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裡樓層不同霧霾的嚴重程度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多少層霧霾比較輕?
整理了近幾年幾篇SCI文獻,得出的結論是:
- 越高的地方PM越少,是對的,但是減少的很有限。
- 某些條件下,400米高空,PM2.5可以降約20%。
- 有風和沒風關係不大。
也就是說,住到400米左右的高度,120多層,少吸20%霧霾。
數據一
2002年,有人用萌萌噠熱氣球測量了0-1000米高度的PM含量。他們發現,白天,隨著高度的增加,粒徑為0.3-0.4微米的PM2.5增加、0.4-2微米的PM2.5無變化、PM10減少。在800米高空,PM10大致減少了70%。夜間,0-600米範圍內,所有PM都隨高度增加而升高。(Maletto 2003)
數據二
2013年有人測量了北京居民區0-50米高度的PM2.5和PM10的分布情況,有風的無風的都測了,並沒有什麼顯著差別(Li 2014)。
他們還用萌萌噠熱氣球測了曠野里的PM2.5和PM10,數據說PM2.5在400米以上高空降到了地面的80%以下, 而PM10在100米的高空就降到這個值了。爬400米,降20%,跪了。
數據三
2010-2013年,有人在廣東塔上121米和454米的位置測量了兩年多,發現454米處的PM1、PM2.5濃度比121米低20%。(Deng 2015)
數據四
2014-2015年,又有人用無人機測量了長三角地區300-1000米高空PM2.5的數據: (Lu 2016)
這篇報道和【數據一】的報道都表明,即使在1000米的高空,PM2.5也並沒有什麼可喜變化。當然,上圖a和b也表明,空氣質量良好的時候,PM濃度隨高度上升,還是會將不少的(這有毛用啊)。而有污染的時候,高處和低處的PM濃度差別就幾乎為零了。
想看看詳細數據和更多霧霾知識的小盆友可以去戳戳:[前沿精讀] 住多高,才能防霧霾?知乎專欄
***喜歡科學健康前沿、育兒前沿、不愛道聽途說的小盆友,歡迎關注公眾號:牛寶寶翻滾記***
2016年12月16日,北京發過一次重污染紅色預警。也是在那次,有記者登上北京第一高樓中華樽拍攝了京城的霾層。
據百度百科介紹,中華樽項目西側與北京目前最高的建築國貿三期對望,用地面積1147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3.7萬平方米,其中地上35萬平方米,地下8.7萬平方米,建築總高528米,建築層數地上108層…
這是當時16日的遙感影像圖。其實對於華北而言,每次霧霾來臨時,這種圖都差不多。
也是在2016年12月17日,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位於北京北三環)使用激光雷達對北京的霾層進行了監測。觀測結果是這樣的:17日白天霾層厚度從450m升至900m,夜間19時—次日凌晨6時,霾層厚度從900m逐漸降低至550m。如圖所示:看不清楚可以加我微博:許多多wa
(據盆友查驗,這個監測裝置叫:Lidar. 全名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是使用激光來監測外來輸入型污染與本地逆溫上升的污染融合過程的。貌似從圖上看那次污染主要還是本地污染逆溫上行的污染為主。)
然後,設在北京理工大學的激光雷達顯示:去歲12月17日那天,19-24時霧霾垂直厚度約為0.88km,高濃度區域為近地面至0.8km處。霧霾垂直厚度略有波動,整體變化不大。12月18日0-6時霧霾垂直厚度由900米降至750米左右。
這都是實打實的監測,基本上在重污染天氣時,800米以內,都是霾層。但是在逆溫層存在時,霾層往往有一個發展的自我修鍊的過程,比如一開始200米厚度,然後400、600……所以住在三四百米的高處,肯定比在近地面,沉浸在污染中的時長要稍微短一些。
以上說的是霾層厚度,說到濃度,一般而言,往高處走,濃度是要降一些的,但降的有限,基本上是一個對數遞減函數曲線,如下圖哈。清華大學環境科學系研究顯示:秋冬兩季PM2.5的垂直分布隨高度增加而呈對數遞減的規律;發生逆溫時,大氣層結穩定,垂直方向上的湍流受到抑制,風速與PM2.5逐時質量濃度在垂直方向的分布呈較好的線性關係,PM2.5隨高度改變呈顯著的對數相關關係;而在非逆溫的情況下,PM2.5逐時質量濃度垂直分布與風速線性相關的概率較小,質量濃度的垂直分布與高度的對數關係不顯著。創建於 21:15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就北京來說,有對 PM2.5 有用的空氣凈化器么?
※為什麼杭州的霧霾越來越厲害?
※國家出台「水十條」對環工、市政等專業有什麼影響?
※李子暘的這篇《越污染,越健康》有什麼槽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