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城市排水設施是不是對暴雨的抵禦能力比較差?
新聞:50年一遇暴雨襲擊武漢 地鐵出現「龍吐水」景觀 2015年7月24日
武漢發布暴雨黃色預警 網民戲稱:重啟看海模式 2015年4月4日
暴雨致武漢市區漬水嚴重 上萬人未趕上火車 2013年7月8日
武漢暴雨淹城 交通癱瘓 2011年6月20日我有個湖北的同學告訴我武漢填湖造地造成城市內澇嚴重,真實的情況是如此嗎?
----------------------------------------------------------------------
這個問題是我去年看到武漢暴雨內澇的新聞後添加的,不是今年洪災才添加的新問題。結果一看,下面吵成一片。我本意只是想客觀探討這個城市的排水系統對於暴雨的應對能力,並非針對地域。說起地域,想起大多數人的一個態度:我的家鄉我可以使勁黑,但是外人不許比比一句。希望大家不要這樣。
武漢花130億3年時間整修排水系統。預計抵抗200mm降雨。這都是在政務網站上能查到的,不用我廢話。
那麼昨天武漢下了多少雨?24小時241.5mm。蔡甸玉賢19個小時下了346.5mm。
今年六月武漢下的雨(932.6mm)已經比98年6-8月(868mm)加起來多了。
6月30日20時到7月6日15時,武漢累計降雨581.5mm。
也就是說今年六月至今降雨已經是98年三個月汛期的7/4倍了。接下來還有一個半月時間,會下多少雨還說不準。
武漢淹了幾個區不假,但這還真不能被歸咎於人禍:
市政排水的預期目標是大暴雨,這個目標其實是達到了的,然而落下來的是特大暴雨,超過設計排水能力20%,這不是排水系統爆個小宇宙就能解決的。
說城市規劃的也省省,200mm已經是相當高的標準了,往年武漢七月一共就200多mm降雨,可不是一天落完。這種情況預先知道也沒用。就像大家都知道房屋十級防震住著最安心,但實際上大多數是六級防震,成本在那裡,萬一標準太高,還會被罵浪費錢,有腐敗。解放大道60米寬,剛修的時候不是被罵成狗?現在上下班時段60米寬一樣堵給你看!城市規劃總要跟著發展改,太超前長期應用不飽和是浪費還會被罵面子工程,剛好適合用又會很快淘汰。
另外三峽工程的作用也體現出來了。當年三個月868mm我爹都被叫去抗洪了,證書還在。現在一個月932.6mm依然沒事兒,就算又加了個581.5mm,我家這邊也毫無壓力,路面上連積水都沒有。三峽至少控制住了上游給武漢的壓力。
說填湖的,湖泊終歸於長江然後入海。我說句難聽的,就算現在南湖那些湖還在,連下一個月雨之後南湖還是空的等著雨水往裡流?咋不往你腦子裡流?長江枯的時候,湖泊也都是枯的,長江漫溢了,難道這些湖會是空窪地?這不是上游來的水,是長江中游武漢段的特大暴雨,下游晴朗的城市湖泊蓄水還差不多。湖泊蓄水又不是說空著等洪水來了往裡裝,別學了幾個詞就賣弄。
我看著都疼,心疼智商。
我想問一個人撐死是因為吃太多還是消化系統不行呢
武漢政府在2013年武漢投資130億來改善「中心城區」的排水能力,使其基本不受漬水影響,三年計劃完成後可以抵禦200毫米/24小時,50毫米/1小時的特大暴雨。其重點是提升泵站的抽水能力,擴建400公里排水管網,以及整治疏通溝渠。
面對今年的內澇,對於排水系統的評價,很多居民反映路上積水很快排掉,相比2013年確實有所改進,但也有人覺得130億打了水漂。
城市內澇是指由於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
造成內澇的客觀原因是降水強度大,範圍集中。降水特別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積水,降水強度比較大,時間比較長也有可能形成積水。
武漢內澇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1.城市建設的擴張城市建設的擴張,使原本具有自然蓄水調洪錯峰功能的窪地、山塘、湖泊、水庫等被人為地填築破壞或填為他用,降低了雨水的調序分流功能。近幾十年來,武漢城市開發、違法填湖導致城市水系和湖泊面積不斷萎縮,致使城市雨水的自然吸收和調蓄系統能力減弱和喪失。
2.武漢自身地形地勢因素。
武漢是濱江濱湖的內陸城市,雨量充沛,城區地面基本都在常年洪水位以下,再加上外圍山地影響,在區域性暴雨環流形勢都滿足的條件下,湖北東部極易形成低渦,低渦加強則會引發持續性暴雨,繼而形成災害性暴雨。
3.路面硬化,不利於水下滲
路面硬化是使用混凝土澆築路面,使車輛能平穩行駛,但同時不利於地表水的下滲,雨水一部分通過排水系統,一部分無處排泄積存在路面上,不僅嚴重時造成內澇,還會嚴重損毀硬路面。水泥澆築的會使路基塌陷,路面折斷;磚一經水泡,就會濕透損毀。
4.排水系統設計依據標準不合理
排水系統按照「多少年一遇」的標準設計,不僅是依據的歷史信息而且標準含糊不量化,遇上反常氣候,降水量常常大大超出設計標準,排水系統作用發揮不力,造成內澇。
歡迎大家加以補充和討論。
千湖之省現在還有多少湖?前幾年南湖那可是一大片湖,現在都變成了商品房。欠下的生態債,指望超一流的市政工程來拯救,可能嗎?
反對高票答案, @崔磊 提到「 長江水位幾乎高出了部分城市地面高度,江水甚至高於城市積水水面高度,更別提埋在地下的排水系統。這個時候,能夠防止江水倒灌就已經不易了,城市積水根本無處可去。任憑你如何牛逼的排水系統,在江水水面高度太高的情況下,都不可能做起到有效的排水作用。」
這個觀點根本不對,長江是有江堤的,何況黃河正常情況下還比兩邊高十幾米呢。
實際上不管是沿江還是沿海城市的排水系統都大同小異,先由各片區(如街道、小區)下水管道收集雨水,就近排入河道(河道兩岸有堤,如果河水水位高於下水道入口高程,則關閉下水道出口,採用泵站抽排),如果是沿海城市,也只是靠海的片區能直接排入海里(而且海也有海堤,排水原理與排入河道類似,沒有海堤的地方比如沙灘什麼的根本不可能有下水道出口),不靠海的片區則還是只能排入就近的河道然後流入海里(如海口市大部分雨水都得先排入南渡江,才能入海的)。
假設排水管道只夠排20年一遇的洪水對應的流量,如果出現重現期大於20年一遇的洪水,管道過流能力跟不上,當然會有積水了。泵站功率同理。
出現超過河堤設計防洪標準的後果就是河裡的水漫出來,海堤的高度則主要與風暴潮的大小有關,就是說漲潮又遭遇大暴雨的時候,海水水位也會相應上漲的。
這些都是要先進行規劃,定好標準,計算好相應的規模,然後設計、施工的。
城市內澇發生的原因,主要還是是防洪排澇設施(排水管道、河堤、海堤、泵站等)未能達到設計標準,或者規劃的標準過低。所以題主的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像省會級城市防洪排澇標準至少要達到50~100年一遇的,在規劃、設計、施工任何一個階段出了差錯,都會導致城市內澇頻繁發生。
另外說個事實,城建部門、城市規劃設計專業的防洪排澇標準比水利的低很多!比如城市規劃設計部門計算出來的50年一遇洪水,在水利上可能只相當於10~20年一遇洪水。所以現在興建的各種大中型水庫、水電站,防洪標準都是比較高的,畢竟水庫、水電站要是出了事,那就不是小事。
講道理,找張民國的地圖,在拿今天的地圖對比一下,那些湖泊全保留確實能蓄水,然而大概武漢主城區要搬走超過一半的人。沒地啊
講道理,6月份已經下了N周的大雨了,算上暴雨的也能有十場。除開前天晚上開掛似的巨大潑水節,主城區基本沒事。
講道理,之前的幾場大暴雨淹的地方是三環外。全國人民知道武漢看海的那些年,哪裡住的可沒這麼多人。當年看海是看的中心區的海,今年很少了。這些年城市發展擴張,三環住了大量的人和公司,所以前幾年沒人說的地方現在都被照出來了。
講道理,前天晚上開始的老天潑水節,我這幾十年的記憶中不能說沒有,也算是絕無僅有了。
講道理,排水能力真心不差
GB/T50805-2012 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範第2.1.2章節中城市防洪工程的標準如下:
武漢的城市防洪工程等別為Ⅰ等(防護區人口≥150萬),澇水的設計標準為不低於20年一遇,說實話,這個標準,不算高。。。
所謂的20年一遇實際上就是一個概率問題,我們有時候也寫成P=5%。
從98年到今年算下來也差不多20年了,可見武漢的城市防洪工程設計還是滿足規範要求的(其實這麼說是不科學的)
還有一點就是武漢的水最終是要進入長江的,當長江水位高於排水通道出水口高程之後,城裡的水就被堵在裡面了,這個時候城市排澇工程的設計標準再高也是枉然。
另外,城市內澇是允許有一定的淹沒時間的,不是說水來了就一定要馬上排出去,只要淹沒的時間不長(好像是24h,僅憑印象),也是可行的。
好多人拿著這次的汛情說事。請不要選擇性遺忘武漢平時稍微下大點的雨就各種淹水的事實。
南方城市脫胎於水網稻田沼澤地,內澇屬於地理問題,常規水利工程和環保措施很難解決,除非採取一些特殊的措施。
首先,汛期江河水位更高的情況下排水工程要關閘防止洪水倒灌,否則城市就沒了。
圍湖造田/開發房地產可能有一定影響。但即使沒有人為開發,降水落在湖面上照樣會升高水位,所以對內澇也非決定性原因。(湖泊蓄水能力減小會升高幹流洪水威脅,98年為最。但這是另一回事,且已經被三峽工程緩解。)
城市硬路面和綠地下滲的差異對於北方地區可能有一定作用,但在南方照樣無效。南方水網稻田地區平時的地下水位已經高到挖個坑就能滲出水,而汛期長江大堤附近可以平地向上滲水滲到冒出管涌(98洪災最恐怖的回憶)。
日本東京的排水系統為了在海水高潮位時排水入海,用了十幾台噴氣發動機(相當於一個大型發電廠)驅動水泵。注意這麼變態的工程僅僅能解決城市降水內澇,跟長江幹流洪水遠遠無法相提並論。
目前新建的部分房屋採取一樓架空作為停車場的設計,防水兼防害蟲,挑選房子的時候可以參考。
個人有個想法:設置一個反向運作的「真空」水庫。
即把一個湖泊與周邊水系用水閘隔離,在汛期來臨之前將水放干或抽干形成空白的窪地,汛期可以快速儲水。汛期結束後開閘放掉高水位的積水、在冬季枯水期關閘抽干殘餘積水,循環往複。
如果不進行人工抽水,僅僅在冬季枯水期放完水之後關閘,春季降雨和地下水滲出會積累一些水位,不過相對來說仍然有一定的低水位吸納能力。
也可以把抽出的水可以給城市自來水廠用掉。當然這樣做需要雨水排水管道跟城市生活污水分流。博文發表新博文
武漢暴雨後的反思
七月以來,武漢兩次暴雨,尤其是7月6日清晨的暴雨讓武漢變成了澤國,影響至今,直到昨天晚上南湖漬水依然未退,一些住在南湖的朋友,不是堅守圍城等待水退,就是被衝鋒舟接了出來,投親靠友,等待什麼時候能回去。很有些觸感寫了點東西發在這裡:
20160706
我見過54年的大水,雨像瀑布一樣瀉下,學校仃課,我很高興在雨中玩,我們住一樓,門前有近一米的台階,父親在白牆上用鉛筆畫了線,標明如果水進了堤,會淹到家裡什麼地方,最高劃線離地一米多,到大人腰際,我們幾個孩子都不到一米,如果水進來就慘了。
不時聽到居委會敲鑼,喊,上堤了,上堤了,管湧了,帶上被子,我母親是個深明大義的人,抗戰初期曾幫助武漢申新紗廠內遷重慶,後來在重慶大轟炸中三天三夜不合眼搶救埋在防空洞里的一萬多同胞,當時己40多歲了,毫不猶豫的抱著家中的棉絮上堤搶險。雖然54 年的水(29.73米)比31年(28。28米)大多了,但是由於解放了,有政府組織,萬眾一心,大水沒有再次淹了武漢,但不少人防洪犧牲了,我們年級一位男同學父親就是當年犧牲的,畢業分配時大家很奇怪,成分差不多,他為什麼能去保密單位,後來才知道他父親是抗洪的烈士。
此後防汛抗洪就成了武漢每年暑期各單位任務之一,有兩個同事,上去了三個月,每天日日夜夜巡守堤防,回來黑了一大節,大家笑他們是從非洲回來的,可見辛苦。直到三峽大壩修好,這十年,大家都忘了還有防汛之說,昨晚去江灘公園看,公園內水面已超出了公園外馬路幾十公分,但從上到下都挺奪定,公園裡擠滿了看水的,照相的,尤其是在主席游泳紀念塔下,水中居然還有十幾個老冬遊隊的隊員在那合影留念,岸上擠滿了觀看者,時代變了,但不知昨晚這場大暴雨,會不會又有當年防洪搶險的場景重現?
圖1 7月5日黃昏江灘公園,市民圍觀老游泳隊員在江中游水。
今晚半夜下了特大暴雨,小區進了水,淹了架空層。早起還到膝蓋,最長六個小時,孩子上班受了點影響,小區物業很負責,雨大了,就喊堆車,但是六號整個洪山區仃了一天水,好在我有太陽能另外聽網上的,存了不少水生活沒受影響,但我原來美工隊的老隊長住在南湖雅苑就慘了,據說仃水,仃電,樓下漬水1.8米,和大家失聯。
20160707
中南地鐵恢復了,但超市進了水還在清理,廣播屯武商沒進水,但仃車庫不能用了,
新浪已經開始追責為什麼當年填湖蓋房,現在現世報,自作自受,我今天上午去江灘,陽光明媚,遊人如織,江水慢慢地爬上江灘平台,有人都打濕了,但從放警戒線的工作人員,到扶老攜幼,擺姿勢拍照的遊客,沒一個慌的,和六號滿城澤國,仃水,仃電,仃公交,地鐵變暴布真是冰火兩重天,老天變臉厲害`九頭鳥(湖北佬)也變得歷害,我怕了些視頻,有點長,整理好了,待會傳到博客上
圖2 7月7日早江漢路,水退了,行人腳步匆匆
圖3江漢路靠江商店門口堆的沙袋
圖4沿江大道一元路居委會的防迅人員
圖5 7月7日早上,平靜的江灘公園,遊人如織完全見不到頭天大暴雨景相
圖6 現在是大雨後的第二天(7月7日)江里遠處(紅點)有人在游水,一派太平景相
圖6 7月9日中午雄楚大道檢察院門口漬水依舊,小車被淹
據今天報道:「南湖片區仍有多處漬水路段 進出這樣坐公交2016抗洪搶險楚天都市報[微博]2016-07-11 07:22
我要分享
6
今日是本周首個工作日,而南湖片區仍有多處漬水路段,建議居民選擇公交方式出行。為此,楚天都市報記者為您打聽到該地公交運行情況。「如果漬水不深、公汽能夠通行,我們都會按原線行駛。」武漢公交五公司負責人介紹,南湖書城路,文馨街、文治街、文秀街、恆安路目前仍有漬水,原本行經書城路的625路、804路、797路將繞行,613路、371路、571路、320路、625路則按原線正常行駛。
另外,因南湖公交場站門口漬水較深,59路移至一站路外的華錦花園小區附近發車,72路移至一站路外的南李路通惠橋站發車。因72路雙層車底盤較低,無法通過雄楚大道省高檢門口漬水路段,改為繞道街道口行駛。因南湖花園小區仍有漬水無法進入,587路在恆安路祥和苑調頭。
」
內澇是因為填湖造房引起的,這廿多年我眼見南湖一點被蠶食,麗島花園,格林金地,長島別墅,玉龍島等等,現在是自然對人的還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武漢現在的問題不在長江,修了三峽後,長江水到武漢水速平緩,即使過了警戒水位對城區看不出有太大威脅,但南湖湯遜湖的大片小區是這廿年填湖填出來的,從網上資料,1987年,南湖湖面位於武漢南邊的南湖1987年面積為14.59平方公里,2013年減至7.4平方公里。縮小了一半還多,如此瘋狂填湖造房,現在到了還債的時候,我在南湖雅園的同學被困了近一星期,昨天被船接出,中午我到雄楚大道檢察院看了一下,還是一片澤國,水深過膝,除了公交,什麼車都難過,一個熟人的姐姐住在干休所,也被困了四天了,最大的問題是不知水什麼時候能退,因為南湖,湯遜湖沒有築堤,現在湖面比路面還高,沒法排水,網上大罵房地產商和武漢政府,但現在水怎麼退,還真不好辦。我6日上午到江灘公園,一片太平景象,但是南湖的內澇卻如此驚心動魄,武漢今後如何發展,令人深思。
20160810
武漢市對付內澇想出了辦法,昨天出動了一冶的大機械大挖巡司湖,擴寬50米,為南湖平岸的內澇水找個出口。
傳上了圖片,現在可以來反思幾個問題了:
第一,暴雨後,微信和媒體上質疑最多的問題之一是三峽大壩幫了倒忙,或者沒起作用,
從上面的內容可以肯定地說,從2002年三峽啟用至今,武漢除了今年以外,就沒有再動員各單位防汛,原因很簡單就是三峽紓解了洪水。
大家都知道李白的名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酈道元的「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巴東三峽,謂廣溪峽、巫峽、西陵峽也。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從地理上分析一下,白帝在重慶,江陵是荊州,相距1000多里,在沒有現代動力的1000多年前的唐代能夠乘船一日走1000里路,只有一個可能,水流非常踹急,而造成這種巨大流速的原因就是三峽,長江從白帝出來,忽然遇到狹窄的三峽,按照流體力學的原理,速度大增,而且高差也大,雖然不像壺口瀑布。黃果樹瀑布有視覺效果,但實際的衝擊力相當可怕,所以54年我記憶中的防汛要全民總動員,街道里40-50的大媽都抱著家裡的被子上提堵缺口,不少人還犧牲了。而現在三峽攔住了洪水,所以大暴雨的第二天,市民們就能扶老攜幼,長槍短炮(單反相機)上江灘去賞大水了。
第二,武漢市的130個億花到哪兒去了,大家看看江灘,就知道錢大部分還是做了正事,不然一夜暴雨,江灘毅然不動,還能賞景?
但是幾任市長,尤其是阮成發雖然在修江灘,三鐵方面有功,但文化素養不敢恭維,不懂歷史,不懂建築,不懂水利,急功近利。以房地產為支柱行業,只顧賣地不管環保,武漢是年年內澇,這次全國出名。
]
第三 犯錯誤不可怕,怕的是死不認錯,昨天武漢水務局回應湖泊「蒸發」:2002年後沒有再減少,網友於是把新華社2009年航拍圖調了出來:
(原標題:武漢60年近90處湖泊消失,新華社對比衛星圖揭示填湖進程
通過谷歌地球的歷史圖片,可以清晰地看到了武漢湖泊被人為改造的痕迹。沙湖,曾是武漢市僅次於東湖的第二大「城中湖」。近年來,先是在2000年,興建友誼大道填占部分沙湖,隨後,伴隨著房地產開發的熱潮,小區和辦公樓進一步將沙湖蠶食一半。2000年的沙湖與2016年的沙湖對比圖顯示,16年的不間斷填湖開發,把沙湖從東南西北各個方向擠壓,綠色的湖水被黃褐色的土地掩埋。一條楚漢路,將沙湖攔腰截斷。圖為2016年2月20日的沙湖。
如果說江灘是武漢的門面,湖泊就是武漢的腎臟,顧頭不顧尾,現在報應到了應該反思。
武漢下了22.5個東湖的水,還能往哪裡排水?
大多數人借著這次天災來掩蓋以往的人禍,更有甚者告訴你,這個時候只能祈福,批判就是沒有人性。
這次是因為汛情,那上次,上上次呢?
武漢的排水系統一團糟,政府投的錢不知道花到哪裡去了,武漢人民還護犢子,死不承認,生怕別人說他們一點不是,因為他們骨子裡是自卑的。
大武漢,真是笑話。
你們的政府腐敗還非不承認。
【【沸騰】武漢新洲潰堤傷口上,竟有貪官撒過鹽丨沸騰】http://toutiao.com/group/6304030089580200193/?iid=4580356538app=news_article_socialtt_from=copyutm_source=copy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你們知道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但是拋開降雨量談排水能力這樣就文明了?
昨晚(7月5日晚-6日凌晨)這種不講道理的暴雨狂下,像DDOS攻擊一樣,伺服器資源再多,終歸有限。排水系統在短時間內根本處理不了這麼大的降雨量,武漢的這種暴雨,擱全國各大城市,真能扛下來的沒幾個,德國爹造的排水系統都不一定吃得消。青島、東京扛得住內澇扛得住內澇,為啥?他們可以往海里排啊。武漢就是大江大湖的,水本來就多的不得了,再下這麼多的雨,水往哪裡排?長江水位都比市區高,特么長江還想往城市灌水呢。
以我所在的武昌這邊為例,7月2日周六,晚上八點多下了一場很大的雨,好在暴雨持續時間並不長,第二天下午出門,大部分主幹道並沒有什麼積水,地面都是乾的,有這種能力,我覺得排水已經很不錯了。
也不是去為職能部門洗地,武漢稀爛的地方很多,然而排水系統有這種能力也是難得了。如果排水能更給力一些,自然更好了。總之,排水做的可以了,但是還能夠更好。
我總覺得,天災是神一樣的對手,人禍就是豬一樣的隊友了。這次事件更多的是天災而不是人禍,而且看到很多人都採用樂觀的心態去應對,這一點很好。
有些人時時事事抨擊這批評那,指點江山針砭時弊,似乎水平不知道比那些在位者高到哪裡去了,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自己家裡裝修都不一定搞得定。
下午下班回去的路上,早上上班到大腿的積水,現在已經排完了,夠高效了,再次點個贊。
某位氣憤的匿名武漢市民,我向您提幾個問題,主要是關於通過制度改善對暴雨的抵禦能力。
請您拿出證據來證明沒有「公正公開的招投標制度,要有公正嚴明的防貪腐制度,要有合理的工程驗收制度,要有公開不作假的環評制度,還有可以不被閹割的媒體監督,民眾的監督」。
別的不說,就請您提出合理的制度來解決一下「相互推皮球又職責混亂的有關部門,層層轉包的市政工程,各個環節被剋扣的資金,不科學的環評和充滿玄機的驗收」的問題好了
您既然責任感這麼強,相比這點小工作是不會推辭的吧?什麼?您說應該有專人負責?中央決定啦,由你來負責治水,所以你先拿出個大體方案來吧。先告訴我們這些問題為什麼會存在,然後再告訴我們如何解決就好啦,當然,如果制度改革失敗所有責任都要背到你頭上的,你面對的是群眾的罵名。
快說出您心中的宏圖大志吧,我們洗耳恭聽。
咱們得講道理,也得實事求是對不對?
每次遇到這種問題,大家都在質疑城市的排水系統,然而這個鍋真的該排水系統背?
我們先來看幾個客觀事實:
0.水往低處流。
一、要把城市積水排走,就需要城市排水系統把水排到江河湖海等高度較低的地方,你總不能用抽水機把城市積水抽到高處吧?
二、長江穿市而過,武漢當然是選擇把水排到長江中。
三、武漢市平均海拔高度27米。百度來數據。
四、如圖。
那麼我們看看,假如武漢海拔確實只有二三十米,在暴雨之後,長江水位幾乎高出了部分城市地面高度,江水甚至高於城市積水水面高度,更別提埋在地下的排水系統。這個時候,能夠防止江水倒灌就已經不易了,城市積水根本無處可去。
任憑你如何牛逼的排水系統,在江水水面高度太高的情況下,都不可能做起到有效的排水作用。
有人會提日本東京的排水系統。不好意思,東京是一個濱海城市,積水可以通過排水系統直接入海,而海洋的容量可以認為是無限大的,因此高效的排水系統可以儘快把城市積水排出。
但,這是武漢所不具備的條件。
所以說,假如積水有處可去,但卻無法及時排出,那麼說明城市的下水系統是不夠高效的。而如果本身就沒地方排水而導致積水無法排出,那這個鍋排水系統不能背。
武漢的積水問題很可能是地理問題,畢竟長江流域任何地方有降雨,都會影響到武漢的排水。因為不論上游降雨還是下游降雨,都會影響武漢段的長江水位。不想抱怨這個城市的設計有多糟糕,只想說下可能的解決辦法:
- 為什麼很多相鄰的兩個小區,一個被淹水非常嚴重,一個幾乎沒有淹水?這是不是說明的確有的小區排水能力要更好呢?所以為什麼不能對新建小區甚至道路的排水能力有一定要求(例如海拔高度、排水管的大小),如果下雨時水到一定深度時視為質量問題,要求開發商重新進行整修。
- 為什麼有的小區在這次下雨中停水停電(有的樓房有幾十層,電梯直接停擺),而有的小區卻完全不受影響?開發商對此沒有責任嗎?
- 為什麼公交系統幾乎完全停止運行?對於這種內澇不能有什麼特殊的線路嗎?例如繞過公交車過不去的地方。
- 為什麼路上很少看到交警指導交通?我小區附近的路段今天堵車嚴重,甚至指導交通的都是非公務人員。還為什麼擁堵的路段紅綠燈直接不亮?6日早上的時候紅綠燈還亮著在,紅綠燈不亮又加重了擁堵。6日和7日雖然我小區附近的路段有一部分水退了,但要開出所在的商業圈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堵車程度是我見過最嚴重的一次。
- 看到過幾個小區淹水非常嚴重,老人基本上是不可能自己走出來的,還停水停電,完全看不到消防隊的人,全是居民們在自救。雄楚大道上6日還有消防隊在電視台工作人員的指揮下配合電視拍攝救援,與此同時旁邊街道被困的一個人從水深到胸部的地方自己走到了高處。
我想提醒那些見不得別人批評自己城市的玻璃心派,做的不好就承認,沒有什麼丟人的,更不要以比爛來證明自己不差。
我就是武漢人,在武漢我住了好多年,排水系統就是差,差到任何一場暴雨可以癱瘓交通。雨季時經常是來一場暴雨,然後整個市中心的交通就癱瘓了,各種混亂,別提多鬧心了。
另外,今年2016年是屬特殊氣候,是沒錯,到處被淹情有可原,畢竟降雨量太大。但是往年降雨量小的多,一樣被淹,就該反思了。今年充其量只能說是常年落後的排水系統讓城市在面對極端降雨情況下,內澇會變得更嚴重!所以完全不能因為今年的氣候原因為武漢落後的排水系統系統辯護。
另外請搜索日本東京的下水道系統。頻遭颱風、海嘯、暴雨,日本東京為什麼不會「內澇」?因為有「地下神廟」!-搜狐
最後po一個新聞專題,也是探討武漢排水系統的話題,2013年武漢宣布共投資230億治理排水和污水設施投230億,武漢為何還看海?。
效果所有人都看到了,就是承諾的今年,依舊滿城被淹。我敢說明年還會淹。
原因到底在哪裡?
沒錢?當然有錢!觀念落後?已經不是半個世紀前,現在都是21世紀信息化時代,每年媒體都有曝光反思、介紹借鑒國外經驗!國內各類城市規劃專家夠聰明了,國外模式也見多了,所謂知識技術根本不是壁壘了,說明理念、技術、錢都不是問題。為什麼不能轉換成實際的行動?
思考一下,其實這片土地上很多問題(教育公平、環境、食品安全....)最終都是 政治問題,從官場規則去找,從體制去找。官員升遷靠政績,政績在高樓大廈里,地下工程是最不划算的,即便有民意,但是WHO CARES?你市民又沒選票對我沒有影響啊,就是不做。即便投了230億,為什麼沒有效果和效率?有沒有各部門和某些人的推諉和貪腐在裡面?為什麼關乎民生的問題無法源源不斷的在合理的社會制度里從下至上的上升為公權部門關注的議案?
即便幸運的有了有關部門的「覺悟」或者難得遇上一個有腦子的領導大發慈悲的「拍腦袋」做了正確的決定,把行動落實下去又是否有效率呢?首先要各個部門之間良好的配好,要公正公開的招投標制度,要有公正嚴明的防貪腐制度,要有合理的工程驗收制度,要有公開不作假的環評制度,還有可以不被閹割的媒體監督,民眾的監督........可見這簡單的事情,是需要一個整體合理制度的協調才能完成。看看那些喜歡相互推皮球又職責混亂的有關部門,層層轉包的市政工程,各個環節被剋扣的資金,不科學的環評和充滿玄機的驗收.....也許你說我誇張了,你去打聽一下就知道這水是不是這麼深。所以,要做一個事你說難不難?說到底,這一切需要制度的改變。
問題的根本,還要從當下的政治體制才能找到答案。我想這才是根本原因。尺度有限,不能說了,自己思考。一口氣寫的有筆誤請諒解,理性探討謝謝。
推薦一個視頻,任總一段經典的講話
秒拍視頻
天災,對誰都公平
這是法國,50毫米降水量就受不了。
武漢活生生扛了連續560毫米,其中一天降水量200毫米。
我是武漢人,也很心疼武漢,也tm想罵人。但是,這是天災好么?能怪誰?誠然武漢城建是有問題,但是我認識武漢人,沒一個出事的,我就很開心了。(外星人打進來,隕石撞地球,你怎麼不說地球球建有問題,恐龍冤不冤!)
市政排水的設計要考慮到重現期。所謂重現期就是降雨頻率的倒數,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多少年一遇。
要談論該排水系統的有效性有很多很多的概念。實際上江漢平原本來就是洪泛區,再加上武漢的城市化進程,不透水地表的增多,地表徑流量會更多,洪峰也會到來的更集中更提前。
實際上武漢被淹到這種程度已經很不錯了。在水均衡表達式裡面,總水量(MAR)等於蒸騰加徑流加入滲,其中蒸騰是大頭。現在樹少了,地面也成水泥的了,雨下下來基本就成徑流了。
再考慮下地貌因素,被淹的嚴重的地方几乎都在長江的水準面以下,而高程在25-30米的地區則情況較好。
希望能幫到題主。
每個城市都有著各自的防汛排水系統。大致每個城市防汛排水系統的最基礎的單位便是——泵站。
由於各地市區大多是地勢低洼,故雨水流入茄利(馬路邊上側面或平面位置雨水進入口稱茄利),經連管、下水道後均需通過水泵提升才能繼續流程,安裝水泵的地方便是泵站。
泵站大致於分成兩類,第一種是防汛泵站,就是碰見降雨天氣才開泵的泵站。
第二種是污水輸送和防汛相結合的合流制泵站。其合流制的概念便是用同一管渠收集和輸送城市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但是基本不會直接朝附近河流排放,只會繼續通過其他泵站的接連輸送,達到所謂的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之後,再進行排放。所以說,大部分的污水輸送的終點都是污水處理廠,比如,上海三大污水處理廠——上海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曲陽污水處理廠,泗溏污水處理廠。詳見下圖
泵站與污水處理廠的關係
泵站的示意圖
泵站的示意圖。
本圖基本可以表示大部分泵站系統的流程圖。
A-進水管道:國內基本是從進水管道處開始分離管道種類,分為污水進水管道和雨水進水管道。國外已經在市區部分就已經區分了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國內卻反之。這根進水管道就是所謂的合流制進水管道。
B-C-格柵觀察井:又稱格柵井,其中格柵主要的功能便是打撈觀察井中漂浮沉澱的垃圾。以格柵的前後來區分水位,稱之格柵前水位,和格柵後水位,其水位大致就是決定水泵開啟或關閉的依據。
污水泵/雨水泵:污水泵主要處理,如不下雨的天氣,日常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初期雨水的輸送。雨水泵依據格柵水位開啟,主要是在降雨情況下啟動,應用於防汛,一般情況下雨水泵的水直接都是排入附近江河中。水泵本身都有秒流量,基本是雨水泵的秒流量大於污水泵。比如,一台污水泵的秒流量是1.5立方米/每秒。一台雨水泵的秒流量是3.3立方米/每秒。每個泵站都會依據各自情況設置多台污水泵或雨水泵。
污水出水井/雨水出水井:基本是為了觀察水的流向,和檢修所用。雨水出水井又稱為雨水高位井。
B-輸送總管/C-放江總管:管徑不同,流速,流量皆不同。決定了同時能開多少台泵。但大多數泵站的放江總管,都是設計成能開啟所有的雨水泵的情況。
實際情況
在2000年前,大部分城市防汛設施,考慮一個因素,就是所謂的城市排水因素。就是保證一般情況下,道路基本不積水,這就是所謂的一般情況。但是漸漸的部分防汛辦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特別的問題,這個問題基本被忽視了很久,應該說是在以前基本是不會發現。
原先,為了提高某泵站的排水能力,比如把此泵站的3.3立方米/每秒的雨水泵換成了4立方米/秒的雨水泵。這就是原先國家各地為了應對大雨所做的措施。
但是,就我所知特別是上海,經歷每年6月起的梅雨期間的連續幾天200毫米的大雨情況,防汛辦的研究人員綜合各地的情況,順便聯繫到國外的防汛情況。發現了之前一個致命的錯誤。
我們國家以前單單重視了城市的排水能力,導致了一個重要情況的忽視便是。每次一下雨,到達開啟雨水泵的水位後,開啟雨水泵朝附近河水排放雨水,忽視了河道的蓄水能力。總不能是城區下雨,河道上面不下雨?導致河水水位高,高秒流量的雨水泵儘可能的往河水中排放雨水,導致河水暴漲,引起了可能性的河水倒灌問題。從此一個問題擺放在了各地防汛辦研究人員的面前,為何提高了排水能力,卻依舊沒辦法解決城市的防汛問題呢?
先來說說,青島的排水系統。
從1898年10月起,德國殖民者在青島主要街道下鋪設了3200米下水管道,均為雨水管道。1901年開始規劃污水管道,1906年污水下水道基本建成。鋪設排水管道的同時,還充分利用青島三面環海、東高西低的丘陵地形,依自然坡度在前海一帶建設明溝暗渠。主要設有龍口路、安徽路、中山路、貴州路等12條大的暗渠。在天津路、北京路、濟南路等道路兩側修築雨水明溝;在大鮑島東部部分街道上修築了2600米明溝。通過地上明溝與地下暗渠建設相結合,青島是中國最早實現下水道「雨污分流」的城市,污水分區排泄,排水口遠離主城區。
據統計,德租青島17年,鋪設污水管道31808米,雨水管道36855.55米,混合式管道9282.6米,占老城區下水管道的45%左右,奠定了近代青島城市排污系統的基礎。
隨著城市的發展,原有的排水系統已經不適用因此進行了大量改造,目前「德國造」排水系統已不到3公里。而青島市市區的排水系統總長將近3000公里,「德國造」排水系統所佔比例不到1/1000。
青島之所以在城市防汛中贏得美譽,主要得益於三方面:第一,得益於特殊的丘陵地形。青島總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三面臨海,地下排水管道依勢而建,這一地形特徵使得積水可以較快地排入大海,低洼地點雨後半個小時基本可排干,不容易形成內澇;第二,青島在後來的城市發展中,吸取和承襲了德式排水系統科學的設計理念,廣泛採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並大規模改造、提升舊有管道。
其青島的地理位置,以及歷史造就的特殊排水系統——也就是所謂的「雨水污水分流」,是跟如今的武漢不能相比,武漢屬於一個內陸城市,沒辦法做到像是青島那樣的三面臨海的特別情況。青島的部分情況倒是可以跟上海進行相比較。這時候我就想問?你往大海里拚命排水,你見過大海倒灌嗎?恐怕沒有吧?我敢肯定,幾千萬人拉屎沉海都不會留下痕迹。
新的概念——城市的蓄水能力
沒過多久,各地防汛辦的研究人員大致確定了解決防汛的新模式,大概就是所謂的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
原先,每逢暴雨,市民在市區主要積水路段都會看到身穿「排水」字樣雨衣的排水工人站在積水中,打開堵塞的雨水箅子、架設警示標誌、用疏通設施進行排水。一直以來,城市在對待雨水的態度中,更多的是「排」。有學者認為,水泥大樓,柏油路面看似堅不可摧,但卻減弱了城市的吸水能力,導致本應成為地下水水源的大量降雨,反而成為城市排水的巨大負擔。
相同的雨量,如果城市裡面的不透水面積增加,徑流係數也會增大,一個城市正常的徑流係數應該保持在40%左右。也就是說,下10毫米的雨水,最好只有 4毫米流進排水管道,另外60%應滲入地下或被綠地所吸收。但隨著城市路面硬化範圍的增加,以及城市的不斷擴張,進入排水管道的雨水比例越來越大。
為了提高蓄水能力,增加城市吸水能力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建下凹式綠地、鋪設透水磚(也有另一種叫蓄水磚)、修建蓄水池。
第一種方式:建下凹式綠地,經常與第二種方式透水磚一起使用,原先的綠地的主要作用是美觀和防止水土流失,並不能蓄水。據查,在日本的東京和大阪,街頭的小型公園、綠地和廣場採用「沉降式」,比周圍地面低0.5米~1米,雨水可以在此匯聚並滲入地下。可是不僅僅如此,這些雨水貯留滲透場所並非簡單的地表滲水,而是地下都有雨水收集管道和系統,這種系統造價不菲。 而維護養護的成本巨大。如果小區里的綠地是下凹式,綠地草種必須是較耐淹的類型,長期的積水還要考慮對樓體的地基、地下車庫的影響。
第二種方式:透水磚,透水磚並不能在處處提防進行使用,在城市主幹道上,則要考慮透水對路基的影響。原先道路的設計就是主要考慮如何把水排出去,而不是把它存起來。而道路上使用透水磚可能會導致地基下沉,特別是城市地區,地下管線繁多複雜,還有許多線路的地鐵,透水磚並不能每一處地方進行普及。
第三種方式:便是蓄水池。而在建設蓄水池的城市中,我首推上海。
上海的蓄水池
2005年3月份左右,新聞電視與新聞報紙以及網路新聞上出現了如此的新聞,從市水務局獲悉,今年年底(2005年年底),蘇州河沿線的成都北路、夢清園、昌平路、芙蓉江路和江蘇路5大泵站蓄水池將全面完成,為蘇州河「過濾」雨水。
其中,我個人親自去過夢清園。夢清園相當於較為成功的蓄水池案列之一,其中夢清園融合了公園,景觀,人工濕地等等,同時「夢清園」利用地下空間建設的雨水調蓄池,一座3萬立方米的雨水調蓄池,總體積30000立方米,有效容量25立方米,服務面積7.2平方公里。
園中還有一顆享有「活化石」之稱的國家二級保護樹種對節白蠟樹。
對節白蠟樹
有興趣的人可以百度一下這五座上海的調蓄池情況。
忽視的錯誤
在2014年6月27日,普陀夢清園突發"爆炸" 疑沼氣膨脹致窨井蓋飛出。有興趣的人可以百度一下這條新聞。
這條新聞大致上提出了調蓄池中因為多天下雨積累的雨水或者污水,釋放的氣體如何在調蓄池中排放透氣的弱點。
事發後,沒過多久,夢清園就封閉起來,恐怕正在進行新的一輪的調試維修,下一次夢清園調蓄池的使用,應該不會發生類似的問題了,我想。
調蓄池的示意圖
武漢雨量情況
武漢全市面積為8494平方公里,即8494000000平方米,若暴雨平均降水量為100毫米,即0.1米,則一次降水量為849400000立方米,即8.494億噸。網查武漢2013年自來水供水能力為468萬噸/天,那麼8.494億噸水可供武漢全市人民使用181天,半年。而遍及多省的暴雨,雨量有多大,可想而知。
從6月30日20:00開始至7月6日10時,武漢國家基本氣象站記錄的本輪強降雨已累計降下560.5毫米,為該市有氣象記錄以來周持續性降水量最大值。
據氣象歷史資料比對結果,1991年7月5日至11日,7天內降下542.8毫米,為此前觀測到的一周最大降雨量,1998年7月17日至23日,累計降雨量達到了538.5毫米,緊隨其後。
比較一下國外的情況
在2013年6月,德國也遭受了由大雨引起的大水。關於德國大水,具體的雨量情況不明,但是我看到不少不大確實的數據,10天大約300毫米的雨量,或者雨量大約400毫米。
同時再來看看巴黎的大水。
武漢的海綿防汛
顧名思義,就是要是海綿一樣,一擠一松能出水能吸水,將城市的蓄水防汛能力比喻成海綿。
詢問了一個武漢網友的情況。
一些瞎想
原先我一直以為防汛排水,不像是普通企業,他是沒有效益的,不像是汽車工廠能造成一輛汽車,然後進行買賣,獲得效益。防汛設施屬於明生,恐怕只有政府出資才能完全解決問題,當然也在網上查找到一部分關於此次武漢海綿防汛當時融資困難的新聞,最後還是政府牽頭才能解決問題。
第二條就是,如果建造調蓄池,武漢是否有能力在市區找到地方建造呢?一開始我覺得,首先建造調蓄池沒辦法在居民小區地下進行,附近有停車場,還有複雜的管線問題,還有居民是否願意在自己房子地下建造調蓄池,市區地下也同樣如此比如電纜,地鐵,種種的情況。但是作為政府我覺得是完全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的。
武漢的情況,屬於內陸的典型,附近有許多江河,但是一味的防汛靠排水道附近的江河,來解決城市積水為題顯然是不行,導致河流水位暴漲,最後江河倒灌。
我的猜測,對於武漢來說並不是整體的排水能力弱,而是在大雨面前,排水能力再強,卻無處可排才是武漢的防汛的要點,解決這個要點,才是解決內陸地區的防汛的重中之重。
同時,我也從武漢的海綿系統看見了治理防汛的新的方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