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陳士櫓?
一個航天人,走在航天日,那麼如何評價他的一些貢獻和影響呢
世界級的學者、當代中國少有的民族級的科學家。
下面有些話太敏感,匿了。
僅僅在先生去世後,才聽到那麼多關於先生的評價。
幼兒園和小學的時候有去過陳爺爺家玩,蘇式三層單元房,那時候小並不知道院士、航天學院什麼的,感覺就是個不愛發脾氣、很和善喜歡留小朋友們一起吃飯的老爺爺。後來這麼多年一直在學校里,也許是我沒留意到吧,感覺學校只是把人當寶供著,學院有什麼活動會想到人家,人退休後除了他的朋友親人還有子女的朋友會問候下,說白了學校也就把他當個退休教授對待吧。後來給人分了個很好的院士樓,但很快就把之前的屋子拆了準備建住宅樓(好像已經建了,大概位置就是北村那個正在蓋的三棟中間的那個樓那裡,香蜜園北邊)。
奶奶走的早,最後這十幾年陳爺爺身體也不好,近幾年來聽說老先生很痛苦(身體不好那種,沒辦法,歲月),也沒有見學校多重視他多探望什麼的,現在陳爺爺去世了,這些年輕人又是學習又是緬懷的,也不知道他們見過老人家沒。逝者已矣,希望陳爺爺走的安詳。中國人不容易,學校里的人也不容易,人都走了還要借死者宣傳政治口號的學校,真不知道會變成什麼。
我也是來偏題的-------
怎麼這個問題下都是來唱衰的,不紀念不對,紀念也不對,,有些人啊,真難討好。。
昨天去參加了陳老的告別會,我和身邊的同學都在說:這輩子做一個陳老那樣的人,也就算值了。
陳老是我院的一面旗幟吧,老院長,祖師爺。雖然我個人並沒有實際接觸過陳老,但每每提起他就覺得滿心自豪。我印象中,陳老高齡還時不時會參與一些院里的活動,離我們並沒有那麼遠。
昨天的告別會上,先是領導弔唁,從政治局常委,工信部,到航天各院所。領導講話,學生髮言,最後才是家人的短短的幾句感謝。我第一次這麼直觀的覺得,有些人活一輩子,已經先是國家的人,民族的人,最後才是家人的人了。
最後向陳老的家人們握手鞠躬,他們都紅著眼睛,不停地在說謝謝。你看,這也是一大家子人,陳老除了是工程院院士飛行力學專家,他還是一個好父親,好爺爺。一樣的人間煙火。他的離去不僅是國家的損失,也更會讓家人們心碎。
你看,這就是航天人啊。偉大,又平常。這才是一個立體的完整的人啊,陳老不光會活在新中國的航天事業里,他活在每一個敬愛他的人的心裡。
一面旗幟,楷模,輝煌的一生,值得被記住的一生。陳士櫓先生永垂不朽。我總覺得,我們這代人缺少陳院士他們那個年代的質樸與虔誠。
從浙江東陽的鄉村,一路走到西南聯大航空系,並以第一名畢業。篤定了航空報國的信念,就從來不會偏移。
2016年4.26日,在西工大公字樓旁的靈堂里,一位曾畢業於西南聯大的白髮蒼蒼的老者默默的念著:陳院士一生有兩大貢獻:一是陳院士在飛行力學研究突出的學術貢獻;二是創立了西工大宇航工程系(即後來航天學院),要是沒有陳院士,中國就不可能有90年代的航天大發展。
誠如所言。
西工大宇航工程系1956年成立,60年代撤系風波(大約1964年前後,三機部內部開始颳起了「一股風」,主要意思是:高校的專業不要分得那麼細,火箭、導彈跟航空不分家。其實質是要求其所屬的航空院校撤掉宇航工程系,將有關的宇航專業分別歸併到航空類專業中。)盛行之時,是陳院士挺身而出,有一次在四川召開的全國空氣動力學會的研討會上,他見到了著名的火箭專家、國防科委副主任錢學森先生,陳院士抓住機會向錢學森先生反映他的想法。錢學森先生聽後很認真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陳院士回憶說:「錢學森先生當時說過:『很多人都說要把你們宇航工程系撤掉,但我是贊同你的,宇航工程還是國家急需的專業啊!』」錢學森先生的一席話,讓陳士櫓感到十分寬慰。他的努力和堅持沒有白費,最終得到了錢學森的支持,力保宇航工程系,從而持續培養了一批人才,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十餘年間,時局動蕩,宇航專業的「撤併」之風也一直難以平息。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西工大圍繞學校建設與發展,專業改革非常興盛。已經為保留宇航工程系堅持不懈奔走呼籲了10餘年之久的陳士櫓依然執著地堅持著自己的觀點,堅決不同意將宇航工程系「撤併」。
國內航空航天院校中,北航火箭系1958年成立,然而後來裁撤系中各個專業到其他系(1970年由於領導體制的變革,學校按學科調整學校內部結構,將原火箭系各專業劃歸有關的系進行管理,並繼續為航天技術領域培養人才,進行科學研究)直到1988才重新成立宇航學院;哈工大直到1987年6月,經國家航天工業部批准,才將控制工程系、無線電工程系等合併,成立了航天學院(但哈工大主要研究空間技術及衛星工程),南航當時還羽翼未豐,清華北大浙大等等2000年後才成立。如果沒有陳院士的堅持,錢學森為新中國的導彈、火箭所作出的努力和成就將會出現後繼無人的情況。中國也就難以如此迅速的躋身航天大國。
至於我們,怎麼談得上評價二字。只能是:高山仰止,心嚮往之
下面是他的經歷(轉自百度百科):
/*
陳士櫓(1920—2016),浙江省東陽市人。西北工業大學教授[1] 。飛行力學專家,教育家,中國飛行器飛行力學的學術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41年,在「航空救國」思想的感召下,考入西南聯大航空系。當時正值抗戰時期,日本飛機經常到中國大中城市狂轟亂炸,基本上沒有防衛能力。在一種「求新」、「航空救國」的思想主導下,陳士櫓認為航空是新學科、新專業,大有發展前途,故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大航空系。進校後,他集中精力學習。這樣,又以每學期全班第一或第二的成績畢業於西南聯大航空系(後領清華文憑)。在大學的老師中,教飛機結構的王德榮教授,教發動機的寧幌教授,教物理及空氣動力學的王竹溪教授、王宏基教授,教數學的楊武之教授、趙訪熊教授等,都曾給與陳士櫓很大的幫助。
194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助教,先後在西南聯大、清華大學、交通大學(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前身)、華東航空學院任教。
1946年夏三校複員回京津,陳士櫓回北京清華大學航空系任助教。時值解放戰爭,南北交通不便,為了照顧家庭。
1948年承上海交大航空系主任王宏基先生(原西南聯大航空系教授)介紹,由清華轉至上海交大航空系任助教,後升為講師。兩年後,他講授工程數學、微分方程及飛行力學中的飛機穩定性與操縱等課。
1952年院系調整,交通大學(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前身)、原中央大學及浙江大學的三校航空系合併,在南京成立華東航空學院。在1952-1956年這四年中,他先後講授高等數學、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水力學、飛行力學(包括飛機氣動計算及飛機穩定性與操縱)等課程。
1956年,陳士櫓由華東航空學院派往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進修,為期兩年。他的導師是被蘇聯人譽為「大人物」的知名教授奧斯托斯拉夫斯基。由於進修期限為時過短,不要求攻讀副博士學位(一般需三年半)。可陳士櫓總也忘不了在華航為12位進修教師舉行的歡送會上,范緒箕副院長,黃玉珊、王培生等教授都熱情鼓勵他們攻讀副博士學位的情景,他決定將奧氏給他的科研課題往縱深發展,完成副博士論文。
1957年暑假後開學時,論文已完成初稿。導師審閱後很高興地對他說:「作為副博士論文足夠了。」並在教研室說:「這位中國人數學很好。」
1958年6月下旬,他在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順利地通過了副博士論文《飛機在垂直面內的機動飛行》的答辯,從而成為在該院獲得副博士學位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他的被人稱為「陳氏機動飛行演算法」的副博士論文,曾在蘇聯航空航天設計部門得到應用。1958年9月,陳士櫓結束了兩年留蘇生活,回到新建在古城西安的西北工業大學(華東航空學院於1956年內遷西安改稱西安航空學院,1957年西北工學院併入後稱為西北工業大學),開始了他為航空航天事業服務的新征程。回國後,陳士櫓著手組建西工大宇航工程系。
1959年回國創建了西北工業大學宇航工程系,歷任系主任和航天工程學院名譽院長。
1978年以來培養飛行力學博士16名,博士後4名,碩士18名。自主培養了我國首位飛行力學博士。
1988年12月,其創建並長期領導的西北工業大學宇航工程系發展成為航天學院。
1989年被授予航空航天工業部「優秀教育工作者」;
1990年他主持的科研項目「彈性飛行器飛行動力」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0—1990年先後赴聯邦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講學和考察,曾被邀聘為日本第十六屆國際宇航科學大會(ISTS)分會主席。
1991年被評為航空航天工業部「有突出貢獻專家」。
1992年其主持的飛行力學學科點在國務院學位辦學科評估中獲相關27學科點全國總分第一。
1994年,當選為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不久又成為美國宇航學會副資深委員,入選《世界科技名人錄》。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作為後輩,我們對他一無所知,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孤陋寡聞。如果陳老不走,估計沒有多少人知道陳老,師老當初也是這樣吧,為什麼師老走了之後才有人報道,難道這樣意味著我們這些人死後國家才記著我們曾經為國家奉獻過么,這不是某個航天人的悲哀,這是整個軍工人的悲哀。
原諒我吐槽。
我入校的時候聽過陳院士名字,當時以為他是一個只精通飛行力學的學術界大師,直到前兩天在圖書館翻到這本書,才發現他在控制、氣動方向研究成果更多。想了半天,可能只能用國士無雙來形容他了吧。看到樓上有提到陳院士晚景凄涼的,心裡挺不是滋味的。人傑如絕弦,好似風中落葉。願陳老走好。 ? ? ?
也是有點醉,題目明明是如何評價陳士櫓老先生,下面的回答卻是說的是西工大的不好。看來工大人的怨氣很重,唉,總感覺工大遲早藥丸。自己對於陳士櫓老先生的了解,也就是在工大老圖書館看過他的介紹,知道他是工程院院士,飛行力學專家,僅此而已。本來不準備回答的,因為了解不多,可是看到問題下面的回答覺得都有點偏題,特此來說一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日本版的 GPS「准天頂衛星系統(QZSS)」?
※未來的月球基地將會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太空探測器的電池不用鈾而用鈈?
※美國登月為什麼會受到那麼多質疑?
※宇航員有可能實現自主返回地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