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地球建「月宮一號」為移居月球做準備,有什麼意義?

從以下三方面討論:1.相比地球環境保護研究的價值高低?
2.在太空保存生命的希望能否實現?
3.探索外太空以滿足人類的需求,人類是在獲得自由還是被這種需求向的探索約束而無窮盡的繼續探索,對此的哲學思辨?


覺得這個回答放在這個問題下要更合適一些:探索太空的意義是什麼?效益在哪裡?
最後想說的一句話:那些離我們異常遙遠的事物,我們甚至從未接受過它們是真實的!

很長一段時間,甚至直到現在,我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著:太空探索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這個問題可以再細分成以下的幾個空間層:

  • 2,000公里及以下:近地軌道,這一層是最好理解、了解最多也是目前利用最多的外層空間,部分氣象衛星、部分通訊衛星、空間站以及哈勃等空間望遠鏡都位於這一層。相比探索,對這一層的利用要多很多,災害預警、實時通訊、科學實驗對促進生產都有直接作用。但是,太空探索的意義遠不於此!
  • 20,200公里:這一層單列出來,GPS衛星軌道平均高度,同樣對促進生產有直接作用。但是,太空探索的意義遠不於此!
  • 36,000公里:同步軌道,這一層主要是通訊衛星和部分氣象衛星,仍然對促進生產有直接作用。但是,太空探索的意義遠不於此!
  • 380,000公里:月球,困惑從這裡開始。三十八萬公里,人類到底想幹嘛?消耗大量的資源與人力同時承擔巨大的風險進行月球探索,意義究竟在哪裡?有一種聲音來自資源,礦藏、氦三儲量豐富;有一種聲音來自戰略,誰先佔領月球月球就是誰的領土;有一種聲音來自移民,解決人口膨脹問題。當然在探索月球過程中的一些航天技術民用化也是有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意義的。但是,太空探索的意義遠不於此!
  • 380,000公里以上:火星、金星、水星、太陽、小行星帶、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柯伊伯帶、彗星、奧爾特雲、恆星際、超深空……

探索這些東西到底有什麼用?
勇氣號、好奇號、信使號、SOHO、SDO、伽利略號、卡西尼號、新視野號,難道它們僅僅是為了理解太陽系的形成和行星的演化嗎?
僅僅是為了在火星上找尋生命的蛛絲馬跡嗎?

(上圖信息截止至2007年)

(上圖信息截止至2011年)

旅行者1號、2號,先驅者10號、11號,離開太陽系僅僅是為了向那個還是想像中的智慧傳遞「我在這裡」的信息嗎?
在太陽系內,一束電磁波單程傳播就要幾十分鐘甚至數小時,人類就不害怕嗎?
在哈勃深空場中,也許是數百萬年甚至幾億年前宇宙的樣子,人類就不因自己的渺小而悲哀嗎?
連踏上自己的天然衛星都困難重重的人類現在就拿開普勒望遠鏡搜尋著成百上千光年外的宜居行星,就不怕遭到同類的嘲笑嗎?

(上圖信息截止至2008年)

太空探索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1522年,當麥哲倫船隊中的維多利亞號獨自返回西班牙塞維利亞港時,人類是否明白地球是圓的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最後,向CNSA致敬、向NASA致敬、向esa致敬,向所有為人類航天事業努力工作的人們致敬,他們是科學家,他們更是探險家。
(未完待續)
=====2015年1月8日分割線=====
以下更新同步發表於2014年12月19日牧夫天文論壇微信公號,原文鏈接:
牧夫天文論壇

總會有人問研究天上的東西有什麼用,很多人面對這個問題時都會想起科學副總監給修女的那封回信,但筆者讀了那封信好多遍,總是覺得副總監也只是個背稿的政府官員而已,完全沒有戳到痛點。
關於天文學的意義,不妨先來看看下面的這幾幅圖片。

月全食發生時,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球上,影子是圓形的,所以地球是個球體,斐迪南·麥哲倫勝利了!

此刻,夜空不再是背景,月食不再是天象。

這些更像是一場有關真理的檢驗。

金星凌日發生時,利用地球上相隔遙遠兩地間的觀測時差可以計算出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對於一個普普通通的地球人而言,這是少有的可以親手丈量宇宙的機會。

這是人類最早的測量日地距離的方案,1677年由愛德蒙·哈雷首次提出。

伽利略鋁製紀念卡,其上鐫刻有伽利略的自畫像和他在1610年發現木星衛星的親筆記錄。

卡片由義大利太空署提供,鑲嵌在新一代木星探測器朱諾號上,2011年發射並將於2016年一同進入木星軌道。

400年之前,他曾做過的探索;400年之後,我們從未放棄。

緩緩豎起的聯盟號火箭,頂端搭載聯盟號飛船,即將有三名宇航員乘坐它前往國際空間站。

機遇號在火星表面拍攝到的它自己的影子。

勇氣號拍攝的火星表面小氣旋,你是否也在兒時揮舞著樹枝開心地追趕過家門前的這種小氣旋?

機遇號於火星子午線平原上拍攝的卷積雲
你是否覺得它並不陌生?

華北平原上的卷積雲,你是否也在某個慵懶的午後躺在草地上欣賞過這羽毛狀的雲彩?

勇氣號在火星上拍到的維京人2號過境,你依然很熟悉這樣的場景,對嗎?

↓機遇號拍攝的火星日落↓

視頻封面I"m Dreaming of a Blue Sunset (on Mars)視頻

(你對火星是否有了更大的心理認同度了呢?)


↓2011年太空梭謝幕航↓視頻封面STS-135 Ascent Imagery Highlights視頻(筆者始終認為太空梭絕對是人類的驕傲之一)

↓旅行者號的發現之旅↓
視頻封面Voyage of Discovery視頻(旅行者1號於1977年發射,至今已走過了179億公里)

↓哈勃望遠鏡的宇宙視角↓
視頻封面Hubble"s Eye on the Universe視頻

創生之柱,這是稠密的星際塵埃,這高達4光年的巨塔象徵著世間萬物最初孕育的地方。

幾十億年前,你和你愛的人、你恨的人、你的祖先、你的子孫,你和地球、月亮、太陽、火星、木星……

你和所有的這些事物都是一團混沌,彼此混合、摻雜在一起,糾纏不清,也未曾成「形」。

幾十億年後的今天,太陽成了太陽,月亮成了月亮,你也有了自己的軀體,彼此不再混沌不清,

從那團塵埃中彼此分離,最終成「形」。

只要再過幾十億年,太陽不再是太陽,月亮不再是月亮,你也不再是你。

隨著那聲響徹宇宙的巨響,萬物復歸原點,一切回歸混沌,彼此再次融合,糾纏不清。

那裡將出現一片新的塵埃,為那顆已經逝去的太陽。


最初的起源在哪,最終的歸宿就在哪。

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感知到了宇宙的存在?銅、鋅、銀、碘、鎢、金、汞、鉛、鈾、鈈……你可曾想過,這些與你的生活息息相關甚至推動了人類文明進程的元素,到底從何而來?

太陽,對此無能為力。

太陽終其一生,也無法在元素周期表上越過「鐵」這種元素。要產生「金」這種貴金屬,需要進行一場至少7倍於太陽質量的超新星爆發!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地球還沒誕生,連太陽都沒有形成的時候,一顆至少7倍於太陽質量的巨星,用她全部的能量,孕育出了現在流淌在你體內的各種微量元素。

當你用各種金銀首飾點綴著自己的軀體,當你把玩著剛買來的土豪金iPhone 6的時候,你是否也會為那些逝去的恆星悲泣?

所以,讓我們暫時忘掉副總監給修女的回信,利益固然重要,但是……

探索太空,與利益何干。

你若問探索太空有何用,請先回答幾億年前魚類爬上陸地有何用。——某哲學家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中。——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

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

這可以理解成是一種進化,而進化方向是人類自己選擇的。

也許在幾億年前,魚類只是爬上岸晒晒太陽玩玩泥巴而已,同樣的,也許億萬年後的人類回首過去,會覺得現在的這些太空探索簡直就是小打小鬧。

如果幾億年前魚類爬上了陸地,那麼為什麼現在的海洋中仍然有魚類?

如果人類在幾萬年前已經選擇了創建文明這條路,那麼為什麼現在的熱帶雨林中仍然有原始部落?

選擇所致。


可以想見,待人類有能力離開的時候,會有人選擇前往新世界,也會有人選擇留在舊世界。那麼留下來的是否會停滯不前甚至蛻變成可怕的「食人族」也只能留給歲月去印證。但是,當有一天新人類回到地球時,是否也會產生與你看到下面這張照片時相同的感受呢?

秘魯熱帶雨林中的印第安人原始部落,這些部落幾乎完全與世隔絕,與主流社會沒有任何交流。

幾萬年前他們是什麼樣子的現在仍然是什麼樣子的。

在他們的世界裡,從來沒有見過直升機,也無法理解日全食。

怎樣的選擇,決定了怎樣的未來。

你當然可以選擇「兩耳不聞窗外事」,但你也可以選擇「不要溫柔地走入那良夜」。

以上,便是筆者與天文結緣以來的一些感悟,毫無保留地拿出來,與你共勉。


就在幾天前,筆者與一群天文愛好者前往河南新鄉小店河村觀賞雙子雨,躺在山頂望著滿天繁星,突然有一位同好脫口而出「好多的太陽啊」!注意,他說的是「太陽」而不是「恆星」或「星星」,他也一定是自開腦洞了吧……


http://www.lss-lab.bme.buaa.edu.cn/LP1/index.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補充了我們課題組月宮一號官網鏈接,想了解的可以看看,我回答的太菜了,感謝大家的支持和有才人的指點批評。

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提問,我作為在讀博士生,也就是「月宮一號」課題組的一員,我可以很負責人的告訴您:這個研究的意義不僅在於為密閉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為將來人類探索月球和長期深空探測等奠定一定的基礎,而且為我國在世界上此類研究做出了重大突破,「月宮一號」可以算是中國人的驕傲~系統正式密閉運行前我們邀請了全球相關專家,包括美國生物圈2號的工程師和參試者,還有俄羅斯BIOS3相關專家,一起討論會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他們對於我們導師做出這樣的系統都感到震驚,我們老師是個非常敬業拼搏的女老師,我們課題組全體二十多位成員為了建立這個系統已經有近一年來無任何周末和節假日,包括過年都是集體留守學校~~還有我必須尊敬的的幾位受試志願者,他們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中國人月球夢」無私的奉獻,整整90天的3人密閉實驗,如果成功的話算是世界領先水平了~請多點支持和理解~


個人覺得,這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
意義不僅在於技術上和科學上,也在於觀念上。
在我朝,對「科學」的要求一直是偏向實用性的,一個理論也好,一種技術也罷,最好是能馬上用於實際使用的,甚至是能馬上變現巴不得立即賺大筆外匯的。
所以我朝絕大多數科研都是「緊跟」世界,「達到並超越」X國,開創性的極少。
而登月也好,月宮一號也好,則是做了一件「看上去毫無意義」的事情,殊不知山姆國和北極熊的很多技術和數據,正是在「毫無意義」的加加林和阿波羅那個時代積累下來的。
目光足夠遠,才能走得更加遠吧。
------------------------------------------------------------------------------------------------------------------------------------
發現有點跑題了。。。。


提問的邏輯讓人著急——「地球毀滅了就毀滅了,有什麼大不了,人死了就死了,更加無所謂」。既然地球毀滅和人類滅絕都沒什麼大不了,那你還強調環保和人類解放幹嘛?
以上是對提問的吐槽。

我不清楚月宮一號有沒有用、作用有多大,但提問的質疑理由一定是不對的。所以後面的答案其實還是對提問的吐槽,只不過它能解釋為什麼我沒去質疑這些我不懂的實驗工程。

  1. 理論物理作出突破,才有應用物理的突破(比如當初的牛頓力學,後來的量子物理,有了它們才有工業革命和多種現代科技的應用,比如你正在用的電腦和手機)。而科學理論又一定需要通過實驗來形成、完善和驗證。所謂「月宮一號」就是一種實驗裝置,這個實驗雖然是以月球環境為基礎的,但其取得的成果一定是不會僅僅用於太空的。你怎麼知道它將來就不能用於環保呢?
  2. 優秀的頭腦不是在什麼方面都優秀,也不是每個人都會投身到某種假設的人類最高需要之中。少了一個搞太空的,未必就會多一個搞環保的;今天搞太空的如果當初去搞了環保,也未必就還能有今天的成就。人類能有今天的發展,一定依賴於人類的多樣性。所以,「這麼多優秀的頭腦多用心研究怎麼保護好我們生存的環境才是正道」這種觀點本來就是不能成立的。

三年前的問題啊……

現在想來,「月宮一號」一期工程3人105天的實驗也是發生在2014年的事情呢。

那麼就在三年以後的今天,給出自己的一個解答吧。


在之前先引入一個環境學的概念:環境容量。

環境容量,是指某一環境區域內對人類活動造成影響的最大容納量。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往一個環境中釋放的最大污染物的量。

由於人類生產生活需要排放廢棄物(污染物),顯然環境容量越小,越不利於人類生產生活。

月球就是根本就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因此環境容量是0——污染物不用排都不適合生存。

//當然反過來說,你可以隨意排污,反正不適合生存,那就破罐破摔吧。

我們在月球上開闢出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顯然比地球上要麻煩得多。


地球環境保護主要是減少污染物排放量,而環境容量不變,利用環境的自凈效應來儘可能不造成影響或者少造成影響。

而以「月宮一號」為標誌的月球基地是直接另起爐灶,開闢出一塊適合人類長期生存的區域。

從某種意義上說,後者可以算上是「兜底」的方案——就算地球環境已經完全不適合人類生存了,我們好歹還能苟活一段時間,當然我們希望最終的結果是這個循環能持續很久。


針對第二個問題,實際上第二個問題不是「能不能」的問題了,這是一定要完成的。

人類遲早要走出搖籃的,不然就會困死在搖籃里。

而正因為人類要活下去,我們才提出這個問題: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活下去。

換句話說,這個技術是人類最基本的求生本能的體現。

太陽終究要死的,地球上的資源也終究會耗盡的,在死之前跑出去,好歹還有希望不是?

再說,從地球出發到木衛二,土衛六,天衛三,海衛一這些地方,動不動就是好幾年,相比於冬眠這項沒看到頭的技術,生命循環顯然更加現實一點。


而且,「月宮一號」就真的僅僅是為了探索月球這一看起來虛無縹緲的目標嗎?

前面提到了,地球上絕大多數地方的環境容量都比月球高。

無論你是在高山,在冰川,在沙漠,在荒島……

這項技術的弱化版完全可以應用於生態脆弱的地區。

無論是珠峰大本營,無論是南極科考站,無論是荒島哨所……以「月宮一號」為代表的生命保障技術,對於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的。

天上飛的技術,也是可以落地的。

最後,為什麼我要在3年後的今天寫下這個答案呢?

=====更新=====

2017-5-10

顯然今天大家已經知道我在說什麼了www


首先,雖然我並無冒犯的意思,但我還是得說我被題主的邏輯震驚了。
然而回過頭來想想,康德說存在都是有原因的,既然這種問題會有人問,就說明這種邏輯是有市場的。
那我就來對題主的話一一進行簡單的辯駁好了。

題主首先說那麼多優秀的頭腦去研究保護現有環境的意義更加重大。第一,所謂「優秀的頭腦」都是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價值判斷和人生追求的;第二,科學研究這東西,不是修長城,並非人越多越好,我國環境方面頂尖人才的素質還是很有保證的請大家放心,只是國家目前還不是很重視罷了;第三,保護現有環境和探索地外環境的意義的可比性並沒有題主想像的那麼大,一個是著眼當下,一個是放眼未來,這兩個都是科學研究最基本的兩個方面,而且放眼未來並不是空談和幻想——這是無數科學實例驗證了的。

題主接著說移民外太空和追求長生不老一樣毫無意義。第一,上萬年來人類一直在「追求」長生不老的路上,從二三十歲的壽命一直到七八十的人均壽命,從未停下腳步;第二,題主的話也許是基於「生老病死應遵守自然法則不應強求」的邏輯來的,那麼所謂的法則和強求又該怎麼定義呢?我個人認為,自然創造了人類,人類通過智慧和勞動創造的一切其實都是自然間接創造的(如果不明白這句話可以把「自然」替換為「上帝」試試);第三,基於第二點來說,人類的探索無論說是一部偉大的人類抗爭史還是一部自然對於自身進一步探索的歷程都是可以的,都是合乎所謂法則和極具意義的。

最後題主說我們不應該無限度地滿足人類的需求,否則人類將無法解放自己。第一,不進一步滿足我們人類自身各方面需求(包括吃穿安全社交尊重價值實現等等)的話,我們活著的意義在哪裡?天賦人權,人類生來就有追求幸福的權利;第二,題主這句話的邏輯關係大概是基於「人類無休止的慾望是人類最大的束縛」,我得說這層邏輯關係我是同意的,但是它並不能推論出題主的這句話,五千年前大禹治水就知道宜疏不宜堵了,人類的最終解放肯定是要從心靈上入手的(現在人類心智還不成熟,明顯沒到那個時候,孩子理應到九個月才斷奶你到第三個月就給他斷了太殘忍了);第三,雖然第二點說了那麼多,其實都是我個人的觀點,人類解放的事業是需要長時間探索和磨鍊的,不是像題主理解得那麼扭曲,也不像我說得這麼簡單。

最後我想說:探索月球,必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與其說這是一句對於當下的肯定和對於未來的斷言,我更喜歡將其看成對於整個人類的信任。


沒想到社會上偏見偏執的人真多,好吧,我表達三個意思(昨晚下面這些話用於回復某人,但後來想想沒必要,我不該只針對某個人說這些話,所以放到這裡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那項研究絕對有意義,儘管題主說得很模糊,但那是因為尖端領域研究往往看不到短期利益!如果,讓你現在穿越回去問伽利略為什麼要看星星?他會告訴你因為他想知道他訂購的中國絲綢運到哪了嗎?然後駱駝商隊告訴他還有三天就到了要給好評哦親?很多尖端領域的研究就是很難看到眼前的利益,如果能看到,為什麼還需要政府資助?企業家早就向惡狗一樣搶瘋了!就像現在的打車軟體一樣!正因為像題主那樣的人默默無聞堅守科研一線,我們的未來才會充滿各種可能!

第二,有人想知道的那些尖端領域研究的具體意義,據我所知,國內有一批人正在做這項工作,他們正在努力研究分析這些尖端技術在未來的種種可能性!以及已經創造的種種價值!並用實際例子或數字來驗證!只不過需要更多時間! 當然,有人懷疑尖端領域研究的意義,也是正常現象,人類社會進步就是從無知到有知的過程,這些懷疑者一定程度上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人哦~

第三,我只是對國內的一群人提出一種假設,這群人總認為尖端領域的投入會影響民生,那麼我們就假設:如果現在停止一切尖端領域研究,將經費全部投入民生,大家想買啥買啥,不用賣腎也可以有iphone,試想一下,十年以後,一個腎還夠不夠買IPHONE?是不是得賣身?正經點,我們是否會再次落後於世界?就像100多年前那樣!那時候,那些提出尖端領域研究會影響民生的人,他們敢於承擔十年前下這個決定的後果嗎!他們只會再次叫苦叫埋怨社會!

最後再說一句,生活不是用來抱怨的,要充滿希望才行,如果覺得這個社會有不妥的地方,那就去參與其中,去改變它,而不要只是在隱藏自己身份的虛擬網路中吼幾嗓子!

PS:題主的研究很有意思,我想以後有機會很可能去找題主多聊聊~


———————看到這個問題被建議修改了,何必呢?我覺得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_+———————————————————————
非常贊同上面回答的一句話:人類能有今天的發展,一定依賴於人類的多樣性。
我覺得,整個社會面對這個問題的邏輯應該是這樣的:
環保、人權、公益、慈善、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等等方面可能我們做的還不好,所以我們在這方面的事業更應該倍加努力,讓心向於此的人才們能夠更好的發揮他們的能量。而不是去質疑其它方面已經做得比較好的事業,即使這個事業在普通人眼裡是遙遠的。
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題主很好,有一顆悲天吝人之心。可是要知道,無論是佛教還是儒道,「慈悲之心」本就是世間最寬宏博大的一種精神,本質上「慈悲」也是為了追求眾生平等。若是只對你看得見的黑暗和不平有著悲憐,而去否定和不尊重另一群人的努力,這種「慈悲」也就太狹隘了。若是失去了「眾生平等」這種本質基礎,「慈悲」也只是空談。
希望大家能正確對待這個問題,用該有的邏輯去分析,不要因為華麗皮草下的跳蚤而看不到其它美好的追求。


參考 NASA 給修女 的回信。 太長,不轉了。

1970年,尚比亞修女 Mary Jucunda 給 Ernst Stuhlinger 博士寫了一封信,他因在火星之旅工程中的原創性研究,成為 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Marshall 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學副總監。信中,Mary Jucunda 修女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他怎麼能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

NASA科學副總監1970年回信修女為何要探索宇宙


其實建「月宮一號」並不是單純在建一個可供外太空長期居住人類環境,其中涉及到的生命保障科學,材料科學,生物學,信息控制學等關鍵問題研究對我們地球人類的發展來說也會起到極大的促進左右!就如當前眾多的科技成果都受益於20世紀軍事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一二戰以及冷戰)一樣,我相信這項研究也不例外


一開始,那隻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塊藍天,它以為世界就那麼大,這時,它很可憐。
後來,它看到鳥飛過井口,看到風卷著樹葉吹過井口,它終於知道井口之外還有更大的世界,開始好奇外面是什麼樣子。但它想,我只能跳這麼點高,怎麼可能出去呢?要出去,我要付出太多的代價,我在裡面活得好好的,出去又有什麼意義呢?這時,它很可悲。
再後來,它就在井底度過了一生。這時,它很可恨。


未來核大戰也能用到這個啊


我認為最關鍵的研究問題應該放在月球上的物質如何在當地進行利用這方面。
如果能利用月塵做建築材料就好了,這樣就可以成就月球的大型建造的夢想,使月球開發成為可能。
然後月塵是否可以成為動力耗品?比如用發動機對月塵加速排出,從而使飛船來獲得太空中的巨大加速度。

利用當地環境來改造環境是自然界發展的基石!


1.相比地球環境保護研究的價值高低?

研究地球環境保護是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環境。
月宮一號是為了自己的後代更好的生活環境。

2.在太空保存生命的希望能否實現?

不是能否實現的問題,而是必須要實現
人類不能也不會滿足於太陽系的,勢必會向深空殖民。
這是物種發展到一定階段,資源相對貧乏時的必然。

3.探索外太空以滿足人類的需求,人類是在獲得自由還是被這種需求向的探索約束而無窮盡的繼續探索,對此的哲學思辨?

人類從何而來,是個科學界爭論已久的問題。
也許太空之旅能夠發現其他的線索。

----------

上面這些高大上的扯淡你信嗎?看看下面的圖吧,這才是逃離地球真的動力

(圖片來自北京持續嚴重霧霾天氣 PM2.5一度爆表(2)_正北方網)


大家的回答都好高大上啊。。都提高到整個人類的層次上了。。那我也來湊個熱鬧,說句玩笑話~中國那麼急而緊湊的研究開發航天項目不是為了緊跟發達國家腳步搶到外太空資源的這塊肥肉么。。


沒有地面模擬成功率指數級下降。
地外空間發射基地建立是未來探索關鍵點,在有限時間內頻繁發射是常態,但從地面發射損耗過大,發射限制多。有人地外基地對是深空探索的起點,也是人類制度突破點。人類制度的突破是全人類的福音,它有效改變對資源使用的效率。


1.人類文明的容災備份,居安思危,假設未來發生了核戰爭、生化危機、小行星撞擊等毀滅性災難,如果沒有人工生物圈,人類文明將毀滅, 而有了人工生物圈可以讓人類文明得以延續,即使沒有了行星,飄浮在星際空間,只要有恆星的能量就能維持人類生存。
2. 星際殖民,可以在不適宜生存的行星上建生物圈,慢慢改造行星環境。在光速不可超越的前提了,人類通過世代飛船,經過幾代人到達下一個恆星系,大部分一生都將呆在星艦上,當然那個時候人類的壽命可以已可以無限延長。


大概美國搞的話,就不會這麼問了吧…


原諒我目光短淺,只想活在地球~等到地球毀滅的那天,我想,我哪也不會去。
我以為這種事情應該讓美國做。中國做這種事情,無異於帶上了一個花環,類似於「悠久的5000年華夏文明」。。。。。。哎。。以前我也是思想高尚,視金錢如糞土,理想如生命的熱血男人。現在,我只關心:我的晶元銷量,我的收入提成,國家又該如何榨取我的收入。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 「北理工科學載荷登國際空間站,中美太空突破0合作」一事?
我國宇航員在發射前見面會為什麼都要用玻璃罩和大家隔離開來?
中國可不可以把火箭發射中心設到南海所填的海島上去?

TAG:登月 | 中國 | 中國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