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後男生的「門當戶對」觀念會消失嗎?


90後,簡單介紹下家人情況:母親軍人,大校。父親在省電視台負責新媒體。家人算起來全在體制內工作(省直機關,銀行總行,學校等等)。想必各位已經能猜到我的這種家庭環境,門當戶對的觀念時刻圍繞在我這種適齡男青年耳邊了。
之前門當戶對我來說更像一個名詞,一個死板的標準。卻從沒思考過,這個傳統挂念流傳下來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直到認識現在的女友(浙江沿海做生意家庭,小生意),與母親不斷的對抗過程中我才開始思考,門當戶對不過是保證兩個孩子兩個家庭在觀念、思維、經濟條件上更加匹配而減少未來婚姻生活中的種種隱形憂患。
認真觀察並與母親表示現女友在生活習慣,邏輯三觀,藝術品位等等等等與我都非常和諧,並未因家庭成長環境而不同後,母親依然表示不理解。

這時我才意識到,其實是「面子」在作祟。

----------------------------------------------------------------------------------------

崩了

2017年4月


作為一個80後,認為門當戶對在一般情況下還是有其存在的意義的。
當然我的理解不一定對,也不一定透徹,只是按照自己的看到和聽到的來理解。
我理解的門當戶對是指男女雙方及雙方的家庭成員在收入水平,所處階層,道德水平,教育水平,三觀以及風俗習慣和其他一些生活中經常會體現的觀念等方面大致在一個水平上。在這樣的情況下,兩個人的各種觀念和習慣,思維方式等會比較接近,更有利於長期的相處。
反之,這些因素里任何一個差異比較大,會比較容易引發摩擦,矛盾,甚至衝突。而這些摩擦矛盾衝突很可能是長期存在的。對雙方都是困擾和折磨。

現在很多人把門當戶對單純的理解為經濟水平相近。
經濟水平是一個因素,但不是全部。只是經濟水平相近,而其他因素差異很大,其實還不算是真正的門當戶對。所以很多隻考慮經濟條件的所謂的「門當戶對」的婚姻,並不是很和諧。這不是門當戶對的錯,還是因為還不夠門當戶對。

不過凡事也有例外。我說的是大部分情況下。

一家之言,不一定對


不會
跟幾零後沒關係,奔三了都一樣


前幾年父親在江浙做化工生意,接觸了很多民營小廠的老闆,感覺那些廠子雖然不大,可老闆似乎都身家不菲。我非常不喜歡生意人,總覺得他們說的基本都是假大空的話,幾次父親帶著我去吃飯,那些老闆見面的寒暄是問我在哪個國家上學,並炫耀著自己的子女,美英加澳的都有。我十分不好意思地說了一所國內的985,可他們似乎都非常吃驚,好像從來沒有聽過——也確實沒有聽過。似乎那時以後,父親就有了一定讓要讓我出國讀書的念頭,也有意無意地讓我和他所謂朋友的子女相互聯繫。偶爾也會聽他提起,這個老闆的兒子娶了那個老闆的千金,我不確定是否是他對我的暗示,也許他不會幹涉我,只是單純地希望我能夠自願地做出他希望的選擇。
自我認知也算半個知識分子,面對著他那些有的甚至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客戶和那些甚至都不會說英語的海歸,可能唯一的話題也就是聊聊體育和遊戲。也許是自己太過假清高,感覺那些小孩兒思考問題的方式和邏輯和自己都不在一個次元,不想去也不屑於去解釋。在那種攀比浮躁環境里,我不喜歡便可以和他們永不聯繫,可我的父親不行,那是他的圈子,所以他必需要在自己的圈子裡表現出一個正常人的樣子。
可也許永遠也不能讓他如願了,因為我是gay,一個絕對不會在情感上妥協的gay.


「門當戶對」在最初的解釋是這樣的指男女雙方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情況相當,很適合結親。(摘自百度百科)
這裡強調了一個經濟和社會地位的重要性,沒有提倡戀愛的自由,主要以物質基礎和社會資源的佔有程度指派婚姻,窮人與窮人結婚,富人與富人結婚,是封建社會倡導的結親方式。
但按照現代社會來說,物質充裕,大部分人能輕鬆的滿足生存需要,尤其是90後這一代,基本獨生子,觀念較為開放,也沒有太大的生存壓力,他們的戀愛觀在一定的程度下由物質轉向觀念的趨同,觀念逐漸成為戀愛的標準,而物質的作用逐漸淡化。
而我今年21歲,90後,私認為現代的門當戶對要基於一個詞——教養。
簡單分析了一下教養所包含的內容,包括:
道德素質、為人處世、言談舉止、三觀、金錢觀、戀愛觀、愛好、目標等等一系列的觀念差異都可以用教養不同來評論,而教養的養成我認為應該從社會環境演變的差異來分析,(一直認為環境改變人)即社會生態系統的分析(由布朗芬布倫納提出)。什麼是社會生態系統呢?

簡單說社會生態系統由五個子系統組成,

  1. 微系統,指與個體直接的、面對面水平上的交流系統,例如,家長言傳身教的經歷直接作用孩子的觀念:節儉教育。 洗衣服重要還是學習重要?女生有文化到底有多重要? - 素質努力學習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呢? - 生活 再例如學校老師等直接對我們輸出的價值觀念:高考是為了什麼?直接的或者潛移默化的作用,形成觀念上的差異。每個人都以面對面、直接交流的方式與個體交互作用。(例子舉的不好)家庭、學校、同伴群體中的個人都是社會生態系統中的微系統的組成部分。
  2. 中系統,是幾個微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關係。例如,小明的母親以怎樣的方式對待小明可能受小明的母親與小明的外祖父之間的交互作用的影響。如果小明的母親與小明的外祖父之間經常爭吵,小明的母親可能缺乏溫柔並以粗暴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同樣,小明與妹妹之間的關係,也可能反映了小明的母親與小明的姨媽之間交互作用方式。也就是說個體的微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關係,這種關係對行為舉止,擇友觀,等等觀念的形成對選擇戀愛對象也有影響。
  3. 外系統,是指兩個或更多的環境之間的連接與關係,其中一個環境中不包含這個個體。例如,兒童生活在家庭里,但家庭不是與外界隔離的。父母對待兒童的方式會受到學校、教師的影響,生意夥伴和朋友的影響。個人的家庭微系統與其他系統的成員之間有種種交互作用的關係。
  4. 大系統,是指與個人有關的所有微系統、中系統及外系統的交互作用關係。這是一個有文化特色的系統。可以依據信念、價值觀、做事情的傳統方式、可預期的行為、社會角色、社會地位、生活方式、宗教等內容來描述大系統。承受一系列的環境影響,社會環境,學校環境等等影響,大系統的特色則反映在不同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之中。
  5. 長期系統,是指在個體發展過程中所有的社會生態系統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的變化。個體的微系統隨著時間的發展可能會發生很多重要的變化,如弟弟妹妹的出生、父母離婚、得到或失去寵物等。有時候,大系統也會發生變化。顯然,大系統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個人生活於其中的微系統(家庭、家族和學校)。而且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在不同階段的變化也能輸出不同的價值觀念,比如說一類家庭通過努力發家致富,一類家庭在孩子未出生之前就有了良好的經濟條件,有了充足的教育資源,而兩者顯然對孩子輸出的觀念是不同的。

以上的社會生態系統主要分析了環境系統對觀念形成差異的影響。環境改變人,基於90後的時代前提下,在不同的社會環境系統中,90後在不同的差異環境下演變的經驗、教養、素質顯然是不同的,它受各種物質資源,社會經歷,家庭成員等等等的影響,在戀愛相對自由的前提下,我們選擇的範圍大了許多,但簡單來說,門當戶對在現代已經不僅僅是經濟基礎的問題了,包括一系列的生活觀念、生活方式、認知問題。而我認為,在經濟條件基本相同的環境下,找到自己滿意的戀愛對象更加容易些。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了家庭能夠接觸的範圍,無論是眼界還是物質資源。(當然了,經濟條件好也並不一定有教養,可能家長疏於管教等等。比如李雙江的兒子叫什麼來著?)

我總結:按照目前的社會環境來看,門當戶對的觀念(僅僅指的經濟條件)並不會消失,但會成為交往的一個標準,什麼馬斯洛需求理論就不搬上來了,沒錢連請心愛的姑娘吃飯、看電影都做不到,還搞什麼搞?


會更厲害吧……
我爸媽說不外嫁,學校里遇到的男生再好都不成。我媽媽當老師的,想把我在教師子弟中消化掉。結果我自己找的。
我爸媽和我男朋友爸媽,教師律師醫生工程師。我倆小時候看的書都差不多。出去玩花的錢他比我多,嗯,也沒覺得有什麼。反正各種差不多,不容易吵架。
將來要是說到結婚了,還能按北京老規矩走呢,男房子女裝修。沒彩禮陪嫁的事兒,北京沒這規矩。這部分算是民俗吧……
兩家都差不多,我爸媽想可勁兒疼我也沒事。我家就我一女孩兒,比較疼我,矯情一點人家也不會多想。
他家覺得我家好明理,我家覺得他家太多禮。
挺省事的。


不少朋友都回答了關於女孩的那個門當戶對的問題。我也這來說說我的看法。

我想,當我們在談論愛情的時候,門當戶對僅僅是三觀契合的一個非必要條件。我們可以說在所謂「門當戶對」的男孩女孩中,更容易有同樣看待世界的方式。

作為一種有道理但非必要的存在。門當戶對是愛上對方以後才發現的事實而不是前提條件,我更認同這種說法。

但事實上,不說擇偶,僅僅談論現在青年男女更常見的網上互相勾搭,或者交朋友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完整的人而是一堆標籤,比如學歷,比如長相,比如一些言語中反映的經濟條件,根據一種先驗概率來說,確實標籤和自己符合的人更可能玩到一起。比如你會發現一個蝸殼同學的外校人人好友以標籤為其他國內一些不錯學校的理工科為主,或者是漂亮姑娘。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知乎上幾乎只要學校填著南七技校或者物理專業的我就會關注。另一方面我可能更為欣賞有理工科情懷的女性。當然了,在知乎上我很欣賞的一些人之中是完全沒有標籤的存在的,比如很久以後才知道@Summer Clover是科大的,或者@Moemoe Li這樣看答案的語氣態度和公共編輯的認真勁就很欣賞的姑娘。

但是在初步認識中,人是傾向於標籤化的,這就導致了很多時候不符合「門當戶對」的男女沒有互相了解的可能性。而在長期的相處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則更多,比如認真慣了的姑娘或許受不了某些孩子的玩世不恭的態度(在我自己身上有發生過),比如見識廣博的男孩看不慣女孩的孤芳自賞(我舍友)。第一印象的吸引很容易被這種東西打碎。

當然啦,也有的人,剛認識的時候一見鍾情,三觀性格都般配無比,奈何發現對方居然是個人渣。像我的某個朋友和姑娘見面以後瞬間以為是遇到了真愛,相愛之後發現對方有男友。「餃子也下了,床也上了」,但最後搞的亂七八糟的……

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得不面對階級固化的現實了,的確,網路一方面讓人增長見識,一方面又把人和人的差距赤裸的告訴你。另一方面,在網路中和相對陌生的人,我們常常會把一些「一切盡在不言中」的話擺在檯面上,比如劉強東奶茶的老夫少妻,本來呵呵一笑的事情硬是成了熱點話題,這種時候我們會把很多窗戶紙捅破拿來討論。這就造成了這一代的我們在談論愛情中的地位的時候,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和量化的指標,什麼東西一旦量化了,下一步常常就是標籤化,就會有些惹人討厭了。

你會看到「女學霸」「男屌絲」,或者高富帥這種無聊的標籤,或者一些有性暗示意味的分類。這些標籤就像是一個大一學生從書上抄來的分類器,掩蓋了每個人的真善美,每個人心中的齷齪,另一方面它拙劣的把一個無限維度的直積空間所代表的人序列化。把人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NPC。

當身邊的人都變成了一個個NPC,打怪升級的遊戲就未免無聊了些。而在討論愛情前討論門當戶對,就是這麼一種無聊的行為。

事實上,出身貧寒而見識廣博的有些同學或者是奮鬥行富二代我都認識不少,學理科但是並不木訥不堪、不通人情也不會天天穿一身衝鋒裝的程序員也滿地都是(比如我,妹子們看過來,居家旅行殺人放火必備良藥),或者是學霸卻不愛讀書的姑娘和一戳就破的紙老虎學神也滿地都是。另一方面,青年人的愛情在考慮到一些現實生活的壓力時應該向前看,比如對於男生,你有一個喜歡穿漂亮衣服的女朋友,那麼應該做的是努力在很多年很多年後養得起你的女孩。讓她快樂且沒有現實的壓力。這是好的。

不過另一方面,很多因為經濟條件所引起的三觀而產生的矛盾確實也不少,這種矛盾常見於女孩經濟條件好一些動愛情中,畢竟窮養兒富養女。很多我知道的女孩子對金錢是沒有概念的。這就無可奈何了。這種情況下,我覺得互相理解和生活圈子的趨同很重要。

事實上,中國比較明顯的階級分化也就一二十年,所謂對於生活物質的慣性也就我們這一代上明顯一些。更多的我想是精神上的不同。

我們講,嚴於律己,寬於律人,無論是在愛情中還是在社交中,盡量避免標籤化同時把自己形象向正面發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我確實會看不起一些在女孩面前以我是屌絲所以我就這樣自我定位的男生。當然啦,我這種「我喜歡你所以我拼了命對你好但是你也得理解我」的男生一樣不怎麼受女孩待見。

畢竟越長大,和身邊的人人情越淡薄,初高中那些怕傷你心所以答應你的好女孩也很少見了。(初高中沒有這個慧根現在後悔不已)

另外,對我來說三觀契合且性格互補的女孩是最有殺傷力的,比如我自己是個不靠譜且有點微鬧騰的主,我就喜歡很認真很細膩的女孩。對於一天熱熱鬧鬧的女孩子是見了就趕緊跑。不過這可能是因為我的本質是喜靜不喜動的。

當然了,夾一些私貨,最近在反思之前的一些事情。在某些不平等的愛情供求關係中,比如我技校的男女比,男孩更應該學會的是做一個有趣有愛的人而不是單方面付出,這一方面我還在努力;女孩子呢,我覺得還應當知道如何愛別人,這一方面我覺得確實也需要被一大堆男生追捧的女孩改善一些。畢竟對你好把自己低到塵埃里的男生心也是肉長的,說不定在某個小角落比女孩子還脆弱…他只是傻傻的不知道怎麼愛你,特別是有些天生理工科思維活躍的男生怎麼都猜不對女生心思又在自己的領域自大自戀自以為是慣了…哎……跑題了跑題了

互相理解一些,其實人生也是挺美好的。

===

失眠手機答,思路排版略混亂,私貨略多,見諒。


這個觀念其實早就消失了

女朋友是哪的對於我並不重要
我關注的是

生活有沒有交集
能不能聊到一起
價值觀一不一樣
對待生活的態度
……

但是
你不覺得這個體現在結果上(大部分)就是門當戶對么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以前這樣是希望子女少走彎路,結果成了一套僵硬的體系,現在打破了這種體系,別把它作為觀念,當成個統計學(誤?)的結果就好了

---
BTW為啥問女生有沒有門當戶對的想法那麼多人關注……


常態情況下,的確大家都普遍認為所謂的「門當戶對」最為表面意義上就是「家庭收入水平」。本質而言,門當戶對的影響往往來自於家庭環境(換而言之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潛移默化影響),以90後為例,父母年齡設定為45歲(25歲左右生育,孩子20歲左右),那麼父母就是60後70後了。那麼在他們心目當中對於「門當戶對」的觀念是如何理解的呢?
以本人為例:父親60末,母親70初,樣本年齡90初,男:
以下是我們家老爺子對我說的話:為什麼要「門當戶對」,
第一:家庭收入水平決定消費水平;
第二:道德水平決定為人處事方式;
第三:教育水平決定思維模式。
我勒個去,BOSS出現了,下班再慢慢碼...


並不是70後觀念傳統、講究出身才會恪守門當戶對原則,90後不在乎那麼多條條框框所以思想開放先進,而是70後這一代人,在過去的四十來年的生命中,看慣了身邊分分聚聚的情侶,聽慣了太多離離合合的故事,他們的雙腳已經深深扎進現實里。在中國這個家族概念遠遠強於個人意識的社會,結婚絕不是是兩個人你情我願怎麼高興怎麼來的事情,而是兩個家庭甚至家族的溝通,即便夫妻雙方可以撇開一切世俗偏見和敏感的自尊,但是整個家庭呢,三姑六婆呢,從婚前的彩禮聘禮辦酒席到婚後的妯娌婆媳關係,哪一樣不要不是擦槍走火需要謹慎行事的,而70後從這些故事中慢慢地摸索到,家庭環境教育背景成長經歷相似的一對,價值觀更趨向於吻合,在一起的可能性更大,日後的婚姻生活摩擦相對更小。90後之所以更願意相信一見鍾情和「真愛跨越一切」論,或許是因為他們生活中的案例基數、類型和父輩相比都太少太少了,90後的門當戶對觀念不會消失,隨著時間的推進,只會越強,這裡的「門當戶對」觀念指的並不是「只有門當戶對才能結合」,而是「門當戶對更容易婚姻幸福」,恐怕等到他們也有了父輩年紀和閱歷,對這句話只會愈加贊同。

父輩其實不是頑固不化,硬要後輩接受他們那一套傳統的婚配理論,而是因為他們是與你血脈相連的親人,他們不願看到你為日後的柴米油鹽意見不合大起爭執,他們寧願你選擇最有可能幸福的那一條路,不願你冒大風險去求那「也有可能」的幸福。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現在大家基本都認同「混得好不一定要讀書好」,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父母來說,讓你去讀書依然是他們的最優選擇甚至唯一選擇,爸媽當然知道不單單讀書才能出人頭地,不是因為他們刻板固執,而是因為這個選擇「混得好」的概率更大,他們不願你走概率比這個小的途徑,不願你冒風險。

個人認為「門當戶對」觀念跟出生年代無關,而是跟年齡的長幼和閱歷的深淺有關。

寫了這麼多也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好像脫題了,先這樣吧。。


突然想到另一個問題,為甚麼公司招人總是要求985,211,難道普通學校就不能有牛逼的學生嗎?
難道不門當戶對就不能恩愛的過一生嗎?
答案應該是,普通學校有牛逼的學生。不門當戶會也有可能會恩愛的過一生。
為什麼門當戶對,大家說的門當戶對是指的有家庭,教育,生活經歷所構建的價值觀,愛情觀,世界觀的合拍。說白了,就是我們買多少錢的鑽戒,我們買多大的房子,我們平時消費的水平在什麼檔次,我們旅遊要去哪裡,我們給父母買什麼禮物,我們的孩子要在什麼樣的學校上學等等一系列問題。門當戶對這個條件可以很好的篩選出和我們相似的人,我們不會為了一些生活得小事爭吵。當然不是門當戶對的人,我們如果有相似的價值觀,還是可以恩愛的過一生。
這和公司招人只要985,211多麼的相似,公司只是想很省事的讓篩選出更好的來源,然後再在好的資源裡面挑真正的人才。


算了,我就談一下自己的想法。
本人在某二本B學校就讀,在某煤炭為主的縣級市,父親基層公務員,母親小學老師。我在大學來之前就入黨了,到了學校大一混在各種學生會,社團,也順帶做點工作,銷售類政府類志願者都做過,,大二開始各種旅遊,我曾經三月份時候跟我們導員請假,理由就是去武大看櫻花,導員都驚呆了,也曾經花1500元就在山東了10天9夜旅遊,大三就安心準備公務員考試,大四就忙著混在聽宣講會找工作,開拓眼界。目前國考筆試過了,等著面試哦,忘了說了。我還一個學期拿一個資格證書來著
大一時候人家覺得我挺厲害,大二人家覺得我裝逼裝文藝不願意搭理我,大三了時候,有人問過我,為啥你不談對象,師範大學中文系沒女友按說不應該哈,我說,沒有能配上我的,你說一個女生,旅遊各種知識不懂,路痴不算,背包覺得累都給我。讀書電影音樂一個不懂,張嘴就是問候別人家人,上課讀書專業課各種掛科。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夠的女生,我憑啥喜歡你,她除了女生都有的那個玩意是我沒有的,剩下這種女生和路邊抽煙的男混子有啥區別?真稱的上是大學生么?
我不求女生啥都會,啥都好,那樣咱也配不上人家,可也別啥都不行吧。跟咱差不多就行,是不?
而女生啥都會或者,啥都不會的原因,就是家庭教育的因素,家裡如果給她提供的資源少,無非兩種,一是物質資源不夠,二是精神資源不夠,換句話說也就是家風和交往朋友圈不夠水準,所以,她就是她家庭環境的投射。
家庭環境決定了她是不是和我匹配,不匹配,我用啥跟你培養感情?而家庭環境不就是門當戶對的另外一個同義辭彙么?


2014年,中國男女結婚率不斷下滑,離婚率卻逐步攀升,「男神」、「女神」被妖魔化,「90後」也步入被催婚的行列,傳統的婚戀觀再次受到新觀念的嚴峻挑戰。2月10日,國內最大的婚戀交友運營平台世紀佳緣正式發布了《2014-2015年中國男女婚戀觀調查報告》,報告針對中國單身男女的戀愛觀、性愛觀、生活狀態及習慣進行了深入剖析,全面展現了當代中國男女的婚戀觀狀況。

  本次報告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兩部分,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西安、蘇州、廈門、瀋陽等城市舉辦了20多場單身座談會進行定性研究,邀請各地單身男女典型代表,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擇偶態度、及擇偶經歷,同時利用世紀佳緣與中科院心理專家聯合開發的、國內首個婚戀智能匹配系統——懂你婚戀智能匹配系統進行定量分析,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共有1605214人參與測試,通過嚴格的審核,最終共抽取128982個樣本進行分析,樣本規模在國內首屈一指。

  90後「偽奔放」 70後「偽保守」

  「非主流」、「任性」、「垮掉的一代」、「奔放」……這些都是貼在「90後」身上的標籤,談起90後的愛情,很多人也許會脫口而出「早熟」、「不負責任」,但世紀佳緣調查發現,跟70後、80後相比,90後的愛情觀卻最為保守,90後的奔放屬於「偽奔放」。

  在能接受閃婚的群體中,佔比最大的不是以「任性」、「奔放」著稱的90後,而是以70後和70前的年齡群體為主,其中70後單身男女接受「閃婚」的比例最大,男女佔比分別達到63%和55%,其次是70前佔比分別為58%和47%,排名第三的是80後,90後同意閃婚的比例最小,只有29%的單身男和18%的單身女能接受「閃婚」。

  不僅對待「閃婚」問題謹慎,同樣對待性的態度,90後也是最為保守的群體。世紀佳緣對單身男女性愛觀的調查中發現,年齡越大的男性對性的態度越開放,越希望配偶在性方面「經驗豐富」,其中90後在「希望配偶在性方面擅長和開放」的問答中所佔的比率最小,特別是單身男性僅佔17%。在對待婚前性行為的看法上,男女差異較大,男性贊成婚前性行為的比例普遍高於女性,近80%的男性贊成婚前性行為。按年齡段來分,無論男女,年齡越大越開放、越贊成婚前性行為,其中90後對婚前性行為的贊成比例最小,相比於70後近50%的單身女性贊成婚前性行為,90後單身女性只有28%贊成,90後男性贊成的比例也大大低於70後和80後。

  看似「任性」、「叛逆」的90後,對待「閃婚」和性的問題表現的最為謹慎。對此世紀佳緣情感專家張佳芮表示,90後的愛情觀是最為保守的,與其說90後「奔放」、「任性」,不如說90後對待感情成熟,「90後是被標籤化的群體,網上對90後的評價大多都是表面的並不能代表真正的90後精神」張佳芮說,「90後的任性表現在感情里就是敢愛敢恨,90後的心態相比於70後和80後的確更為開放,但他們也有自己堅守的底線和原則,在對待閃婚問題和婚前性行為的看法就證明了這一點,90的戀愛觀更為保守,因為他們愛的更為純粹、不隨便」。

  「宅」成單身罪魁禍首 收入越低越愛「宅」

  「宅男」、「宅女」是近幾年流行起來的網路辭彙,何謂「宅」?網上最新的解釋是:除了工作之外,基本足不出戶,生活圈子狹小,很少與人面對面交流,通俗點說就是吃、喝、拉、撒、玩全在家裡進行的人。網上所說的宅男宅女多是單身男女,而世紀佳緣調查報告顯示,「宅」正是廣大單身男女被剩下的主要原因。

  據報告顯示,約5成的單身人士都是「周末愛宅族」,總的來看女性比男性更愛「宅」,單身女性喜歡周末「宅」在家的比例高達51%,男性比例為45%。不僅女性比男性更愛「宅」,報告還發現,年齡越大越不愛社交、學歷越低、收入越低越愛「宅」,其中收入在2000元以下單身男女「休息日宅在家」的比例分別高達53%和64%,而收入在2萬—5萬的群體「宅在家」的比例男性只佔36%、女性佔44%。按學歷來分,學歷越低越愛「宅」,其中中專學歷的單身男女中,喜歡「宅」的比例分別達到51%和60%,而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僅為42%和48%,可見學歷和收入跟「宅」與「不宅」也有很大關係。

  收入越低學歷越低越愛「宅」主要是經濟上的原因,社交是需要一定費用的,收入越低能負擔的社交費用就越少,這也會導致低收入、低學歷人群喜歡「宅」在家。

  來自北京的小李今年29歲,至今沒有女朋友,被同事稱為「技術宅」,小李是從事軟體開發工作,平時上班時每天都是對著電腦寫代碼,下班也沒什麼興趣愛好,朋友也不多,只能呆在家上網,「去年國慶一周的假,除了跟家人出去吃過一頓飯之外,就再也沒有邁出家門一步,看著同事紛紛子朋友圈裡秀旅遊的照片,自己心裡也很羨慕,但自己一個人好像已經習慣這種生活,一時半會改不過來」,談起自己的「宅」生活,小李說道。

  對此張佳芮表示, 「喜歡宅」並不是技術男的專利,大多數單身男女都有這個特點:「死宅」,周末或假期一個人呆在家裡上網,不願出去參加任何活動,甚至連吃飯都叫外賣,不會主動去結交朋友,「因為單身所以宅在家」這是很多宅男宅女的借口,「宅」才是導致單身的主要原因,「想要脫單,宅男宅女們首先要走到陽光下來,要多參加戶外活動,結識新的朋友,這樣才有可能遇到適合自己的人,這是實現脫單的第一步」,張佳芮說。

  男人不愛女強人 男神、女神新畫像出爐

  看見自己心儀的對象,人們免不了會大呼一聲「男(女)神」,但「神」的形象到底如何?是長發飄飄、笑容迷人的萌妹子,還是風度翩翩、溫文爾雅的長腿歐巴?在感情的世界裡,就算你顏值爆表也不能任性的自封「男神」「女神」,世紀佳緣調研數據為「男神」、「女神」畫了一幅新的畫像,顛覆了傳統「男(女)神的形象。

  調查報告顯示,有52%的男性喜歡直爽的異性,32%的喜歡個性安靜的女孩,65%男性希望配偶會做飯,64%期待女性在相處中是「主動型」,同時近50%的男性希望配偶是「有點小個性」的可愛女孩,49%的男人希望找「出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完美妻子,28%男性希望找溫柔賢惠顧家的配偶,且收入越高越想找顧家的妻子,而對於能幹、有魄力的女強人類型,多數男人表示「不喜歡」。數據分析發現,大部分男性喜歡直爽、安靜、有點小個性的可愛女人,而對於長相、身材的關注並沒有預期中的高,婚姻里,顏值高不代表就是女神,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好的性格。

  男神的畫像也不同於以往的形象,此次在「女生最喜歡的男人」選項中,直爽、愛運動、會做飯的男性被封為「男神」,其中80%的女性喜歡性格直爽的男性,70的女性希望另一半會做飯,80%女性希望找重事業、重家庭,出外能賺高工資,進家能換尿不濕的完美男人,7%的女性希望找居家好男人,而對於那些長相英俊的長腿歐巴,在現實的婚姻中並沒有那麼受歡迎。「兩人結婚還是更看重對方的性格一些,身高長相畢竟只是外在的東西,年輕時也許會對帥哥犯花痴,但結婚還是要找個踏踏實實過日子的人」,來自江蘇的徐小姐說道。

  張佳芮表示,婚姻遠遠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家庭的結合,婚姻不像戀愛,需要面對的是柴米油鹽的平淡日子,「外貌在婚姻中並不起決定作用,男人女人都不會找個花瓶當伴侶,同樣的女人也不需要找個花瓶當老公,在婚姻里,不論長相如何,只要滿足自己條件的,都是男神女神」。

  離婚率逐年上升 80後不善「修補婚姻」

  根據2013年中國民政局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結婚對數1347萬對,離婚對數350萬對,粗離婚率為2.59‰,粗結婚率為9.9‰,離婚對數呈逐年遞增的態勢,增長勢頭超過結婚對數的增幅,預計2014年結婚對數1317萬對,離婚對數357萬對,2014年的結婚對數將低於2013年,離婚人數卻直線上升,其中80後最不善「修補婚姻」。

  從2013到2014,「一生一世」的流行語寄託了人們對白頭到老的祝願和期盼,然而離婚數卻逐年遞增。世紀佳緣調查報告顯示,離婚的人群中80後成為了主力軍。如今,80後漸漸都步入而立之年,走向婚姻的殿堂,可他們對待婚姻的態度與老一輩不同。他們自立、自強,個性鮮明,對於工作壓力以及日常的家務瑣事等方面的處理都特立獨行,也正因為如此,一些「80後」的離婚理由也很雷人:女方不會做家務;男方過度沉迷於網路遊戲;「閃婚」之後發現相互了解不夠……世紀佳緣情感專家張佳芮分析,伴隨著城市化發展進程的加快,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婚姻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感情破裂、性格不和、第三者插足成為離婚的三大原因。

  「現在的年輕人對待婚姻中出現的問題,不是解決而是逃避,跟我們這一代完全不同,婚姻出了問題要修補而不是扔掉。」剛剛和老伴慶祝了30年結婚紀念日的認為瀋陽劉先生說道,「現在的年輕人應該對婚姻抱有更嚴肅態度」。

  對於結婚率下降,張佳芮則表示這主要與人們的婚戀觀變化有關,由於社會的進步,人們整體的素質有所提高,思想也更為開放,「晚婚族」、「丁克族」逐漸增多,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大多20多歲才從進入社會,迫於車子、房子的壓力也會選擇晚婚晚育,「進入2015年,第一批90後已經慢慢進入晚婚晚育族了,晚婚晚育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整體的結婚率」,張佳芮說。

  來自湖北的小亮,是90後的小夥子,現在獨自一人在北京打拚,至今仍是單身,當被問及婚姻問題時,小亮顯得很坦然:「我今年已經25歲了,家裡人也會逼婚,但我有自己的規劃,我才剛畢業兩年,工作都還不穩定,沒有能力和資本去成家,我希望等到30歲左右結婚,那時候也能給對方一個幸福安穩的家」。

  北京單身屌絲男PK優質女 廈門單身小資「臉」傳統「心」

  此次調查發現,各地區的婚戀觀特色鮮明,地區差異較大。北京單身人群中,屌絲男和優質女居多,廈門看似小資情調濃厚,婚戀觀卻最為傳統,深圳在快餐文化的影響下,女性普遍缺乏安全感,西安男女結婚最講究門當戶。

  北京,一座高速發展的城市,工作生活的壓力使得剩男剩女的比例逐年上升,晚婚晚育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是普遍現象,但據世紀佳緣此次的調研發現,北京單身男女的質量卻有很大的區別:北京的單身男性目前生活大多比較單調,安逸,雖然空閑但是卻沒錢,十分「屌絲」,「休息時間要麼一個人去外面逛,要麼在家玩電腦」是大多數北京單身男的真實寫照,相對而言,北京單身女性則十分優質,她們大多是公司白領階層,有較高的學歷和獨立的經濟能力,興趣廣泛,對自己的生活有精心的安排,單身男女差異較大。

  北京單身男士目前最大的期待就是希望通過交友,使生活充實豐富一些, 「一天忙忙碌碌,回家可以有人陪著一起吃飯,閑的時候有人一起出去玩兒,旅旅遊,不用老是一個人抱著電腦玩遊戲」 ,來自北京的28歲單身小伙小磊說道。而北京單身女性,雖然自身條件比較優越,對現在的生活狀態沒有什麼不滿意,但是在考量未來時,她們有著比男性更多的來自父母、生育、精神追求上的顧慮,「追求從容、優雅的生活,該享受的享受,該努力的時候努力,但現在感覺就是哪一步都差一點」,在北京一家大型上市公司工作的劉小姐在談到未來時,充滿憂慮。

  同樣作為東部沿海發達城市的廈門,婚戀觀也很出人意料,廈門的單身男女生活看似小資新潮,但骨子裡卻相當傳統,婚戀觀較為保守,對廈門的調查數據分析發現,先成家再立業的觀念非常強烈,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表示剛邁出校門,通常家裡就開始催促和逼婚,「特別是閩南一帶,一畢業家裡基本都會催著結婚」,因此適婚年齡明顯低於其他城市,廈門的單身男女也更加年輕化。對此張佳芮表示,閩南地區雖然經濟發達,但家族觀念相對比較強 ,而且傳統的婚禮習俗保持的比較好,訂婚到結婚,男方都要給不菲的彩禮,加上廈門高消費高房價的現狀,讓男性有著非常大的壓力,因此雖然在一個女多男少的城市,身邊有著不少小資優雅的女性,但大多數單身男性仍然毫無優越感。

  世紀佳緣每年定期採集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婚戀群體,對當下婚戀熱點話題的觀點進行研讀分析,同時引用「佳緣大數據」和「懂你」系統形成系列報告。截止2014年中國男女婚戀觀年度調研報告已連續6年成功發布,調查樣本量大,涵蓋範圍精確,包含各年齡段、各社會階層有婚戀交友需求的男女,他們的婚戀價值觀也具有廣泛代表性。


我是一個95年的 就我個人覺得吧 門當戶對是需要的 兩個人如果家庭的經濟水平相差太大 真的很難走到一起 或許彼此的父母之間交流以及很多方面會存在問題 穿著打扮 一起吃飯之類的都會有所不適 可以適當有差距 但差距不能太大
談到關於文化水平什麼的吧 我認為多讀書還是有點好處的 我感覺多上了幾年學 明顯就跟有的初中高中就出去打工的人不太一樣了 或許現在的大學生特別不值錢 但你經過了幾年大學生活的培養 那也是蠻好的了


不會消失,反而會盤根錯節地生長。

我們知道,門當戶對,是舊時候家長們主導下擇偶的思維遺物。在當今逐漸脫離束縛的婚戀觀里,這一思想的權威性弱化了些,從「壓倒性的不容置疑的前提」成了「重要但非決定性的因素」。而這本身,可以認為是自由和個體主體性的進步對舊婚戀公俗的一種解放。但是,戀愛偏偏又具有各種局限和不確定性,如,你不太可能在期間面面俱到地了解對方、也無法完全保證婚姻前後對方的同質性(作為一種擇偶策略,部分人在戀愛階段會選擇性地展示某些習性並藏匿或淡化另外一些,甚至故意調整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以迎合對方)。而門當戶對,本質上作為一種「擇偶的簡化機制」,有其統計學的優勢,因而在現代社會依然普遍存在。不論結婚主力軍的90後還是戀愛大部隊的00後,這一觀念都不會消失——只會更精明,更精細,也更多元。


門當戶對這個詞內核的多元性,是伴隨著權威的消解,一直在演進和拓寬的:從最開始只指最嚴格意義上經濟和社會地位的對等,到如今也能指代融貫了氣質、學歷、性情、生活觀等諸多方面的勢均力敵,這一概念的變遷是明顯的,也是合乎潮流的。

古時候的婚姻制度,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紙婚約,全部信諾都來自雙方家長的一句話,甚至男孩子要到洞房之夜才能一窺娘子真容。談何彼此了解?那麼問題就來了:在雙方性情、學養、價值觀都在制度的嚴絲合縫下無從知曉時,什麼可以作為憑證?拿什麼來最大程度地保障我孩子的幸福?當然,最簡單、直觀、穩妥的判據就是雙方家庭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水準了——這也正是門當戶對長久以來的基本含義。


有人可能會想到:門當戶對也是封建政治下推行的產物,階層流動性低的婚姻制度有利於宗系社會的穩定。的確是這樣的。封建體制本身是個大怪物,門當戶對的婚戀觀也是這個怪物伸出的一個小小觸角。但拋開皇權統治的因素,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鄉土社會裡民間意識本身的「匹配觀」。生活經驗(樣本上看,雙方家庭經濟地位越對等,婚姻穩定和幸福的機會更大)培養起了這種觀念,而這種觀念又不斷指導選擇,進而佐證和鞏固生活經驗。因而,經驗的積累和觀念的養成是互為因果的,兩者在漫長的封建家長制里互相固化,互相凝結。

到了近代,封建皇權的崩潰給了鐘意宗氏血脈的制度設計者狠狠一擊。數次含有西方價值輸入的文化運動又動搖了根植在國人骨子裡的傳統婚戀觀。這些命題太大了,我們今天都不談。我想在這兒探討的主要是,個體主體性的解放。在我看來,它對婚戀觀的演化至少有兩方面深遠的影響:


一是,戀愛個體對幸福和精神滿足的追求變得比任何一個時代都強烈。孩子們不再滿足名分的對等,門面的匹敵,舊的婚戀觀在意識覺醒和制度淡出的雙重夾擊下土崩瓦解。相應的,門當戶對這種「甄別簡化機制」也在不斷填充新的內涵,眼界、智識、消費觀、人生態度等等內容都在個體主體意識的精神需求的解放中,悉數納入其中。


二是,雙方家庭成員對婚戀的干預在減少。交通通信、社交形態、生活觀等方面的革命性進步讓當今年輕人的覓偶半徑得到了極大的延拓,異地戀、跨省甚至跨國戀越發普遍,而這些都在客觀上增大了家長對子女婚戀的掌控難度。但除了這些龐雜的社會因素外,個體主體性意識的覺醒也讓更多人(尤其是傳統家庭長大的人)願意為了一份優質的感情、為了更高標準的生活,去和代表尊威的家長做出一定交涉,表明自己立場和態度,而不是像過去那樣一味妥協退讓、得過且過。而像「戀愛是一個人的事,結婚是一家人的事」這樣一種「婚戀非同步」的觀念也是這個過渡時期的中間產物(今後會更少)。經濟獨立帶來的生活獨立會讓90後們在婚姻定奪上比上輩人握有更多主動。因而,一個事實是:門當戶對這個概念中,「家系綁定」的意味正在隨著自主性的增強而不斷削弱。

說完了門當戶對這個擇偶概念內涵的演變,最後,我們又回到原先的問題:90後們門當戶對的觀念會消失嗎?我的看法是,不會。門當戶對作為一種高效且穩定的簡化機制將長期存在。


有這樣一種思路,我粗淺地總結下:社會上的一部分人,仍然將對方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視為衡量「幸福」的主要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不少人持有「幸福等於物質滿足」的觀念),而這一想法合著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里拜金、浮躁的心態(如只看臉的形象觀、買買買的金錢觀、高富帥才配白富美屌絲只能饞涎三尺的婚戀觀),成為了很多有錢人「圈內解決」的理由。而另一部分條件不太好的家庭,一是條件限制很難高攀,二是有「怕受氣、怕處不來、怕旁人說閑話」等等顧慮,所以,這些家境不太寬裕的孩子最後也抱團取暖。各種原因的綜合,最後就形成了門當戶對的社會事實。


這個思路揭示了一些現象的根源,但有一點沒有點破,也是我全篇最想說的:門當戶對這一簡化機制本身仍然具有高合理性和高命中率。也就是說,對於處在婚戀的十字路口,沒有足夠時間和精力了解對方全部的人,這種遴選機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確保了較小的風險,是不可多得的「低成本排除法」。畢竟,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偏遠山區的處在社會底層的受教育程度極低的家庭的後代,和一個沿海地區的中產階級的書香門第出身的家庭的後代,如果在一起,他們的共同語言在哪兒,他們生活的和諧度又如何保障。所以,我們要說,門當戶對仍然會大行其道,甚至,逐漸補充了「新鮮血液」後的它,在我們這個快節奏的年代裡會更受青睞,更富生命力。

但是,最後,還是有一點小小的想法:如果您有時間用心經營一段感情,恰逢您又真的很在意對方,那也請您潛下心去好好解決那些需要兩個人磨合的東西,不要輕易被那些生活中的紛爭、異見、價值觀的偶爾摩擦、以及表面上不同的生活經歷和不同的階層出身所蒙蔽。依然有些並不涉及原則的東西,不需要上綱上線,而是需要在雙方感情里調整、自控和相互適應的。畢竟世上沒有相同的葉子,每個人的「門戶屬性」 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完全一致了也就相當於自己和自己玩兒了對吧。


更重要的是,這一挑揀機制只是一個在統計意義上合理的簡化模型。而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活生生的個體,都是有隻有自己才懂的故事和處境的獨一無二的個體。


作為過來人,我就明確告訴你,你只需要談一次門不當戶不對的戀愛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另:門當戶對與經濟條件基本無關,本質上是三觀問題,這個很多樓上的知友都說到了。
現在我的想法就是,愛算個屁。真的。


遇到比自己差的我會以愛情為理由去追求,遇到比自己好的我卻想著以門當戶對為由去努力。


這個問題我覺得還是無法避免的。

比如女方家裡條件好,她嫁過來根本適應不了一般打工家庭省吃儉用的生活方式,就算你給了她最好的,你父母也會嫌她不會勤儉持家,她也會受不了老人家那種多花一分錢都要計較半天的毛病。

當然你也可以嫁到女方家裡,畢竟真愛,可是倒插門對男方壓力過大,人到哪都會攀比,各種輿論我想也不是好受的。

男方家裡條件好也是一樣的,女的嫁過來總會受一點公婆臉色,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女方父母也要籌錢置辦嫁妝為在有錢人面前撐點面子,既勞累了父母自己又無法避免要拘謹的生活。當然也不是每個有錢家庭的父母都會看不起窮孩子。不過窮人家孩子在土豪面前總是有點自卑感的。

好像有點跑題了,不過門當戶對的觀念應該是不會消失的,畢竟你是你媽教出來的,你媽是你奶奶教出來的,老一代的思想總會有會被延續下來。

樓上很多知友也提到,兩個道德觀不同,消費理念不同,眼界不同,生活習慣不同的人怎麼可能湊得到一塊,就算湊到了一塊,會有共同語言嗎?


我來換個角度答一下
門當戶對,是一種現在社會環境下高效的婚姻策略。
現在人了解一個人的成本太高了
從相識 相知 到 相愛 ,時間成本經濟成本都太高了
很有可能相處了幾年以後才發現各種各樣的不合適,然後呢 ,只能分手 再找
年輕時候當然無所謂,可是到了27 28歲呢?
你還付得起這個成本嗎?
人的成長環境對人的三觀影響很大
也就意味著門當戶對的情況下 找到三觀契合的人概率更高
就像名校的人不一定就比普通高校的學生優秀
只是名校的學生優秀的概率更高而已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 門當戶對只會更嚴重


這個問題涉及到90後和門戶兩個因素。
如果就宏觀而言,90後的父母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打拚,試問我國改革開放使得門戶產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鄧爺爺說要讓少部分人富起來,帶動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這事都懂得,那麼這富起來的少部分人的門檻自然就高了。
隨著社會階層的固化,圈子、關係越來越左右一個人享有的資源。
題主問出這個問題,顯然試以90後之新對傳統婚戀觀之舊,但社會發展背景影響更大。
就目前趨勢,當然是門戶之見越來越強。
反過來上溯幾十年,政治挂帥,多少有教養有文化的資本家子女,為了生存,選擇了根正苗紅的中下貧農,這才是真的打破了門戶。
90後有沒有門戶之見,有,栗子來了——如果強東還在中關村擺攤,小天只會是另一個男人見過最善良的女孩。

如果從微觀而言,那麼90後世界的好壞和任何年代的好壞一樣。便如狄更斯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90後有窮有富,和任何時代的人一樣存在著各個層次階級。

本人90後。個人在婚戀觀中對門戶這一點,認為有必要而非決定。兩個人在一起,交流家庭背景是對於對方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負責。而我們能說,門戶正三觀就一致么?只能說經歷類似三觀可能接近,但絕不可能一模一樣。
這世界上存不存在一個家庭是最幸福的家庭?
托爾斯泰告訴我們,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解讀為,家庭的幸福總是相似,家庭的不幸各有不同。
那麼門當戶對的家庭,幸福總是相似的,父母收入穩定,圈子層次接近。而各有各的不幸呢?
也許家境不錯,但父母忙於事業而缺少交流,或父母過分溺愛造成孩子恃寵而驕,各有各的因由。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拿工資過日子,卻可能會用更多的時間陪伴成長,以身作則教會孩子待人接物。
世間萬物便是如此,你控制了開始,卻總有些因素可能左右了結局。
題主問出這個問題,我理解為對門戶觀念的探討。作為一名90後,我感到時代使我受益的是物質和精神產品的豐富,給了我們這代人更廣闊的視角去思考。門戶背景,給了兩個剛剛搭建起家庭的新人最穩定也最受益的物質基礎。我之所以說非決定,因為我經過磨難,自知人生未見之苦,要有一個懂得經營生活的頭腦,還要有堅實的感情才抵得過。我以金錢作為門當戶對中重要因素來說明。感情是具有超越性,而金錢具有規避性。如果一方出現了突發事件,家道中落,那麼遵從感情的邏輯應當不離不棄,它超越利益凝聚雙方。而遵從金錢的邏輯,一個事物貶值最好的辦法就是儘快出手——所以要儘快拋棄對方。
閑財難嫌少,風雨何其多。門戶對也好,不對也罷,兩口子若不懂生活真諦,整日消磨彼此,兩家人再使勁也是爛泥扶不上牆。
門當戶對可以說是古往今來對幸福的物質基礎要求,只是幸福從不簡單,窮不窮富不富,男人要撐得起女人要守得住。
手機隨性碼的,祝各位幸福~


推薦閱讀:

如何在男朋友因打遊戲而忽視自己的時候不生氣?
就差個首付,我不能結婚嗎,不能談女朋友嗎?為什麼七年的愛情死在房子上?
你的前任教會了你什麼?
你遇到最渣的渣男是怎麼樣的?有什麼渣到極點令人恨到顫慄的事情?
婚內遇上今生摯愛要離婚嗎?

TAG:婚姻 | 戀愛 | 90 後 | 男生 | 門當戶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