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星系團研究里的 angular two-point correlation function?

能否相對簡單的介紹一下,以及能否舉幾個常見的情況下(比如一個星系團,或全是場星系)函數的形式。


星系分布的兩點相關函數(Two-point correlation function,2PCF) 可以寫成(以下δ為星系密度,θ為星系位置):

f(Δθ) = &<δ(θ) δ(θ+Δθ)&>

以上公式我們可以理解為:選任意一個(坐標為θ的)星係為中心,在它相隔距離為Δθ的地方,有多大可能找到另外一個星系。f越大,可能性越高。

---------- 以下為舉例 ---------

以重子聲學振蕩(Baryon acoustic oscillations,BAO)為例,宇宙初期(z &>=1100)物質震蕩,造成後來到了宇宙中晚期,在一定距離的星系都會聚集在一起(cluster)。如下圖,兩個白點之間的距離是Δθ,如果你把它想像成一個尺子,你把這個尺子在圖上任意移來移去,每次移動,就記錄下來它兩端的星系密度,把所有這些值求平均,就得到了2PCF,f(Δθ)。

(但是注意該圖是誇張了的,實際的clustering沒有這麼強)。

實際測量的BAO如下圖(來源:Eisenstein++2005,http://arxiv.org/abs/astro-ph/0501171)。紅綠藍三條線是不同的模型,紫色是沒有BAO(星系在宇宙中比較均勻地分布)的情況。Eisenstein小組用SDSS的數據,率先測出了星系喜歡在大約100Mpc的距離扎堆。

類似的是2PCF的傅立葉轉換(Fourier transformation)——功率譜(Power spectrum)。功率譜的使用甚至更加廣泛,因為它的計算相對2PCF要快很多。比如探測宇宙微波背景的Planck望遠鏡的結果(如下圖,來源:Planck),就是用功率譜而不是2PCF發的。你看到在 L=200,600,800等地方有峰值,這些就是微博背景中任意兩個高溫區的常見間距(也可以是兩個低溫區)。


https://www.google.com/url?sa=tsource=webrct=jurl=http://www.ncsa.illinois.edu/People/kindr/projects/hpca/files/ECE498AL_report.pdfved=0CCUQFjACahUKEwiPwYOe34XHAhWiLqYKHalOADcusg=AFQjCNFRnBagb4HfRqR__IaH9xoyh2ZyEAsig2=eYHQ3EoscCHbdXDMLy1cGg

這篇文章很詳細也易懂


推薦閱讀:

TAG:數學 | 宇宙學 | 天體物理學 | 星系 | 觀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