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都用衛星觀察天氣變化,用軟體來模擬預報天氣了,為什麼還要氣象預報員?

看電視,好多新聞節目固定的板塊就是每天採訪氣象局的氣象預報員,往往都是些四五十歲的老婦女,讓她們來預報天氣變化。不明白在氣象衛星這麼發達,大數據預測這麼準的時代,這些過去的氣象預報員、甚至首席氣象預報員到底有哪些作用?


都用衛星觀察天氣變化,用軟體來模擬預報天氣了

這是不準確的。

天氣變化不止有衛星在觀測,還有地基資料,探空資料等。而且衛星資料很多都需要地基資料進行校正與判定。
而且數值模式的數據也是包括了各種探空數據、地基探測數據、衛星探測數據。基本可視為數據同化能力越強,數值模擬結果越好。

至於為什麼現在還用氣象預報員,很簡單,因為現在模式的預報結果還不準確。各個模式在對複雜的天氣過程中的預報有很大差異,這就需要人為的篩選辨別,並加之以經驗進行糾正。

而且,外行人可能很難想像經驗的重要性。一個經驗豐富的預報員是非常非常難得的。
據說某年XX地區天氣預報準確性太差,於是中央派了北京幾個經驗豐富的首席預報員去那兒幫忙,結果……預報結果差得一塌糊塗……
這不是因為這幾個首席不優秀。而是在於,天氣預報受當地的地形條件等影響,它的變化很微妙。一個首席預報員往往都是在一個地方干過好幾十年的預報才能養成。當把他突然外調到另一個地域,他的預報準確性性與初入行者往往差異不大。

我們當時去實習的時候,一個做過5、6年預報的預報員告訴我們,在面對某一類天氣現象時,哪個模式對下雨的區域預報比較准,哪一個模式的雨量預報偏小,哪一個模式的雨量預報偏大,她還告訴我們,不同天氣過程的不同階段都不一樣。而且,不同地區對同一類天氣現象所用的預報的指數可能都不同。這就需要幾十年如一日的兢兢業業工作,記錄,不斷反省,不斷提高。


我們對天氣過程變化的認知還很弱。


看你這麼說就不想回答,肯定不是學氣象的,用通俗易懂的話說幾句吧。衛星觀測資料,還是雷達或者其他觀測資料都是現在時刻的天氣情況,用計算機來預報未來的天氣是通過解方程組,然而只能離散化並近似求解,這是一個誤差。解方程組需要輸入當前觀測到的這些資料,然後儀器是人類發明的,讀出來的數據誤差不可避免,結果給計算機算,誤差放大,科學家們通過很多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還是有誤差,這是第二個。牛逼的預報員就是能夠根據當前的天氣和計算機算出來的有誤差結果來判斷未來的天氣是啥樣,最最牛逼的預報員是不用看計算機結果,看看當前的天氣就推演出後面的天氣變化,這就是預報經驗。。。大數據預測,當人類已經明確有方程組來描述這個物理過程的時候,你覺得還會用大數據這種統計方法來研究氣象資料本身嗎??no,將來會用來研究氣象與行業外的其他數據的關係,而不是天氣預報本身。。。所以厲害的預報員永遠都有它存在的價值


頭一次回答問題各位見諒

首先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氣象預報員這樣的職業一直沒有消失掉,雖然美國歐洲什麼的技術甩我們幾條街,人家依然有預報員這樣的職業,所以其存在還是有合理性的

然後,現在天氣預報是用大型機,用模式轉出結果,這個叫數值預報。但是數值預報的結果並沒有準確到可以直接發布的水平,空間解析度也沒有特別細,天氣形式不穩定的時候,一眼看去就知道它報的是錯的,所以各位每天看到的天氣預報是預報員參考數值預報然後訂正出的結果...

題主質疑為啥首席啊,上電視的都是中年婦女...那是因為人家有經驗,你沒看到的攝像師後面還有不少小小丫頭片子...不過國內氣象局是女生多,國外是男的多...原因不詳...

好吧,我就是預報員...菜鳥一隻...


現在全世界在這方面還不夠發達,完全沒有達到科幻小說裡面的那種程度;並且現在的預報員比之前少很多了。


夜班中。。

這說明了經驗是多麼的重要。

雖然現在氣象預報在發展,但是有相當多的東西沒有辦法量化處理。在實際工作中除了靠理論知識外,還需要靠經驗來解決問題。在美國,判斷一個機場能不能飛,除了看預報員發的報文外,詢問預報員對出現雷雨天氣的信心有多少是相當重要的。

您所說的衛星監測只是監測手段的一種,而且也只是實況,根據過去的資料難以簡單推斷未來的趨勢,更何況連基本的氣象要素都不能全部監測。

您所說的大數據,氣象已經用了很多年了,還在不斷發展。對局地的判斷相當不好。例如,本場在海邊,市區不沿海或者說部分沿海,那本場風向就是和市區不大一樣,而數值預報報的肯定是一個大環境風場,暫時沒考慮地形等影響。風向不對,對流呀溫度呀雲組呀這些東西都會有區別。

繼續夜班。。。提提神,莫因睡崗被嘲弄。。。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我原來寫了長篇大論想來談談為什麼做天氣預報還需要預報員。原因非常多,大氣系統的複雜性,模式發展的不成熟,觀測資料的不準確,人類認知的不完整等等。甚至還想夾帶點私活,聊聊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最後寫的太長,甚至沒有力氣寫下去了。所以說,技術不過關,只好講故事了。

幾天前在Quora上看到一個回答說,他當年學習如何治療癌症,每個人都問她:「為什麼你要去學習一個即將不存在的職業呢?」 然而五十年以後,癌症仍然威脅著全人類的健康。於是,我想從另一個角度談談這個問題。

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提出向癌症宣戰。他說:「我們集全國之力,分離了原子(原子彈),登上了月球(登月),我們應該再次凝集相同的力量來攻克這一可怕的疾病(癌症)。」 當時有人定下目標,這場戰爭將在1976年,美國200周年國慶時完成。然而結果所有人都知道,儘管美國政府投入重金,癌症並沒有被治癒。

1971年的時候,人們對治癒癌症的信心是如此的強烈,以至於很多人都認為只要有足夠的投入,沒有什麼不可能。因為幾千年來,人類第一次發現,原來我們的科技已經如此發達,我們可以通過一顆炸彈摧毀一座城市,我們可以把人類送上另一個星球,我還可以發射衛星傳播信號,看到遙遠區域的影像,我們有什麼理由無法征服癌症呢?

沒有理由(原諒我這個回答。我實在不願意相信隨著認識的深入,人類最終無法攻克癌症,這未免也太絕望了。),但是絕不會在五年間完成。我想題主應該不會懷疑為什麼醫生還得以存在吧?科學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牛頓之後,沒有物理學家們數百年的探索,愛因斯坦無論如何都無法提出相對論。人類的命運啊,當然要考慮個人奮鬥,但是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我完全可以理解題主為什麼問這樣的問題。儘管這個問題對很多氣象人員看來更像是對他們工作的侮辱。我們有計算機了,還要你們做什麼呢?有人認為現代社會,過度的商業化降低了科技發展的速度。但是,商業化的宣傳也給很多人帶來了錯覺。我們的科學發展日新月異,人工智慧在圍棋領域勝過了世界冠軍,無人駕駛汽車也即將上路運行。甚至在基礎物理學上,也捷報頻傳。
希格斯玻色子被發現了,愛因斯坦預言的引力波也被證實了。在生活上,手機代替了錢包,收音機,音樂播放器。很多20年以前我們不敢相信的事情都發生在了眼前。

那麼,為什麼天氣預報還要預報員呢?你看,我天天看天氣預報,還是覺得它不準。不要預報員了,讓電腦來說不定更准啊。衛星覆蓋度那麼高,自動觀測站那麼密集,為什麼還要人工觀測呢?是的,數值天氣預報在這幾十年間有巨大的進步。說它是做天氣預報最為重要的工具之一真的是毫不誇張。但是如果沒有預報員對天氣進行解讀,用物理規律結合實時觀測來確保它的結果正確,做出具體的調整。那麼天氣預報的可靠性會大打折扣。而衛星呢?它真的離我們生活的地面太遠了,即使我們的科技很發達,但是它的資料也不一定就完全準確。沒有地面站的輔助,沒有氣象局員工對設備的辛勤維護,一切都是空的。

我們當然應該發展更精確的觀測手段,更完善的預報模式來提升效率,減少誤差。實際上,我們比20年前已經進步了很多。可惜,現在還不是時候,不遠的將來也不是。預報員還沒有到退出歷史舞台的時候。也許那一天會到來,就像我們相信癌症會被攻克一樣。

如果天氣預報能夠不需要大量從業人員,只需要少量維護人員,計算機就可以無誤的做出準確預報。請題主聯繫我,我還年輕,現在轉行應該還來得及。


戰爭依靠的是武器,而勝利依靠的則是士兵。


家裡有人在氣象部門工作,講了一個故事:當年氣象局有兩波人,一波資歷很老,比較偏重經驗,另外一波更喜歡依賴計算機計算結果。有一天,電腦預報北京將受到颱風攻擊,當然,那幫老氣象員不信,因為北京怎麼可能刮颱風啊。不過因為如果真颱風了,降雨量過大,有可能把密雲水庫破壞,到時候水漫京城誰也受不了,所以穩妥起見,就把密雲水庫水都放了。
結果是,根本沒什麼颱風,密雲水庫水量好多好多年也沒恢復到放水之前的水平。。。

氣象系統是非常複雜的非線性系統,都知道長期預報天氣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玩意觀測時和計算時以及很多未知因素產生的誤差,隨預測時間增長會指數倍的增長,所以憑計算機算出的結果可靠性真沒有特別高。


前面已經有很多對大氣科學相關的科普了,在此不多贅述,不管是對大數據還是大氣科學的發展現狀,哪怕只有一點了解,也很難問出這樣的問題。

不知道題主什麼水平,作為畢業兩年不到的氣象學小碩,作為一個新預報員,在工作中對題主眼中的那些老婦女,還有題主沒提到的那些老頭兒,都非常尊敬,非常佩服。
出色的預報員,不僅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還要有豐富的經驗,對數值產品的利用,天氣形勢的理解,對系統生消移動的把握,都是我們這些新預報努力的方向。
剛才看到
http://zhihu.com/question/33041708/answer/56828015「當下中國有哪些反智主義現象」下有人的答覆,也在思考天氣預報中經驗和理論基礎的關係。答主碩士期間的方向是風險評估,對主觀經驗在決策中的應用也想過,就不做文獻搬運工了,只說自己對大氣作為一個混沌系統的預報,以及天氣預報的「服務性」的粗淺理解。數值模擬過程中主觀客觀的多種不確定性是無法消除的,而大氣的混沌性又導致數值預報的結果不會永遠準確。雖然集合預報是一個出路,但對不確定性如何量化,以及應該量化到何種程度,目前也沒有統一的看法。量化預報結果的不確定性,目的是便於決策,而對大氣,或者金融市場,戰場等,這樣高度非線性的系統,當下的決策都是由人來做的。那麼,不確定性的量化,也應該有一定的主觀性。其實天氣預報的目的就是輔助人們決策,而我們的預報結果強行關閉了受眾對其中不確定性信息的了解,並不利於人們決策。預報員雖然知道其中的不確定性,但不同的受眾對預報出錯的風險以及他們的承受能力卻是不同的。如何恰當地量化和表達預報結論中的不確定性,甚至為不同的決策者提供針對性的決策服務,也許是氣象行業發展的另一個方向。

還有,敢問題主,四五十歲的老婦女,在您心裡是一個怎樣的群體?您覺得她們不被需要的原因,是「老」還是「婦女」?您了解那些「老婦女」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識水平嗎?
如果是「老」,那大學裡那些「老」教授,是不是也該被淘汰了呢?
如果是「婦女」,您是不是還想說因為氣象是理學所以應該讓女生都不要報考呢?或者趁早轉行?


結合最近最近圍棋AI制霸的情況 這個問題就變得很有趣了
我也希望預報員早日下崗 騰出點人手做更多高智力的事情
經驗是智慧的範疇 希望模糊數學能有更好的建模方法來擬合吧


問題里的不準確已經有人提了,不過對於問題的核心來說有一點:程序也是人寫的,人運行的;其運行的結果也是人來解釋的。以為程序能跑自動化,現有專業人員的經驗就沒有用武之地是很可笑的想法。其實略說一下氣象部門在幹什麼,這樣才能明白,人總是有用的,特別是有經驗的人員。

事實上,很多人對於氣象部門每天發布的公眾天氣預報(也就是大家在電視里、國內門戶網站上看到的那些預報信息)的認識都是極其不準確的。而這些預報,雖然佔了預報員的工作中的很大一部分,但並不是最重要的工作。事實上,這部分的工作,在有些台站已經高度自動化了。但是人的干預也是有的。

除了預報以外,氣象台向公眾發布的信息還有預警,這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聽說過可以自動的,全部都需要人工判斷以後才可能發出。原因很簡單,程序生成的產品質量太差了。

在所有需要人來干預的地方。天氣恰恰不是那麼簡單,往往是「轉折性」、「關鍵性」天氣。也就是對國民經濟運行極為重要的天氣。

同時,對於氣象局中的氣象台,也就是預報員所在的部門來說,也有科研任務,其中就有系統研發,也就是做軟體、寫程序,簡單地來說就是把一些日常的工作自動化,就算是這樣的工作,也不是一年兩年可以完成的,更不是一勞永逸的。而這些工作中,恰恰就是要把經驗轉化成自動化業務中的流程和程序中的演算法,這更是離不開有經驗的人員。

所以,到目前為止,需要預報員,更需要有經驗的預報員。


氣象播報員能把天氣的變化講解出來,對不懂這個人來說還是需要的


衛星探測數據時間分布不連續,衛星觀測數據空間分布不均勻,模式計算不精確,計算機不發達。


所以


經驗預報還真的不比模式預報差


1、中年人,老年人喜歡看,聽天氣預報,其他途徑不會獲取信息
2、盲人


推薦閱讀:

灼熱乾燥的天氣是地震的前兆是真的嗎?
分享一下你見過的氣象奇觀?
區分「颱風」和「颶風」的意義何在?
西北太平洋為什麼會同時形成 3 個颱風?
為什麼阿拉伯海的熱帶氣旋很少?超強颱風「查帕拉」又是如何形成的?

TAG:天氣 | 天氣預報 | 氣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