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都有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為什麼歐洲的太空任務涉及面不遠大呢?

比如九月發射的LISA就是研究愛因斯坦理論的,耗資4億歐元,之前的羅塞塔號任務更加嚇人,13億歐元!只不過是為了研究一個理論,4億歐說射就射,美國人都沒這麼闊!但這些幾乎都是純理論研究的,關乎歐共體戰略利益的伽利略導航系統項目一拖再拖,現在竟然被退出單幹的中國北斗項目的進度趕超了。

再看看其他國家:
美國:雖然預算已經不是冷戰時期的水平,但GPS更新換代、軍方任務、載人飛船的研究、低成本發射的嘗試等到時按部就班,還有充滿野心的火星計劃。純科研的項目基本上都在國際空間站完成。

俄羅斯:作為國際空間站的參與成員國,和美國一樣,科研項目大多在上面都能完成。總體來說也沒什麼錢,RD-180、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的生意倒是做的不錯,還搞出了新型火箭安加拉、也有自己的導航系統格洛納斯。

中國:我們是北斗、天鏈、天宮、嫦娥、神舟等項目,發展方向的目的性就更強了,和美國一樣,在保證國家戰略需求的前提下,去為人類下一個殖民地探路,有餘力的情況下可進行獨立的小項目,比如一些純科研的項目。

為什麼歐洲連自己的伽利略項目都還前途未卜的情況下,還要把心思放到這些純學術的項目上呢?比如九月就要發射的LISA。


歐洲人的太空計劃趨向於深空探測和基礎科學理論驗證,比如說LISA計劃就是用來探測引力波的,這個計劃的工程難度相當大,單從控制精度來說幾乎是藝術級的(我們可以從圖上看出在測量信號脈寬內加速度控制精度要達到10^{-15} m/s^{2} 的量級),LISA計劃是要推動基礎物理前進的,極有可能要出諾貝爾獎,相比傳統的航天任務,這種極具科學先導性的研究任務意義十分重大,更符合歐洲人浪漫的天性。

-------------------------------------------------------------------------------------------------------------

其實中國也開始了自己的引力波探測計劃,由羅俊院士牽頭的「天琴」計劃力爭趕在歐洲人之前首次探測到引力波,目的也很明確,諾貝爾獎是要拿的,該計劃雖然到2034年左右才可能全部實現,但是以我國航天科技的速度,還有經濟實力(這計劃前期已經獲得約10億的經費),趕在歐洲人之前是完全可能的,北斗導航系統就是很好的先例。

中國並沒有不重視基礎科學的發展,就拿年底即將發射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它是迄今為止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的空間探測器,超過國際上所有同類探測器。中科院就立項了很多空間科學戰略先導專項任務,這些任務都是國際上相當前沿的,但知道的人很少,這得益於我國的媒體中識貨的人不多。

對於一個領土較小的國家,它實在沒必要耗費太多的精力和金錢去與各超級大國進行這樣傳統航天競賽,畢竟載人航天不是夢了。用有限的金錢去做人家已經做過的事情,實在不能把它們的航天地位提高多大檔次,但是把有限的金錢去做人家沒做過的事,就能保證在一段時間內走在國際的前沿。

傳統航天沒必要搞嗎?顯然不是,除卻那些彰顯國力的政治效應,它更多的是有如股票那種立竿見影的投資效應,帶來的福利是相當可觀的,傳統航天雖然好像看起來像軍備競賽,其實它更多的是為了造福人類,像做算術題跳躍了步驟一樣,人們很難從結果中去尋找這種因果關係,因為不了解所以會觀點片面。

基礎科學很迷人,像個夢一樣,幾百年前人類還在探討登上月亮,幾百年後人們對登月也沒有太多好奇和質疑了,但我們了解得越多的時候,就需要一些更刺激神經的東西來激發我們對世界的熱情和好奇。假如我說同一地點的兩個物體,在除卻外界的阻力,只有重力的影響下自由下落,它們有可能不同時落地時,有的人可能會搬出比薩斜塔實驗,初高中課本來反駁我,好在知乎上學物理的人很多,有更了解的人會給他們介紹等效原理(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但是我是學航天的,一開始並不知道這個等效原理破壞是個什麼玩意,直到科學家們找到工程師,說希望在太空上做個自由落體實驗來驗證一下等效原理,我才像被刷了三觀一樣覺得很震撼,理論總是很超前的,但工程技術總是走得比較慢,所以基礎科學結合航天技術引發的各種計劃(例如LISA計劃)大概會讓題主覺得歐洲人在亂花錢,但我很欣慰歐洲人老是在干這一套,因為它會拉攏美國人一起干,同時會讓「錢多」的中國人更花點心思在基礎科學上,還會像刷好萊塢大片一樣給普通民眾一些思想上的刺激(飛出太陽系的旅行者一號、探測格拉希門克彗星的羅塞塔號,追逐冥王星的新視野號),無論怎樣,在豐富大家的生活,提供談資上總是有積極的作用的。

哦,對了,怎樣在太空中驗證等效原理呢?我上面提到的LISA計劃中的控制精度問題,這實際上牽扯到一種控制技術:無拖曳控制。無拖曳控制就是為等效原理的驗證提供合適的環境條件的,至於無拖曳控制是個什麼鬼,以及到底怎麼用衛星來模擬自由落體實驗,還是等下回再講吧。


另外,等效原理驗證實驗算是LISA計劃和天琴計劃的前期準備工作,它同樣也有可能打開一所諾貝爾獎的大門。


突然發現多了很多贊。
有很多朋友指出文中的錯字,當時深夜用搜狗拼音打了兩個小時,沒有仔細檢查。非常感謝各位指出的錯誤。
我和你們的書記素不相識,而且我除了在仰望星空大學上過以外和航天並沒有太多瓜葛,只是業餘的愛好者,文中有其他問題還望指正~!

---------------------------------------------------
樓上 孟德爾寫的話真酸,也沒啥價值。
有意思的是,韓國,以色列等小國宇航員借美歐之力上一次空間站,這些小國都當做新聞吹一下。看上去這些國家的媒體腦子都有病了。

載人航天,難道就一點點價值都沒有。我以前稍微讀了點載人航天的書,也來談談,歡迎指正!

完全不談論你們嗤之以鼻的政治意義(不過這個意義重大,每個進入太空的人都是記錄在案的!)
1. 載人航天最重要的,是檢驗一個國家火箭系統可靠性的標誌。

如果有人告訴你現在飛機票價格降低到原來十分之一,但是安全率降到了每十萬次發生一次事故,你坐不坐?
當然不做,去年全球航班總量達到3600萬次,這意味著一年中每天都掉飛機,你早被嚇跑了。

同樣的,載人飛船的安全係數也非常高,普通火箭的事故率允許是百分之3,而載人火箭和飛船要求事故率是三十萬分之一。
「戚發軔:要把人送入太空,技術上的複雜就不去說了。關鍵是,載人航天人命關天,安全性和可靠性成為最重要的一個理念。搞載人航天必須把安全和質量放第一位。」
「一般來講,航天產品可靠性0.97。比如火箭發射100發,允許3次失敗。載人航天因為有人,必須保證人的安全,就提出安全性指標為0.997,也就是千分之三的失敗率。兩個合在一起,故障率就是三十萬分之一。也就是每天發一次,30年都不能出事。」
(戚發軔:中國是大國 一定要搞載人航天--科技--人民網 第19-20段)
所以載人飛船的整個設計指標和要求就完全是兩個檔次的。整個系統的冗餘度,故障臨時應對,完全都是兩回事。就一個逃逸塔的研發就耗時多年。

而人類歷史上的幾次重大事故,兩次太空梭,一次阿波羅爆炸,兩次蘇聯聯盟號失利,加上可能的N1 火箭爆炸,巴西發射塔爆炸,都極大地打擊了當時的航天事業發展。

認為載人航天容易的,也是說話不腰疼;認為日本和歐洲擁有載人能力,是不顧事實。本質上來說是日本和歐洲無力發展而已,有力氣他們早就上了。

2. 載人航天是否一點用沒有,機器完全能取代

我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年NASA發射哈勃望遠鏡,結果上天之後,哈勃就出現嚴重的球面相差問題,幾十億美元在太空差點變成廢鐵。然後NASA 被迫組織宇航員出艙修復,這次承擔的任務非常複雜,共進行了五次太空梭船艙外的活動,最後成功修復。

以我淺陋的機器人知識,我只知道哈勃太空望遠鏡修復的過程,單靠機器人是不可能完成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美國電影《Gravity》,沒錯,真實的再現了美國宇航員出艙維修哈勃的過程。

此外,飛船對接,出艙操縱機械臂,儀器更換和維修,太空梭,空間站,飛船外清理等任務,宇航員仍然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短期內艙外儀器仍然難以取代。

至於空間站裡面幹什麼,想必 孟德爾也不清楚,反正美俄每年幾十億的燒錢,和國內反覆修路一樣對吧?

還是說回來:「以現在的技術,人類在太空能幹的機器人都能幹,而且成本要低得多」。請給出出處。

3.太空計劃和科研。。。

這個就更是牛頭不對馬嘴了,太空計劃就不是科研?研究空間站管理和維護,宇航員在太空的生活本來就是一門科學好嗎?

美國「純科研的項目基本上都在國際空間站完成。」 這句話就是扯淡~難道哈勃望遠鏡就是在空間站里觀察太空的?

你們所說的科研,不過就是發射科學衛星,特別是天文衛星和太陽系內探測器而已。

對此的一些評論,你們看著噴:

第一,美國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衛星老大,每一點都是領先的。歐洲的很多項目,很多都是和NASA 有合作的。
不提美國過去的太空梭和飛船,國土資源,偵查,氣象,通信,GPS等等800多顆衛星,就談一小部分。
天文科學衛星,美國仍然是發射最多的,開普勒是美國的,WMAP 是美國的,哈勃和未來的韋伯是美國的,錢德拉是美國的,斯皮策/WISE 是美國的。
至於行星探索,不多說了,水手系列,火星系列不提,前幾天冥王星任務剛剛結束,其他的大家自己查。至於羅塞塔號相比,麻煩先查查深度撞擊號是幹嘛的~

第二,歐洲的太空任務,本來就是美國太空任務的補充。是的,歐航局的任務,據我了解:
a, 維護國際空間站,抱歉樓主不知道詳情,因為這個是給美俄打雜的。。。
b, 行星探索,然而,獵兔犬2號找不到了。。。雖然羅塞塔還不錯~但是總體來說比不上美國。
c,伽利略計劃,不多說了。
d, 科學衛星,這是歐航局近年來唯一比較亮的項目,赫歇爾與普朗克著實的為歐航局爭臉了一把。百年積累的技術還是在高精尖上面顯出了價值。
e, 載人航天,目前好像沒有進程表。

第三,俄羅斯的強項本來就是載人航天,當年為了打星球大戰,蘇俄削了所有其他項目搞空間站和載人飛船。現在俄羅斯經濟本來就不好,而在探索方面,蘇聯的底子都用完了。當年的金星項目都已成為往事,當然在科學衛星上更乏善可乘,能保住導航就很不錯了。

第四,中國在事關緊要的科技,比如間諜衛星,載人航天,北斗等方面,是狠下血本的。預計今後的偵查(間諜)衛星,就是中美平分秋色,雖然差距還很大。

載人航天不多說,以後美國人說不定還要用中國的空間站,看看他們怎麼求我們吧!

當然,這和中國航天濃厚的軍事導向分不開,航天在中國這種環境下,本來就是軍事導向性,而非科學導向型,過去那麼窮,好鋼當然用在刀刃(自保)上。

中國在科學和星際探索方面,確實十分落後,目前為止只有嫦娥二號有點成績。

星際探索,目前只有嫦娥號,火星探索衛星發射了一顆,跟著俄羅斯的掉了,反而讓印度這種借殼生蛋的領先。。。

星際探索需要非常強大的測控網,特別是超大的射電天線,歐洲和日本都是借用美國的,我們目前還得自己建,這個慢慢來~

至於科學衛星,滿滿的都是淚,90年代就提出「硬x射線衛星」,今天還沒發上去。。。
確實,十幾億的錢,投在相對來說」毫無意義「的人類探索上,對當時的中國來說太奢侈。

好在現在中國的科研計劃以後還是有希望的,未來的「暗物質衛星」和「硬X射線衛星」會彌補中國天文衛星的空白,而量子科學衛星將會很好的驗證量子糾纏態。雖然才剛起步,但是未來也是前途光明。

最後補充一下日本,這個國家其實2000年之前一直和中國在火箭技術和發射次數不分上下。有人吹這個國家發射次數比中國多,麻煩wiki 一下好嗎,現在中國每年十五發左右的打火箭,基本和美國同頻率,早已經是日本兩倍了!

日本確實有些技術很不錯,太陽帆飛船,氫氧發動機,間諜衛星都很有意義,在科學衛星和行星探索也比中國起步早。但是整個工業看上去很零散,感覺完全像是乾兒子給乾爹的補充。
最重要的,他們沒有載人飛船技術,根本稱不上航天種類齊全。他們未來估計也會發載人火箭,不過日本國有這個需求嗎?直接找乾爹不就好了。


說航天領域載人任務一無是處的,你發個宇宙飛船看看好嗎?


個人看法,毫無根據:
因為他們不是一個國家…大家的政治需求和國防需求都不一樣,歐洲聯合武器研製十次九次半都是要散夥的。
但是科研,教授學者們坐下來是能夠討論出一個一致的目標的。
再說了,歐洲人浪漫嘛…中美俄都是掉錢眼裡的…嗯…


這種問題反倒成了一邊倒的批判書記的論調了。
那我所一說自己的看法好了。

第一,為何日韓和歐洲為何不搞自己獨立的載人航天和登月計劃

因為他們本來就沒打算這個干,他們預測未來在航天領域上都是以這種團隊作戰為主的科研形式,各自研究一些模組,力求在各自研發的領域有所進步。

第二,為何中國獨立搞這些載人航天計劃

因為第一還是別人不帶我們玩,第二還是政治上的希求,政府需要我們的民眾知道我們的國家是個很強大的的國家。既然美國和俄羅斯都成功的把人獨立的送上太空,我們起碼也得是個老二或者老三也得送人喪氣

第三個為何毛子美國八九十年代之後為何不進行載人登月。和後續的載人火星計劃,以及中國為載人登月為何遲遲不立項?

因為載人登月這種事情屬於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再往更深層的空間進行載人的探索也屬於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君不知,送人上去需要多少配套的保障生命的系統和空間。諸如除了月球最近的火星,人類飛過去,按照現有的火箭,至少也得好幾個月吧。需要的生命保障系統需要佔多大的空間和有效載荷,君不知,每一克發上去的東西,比黃金不知道貴多少。倒真的不如發一些探測器,送一些機器人上去。這些大家說的星際殖民或者在月球上建立人類的基地這種想法,都應該是下一代火箭出來之後才可以去做的。然而為何冷戰的時候美蘇強上載人登月,政治目的何其明顯,為何之後阿波羅計劃之後,世上竟再無一人登月,因為太貴了,不划算。
為何中國載人登月遲遲不立項,因為還等著長征九號立項呢,看吧,還在論證階段。

長征九號火箭還處於研製早期的可行性論證階段,航天部門不僅要向政治領導人闡述它在登月項目中的必要性和使用上的擴展能力,更要說服他們長征九號火箭是一
個經濟上可承受的項目。我國重型運載火箭數年來方案的變遷,可以說是從不切實際的誘人夢想,到腳踏實地的紮實設計的過程。

在這兒總結下載人航天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現階段,僅限於可以太空走動修一修哈勃一類的東西以及國際空間站的科學實驗。如果再走的遠一點,主要也就是政治目的了,而且屬於胡亂的燒納稅人的錢。

所以呢歐洲呢,選了另一條優雅點的路,做做科研,做做深空探測,畢竟別人不需要用這個來凸顯大國實力。。。


引用一句最高票答案,把他批判一番

最重要的,他們沒有載人飛船技術,根本稱不上航天種類齊全。他們未來估計也會發載人火箭,不過日本國有這個需求嗎?直接找乾爹不就好了。

這種工業門類齊全,這種話,航天種類齊全這種話,總是會引來很多贊呢,其實吧,開放的世界啊,做好一個螺絲釘就好了,我就害怕咱齊全的工業,齊全的航天,就是做不好其中的幾塊螺絲釘或者小零件。。


首先糾正題主一個錯誤,LISA(激光干涉空間天線)並不是歐洲人單獨發射的,而是一個NASA-ESA合作項目,也就是說,美國佬也掏錢了。

1.為什麼LISA要花4億歐?

先看一下NASA官網的介紹:LISA: 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 Project

The 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 (LISA) is a joint NASA-ESA project to develop and operate a space-based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or sensitive at frequencies between 0.03 mHz and 0.1 Hz. LISA detects gravitational-wave induced strains in space-time by measuring changes of the separation between fiducial masses in three spacecraft 5 million kilometers apart.
LISA will discover many extraordinary astrophysical sources: tens to hundreds of inspiraling and merging massive black hole binaries out to a redshift of z ~20; tens of stellar-mass compact objects spiraling into central massive black holes out to z ~1; more than ten thousand close, compact binaries in the Galaxy; a sky map of the background made by millions more; and possibly backgrounds of cosmological origins. The all-sky instrument will see thousands of sources in the first few months of operation. Astrophysical parameters, such as mass, spin and luminosity distance, of many sources will be measured with uncommon precision.

很複雜,總體上就是說要觀測很多奇奇怪怪的參數,而且精確度要求很高,因此需要不少奇奇怪怪的設備。不少錢應該花在研究、設計、製造這些測量設備上,以及確保這些設備能長期、穩定的在太空中運轉。而且4億歐在航天領域,真算不上特別貴,國際空間站在2010年建成時耗資已經在1000億美金以上了。

2.載人航天和非載人航天有沒有區別?

結論:區別很大。
載人航天和非載人航天,從設計思路、技術要求等各方面將都是有很大技術要求差別的。
簡單例子,LISA的重量是2kg*2,前一陣特別火的新視野號450kg,國際空間站現在總重超過350噸,光第一個組件曙光號就24噸,27立方米。發射難度肯定不一樣。

當然最重要的區別就是:人,而且得讓人舒舒服服的活著。

(以下內容有修改補充)

在此補充@孟德爾的這一句話

載人航天考驗的是火箭技術和飛船技術

現階段以及未來的長期深空載人航天,除了孟德爾提到的火箭推進技術,還有一個非常大的難點是「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構建的不完善,核心是物質閉合度不高。
就目前而言,液態廢物(主要是尿液、洗滌用水、呼吸水分)基本實現了艙內再循環;氣態廢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實現了部分循環但是成本高;固態廢物(食物殘渣、各種包裝、糞便、實驗耗材)等均不能循環,需要地面大量補給。尤其是固態廢物這一塊,NASA、ESA、RKA想了各種方法,目前實際應用的也就是壓縮、打包、帶回地面。
物質不能循環,特別是固態廢物,不僅產生大量垃圾,也是航天員生活物資失去了來源。國際空間站還好,隔幾個月發射一次飛船送補給,未來火星探測、深空探測呢?實現不了非常高物質閉合度的環控生保系統,載人航天都也就在近地軌道折騰一下,實際意義不大。

火箭推進技術當然非常非常重要,它和環控生保系統是兩條腿,瘸哪個都不行。火箭載荷大,自然可以緩解環控生保系統運行的壓力。但所有物資都從地面運輸不太現實,而且即使載荷很多,用來運輸食物、儲存垃圾也挺浪費的不是?
研究環控生保系統的技術和設備的前期研究都能在地面進行,但能不能在微重力高輻射環境下長期穩定運行,需要在實際空間環境下去驗證,這個地面做不了。特別是長期空間環境對航天員本身的影響,地面根本沒法模擬。很多地面上簡單穩定的技術,在空間環境里就是很難實現,也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神舟飛船上出現過糞便存儲袋泄露,國際空間站出現過舷窗外側微生物附著),絕對不止是地面研究好了設備拿上天就能用。現階段的載人航天,更多像是在積累這些經驗和數據。

3.歐洲為什麼不愛搞載人航天

前面幾個答案也提到了,每個國家的需求不一樣(政治、軍事、經濟各個方面),所擁有的技術積累也不一樣,術業有專攻嘛。

看一眼現在國際空間站的合作機構:NASA(美國)、RKA(俄羅斯)、ESA(歐洲)、JAXA(日本)、CAS(加拿大)、AEB(巴西)。
前一陣遇到一位業界大牛,老先生說以前美國國會專門有法案,禁止中國以任何途徑參與任何國際空間站的項目。現在NASA也缺錢,眼看著中國有了天宮再搞技術壁壘也沒多大意思,打算修改該法案,同意中國通過第三方在國際空間站上做實驗,10*20cm一個位子10w美金(具體數字忘了,大概意思就這樣)。
說白了,在這件事上這幫人都是一夥的,根本不帶中國玩。大家都能在一個平台上做研究,誰也不願意自己掏錢單獨搞一份,也沒這個必要(主要是沒錢)。美國航天員還是俄羅斯太空梭送上去的呢。

所以還是毛主席說的對: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ps:反對 @孟德爾 說2個世紀內載人航天的科學貢獻為0,至少NASA曾經為大家貢獻了紙尿褲。。。誰也不知道未來還會有什麼發現。


首先, 題主你哪裡來的這麼多氣憤?這感嘆號的數目不要太多。您老是法國的納稅大戶還是英國的財務大臣啊?

那麼, 美帝的New Horizon/冥王星, Messenger/金星, Juno/木星, James Webber/天文望遠鏡, Deep Impact/小行星。算不算浪費錢呢?

中國的FAST射電望遠鏡, PANDAX 暗物質探測項目, LAMOST巡天望遠鏡,算不算浪費錢呢?

歐盟確實是在關鍵領域經常扯皮, 這是由於其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是弱耦合的鬆散邦聯導致的。而在科研項目上沒有那麼多利益糾葛, 反倒容易成事。

多關注關注歐洲的衛星發射計劃, 人家也沒少發射軍事衛星。當然都是各國自己發射的, 法意合作的也不少。


決定一國科技水平的高低,推動社會進步人類發展的是基礎科學。而我們所見的,題主所言的重大項目是基礎科研的應用和延伸。

讓我們國民自豪的衛星,載人,探月等高科技項目,其實是幾百年前牛頓力學的應用。

我們國家不是不想做基礎科研,其實也想做,但是做不了。原因有二,1 基礎科研水平差,中國當下,最基礎的數學物理學,純理論研究水平差的太多。科研條件,設備倒是其次,最關鍵的是氛圍,環境欠缺。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人拿不了諾貝爾獎。2 大國崛起的需要,中國這麼大一個國家,改革開放後強勢崛起,國際鬥爭形勢複雜。必要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支撐。再說簡單點,必須是強大的軍事力量支撐。火箭技術牛逼,改一改就是洲際導彈,美國也怕。衛星,載人技術,就是太空戰,以後打仗就要先把天上的衛星全部打掉。為什麼要搞北斗,這麼大個國家怎麼能一直用GPS,會一直受制於人。

中國發展實用技術,工程技術,眼下最為迫切。

但是決定一國實力,長遠發展的,必然是基礎科研,高層領到也都明白。

我們國家的基礎科研實力也在慢慢積蓄力量,慢慢發展。基礎科研的實力是和綜合國力相匹配的。基礎科研的實力強了,會推動綜合國力的變強。綜合國力很強,基礎科研不會差。

大英帝國牛逼的時候,出了牛頓;美國如今牛逼,他的大學牛逼到爆;二戰後小日本經濟騰飛,他的諾貝爾獎也拿了不少;

我黨提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等建黨一百周年的時候,中國基礎科研會出一些成果(比如清華大學搞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建國一百周年的時候,世界的基礎科研中心會在中國,數學物理會牛逼到爆(比如現在論證準備建設的高能粒子對撞機)


我想起2014年施一公教授的一個演講

如今我們的GDP已經全球第二,但是看技術革新和基礎研究的創新能力,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排在20名開外。……有的人或許會懷疑,認為我說的不對,會說我們都上天攬月、下海捉鱉了,怎麼可能創新不夠,我們都高鐵遍布祖國大地了,怎麼可能科技實力排在20名開外。我想說的是,你看到的指標和現象,這是經濟實力決定的,不是科技實力決定的。我們占的是什麼優勢,我們占的是經濟體量的優勢。請大家別忘了1900年我們簽訂《辛丑條約》賠款九億八千萬白銀的時候,中國的GDP也是世界第一,但大不代表強,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沉重的現實。


我在海外的時候,只要有人說我的祖國的壞話,我會拚命去爭論,因為我覺得我很愛國。我四月份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年會上領獎,在晚宴的時候,跟一位瑞典的知名教授聊天,談到中國的科技發展,他很不屑一顧,我覺得很委屈、很憤懣,但是我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不管怎麼說,我們國家登月已經實現了,你們在哪兒?但他回敬了一句,讓我說不出話。他說:施教授,如果我們有你們中國的經濟體量,我們能把五百個人送到月球上並安全回來。

==================

我想歐洲人乖乖搞基礎研究,不是因為什麼需求不同——哪個國家會對制空權沒有需求?真正的原因,大概就是施教授說的:因為他們沒有中美俄這樣大的面積這樣多的人這樣大的經濟體量吧~用經濟學的說法來講:他們的要素稟賦決定了他們選擇偏好。在國際分工中,他們選擇了基礎研究而不是龐大的工程,這是最符合他們的稟賦和利益的——基礎研究到底是利益鏈底端還是頂端?很難說。


施教授的演講題目是:中國大學的導向出了大問題


當我們在思考「為什麼歐洲要花那麼多錢做一些基礎研究而不是發射太空梭」這個問題的時候,就說明,的確,教育出了問題……因為在我國的年輕知識分子心中,「花大量資源搞基礎科學」居然成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事情。


你們要對載人計劃有興趣可以看這個答案,美國人自己寫的,黑的更給力。
人類為什麼無法登陸火星? - 孟德爾的回答

實話說吧,至少2個世紀內,載人航天的科學價值不如機器人探測器,至於殖民外星更是天方夜譚,在現階段載人太空探索的性質和軍事領域的兩足機器人差不多。脫離規模談效果是耍流氓,這個道理我相信知乎的人都懂。

老生常談的一句話就是:「以現在的技術,人類在太空能幹的機器人都能幹,而且成本要低得多」。

載人航天的最大弱點是維生系統的存在極大降低了有效載荷(科研儀器)的比例。以火星旅程為例,如果只是到火星上挖標本回來的話,現在差不多就可以出發了,而載人旅程則需要等下一代航天技術出現。
(火星直擊計劃現在就可以出發,但是探險隊基本是空手上去,完全做不了靠譜的研究,如果是無人探測器,那差不多可以帶一個完整的實驗室上去了)

載人任務的最大理由是為人類移民宇宙做好準備,但以技術水平推算,距離人類真正在火星建立定居點大約還有200~300年的時間,改造火星至少需要5000年時間,對星際移民來說是非常悲觀的前景。在所有技術都不成熟的階段硬拼載人航天,使得航天業不得不在安全問題上無限投入成本,拖累了整個航天工業的進展。

載人航天的真正理由其實完全是政治性的,普通民眾只關心載人航天,不關心對科學真正有用的無人航天。有限的資金都因為大股東的瞎指揮被胡亂浪費,這不僅是歐洲科學家的感想,在中美俄日印的科學界也都是共識。

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排除不說,中美熱衷於載人航天,很大的程度上是為了給股東一個交代(更別說NASA還背著人類希望這個包袱),業績做出來了才能忽悠增發。而歐洲和日本,反正宇航員也都搭車上過天了,搞出再多花樣議會也不會多批錢,那已經到手的錢自然就是科學家說了算。

載人航天考驗的是火箭技術和飛船技術,雖然中國已經有載人航天能力,但在這兩條上卻都不如歐日。也就是說我們的錢並沒花在刀刃上。當然,以中國對航天的需求,現在的路線選擇並沒有錯。包括美國的火星登陸計劃,本質上也是一個招商用的大型廣告。只是不要認為歐日不熱衷載人航天就說他們的路線是錯的,對錯都是要結合需求來看的。

現在SPACE X放話出來了,下一代火箭MCT運力比土星5高一倍,運力超出科學需要,主要用於火星登陸和太空殖民地建設,資金來源主要是船票,最低可能50萬一張。各位看好載人航天的,現在要您親自實踐了,接不接招吧?美國建國初期白人奴隸不比黑人奴隸少,都是賣身支付船票的。


視頻封面【馮導】美國高級機器人戶外測試,波士頓動力公司—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
知乎有個很奇怪的風氣,以為自己電影看多了,突然就有了良心,政治學上就是大牛,自然科學也是專家了。

沒想到這個風氣假裝混遊戲圈的人也有。


樓上孟德爾的答案真是好笑
就按照你的邏輯,因為人類暫時不需要太空移民所以近2個世紀都不用研究載人航天,那麼等到人類需要移民的時候,難道載人航天技術就會憑空變出來?
更何況載人航天技術的意義難道僅限於太空移民?

這題其實你不用強答的,真的


國內一邊叫嚷著沒有諾獎,科研人員的能力不行,一邊熱衷於扔人肉罐頭上天。

我真是受夠了。
至少天文口,現在只能使用國外的衛星觀測數據,但都是人家挑完有價值的成果發布之後剩下的。

做科研是要有野心的,當然更需要錢。現在的每一項科學前沿的進步都是錢堆出來的。
莫說諾獎,就連一篇Nature,你看看後面的資金支持有多少。

這樣的現狀你非得嫌棄給不了你自行車,一邊玩蛋去。


所以歐洲才是離共產主義最近的,那幾位還在做著帝國夢呢。


誰先上月球修基地就是誰的固有領土


為啥什麼類別的問題下都能看到孟德爾?術業有專攻他居然會這麼多專攻,知乎果然都是大神(????ω????)


因為「理論指導實踐」
看過三體大都明白理論多麼重要。
歐洲科學家可能是想在科技被鎖死之前多為人類積累一些理論吧。


大衛李嘉圖 ———— comparative advantage 。


美歐防務上都可以跨洋合併成北約, 這就相當於為什麼北京搞火箭而海南不搞


航天技術非常有用!不要被眼前利益蒙蔽了!弱小與無知從來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不發展航天,這就是人類的落日。


推薦閱讀:

如果你是新視野號的一名駕駛員,此時此刻你想對家人和朋友說什麼?

TAG: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 太空 | 天然衛星 | 航天業 | 航天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