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海灘是沙子,有的卻是石子?

這個問題我看見有人提問過,但是很罕見的 竟然沒有一個回答著。原諒我地理課都在睡覺。現在想補回這一塊常識。是這樣的 今年假期去了一趟尼斯 發現那裡的海灘全部都是石子 沒有一點沙子 不清楚是什麼情況。要說海 見過的也不少了 但全是石子沒有一點沙的確實沒見過(貌似大連有?每次準備去大連都很奇怪的因為各個原因阻礙,留著以後看吧)
上個真相(可別說這是鋪的 我不信)

非常感謝諸位的回答!實實在在的學到些東西了!受教各位 哈哈 學到新東西的感覺很爽啊。


沉積物在形成-搬運-沉積的全過程中,存在著一個大趨勢:即礫級沉積物(直徑2mm以上)終歸會在流水和波浪的作用下被磨成顆粒直徑更小、穩定組分更多砂質(2-0.001mm),我們可以管這種連續的過程叫做沉積物的成熟化。但這畢竟只是個一大原則、總規律,無法解釋某一種發育礫石堆積的環境為什麼發育礫石而不是泥、砂、珊瑚礁等地貌,否則,我們又怎會在古代地層中看到那麼多的礫岩呢?

換種說法,只提某種具體的沉積物A隨時間變化發生的改變(變成B),而忽視了某種環境是否在 當下 具備發育某種沉積物的條件是不合適的。這其實是以靜態觀念看待地質現象和用動態觀點看待地質現象的區別。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裡可以不發育礫質海灘【也可以一直發育,這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轉而變成陸地或者深海,但在遠處新的海岸線處完全可以(不是必然)繼續發育礫質海灘,又該當如何?

某個海灘發育何種沉積物,這取決於幾個方面:
1.該海灘沉積物的物源距離和搬運方式:是沿岸流搬運來的遠處海砂,還是源遠流長的長江黃河搬運來的巨量泥砂?是沿海山脈直接入海的沖積扇,還是遠處山區發育過來的辮狀河?是附近珊瑚礁被波浪打碎搬運過來的白砂【碳酸鈣骨架破碎的顆粒】,還是幾千年前沿著海岸冷凝的岩漿岩?

因!為!地!球!上!有!形!形!色!色!的!海!灘!
也!有!著!形!形!色!色!的!物!源!方!式!

來看看:

夏威夷的綠色海灘,主要成分為新鮮的基性岩漿岩中的橄欖石——從沉積物成熟度的角度,這種十分不穩定的礦物是不應該出現在搬運作用的末端環節的,但它就是發生了~

某火山島的黑色沙灘,沒錯,不是黑色淤泥而是黑色沙子。主要為輝石的沙粒。

美國哪裡的一處玻璃海灘,玻璃呈礫石狀,直徑大多數在2mm以上,顏色各異。猜猜是怎麼形成的

以上的海灘,不一定不會留下地質記錄:雖然最後一個留下地質記錄的可能微乎其微,但不能排除。

2.該地區是以潮汐作用作為還是波浪作用為主?是海灣還是廣海
水的強度,決定一個地區發育砂還是礫。

具體到法國尼斯這個地方

從圖我們可以看出,Nice地區距離山區很近,多條短距離山區河流直接入海,這些山區河流搬運距離短,攜帶的沉積物應以礫石為主混有一些較粗的砂,泥質含量可能不高。正是他們提供了大量的礫石進入海洋,為礫石質海灘提供了充足的物源。此外,該地區的陸上地區應該也是由來自這些低矮山區的沖積扇逐漸堆積形成的,主要發育礫石堆積。左邊聖羅蘭杜瓦地區的河流規模較大,距離也長,這種河流的搬運距離顯著,沉積物有充足的時間來磨圓、變小,形成大量泥砂——圖中河流入海處的渾濁可見一斑——而尼斯地區縱有河流入海卻也清澈如斯,無他,只因河流太小兒科


這是受海岸坡度控制的,具體情況我晚上補充。

各前輩大神已經總結了,【水動力強,海灘的沉積物粒度就大】。現在,我來嘗試回答【什麼地方水動力強】。

在廣闊的深海,波浪是頂尖底圓的對稱波。當水深減小到波長的frac{1}{2} ,波浪觸及海底,影響海底沉積物,同時波浪自身的形態、能量也發生變化,通常我們把這個水深稱為【浪基面】。一個完整的海岸,隨著水深的變淺,依次出現升浪破浪碎浪衝浪幾種形態。

為什麼波浪的形態會發生變化?這不重要,我們只需要記住結論就好。【破浪帶】內波浪開始倒卷和破碎,能量最大,對海底的沖刷及對碎屑物質的簸選,淘洗作用最強烈,波浪向岸的推動力克服摩擦力和重力,使得較粗的碎屑向岸方向運動。破浪長這樣子。直覺就告訴我們正在發生倒卷的破浪好厲害。正常情況下,破浪之後是【碎浪】,碎浪作用會使波浪能量消失,沉積物粒度較細。大家記住他是弱渣就行了。

我們可以知道,當【破浪】直接接觸海灘的時,海灘沉積物粒度粗,而當【碎浪】接觸海灘時,沉積物粒度細。而這種接觸關係取決於【海灘的坡度】,【潮汐情況】。海底較陡,不形成碎浪帶,破浪發生在岸邊,形成拍岸浪,海灘為礫質;海底較平緩,可形成較寬的碎浪帶,海灘為砂質;中等坡度的海底,除了高潮時無碎浪帶外,其他時間都有碎浪帶存在。我直接拍了課本啦,大家湊合著看。

發揮地質學強大的分類總結能力

陡岸為礫,緩岸為砂,灣者為泥】。

當然這得是在非基岩海岸的大前提下的,還得是無障壁海岸,同時還需要物源供給。地質學就是這麼複雜~


總結一下各位的答案,簡單說來就是:

海灘如果離沉積物源區遠,搬運距離長,海灘附近水動力弱,海灘的沉積物粒度就小,為沙灘。

如果海灘離物源區近,搬運距離短,水動力強,海灘的沉積物粒度就大,為礫石灘。

另外沉積物的岩性也跟物源區的岩性密切相關。


你好!沙灘是礫石灘的最終形態。你現在看到的、第四紀的沙灘之所以有沙和礫的區別在於礫石灘還沒有經受長期的(地質意義上至少是百萬年時間單位)物理、化學風化、分選、以及磨圓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的礫石都會被破碎為成分以石英為主的細砂。


我補充一個非專業人士的回答:凡是北方的海灘(指高緯度,冬天要開暖氣的地方)的海灘幾乎都是石頭海灘,凡是南方的(指亞熱帶熱帶區域全年幾乎如夏天)的海灘都是沙子海灘,十里銀灘,潔白沙灘,那是我們對海灘的人嚮往。所以,法國的尼斯,那樣的石頭海灘居然冠名「藍色海岸」,那麼多富人爭先恐後去度假,躺在硬硬的石頭上,實在snob!我在溫哥華生活,礁石為主,也有沙灘。我去過泰國、古巴、夏威夷、三亞、多米尼加,墨西哥,法屬玻里尼西亞(大溪地) 無不是綿軟的沙灘,沒一個礁石海灘。 所以根據我的生活體驗,熱帶的海灘以沙子為主,溫帶至寒帶的海灘石頭為主,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請地質大的舉行科學論證 。


剛讀了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件「沙子都到哪兒去了」 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41106/c06gillis/ 前面的回答側重於解釋不同海灘上沙子的差異。但沒有提及沙灘也是每年都在變化的

節選幾段文章中的段落:

加利福尼亞伯克利——對於只在夏天去海邊遊玩的人來說,海灘彷彿是一種永久的自然遺產,就像落基山脈和五大湖一樣。然而,住在海邊的人知道,事實並非如此。海灘是最容易轉瞬即逝的地貌,而沙灘又是其中最為脆弱的一種。遇到大風暴,尤其是在冬天,它們會消失,待到來年夏季將至的時候又會神奇地及時重現。

然而今天,世界上75%到90%的自然沙灘正在消失。部分原因在於海平面上升和風暴活動增加,但更重要的是,人類對海灘的開發造成了大規模的侵蝕。許多地勢較低的堰洲島已經被海水淹沒。

下個夏天到來之前,看不到盡頭的自卸車隊會運來材料填補裸露的地表並修復沙丘。光是弗吉尼亞海灘,就被恢復了逾50次。近幾十年里,美國東海岸的堰洲島用掉了2300萬車的沙子,其中許多采自陸地,其餘則從沿海水域挖掘。挖沙的做法會干擾海床,產生不利於珊瑚礁生存並會破壞生物繁殖地的渾濁海水,從而損害近海漁業。

所以看到海邊理想的沙灘,不應僅僅考慮自然因素。也可能是人為鋪設的結果。


大連金石灘的沙子都是鋪的,老家來自河北秦皇島。

金石灘黃金海岸和臨近的國家地質公園就是一沙一石的樣子。


白沙多位於熱帶、亞熱帶海域,是珊瑚貝類等破碎化的產物,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等,因此顯白色。


海岸水動力條件以及距離物源的距離有關,一般來講:水動力越強對沙礫的分選越強,把細粒沙子淘洗走,而顆粒大的礫石留在原地;海岸離物源越近海岸沉積物粒度越粗大,反之越小。以上


海灘如果離沉積物源區遠,搬運距離長,海灘附近水動力弱,海灘的沉積物粒度就小,為沙灘。


海灘的沉積物粒度就大,為礫石灘。


難道不是鋪的嘛?
大部分天然的海灘應該是大礁石吧…………


總結一下各位的答案,簡單說來就是:

海灘如果離沉積物源區遠,搬運距離長,海灘附近水動力弱,海灘的沉積物粒度就小,為沙灘。

如果海灘離物源區近,搬運距離短,水動力強,海灘的沉積物粒度就大,為礫石灘。

另外沉積物的岩性也跟物源區的岩性密切相關。


推薦閱讀:

斐濟 塞班 夏威夷 關島 帛琉 薩摩亞或其他太平洋小島 從價格簽證難易中國人數量,海景來看,去哪最好?
被扔到地球上隨機一個地方,在不藉助現代科技的條件下(可以理解為赤條條),如何確定自己的位置?
希臘、土耳其有哪些美食值得推薦?
澳洲昆士蘭州的冬天有多冷?
在月球上過中秋會是怎樣一種體驗?

TAG:旅行 | 地理 | 地質學 | 地球科學 | 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