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有沒有像SpaceX這樣致力於把人類送上火星或者月球這樣實在的公司啊?
看了SpaceX的介紹,我就特興奮。成本控制,很實在的方向啊!在主頁看到招聘Industrial Engineer時,我超級興奮的看到最後「必須是美國公民」啊,喔……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那個半米火箭又來自問自答硬廣告了
幹了3年,既然被忽視了,看樣子不得不上來冒個泡了~
1.翎客航天還活著。從2014年1月活到現在就沒破產過,什麼倒閉啥的「可靠消息」我就不多說了,可以嘗試查重,基本大部分內容相同,出處一致,甚至連發帖的用戶名稱都有雷同,具體什麼原因,不言自明。
2.不僅活著,而且還一直在做事。從2014年到現在,翎客航天從江蘇的小縣城轉輾到山東,從搭建一輛卡車上的測試台,到有了自己幾千平米的發動機及飛行試驗場。現在變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已經累計10000+秒的點火測試記錄,探空火箭也打了(雖然有失敗的),懸停火箭也做了(3枚不同方案,飛了200多次,全箭的控制系統、伺服機構、演算法、上位機、一系列的地面配套設備,安全保障系統)。
3.不僅做著事,還有點小成果。從創業之初就給某院配套研製發動機(兩期順利交付)到現在在國內率先做出單發動機矢量控制的懸停飛行火箭(據聞有人覺得這很容易不值一提,那還請國內找到第二家做成的團隊,體制內外都可以)別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懸停控制是一個系統工程各分系統充分考驗的一個良好對象,從動力系統的變流調節到矢量控制,從感測器的信號濾波到硬體上的電磁兼容,說容易的人都可以自己試試(或者來參加我們的TopChallenge挑戰賽,貨真價實100萬人民幣,做出來馬上拿走)很多情況,不是原理是看上去簡單,工程上就會很容易。事實上,問題全部是在工程實踐的過程中暴露的。所以200+次的飛行不是重複,而是反覆填坑優化的過程。
4.事情也做了,也小有成果了,過的還不錯。雖然受2015年輿論風波(深究就知道文章的背後全是利益矛盾方的密謀與策劃,其中各種年初捧過翎客的人,都在文中措辭「犀利」事實上自己拉幫結派出去開了一家行業內眾人皆知的火箭公司)的影響,但在2016年不懈努力的見了大幾十號投資人後,終於還是有了進展。這一輪小几千萬的融資中不乏吳鷹、馮侖這樣的大佬力挺加入,翎客未來也會有更多社會資源共同推動融資方面的進展。
5.快來吧,再不上車就落後整個時代了~ SpaceX的情況已經眾人皆知了,從12年開始研究懸停飛行,到15年底第一次實現陸地回收,再到今年3次二次發射又成功回收,技術進步與成熟的速度實在讓人瞠目結舌。而反觀國內,除翎客航天之外,仍無公司從事可重複發射技術的研究。我們相信可重複技術是行業的未來,技術的革命會重新洗牌整個行業。所以,心懷夢想卻還在體制內的你,在等什麼?還不快上車,竭盡全力,目標實現中國第一個可重複發射火箭。歡迎各位業內有志之士熱血加入,我們相信翎客航天不僅有夢想與星辰還有雞腿與麵包,更有各種實際的測試平台等著你,讓成就感激發著大家一步步堅實的走下去~(好吧,說到最後,自己都熱血了)
結尾懸停試驗好片鎮樓翎客航天_火箭懸停飛行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火星
問:天朝土豪與美帝土豪到底有啥區別吶?
答:天朝土豪賺了錢,想著移民海外;美帝土豪賺了錢,想著移民火星。
一、不信抬頭看,天上有機會
雖說在投資上我很同意邱國鷺先生「從0到1」不如從「1到N」的邏輯,盡量避免過於高精尖的行業,但是此類行業我還是關注的。對於各種炫酷的前沿黑科技的賺錢能力我總是抱著將信將疑、疑大於信的審慎態度,但也總是懷著看熱鬧不嫌事大、多了解一點沒有壞處的變態心理。
比如咱們要去火星的事業,比你們這些電動車、比特幣、小自行車借來借去的事情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我跟它談笑風生。
但去火星這事目前還遙遙無期,我們看看還有什麼別的辦法來賺天上的錢。首先傳統上而言,這種要上天的行業肯定是要讓納稅人做接盤俠的——因為投入巨高、見效巨慢、巨不賺錢,私人部門奶不動,全靠政府砸錢供。但是我們偉光正的人民政府做事難免會有一些美中不足,比如官僚作風—— 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就天天被人噴組織文化僵化、跟不上時代步伐。
所以,最終,自私自利卻又活潑熱忱的私人部門(private sector)肯定是要拔刀相助的;而現實是,私人部門也正是目前「賺天上錢」的主力。根據美國太空基金會(The Space Foundation)的估算,目前廣義的太空活動市場全球一年的收入總額大約是3000多億美元,其中私人部門佔了大頭:39% 為商用太空產品服務(包括通信、廣播和 地球觀測(EO))、37%為商用基建與支持(包括飛行器、太空平台與地面設備製造;火箭發射服務;獨立研發和保險等)。政府部門佔了小頭:14%為美國政府太空預算,10%為美國以外政府的太空預算。
(數據來源:The Space Report 2016,太空基金會)
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天上有機會。
二、新貴巨頭
不算已經報廢的太空渣渣,目前在地球軌道上棲居了1500枚左右運行正常的人造衛星,其中一半以上屬於老毛子;老毛子在其盛年確實沒少射,雖然全國人民勒緊了褲腰帶。從用途來講,在這些衛星中大約有700枚通訊衛星、370枚地球觀測/科考衛星、100枚全球定位衛星;從性質來講,579枚商用衛星、400枚官用衛星以及345枚軍用衛星。(數據來源於憂思科學家聯盟(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UCS)。)
給你一個震撼的視覺效果,下圖包括在地球軌道上的衛星以及太空垃圾(垃圾大小有誇張)。
我們只能預期親愛的地球母親臉上的這層面紗會指數級地越來越厚,因為發射火箭的成本正在指數級地越來越薄。在不到十年前,你送一個東東進入地球軌道——不管是一顆衛星還是某個你的前女友——發射成本是每磅(大約0.45公斤)10000刀,這樣你要發一個成年女子上去大概要花120萬刀;而如今——多虧了將垂直整合玩到極致的SpaceX——Falcon 9 FT的發射成本是每磅 1200刀。於是在這點上即使再黑馬斯克的人也要跪服:社會我馬哥,人狠話又多。
所以新貴對傳統寡頭的衝擊是很大的。比起其主要競爭對手、發射界的老大——法國的Arianespace公司,馬斯克的SpaceX目前的發射報價大概只有一半左右。所以Arianspace 的客戶們可能心裡都在納悶:我的小目標僅僅是把衛星弄上天,我又不在乎這個過程是不是勞斯萊斯級的享受和體驗,那為啥要多付冤枉錢給 Arianspace呢?資歷老?靠譜度高?反正我買了保險。除了馬斯克外,亞馬遜的貝佐斯也準備每年賣掉10億刀的亞馬遜股票,來為他那個叫做Blue Origin的太空夢融資。大家都知道亞馬遜的成名絕技是啥,提效率砍成本垂直整合這種事貝光頭做起來肯定不輸馬大帥。
貝光頭與馬大帥,再湊上個維京航空的老總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再加個微軟的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Paul Allen),這就可以湊成「東布西艾,南馬北貝」的火箭四俠大格菊。這四個有太空強迫症的大土豪,湊一湊大約是1200億美元的身家,他們的強迫癥狀已經紛紛發作。
(圖片來源:Barron"s)
所以說太空行業燃吶,燃就燃在——在這裡你會看到鈔票為了夢想而燃燒的樣子。我一直納悶賈布斯怎麼就沒有說要造樂視火箭吶,不然東布西艾南馬北貝中躍亭,這個夢想應該能讓樂視網及其股東更加窒息。
三、傳統寡頭
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火箭四俠的大格菊註定是無法參與的,因為都是非上市公司。所以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如果這個行業里真能有啥捕風捉影的投資機會,那麼就只能在這些上市的寡頭身上,因為至少你可以買她們的股票,或者——基於你的判斷——看空甚至做空她們的股票。
(數據來源: 高盛)
美國發射界目前的大佬是美國聯合發射聯盟(ULA),是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五五開的合資公司。要說ULA還真是個靠譜的好公司,從2006年成立以來到目前一共發了100多發火箭,無一失敗。當然ULA的爹媽都是超級人瑞——爹:年收入470億美元的洛馬,其航天部門的收入大約是不到90億,在其所有部門中,航天收入第三、利潤率第二。洛馬總體市盈率22X,股息率2.4%。媽:年收入940億的波音大約有不到10%的收入來自於航天,因此其航天業務的體量與洛馬相仿,雖然佔比較小,但是火星概念的成色仍然很足。而且波音業務多元化,市盈率22X,股息率2.2%。這兩家公司大家都熟悉得如左手摸右手了,我就不多贅述。
至於ULA的估值——反正2015年時造火箭引擎的Aerojet Rocketdyne 公司曾經要約20億美元想要收購ULA,當時ULA的年收入一共18億,市銷率給了個1X,然後被ULA給斷然拒絕。很多人認為雖然SpaceX是這個行業格大菊面的破壞者,但這家公司畢竟年輕也暫時還掙不著錢;而洛馬和波音都是大清朝亡國年間就已經成立的大公司,業務多元收益穩定分紅湊活,因此可能也許大概會是更好的投資標的,至少從歷史走勢而言都是超級大牛股。當然你也可以通過行業 ETF 來分散風險、優化組合。比如ITA(iShares U.S. Aerospace Defense ETF)、PPA(PowerShares Aerospace Defense Portfolio )、XAR(SPDR SP Aerospace Defense ETF)都是不錯的選擇。
然而無論如何,在這些超巨公司的十二點方向,都囂張而又猙獰地站著一個明亮如鏡的大光頭和一個人狠話多的火星男。
這些上市公司能告訴我們做太空的生意,要如何才能搞出一個自我維持(self-sustaining)、不需要完全依靠外部融資的可持續商業模式。而這也正是下面這些初創公司面臨的難題。
四、NewSpace的莫哈維之夢
在沙漠里干創業的不僅僅有賈布斯的法拉第未來。在加利福尼亞東南部的莫哈維沙漠(Mojave Desert),有超過 70 家與航天行業相關的初創公司在這個人口只有4000 的地方組團,此乃夢想家與實幹家媾和的天堂。莫哈維沙漠號稱是「太空探索的矽谷」,只不過你要習慣在身邊時不時發生的小型爆炸。這裡的創業者們每天都在思索如何把一個普通到不行的路人甲或者一個菠蘿大小的衛星送上天。
莫哈維沙漠本身就是個很有故事的地方,1947年美國傳奇飛行員查克·葉格( Chuck Yeager)在這裡駕駛X-1飛機成為了第一個突破音障的人類(想像你坐在一顆子彈上)。如果你開車路過這片沙漠,當你看到一批破舊寒酸、毫無顏值與科技含量的像破倉庫一樣的建築群,你就已經開到了莫哈維航空港(Mojave Air and Space Port)。在這裡你又會看到鈔票為了夢想而燃燒的樣子。
(來源:谷歌地圖)
比如,較老牌的有Scaled Composites的公司,致力於用非金屬合成材料設計製造實驗性的太空梭,造型奇葩,令人腦洞大開。這家公司目前正與微軟創始人、飛天重度發燒友保羅·艾倫合作一起搞一種叫做Stratolaunch 的太空梭——這種飛機的特點是全世界最大,其翼展長度大於一個橄欖球場,裝備了六個波音747的引擎(747飛機有四個引擎,開兩個就能飛)。Stratolaunch 的目標是飛進近地軌道。
(Stratolaunch圖)
Scaled Composites還曾設計製造了一架叫 SpaceShipOne 的航天飛船,並在2004年完成了第一次由私人資本融資的航天飛行,而現在又搞Stratolaunch 這個可以帶三枚火箭上天的龐然大物。 大家可能會奇怪辣么燒錢的東西是怎麼融資的?很簡單,保羅·艾倫持有一億股微軟股票,他愛怎麼燒就怎麼燒。
Scaled Composites目前年收入估計在一億美元以下,公司於2007年被世界第五大軍火商 Northrop Grumman收入囊中。其官網:http://www.scaled.com/
不遠處是與Scaled Composites 曾經掰手腕的XCOR,該公司曾致力於為太空旅遊設計製造航天飛船,也被視為是布蘭森維京系的維京銀河公司(Virgin Galactic)的主要競爭對手。據稱XCOR 曾搞出了「令NASA和美國空軍神魂顛倒的在低成本高復用率的環境里的末級火箭推進技術「 (前CEO John Gibson語)。不過最近傳來XCOR最大的主顧ULA已對其停止融資供血,XCOR的財務狀況已經崩掉,並在六月裁光了所有員工。一個將近二十年的大叔型初創公司說崩潰就崩潰,也是挺令人唏噓的。其棺網:https://xcor.com/
而這也僅僅正是高精尖行業千軍萬馬的 「從0到1」之中的一絲炮灰而已。和其光,同其塵,天使的宿命往往是光榮犧牲。
只能說願意花十萬刀去太空旅個游的市場,不能說沒有,但是絕對沒成熟。在這種不能自行造血的行業里你要生存,那你就必須有親爹,乾爹都不行。比如同樣在莫哈維試飛的維京銀河,技術上未必有多牛,並且還在2014年發生了機毀人亡的重大飛行事故,但架不住人家有親爹布蘭森啊,就是能夠挺過來。我只能說對於這種初創公司,有一個有太空夢的甘願奉獻一切的大土豪大親爹要勝於有一個有軍方背景的大企業大主顧。
即使喜劇與悲劇交織不休,莫哈維的天空也是永恆的湛藍。正如航空港的CEO說:這就像是矽谷精神,大家在這裡共享資源、彼此切磋;你有成有敗有笑有淚,當你某次試飛結束,你的同仁或對手一定就在不遠處聚集。成了,他們會恭喜你的勝利;敗了,他們會恭喜你勇於嘗試的精神。官僚僵化的NASA能夠做到嗎?這就是新太空的莫哈維之夢。
五、目標火星
當然我們最終的目標,仍然是殖民火星。
但為啥只能是火星呢?
因為太陽系其實沒啥好去處,離地球比較近的幾個,水星離太陽太近又沒有大氣層,白天400多攝氏度晚上零下170多攝氏度;金星,她嘴太損……啊不是,她大氣壓強太高,是地球的90倍,空中飄有大量硫酸氣體;月球太小,沒有大氣,日暖夜涼,也幾乎——這麼說吧,啥都沒有,除了懷古嫦娥和凝視地球,其他你啥也幹不了;再剩下的一些行星和衛星都太遠,飛過去,到了,人都掛了。
論骨骼清奇,就你火星還算湊活。
如果有興趣,你可以讀一讀這一篇 SpaceX:馬斯克與他的馬斯夢,讓我們一起做一個美輪美奐的火星夢。
-------------------------------
本文行文倉莽,如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海涵斧正。
轉載我是歡迎的,但請您署名陳達,在此謝過。
新開微博:陳達美股投資,歡迎關注。
等到spacex把侵吞的美帝國有資產里的技術敗的差不多以後,再來談什麼商業或者成本控制
現在吹spacex還有點早,等到它搞成了NASA早年搞過的項目以外的東西,再下結論。我先了解的是特斯拉,之後是伊隆馬斯克,然後又了解了他手下的公司,從他的種種行為和成就來看,現在我已經對他是滿滿的愛意和崇拜。美國的教育文化跟中國是有根本上的差別的,我們每個人看過不少名人傳記,可以看出美國人與我們中國人的思想上的差異。在讀馬斯克的時候就了解他從小就對太空感興趣,之後的發展給了他足夠的資金去完成自己的夢想,而且在美國一個開放性的,民主性的國家中他的做法也沒有受到國家政府的限制,反而得到了支持。
反觀我們國內,能力強的人不在少數,阿里~京東~華為~樂視......有錢有能力的多的去。
我認為他們有沒有這種觀念呢,他們有,可能是小時候的,可能是現在的,但是他們心中還有一種觀念就是 「不可能實現」這種觀念,小時候的教育,可以給人一種世界觀與價值觀,從小的熏陶,讓他的觀念根深蒂固,可能認為,創個業,搞搞教育,跟隨世界潮流就OK了。然後保護一下環境,做些公益事業。他們有可能不想那麼遠,因為國家的限制,間接的限制了他們的思維。也有可能這樣的項目太大,他們不敢想像。
總之呢,這樣的想法肯定是走過的。我小時候也有很多奇特的想法。但是當你在這個國家生活的時間越長,即使你有很多錢,你也會在不經意間將這個想法抹掉,因為你知道,發射衛星火箭這些事情是國家控制的,你一點也參與不了。
教育,國情在我看來是磨滅人想法的最根本原因,有些事情你可以去試試,有些事情你去試的機會都沒有。
中國版的「獵鷹9」——馭龍航天和他的DD-1火箭
說起商業航天公司,就不能不提美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該公司自2002年草創至今,完成了從「屌絲」到「高富帥」的逆襲過程,如今發射訂單源源不斷。自年初獨攬美國空軍新一代GPS衛星的發射合同之後,近日又獲得了NASA的第二張載人航天運輸合同。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於其低成本的研發和製造模式:為了節省研發經費,降低開發難度,其主打的獵鷹9火箭一二級採用同種燃料組合的同款發動機的不同版本;同時為了彌補單台發動機推力不足的窘境,規避大推力發動機開發的技術挑戰,火箭一級採用按特定結構並聯9台「梅林」發動機來獲得足夠的起飛推力;箭體和儲罐上大量採用2195鋁鋰合金、攪拌摩擦焊、3D列印、複合材料等成熟的商業化部件和工藝技術;最後還引入了可復用設計,意圖更進一步的降低發射成本。事實上,以上這些設計思路並不是孤例,世界上眾多民營航天新貴和草創公司都殊途同歸的採取了類似的思路。這種思路的成功極大啟發了其它初創的商業航天公司,並催生了一系列模仿者。
並不孤獨的的DD-1火箭
這不,我國馭龍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的DragonDrive-1火箭突然曝光,出現在該型火箭的官方網站中,並已經開啟發射預訂,預計2018年首飛
根據其宣傳資料,DD-1火箭高度21米,直徑2.4米,起飛推力45噸,起飛重量38噸。能將300kg的載荷送入LEO軌道,從官方宣傳圖中說明來看應該主要瞄準的是立方星,當然也有可能包括部分微衛星。這個運力指標相對於以往運力動輒數噸乃至十數噸的運載火箭來看,簡直是「慘不忍睹」或者是「不值一提」。但是事實上,隨著微小衛星,尤其是立方星的平民化和普及化,衛星已經早就卸下了高大上的身份,部件成本不斷走低,貨架零件日漸豐富,然而制約立方星行業井噴式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靈活機動成本低廉的運載火箭。因此近兩年來,這種「小而美」的運載火箭層出不窮,且大多出自初創的民營航天企業,比較出名的就有RocketLab公司的Electron火箭,Firefly Space System公司的FireFlyAlpha火箭,以及Vector Space公司的Vector 1火箭等等(見後圖)。而單純從宣傳資料中的火箭運力尺寸來看,馭龍航天的DD-1火箭已經和前文這幾家國外的民營火箭處於同一水平了(不過運載係數偏低一些,但是可以理解)。當然,我國的長征十一號和長征六號運載火箭也可以算作這個範疇,而且我們這兩型運載火箭均已首飛,而國外的大多仍處在研發階段。
DD—1火箭官網頁面的發射宣傳圖
翎客航天( Link Space)90後創辦中國版「Space X」:已獲第一筆訂單http://tech.ifeng.com/vc/detail_2014_07/17/37380600_0.shtml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SpaceX就是個送快遞的!SpaceX就是個送快遞的!SpaceX就是個送快遞的!
馬斯克不是開善堂的,除非NASA給錢他們開展相關的星際移民項目,否則SpaceX寧願發射一輩子通信衛星,因為這個項目多來錢快,所以寧可相信馬斯克致力於把GEO填滿,都不要相信他們會幹這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當然有,預計明年樂視太空的PPT就出來了,到時候你可以看得到的
實在的公司?別逗了。咱們今天就高調宣傳2022年登月,公開說嫦5T1是載人登月實驗,搞大堆ppt和動畫,每次發射前都說這是為載人登月準備,保證馬上成為人類的希望
2022年登不了,沒關係,到2020年開始把目標改成火星,搞同樣宣傳,繼續當人類希望
只要你能一直"創新"出新的計劃,就沒人會記得你過去沒實現的東西
中國好像沒有這樣的公司,但中國有將包裹送往全世界的一票快遞。喂,同學下來拿下快遞啊。
————————似有還無的分界線———————
民用方面我覺得spaceX主要服務的對象在我國不太多,而且土豪對這種炫富方式還不太感冒。國家層面,我國目前航天事業發展的還挺不錯的(就是待遇低),不需要民營企業介入。再說,人家spaceX有NASA做後台的,不是廣告上說的那樣單純。
一年前,我還覺得賈躍亭老闆是這樣的人,可是現在我不得不承認我錯了!
有些企業可以送人類上西天
最近幾期的新城商業有介紹,明天放鏈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5ODg1NTc5Ng==.html
他要做中國版的SpaceX 新城商業 第102期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1ODI3OTk4MA==.html
擁有太空夢的中國青年 新城商業 第106期
說到未來,星際空間才是我們地球人類的未來所在。農業文明經歷了幾十萬年,工業文明經歷了幾百年,信息文明經歷了幾十年(從1946年第一台計算機算起)就發展到如今的程度。這算一個角度。再一個角度,先有陸地文明,再有海洋文明,馬上進入的是空中文明。試想,假如家家戶戶都有飛機(就算直升機吧)能節省多少建公路高速公路的土地啊,到那時候,目前如此先進的高鐵也要淘汰為廢鐵了吧。但是還有少部分人類會進入太空,成為星際旅行先驅者。當今中國的翎客、美國的space_x就是我們人類下一個文明階段的探路先驅。向他們致敬!
有啊,叫中國共產黨
零壹空間
創始人有專業背景也有資本背景,航天系統的朋友說有很多年輕的工程師都被挖了很多過去。
還有幾家這幾年成立的公司也不錯。
不過也別指望這麼快就能到space x 的水平,國內私人太空企業起步晚而且資金水平有限,從細分領域做起慢慢追趕。
說不得哪個大佬哪天實在錢多來玩兒這個,很顯然這個行業早期投入產出比不高,不是三五年就能出大額產出的。所以讓國內的土豪再多賺點有安全感就會來投了,那個時候,大量在航天系統受過專業訓練的年輕人就可以出來一展拳腳了。
上火星就一個
上天的一堆
推薦閱讀:
※美國 NASA 把成熟的技術轉讓給私營公司,不怕他們泄密嗎?
※在火箭發射過程中發生過什麼有趣的事件?
※為節省幾千萬美元費用,運營商把超十億美元成本的通信衛星放到為了回收犧牲可靠性的獵鷹9號上,值得嗎?
※以後從事航空航天出路如何?
※在spacex工作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