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有才華的人,對飲食和烹飪有著孜孜不倦的熱愛與追求?
正好剛才看到汪惟兄的這個答案大家有什麼心愛的食譜書推薦呢?
突然想起,包括張公子,謝熊貓君,灰子等等一眾知乎才俊似乎都是不僅會吃,還特別會做的傢伙。這個名單還可以拉很長,甚至古代因吃而成就各種佳話的蘇東坡,袁枚等人都是這個類型。
這種人不僅要吃,還要親自做,甚至還發明創造,這是為什麼呢?
所以我想知道,是不是有才華和愛好飲食之間有沒有什麼比較科學的聯繫?
謝邀。
聖人說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
聖人又說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老百姓也說了,民以食為天。
飲食是哺乳動物很本質的需求。在意飲食也就是在意自己的慾望和感受,很正常吧。
袁枚寫《隨園食單》,李漁寫《閑情偶寄》、倪瓚發明雲林鵝、蘇軾寫《豬肉賦》,汪曾祺、老舍、梁實秋們,都好個吃,而且愛琢磨吃,大概都可以這麼理解:這幾位屬於感官敏銳,對生活品質要求不低的,就願意自己多琢磨點新東西。
所謂才華,體現在行為上,也無非是感受能力敏銳,或是表述能力強,而這兩者和飲食之道是通的。有才華的人大多感受力敏銳,除了弘一法師這種入了境界,跟夏丏尊先生吃飯時不挑不揀的,其他才子大多吃得很精——精未必是挑剔,比如老舍先生口味就很寬博。
至於自己做飯……別人的心思我無從揣測。因為題目里點了我的名字,只說一下自己的感覺:
——每個人有一個」自己的口味「,點到了就很舒服,就像撓背能撓得到癢處。自己做菜,比較容易做到自己的口味。
——對我這樣的自由職業者,做飯是件很不錯的娛樂……一邊聽音樂一邊做飯,有種」雖然我沒在工作,但我也在做正經事喲」的感覺,沒有罪惡感。
——做飯除了是休息,也可以是玩兒。「我從來沒有嘗試過蚝油和醬油加一點蒜泥用來燉豬肉是什麼味道呢……」「三文魚和胡蘿蔔切丁用越南春卷皮裹了蘸荷蘭醬會好吃嗎?」類似這種。
——心理因素,自己做出來的飯會更香些。
——捨得下料,而且價廉物美。做過一次咖啡慕斯知道這玩意的成本後,我再也沒在西餐廳吃過甜品。
——最現實的一面:
在巴黎,吃一頓KFC套餐16歐,吃一份靠譜的廣東炒飯9歐,貝爾提艾街那兒的麵館一碗鱔絲面12歐,小酒店一份雞尾酒一份西班牙章魚11歐。
我自己半斤三文魚腩,用橄欖油煎吃,成本5歐;沙茶醬蚝油金針菇肥牛卷粉絲煲一大鍋兩個人吃一頓,成本5歐;一份蚝油生菜,成本1歐。自己去超市買鴨子自己烤、蒸春卷皮、切蔥和黃瓜條、買蘸醬,做片皮鴨吃,成本20歐,可以吃三頓——最後一頓還能鴨架熬白菜。一大鍋牛尾湯連牛尾帶蔥姜5歐,兩個人吃一頓。
在上海時也許還不顯,但在國外,自己做飯和下館子,口味和價格差距是很明顯的。
省錢而且能自己控制的感覺,實在是太好了。而且自己炒的飯捨得下料,還比店裡的好吃些;自己燉的湯能花一個下午,比店裡的還入味些。
沒那事兒。沒文化的也愛吃,可惜不會寫。朋友圈曬美食、秀恩愛都被文化人壟斷了,所以覺得文化人貪吃又風流,沒那事兒。
1、沒有證據證明 「有才華」 的人比 「沒才華」 的人更孜孜不倦地追求飲食——更何況問題中的 「才華」 不太好明確定義;
2、如果說 「才華」 是 「文學才華」 的話,那麼的確有文學才華的人寫出美食會更加有誘惑力;
3、「烹飪」 也是一個創作的過程,而有創作慾望且有創作經驗(甭管是寫東西畫畫拍照編程)的人大概更能找到這種創作中的樂趣。
人生多苦辛,能夠超越這種苦辛,從中發現美和有趣的人是有才華的。
吃是這種美和有趣的重要表現之一。
如果對於無性戀者,差不多是全部了吧……【喂有才華就容易比較有格調
格調就是比較注重生活品質
生活品質就表現在生活工作中很多方面
吃是生活工作的重要組成之一
所以有才華通常會比較注重吃
有才華通常是比較聰明
比較聰明表現到外在就是做很多事高效高效率
高效高效率就是能做得好
做菜也是做事情的一種
所以有才華通常做菜能做得好
有才華通常比較孤傲或內心隱隱自傲
孤傲或內心隱隱自傲就比較挑剔
比較挑剔就形成了長期的追求
吃是生活工作的重要組成之一,也就容易成為長期的追求
追求就是一個不斷達到和超越的過程
所以有才華通常對吃會比較有追求
有才華通常會有愛好
有能力吃到好吃的食物,加強了對吃的愛好
有能力做出好吃的食物,加強了對做(菜)的愛好
正循環 - 持續不斷地(孜孜不倦地)
所以通常有才華的人會對飲食(吃)和烹飪(做)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
事實更接近於,很多有才華的人,他們是對美好的生活有孜孜不倦的熱愛和追求。
而吃這件事,恰好可以一個人對生活最生動的理解。
接觸越多這樣的人就越發覺,最開始促使他們開始自己下廚房的動機,並不是對吃到好吃的這件事的執念,而是對生活態度的一種選擇,是吃這件事帶給他們的遙遠記憶,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生活。」的態度。
像大家熟悉的 @謝熊貓君。文能寫稿攝影幫姑娘塗指甲油,武能擊劍攀岩健身房打拳擊。料理也只是他眾多愛好的中的一個,最開始料理的契機是「在外面吃不到太多肉,所以自己料理,實現了吃肉吃到飽的願望。」____摘自採訪《謝熊貓出沒請注意》
像姜老刀(日食記創始人)。
本身是導片子的,也組過樂隊。本人對研究美食並不熱衷,不管食物是什麼,重要的是他更喜歡食物給他帶來的記憶和情感。___摘自採訪《姜老刀:會做飯的安靜美男子》
他們未必期望別人稱他們為美食家,他們並不是想讓你愛上奢華的茶葉蛋,愛上大蒜橄欖油炒麵,愛上有鎧甲也有軟肋的啤酒雞……他們希望傳遞的,是對生活的那股認真勁兒。
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中必要的。___周作人
因為烹飪足夠複雜,並且其成果能夠給人帶來類似於美的體會,而欣賞、創造這些需要才華。
覺得最好的解釋就是通感。
無論是富有才華、見解深刻、天賦秉異等等都是某一部分達到了生命的一定深度。回視一下美食,發現有了相似的感覺。
剛剛把芋艿切好丟進骨頭湯里,現在坐下來聊聊這個問題。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肉體天然神聖,無法拒絕無法反駁。學習任何一門知識的正當性都不會比體驗肉體的正當性更加絕對。
試想,向一個男人開價買他的妻兒,只要你的價錢足夠高,只要他的處境足夠困難,多數人是守不住什麼道義的。但是如果你要割他的JJ或者取掉什麼零件讓他一輩子無法吃喝,那幾乎沒有幾個人會屈服。可見,肉體本身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要比道義神聖得多。
知識世界是人類的想像,不是事實本身,可以看作一種遊戲,玩得好是很了不起的,但談不上什麼高尚。藝術是連通肉體體驗的精神遊戲,所以,在我看來,藝術比知識要高尚那麼一些。
可惜的是,潛意識裡面把肉體如此看重,卻沒有幾個人認認真真地活著,認認真真地體驗自己的肉體,包括吃喝運動性愛。題主所說的「很多有才華的人」就是在解決了身份焦慮之後,認認真真地做那些普通人潛意識重視顯意識忽視的事情。他們不光喜歡吃喝,還深刻地喜歡其它與肉體相關的事情,也經常玩玩藝術。就是各種不賺錢的各種在大眾看起來沒啥出息的事情。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這真的不是愚民的把戲,「聖人之治」放在國家是說治國,放在一個人的身上不就是lifestyle么,真正聰明人應該是這樣過日子的。
因為公開談色的都抓起來了
食色,性也。——《孟子》
一個有才華的人,怎麼會反抗天性呢?
因為生活的驚喜,從來都不在那波瀾壯闊的天巔亦或是深淵,而是你踏踏實實的熱愛與理解。它是慵懶而嚴肅的節奏,是緊湊卻又輕鬆的符號。你吃下去的每一份糧食,都有著十足的心意和祝願,那些酸甜苦辣的美食,它養著你的心肝脾肺腎,它是什麼樣的,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所以,唯有生活與美食不可辜負。當然了,還有愛。
不喜歡吃的是少數吧,大部分人對吃都是喜歡的,厭惡的是極少數了,生存是刻在基因里的,我們的身體不會允許我們不愛吃食物。
而人優秀一點,會對吃有更高的要求,吃得好東西多了,對食物的容錯度會降低,也就是更加難以忍受難吃的東西,這個道理也簡單,由奢入儉難嘛。
而自己做的東西往往是最符合自己口味的,自己做飯也不存在被人說挑食,而且做飯也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也很消磨時間,對放鬆很有幫助,是個能極大提升幸福感的活動。有才華的人也許習慣於要麼不做要麼做最好
像吃飯這種事非但不能不做,還必須每天做3次。。。所以。。。用才華勾搭有想法的女漢子,用廚藝征服萌妹子,這樣就能多點作戰。。。很多人都這麼想的吧
把一堆食材做成被享受或(和)被讚美的美味,是件幸福的事情。我個人的感受是,這是把東西變得更美好的事情,對美好的追求應是孜孜不倦的。哈哈,題主很會說話,得有多少人愛聽有才華的人喜歡烹飪的說法啊~
享受,一道道簡單的菜式,從採買到加工到成品,都會凝結著你的多變心情。當油鹽醬醋和蔥姜蒜都粉墨登場,當一通通烈火煎熬之後,呈現在你面前的便是香味四溢的生活,看著家人的張張笑臉,享受著自己的工作快樂,這時的你是幸福的
因為饞是第一生產力
這是在說我嗎, 那題主的意思就是大多數吃貨都是有才華的人,
做飯是讓腦袋降低轉速,又不至於熄火的休息方法。
推薦閱讀:
※你有哪些當初沒聽出來的弦外之音?
※地球上有哪些罕見的自然奇觀?
※若干年後重逢老友卻是不同的命運,這是一種怎樣感受?
※理性思維的弱點是什麼?
※商業醫療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可以疊加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