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赤手空拳穿越回過去,那麼他最多可以在哪個地質年代生存?

考慮到食物、氣候、空氣成分,人類最早可以在哪個地質年代生存?


好的,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多圖長文預警。

野外生存情景中,決定這個人能否生存下來的要素是WFFS,即水(water),火(fire),食物(food),庇護所(shelter)。而在地質歷史時期,則還需要考慮隱形因素空氣(air)和對習性知之甚少的遠古捕食者(predator)。所以,決定一個地史穿越者能否生存的要素,可以總結為WFFSAP。如果按照維持人類生存的重要性,這個順序我將它調整為:AWFFSP

(1)Air,空氣

人類能夠在地球表面生存,存在一個至關重要但卻習以為常的因素: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只有空氣能夠維持人類生存,後面的淡才能繼續扯。氧氣含量過低或者過高的環境,對於人體都是有害的。現代地球大氣含氧量約為21%,但地質歷史時期卻並非如此。

在距今約26億年前,地球的大氣層里只有十分微量的氧氣。隨後發生的大氧化事件(Great Oxydation Event,GOE)深刻改變了大氣和海洋的含氧量——從幾乎徹底的還原環境轉化為弱氧化環境。

但這時的大氣還是無法讓人類正常呼吸——含氧量只有現代平原大氣氧含量的1/4。

(地史時期氧含量變化曲線,出處:Humanityamp;amp;amp;amp;amp;#x27;s Coming Of Age On Planet Earth )

1/4的現代平原大氣氧含量是什麼概念?

如果你對極限登山有所了解的話,就應該知道,一般的登山者在攀登珠峰的時候,是要吸氧的。當然也有藝高人膽大的箇中高手能夠在不攜帶輔助吸氧設備的情況下登頂珠峰。今日被曝出不幸墜崖身亡的瑞士極限登山者烏里·斯特克(Ueli Steck) ,就曾在不吸氧的情況下登上珠峰(R.I.P.)。

(高海拔地區氧氣相對含量與平原氧含量關係)

由於高海拔地區氣壓低,人呼吸時吸入的相對氧含量要低於平原地區。如果以平原地區的絕對氧含量為基準,可以建立一個高海拔地區相對氧含量關係圖:珠峰頂上的呼吸相對氧含量,大約是平原地區氧含量的33%——這比GOE之後十多億年的氧含量還要高呢。

(海拔高度與大氣壓含氧量關係圖)

既然只有人類中的佼佼者才能不吸氧登頂珠峰,那麼一個普通穿越者在更低的相對氧含量下,恐怕難以倖存。這樣來看,氧氣可以提供一個有力的約束:最早不超過氧氣含量第二次驟增/緩慢增加的時期。

這個時間多少億年前呢?

現有的研究表示,這個時間大概是在8.5億年左右開始,一直持續到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之始的5.4億年

(地質歷史時期的氧含量變化曲線之V2.0 出處:InterChange Newsletter)

(地史時期的氧含量變化上下限。出自維基百科:Great Oxygenation Event。 Stage 4:起自8.5億年)

這裡提個問題:有誰知道8.5億年以前的地球發生了什麼驚天動地的故事?知乎站內有相關回答,可以自己搜一搜。

總之,雖然人們還不是特別清楚在8.5億年到寒武紀的這段時間裡到底發生過什麼使氧氣含量一路走高,但作為穿越者只需要知道:地球上的氧氣含量變得能夠滿足人類最低限度的呼吸,目前看來至少是大約6-7億年前至今的事

地質歷史時期較高的CO2濃度需要考慮嗎?

CO2是一種會導致窒息的氣體,世界各地都經常發生因誤入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罐體、洞穴、地下室導致死亡的案例。但是,到底多高的CO2濃度會對人體產生威脅呢?

根據一份上世紀70年代的研究資料,人們已經總結出暴露在不同二氧化碳濃度下,經過不同時間後人體的反應:

(引自維基百科:Hypercapnia - Wikipedia)

由此可見,1%濃度的CO2對人體幾乎不存在不良影響,3%濃度的CO2會使人體呼吸增強,但也可長期存活。更高濃度的CO2會對人的大腦活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不適合長期生活。而根據網上搜索的資料,10%的CO2濃度會引起快速窒息,並導致死亡。

1%的濃度如果換算成常見的氣體濃度表達形式,是10,000ppmv。地球的CO2濃度曾經達到過這麼高嗎?答案是至少最近6億年來都沒有。

(出處:維基百科詞條:Carbon dioxide in Earthamp;#x27;s atmosphere,數據出處圖上有標註)

多個研究結果都表明,顯生宙(Phanerozoic,至寒武紀至今的時代,5.4億年至今)以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最高沒有超過7000ppmv。即便考慮誤差,這距離1%(10,000ppmv)還遠著呢。距離人體反應較輕微的2%更是差得遠了。

至於更古老的地球,確實存在CO2濃度非常高的時期。如果把上圖5億年時的CO2濃度與現今(400ppmv左右)的比值投到下圖,大概是那個紅叉上下一些,越古老時代的誤差也變得越大。

不過無所謂,反正六七億年之前也沒有足夠的氧氣。

(圖引自文獻【3】)

總之,6-7億年是個坎,這個時間節點正是氧氣濃度增大到可基本維持呼吸的程度,而二氧化碳的濃度有沒有太高到導致窒息。這個時間上限,大約就是空氣所能滿足人類呼吸的上限了。

-------------------

(2)Water,(淡)水資源

在所有的穿越後條件里,水資源是最不用擔心的環節。自從有了穩定海洋,就會自然存在由太陽能驅動的水循環,而水循環則意味著降水,降水則意味著有江河湖泊。只要去找,而且運氣不要太差,就一定會找到淡水。因此,這一條件帶來的時間約束,可以至少上溯到40億年前——顯然,穿越到這個時代的穿越者雖然不會渴死,但一定會窒息而死。

所以,淡水不構成約束。

(水循環示意圖)

相關問答:海洋是如何形成的? - 知乎

(3)Food,食物

都說民以食為天,來,先幹了這串烤肉為敬!

穿越回去了吃什麼?這是一個好問題。

對於肉食主義者來說,大到恐龍,小到蛐蛐兒,天上飛的兩米大蜻蜓,水裡游的萌萌三葉蟲都可以成為一頓美味的「蛋白質含量大於70%的嘎嘣脆雞肉味兒」——反過來當然也是成立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肉食者能夠生存的年代上限可以很久。

雖然地球生物起源的很早,但在其中很長一段時間裡,最複雜的生命形式恐怕就是浮游的「複雜」微生物,水底的微生物席(bio-mat)

(現代溫泉池裡的微生物席狀物,相信我,你不會想吃它)

或者這貨——

(疊層石,一種微生物捕捉海水碳酸鈣微粒形成的生物沉積構造,半化石)

我相信不會有誰瘋狂到去舔舐水底像鼻涕一樣的微生物席,或者去啃食疊層石來充饑。補補鈣倒是可以的。

所以,什麼時候開始可以吃上肉肉?

前不久的貴州省甕安化石群產地受到破壞的故事裡,那些學術價值非常重要的化石,實際上只是一些小不溜秋肉眼基本看不見的微體生物。那個年代,是6.1億年。後來,人們在澳大利亞發現的埃迪卡拉動物群里,終於有了一些類似水母、爬蟲、會蠕動的葉子的奇奇怪怪的動物。那個年代,大概是5.7億年以後——雖然這些肉看起來都有點奇怪……

(出處:【地質時弊】甕安生物群產地破壞事件,你應該知道的歷史內幕--從二十餘年的化石之殤看中國的科普困局 - 知乎專欄)

來吃!!!不吃就餓死!!!圖為埃迪卡拉動物群復原圖)

---------------------

對於素食主義者來說……我說咱都穿越到幾億年前了咱就能不能有啥吃啥?如果非要只吃植物的話,這有點麻煩:人類賴以為生的植物性食物,絕大多數陸生植物是起源於侏羅紀的被子植物,少數是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還有一部分水生植物是大型藻類,比如海帶。

看來,素食主義的穿越者,想在古老年代不被餓死的辦法只有一個:下海撈海藻

(出處:http://seaweedbook.net/wp-content/uploads/2013/01/chapter-5.pdf)

幸運的是,藻類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還是挺早的。除去自生物出現伊始就一直存在的微觀藻類不提,宏觀藻類的歷史也非常漫長了

2016年3月的一份研究,報道了一塊5.55億年前的宏觀海藻化石。

(宏觀海藻 Chinggiskhaania bifurcata 化石,出自Ancient seaweed fossils document some of the oldest multicellular life)

這種同樣生活在埃迪卡拉紀的古老多細胞植物,與前面提到的各種奇奇怪怪的動物一起,構成了地球生物演化上一個重要的多細胞複雜生物群——而這個名為「埃迪卡拉紀」的時代的尾巴(5.7-5.4億年),這也是一個穿越者有機會真的吃飽肚子的最早年代。

(現代魯濱遜,阿拉斯加海灣一集,採集海藻)

相關問答:為何疊層石會消失? - 知乎

疊層岩Stromatolite是生物嗎? - 知乎如何平衡GDP與科研:貴州甕安挖掉6億年的寒武紀化石考察點? - 知乎

-----------------

(4)Fire,火

在任何時候,對於一個溫血生物來說,保持體溫穩定都是頭等重要的大事,特別是太陽落山後的漫漫長夜。如果人類穿越到一個無法生火取暖和獲得熟食的時代,也許他可以苟活在某個狹小岩洞里遮風擋雨,甚至可以食用生冷食物,但是失溫的威脅總有一天會要了他的性命。生一堆篝火無疑是維持體溫最佳的方式,而決定的隱含因素是大氣含氧量、燃料

前面在談到空氣的時候,我們已經提到大約在5.4億年之後,地球上的氧氣含量已經和今天處於差不多的水平了,雖然存在上下波動,但生一堆火的問題不大。

問題在於:地球上有地質歷史記錄的「第一堆」野火(wildfire),卻沒有在那個年代燒起來,而是燒在了1.2億年以後的志留紀晚期。

(研究沉積岩中夾雜的微小炭灰,可以研究地質歷史時期的火災。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學術前沿.圖引自文獻【1】)

(沉積岩里的炭灰,電鏡照片。圖引自文獻【2】)

原因其實很簡單——志留紀,地球上第一次出現了陸生宏觀植物。換句話說,這些小小的、原始的森林,這才讓閃電或者熔岩帶來的火種有了可供燃燒的,燃料

光蕨類( Cooksonia),最早的化石發現於4.33億年前的志留紀晚期,一種第一次在陸地上站起來的原始維管束蕨類植物,竟然染綠了整個星球,真是史詩般的一刻。

Cooksonia化石)

Cooksonia復原圖)

Cooksonia想像圖)

這大概是最接近志留紀晚期地球環境的圖片了,請把裡面的小型植物腦補為Cooksonia,如果再來幾隻蟲豸就完美了!)

一個有陸生植物群落的年代,同時也有著生機盎然的陸生節肢動物群落,水裡則生長著各種體型不一的軟體動物、頭足動物、節肢動物和早期魚類——這個被稱為志留紀的時代,大約是一個讓穿越者生起一堆火,躺在用這些原始維管束植物製成的床上,美美的吃上一串烤蟲豸和烤蚝的,最早的時代——只是這堆火,有點小小的,萌萌的……

前提是他懂得用石頭點起火:因為沒有可供摩擦生火的木頭。

相關網站:LON-CAPA Cross section through a Rhynia axis

------------------------------

(5)Shelter,庇護所與森林的故事

有一個能夠遮蔽風雨的庇護所,無疑能大幅度提高在野外生存下來的概率。除了岩洞、穩定石縫之外的天然庇護所,利用植物資源搭建庇護所是現代荒野求生者的首選。

在人類生活的年代裡,維管束植物早已高度發達。砍伐一些木材和枝條來搭建簡易的庇護所是非常簡單的生存技術。可是在地質歷史時期里,能不能找到適合搭建庇護所的「大型維管束植物」,就還需要說道說道了。

前面說到,維管束植物首次出現在陸地上,是志留紀晚期的事情。不到十厘米高,軟萌軟萌的小型光蕨類(Cooksonia),就已經成為陸地上的巨型植物了。而從這些「小巨人」的出現,到真正意義上的巨型森林出現,中間間隔的時間並不太久。

泥盆紀,開始於4.19億年,結束於3.59億年,這是地球上真正意義上出現森林的時代。2012年,一個研究團隊在Nature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古老的森林留下的確鑿證據——不僅僅是木化石,而是一片3.85億年前的樹林存在過的印記

(這種名為Eospermatopteris 的大型蕨類在底部生長有固定於地面的根,並會在地面留下一個坑,大概是上圖這樣的畫面

(大型樹蕨在地面土壤上留下的「根部坑」,圖片出自:The worldamp;#x27;s oldest forest -- in Schoharie County)

(「根部坑」挖掘區的整體照片)

當揭開表土後,這片沉睡了數億年的古代森林地面終於重見天日,現代與地質歷史在這裡神奇的合二為一。

(美國的Gilboa forest fossil的「樹林」遺迹,圖片引自Nature,見文獻【4】。灰色圓圈是可確認的樹「根部坑」,發育在一層中泥盆統的古土壤上)

以人類的視角來看,這片3.85億年前的森林,無疑是詭異的:

各種奇形怪狀的巨型蕨類、中型蕨類和小型蕨類,分別組成了森林的樹冠層、中部層和底部層。森林底部,苔蘚覆蓋了潮濕的地面與腐朽的枝幹,昆蟲和其他節肢動物在製造噪音,不遠處的湖沼里,一隻奇怪的動物正在水面探頭探腦……

(中泥盆世Gilboa森林形態的想像圖,猜猜有些什麼可以吃的東西?)

(不要問我圖上這些植物都叫啥,也不要問我那個看起來不太像蕨類的小小的東西是啥……)

不過,比在志留紀中晚期那會,只能點一堆小小的火驅散寒意,至少在泥盆紀的世界裡,可以搭起一個舒服的庇護所,點一堆熊熊燃燒的大火了。還是有點進步的。

如果讓我選,我一定選泥盆紀。

因為穿越在食物鏈里的位置也很關鍵呀!!!

-----------------------------

(6)Predator,捕食者,(拖更ing)

(7)其他的幸運因素,(繼續拖更ing)

如果這位不幸的穿越者十分幸運的穿越到一個有活躍溫泉、熱泉的,火山活躍的,沿海地區——用沸騰的熱泉煮食物這事兒,貝爺也是干過的。

(荒野求生第一季,冰島)

這樣一來,他能夠生活下去的年代可就……

參考文獻:

【1】 Scott A C, Glasspool I J. The diversification of Paleozoic fire systems and fluctuations in atmospheric oxygen concentr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103(29): 10861-10865.

【2】 Glasspool I J, Edwards D, Axe L. Charcoal in the Silurian as evidence for the earliest wildfire[J]. Geology, 2004, 32(5): 381-383.

【3】 Kaufman A J, Xiao S. High CO2 levels in the Proterozoic atmosphere estimated from analyses of individual microfossils[J]. Nature, 2003, 425(6955): 279-282.

【4】 Stein W E, Berry C M, Hernick L V A, et al. Surprisingly complex community discovered in the mid-Devonian fossil forest at Gilboa[J]. Nature, 2012, 483(7387): 78-81.


其他的我不知道,但是有一個可以極大延長他赤手空拳生存概率的技巧。
就是去學打打石器_(??ω?? 」∠)_
畢竟小刀才是貝爺本體


=========淘氣的題主悄悄把貝爺換成了「人。」哈哈哈=========

難道這個題目主角不應該是 澳洲小哥嗎??他可是真的只用一個褲衩重建文明啊
=======小小分割線=======
我就隨便一說…既然有人贊了,我就補充點乾貨對得起答案吧。
先是澳洲小哥的特寫。(多圖預警)

燒瓦蓋房

不用磨破皮的鑽木取火

投石鎖

弓箭

藤筐

鼓風機冶鐵(頂多是青銅)
一道分割線=============
應評論要求多放幾特寫,以證明真的只有一個褲衩…

製造弓箭全過程,用的工具是石器。

他的小房子

房子里有壁爐

搭造紡織車

編了一個席子

用作床墊

工作棚

編製捕蝦籠

捕得一隻河蝦大概就是這樣,從無到有,只憑雙手。
然後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這一系列視頻:原始小哥系列第一課——蓋房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zNjk4Mjg1Mg==.html?from=y1.7-1.2
原始小哥系列第二課——蓋茅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zNjk4NDM4OA==.html?from=y1.7-1.2
原始小哥系列第三課——鑽木取火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zNzMwMzgxMg==.html?from=y1.7-1.2
原始小哥系列第四課——尋找食物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zNjk4OTY1Mg==.html?from=y1.7-1.2
原始小哥系列第五課——造石斧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zNjk5MjYyOA==.html?from=y1.7-1.2
原始小哥系列第六課——造石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zNzMwNzM5Mg==.html?from=y1.7-1.2
原始小哥系列第七課——儲木棚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zNzMxMTMyOA==.html?from=y1.7-1.2
原始小哥系列第八課——早期房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zNzMyMzQwNA==.html?from=y1.7-1.2
原始小哥系列第九課——開窯燒瓦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zNzMyNzEzNg==.html?from=y1.7-1.2
………提供一部分視頻直接鏈接做了解,有興趣自己找視頻。
我不是來黑貝爺的,我也喜歡看貝爺的節目真的。但貝爺除了自身實力夠硬之外,確實是靠著節目組的環境以及強大的後勤團隊穿梭荒野。這位小哥,更加適合題主的題設。
覺得有理給個贊同?????
對了,大豬搜圖片時發現小哥有新動靜,視頻也更了不少。我是以前看的。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又是分割線
評論區有人指出我答不對題。題主問題原意大概是現代的一個生存專家赤手空拳能在什麼地質年代生存,而貝爺只是一個代表。我呢,則是回答,有更適合題設「赤手空拳」地代表人物。至於地質年代的問題,@雲舞空城 的答案已經專業全面地回答了。不敢班門弄斧,只好另闢蹊徑咯。我的本意,更多的是為喜歡生存類的朋友推薦這位澳洲小哥。


冰河時代(第四紀)和新近紀中新世上新世之類的應該還行。中生代和晚古生代根本不能適應大氣的含氧量,至於什麼伊迪卡拉紀以及早古生代陸地上根本沒有生命,真的要穿越的話我推薦中新世。


一直覺得貝爺團隊中最強大的是攝影師…


題主明顯找錯人了。貝爺的節目是展示求生能力,經常都是短時間內穿越尋找現代文明脫困。而且很多時候貝爺會帶刀的。題主應該找單挑荒野里的人,這幾個人需要在連褲子都沒有的情況下生存幾天到幾十天。


最早的話,冰河世紀吧,貝爺可以吃松鼠、長毛象、樹懶,還有劍齒虎

以及那個松果


只要不遇到它們,我覺得都能活著!!!


貝爺:還真沒吃過恐龍肉


其實要先弄清楚「生存」的確切含義。

如果10天8天的話,像 @雲舞空城 答案中所說的 AWFFSP 條件,滿足了就夠了。

但是還有一點需要考慮:

在每個地質年代,其實很多基本條件:如含氧量、二氧化碳含量等等,都是有很大幅度的變化的。例如說泥盆紀可能就發生了大規模的含氧量降低的情況,而中生代的含氧量則普遍比現在要高不少。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論。而因為這些因素變化而導致人的體能、精力、判斷力下降而導致躲避敵害的能力下降,也是需要考慮的。

還有,也許一些細緻的時間點也是需要考慮的,例如說大火成岩省形成的年代,因為廣泛的火山活動,所以空氣中有毒氣體的含量會不會高到無法生存,或者煙塵導致的全球性降溫等情況,也許也是需要考慮的。


如果是一兩個月的話,那就還得考慮應付意外狀況的能力——包括但不限於:受傷、疾病、中毒、氣象災害……

貝爺也許在這些方面有遠高於常人的能力,但是並不代表他能持續的以高度集中的精神和注意力來應對一切狀況。


如果是一兩年以上的話,我覺得貝爺幾乎沒有任何機會在任何時代獨自生存。


那你是沒見過德爺。單論求生,澳洲小哥貝爺算毛,無後勤,自己覓食,自己拍攝,全程裸體,荒島生存六十天。B站自己搜。我什麼都不扶,就服他。


人是群體性生物。一個人很難生存。


他敢去新仙女木時期走一遭試試


看運氣。
沒有現代醫療保障,所有生吃都有極大風險。


盤古開天地還有個斧子呢。。。?


有認識哆啦A夢的好朋友大雄的嗎,煩邀他來回答一下。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哪個都不保證能生活。

精通野外求生的人或許能找到淡水,食物和庇護所。但是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現代人可以適應史前的微生物,一些對動物危害有限的微生物對人可能致命,比如天花,鼠疫等等


他每次野外求生結束後都要打針體檢的,沒有醫療做後援,他活不過三集啊,還有他強大的攝影團隊。這都不是他自己一個人的功勞。


呵呵,你看的那也叫荒野求生?


不說穿越,隨機扔在太平洋一個中型島嶼上能不能爬回來?


貝爺是一個團隊打造出來的,不光是攝影師牛逼還有整個團隊協作。至於吃什麼,難道不是看節目需要嗎?這種問題也要問......


貝爺的野外生存能力我們毫不質疑,問題他回去的條件是什麼?
1.有沒有打各種各樣的疫苗?
2.沒有帶工具?

不過我可以肯定他會比攝影師先死


推薦閱讀:

為什麼喜馬拉雅山北坡比南坡熱量差,同一自然帶界限卻比南坡更高?
如果喜馬拉雅山突然變為平原會給中印氣候帶來什麼影響?
為什麼前些年熱議的全球變暖問題現在幾乎沒有人提及了?
是否可以從氣象學和地理的角度解釋乾冷和濕冷的區別?
三分之一的中國都高溫,為什麼 2013 年夏天格外熱?

TAG:氣候 | 地質學 | 野外生存 | 古生物學 | 貝爾·格里爾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