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該怎樣理解?

有解釋稱光變周期是其亮度變化一周的時間。請問這個周期是不斷循環的么?
還有把造父變星的搏動解釋為它在天空中不同角度的大小。
後面這個我實在是沒看懂了。


謝邀,先上兩個造父變星 (Cepheid variable) 的 gif幫助理解。
(gif 動圖需要點擊才能看)
模型:

觀測: (仙女星系內的造父變星, 油管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B2KVXOzCKI)

造父變星星等,時間關係~

說到底,造父變星是一種半徑周期變化的恆星。而且周期和恆星絕對光度有關。周期越長光度越大。測得周期就可知道其絕對星等,然後可以比較其視星等知道其離我們的距離。而造父變星的光度,和恆星的溫度和視面積有關,所以,半徑越大,視面積越大,光度越高,星等越小,周期越長,這些都是很好的聯繫在一起的。

對於天文觀測,了解到這裡就可以了,很多天文科普書到這裡就不再談論,只是告訴你造父變星周期-光度變化非常穩定,是理想的距離定標星。

-------------------------------------------
但是我們更感興趣的是造父變星的物理成因,為什麼它們的光度和周期有著正相關關係?

1917年,英國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愛丁頓提出,造父變星可以被視作一個理想熱機,那麼造父變星的周期半徑變化可以被認為是聲波在恆星內震蕩所致。震蕩的周期= 直徑/ 聲速。從流體力學角度出發(此處省略N個公式,參見ref. 3),我們發現恆星的周期和恆星平均密度的平方根倒數正相關,這被稱為變星規律。通過這個規律,可以導出周期(P)和光度(L)相關(此處省略N個公式, 參見ref. 2)。
log L = 2.1 log P + C
這個機制被稱為愛丁頓閥,但是,造父變星的具體加熱機制仍然是不清楚的,為什麼造父變星可以被視為熱機?

1955年,前蘇聯天文學家熱瓦金(Жевакин)才給出較為合理的解釋,他認為造父變星內有一層特殊的熱瓦金層,該層由電離氦(透明)和二次電離氦(不透明)組成。
我們定義恆星內的不透明度kappa,它和密度與溫度有關 (此處省略N個公式, 參見ref. 4)。
遵循克拉莫不透明度定律(Kramer"s opcaity Law): kappa = frac{
ho}{ T^{3.5}}
如下圖所示,在一開始,造父變星過度膨脹,在引力作用下,造父變星開始收縮,密度增加,溫度升高,這時候,對恆星的其他地方來說,由於溫度變化更敏感,導致不透明度是下降的,換句話說,恆星其他地方變得更加透明。
唯一例外的是下圖紅色的熱瓦金層,這裡,溫度升高導致電離氦(He+)被激發到二次電離氦(He++)。而二次電離氦對光是不透明的。使得恆星輻射散發不出去,能量被束縛在熱瓦金層內,溫度急劇增加,從而輻射壓增加迅速,抵消了引力並反向膨脹。

膨脹過程中,熱瓦金層中的二次電離氦失去能量,轉化為電離氦,使得熱瓦金層透明度提高。同時,這個過程釋放熱量,導致膨脹過程中,其他部分溫度減低較少,而密度則急劇減小,所以其他地區不透明度急劇下降,總體來說,恆星整體的透明度大為提高,輻射徹底散發出去,使得內部溫度降低,輻射壓下降,引力重新變為主導,導致恆星停止膨脹並收縮。開始下一個循環。

這個過程中,收縮過程較為緩慢,膨脹較快。所以圖3中恆星變亮(星等下降)較快,變暗(星等上升)較慢。學過熱機的同學會發現,這個循環過程和內燃機有很多相似之處。

-----------------
對恆星來說,不同溫度恆星的電離層分布不同,對於太熱的恆星(7500K),He電離區太靠近恆星表面,沒有足夠的質量來導致恆星變化。

對於太冷的恆星(5500K), He 電離區較為靠近恆星中心,這裡熱交換非常頻繁,溫度上面有點差異就很容易被擴散並抹平了。

這樣,對恆星來說,有一個特殊的區域,我們叫做不穩定帶,對應恆星有效溫度5500K~7500K之間,在這個地方的恆星有很多其他類型變星可以用類似的物理機制解釋,不僅僅是造父變星,還有室女W變星,天琴座RR型變星等,盾牌座δ型變星等,但是,不是所有在這個溫度的恆星都是變星,這裡面涉及到相當複雜的物理過程,在此不詳述。

如下圖(ref. 5), 赫羅圖中灰色的不穩定帶上,4倍~20倍太陽質量處於的晚年漸進巨星支的變星就是造父變星,由於大質量恆星的晚年壽命非常短暫,而且又要處於不穩定條上,所以造父變星的出現條件相當苛刻。但是,由於它們的亮度是太陽的1萬倍以上,即便是處在遙遠的其他星系(最遠到約29 Mpc, 約一億光年)上都可以被分辨出來。而且由於苛刻的條件導致它們的物理參數,比如顏色,大小,亮度等處在一個相對較小的區間內,所以它們是非常理想,可以較準確的確定光度和其他物理參數的恆星,這對測定其他星系離我們的距離非常重要。
有些問題關於望遠鏡能否在其他星系分辨出造父變星來,確實望遠鏡解析度不足,但是造父變星足夠亮,比火車站人群中的姚明還要顯著上萬倍,因此在星系的星光背景下會是一個明顯的黃白色亮點,參見圖二和對應視頻,在測定這個亮點不屬於銀河系,而是和背景星系一起運動之後(紅移和自行),就可以確定其屬於背景星系了。哈勃當年使用的100英尺望遠鏡,雖然解析度不如哈勃太空望遠鏡,但是集光面積是差不多的

也得益於此,哈勃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測得鄰近星系的造父變星的星等和周期,進而推算它們離我們的距離。證實了這些星系離我們非常遙遠,同時確定了哈勃定律,證實了宇宙大爆炸學說,打開了現代宇宙學的大門~
references:
1, Серг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Жевакин
Physical Basis of the Pulsation Theory of Variable Stars
2, http://www2.astro.psu.edu/users/rbc/a480/lec6.pdf
3, http://astronomy.swin.edu.au/sao/downloads/HET611-M17A01.pdf
4, Kramers" opacity law, http://astro.ago.uni-lj.si/vega/uploads/Podatki/Kramers.pdf
5, http://physics.sfsu.edu/~skane/teaching/a400/lecture20.pdf


凌晨曉驥的答案挺完整了,我簡單說兩句,算是直接答覆提問題。

請問這個周期是不斷循環的么?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這個周期還相當精確,重複性也很好。

還有把造父變星的搏動解釋為它在天空中不同角度的大小。

這句話有歧義,不太清楚提問者想表達的意思。

不過,凌晨曉驥的答案裡面有相關的內容,直接看就好了。


推薦閱讀:

太陽滅亡之後會怎麼樣?
中國古代能否及如何預測日食?
星系之間空曠的地帶會不會存在孤零零的恆星?
天文學家有哪些不同類型,他們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如何評價鄭永春的薩根演講《未來 100 年,我們能到哪裡》以及他對火星開發前景的展望?

TAG:天文學 | 天體物理學 | 恆星天文學 | 造父變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