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國科學院推出的引力波探測「空間太極計劃」?其對「天琴計劃」的影響如何?

2月16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在力學研究所舉行空間引力波探測與研究媒體見面會。會議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周德進局長主持,其間公布了由中科院支持的「空間太極計劃」。計劃主要成員中科院力學所胡文瑞院士和國科大吳岳良院士分別就引力波探測與太極計劃作了介紹,並就中國引力波物理及量子宇宙物理研究發展前景做了討論。國科大喬從豐教授介紹道,太極就是宇宙起源,雙星和雙黑洞的融合也有太極之象,以此為名很有寓意。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QwNDQ2Nw==mid=402070640idx=1sn=e9f2fda5f161f06fe2d9450839971b20scene=0#wechat_redirect


有知友評論答案答非所問,或者是狂秀而已,我現在來簡單說明一下,大家可以就我的意見進行討論。
其實我的答案之前回答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中大和科學院就不在一個層面在做這個事情,科學院有的玩,中大很困難幾乎不可能。在我國的科研體制內,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科研院所側重科研,行業背景院所側重工程和高校側重人才培養,單位體制或個體項目的不同會在之間有差異。研究院所也可以是研究生培養單位,高校也在參與大項目等。但是基本的劃分是沒有大問題的。
中大和科學院為什麼不在一個層面上競爭呢?是因為對於引力波這種基礎性但是又是系統性的大科學項目來說,高校還真不容易搞定,原因有很多,我只說人的方面。高校的研究主體是研究生,使得高校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功能性樣機或者是論文,在參與的大科學項目中,前期工作在可行性論證,工程實踐主要是關鍵性單元技術,說實話,博士生或者博士後乃至青年教師工程經驗還是差了點,而且很多老師到了40歲左右,熬到正高博導,也就拉拉項目,逐漸脫離一線了。
第一個方面 學科帶頭人
而不管是天琴也好,太極也罷,裡面涉及到的學科方向太多了,請參考中大這方面招聘的研究方向就知道了。

中大能行嗎?我覺得很困難,因為印象中,還沒有除中科大和國防科大之外的高校在筆者所在領域作為總體單位 ,牽頭完成或10億經費量級的科研項目。
50萬到100萬年薪很吸引人嗎?對於科研圈之外的人來說應該是了。但是對於真正的科研圈來說,錢不是問題。蘋果哥說他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這是科研人的大實話,簡單說,值這麼多錢的人選擇跳槽,經濟收入決不是第一位的。當你從一個讓自己從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長為青年科學家的過程中,你的科研環境給你的幫助是最大的。而離開這種熟悉的科研環境,僅僅為了多幾十萬,而且只是幾年非終生的收入,讓這些人到一個新的環境,重新組織團隊,還要面對可能是中大本土青年教師若有若無的敵意,以及家庭環境的改變。相反的,留在自己熟悉的讓自己成長團隊中,繼續自己的研究方向,妻兒老小也不用舉家齊遷,你選哪個?其實這也是科研上近親繁殖的根本原因,已有光明大道,何須另闢捷徑?我也曾經思考過科研領域近親繁殖問題,得出的結論是,隨著人類科研成果的累積,科研複雜度的增加,近親繁殖只會越來多,我對此不置可否。如果您想說領軍人物不用全職,全球招聘兼職也行啊,額,對於引力波這種持續幾十年的工程這麼強的項目,兼職作為學科帶頭人或者是分系統負責人能把項目干好?
第二方面 科研骨幹
高校的科研骨幹多是中青年老師或者是博士生,博後吧。說實話,相比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骨幹平均水平要差很多的,無它,手熟而。筆者好幾個在高校的同學,都跟我說自己半廢了,上課要分精力,爭取項目要分精力,發文章要分精力,指導研究生要分精力,培養個會報帳貼發票的學生還他么的畢業了,收入偏低想搞點歪門邪道,額這條大家去查新聞吧。反正到最後,剩點精力在科研上他么的發展要麼缺設備,要麼很難湊起幾個人幾套設備搭成個系統,摔,算球,開公司去了。說白了就是科研之外的雜事多,人員不固定,形不成大團隊。而這些問題在科研院所都會好很多。
第三方面 科研管理
對於大科研團隊,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會決定項目的成敗,很多人可能覺得科研羨慕嘛,細分給各個分系統,分系統指標達到了,最後總起來不就ok了。真不是這樣親。大科學項目難就難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可能到總體聯調的時候才知道,整出大事的ligo也沒想到大西洋海浪拍在沙灘上的周期信號都會影響到信號提取。還算不上大科學的,應用性研究里技術成熟度較高的老美那幾個灰機幾條艦研製費一加再加,不加錢分分鐘死給你看。當我們玩引力波這種功能性研究的高檔貨,誰知道要出多少意外啊,一出意外,幾個單位十幾個單位的科研協調管理,真不是高校里管實驗室能比的啊,億元級的項目一出外場管考勤的,管開車的,管食宿的,管報賬的,管進出場,管各單位協調,管數據分發,管實驗日誌,管開會場地的,管通知開會的,管安排接送的,管質量的,管安全的,管保衛的,管保密的,管訂票的,管收發材料的...全得是專業人士啊,不然亂啊。學校不說組織了,連參與進來都是個參研單位里管理協調最差的,沒法啊,參與的少,學生又多,科研管理的概念較弱。
第四 其他
中科院 正部級 白春禮 中央政治局委員 北京
Ps:量子通信和聚變都是科學院。中科大本來就是科學院和教育部共辦的,中科大的到院下屬各單位都被視為系統內部人員,當然科學院嫌科大有個教育部的婆婆,又折騰了個國科大這是後話,物質院到現在都是。
%%%%%%%%%%%%%%%%%%%%%%%%%%%%%%%%
科學院成立是本著集中力量做大事的方針政策去的,但是隨著這些年國家科技的發展,越來越被各行業的親兒子擠占生存空間,搞航天的有一二五院,搞船舶的7字頭,航空航天的6字頭,還有那什麼的9字頭,更不提密密麻麻的中電系。
但是,科學院集中力量做大事的方針政策沒有變,國科大的成立使其擁有了以上各研究單位幾乎不可再生的新生力量培養條件,另外在本土人才培養上,與高校輕土鱉重海龜相比,科學院近幾年大力培養本土青年研究力量,院里是將其比作親兒子來對待的,其中35歲以下的青年骨幹可以獲得連續四年,年均20萬共計80萬的不限方向,不對成果有要求的項目經費支持,到期後,約有三分之一還可獲得進一步總額200的經費支持,力度不可謂不大。
說這麼多,是想說明在引力波這種跨專業廣,研究時間長,經費體量大的大科學工程,還得是科學院來做。
與其他行業部屬研究院所比較,科學院的側重更是干木有短期經濟效益的基礎研究。去年得獎的量子通信,今年初的聚變都是科學院弄出來的


有幸親臨見面會

總體而言,太極計劃目前還在論證階段,最樂觀今年末會提交到中科院審議,仍然樂觀的話在三年內會得到國家基金委或教育部的批示。
方案有三:1、參加歐空局的空間探測,作為次要角色,人民幣20億。2、與歐空局合作,作為對等角色,人民幣80億。3、與歐空局合作,作為主要角色,人民幣100億以上。
三個方案的主要不同在於發星的負載,即激光探測器的裝置的簡化程度,越簡化越省錢,探測效果越差。
目前中科院的技術儲備,一個字,差。在所有關鍵技術上與國際水平相距甚遠,地面探測的話,中山大學倒是行動有力(羅俊)
最早發星要到2030年,現在都是方案探討。歸根結底一句話,太極計劃還沒立項。中科院是有野心的,至於能做啥,現在看起來還是呵呵


這個工作中科院和中山大學還是可以同時做的。但是如果出現中科院惡性競爭,打壓高校的情況,就不太樂見了。


推薦閱讀:

中科院「耐火紙」的材料有什麼特殊之處?為什麼能耐千度高溫?

TAG:自然科學 | 中國科學院 | 空間技術 | 引力波 | 天琴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