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太陽為什麼不是短時間燃燒完?
分解下來是幾個小問題:
1.可以把太陽理解成燃燒的火球么?
2.接上問,為什麼溫度那麼高太陽沒有在短時間內「燒」完?
3.既然一直在「燒」,就應該有物質損耗,那為什麼沒有聽說太陽直徑變小或者對周邊行星引力減弱?
1:太陽發生的是核聚變反應,理解成燃燒的火球問題也不大
2:
太陽發生的核反應是四個氫核聚變成一個氦核這樣的反應:4p=He4+2(e+)+2v+24.7MeV,其能量釋放比較慢,消耗燃料也比較慢。更重要的是,這個反應能量閾值非常高,只有在太陽的核心處,才能靠引力把氫核壓縮到能夠發生反應的程度。所以實際上太陽只有核心很小一塊真正在燃燒,外面都是被裡面加熱成那個樣子的
3:聚變的能量虧損比起燃料本身的能量是少得多的。4個p的質量有3753MeV,反應過後才損失了24.7MeV,質量變化不到1%。也就是說就算太陽全燒光引力的改變也在1%以內,然後太陽的氫核全燒光需要幾十億年
如果想看詳細的,可以看看科學松鼠會的《太陽的故事》系列,從這一章開始看: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71791
簡單的:
1.可以把太陽理解成燃燒的火球么?
確切說,是一大團等離子氣體(A)包圍在了一團燃燒中的火球(B)的外面,其中B是太陽的核心產能區,這個區域內的高溫高壓達到了氫核聚變的條件,半徑約佔太陽半徑的30%;這個區域以外的物質是不燃燒的,它們僅僅是用自身重力把A區域壓住,使整個恆星保持穩定。
2.接上問,為什麼溫度那麼高太陽沒有在短時間內「燒」完?
因為燃燒速率相比巨量的太陽物質來說微不足道。從50億年前太陽誕生開始到現在,太陽因核聚變、物質噴發等活動損失的質量加在一起也只有3%;太陽的產能區每秒鐘會把600萬噸氫核轉變為氦核,這其中的質量損失只有4萬噸,也就是4x10^7kg,而太陽的質量是1.9891×10^30 kg,你可以算算
其實太陽的核心聚變區單位體積產能效率非常低,甚至比人體將食物轉化為能量的效率還低,但是總體積太大了,產生的能量也就非常可觀。
3.既然一直在「燒」,就應該有物質損耗,那為什麼沒有聽說太陽直徑變小或者對周邊行星引力減弱?隨著太陽的物質逐漸損失,太陽直徑會逐漸變小......嗎?錯,不但不會變小,反而會越來越大,同時也會越來越亮,溫度越來越高。原因是:核心產能區的氫不斷轉變為氦,而氦在太陽內部是無法進一步聚變的,會堆積在核心區域占坑不拉屎;核心區域的氫比例就少了,產能效率降低了,這會引起外層物質向內的進一步壓縮。然而壓縮後會給核心區域帶來更高的溫度和壓力,因此最終結果是聚變速率反而超過了之前的速率,進而使太陽整體溫度提高,溫度提高會導致外層物質壓強增大,體積也就變大了。
1,不可以認為是燃燒,燃燒特指化學反應,核聚變是物理反應。
2,太陽核聚變的驅動力是引力產生的對球體核心的壓力,所以核聚變區域只集中在球體核心而不包括表面。當太陽核聚變劇烈時,太陽會向外膨脹,從而核心壓力降低,核聚變速度減緩,膨脹的太陽會受引力影響再縮回去,核心壓力就又增加,核聚變變劇烈,開始下一輪膨脹。當達到平衡時,太陽核聚變就會基本控制在一個穩定速度,而不會一下都燒完。
3,太陽聚變損失的靜質量比例並不大,長期來看是會導致行星軌道半徑變大的,但同時行星公轉速度也在減慢(因為潮汐力),意味著離心力減少,從而與向心力的減少抵消,所以對最終行星軌道影響沒有那麼劇烈。先對第一個問題做詳細回答吧= =這三個問題可大可小的,後面倆就一筆帶過了
【1】太陽是不是一個大火球?
1) 歷史上人們是怎麼猜的
猜想1:太陽上都是煤炭,但是按照太陽的光度,燒5000年就沒了
猜想2:太陽的能源來自流星撞擊,但是每年大概有1/100地球質量的流星物質落到太陽上,必然改變行星軌道周期變化,不可靠
猜想3:19世紀,亥姆霍茲和開爾文分別提出收縮說,認為恆星依靠收縮釋放引力而提升輻射能量。
猜想4:20世紀初,恆星分劃為巨星和矮星,收縮說認為恆星演化路徑為:星雲-紅巨星-藍白主序星-沿主星序演化-白矮星。但是根據位力定理,太陽以這樣的亮度輻射能量所能持續的時間為3000萬年,不符合實際
猜想5:20年代20世紀初,S. Perrin和S. Eddington提出恆星的能量可能是氫聚變為氦的熱核反應,但是沒給出具體計算。
猜想5續:20世紀30-50年代,氫核聚變和其他重核聚變反應得到研究,確定恆星能源及其演化問題
2) 到底是不是?
算是吧。
太陽目前的階段還是主序星階段。(這個可能不對 請各位大神指正)
恆星中心溫度達到800萬K以上的時候就會產生氫聚變為氦的熱核反應,產生大量的能量,使得恆星達到完全的流體靜力學平衡狀態,成為正常的恆星,也就是主序星。其實由於部分例子的速度非常大,以及量子隧道效應,使得發生氫核聚變的溫度降低到700萬K左右。當恆星中心溫度達到10^7K時,最先開始的是pp鏈式反應(質子-質子鏈式反應)以及CNO循環反應。太陽中心溫度為1500萬K,80%以上的能量是pp鏈產生,剩下的能量是CNO循環產生。
其實氫核聚變產生的熱量使得恆星內部的壓力足以抵抗引力,故恆星不再塌縮,成為一顆穩定的主序星。只要核心部分的氫還在燃燒,恆星就會一直停留在主序星階段,沒有明顯的演化。
恆星質量越大,主星序停留時間越短,對於太陽而言,這一時間是10^10年,也就是100億年。
【2】為什麼沒有短時間內燒完?
涉及到上文中提到的pp鏈式反應和CNO循環。具體涉及一些公式內容。簡單說,pp鏈式反應分為3個分支,三個分支都會產生一定的能量。CNO反應中,C、N、O都是催化劑或中間產物,總量在經歷一個循環後不會發生變化。反應中中微子和光子會帶走部分能量。在上文也提到,主星序停留時間是100億年,不著急的。
【3】為什麼沒聽說物質損耗?
還是要貼出一堆公式才能解釋清楚。目前在主星序階段還是流體靜力學平衡狀態,不會產生大的改變的。
待修改啊。
負反饋,使得太陽重力向內擠壓和聚變向外爆炸達到平衡!
太陽的重力作用,離太陽內核近的氫氣被擠壓,高溫高壓使得氫氣開始聚變,聚變爆炸將周圍的物質拋出,抵消部分重力,重力作用減弱,聚變開始變緩,萬有引力把炸開的物質吸引回來,重力作用加強,又聚變,則,重力向內擠壓,聚變向外爆炸達到平衡,使得氫氣不會一下全部被聚變掉。
所以比太陽質量大的恆星,重力足夠大,聚變爆炸的力量在重力面前太弱,不能把氫氣拋出,則聚變不斷的產生,反而「燃燒」得更劇烈,壽命更短。推薦閱讀:
※在宇宙里飛行有沒有可能回到昨天?
※古時候的人怎麼知道一年(地球的公轉周期)是 365 天的?
※網路小說《我當上帝那些事兒》是不是瞎寫的?
※如果某一天你被傳送到某個發達的外星文明,並且不知道自己在那個位置,應該如何向外星文明指出地球的位置呢?
※超新星形成時,星核向內坍縮時,向外的衝擊波是怎麼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