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赤道輻合帶(ITCZ)在美洲地區的季節性移動遠遠小於東非及太平洋地區?

ITCZ的季節性移動

圖片地址:http://mynotes.org/earth/wp-content/uploads/2012/03/ITCZ_january-july.png
從圖上可以看出非洲東部和南亞、太平洋地區的ITCZ在冬夏季節有明顯的大範圍移動,但是在美洲地區卻沒有表現,請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謝邀。
1、ITCZ
首先要說明一個概念,什麼是赤道輻合帶
輻合帶,主要指的是風場的輻合,北風和南風的相遇,西風和東風的相遇,都是一種輻合。
赤道輻合帶顧名思義就是在風赤道附近發生輻合,赤道輻合帶又被稱為熱帶輻合帶(ITCZ)

2014年9月位於東北太平洋的熱帶輻合帶。

當風場發生輻合的時候會發生什麼?空氣相遇堆積必然會產生上升運動,上升運動成雲致雨,所以在衛星雲圖上的熱帶輻合帶就是一條多雲帶。

我的另一個回答中曾經描繪過的ITCZ
ITCZ就像是一條腰帶,夏天的時候會提到胸口(不 用 示 意 圖 了 哦~),冬天的時候又褪到了膝蓋。

2、赤道輻合帶的季節性進退與季風的關係
當看見這個問題的時候,第一個反應就是這是季風問題。
所以,問題就由ITCZ的季節性進退差異問題轉變成了全球季風顯著性的差異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呢,請先看一張傳播、引用和被重繪很廣泛的圖片

紅藍兩條實線就是ITZC的變動區,填色區域就是季風顯著區。
可以看見ITCZ變動區內幾乎包括了所有的熱帶季風(南亞-澳洲季風區,印尼季風,南海季風,西太平洋季風,西非季風,索馬利亞-西印度洋季風區,南美、中美季風區)

這樣的結果絕對不是偶然,實際上在ITCZ變動較大的地區(西非-索馬利亞-印度洋-印度尼西亞-索羅門群島)的那條輻合帶被稱為季風輻合帶。受到顯著的季風作用使得輻合帶季節變動十分明顯。
而對於東太平洋-中南美地區-大西洋 這類ITCZ變動不是那麼大的地區,輻合帶又被稱為信風輻合帶

3、季風顯著性問題
在我中學的時候,有一道問題,「為什麼亞洲季風顯著地強於其他地區?」
填空的答案就是「亞洲大陸和太平洋顯著地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這的確是定性的解釋了季風的差異。

而我主要向各位小夥伴闡述的是在現代氣候學範疇里,氣候動力學中的一種解釋

我們知道,季風反映著南北空氣的大範圍運動,由於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南北地區接收到的熱量並不一樣需要有熱量的傳遞,這被稱為行星熱對流它疊加在三圈環流中
而大氣的大尺度運動中還存在一種準定常的波動,被稱為準定常行星波,它是Rossby波的一種。(Rossby C=0時,相當於駐波)
兩種波動在亞洲地區相位一致,相疊加,加強了空氣的相對運動,產生了季風。而在南美東太平洋地區相位相消,減弱了空氣的相對運動,僅有較弱的信風。

--正文完
4、最後
①季風,尤其是東亞季風一直是氣象、氣候學家研究的重點,理論成果眾多,我僅僅向各位闡述了接受較廣的理論,其它新理論和其他方向的理論歡迎查閱相關季風文獻。
②關於羅斯貝波究竟是怎麼演變的
我為什麼不向各位詳細解釋。。
。。。
。。。

我努力的嘗試闡明。。但是失敗了。。你們要相信我!
雖然書很白,但不代表我高等動力氣象學的不認真!
--
除知乎應用外~轉載請先私信我~謝謝~
專欄 大氣之象 http://zhuanlan.zhihu.com/DaqizhiXiang歡迎關注~~
主頁漠北歡迎關注~~


樓上的回答看起來主要關注在為什麼季風區的ITCZ季節變動很大,不過還有一個方面可以從為什麼赤道東太平洋區域的ITCZ季節變動小來回答。
在水球模型中(假設地球被均勻的海洋覆蓋,沒有陸地),ITCZ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季節性地偏向於較暖的半球一側。因為海陸熱力差異,導致亞洲-澳大利亞-非洲季風區域的ITCZ的擺動幅度相對於赤道東太平洋地區較大。而在東赤道太平洋地區,由於離岸風、秘魯寒流、赤道上翻流的原因,形成了一個強度隨季節變化的冷舌,而在西赤道太平洋地區形成暖池,緯向溫度差異可以達到8攝氏度。在冷海面上,對流不容易發展,形成了ITCZ向南移動的障礙。


謝邀,先隨便答個拋磚引玉
赤道輻合帶(ITCZ)其實是一個大的概念,它包括了信風輻合帶和季風輻合帶(無風帶),其中信風輻合帶一般是南半球東南信風和北半球東北信風匯合的地帶,輻合帶內吹的是東風,這也就和我們中學地理學到的赤道低氣壓帶的模式相同,這也是哈德雷環流低緯度的典型形態。
而季風輻合帶,亦稱為無風帶,是指南半球東南信風越赤道後轉向為西風,和北半球東北信風匯合的地帶,風很小,幾乎靜風。也叫靜風輻合帶,靜風赤道槽。這種季風輻合帶,是東半球低緯度地區最常見的。

而恰好,這兩種輻合帶的性質的一大差異正是季節變化:信風輻合帶隨著季節變化波動很小;這也就是為什麼題主的圖裡美洲地區ITCZ的波動很小,這一帶是信風幅合帶的主場。
真正隨著季節變化的是季風輻合帶,而且隨著季節變化波動很大,也受到其他因素出現短期波動,甚至可以一躍竄上北緯20N,這是亞非地區特別的季風環流帶來的特別產物。

季風環流的一大BOSS,是南亞高壓
南亞高壓具有行星尺度的反氣旋環流,反氣旋環流以高原為中心,其範圍從非洲一直延伸到西太平洋。
而且南亞高壓在對流層上部表現為暖高壓,這是因為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條件,導致其在夏季是強熱源,高原上空與整個對流層平均相比是一個高溫區。空氣在高原受熱上升,低層空氣輻合形成低壓環流,高層輻散形成高壓環流。在氣壓場上,南亞高壓600hPa以下整個高原為熱低壓控制,500hPa是過渡層,400hPa以上轉變為暖高壓,南亞高壓在150~100hPa七層達到最強。在7月北半球100hPa平均圖上,南亞高壓脊線在30N附近,其南側是熱帶東風急流,北側就是高空副熱帶西風急流。 這個強大而獨特的BOSS獨立存在於北半球,因為南亞高壓的獨特性質,而改變了夏季亞非地區的環流形態,不再是典型的哈德雷環流,而是獨特的季風環流。
南亞高壓對於亞非地區季風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它的位置直接影響著亞非地區的副高北跳和西進東退以及季風推進,夏季南亞高壓基本達到最強最北,也是東亞副高跟進和季風推進的一大推手。


又學到啦!


好好做題


推薦閱讀:

TAG:天氣 | 地理 | 氣候 | 氣象 | 大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