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時候有沒有龍的幫助,應龍又是誰?

跟九鼎又有什麼關係?


反對 @周公瑾 答案。這種回答思路適用於科幻讀物與文學創作,而非歷史。我曾真的就此寫過一篇短篇玄幻小說,主要元素就是應龍與馴龍術,不過我知道與歷史無關。
—————————————————————————————————————

根據我的看法,見於史書的應龍實際指的是一個上古部族。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先看一下別的東西。

《山海經·大荒東經》:「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獸、木實,使四鳥:豹、虎、熊、羆。」
《左傳·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上述記載出現了許多動物的名稱,但根據上下文,顯然不應指具體動物,而是指某些人或是衍生出的部族。關於這些記載的所反映的真實歷史,可以參見《左傳》的另一段記載:

《左傳·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雎鳩氏,司馬也。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為九農正,扈民無淫者也。」

以上是對東夷少昊鳥圖騰族群的記述,文中所提到的一些鳥圖騰部落還見於後世,如果沒有前文的鋪墊,豈不會將「「昔爽鳩氏始居此地, 季萴因之……而後太公之」(《左傳·昭公二十年》理解成齊地曾是某種鳥的棲息地?上文的那些動物名稱,也應屬這種情況,只不過記載缺失而已。

此外,還有眾所周知的:

《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左傳·文公十八年》:「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

現今最得到認可的觀點,阪泉之戰時的「熊羆貔貅貙虎」指的是以這些猛獸為圖騰的諸多部族(例如黃帝為「有熊氏」)。關於第二條記載,《左傳》直接指明這四位是「凶族」,而在《山海經》、《神異經》等書中卻將混沌、窮奇、饕餮解釋為某些奇怪的生物,。由此也可以窺探同樣見之於《山海經》的應龍的真實身份了。
關於應龍最早、最詳細的記載在《山海經》: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目開而日出,目閉而日落。」

「……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結合上面事例,以及《山海經》反映的與蚩尤、夸父的糾葛,我們有足夠信心認為這裡的應龍並非是某種具體的龍,而是指一個古老的部族。央視《探索發現》曾將應龍蓄水解釋為在上游築壩,人為造成水災,這種手段在後世戰爭中數見不鮮,例如韓信濰水之戰。傳說時代的神秘主義記載加之後世不斷附會增益,成為今天看到的呼風喚雨的形象。

那麼應龍部族究竟是怎樣呢?把應龍作為龍的記載又當如何解釋?抱歉,上古史料實在匱乏,只能根據零星記載加以推測。

上文舉得諸多以動物「冠名」的部族例子,有些源於圖騰,有些源於稱呼(或官職),對於應龍,我認為是前者。總結諸多以「龍」身份出現的古籍記載,我傾向於相信古人心中確實存在這樣一種神奇的龍類生物,同時也成為了一種圖騰,獲得了一個古老部族的冠名權,只不過古書將這種神話生物與其所冠名的部族不加區分,引起後世的混亂。

《廣雅》:「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

應龍有兩大要素:龍類,有翼。由此而看,應龍似乎是黃帝龍圖騰(也有可能是太昊圖騰,「太昊氏以龍紀」)和東夷少昊鳥圖騰的結合,如果腦洞大開,此事必有蹊蹺。只可惜沒有其他記載。

通過古籍,還可以看出應龍部族是黃帝的鐵杆支持者,參與冀州之戰並發揮重要作用,又立下擊殺蚩尤、夸父的功勞,烜赫一時。
同時,應龍部族也因此受到優待,享有較高地位、世代繁衍。到大禹時期,應龍部族再度出山,協助治水,又為黃帝嫡系政權立下大功。

《楚辭·天問》:「河海應龍?何盡何歷?鯀何所營?禹何所成?」

關於應龍治水的實情究竟如何,因後世神話渲染,已不得而知。

此後,這個地位尊崇的部族緊跟著時代的步伐,發展成一個方國。《漢書 地理志》、《水經注》、《史記》等書註疏中,都提到《汲郡古文》云:「殷時已有應國。」今本《竹書紀年》亦載盤庚七年,「應侯來朝」。據說古應國在今山西應縣,北龍首,南雁門,暗合應龍圖騰。
到了周代,應國搖身一變成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的封國,位於葉縣、魯山一帶的「古應鄉」,首都在滍陽。滍陽嶺上出土的應國貴族墓地,現已列為國家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春秋時期消失,估計為楚國所滅。


對於大禹治水的神話我們都聽過,大禹指揮著先民們和無數巨龍一起開挖河道,引流入海。本人讀這個神話的時候是很震撼的,腦海里浮現出無數巨龍挖土引流的畫面,我一直覺得每一件神話故事都是有根據的,即使再離奇的神話,也是遠古先民根據當時事實記載下來的,只不過在傳承的時候會出現些許改變而已。那麼,龍真的存在嗎?大禹治水時代的工程龍,到底是真龍,抑或是其他東西?關於大禹治水的龍,本人最近再讀這段神話,發現一些疑點,這些用古代神話解釋不清的物種,用現在我們常見的一樣事物,完全可以做出完美解釋:
1.首先《巫山縣誌》中記載的 一條應龍在梳理河道時梳理錯誤,被大禹斬殺,此時稱呼應龍為黃龍,記住這個詞 黃龍!!
2.大禹治水時,有許多應龍都來幫助大禹,具體的施工辦法是:用尾巴在地上劃土,開闢新的河道、引水入海。
綜合兩點,聯繫起來我們看:大禹指揮著許多黃色的「龍」,在平坦的地面用黃龍的尾巴在地上挖出河道。
告訴我你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沒錯...挖掘機!施工!治水的應龍就是我們現在的挖掘機!大禹壓根就是穿越過來的人!!
至於史書上記載的 那條因為施工錯誤而被斬殺的應龍,應該就是因為挖掘機的機械故障而把機械臂拆卸下來修理的一幕!!


這種遠古洪荒時代的歷史,信史不多,似乎對那種腦洞大開,獵奇向的答案特別感興趣,
靈感來這一問題夏朝記錄的缺失,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前方高能預警,準備好開腦洞了嗎?

關鍵詞:大禹,治水,應龍,飛天制九鼎

1 先從禹開始說起

禹,蟲也。——說文解字卷十二

禹為什麼是蟲呢?根據神話傳說中還有一位與鯀禹共工齊名的水神共工,他有一個兒子,叫句龍,又叫后土。(祭祀的時候經常會出現皇天后土,就是這個后土)

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據有的學者考證,這個被後世歷朝歷代祭祀的「后土」句龍和禹實為一,都是古人對神祗的崇拜,而這個神祗的形象就是龍。句龍之句,據說有龍捲之意。蔽也。識如此古老文字之意,還得從甲骨文或金文入手。很巧,大禹,句龍,后土都有甲骨文和金文之形狀留世。

甲骨文部分可參見Etymology

金文「禹」字

乍一看,一個三角的腦袋還有一個長長的尾巴,禹不是蛇(或蟲)還能是什麼?但蹊蹺的是,還有一橫,或是一個叉,何解呢?先不急,再看「句」。
甲骨文

金文

到這裡,還是不能聯繫起句龍到底何解,再往下看甲骨文「後」字
甲骨文

金文

其實到這裡,后土的意思其實可以解釋了,就是「司土」,下圖是「司」的甲骨文形象。

后土之意就是司土,也就是能治理土地的人。這種人在古代就是共工階層,共工與鯀禹都屬此類。更進一步,」句「與」司「或」後「是不是也有點相似呢?句龍是不是司龍?因為司龍之能不同凡響,遂將司字異化為句,專門表示司龍之」司「,即句也。如果我們解句龍為司龍之意,那麼」禹「字金文里那一橫也好解釋了,那就是司龍之人用來馴龍的工具(或是一個人騎著一條飛升的龍)。禹字不是單單的象形文字了,是一個會意字。

2 應龍

龍這種生物,不止我們的古代文明有這樣的意象,古老的瑪雅文明也有,世界各地有如此多得古老文明都對這種神秘生物有過記載,我覺得這不是一種巧合

上圖是瑪雅國王Pacal the great(23 March 603 - 28 August 683)時期修建的神殿頂蓋上的石刻。此圖一出立刻引來好奇,因為圖上分明是一個年輕人(銘文中記載是太陽之子)騎著一個會飛的摩托車,尾部還噴著火。如果仔細端瞧,我們會發現這個年輕人把著的「摩托車」頭實際上是個十分對稱的圖案,左右各彎曲伸出,突出末端左右各有一個類似紅山玉龍的圖形,而且這個「摩托車」身有鱗片化的圖案。「摩托車」的尾部則是回折彎曲的。這明明是對一種動物栩栩如生的描繪,是不是很像一條龍呢?

應龍圖

在這裡補充一點,什麼是應龍呢?

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述異記

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廣雅

「乘雷車,服駕應龍。」(高誘註:「應龍,有翼之龍也;--淮南子·覽冥訓


可見應龍還是屬於比較高級的龍種,有翅膀,可以飛,並且有人駕馭。為什麼那時候的大江大河會有龍呢??

查有關龍之種種傳說,龍常見於海中。為何當時身處河南腹地的大禹能遇?問題就在於當時地球氣候的大環境導致的大規模海侵。也就是說大禹治水的時候,洪水不單是由黃河泛濫引起的,還有一部分海侵所致。這也可以解釋為何現在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或是疑似夏墓的故墟中往往會有貝殼出現(而且是身份的象徵)。貝殼一部分有可能是從靠海的東夷部落交換來的,也有一部分可能就是由於海侵,河水逆流帶來的。

(營口龍骨照片)

古書中也有那個時候江水逆流的記載(孟子中就有)。肯定了海侵說,那麼龍這種與海密切相關的生物來到中原腹地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還想再推測一下龍這種生物的生長發育周期。首先龍的生長發育周期特別長。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

其次龍的整個周期不都是在海里,而是似乎要經過一個陸地產卵—&>土中緩慢發育—&>山洪衝下大江在大江中迅速發育(這是關鍵,能不能成龍在此一舉)—&>復歸大海 這麼樣一個循環。所以當時的大禹或是共工因為海侵有幸能遇到復歸大海的已經發育成熟了的龍——應龍。沒有發育好的可能就成了各種各樣的「類龍」。所謂龍生九子各不同也就是從此而來的吧。

接著回到正題,由於治水的緣故,很可能,在距今10000~4000年前的時代,大江大河中往往有龍這種巨獸。共工與其打交道久之,熟悉了其秉性,竟能馴化或甚至飼養龍(史記夏本紀中有孔甲豢龍的記載。但孔甲之豢龍似乎未得先祖真諦。)。司龍用來幹嘛呢?治水。

河海應龍,何畫何歷?鮌何所營?禹何所存?——楚辭·天問

傳說應龍以尾掃地,為大禹疏導洪水。為何是以尾呢?屈原表示不解。我在這裡妄解一下,從前面西歐,瑪雅以及中國應龍的傳說中,都有鱗蟲類的力量是來自於尾部的傳說(Pacal the great的壁畫中更是有意讓那」摩托車「的尾部噴出了火焰)。龍(鱗蟲)的尾部有力量,這也許就是各個神話故事傳說中為我們保存的一個比較真實的關於龍的細節。而且龍似乎具有驚人的吸水的能力。

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山海經·大荒北經

尾巴可以犁地,身體可以蓄水。這實在是上天賜給人類的優秀的治水」工具「。也許大禹正是靠了這個應龍,治水時省了不少的工夫呢。也有人說應龍可能是個人名。但有如此大功卻名不見史書實在是沒有道理。因此應龍似乎又真的是龍了。因為按照我的想像,應龍還幫助了大禹一件天大的事情。

3 飛天制九鼎

昔虞夏之盛,遠方皆至,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左傳·宣公三年

傳說大禹在治水成功之後,聚九州之鉄鑄成九鼎。這九鼎上詳細繪製了當時所知的九州地理以及風土物產。蓋大禹鑄此鼎的目的一當然是大彰治水之工,二更重要的是把多年得到的地理知識整理成圖,鑄在不易毀損的金屬鼎上以教化後世。有多少?足足鑄了九個大鼎才將其鑄完。這裡我們又不得不驚訝一下以當時的生產力條件,居然能在大禹一代完成治水與堪畫九州地圖兩大工程。如前所說,如果真的有應龍這種上古神獸的話,那麼似乎確實可以大大加快工程進度。除了治水,製圖也是如此。應龍除了尾有力,能蓄水之外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有翼能飛。能飛多高?想像一下下面的場景


在一個萬里無雲的日子裡,經過多次的馴練,大禹跨上應龍乘風直上雲霄。越升越高,越升越高,風聲在耳旁呼哨。大禹往下看時,地面的人群越變越小,巨川大山也變得如小溝土丘一般。再往上,人群已不見了蹤影,地貌也變得模糊不清。不知高飛了多久,大禹看到了一副終生難忘的壯觀:在天的盡頭,有一條天與地的界線!好奇心驅使大禹乘龍向那邊飛去。

但無論應龍如何用力的飛,始終都不能靠近那條線!多麼奇怪!此時應龍已精疲力盡,大禹只好按落雲頭,回到地面。


如此反覆多次,大禹漸漸悟出一個道理,也許大地並不是看上去的那麼一個平面,而是有些彎曲。又想起治水時聽東夷部落中出海打漁人的經歷,說回來時家人往往先看到的是高高的桅杆,後看見船頭。彷彿海也是個彎的。我在高空看到的那條界線也許並不存在,只是曲面的邊緣罷了。想通了這一點,大禹決定要把從高空看到的大地大海的真相鑄在有相似曲度的面上,而不是平面上。鼎,就是有一定曲面的器物。


4 夏桀食龍


再開大一點,禹還真有可能馴服過龍這種生物,並且一直把龍和神權結合在一起,穩固自己的統治。但是隨著時間久遠,代代相傳,馴龍的能力逐漸退化,甚至連辨別龍的能力都沒有了,這種言論的傳出,對當時天命之子神權加持的統治影響是巨大的,於是出現了這樣的情形,孔甲衰土,擾(馴)龍,食龍,夏桀亡國。



天龍八部里的龍是居在江海湖泊,興雨的。古印度龍樹菩薩當年就是去龍宮取了華嚴經,龍宮寶藏多啊。總之,佛眼很早就說過一滴水裡八萬四千蟲,也說過許多事情如刀口舔蜜,佛說天龍八部這些眾生雖然凡眼看不見,我是相信的。


應龍就是大象啊,古代人見識少,把象耳朵當成了翅膀。
整個故事就是大禹馴養大象拉犁開河。


這個題要分兩部分答,一是關於大禹治水,這是原始社會末期的事情。從歷史的角度上講,大禹治水,很顯然沒有龍的幫助。 禹與妻子塗山氏名嬌的女子剛剛成婚不久,便受命治水,離家赴任。他聰明勤勞,任勞任怨,和藹有信,以身作則。治水中,他吸取父親多年來積累的經驗,並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獨辟疏導治水的方法,就水勢而為,疏浚規划水道,開山築堤,引水分洪。在指揮治水工作的過程中,禹親自參加到勞動中,餐風露宿,多次從自家門前經過,眼看著妻子和已經出世並一天天長大的兒子,卻也只是揮手示意,便繼續投入到工作中,為我們留下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佳話。禹每天手握木鍤,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由於長期浸泡於洪水之中,禹的小腿沒有汗毛,腳趾甲全都脫落,櫛風沐雨,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前後經過十三年的時間,極大緩解了洪水危害。其間,禹得到了父親的死訊,仍然頂著巨大的悲痛,堅持將治水事業繼續下去。
第二個問題,關於應龍,本初的應龍應該是黃帝故事中的人物了。他是黃帝部落聯盟核心部落的首領,熟知水性,並懂得利用水勢作戰。在涿鹿之戰中,應龍發揮了關鍵作用。而且在最終決戰中將蚩尤殺掉的正是應龍。


想問問@范德彪 @一路花開 兩位為什麼會認為巫山縣誌里說大禹所斬的就是應龍?


.

震澤之龍
-------------

龍生九子,
源於震龍九乳(九對乳),
四千多年前乳頭最多的龍(野豬)、
也是世界上生殖力最強的龍。

《尚書·禹貢》載:

「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的記載,雖未明確三江所指,但其意已說明三江為震澤
尾閭排泄入海之道,這三條水道暢通了,震澤就不致有壅塞之害。

《楚辭·天問》載:

伯禹愎鯀,夫何以變化?
纂就前緒,遂成考功。
何續初繼業,而厥謀不同?
洪泉極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則,何以墳之?
河海應龍?何盡何歷?
鯀何所營?禹何所成?
.
.
【注】 大禹治水最偉大的工程就是「三江既入,震澤砥定」,鯀以堵治水,而禹則
「厥謀不同」,以疏治水。所謂「河海應龍」,大禹以震澤之龍御竹筏,考查清楚了江
河湖海之間的關係。夏禹在四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天地風雷水火山澤」,這八大自
然體,但易學大屍們有眼無珠,扯蛋什麼「先天八卦」,公然還扯上了二千多年。
.
夏禹在其傑作《連山》中,把「震 ? (雷)」與「兌 ? (澤)」重疊,揭示了.「雷下
有澤」..之自然現像,「 震澤(太湖)」.之名典出於斯。夏禹這兩個符號文字重疊後,
夏語讀音為「gui·mei」,殷宗根據夏語讀音創辭為「歸妹」。

「河海應龍」,當解讀為河海應「龍」。

.


應龍不是單獨的一條龍而是指一個族群。我記得大禹好像還整死過一條應龍


神話這麼講,應龍以尾劃地,引河入海。


從古文字角度,古代應鷹同字,所以,應龍就是鷹龍,所以才有「有翼曰應龍「
具體看我的文章吧,我博客的其他文章也可以看看
耆童 應龍_懷劍聽雨
古代有兩種記錄模式,有一種是把姓放在後,比如龍苗和苗龍,應龍也可以是龍應,我認為他就是黃帝的兒子昌意,古文字無意字,昌意應該就是常應也就是常鷹。常先是黃帝的屬下部落酋長之一,黃帝熊姓,他的兒子熊鷹嫁到南方蜀(沒裡面的蟲)山若水(也就是屈家嶺文化)繼承常先的部落就跟了常先的姓,改叫常鷹,古文字也沒有常字,常先至少應該是昌先。古代是母系社會,姓是隨老婆的,所以共工的兒子嫁到繼承了龍姓部落就姓龍,苗族直到近世都還是女尊男卑
廣東湛江至今保留有鷹熊舞
另外西漢四神雲氣圖的龍就是西方有翅膀的龍,中國的龍的概念應該來自西方非洲基因的征服帶來的,龍就是lord首領的意思,龍的原始概念也應該是翼手龍,畢竟翼手龍更有可能和鳥類一起從遠古存續下來,和人類爭鬥並被人類畏懼和崇拜


應龍,繁體字應龍,或者理解成鷹龍。其實就是鷹,古代類似於角雕的一種大型禽類。應龍部以鷹為圖騰,多馴養鷹。(古應國山西應縣後來在南北朝崛起一股勢力,沙陀族的李克用,號稱鴉兒軍,可見此地馴養飛禽的習俗)鷹放飛天空,可以獲得高空視野,才有了應龍以尾劃地,引河入海的傳說。大禹騎乘應龍其實就是和現在哈薩克養鷹人一樣,是應龍騎乘大禹才對。


馬應龍?痔瘡膏?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斯大林?
由吳清源聯想到民族觀和愛國觀,孰是孰非?
中外歷史上生動詮釋「不作死就不會死」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蔣介石對中國有哪些貢獻?

TAG:歷史 | 歷史人物 | | 夏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