經過六個月的失落,我在一月初終於找到了工作;室友在工作三個月後再度進入枯燥模式。
當我們在散步時,我們在談論熱情。
他說他之所以對工作沒有熱情,他發現他的工作依舊是重複式的。Data Analysis的Pattern變化非常微小,無論是紐約或是倫敦的數據,除了數據不同之外,分析方式幾乎是一模一樣的。這種重複性的工作讓他覺得沒有成就感。我們探討了對熱情的所有可能性,包括與長期目標的關聯,與身體狀況的關聯,與價值觀的關聯等等。(此處省略萬字)
我說,你沒有熱情,大概是因為你的生活沒有長期目標。
他說,不是,我的生活有長期目標。於是他把他的計劃說出來,其中有一部分是學習和自我提升。
我問他,你享受學習嗎?
他說,我不享受學習,但是學習是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
我說,那麼說說你的價值觀,你認可努力工作的人嗎?
他搖頭,我不認可努力工作的人。他說,努力是一種手段。
我笑了,我當然懂他在說什麼。
我說,努力是一種生活態度。
他笑了,他當然懂我在說什麼。

晚上,我拎著我的瑜伽墊,漫步回家,夜風拂面,我思索著這個問題。突然意識到我們兩個都錯了。
我想起中四的一段時期。

我對人生意義和心靈現象探索的興趣在很早的時候就產生了。
來到新加坡上中學兩年的日子比較清閑,我開始嘗試靜心,觀察自己的念頭,呼吸和行動。那時曾經歷過馬斯洛形容的高峰體驗。但更重要的是,那時候我真真正正的體驗到了生活的熱情。
一天之中大概有五到六小時我都會提醒自己注意當下,不要輕易被頭腦帶走,然後體驗身體的感覺,體驗氣流通過鼻孔的感覺,這樣大概過了一個月,突然有一種很深的體驗紮根在我生活中,像是一切的感官經驗被放大若干倍,像是一個沉睡的人忽然醒來,看到一個斑斕華麗的世界。
那個時候,我每晚吃食堂難吃的飯菜可以吃四十五分鐘到一小時,因為我的味蕾全然為此刻而開放,吃的每一口飯菜我都可以品嘗到裡面千迴百折的滋味,因為美妙和靜謐,吃飯成了一種靜心;即便人聲鼎沸,我卻感受不到噪音的干擾,只能聽到聲音,在人們爭吵喊鬧的聲潮中我也可以靜靜坐好久,「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的二元化概念在我「音聲相和」的體驗中是不存在的;那個時候,我住兩人間配獨衛,我每晚洗澡可以洗四十分鐘,以至於我的室友一直以為我在裡面搞什麼名堂,在淋浴的時候,我沒有任何念頭的侵擾,我的皮膚完全地感受著水流的衝擊,滑過全身,水流的溫度,和張開的毛孔,完全的放鬆,像是融化在了水中。每一天睜開眼睛,雖然日子是重複的,但是體驗卻是新鮮的,每一次醒來像是一次誕生,每一天都在笑著感受生命的美好,沒有重複的枯燥感,只有活生生的存在
那時候,我意識到,在無限的時間軸上,所謂的世俗成就對生命沒有任何的意義,生命本身只是一種深刻的存在。

那段時期很短暫,彷彿只是一個照面而已。我因此瞥見過生命最美麗的一面,也曾在抑鬱中捱過難熬的歲月。
在之後的某一段時期我曾經非常的抑鬱,在一個關於抑鬱症的癥狀有哪些的知乎問題下,我的回答是這樣的:
你和這個世界之間永遠隔著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如果此刻我能夠在這個答案上在衍伸一些,我會如此回答:
你的能量低到讓你無法去感受生命。你的每一種情感都被深深地壓抑,無論是快樂或是悲傷,麻木是你的常態;在這種情緒狀態下,你每一天都有在慢慢消失的感覺,從這個世界變得透明,變得無足重要,一天一天,一點一點的,被抽空,不見。既沒人關心,也沒人在意。

現在,正式答題。
首先,請題主一定去診斷下自己是否有抑鬱症(網上有測試題,也可去看醫生諮詢)。然後看中醫或者心理醫生,遵醫囑,吃藥(百憂解,柴胡湯,逍遙丸一類疏肝解郁的葯),每天堅持鍛煉(有氧),曬太陽(非常重要),心理諮詢等。當你覺得自己無力改變時,不要硬挺,也不要覺得因為尋求專業諮詢會被貼上某種不好的世俗標籤,請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其次,說回我和我室友的問題。
我的問題,是投射;我室友的問題,是壓抑。
當然,投射本身也是壓抑表現形式之一。此處,我就再度引用下自己開頭寫的話:
長期被剝奪某種權利的人,會不斷降低自己的渴望,以適應被剝奪的狀態。

我最近晚上在做一個什麼練習呢?我每天晚上抽出十分鐘在日記本上寫出我一天的感覺。
我將自己從頭腦中抽離,將那些被忽略的感覺、不敢被表達的感覺、不願去正視的感覺,寫下來,讓它們在紙上自然地宣洩。在工作上,我們當然要表現出成熟和專業的姿態;在私底下,我們卻要學會去傾聽內心的感受。我會寫下來:「因為同事的優秀讓我壓力很大,因為客戶態度不好讓我心煩,因為新東西學的太慢讓我沮喪。」還有一些很細小的感覺,也會逐漸的浮上來,比如:
「樓下大排檔老闆做的板面很像姥姥小時候做給我吃的。」
「晚上一個人回家看到一對手牽手的情侶在我面前走著,突然很羨慕。」
「不想給媽媽打電話,不知道說什麼。」
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體驗自己的情緒。
體驗情緒本來是人的本能之一,但是在如此快節奏的社會中,我們無暇沉浸在情感之中,那是對有效時間的褻瀆,於是,我們發明了各種逃避的方式,我們強迫症似的翻閱朋友圈,我們看美劇看小說,我們空閑時也要工作,我們要活在自己很重要的假象之中。
情緒是靈魂的語言,當我們壓抑情緒時,我們的靈魂會變得沙啞。

也許你認為激情源自於成就感,但是所有的成就都是片刻性的,而且所有的成就都具有偶然性,如果我們將熱情寄託於此,我們將永遠不得自由。
生而為人,我們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如果我們對自己苛求,這種苛求也終將轉換成對他人的苛求,對世界的苛求,然後,便是理想主義的幻滅和崩塌感。人一輩子不能功成名就又能如何呢?我們依舊活著,全世界六十億人都在重複著吃喝拉撒一樣的行為模式,如果因為重複而產生厭煩感,那麼這六十億芸芸眾生都不得安心。失敗或是成功,它們是事件性的,它們絲毫不能決定你作為人的價值。

我始終認為,熱情和愛是生命的原動力,不是因為你熱愛你的工作,你熱愛你的朋友,你熱愛旅行遊玩而使你的生活變得精彩。因為你的生活充滿了熱情,所以它在工作、家庭、交友和旅遊上才得以變現。
旅行、讀書、或是交友,它們只是一簇火苗,它們進入你的生活中,在某個片刻點燃了你生而具有的熱情,你或許誤以為這件事使得生活更為生動,而它們只是途徑。不要拒絕嘗試,說不定哪天某個你喜歡的事情就打通了你激情的任督二脈,讓你的生命再度鮮活;也要記得,不要過於投射於途徑本身,真正的熱情源於自身。

有位知友的提問,正好勾起了我忽略的一個問題,在此補充一下:
我覺得這裡有必要區別激情和熱情,我覺得激情源自於對結果的期盼和成就感,而熱情源自於「做」本身;當自我不斷的貼便簽時(佛教的「堅固自我」),激情會越來越強,比如說一個年輕人原本創業是為了掙大錢(對結果期盼),後來被媒體一報道,什麼「90後創業奇才」、「改變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少年」,一下子覺得自己身負著改變歷史的重任,可能會更有激情(正向激勵),但是這種激情的源是外界標籤,如果有一天標籤突然被人撕掉,那麼會非常失落;
熱情是享受做一件事情本身,而非這件事情帶來的任何結果和成就感。功成名就的人談熱愛有點假,因為他們享受到了「做」的物質甜頭,反倒是那些身無分文的依舊初心不改的人,反而更能體現那種熱情。
我去年看了Annie Leibovitz的攝影展,她是美國知名攝影師,拍過很多明星的照片,其中廣為人知的是那張黛米摩爾挺著大肚子的懷孕照,還有她和蘇珊·桑塔格的戀情也廣受人關注。當時在微冷的展覽大廳里,站著觀看了一小段Annie的紀錄片,很受震撼。65歲的老太太,因為當天的攝影行程,早上四點多起床,天灰濛濛的尚未發亮,家人還在沉睡當中。她邊吃早餐邊看攝影雜誌,她的行動輕捷有力,很難想像這是一個剛剛起床的老年人動作,倒像是一隻優雅而精力充沛的貓。然後,她從桌上拿起自己的黑色照相機,那是正好攝影機從斜前方拍到Annie的眼睛,我看到Annie在擺弄照相機時的那一刻眼睛異常的亮了起來,眼睛綻出的光芒里沒有生活的疲憊,沒有歲月的痕迹,沒有對俗務不滿,只有純粹熱情和滿足,像是一盞千瓦的探照燈,隔著屏幕就能照透你的內心,任何觀看者看到這一幕很難不為之動容。
那個時候,我恍然明白一個心懷熱情的人在人生道路上的體驗是和別人如何的不一樣,所謂世俗種種又是如何黯然失色的。

——————————————分割線——————————————————————————
不好意思,最近有點不在狀態上,看了一下自己的答案,起的基調有點高,過於雞湯了。如果樓主有時間,可以看下這個答案,這個裡面寫了一些關於接納自我的方法:
人生中一直有缺乏愛的感覺該如何處理? - Hu Yang 的回答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huyang_0908,如果你有好的故事,你有從困難中奮起的經歷,歡迎分享給我。

http://weixin.qq.com/r/9ENietbEDotxrZIZ9xbm (二維碼自動識別)


先講個很喜歡的小故事:某老師班裡有個小姑娘總是很邋遢,她去小姑娘家家訪的時候發現她家就很髒亂,回去後老師送了小姑娘一條漂亮的白裙子。小姑娘的家長看到白裙子,覺得女兒髒兮兮的和裙子不搭,於是把女兒洗得乾乾淨淨。給女兒換上裙子後又覺得髒亂的房間和穿著潔白裙子的漂亮女兒極其不符,於是又把房間收拾乾淨了。
通常,當我們有個好本子時就會盡量把字寫好,穿件好看的新衣服時會想先洗個澡或者順帶化個妝。(反正我很吃這一套-.-)
所以我覺得讓自己積極上進,有動力努力進取的好方法是:1.讓自己有個好狀態 2.給自己不能將就著過日子的理由
比如:
把房間打掃得乾淨整潔
認真護膚,好好打扮自己
健身,練出自己滿意讓人羨慕的好身材
規範作息,從早睡早起開始,讓自己一整天都有個好狀態
平衡飲食,身體舒服時整個人的狀態都會很好

當我們每天身體舒適,心情舒暢,周遭乾淨又整潔,一身自己滿意的裝扮時,自然也會有更多動力去成為更加優秀的自己了吧~


記得有一句話。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心灰意冷和躊躇滿志。

兩個情緒的極端都很容易造成心態上的不穩定,說實話,我們需要很多事情去鍛煉我們的心態,就像鍛煉身體的道理一樣簡單。

如何對抗——心態篇

1 看書

看讓人心態平和的書,修鍊心智。比如《正念的力量》等等。

2 運動

運動的時候,可以讓心靈屬於身體,心身合一的狀態,在運動過程中,也會讓你忘了迷茫或者空虛。

3 培養愛好

當人有了愛好,閑暇的時候也變得有情調和有趣。

4 和老友聊天

一次深度的聊天,能把情緒釋放出來。不管是負面的還是正面的,都對自己的情緒疏導有幫助。說白了那些說自己沒有情緒低落的時候的人。要麼就是太忙,沒時間顧及情緒(但是等到忙完之後,情緒還是會有問題的),要麼就是自欺欺人。

5 寫一封信給過去的自己

反思,反省,和深處的自己對話,讓情緒自然而然的抒發。

6 轉換角度,想想開心的事

從一個微笑開始,或者,從出外面晒晒太陽開始。

7 做讓他人開心的事

比如問候過去的老友,幫助鄰居拿東西,……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更有價值。

其次。對內你要:

8 豐厚自己的三觀,用愛好是自己變得豐富

每個人剛來到世界上都是不夠圓滿的。最近嘗嘗看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他說他很高興,愛好變成了工作,我想,就算愛好不是工作,深入的發展我們的愛好,也能讓我們充滿能量吧。

9 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其實你看看,每個人,不管光鮮與否,都有情緒起伏,都有失落難受,也有開心的要死的時候。

紜紜世界,小小情緒不算什麼問題。

從哲學的角度看,問自己最基本的幾個問題。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都不同。獨立思考,不與人比較。

只遵從內心。

10 還有很多個方法,一切,向內心求。

最後留下陽明男神的一句話:心外無物。

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不過是內心的投射罷了。

如何對抗——時間管理篇


1 重要緊急的事情快速做完

既然是非做不可又十分情節,就不要拖延了,拖延只會消耗巨大的意志力,得不償失。

2 不要把時間表排滿

給自己列一張任務清單,當天之內完成這些任務就夠了。沒必要列一張太詳盡的時間表,那樣反而會因為過度自律走入時間管理和心態的誤區。

3 任務也要斷舍離

反觀我們做的事,其實有很多都是不必要做的。選擇任務的時候不要過於盲目,也要有目的,有意識的去篩選,這樣才能集中注意力去做重要的事情。

如何對抗——實踐篇

1 改變需要循序漸進

題主之所以每次改變都不成功,是因為改變之心太過強烈。不可急於求成,所以目標不能太遠太大。

比如你現在200斤,不能要求自己一個月就減到100斤,而是應該10斤一個月慢慢減。

2 改變需要激勵制度

當你通過了自己的努力,已經有了小小的進步,這時候就不要還比逼自己加大強度了。而是應該小小的鼓勵一下自己,用獎勵讓自己嘗到前面自己努力之後的甜頭。這樣,激勵之後,你會更加有動力去做下一步改變了。

3 改變需要制定計劃。

就如我們做運營的,需要達成某個目的,需要制定一個方案,然後逐步去執行它。改變也應當如此。

如果你打算3個月之內在簡書上拿到簡書作者的稱號。

那麼你就可以給自己安排一個計劃排期表啊。

例如:

第一個月:每天寫1000字,堅持不少於25天,完成後可獎勵自己外省三日游。

第二個月:花三天計劃好10篇文章的選題,一個月內完成寫作,每篇字數不少於4000字,要求:每篇配圖不少於3張。

爭取有2-4篇上首頁,視情況獎勵旅遊或者電影片,小禮物等等。

第三個月:花一星期想三個選題,並研究如何去鋪設文章的每一個點,每篇字數5000+,要求,修改次數不少於3次,仔細琢磨每一個點是否吸引人?是否有用?是否在敘述上不累贅?並最好有2篇能上首頁。完成後可獎勵自己一個單反。

4 每一次改變也需要復盤

如上述的例子,第一個月之後,你可以花一個小時去總結第一個計劃的完成情況?心得是什麼?執行上有沒有碰到什麼困難?你是如何克服的?計劃存在什麼樣漏洞需要去改變?

總結:在這樣一個完善的改變機制下,既有方案,目標可行且清晰,每一期有復盤,也有一定的獎勵機制,這樣,改變執行起來的難度大大降低啊~所以讓改變現在就來~

如何對抗——規律篇

任何事都不能極端,過度自律和不自律都是兩種不好的狀態。

改變,需要在一種平衡的狀態下進行,你要相信,你現在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步驟,都在推動著未來的到來,你希望未來是怎樣的場景,請盡情的在心中想像:

比如:我在準備ACCA考試的時候,就經常想像自己拿到ACCA的證書喜出望外的樣子。這樣的目標激勵法對我確實很管用。

下一個目標是成為簡書作者,現在我要開始想像:

成為簡書作者的場景,因為,畢竟,我心中的文字夢,從小就發芽了呀。

讓改變現在就來。

既然點贊數這麼多,我想來宣傳一下我的群。

新媒體成長群,閑聊少,主要活動為每日話題,每日一個關於新媒體的話題討論,話題內容會保存下來。

同行的,有興趣的。能積极參与的,加我微信私聊。xumengxs

ps:拒絕不積极參与的人,目前只是個40人左右的小群 要的是精度


認真看完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解決一個問題最重要的是找到源頭,就像頭疼的誘因有很多,疲憊感的誘因也是如此,無一通法而解全之。所以,我嘗試找出一些疲憊感產生的源頭,供大家自己尋找辦法。

1.完美主義

在經濟學上,追求極致的代價,可能最後的1%所需要的成本會是前面99%的總和。也就是追求極致的代價是極致成本。同樣的,個人的行為模式也有這樣的情況,完美主義會降低我們的時間貼現率。我們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改善,陷入一種「追求-不滿足」的循環之中,從而產生疲憊感。

2.生理性疲勞

我們的身體溫度在一天是周期性變化的,同樣的,我們的心理能量也是如此,會像海洋潮汐一般時高時低,我們稱其為心潮。也就是說,我們的對抗疲勞的能量是非常有限的變化的。如果我們還不好好睡眠,不好好鍛煉,那麼我們身體的抑制性遞質因子和一些毒素不能及時得到排出,會越來越多,從而降低我們的生理應激,讓我們產生生理疲勞。(當然,這裡的生理疲勞還包括生病和女孩「來親戚」的時候)

3.競爭性壓力

人類的成長史就是資源分配史,一個人的成長也一直伴隨著資源的獲取和失去,我們需要的資源包括社交認可資源、注意力資源(異性為主)、物質資源、安全資源等。但是資源的獲取有其反身性,也就是帶來壓力,畢竟資源的獲取不是簡單的事情。

資源獲取有他的交換體系,我們想要獲得一種就必須拿另一些來交換。想要獲得更多的社交資源就必須花更多的精力去維護,想要獲得物質就必須更加努力。當我們感知到「付出-收穫」不對等的時候,我們就會容易感受到疲憊感和失落。

4.錯誤歸因

我們都知道,面對同樣的事情,大家的反應情緒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我們對事物構建的意識不同。心理學上有一個情緒ABC理論,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非理性信念——希望每個人都喜歡我們,我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全毀了,完美主義。但是絕對化思維帶給我們的疲勞感是非常多的。

講完我們為什麼會產生疲勞感的部分原因後,我也說說個人對抗疲勞感的一些經驗。

1.自我預防

行為的決策屬於自我博弈,而下棋最重要的是知道對方下一步。同樣的,想要更好的戰勝自己,最好的辦法是自我預防,掐斷自己完美主義的念頭。

比方說,有的人總是希望總結出一個高效的辦法從而陷入了對工作學習方法論的過度追求,導致低效。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這點,那麼就應該尋找一兩個較好的辦法去訓練,停止對方法論的過度追求。否則時間和成本上也划不來,得不償失。

還有,我們總是希望讓所有人喜歡(做事害怕一兩個人的眼光也是),但是我們與環境和他人又是非純粹關係,也就是存在競合關係。這種絕度化認知是幾乎不能實現的,自己也必須感知到這點,對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做思維預防,給盡多正確的暗示。

2.增加自我能動性

沒有什麼疲勞是睡一覺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睡兩覺。我們在睡眠的時候,身體會進行毒素廢棄物等的分解和排出,以及身體機能的恢復。大腦會分解β-澱粉蛋白等,工作一天的器官組織得到休息而恢復。睡覺對疲勞的環節是非常有效的。

除了睡覺,還有鍛煉。我們身體存在興奮類遞質和抑制類遞質,兩者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也就是「你多我少」的關係。而鍛煉的好處之一就是增加自己的興奮類遞質(去甲腎上腺素等),從而讓自己不會因為過多的抑制導致疲勞。

(鍛煉和睡覺能夠降低生理性疲勞,女孩子身體太好的話,可以極大地減少痛經,但是「洪荒之力」可能會毫無防備的出現……)

3.提高個人能力

我們有時候的無奈和疲憊,是因為能力有限但想得到的太多,也就是資源獲取受阻大。我們除了降低自己對資源獲取的預期之外,我們更需要做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因為當自己的能力足夠強了,就像原始人在捕獵時,因為感知到的危險是能夠克服的,往往也會更加輕鬆。

就像我自己以前玩穿越火線(競爭),一開始想獲得ACE(榮譽資源)但是總是失敗(受挫),後來自己的競技能力碾壓全場(能力提升),就很少有一種無奈和心理疲憊感了(結果)。反而是別人因為你的存在產生更多的競爭性壓力,帶來無助感。

4.避免負面自我強化

我們會因為快樂而手舞足蹈,也會因為手舞足蹈而快樂(這個回答下面那個每天起床「哈哈」個不停,也是屬於這個辦法)。因為情緒是會影響行為的,而行為也是會影響情緒的。如果我們因為感受到疲憊,從而讓自己陷入那種情緒,那麼我們往往就會陷入一種疲憊和無助感的自我強化,讓自己的疲勞感加劇。所以,當自己疲勞的時候,最好不是一個人沉浸其中,而是多與人溝通和交流。

5.避免過激情緒

我們經常會說:「段子手把快樂給了我們,傷心留給了自己。」這句話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心理擺。當外界因素對人們心理產生刺激時,人的心理狀態便會呈現多層次或了兩極分化的特點,也就是鐘擺式的兩極搖晃。我們會在好友聚會後回家或者遊戲下線後,會感到更多的失落也有這個原因,說的再明顯點就是樂極生悲。所以,不要讓自己產生過激的情緒也是減少失落和疲憊感的辦法之一。

有收穫就順手點個贊吧,也當對個人幾小時投入的一些鼓勵,謝謝。

其他情緒管理:

如何放下心中的執念? - 衛藍的回答

如何更好地控制情緒,不「抬杠」? - 衛藍的回答

為何我可以和同學老師朋友相處得很好,但一放假回家和父母每天都要吵嘴? - 衛藍的回答

怎樣更好地獲取資源:

怎樣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到高級階層? - 衛藍的回答

——————————

不到一天飯錢,卻可飽食一生的自我提升類書籍《反本能》銷售中,解答你80%的生活疑惑。點擊購買鏈接:《反本能:如何對抗你的習以為常(衛藍)》- 噹噹圖書


過來人佔個座,14號晚上答。

14號晚上~~~~~~~~~~~~~~~~如下:
我如題主這般已有兩三年之久,半年前才有好轉,在好轉的過程中我漸漸覺察到了原因,也因此找到了走出這個自設的心靈地獄的方法,在這裡我要感謝幫助我的朋友們,你們的出現和陪伴讓我看到了外面的光明,才有勇氣打破自己給自己造出來的牢籠,重獲心的自由。

在我意識到我有問題的時候,我問自己:我小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嗎?不是。那麼回憶一下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這種狀況的?是如何出現這種狀況的?

這個心靈的監獄是自己一磚一瓦搭起來的,在最初,我逃避那些我要做的事,實在躲不掉我會不得已在期限之前倉促地做完,但很多事情還是被我躲掉了,後果沒有馬上發生,我也沒有受到懲罰,一切都似乎沒什麼不同,於是我變本加厲,肆無忌憚,而後不可自拔,直至積重難返、習性難除——早上列個今天的計劃單,然後打開電腦說我就幹個什麼,然後玩到睡前,睡覺前再自責一遍,決定第二天要完成這些事情,日復一日,陷在死循環中,但這,好像只是拖延,只是懶么。

但內心深處,我知道自己做錯了多少事、辜負了多少時光,可又不敢面對,還在逃避,在這樣糾結矛盾的心理下,滋生出種種負面情緒,當時感覺自己的世界都是灰的,感覺鏡子里的自己,眼中都泛著自私冷漠怨恨恐懼痛苦的冷光,也不敢跟別人打交道,感覺別人的目光都能讓我心裡難受半天。我還是沒認清這是我自己的問題,以為給自己加個圍牆就能把問題和痛苦擋在外面,想的是蓋個堡壘,實際上是給自己蓋了個監獄,把自己和痛苦關在了一起。

隨著習性的加深,我發現自己出現了一些明顯的問題——稍稍遇到不順就立馬泄氣,做個什麼事情都要先鼓勵自己半天,畏懼、偏激、聽不進話,感覺特別累,整天提不起精神,常常嘆氣。直到有一天早上,我突然覺得,這一輩子就要這樣了,我根本無力改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命運之輪沿著這條軌道一點一點向前。我絕望了。

當時冒出一個念頭:老子就是死,也不能一輩子活成這個熊樣。
不是沒有自殺的勇氣,只是想著死的時候不甘心——說什麼「我命由我不由天」,憑什麼我自己就無法掌控?周圍那一大幫子不如我的都過得樂呵呵的,我就得在痛苦中結束這一生,然後死了還被人嘲笑?(原諒答主當時的可笑念頭吧)

這之後,答主還是那副屌絲樣,但有了主宰命運的野心,所以開始了跟自己的習性死磕的艱難之路。一開始收效甚微(早起沒幾天就起不來了,鍛煉了一段時間也斷了,學習又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回到了老樣子),因為我不知從何下手,現在回頭看,為何這樣難?因為這個心靈的監獄,TMD是透明的!起碼在當事人眼中,你是看不清的,要靠撞得頭破血流和長久的摸索才能漸漸搞清狀況,才能開始「越獄」。人,終歸是看不到自己的局限的,只能靠局外高人的指點和現實的挫折式「教育」。

幸好,我有一個要好的朋友,他給我推薦了一個培訓課,有點類似於成功學,不過我得說,能去參加,是我的幸運。

因為在那種環境下,專業的人士會調動起你的激情和積極性,相當於暫時在監獄的牆上開了一個窗。如果你把窗當作越獄的門,不僅出不去,而且會認為成功學是垃圾,因為它給了你希望,然後讓你深深失望;但,如果把它當作一個傳遞消息的通道,那麼,它就會對越獄發揮出重大的價值。在那種情緒高昂、暫時擺脫絕望痛苦恐懼等負面情緒的狀態中,我強迫我的大腦飛快思考,尋找可以越獄的辦法。幸好我智商沒問題,只是平時陷在負面意識中,不自覺往壞處想,現在暫時擺脫了束縛,我便全力思考。

然後,我找到了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回去之後,就好了。

可惜沒有。

我進入那個狀態的時候是這麼想的,但當我進入之後,我發現,我TMD沒有問題了,或者說,是找不著問題了。在那種狀態下,我就覺得,自己以前怎麼那麼傻逼——遇到挫折了那就堅持下去唄;想做個啥事怕什麼,不就一個念頭的事兒嘛;畏畏縮縮什麼,事情辦砸了我有啥不可挽回的損失;偏激個啥,聽聽別人的話也不難么;老嘆個啥氣,生活多美好,前途坦蕩大有作為。

我雖然感覺良好,但又覺得要遭,怕回去了就打回原形,同時有點懵,突然想起一個心靈雞湯——在光明中,你黑暗中的一切問題本來就不存在!

只是回去之後,我真的打回原形了,可以說——在黑暗中,我光明中的一切感覺良好也不存在了。 我又成了以前那個被自己關在監獄裡的囚徒,而且,更加痛苦——原來還有越獄的希望,現在越獄也失敗了,沒希望了。但又隱隱覺得不對勁,因為我覺得上課時那種狀態下的感覺良好不是假的,那為什麼不試試回到那種狀態呢?

好吧,我自己沒那種激勵自己的本事,所以又去了一次,第二次回來之後,我想通了,我可以不需要靠上課,就能達到那種狀態——自信的人往往挺胸抬頭,聲音嘹亮,這些行為表現也讓周圍的人認定他是一個自信的人,但反過來用,故意挺胸抬頭,也會讓你自己感覺良好,同時,他人也會給出「你很自信」的回饋,進一步加深「你自信」這個認知,到最後,你和別人,都會認為你是一個自信的人,這個時候,你就是一個自信的人了。

我們老師在自我激勵這一方面有個精鍊的總結——假裝是、好像是、就是。

我第二次上完課,才深深明白了這句話有多大的價值,同時也有了一句總結,可證我是真明白——求仁得仁,裝逼得逼,得牛逼。
不過借假修真耳。

這篇文章跟我說的是一個意思:從成功學的本質談為什麼價值觀的培養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一文的最後告訴我們:人類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兩個詞裡面——等待與希望。

等待與希望這兩個詞,我總覺得力度不夠,好像鑲了金,發著光,讓人心存幻想和僥倖。我還是更喜歡叔本華的大實話:

「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中徘徊」

大部分人無法面對疲憊和痛苦,其實都倒在了這個門檻上,既認為痛苦是不應該的,是否定的。

痛苦是人生的本質嗎?人人都想追求幸福與快樂,這是毋庸置疑的,而叔本華印象里就是教大家人生追求幸福的智慧的。那如果按他說的,人生只剩了痛苦與疲憊,那他宣揚的人生智慧又有什麼用?這不是自己打臉嗎?

叔本華有沒有打自己的臉,下面我們來帶著問題討論。

我特別喜歡的編劇兼脫口秀藝人黃阿麗有一個段子,說她看黃片的口味越來越重,不斷升級,但是沒關係,網上總有能滿足她的資源。

如她所說,人的慾望總是會本能地會膨脹,並不會有人在達到了某一程度的慾望之後他就無欲無求,慾望不會停下來。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吃飯。

幸福就和吃飽一樣,是一種變化中的狀態。

當你吃飽了的那一刻,也就是你不斷走向饑渴的時刻。

我們這二三十年出生的一代人,好像從小就接受一個理念,就是日子會越來越好,我們以後會生活在幸福快樂的小康社會裡。然而幸福快樂,也不過是慾望得到了暫時滿足。

可矛盾就在於,人就是一台大型造糞機器,一個源源不斷的慾望生產機。我說的不止是那些低級慾望,也包括高級慾望,複合慾望。包括那些文人雅士追求的寧靜生活,那也是他們的追求,他們的慾望。

馬斯洛金字塔,下面三層是慾望,上面兩層也是慾望。幸福是由我們的需求滿足程度決定的,而我們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必然痛苦,疲憊。

最可怕的是,大多數時候,人的慾望是不單一,不明確的。而你的一項慾望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他的那些兄弟姐妹負面情緒就會拉幫結夥,接憧而來。

所以痛苦是肯定的,幸福是縹緲的,也許某天你剛睡了一個踏實甜美的午覺,卻發現自己上班遲到了,馬上被現實的壓力和焦慮沖的七零八落。好像所有這些負面情緒如此團結一致的要與我們勢單力薄的幸福感作對。

我們會累,會失望,甚至會絕望。早就忘記了那個發著光的等待是什麼模樣。堅持認定自己的人生是惡性循環。原本人生是可以很好的,現在這個樣子肯定是哪裡出了問題。於是要麼自責,要麼怪社會。

這都是認識問題。認識很難,不是看見了知道了那麼簡單。要認清在我們的一生中是擁有幸福的,不過那不是人生的本質。痛苦和無聊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即使很短暫,可幸福是存在的。如何面對痛苦,其實就是怎麼對待幸福。

叔本華在書中對於人生如鐘擺的解釋是,幸福是居於鐘擺也就是痛苦與倦怠的中間地段的。而我們的問題就在於,如何才能把這個中間地段,變得長一點。

叔本華的辦法有傾向禁慾,不過他好像自己都沒做到。尼采提出了一個看似可行的方法,就是變成超人,不過最後他瘋了——他們當然沒成功,如果成功並且普及了,地球早就變樣了。

所以究竟要怎麼做,只能說每種哲學有每種說法,可首先,你得先認識它。

開頭我說了一個謊,我說比起那些詩意的說法,我更喜歡大實話。其實不是的,其實我是更喜歡經過藝術修飾後的世界的。

只是在討論本質問題的時候,我已經厭倦了丟一句:生活很爛,可我愛她;真正的英雄是看清世界的本質後依然愛她,之類的格言了。

無聊偶答,行文至此,再說一些撩撥情緒的話,激勵一些贊出來,只讓我覺得無趣。我當然有我自己的方法,可也不見得適用,脫離了討論。講個故事,說說人生,其實並無益處。

我只能說,問題就擺在你面前,痛苦就在你身邊,黑暗如影隨形,慾望永不停歇。一隻蜘蛛,在懸崖峭壁上往對岸結網,腳下是萬丈深淵,眼前是無盡黑暗,身邊狂風呼嘯,蛛絲隨波逐流,目標遙不可及。接下來要怎麼面對,你個人看著辦。


謝邀。

很多人之所以很快就對要做的事物,產生疲憊感,大部分都是不懂得怎麼去分解任務,減少給自己心裡造成的心理壓力。

比如你想動手寫論文,剛開始,就已經萌發放棄的念頭,你想去操場跑步,穿上跑步鞋,還沒下樓,你已經感到絲絲疲憊,你想收拾課本,去自習室自習,書包還沒有背起來,你就開始琢磨周末怎麼玩耍。

很多時候,你對要做的事物產生濃濃的疲憊,是因為你不懂得分解任務。

如何破解?

就像我之前答過的:

把巨大的任務分解成細小的目標
這個方法要比帕金森法則來的實用,我們之所以每每拖延任務,例如完成一份調查報告或者開始寫一本書,抑或學習一門新語言,是因為這個任務包含了無數的小任務,無數的小任務壓在你身上,給你帶來了超載感,於是你就寧願推遲,也不願開始。

何不現在就開始細分,而不是等帕金森法則發揮作用呢?

以完成一份報告為例:

  • 想出5個創意,把它們寫下來
  • 想出5個或者更多的創意,把它們寫下來
  • 把這些創意收窄成3個
  • 為第一個創意上網搜索相關的資料,並做好筆記
  • 為第二個創意上網搜索相關的資料,並做好筆記
  • 為第三個創意上網搜索相關的資料,並做好筆記
  • 尋找更多適當合適的創意思路
  • 在網上搜索這個話題的相關研究成果、調查報告、學術論文等
  • 查閱第一篇文章,並做好筆記
  • 查閱第二篇文章,並做好筆記
  • 查閱第三篇文章,並做好筆記
  • 回顧所有已經記下的筆記
  • 構想報告大概的思路
  • 創建報告具體的輪廓
  • 開始寫一段文字

等等 如果你真的按部就班的話,其實真的不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對於一個人來說,想出5個ideas不是一件難事,收集一些資料和相關的學術文章更不是難事,只有把重大的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小的任務,你才不會有那麼大的精神超載感,也不會對一個任務一拖再拖。

就如同我學習英語一樣,我每天都會擠出一個小時來學英語,這一個小時是如何分配的?有10分鐘是坐車時聽VOA或者是BBC,有35分鐘是刷Quora,有15分鐘是看TED,每個人都能擠出半個小時來,就看你有沒有這個心思。

我這樣做已經持續半年多,一點也不覺得累。

小孩子一小步一小步地走路,很少會聽到他們喊累,但如果你想一下子就怒沖5公里的話,還沒開始,你就會十分疲憊。

試著分解你的目標,不要給自己太多虛擬的壓力。

感謝閱讀,周末愉快。


更於05-27 後續不再更新及回複評論。

評論區里一堆人說一天25塊怎麼怎麼,我10塊三餐什麼什麼的。不同地方物價不同的好嗎,即使是上海,我現在在嘉定也有很多能吃到6塊錢面的地方,你十塊錢能吃一天,那麼我去你那自然也可以十塊錢吃一天。我每天定量25塊的坐標是上海張江。這個地方2400-2600隻能租到十平米的單間。路邊完全不可能有路邊攤。旁邊能買到吃的的地方只有湯臣豪園三期過去的一個小街道,早上做個煎餅加根油條5.5。中午以當時我的經濟水平只有兩個選擇,1、去匯智的大飯堂點兩碗飯+一碟鹹菜 7塊。 2、匯智地下二層的歐尚超市買兩個蘿蔔絲包子5塊,我選擇了後者。那麼晚飯呢,按某些評論區的看法,是不是我這麼窮了,還吃鴨腿飯?太奢侈了? 那麼,雞腿飯,豬排飯,番茄炒蛋飯,香腸飯,選一個吧,價格從13-15不等。事實上後來附近有了便民餐車,我的午飯和晚飯變成了8塊的炒飯,偶爾還能加個腸。

我說我2015年下半年打白條買過一次米,那確實是我最窮的時候,就最近和老媽聊天的時候依然拿這事開玩笑。但是,那不是日常,那不是日常,那不是日常,短期內身無分文而已。絕不是某些評論區中認為的那種窮,京東會給一個日常需要打白條買米的人開白條?

誰沒有過短期內身上一毛錢沒有的情況? 比如發工資延遲?比如帳款催收不回來?如果你每個月的收入正好堪堪滿足一整個月的開銷,出現工資延遲的情況的同時,家裡沒米吃了,你怎麼辦?賣手機?要飯?

……………………………………………以下是原回答…………………………………………

2015年下半年,最窮的時候,老媽說,兒子,咱沒米吃了。全身上下包括老媽身上只有十塊錢。果斷去京東上打白條買了20斤米,50塊白條。

2016年整整一年在上海學習,每天伙食標準是25塊,早上一個煎餅,中午去歐尚買兩包子,晚上十四塊錢的鴨腿飯。從四月份吃到十月份。

2017年,還是在上海,找到份工資挺高的工作,很有壓力,加班很疲憊,也萌生過退意。但是一想到兩年前打白條買的米,一年前吃的幾百個超市的包子,就感覺現在的壓力,現在的疲憊真的不算什麼了。


當我們需要做一些應該做但又不情願做的事情時,疲憊感是常見的反應。比如,對於不得不完成的學習和工作任務,我們經常感到吃力、排斥並想放棄或延遲,所以才有那麼多得了「拖延症」的人。但如果是做那些自己感興趣或有意義的事情,即使再苦再累也會樂此不疲。

記得在高二之前,我一直學得很辛苦但成績又一般,對於我而言,學習是一件苦差事,只是因為社會或父母的要求,被動又無奈的在學習著。疲憊感、無力感、低成就感、沮喪感伴隨著我高二之前的整個學習生涯,時輕時重。我佩服那些學習成績好的人,因為他們能夠輕鬆而專註地學習,成績好,體育好,又受到周圍人的關注。

轉變在高二。有一天我正在埋頭辛苦地學習,好像是突然間,我感受到了學習知識本身的樂趣。因為我突然發現了那些枯燥抽象的知識中所蘊藏的人類智慧,我為能獲得和發現這種智慧而感到開心,為能與那些優秀的人類在一起而自豪,這對我來說真是一次神奇的體驗。此後,我更能沉下心去理解知識,學習對我來說是一個發現的過程,獲得的過程,那種枯燥感、疲憊感、無力感一掃而光。此後,成績也有了質的飛越,之前徘徊在班級15名左右,後來經常能拿到班級第一。

其實,當時我不自覺地運用了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即轉變心態,發現事情的積極意義(知識=人類智慧,能助我成長),專註於過程而不是結果(為小小的知識獲得而開心)。另外,我也不自覺的改變了與知識的關係,不再是以往的敵對狀態去面對那些該學習的知識(像有些人總想把一本書「吃透」,不允許有任何不懂),而是與它們成為了朋友,改善了與那些有知識的人的關係。當我有了心態的轉變之後,潛藏多年的學習能力迸發了。

在我們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總有很多應該做的事情。我們當然希望拋下這些應該,這樣我們就解放了,但現實往往不太可能。此時,除了尋求解放之外,我們還可以轉變心態,即重新看待這些事情,努力發現事情的積極面、意義面。改變與這些事情的關係,能「愛上」或認同它們,而不是把它們打敗。另外,我們還可以專註於過程,去體驗過程本身,為過程中每個小小的收穫或成就而開心。

導致疲憊感另一個原因是內心有很多的苛刻的要求、應該、責任。這些東西越多,內心的束縛感越多,人的靈活性、自發性越差,壓力感與挫敗感越明顯。完美主義者對很多事情,比如學習、工作、吃飯、約會、運動、旅遊等等,都會不自覺地設定一些精準的標準和要求,比如什麼時候開始和結束,持續多久,達到多少量等等。而且更糟糕的是,他們往往不太能完成這些任務,但即使如此仍會不斷制定任務,因此頻繁感受到疲憊、無力、焦慮、自責等情緒的困擾。我在為什麼即便原定計劃總是無法完成,也還是忍不住不斷制定計劃? - 俞林鑫的回答 一文中曾經對此有過探討。

如果是這種情況,改變的途徑便是減少那些內心的苛刻標準和要求。當然這種減少,並不是說說那麼容易,需要經歷自我成長的過程。從心理諮詢的角度來說,是去理解是什麼導致了這種情況的發生(回溯你的過去創傷),去認識這些標準背後所想實現的未滿足的願望,去發現如果放下了標準會出現什麼樣的阻礙(內疚感,以及自我認同的變化,可參考:是什麼在阻礙著改變 - 精神分析房間 - 知乎專欄),並慢慢地消除它。

當你從那些苛刻的標準和要求中走出來時,內心的解放感是明顯的。此時,即使不能完成目標,也不會有強烈的挫敗感,你會感覺到這可能是生活中常見的一部分,並不會過度介意或沮喪,接受平凡的自己,接受自己被完不成的任務所打敗。慢慢的,制訂目標不是那種強迫性要求了,而是一種自發的要求。比如去鍛煉時,你可能會大致想想今天鍛煉的目標(多長時間,多少量,什麼樣的方式),但這些要求是可以隨著情況而變化的,不是那麼精準和不變的,這種有彈性的目標會讓你的壓力感很小並更能完成,而那種無處不在的疲憊感就會逐漸消失了。

———————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psychotherapist_ylx


有一天,我打開了門。

這個女人敲門聲音不大,卻很有耐心,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好像永遠無法確定屋裡是否有人,所以不願離去。

我沒有耐心,正是活得不耐煩的時候。

只好爬起來開了門,以前我也曾是一個期待敲門聲的人,如果有人穿著高跟鞋蹬蹬蹬經過我的房子,我會猜想那可能是一匹馬,現在我沒興趣了。

我沒興趣不是因為門外站著一位年老的女人,人總會有那麼個時候對全世界都不感興趣,比如說你從一個哭泣的孩子身邊走過,你的生活經驗告訴你,應該同情他,最好上去抱抱他,給他一些溫柔的安慰,但是你就是沒興趣了,走過去了,哪怕他會在你身後孤獨地死去。

阿霧希望我趕她走,無論她有什麼事,帶著什麼目的。

阿霧也可以叫啊嗚,阿五,隨便什麼,她不存在,只是我內心深處的一個小女孩,因為她不存在,我也不好意思為她虛構出完整的功能,所以她不會講話,只會兩件事:尖叫和沉默,不過她的尖叫中有一萬個意思,她的沉默中也有一萬個意思,我總共能領會兩萬個意思。
阿霧沉默著。她真有意思,我把整個人都交給了她,方便許多。

老女人沒有名字,我不知道她叫什麼,也不想知道,從始至終我都不知道她叫什麼,直到這個故事結束都不知道。

你會想知道一位老人的名字嗎?幾乎沒有人想知道老人的名字,老人們把名字統統交給了【老人】這個詞,這件事具體是這樣的,打個比方:我不知道我奶奶的名字,不知道我爺爺的名字,不知道我姥姥的名字,也不知道我姥爺的名字。

如果某個老人的名字流傳下來,那一定是因為別的原因。
總之,無名的老女人站在門外,我心中的小女孩想叫她走開。

有事嗎?
小夥子,你信主嗎?
不信。

我把門關上,回到房間,躺下來。這件事辦得多漂亮,關門時清脆的聲音彷彿還響在耳邊。阿霧尖叫起來,她聲音很大,如果一個女孩子尖叫的分貝特別高,那聽起來就像刀子划過玻璃,但我估計要是真把她拎出來,化作實質,她可能是一隻蜜蜂。

每當她尖叫,時間過得特別快。我本來是不在意時間的,因為我很忙,既要滿足有兩萬個意思的阿霧,又要滿足在不停生陳代謝的身體——我都沒時間換衣服,連續一個多月我一直和衣而睡,啊,不,我中間有脫下來一次,為了洗澡。我這麼忙,阿霧在尖叫,身體要吃喝拉撒,怎麼可能有時間,但恰恰是因為沒時間,反而更讓我在意時間,我距離上一次躺下來已經有17個小時23分鐘,老女人在門外敲了一分鐘21秒的門。

誰能擁有時間呢,在我看來,時間如果存在期限,那就是圈套,17個小時23分鐘是一次躺下的圈套,一分鐘21秒是一次敲門的圈套。我每次吃飽過了5個小時就消化得一乾二淨,則是胃給我的圈套,好吧,現在他咕咕咕地叫起來,阿霧停了停,又換了一個意思尖叫,他們倆就像一對不和的寵物 ,終日互相怨恨,湯姆和傑瑞。

我爬起來,走進廚房,水池裡扔著我所有的碗筷,黑鐵鍋里是什麼東西?我不關心。
我打著煤氣,數到兩分鐘,滅火,用大勺舀鍋里的東西吃。
我想起一個故事,小時候姥姥給講的,我不記得她名字的姥姥為什麼那麼愛給我講故事?她跟我講,一個孩子很懶很懶,有次爸爸媽媽要出門,不方便帶他,便給他做了一張很大的餅套在脖子上,張口就能吃到,他們以為這樣很安全了,沒想到過了許久一回家,這孩子還是餓死了,原來因為他懶得轉一下脖子上的餅。
我現在想起來這個故事,我想到這孩子無論如何都要死的,就算他會轉餅他也會死的,他在故事的第一句話就死了。
不,在第一個字就死了。

當我重新躺下來,我又想起姥姥講的另一個故事,這是一個破碎的故事,因為時間過去很久了,情節又很複雜,我不能完全記起來,這個故事在我腦海中就像花瓶摔在地上,撿起來的碎片拼不出完整的瓶子。
我所能記得的是:我跟她躺在床上,她拉熄了電燈泡,便給我講故事,那時候照明還是燈泡,床還是發黑的大竹床,她給我講故事的原因是我無法接受關燈——燈泡為什麼不能一直亮著?時隔多年,我再一次無法接受了,所以現在我房子里所有的燈都亮著,它們在我這不能更幸福了。
好吧,不用謝。回到那個故事上去,姥姥當時給我講了一個嚇人的故事,至少那時候對我來說是嚇人的,可怕的,我至今不太懂人們恐嚇小孩子的意義何在,或許是為了保護吧。這個故事大概是說一個小孩子(總是小孩子)遇到一個可怕的老太婆,不,我突然想起來(發現一塊新碎片),是兩個小孩子遇到那個壞老太婆,其中一個小孩子不乖(對,他要死了),結果晚上跟老太婆睡在一起的時候,老太婆就把他吃掉了,而另外那個乖小孩呢,因為聰明伶俐,想辦法逃掉了。
是的,故事大概就是這樣,現在聽起來不可怕了,因為我對小孩子已經沒有代入感了,但當時還是很恐怖,姥姥一邊講,一邊模仿老太婆吃小孩兒的聲音,咔嚓咔嚓。
小孩兒問老太婆:你在吃什麼呀?
老太婆說:我在吃胡蘿蔔。
其實她吃的是小孩的手指頭,所以才咔嚓咔擦。

阿霧尖叫起來,其實她一直在尖叫,只不過我剛剛沒有理她,說起來剛剛,但是已經過了15個小時了。
老女人又在敲我的門,因為那平穩,有節奏的咚咚,咚咚,咚咚,咚咚聲又響起來了。

信主好啊,小夥子,信主吧。
不信。
哎呀,這有本兒書,你看看,這上面都是信主的好處,我跟你說,信主可好啦,你有什麼病都能給你治好……

砰。我關上門,躺下來。
說是一本書,其實是一本印刷簡陋的小冊子,用的是劣質紙張,封面上印著面目不清的耶穌,裡面不知道是誰編造的一些邏輯不通的故事,無非講了些得了什麼病,怎麼治不好,怎麼通過信主治癒的神奇經歷。
雖然不齒基督教在三線城市的推廣方式,但我也不得不承認這非常有用,生活已經剩下生活習慣的中老年婦女們最大的優點就是愚昧,不用告訴她們舊約新約的區別,直接說耶穌是中國古代的一名皇帝就行。
她們已經走投無路了,只好像我姥姥一樣,依靠編故事和老年痴呆度過餘生。
咔擦咔擦,這次不是啃手指頭,而是秒針移動的聲音。

咚咚,咚咚,咚咚。
又有什麼事?
哈哈,小夥子,突然肚子疼,借你家廁所用用嘛。

不是我不想拒絕,只是我突然發現自己力氣特別小,也沒想到她一把年紀身手如此矯健,輕易就把我推開了,這樣看起來我似乎不該給任何人開門,給任何人開門都存在危險。

哎呀,你家這亂成什麼樣子了!

我無助地站在客廳里,有個老女人在我的廚房洗我的碗,我不認識她。阿霧在尖叫。
我應該給她錢還是報警?
還是繼續痛苦地等她離開?

她沒完沒了地嘮叨,阿霧也在不停地尖叫,指責我引狼入室。

哎哎哎邋遢成這樣啦。
你看你這衣服亂丟的,上面多少灰!
小夥子你這年紀不小了,咋還不處對象?
也不知道你家裡人咋放心你的。
啊!耗子!

小夥子,信主吧,跟我去教堂,我給你介紹姑娘!
我不去,你……你還不走嗎?
好好好,我明天再過來!
別……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門是世界上最形同虛設的東西。

你怎麼整天不出門,憋壞了咋辦?
沒事。
你是有啥不痛快?
沒有。
我給你講個故事,說有個農民呀,辛辛苦苦種了一年地,馬上就有豐收啦,結果飛來一群蝗蟲一夜把他的莊稼吃得乾乾淨淨。他一家子都沒飯吃了,就跑去問上帝,為啥要這樣對我,哪怕只給我應得的一小部分,我也心甘情願啊,為啥一點都不留給我?上帝就說啦,苦難也是你應得的呀,如果你不懂咋把苦難變成力量,那我也沒招兒了。於是他就想,怎麼把苦難變成力量呢?左想右想,想不明白,就去田裡想,結果他忽然發現,那些蝗蟲又大又肥,捉了幾隻烤烤吃,嘿!真香!於是他就抓了好多蝗蟲回去吃,一家人終於熬過去這一年啦。我給你講這個故事就是希望你明白,信主很有用,主能幫你度過困難!
好好好,我信我信,不過,您以後不用來看我了,我要搬家了。
你不是哄我的吧,我還會來看你的。

我當然不會信,但是我確實決定搬家,雖然這件事很麻煩,但我也想不出什麼更好的辦法。在我尋找新住處期間,她來得越來越勤了。

咚咚,咚咚。
我跟你說,今天我出門,看見小區外牆上塞了個萬花筒,也不知道誰砌牆的時候砌進去的,你沒事看看呀。
好。

咚咚,咚咚。
哎呀!你身上有味兒!趕緊去洗澡,去去去!趕緊的!
……

咚咚,咚咚。
……
那一天,我打開了門。

門外站著一個快遞員,他抬頭看了看我,阿霧一陣尖叫,比往常都大。
你好,你是王曉曉嗎?
不是,你送錯了吧。
這裡不是3棟8044?
不是,是4棟。
啊,對不起。

老女人再也沒出現,等了兩天,我終於確定她不會再來了。
因為我聽到小區門口搭著歌舞團的舞台,從陽台望過去,可以模糊看到白色的橫幅,旁邊幾隻花圈,中間供著一張老人的遺照。
這……真是太好了,我不用搬家了,也不用信主了。

我躺下來。
農民遭蝗災的故事應該是真的,但是上帝的角色是假的。
上帝永遠擺出一副怕寵壞了人的模樣,讓人自己去尋找生活中的智慧。
上帝真是小家子氣啊。
至於牆上的萬花筒?

牆上會有萬花筒?

小區門口飄來唱歌的聲音,民間歌舞團的水平真是不敢恭維,但他們的音響聲音開得真大啊。
一個嗓音奇差的女人在唱:我怕我沒有機會,跟你說一聲再見,因為也許就再也見不到你……
選這首歌,聽起來非常詭異,咚咚的鼓點之下,我竟無可指摘。

牆上怎麼會有萬花筒?

阿霧非常非常好奇,這是一種積蓄起來的好奇,假如你不是一個愛鑽牛角尖的人,你不會理解這種好奇的感覺,因為你比較容易放棄一個無聊的問題。

終於,阿霧馴服了我的身體,讓我走了出去,而當我走到外面,我才意識到現在是冬天,我穿得不多,有點發抖。
我走出小區,圍著小區轉了好幾遍。
沒有萬花筒啊。
我揣著兜,弓著身子,像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走在牆邊。
她是騙我的?
如果牆上有萬花筒是一句謊言,毫無疑問,這是對好奇心最大的侮辱。
我委屈了,阿霧也委屈了,這個時刻我倆心意相通,產生了共鳴,我們委屈得要落下淚來。
我們想躺下來,蜷縮著身子,頭上頂著一對又大又溫暖的乳房,在這雙乳房下大哭一場。
事實上,我眼裡真的噙著淚,忽然,一道光反射到我眼裡的淚珠上。
我循著光,向前望去,大概與胸口齊平的牆上,一小塊玻璃微微閃耀出光芒。
我緊閉一隻眼,瞪大另一隻眼,湊近它。
一萬朵花開了。

這一天我看見一隻萬花筒,不知為何,突然想去找一家花店,看一看真的花,說不定還要買一束。
我打了一輛黑車,時間是傍晚,上下班的高峰期,堵在一個路口的時候,我看到許多老人從附近的超市,菜市場,公園裡走出來,他們長得都一個模樣。

一個老女人挨個敲開一輛輛轎車的車窗,好像在詢問什麼。

我模模糊糊想起一句話:你信主嗎?
當她走到我所在的這輛車,我透過深色車窗看見她的一縷白髮被寒風吹動,司機搖下車窗。
她怯生生地問:老闆,需要保姆嗎?
司機說:不要不要。
她轉身離去了。

那一天,我打開了門,一隻蜜蜂從我剛買的一束花里飛了出去。


斜腰。

感到疲憊———想要改變———1.不能改變———失望和焦慮———2.可以改變———作出改變———一段時間後又開始產生疲憊感並因為無休止的放棄和開始而失去做事的自信———不自信造成對新事物的恐懼。

其實,沒這麼複雜的。
原因是你做了以後,無法及時的獲得反饋,甚至完全沒有反饋。
於是乎,你不知後續從何下手,空著急。這種空轉的狀態,是題主所描述的情況中,導致內心疲憊的最根本原因。

要改變這情況,很簡單呀。
計劃能力和執行能力。
計劃好了,就去執行。
很多人執行力出問題,就在於執行後,沒有獲得及時的反饋。只能在那邊空耗。
而理想的辦法是,在沒有辦法獲得反饋的情況下,繼續按原定計划去執行,直到把計劃執行完畢。

當然,如果計劃僅僅包括:這周賺5000,下周賺50000……超過巴菲特……
我覺得,還是拉倒吧。

完。


感謝邀請。放了許久,不好意思,今天得空說幾句。

這個問題可以參考:
為什麼有人在學習初段效率驚人,而在過了入門階段之後興趣與學習能力都迅速下降? - Lachel 的回答

在事情剛開始的時候產生巨大激情,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可隨著時間過去,無論開頭有怎樣的興趣和目標,總是一點點耗盡。留下來的是對於事物巨大的疲憊感以及麻木。

這種情況很常見。

你是屬於注意力比較多變的人,容易對新事物產生興趣,但同時也需要有相應的「反饋」來刺激和激勵自己,否則容易產生懈怠。如果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卻沒有得到預期的反饋,大腦就會懷疑「繼續投入是否值得?」因此,大腦令你產生疲憊、沮喪等情緒,就是為了讓你放棄目前的行為,去做別的有回報的事情。

這與意志力無關,僅僅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抑制對無回報行為的興趣,有助於減少精力的損耗,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發現新的、更有利的事物上

兩點建議:

  1. 人的大腦是好逸惡勞的。不要試圖用「意志力」去攻克它。這是違背人性的。
  2. 不要一口吃成個胖子,慢慢來,通過設置細小的「反饋」,來讓大腦產生「滿足感」,從而將事情攻克。

舉幾個例子。

比如讀書。面對一本大部頭,不要企圖一下子看完,可以這樣:先快速瀏覽一遍目錄,知道它在講什麼,然後,提出幾個感興趣的問題,根據問題去讀書。可以跳著讀、順著讀、反著讀,怎麼讀都行,直到把這幾個問題解決了。這個過程里,一定又會遇到新題,先記下來。待之前的問題解決了,再解決新的。

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反饋」的小過程。人的大腦是通過不斷地獲取「反饋」而產生「滿足感」的,而「滿足感」又會使大腦認為「這一行為對個體有益」,從而激勵我們繼續從事這樣的行為

比如健身。一開始的時候,不要想著練出什麼效果,先告訴自己,這一周的目標就是運動4次,每次半小時無氧,達到目標了就給自己一個獎勵,連續四周都達標就給自己一個大獎勵(比如買個機械鍵盤……)。不要每天都想著「有沒有效果」,把它當成一件日常的任務,習慣性去做就可以了。

把大目標分割成小目標,一方面,小的目標較容易達到,產生滿足感;另一方面,小的目標不會令你產生過高的期待,從而導致高壓力,也就減少了伴隨而來的焦慮、沮喪、麻木等情緒。因為這些情緒的產生,絕大多數都是由於現狀和目標的差異導致的。既然不能改變現狀,那就減少差異,去欺騙大腦。


改變自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要想著在短時間內做到。慢慢來。做好每一天的計劃,嚴格執行,不要問結果,不要抱著患得患失的心態,你終會在不經意間發現,你已經成為了你想成為的人。


補充一下:
鑒於我收到的邀請已經有接近300個了,很多邀請確實顧不過來,只能關注一些我比較熟悉的領域,望海涵。


今晚和三個「低落疲憊」的朋友聊天。出現的原因是情感和貪婪。
我覺得,還有網路。
還有搖擺的態度。
這個時代,信念這個詞,說的多,做的少。行動這個詞,在各種媒體,社會喧囂中,變成了名詞。夢想這個詞,已經淪為博取同情和投票的武器。
全是大而空的浮躁。
對於情感也是,對於生活也是。
這個年代,純粹的東西,太少。比如,純粹的愛,不管是愛一個人,還是愛一件事物。因為,你要去愛時,你聽到了,「要有錢,要有車,要有房,要有姿色,要有身段,要有戶口」。你要去愛一件事情時,你聽到「要賺錢,要有名,要暴富,要熱門。」 如此以來,你失去了純簡,而你的內心,總是直白地對待你,要發出聲音,要,做,自,己。

誰也不能欺騙自己的內心。
去靜下來,聽它的聲音。然後,去行動。不要用外界的要求標籤來固化自己。隨心,找到自己所愛,便不會疲憊。
By Nicole


這種情況我想很多人都經歷著,至少都曾有過同感。你說的疲憊影響到了你的個人生活,大約可以理解為有焦慮症(或輕微焦慮)。分幾點來談談我的看法和建議吧(畢竟我剛經歷了一年和自己的焦慮恐懼作鬥爭)。

首先要認清:所有的改變都是要經歷巨大的痛苦的。「剛開始的時候產生巨大的激情」,而後來隨著時間原本的激情一點點耗盡,目的也開始模糊起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你根本還沒進入狀態,就被困難打敗了。剛開始鎖定了一個目標,還沒到中途就放棄了。然後找借口說什麼好像當初的選擇是錯的,好像有更好的選擇。這都是借口。因為你怕麻煩,你懶,你不習慣改變帶來的不適和痛苦。因此你忘記了當初為什麼決定要這麼做。
再來回答一下怎樣處理現狀。


1. 不建議你給自己設立過高的目標。沒自信做什麼事都很累。你說你已經很疲憊了,不知道到了什麼程度?我當時失眠,焦慮,神經衰弱,伴有恐慌症(由於某些事的刺激,癥狀是會突然渾身抽搐流汗心慌,不敢出門,在家呆了三個月覺得這輩子完了,無法面對今後的人生- -…)。在人狀態不好的時候千萬彆強壓自己實現什麼大目標。學會放鬆是很必要的。從最小的事情開始。比如一周看一部電影並寫觀後感,堅持一個月(用專門的本子來記錄進度,到底四周完成時,可以獎勵自己一頓大餐,或一樣東西),再比如每天起床對鏡子微笑五分鐘,堅持一個月。自己可以想出很多。別看這個看起來不起眼,效果還是很好的。計劃要詳細越好,還要足夠自己能夠達成。別給自己那種達不到的目標,例如一天看一本書,每天運動1小時之類。只有當你慢慢調整好狀態,才能逐步設立高一層的目標。

【要注意的幾點】
1)從小事做起。不要設立大目標。

2)剛開始目標達成的時間不宜太長。當然也不要太短,會沒有什麼成就感。

3)保證一次只做一件事!!!不要同時學英語又想減肥或者戒煙。

4)堅持記錄。用專門的本子來記錄。可以在完成時,也可以在睡前,根據個人習慣。不推薦用手機app。

2.身體健康是革命的本錢。學會養成一種運動習慣(參照第一條如何養成習慣)。推薦瑜伽,跑步,快走等。這裡不延伸了。此外,聽音樂,練習冥想等也是解除焦慮的好方法。

3.提高自信心。沒有誰生來就自信心滿滿的,需要慢慢培養。千萬不能急功近利。不是功成名就或者一夜暴富能給你帶來自信,而是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找到的。有的時候累成狗了,幾近麻木,不明白自己在拼些什麼。但是這些總會過去,咬咬牙,事後發現自己又站在一個不同的高度了。


4.學會原諒自己。沒有誰不犯錯的,誰都有放棄過的時候,有泄氣的時候。But,who cares~沒有誰在意你失敗了多少次。我們又何須為自己的失敗耿耿於懷?不要讓挫敗感困住自己。從現在開始徹底原諒自己沒有做到的那些破事吧。然後從小事做起培養自信。

所有的困惑都是暫時的。

先寫到這,希望對你有點幫助。


※※生活中缺乏一致性——

  說的和做的,缺乏一致性;
  想的和說的,缺乏一致性;
  認知和期望,缺乏一致性。

  以及,公眾生活、個人生活和內心生活之間,缺乏一致性。

  擴展閱讀:三個生活

  疲憊感,源自於各個不一致之間的自我對抗

  美國聖地亞戈大學計量心理學教授William Boss,在他的巨著《Gold Clod》中的一句名言:

  快樂,就是自己所想、所說和所做,都是一致的。

  —— ——下面是關於交易的引申,不了解交易的知友可以忽略以下內容—— ——

  如果一套他人穩定獲利的交易系統,自己用了賠錢,一般有兩個原因。

  首先,最可能的原因是,狹義交易系統和廣義交易系統,缺乏一致性。

  其次,交易系統的執行層面,缺乏一致性。

  在交易中,交易系統是自己交易認知的表現,不納入自己交易認知之外的因素;交易執行要遵循自己交易系統,不進行系統規則之外的操作。也就是說——

  交易認知、交易系統和交易執行,具有一致性。


建議你跑步,進行馬拉松準備訓練。


推薦閱讀:

空氣指數多少適合跑步?
有哪些可以輔助清除體內PM2.5的食物?
橫生的智齒一定要拔除嗎?
人身體哪個部位最臟?
蘋果汁治療膽結石真的有用么?

TAG:健康 | 生活 | 心理學 | 養生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