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北理工科學載荷登國際空間站,中美太空突破0合作」一事?
@小龍哈勃 @狐狸先生 @五清六分批 @河馬老師 @劉博洋 @太空精釀 @鸑鷟鵷鶵 北理工鄧玉林教授團隊的空間環境下DNA的相關研究實驗載荷通過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乘坐龍飛船送往ISS,根據雙方協議,還將在ISS內展出北理工校旗。
這應該是中美首次太空合作吧,為何中美太空合作的禁令被打破了呢?我國和NASA關於太空合作又是什麼態度呢?想知道知乎大牛們如何看待此事呢?(知乎小透明,處女問)期待大佬們的回答
謝邀,作為北理工校友,必然為母校好好自豪一把啊
首先,介紹一下這個科學載荷本身
這是我校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鄧玉林教授和他的科研團隊共同的研究成果。鄧教授課題組的一大研究方向是航天生物與醫學工程,所以自然有很多與航天相關的實驗。
事實上,早在2011年神舟八號的時候,鄧教授團隊的空間微流控晶元基因擴增實驗儀器」(SZ-8/231-450)就已經搭載了,那次實驗使我國成為了第三個掌握這個技術的國家,也是全世界公認的未來空間生物實驗學的發展方向。
2016年長征七號發射的飛船縮比返回艙和2017年年發射的天舟一號上,也有鄧教授團隊的生物實驗。
說鄧教授他們是玩航天實驗的老司機了,一點都不為過。
而這次Space-X往國際空間站第十一次貨運(CRS-11)運送的載荷叫做:空間環境下在PCR反應中DNA錯配規律研究的科學載荷。我也不懂,大致上是空間環境下(微重力和輻射)抗體基因編碼和突變的研究,是基因技術發展、人類壽命研究和未來生物醫藥技術過程中的一種重要實驗。這個實驗將會有國際空間站宇航員輔助、數據記錄和溝通等。
CRS-11龍飛船已經在6月6日順利與國際空間站對接,這個科學載荷也順利登陸了。
這的確是國際空間站升空以來上中美在科研方面合作的重大突破!
當然,按照要求,我校的校旗也將在國際空間站上被展示,校友們也大可以自豪一把。
(就這個旗,借了校棒球隊一張照片,謝謝了)
第二,談一談這個合作的促成
這個合作不是北理工和NASA直接談的(等下再說),而是通過NanoRacks公司作為中介促成的。
NanoRacks是一家美國的商業航天公司,在國際空間站上擁有一個小型衛星的釋放裝置,你所看到的Planet Labs動輒幾十顆衛星從國際空間站被「扔出去」,就是通過這個裝置的。他們還和藍色起源、維珍銀河,甚至歐洲宇航局、俄羅斯宇航局、德國宇航局有諸多合作。
他們獲得了NASA很高級別的合作,成為了一個國際空間技術合作的「中介公司」,憑著在NASA獲得的信任與平台去盈利。
北理工這次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將載荷送入了國際空間站,也可以說是和NanoRacks、NASA、中國航天(與NASA某種程度破冰之旅)四方達成了多方互利的局面。
第三,談一談這次合作的意義
提起中美國際合作就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弗蘭克·魯道夫·沃爾夫,這位美國眾議院議員有兩個重要的頭銜,美國國會湯姆·蘭托斯人權委員會的聯合主席和2011年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商業、司法、科技及相關機構小組委員會主席。
從1978年到2012年,他一直是弗吉尼亞州國會議員,可謂是政壇常青樹了。
關於中國方面,對中國人權上批判甚多,批判計劃生育、會見中國不同政見人士已經很正常,提出過很多對中國不利的議案,包括取消最惠國待遇、給予進出口壓力等等。而在航天方面,由於他的第二個主席身份,他在2011年《2011財年國防部及全年繼續撥款法》中加了一條,就是著名的沃爾夫條款。
具體的緣由可以參考 @浪客 大神的回答(為什麼美國國會禁止 NASA 與中國航天部門合作?)。
這個條款可以簡單歸納為兩條:
a. 任何有美國零件的航天產品都不能用在中國航天上,也不能由中國發射;
b. NASA和白宮科技辦公室與中國有任何合作都必須經過特別授權;
美國無論是NASA還是商業航天都如此發達,除了中國和曾經的蘇聯,現在怎麼可能還有一顆衛星和火箭不使用美國任何一個零部件?而任何一個其他國家的衛星載荷都幾乎必然使用了美國零件,那麼無論中國火箭報價再低都無法發射,否則美國就會制裁。
而不允許NASA與中國有任何合作,甚至是正常的學術交流。曾經出現過中國專家參加學術會議集體被拒簽的情況,而中國航天專家訪問NASA或者反之則是天方夜譚了。
早在今年四月份,西工大的翱翔一號就跟著Orbital ATK的天鵝座貨運飛船到了國際空間站,比這個載荷還要早,但這兩個並不意味著中美真的合作了。
這並不是與NASA的直接合作,西工大是通過歐盟QB50衛星合作項目框架,美國只是收了服務費發射。北理工與NanoRacks也是類似,咱們做好了,他們提供服務(估計也包括跟白宮溝通的諮詢服務)。並不存在中美雙方合作弄了一個航天項目的情況。
所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研內容合作,只是我方科研課題成型後美方服務方面的合作。
沃爾夫法案也沒有規定中國載荷不能上美國衛星。從頭到尾並不違反沃爾夫法案。還躺著把錢賺了,扶植了美國商業航天公司NanoRacks的發展,拿到業務挺好的啊。
但依然有重大的意義,至少我們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存在未來破冰的可能性了。未來假如中美實現了航天利益的一致,這次「合作」就將成為雙方合作的里程碑事件。
第四,那麼這次就意味著短期內沃爾夫法案就慢慢被淡化了么?
當然不是啊!
沃爾夫法案為什麼會被提出?難道真的是中國威脅美國航天技術么?
這個法案畢竟是整個美國國會通過了,當然不能代表沃爾夫本人的利益,而是他代表了整個美國的利益。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決策層再次意識到了航天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於商業航天的扶植。因為很多基礎工業的成熟已經使得航天變成可以盈利的一個方向了,這對整個人類可能都是跨時代的意義,因為只有靠商業力量而不是國家意志才能讓這個行業真正崛起,而在這風口上美國當然要牢牢把握住未來、甚至是人類的命運,美國整體的航天政策都往商業轉向。
這也是為什麼商業航天領域的創建者並不是各大火箭和衛星專家,都變成了商界名流,Space-X背景是PayPal和特斯拉,Blue Origin背景是亞馬遜,Bigelow背景是連鎖酒店,這些人正是嗅到了商機,把自己大量的資本放到這個國家政策扶植的商業紅海中一搏。沒有Space-X,一定會有Space-Y、Space-Z的。
就好比中央宣布雄安千年大計了,連你都想得到去那兒屯套房子了。
既然是商業航天,就要面對競爭,俄羅斯那邊費用很低已經很難對付了。但好一點是俄羅斯雖然趕上了太空梭2011年退役依然佔有一定市場,但是在逐漸衰落美國也願意讓一點給他。目前隨著Orbital ATK和Space-X的崛起俄羅斯變得越發可憐,僅有的發射市場在不斷萎縮,隨著2024年國際空間站退役俄羅斯航天將會遭受重大打擊。
而當年中國是個更可怕的對手,因為報價更低、成功率很高,你這樣玩下去Space-X這些公司怎麼可能起得來?而中美之間利益糾紛如此之多,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如今美國商業航天方興未艾,指望著沃爾夫法案短期內退出歷史舞台還很遠,一條法案的廢除相當難,期待川普大帝也不行,直到有一天美國基本形成了壟斷再放開,但對於中國最好的發展時機就錯過了。
但這就導致中國商業航天舉步維艱,一條法案就會導致中國商業航天拿不到零件、拿不到發射市場,那還拿什麼去盈利?
為什麼別人一方面努力發展另一方面還限制你發展,因為那是天量的市場巨大的利益啊。就好比西班牙當年在南美髮現了大量的金銀,會昭告全世界都過來開發么?恰恰相反,還要花巨大的成本組織無敵艦隊阻止任何人靠近。
狗都要護食,人更如此。
但越是這個時候越是需要努力啊,君不見這兩年印度小哥們都在瘋狂搞航天了,大家都意識到了越不搞就越沒有前途。中國更應該篳路藍縷開創山林。人類的航天時代已經如此明顯擺在面前,錯過航海時代的我們不能再錯過了。
可喜的是中國還是比較牛,越限制我就越努力,兩年三個新型火箭、嫦娥登月、世界25%航天發射來自中國、載人空間站即將建成,短短几年內就取得如此恐怖的成就。
所以需要向中國航天人致敬,加油!
這個項目得到了國撥資金支持,民用航天渠道,立項就是我評的。
國際上商用的pcr儀器有icubate的2.0 ,biofire的razor ex和film array,cepheid的smart cycler,國內除了北理工還沒有能和他們pk的。
這次北理工是和美國的nanoracks合作去搭載的,國外合作單位有德國drl ,日本nirs,國內合作單位有中科院蘭州所。
這個項目的核心是變溫pcr微流控晶元基因擴增載荷,可以對免疫細胞,神經細胞和微生物群落進行在軌培養,擴增他們的基因後提取rna,觀察環境對它們的影響。
這個載荷相比以往的技術突破在於可以在軌進行試驗,原來的都要等返回艙回來後再觀測,遇到沒有返回艙的情況不就傻眼了?
當然,鄧教授他們是瞄準商用領域做的。其實現在這種通過航天中介合作的情況還是有的,參與QB50計劃的我工學生衛星團隊紫丁香一號衛星就是使用ULA的Atlas V火箭和 Orbit ATK的Cygnus飛船送至國際空間站上再彈射進入軌道的。
而阿爾法磁譜儀這種重量級合作也不能忽視。上世紀中美蜜月期的時候航天領域合作也比較多,比如1986年1月28日我國曾經與美國的西聯公司泛美衛星公司等等簽訂「訂座」合同,用我們的長征火箭發射美國客人。只是在2011年沃爾夫法案生效後老死不相往來了。
總之作為兄弟院校的大家都很高興看到北理能做出這樣的成就,不過展示校旗有點帥氣啊2333
不過想必在未來可見的時間內中美航天領域緊密合作是大勢所趨吧。
最後為我們英俊瀟洒的師兄師姐團隊打個廣告
此為iss視角
此為紫丁香一號視角
帥氣的師兄師姐
還有當時的相關信息
感謝題主邀請!
作為北理工校友,臨時一員(博士後在站),深感驕傲!
鄧玉林老師自豪地說:「 這是第一個中國科學家獨立設計、製造的項目,也是第一個來自中國的生命科學項目 」。這項名為「空間環境下在PCR反應中DNA錯配規律研究的科學載荷」的實驗,體積為4個U(400x100x100mm),重約3.5公斤。搭載共有兩組、12塊晶元,60個通道,將對20個基因在空間輻射及微重力環境下,在軌開展抗體編碼基因的突變規律研究。「能在體積如此嚴苛的載荷條件下,實現20種基因的突變規律研究,這一技術在國際上也是領先的。」
北理工作為「國防七子」之一,理工科方面的研究非常有特色,也很超前。「始終瞄準國家科技前沿,始終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是北理工科研人的終生追求。
北理工跟理工男一樣,低調內斂,踏實肯干,相信等北理建校一百周年,BIT能追上MIT。
歡迎致力於科研事業的高考學子報考北理工!
並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和NASA合作,也並沒有打破沃爾夫法案。美國對中國航天禁運並不是出於利益,純粹是當年和中國談崩了而已。
習慣從利益角度理解國際關係的中國人,是無法理解西方人對待原則問題認死理的程度的。所以和西方人合作千萬千萬要小心,千萬不要試探他們的底線。一旦突破了底線,你就再也沒有挽回的機會。哪怕你有再多的利益,也不要指望他們會回心轉意。
太空精釀回答的很好。沃爾夫法案的確出於商業上來限制中國的航天產業。在目前情況下,中美航天的真正合作還是不可能的。至於中國衛星搭載美國火箭來登上國際空間站,更是美國樂見其成的。正如發動機是飛機行業中最核心的,火箭是航天行業中最重要的。給予火箭企業足夠數量的發射訂單是讓企業生存發展的最重要因素。美國還巴不得中國的衛星都通過美國的火箭發射。技術要通過快速迭代來進步,比如spacex,一邊發射,一邊改進獵鷹9性能,一邊還進行回收測試。就是回收一級火箭,也是屢敗屢戰,當然現在已經成功了,然後接著嘗試回收整流罩,現在是復用龍飛船,musk還說接下來要進行二級火箭的回收(競爭對手阿麗亞娜公司的ceo評價說想回收二級的話spacex一年的火箭發射次數起碼要30、40次)。
認為這是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讓美國放棄封鎖,並且有意示好的人卻是想多了。美國不擔心中國搞空間站,畢竟搞空間站最主要是花錢,技術對大國來說不成問題。美國擔心的是中國不自己搞,拉俄羅斯,歐空局一起搞,美國就很尷尬了。美國早些年拒絕中國參加國際空間站,其實是想孤立中國,從現在看來,也的確做到了。沃爾夫法案也是同樣的,讓中國在商業發射市場舉步為艱,除了一條龍的為亞非拉的小國發射一兩顆衛星外,就沒有什麼國際市場了。
說到國際空間站,2024年之後怎麼辦,NASA還沒想好,但現在透露出來的消息是交給企業來辦,畢格羅已經測試充氣艙,axiom space也有計劃建造商業空間站,藍色起源更是想在月球建定居點,這都使得國際空間站的必要性大大降低,畢竟nasa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載人登陸火星。
中國的載荷讓美國去打,這東西的難度只在於中國願不願意去打,並且價格談沒談攏。如果打載荷也算太空合作的話,96年之前中航天拿著一堆長二捆到處到國際上接發射任務算什麼?
至於載荷登ISS就更加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上面回答的阿爾法磁譜儀,我校和其他機構前些日子搭宇宙神5和Cygnus然後通過iss釋放的那四顆立方星都是上過iss的。
沃爾夫法案還在那,最核心的內容,最主要的目的從未變動。
想改變這一點,只能等iss成為第二朵人類史上最絢爛的煙花,等天上只有中國的空間站,才有機會讓歐美把自家需要用空間站的項目放來和中國合作。可惜iss想要續命也絕對不止續到2024年。
我上中學時候央視就在宣傳阿爾法磁譜儀了,過了這麼多年,又變回零突破了?
雖然我也是北理工畢業的,但也不能看他們亂搞大新聞。
阿爾法磁譜儀已哭暈。
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阿爾法磁譜儀?ref=wisessid=0from=844buid=0pu=sz%40320_1001%2Cta%40iphone_2_5.0_3_537%2Cusm%401bd_page_type=1baiduid=6B3C9317E55D4DAABCD32429D7E40899tj=www_normal_1_0_10_title
這個東西2011年就在國際空間站上了。
中科院高能所、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中科院電工所、上海交大、東南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以及中國台灣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中央大學」、「中山科學研究院」等參與研製工作。
感謝北理諸位所做的努力,你們很棒!
這件事顯然是眼看我國空間站項目進展神速,在部分領域顯然已經難以繼續封鎖,於是就帶你一起玩玩。
當然,在他們佔優勢的領域能封鎖還是要繼續封鎖的,等你追上來有一起玩的資本再帶你玩。
這像不像是一種變相的「以打促談」,「以打促合」呢?歸根到底還是一句話:尊嚴來自實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