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今天是2017年2月7日,這個時間準確嗎?

從古延續至今,得到今天的這個時間中間是否有斷層?


有。記載最清楚的是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是1582年10月15日。
曆法是人為修正和自然觀測相結合的。目前我們使用的是協調世界時(UTC)。

協調世界時是以原子時秒長為基礎,在時刻上盡量接近于格林威治標準時間的一種時間計量系統。
協調世界時是世界上調節時鐘和時間的主要時間標準,它與0度經線的平太陽時相差不超過1秒,並不遵守夏令時。協調世界時是最接近格林威治標準時間(GMT)的幾個替代時間系統之一。對於大多數用途來說,UTC時間被認為能與GMT時間互換,但GMT時間已不再被科學界所確定。

協調時間利用原子鐘保證了科研用時的精確性,同時兼顧了我們對自然的觀測。

再說時間斷層。公元前46年羅馬的統治者儒略 凱撒開始實施我們現在公曆的前身——儒略曆。儒略曆法每一年設12個月,單數為大月31天,雙數為小月30天。傳說2月是羅馬處死犯人的日子為了為了顯示恩澤2月通常29天,只有在置閏的時候才是30天。每四年置一閏。平均365.25天一年。之後儒略凱撒的養子奧古斯都建立了羅馬帝國,為了顯示自己的偉大他將自己出生的八月定為大月,之後的月份也一併更改。結果多了一天,又去從2月中借一天。於是月份的數量變成了今天的樣子。
但是平均回歸年長度是365.2422天相差0.07078天。到16世紀末已經積累了10天的誤差。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3月1日頒布了格里高利曆。基本就是現行的公曆。
格里高利十三世宣布

一、1582年10月4日後的一天是10月15日,而不是10月5日,但星期序號仍然連續計算:10月4日是星期四,第二天10月15日是星期五。這樣,就把從公元325年以來積累的老賬一筆勾銷了。
二、為避免以後再發生春風飄離的現象,改閏年方法為: 凡公元年數能被4整除的是閏年,但當公元年數後邊是帶兩個「0」的「世紀年」時,必須能被400整除的年才是閏年。

格里高利曆的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天。與平均回歸年差了0.0003天。大約3000年差一天。(開個腦洞也許公元4000年就不閏了)。
曆法也是很有趣的嘛。當然中國的農曆不知道比格里高利曆高到哪裡去了。這裡就不扯了。

參考文獻
[1]曆法_百度百科
[2]https://zh.m.wikipedia.org/zh/%E5%85%AC%E5%8E%86
[3]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E5%8D%8F%E8%B0%83%E4%B8%96%E7%95%8C%E6%97%B6
[4]https://zh.m.wikipedia.org/zh/%E5%84%92%E7%95%A5%E6%9B%86


時間本身是沒有斷層的,如果有那也超出了目前人類的理解能力。記錄時間的曆法,當代通用的公曆,即格里高利曆,在1582年10月4日後直接跳過了十天,以消除一千多年來使用儒略曆帶來的誤差。而天文學上普遍使用的儒略日,起點為4713bc,一直是連續記錄的。


現在我們使用的公曆雖然已經盡最大可能減少誤差,哪怕多個一秒也要算成閏秒。不過如果沒有人為的一直修正,用不了幾萬年就誤差到天差地遠了。

曆法本來是指導農耕的,等以後脫離了曆法指導農耕的依賴,直接用星際時間(比如Unix時間戳)顯然更精準和方便,用二十四個小時輔助一下指導生活就行了。


曆法只不過是度量時間的一種方式。
年月日和尺寸、斤兩,並沒有實質性的分別。

而度量衡,實際上都只有參考意義,是相對於基準而言的,並沒有什麼準確不準確的。

一般來說,度量衡是否「準確」,實際上是以人們習慣為準繩的。比如,中國很早就推行公制,但斤兩和尺寸的影響完全不同,尺寸基本不再用了,但斤兩卻依然很堅挺。

回到時間,公曆對於中國人而言,其實是很不準又很準的,因為中國人的習慣是按照農曆年生活的,但月日基本上已經切換到公曆(畢竟是按照公曆出糧)。


額,以後估計得經常修正了,少個1秒啥的。你想想那麼多人,誤差會很大的。
補個新聞,我也不知道為啥是香港,
攤手ㄟ( ▔, ▔ )ㄏ


時間是個自然流動,曆法是人為記錄。自然狀態的時間不受人的影響,如何記錄就是另一回事了。

建議題目修改一下,時間改為曆法日期。


在別的星系鬼知道是什麼時間


推薦閱讀:

求教,關於羅馬貴族等級制度?

TAG:歷史 | 天文學 | 曆法 | 物理科普 | 羅馬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