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滅亡之後會怎麼樣?

太陽滅亡之後會有什麼變化?會產生什麼?會對宇宙有影響嗎?為什麼?如果真的滅亡的話又會是以什麼樣的方式滅亡?


首先,太陽是一個小質量恆星(M&<2.3M⊙)。注意,這種小質量的恆星,由於核心溫度不太高,He並沒有發生聚變。所以,按照pp鏈反應積累下來的He一直留在恆星中,如下圖:

圖1 小質量恆星燃燒殼層

所以,在開始偏離主序星帶的演化過程中,He核外的H殼層在燃燒,He元素積累,而He核由於沒有很強的輻射壓與引力對抗,故引力收縮,引力勢能轉變成熱輻射注入H殼層,外層膨脹,表面溫度下降,進入亞巨星分支(subgiant branch).在HR圖上表示為,光度近乎不變,而表面溫度降低的一條水平直線。

表面溫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後,不透明度增加,恆星內部的對流對溫度的影響佔主導作用,此時內外溫度的溫度梯度應很小,故視作溫度不變,恆星繼續膨脹,進入紅巨星分支red-giant branch)。在HR圖上表示為,表面溫度近乎不變,光度迅速上升的一條豎直直線。

二者表示如下:

圖2 亞巨星分支及紅巨星分支

當恆星進入紅巨星分支後,要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此時恆星的燃料依舊是H,而He依舊在積累。那麼隨著He的增多,依舊引力收縮的原因,恆星核心的壓力應快速增大。但是這個壓力有沒有上限呢?答案是有的。由於電子是費米子,高中同學都應該知道泡利不相容原理.電子之間會有電子簡併壓,阻止核的收縮。所以,核心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增大。(此時壓力主導為電子簡併壓,而非熱壓、輻射壓)

好回到恆星演化,由於H的燃燒,以及引力勢能的釋放,核心溫度一直在上升,最後,當核心溫度Tc大於10^8 K時,終於發生了He閃。

He閃發生在紅巨星分支的頂點,此時核心He開始爆燃(注意是爆燃,並非穩定燃燒),核心溫度急劇上升,熱壓又開始主導核心壓力,核心膨脹降溫,電子簡併解除,開始穩定的He燃燒。此時,由於He閃並未造成恆星光度升高,反而由於He核膨脹吸熱,恆星光度下降。此時,進入水平分支(horizontal branch

圖3 由紅巨星分支進入水平分支

恆星在水平分支的時間並不長,在這段時間裡,核心主要按照CNO鏈進行核反應,核心He枯竭,堆積CO核,CO核引力收縮,加溫He和H殼層燃燒,溫度上升,核半徑擴大(因為He和H都在燃燒),核心再次電子簡併,相當於一顆CO白矮星。此時類似於紅巨星分支,表面溫度不變,但是光度更大,成為紅超巨星(red supergiant)。

圖4 漸進紅巨星分支

圖5 漸進紅巨星分支在HR圖上的位置

He層燃燒不穩定,經歷多次He閃,輻射光子驅使外殼層震蕩,幅度越來越劇烈,形成熱脈衝,最終,外層會被拋射進空間,形成行星狀星雲(planetary nebulae)和高溫簡併CO核。

CO核心高度簡併為白矮星:

圖6 形成白矮星

白矮星經過非常長時間的熱輻射後,溫度降低,光度下降,形成黑矮星。

綜上,太陽最後經過足夠長時間,會形成黑矮星。

以上


謝邀。其實有一些回答已經挺詳細了,不過作為知乎上第一個被邀請的問題,還是再貢獻一點附加知識吧。

和宇宙中億萬的恆星一樣,太陽是一個還處在壯年期壽命漫長的巨大氫氣球。要了解太陽的滅亡,我們得先談一談它的誕生。和所有其他的恆星一樣,太陽出生在一團星雲中。星雲的主要成分是氫,在自身重力的影響下,這些氫原子和氫離子會向星雲的中心坍縮。隨著越來越越多的氫被壓往中心,星雲中心的溫度越來越高,壓強越來越大,而達到某個臨界值的時候,第一個聚變反應就開始了。隨著第一對氫原子核聚變成氦,這個反應里釋放出的巨大能量成為了聚變這個鏈式反應的種子,讓周圍更多的氫參與聚變,就形成了恆星。

恆星在穩定的生命階段都有兩種力互相作用。一種是聚變產生的能量往外作用的斥力,另一種是自身質量向內的坍縮力。這兩個力在恆星大部分的時間裡互相平衡。如果聚變多了,外斥力變大,恆星嚮往擴張,中心壓強降低,聚變就回到平衡的速率;如果聚變少了,外斥力減小,恆星向內坍縮,中心壓強變大,聚變加速,仍然會回到平衡的速率(實際上太陽中心的平衡是非常穩定的,這個描述的過程只是為了讓大家有個對動態平衡的直觀認識)。這個穩定的階段的恆星被叫做主序星。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氫變成了氦,可以參與聚變的氫元素越來越少,恆星的體積和質量會略有減少。

每一個恆星的行程大同小異,而恆星最終的命運卻各不相同。對於我們人來說,帝王將相寧有種乎,只要努力總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恆星就不一樣了,它們的出身(初始質量)幾乎是它們命運的唯一主宰。從誕生到主序星,大部分恆星的演化過程都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時間的長短。如果初始的質量大,坍縮的力就大,而相對應的聚變速率就高;而如果初始的質量小,重力的坍縮就小,相應的聚變速率就低(簡單來說,人的一生就是吃XX噸食物,吃得越多走得越快 &>_&

當度過了主序星的階段(絕大部分的氫聚變成了氦),質量不同的恆星就分道揚鑣了。對於我們的太陽來說,氫的減少會讓聚變速率降低,佔了上風的坍縮力會進一步增大內部的壓強和溫度。恆星內核周圍一圈的氦達到了臨界點,於是開始聚變成更重的碳。隨著越來越多的氦參與聚變,太陽的外層會慢慢擴張並降溫,變的不再那麼明亮。這個階段的太陽(恆星)被叫做紅巨星。太陽的表面會吞沒水星、金星。而地球的命運仍然是未知的——雖然物理學家們做了無數的模擬,我們仍然不能確定地球會不會被太陽吞沒。對於地球上的生命來說,倒是沒有什麼太多的疑問——就算降低,紅巨星太陽的表面溫度也有3000度。當太陽連氦也全部聚變完之後,會進一步收縮,直到核心(初始太陽的80%)變成白矮星,而外層會繼續擴散,成為行星狀星雲。白矮星會逐漸冷卻,直到最後變成黑矮星。

聽起來沉悶乏味,是不是?質量大(&>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的星生就精彩多了。

主序星階段完成以後,這些質量大的恆星會進入超紅巨星階段。這個階段仍然以氦的聚變為主,但外層的擴張會大得多,也明顯的多。短短几百萬年之內,氦全部被轉化成重元素,而恆星的中心會變成一個巨大的鐵核(鐵是聚變和裂變的終極元素,如果記不清了可以參考高中物理課本)。氦元素耗盡之後,恆星會在一秒鐘之內坍縮而後爆炸,形成一個超新星。超新星爆炸時恆星的亮度會超越整個星系(太璀璨了有木有!大家都還記得歷史課本里學過的蟹狀星雲吧?),爆炸時的衝擊波會把整個外殼吹散。

有時候超新星爆炸結束後還會有一個內核留下來。仍然取決於質量:如果剩下的質量有1.5到3倍的太陽質量,這個剩下的內核就會成為一個中子星;而如果剩下的質量超過3倍的太陽,內核就會坍縮成一個黑洞。

所以題主你看,太陽真的是一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恆星,它的命運也普普通同毫無色彩。這麼慘淡的星生,又怎麼會對浩瀚的宇宙有什麼影響呢?

===============================================================
篇幅所限,裡面有太多的名詞和物理過程沒有解釋。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去讀一些這方面的科普讀物。


用圖說話:
太陽見第一行變化規則:恆星,紅巨星,星雲,白矮星,黑矮星,The End。

說實話,太陽滅亡真是在宇宙中引不起絲毫波瀾,大致意義應該是地球上死了一隻螞蟻吧,或者更微弱,因為就算在恆星里比較,太陽都是算是很弱的級別,最後只能默默坍塌,連個黑洞都造不出來。

宇宙很大,我們渺小且年輕的的完全近乎不存在。


太陽掛掉的大致過程:

第一步:核心重元素逐漸積累,核心氫聚變反應減弱
其實從太陽剛誕生開始這個過程就開始了,只不過到最後幾億年它才變得很明顯。這個過程中,核心的重元素佔據了越來越多的質量,而核心溫度壓力又不足以讓它們發生聚變,所以剩下的氫所產生的能量也就越來越小,太陽的體積會略有收縮,這導致太陽表面亮度緩慢增加。

第二步:氫減少到一定程度,產生氦閃
核心的氫燒得差不多了之後,太陽的體積收縮也達到了新的閾值,使得核心溫度壓力足以點燃氦聚變,幾乎是「突然」發生的氦燃燒會帶來巨大的能量衝擊,這就是所謂的氦閃了。這股新的能量會導致星體重力與輻射壓不平衡,外層大氣會被星風吹遠,太陽會慢慢變大,從這時開始就步入紅巨星階段了。這個時候,核心的白矮星就已經在慢慢成型了。

第三步:核心氦燃燒也結束,外層大氣散盡
紅巨星階段的末期,氦也快燒光了,星體進一步收縮,但是以太陽的質量,核心剩餘物質的重力不足以突破電子的簡併態壓力,所以收縮到一定程度就停住不動了。這個時候白矮星就算完成了,但外層大氣還是在不停地擴散,越來越遠。

第四步:行星狀星雲
形成類似下面的場景:

這就是一顆白矮星和被它拋出的外層大氣。

第五步:數億億億年的冷卻
理論計算的結果,白矮星通過熱輻射消耗自身的熱能、動能變成黑矮星需要數億億億年的時間,這遠超目前宇宙的年齡,所以....

太陽掛掉不會對宇宙產生任何影響,反倒是會為這片無聊的空間增添一個靚麗的行星狀星雲,如同上圖這樣。當然了,地球早在第三步時就可能掛掉了,即使最後沒掛,上面也是一片焦土,不會有任何生命。。


地球先掛


太陽能的熱水器該換了吧


上面兄弟的紅巨星之類言論很對,補充一下,不要提地球了,太陽都是宇宙的滄海一粟,它的潰滅只是對太陽系有影響,這個事情將在50億年後發生,人類10萬年的區間都是個巨大的進化,不要提50億年生物是什麼樣了。


要想知道太陽滅亡之後地球將會怎樣,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太陽會怎樣滅亡.太陽是一顆中型大小的恆星.作為一顆正常衰老的恆星,小一些的會逐漸熄滅變成一團緊密的物質,大一些的將會經曆數次的劇烈膨脹和塌縮之後,形成一顆更加緻密的物質.足夠巨大的恆星最終會發生相當劇烈的爆炸,向宇宙中拋出大量的物質,而剩下的物質則形成中子星或者黑洞.氫是最原始的原子結構,宇宙中存在著大量的氫.這些氫的存在非常分散,以至於可以近似地認為它是真空的.但是在一片安靜的空間里,這些氫會由於引力的作用相互聚集,物質越密集,速度就越快.宇宙有足夠的時間讓這些氫聚集起來形成星球,這些氫形成的星球都是最初始的星球,與地球不同,與太陽類似.(地球是由更複雜的原子形成的.)它們不斷的聚集在一起,中心物質被強烈的擠壓,也產生很高的溫度.當壓力和溫度足夠高的時候,就會發生核聚變反應,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從而支撐起這個星球,阻止它繼續塌縮.這時它們就形成了恆星.然而這些核反應是需要原料的,原料就是氫.氫變成氦,燃料耗盡反應就會減慢甚至停止.此後恆星就會繼續塌縮.像太陽這樣的星球,塌縮到一定程度之後中心的引力會達到很可觀的數值,從而引發新的核反應,也就是氦的核聚變.氦的核聚變會導致太陽與以前不同,它會使太陽膨脹到非常大的程度,完全覆蓋掉水星的軌道.氦的反應時間會比氫短很多,之後,太陽這樣的恆星將無法引發新的核聚變,會逐漸變小,變成一個緻密的物質球.而更大的恆星,則可能引發新的核聚變,經歷多次反覆之後,面對同樣的命運.越大的恆星,經歷的變化越多,最終形成的物質球越緊密.所以,在太陽衰老的過程中,它的半徑會變得很大,地球將會變得非常熱.地球可能會被融化或者肢解,即使沒有,地球上的生命肯定也無法存活.地球的風貌會發生很大的改變,水被蒸發並且大量逃離地球,地球變得很乾燥,此外還有很多其他變化.在長久的歲月中,也不排除太陽會受到其他星體的作用提早滅亡.在黑洞或者其他具有很強大的引力的星體的作用下,太陽會被撕扯,部分甚至全部被星體破壞掉.而作為太陽一顆脆弱的衛星,地球也可以說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以太陽的質量,如果沒有意外,在它的氫聚變參與的氫原子消耗殆盡,就會以紅巨星的形式繼續進行氦聚變,最後以白矮星作為它最後的歸宿。這其中的具體,已經被許多紀錄片所提及。
太陽變成紅巨星的過程中,不排除靠近太陽的幾顆行星的滅亡(那個時候人類估計不是逃了就是滅亡了)。但當太陽真正成為白矮星之後,以它的質量,還是會有木星等行星繼續圍繞它旋轉。它也只是以另外的方式繞著銀河中心旋轉。。
你可以想像宇宙中每一秒會有多少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就會知道,其實不會又太多的影響。


提問是太陽『滅亡』了怎麼辦?
而不是太陽熄滅了怎麼辦
目前推算,太陽這種質量級別的恆星,在無法啟動碳元素聚變,因此成為一顆白矮星
並最終演化為黑矮星——理論上演化出黑矮星所需要的時間比目前宇宙年齡還要長,所以目前的宇宙應該沒有黑矮星(即便有也極難觀測到)
所以太陽不會真正『滅亡』。


印象中在科普讀物中看到,大概40億年後太陽會演變成紅巨星,這個階段持續10億年左右,並將吞噬地球等近太陽行星,這個階段結束後會坍縮成白矮星,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最後會形成一個碳基結晶,也就是一顆巨大的鑽石,一定會很美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能否及如何預測日食?
星系之間空曠的地帶會不會存在孤零零的恆星?
天文學家有哪些不同類型,他們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如何評價鄭永春的薩根演講《未來 100 年,我們能到哪裡》以及他對火星開發前景的展望?
銀道坐標系以太陽為中心的坐標設定對天體物理學的研究發展是否利大於弊?

TAG:天文學 | 太陽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