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變遷,人口分布:為什麼東亞和南亞這麼多人,而其他地方卻非常稀疏?

我有點疑惑,中美面積差不多,人口是美國4倍,但總感覺美國人太少了,絕壁不止4倍差距,所以我看了下地形圖:才發現,中國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積比美國小了很多,所以扎堆在一起的我會感覺美國人太少了。請看圖~~~
東亞,多山,多丘陵:

南亞,過了喜馬拉雅山脈則好多了,尤其是印度,真不公平:

然後是歐洲美國的,

好。以下是人口分布圖,當然,先來我們大天朝的:

看到這個我驚呆了,原來我的小夥伴們都集中在雞肚子這啊。同時去看看地形圖,多麼勵志啊,幾乎所有沒有山,沒有高原,沒有沙漠的地方都塞滿了人,頑強的精神和卓越的生命力。
然後南亞友人:

沒什麼好說的,肆無忌憚地生長啊他們。
話鋒一轉,來看看歐美是怎麼占著茅坑不生娃的:

最後,放一張全球人口分布圖:

總而言之,為什在東亞和南亞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如華北平原、四川盆地、喜馬拉雅南麓,能夠長出這麼多人;而歐美的平原,卻沒這麼大的密度,他們氣候也很好啊。更別說丘陵地帶了,浙江、江西、湖南,照樣茁壯的繁殖,這種地形放在美國的話。。。我感覺歐洲、美國地貌氣候不惡劣啊。再然後,非洲、南美、大洋洲不太了解。。。
感覺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反正,不涉及任何偏見,歧視,政治。這個問題肯定是百度不到了,所以看有沒有各方大神,告訴小弟從他們專業背景角度的看法?各種學術角度,包括歷史文化、社會變革、經濟農業、人種區別、地貌環境(濕熱?緯度?)等等,多多益善哈。


必須指出,歐洲,尤其是西歐,人口密度其實也很高,但城市化比例大。
至於樓主的問題:
一方面是地理因素, 世界上最好的四塊地(雨熱同期且不過分),東亞,南亞,北美洛基山之東,南美阿根廷,前兩塊歷來人口密度都高,後兩塊近代才開始大規模聚集人口。
另一方面,歷史青睞歐洲,大航海時代,中印都錯過了這個機會,註定與對外殖民無關,歐洲對外殖民的比例很高。 歐洲率先爆發工業革命,本來人口會大規模增長的,但很多都海外移民了。
歐美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後,社會結構改變,再也無法增長人口了。而中印在工業化之前幾十年就沾了工業化所帶來的疫苗和醫藥衛生改進的光,人口暴增。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是新大陸!整個南美北美澳洲紐西蘭的原住民不是被殺了就是被瘟疫弄死了(占絕大多數),騰出空間給後去的移民(歐洲白人為主)。才經過200多年-300多年而已,這麼多人已經算是很多了。如果單純看人口承載力的話(主要是看淡水、耕地、海岸線),澳洲按中國的開發強度起碼能承載3個億的人口,美國18億不成問題,加拿大2億很輕鬆。澳洲荒漠比例佔40%左右,和中國比例差不多,但不同的是在澳洲的所謂荒漠大都是年降水200-400毫米的荒漠草原(參見內蒙草原)和長滿了沙地植物的沙地(參見陝北榆林),而中國的荒漠大多數是年降水100毫米以下的寸草不生的流動沙丘和連沙子都沒有的戈壁。參見:澳大利亞中西部地區人口稀少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 地理。也許你要問,為何歐洲人滿世界掠奪的時候沒有把中國人殺光或者瘟死呢?首先是因為咱們農業國人口眾多,其次,根據戴夢得槍炮細菌那本書中的觀點,舊大陸(歐亞大陸和北非)由於牲畜等的普及時間很久,細菌也傳播很久,就比如我國古代就有大範圍得過天花等從牲畜身上得來的疾病,而新大陸由於成千上萬年與舊大陸隔絕,原住民沒有機會接觸到只有舊大陸才有的病菌環境(甚至大型牲畜都很少被馴服),所以一被感染立刻就中招了。看看當今南北美洲人口密度較大的墨西哥和中美洲,原住民比例極高,可以想見,再過幾百年,適合承載人類的地區如果充分發展,美洲大陸的人口絕不只是現在這樣。僅僅舉一個例子。烏拉圭,被稱為南美瑞士。氣候環境極佳。國土面積18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大約兩個江蘇;年均降水大約1000-1300毫米,總體略高於江蘇;全境為河口平原(但地勢不像江蘇那樣低以至於大範圍鹽鹼地);瀕臨兩條大河,河口流量與長江一個級別;年均氣溫和江蘇持平,但夏季無伏旱比江蘇平均低4度以上,冬季無大陸冷高壓,均溫高5度以上。總之,自然稟賦和江蘇類似,但各個方面似乎都比江蘇還要好一點。這樣一個地區,人口總量是多少呢?400萬,江蘇的1/20!人口密度則是江蘇的1/38!!!原有的森林全部燒光用來養牲畜,給歐洲提供肉製品,而江蘇呢?原有的河口和濱海鹽鹼地從河姆渡、良渚時期就開始改造地勢稻桑結合,又種糧食又產衣料。換句話說,如果烏拉圭都像中國那樣都種上水稻或者玉米等其他作物,人口可承載量會是多少?恐怕1億都不止!(況且由於烏拉圭冬季氣溫遠高於江蘇,夏季沒有伏旱,糧食可耕作的時間要遠遠高於江蘇)。這還只是小小的烏拉圭,周邊的阿根廷、巴西都是幾十倍的國土面積,適宜生產糧食的面積也是烏拉圭幾十倍量級的,如果像中國那樣開發,可以承載多少人口?可以粗略估計一下,將亞馬遜平原全保護起來,僅僅巴西高原(比我國三大平原加起來還大,全年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年降水1500毫米左右,遠高於我國長江下游)養活的人口恐怕就能超過10億,再加上亞熱帶地區的南部平原,巴西在不破壞亞馬遜的情形下,就能養活比現在中國多的人口。其實看看現在巴西高原的作物就知道了,世界大豆、棉花、黃麻、咖啡、蔗糖、橡膠等的重要產地,而這些都是經濟作物,說白了就是歐美的農業殖民地,如果真的改成都種糧食,想想看會養活多少人口?


個人愚見:東亞、南亞誕生過兩個農業時代的文明古國,且周圍有大片領土均宜耕種。因此在中古時期就養育了巨量人口。東南亞是中印文明過渡帶,受輻射影響,且熱帶生存容易,因此人也多。
相比之下,非洲太原始,高生育率也高死亡率,雨林隔斷了部落間交流,無法形成統一文明、積累人口。
歐洲太冷,出生率不高,但近五百年內發現了美洲大陸因而爆發了工業革命。
中東、北非多沙漠,文明只能分布在河岸,不像中印。
美洲、澳洲開發得晚。
南極洲我就不解釋了。


謝邀

人口多,必須要有足夠的糧食。
全球最適合農耕的大片區域:1、中國長江黃河流域,2、印度河平原與恆河平原,3、美國中部平原,4、西歐平原,5、南俄草原,6、拉普拉塔平原。
共同特點:較大面積的平原,除了2都降水適中或偏少且四季分明,2雖然地處熱帶,淋溶作用明顯,但是沖積平原的地形+年輕的地質年代使2不像亞馬遜平原那樣貧瘠。

東亞和南亞的人口密度遠超其他地區,主要原因:1、自然環境,2、水稻種植,3、歷史悠久,4、抗病能力

自然環境:
1、2和4、5相比,緯度更低,熱量足夠,農作物生長時間長,古代糧食單產高。3條件很好,但是缺少東西走向的高山,冷暖空氣均橫行無阻,突然、頻繁的寒流、熱帶風暴一旦發生會橫掃整個大陸,對於古代農業是毀滅性的。6遠離任何一個文明地區,且缺少可以馴化的當地動植物。高緯度的地區,需要更多的食物、更多的衣物、更多的酒。

水稻種植:
1、2都是水稻為主的農業區。水稻產量比小麥要高,解放前,北方的小麥畝產大約100斤左右就是很高了,南方上海郊區可以達到300斤,兩湖一帶也可以達到200斤左右。而且水稻種植是人力密集型的:水稻種植區必須是濕潤區降水量足夠,或者乾旱區有足夠的水源可以修建水利設施。尤其是在低緯度地區,開墾一塊水稻田往往需要排干沼澤、用熟石灰改良熱帶、亞熱帶的紅土,對人力的需求十分巨大。而水稻的高產又可以幫助人口的增長,兩者互相促進。

歷史悠久:
任何農業區,一開始都是粗放耕作、廣種薄收,隨著人口增加,逐漸採用各種新技術精耕細作,這需要人力的支持,而糧食產量的增加,又能夠養活更多人。1、2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已經是繁榮的農業區,4到了中世紀才開始被逐漸開墾,在近代以前,3、6是印第安原始狩獵採集部落的居住地,5是突厥游牧部落的傳統牧場,都是在近代才逐漸被歐洲移民開墾成為農業區的。農業的歷史都不過200年左右,還來不及生出那麼多人。4的農業歷史僅次於1、2,但是4的緯度最高。

抗病能力:
由於以上原因,1、2的人口密度大於世界的其他地區,導致這兩個地區的人由於長期密集居住,對於各種傳染病的抵抗能力遠大於其他地區。在古代,傳染病是抑制人口增長的最主要因素。人口密集區的人類對於天花、霍亂、鼠疫、流感、肺結核等各種疾病的抵抗能力明顯高於呼吸新鮮無污染空氣的狩獵採集人群。中國人、印度人對於各種瘟疫的抵抗能力都是吊打歐洲人的。在史料記載比較完備的中國,明末的天花+鼠疫+梅毒的大瘟疫之後,再也沒有能夠讓中國人人口明顯減少的瘟疫了,哪怕是可怕的霍亂,哪怕是死後世世做惡鬼的日本731部隊,中國人看似瘦弱的身板其實抵抗力是很牛的 !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優秀的基因!


從問題可以看出題主糾結在:為什麼同樣的平原地形、相似的氣候,人口分布卻差異很大。

我的角度平原山區多少水資源的積澱人口統一與否

原因
一,東亞、南亞平原少、山區多,惡劣自然環境下人有生存壓力,才會努力去生娃,壯大自身與自然相互抗爭;歐美平原過多、山區少,安逸的自然環境下人就少了與自然鬥爭的動力,就不會被逼著大量生娃,這跟家長溺愛孩子最終孩子自己得不到成長是一個道理。
二,平原地形有利於人的住宿和交通,但人的食物飲水需求則更側重於水源多寡,像歷史四大文明古國都在河流區域,我想可能跟水資源積澱多少也有關,東亞西高東低、南亞北高南低的一個地形,讓長江、黃河、恆河貫穿東亞、南亞全境,而只是單純的平原地形,水流是積澱不了多少、也走不長遠、灌溉不了多少人的。
三,東亞、南亞尤以古中國、古印度統一最早、交流最多。在最初,為了與大自然抗爭、人們要努力生娃;之後,帝王為了爭奪有限的平原肥沃土地與水資源,人們大量接觸交流、並相互爭奪,而不管是為對抗或者聯合、人們所做的生娃的努力都直接導致了一個結果:人口的爆炸增長。

以上淺見僅供參考。


你有這個感覺很正常,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
在近代科學革命以前,適合人類居住大量繁衍的地區不多!除去與世隔絕的美洲大陸,基本優良的地區只有東亞地區,南亞地區,歐洲及地中海沿岸地區!這裡尤其要提到東亞和南亞,在近代以前,佔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非洲地區比例也不低,因此歐洲人和中東人在近代以前大概只佔人口比例的三分之一!
而世界和地區的人口變化,主要歸功於大航海移民和科學革命!
大航海導致了歐洲國家大規模移民美洲大陸,並基本滅絕美洲土著,順帶佔據了大洋洲地區!
科學革命對人口的顯著影響在二戰之後,二戰前世界人口大概20億上下,中印兩國就有10億,而英法德日蘇美六大強國不包括殖民地也有6億左右!實際上除去八大國,其他地區人口不到5億人!讓我們來看人口變化……
中國人口因為計劃生育壓制,從5億上下增長到了接近14億,人口增長大概三倍,估計很快要逆增長!
印度人口從3億增長了12億,人口增長接近4倍,估計印度人口將來峰值在16億上下,威力如何?
六大國除了英法德,蘇(俄)美日人口大概增長不到一倍,六國人口大概8億。而俄羅斯日本已經開始逆增長,英法德本土白人和美國歐洲白人後裔也在萎縮中!
世界其它地區人口從不到5億增長到了超過30億,超過6倍,且人口還在高速增長中,糧食危機已經爆發,例如埃及!


歐洲人增長速度也很快,只是白人開拓了太多的海外領土,都移民到其他大陸了,設想一下如果是中國開拓了美洲澳洲,很多人移民海外,也許世界就是另一種局面了。


強答一下,首先,食物、溫度、水、空氣是人類生存必要條件。先說溫度,溫度太高太低都不行,太高微生物寄生蟲感染幾率大大增加,太低人類抵抗力又大大下降(可能生物酶活性、抗體活性都降低了吧,我猜的),雖然工業化時代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但相比溫帶成本又高很多。
再說空氣,這個基本上地表大氣圈層都符合這個條件,除非海拔極高,所以3000米以上基本上就不太適合人類生存了,因為空氣太稀薄,而且也很冷。
然後是水,人類不僅需要穩定的淡水補充,而且也是食物來源的基本條件,上述兩點排除外人類基本上都是哪裡有水哪裡人多。

這個非洲人口密度圖基本上可以印證上面三點了,人口基本集中在高非洲(氣溫適中)、沿湖(淡水、湖泊小氣候)、沿河(尼日河、尼羅河)、沿海(氣溫適中、降雨比內陸多)。
最後是食物,人類作為食物鏈頂端,基本上是跟水的分布有很大重合度,畢竟生命來源於水,但食物的不同又使人類分布有所不同,農業供養的人口比畜牧業供養的人口要多,這是食物鏈的基本常識。而農業產量跟土壤、光熱、水、生產方式、耕作物種不同又有區別,法國本土面積是河南的三倍以上,而糧食產量卻是一個數量級,人口也不過相當於河南2/3,可見地理條件不同導致食物產量不同,對於食物的分配方式不同也會導致所供養的人口不同。
基本常識科普完畢,我就說一下對於為什麼歐美沒有東亞南亞人口多的個人看法。
首先,地理上歐美包括澳大利亞地理條件實際上並不適合大規模人口增長。澳大利亞就是縱然四面沿海由於位於副熱帶高壓且無高山阻擋就是一塊乾旱的大陸;美國一半都是高山和乾旱地區,加上山脈分布不合理使得中部一旦過度開發就形成黑風暴洪水等等災難;北歐加拿大俄羅斯太冷,生活成本高;中西歐氣候條件並不適合集約化的農業活動,只適合大規模畜牧業,人口承載力並不高;地中海地區雨熱不同期,且由於地質原因可耕作土地不多。總之,雖然歐美環保做的真心是好,並不能說明是適合人類大規模居住的。
其次,歐美工業化很早,早早的工業化帶來的是早早的老齡化,工業化的一個副產品就是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帶來的撫養後代成本高昂,窮人生孩子是投資,富人生孩子是消費,導致歐美整體生育率低迷,這也是為什麼至今整個歐美也比不上中國印度這樣人口大國的原因之一。


東亞南亞東南亞人口集中是因為自然條件適合發展種植業,歐洲差一些,美洲是歐陸殖民地,地方大,顯得空曠,其實人口也不少了!


跟文化有關係,東亞愛生娃,其它地方都是殖民戰爭打出來的,那些殖民者沒有傳宗接代的觀念,只有資本累積的想法。


要明白什麼是適者生存


推薦閱讀:

國外航天員如何解決體臭問題?
如果人類滅絕了,地球會變成什麼樣?
為什麼成功人士的家庭基本不存在「青出於藍勝於藍」?
為什麼人認為暴露生殖器是羞恥的行為?
人類染黑牙的歷史是怎樣的?

TAG:地理 | 氣候 | 人類學 | 世界歷史 | 地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