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喜馬拉雅山北坡比南坡熱量差,同一自然帶界限卻比南坡更高?


手機答題,手寫字丑,放大後更丑!!!!
不打算把結論前置!!

另一位答主對焚風這個現象的解釋非常的好,不過焚風這個解釋在這裡並不適用。
另外,我在隔壁知道里發現了一個寫於2008年的答案,與答主的內容一模一樣。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6537874.html

還希望答主註明一下,免得不明真相的群眾誤會。(答主在回答里說明是原創了,兩個內容出自一人的不同的賬號~)

--

一、首先說明一下焚風在這裡為什麼不適用。


焚風不是那麼隨隨便便就能發生的!

不是有座山在那裡背風坡處天天都是焚風的。

空氣氣團上去了,但不一定下的來。


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環境大氣隨高度的遞減率約為 6 ℃/㎞。

而一個潮濕空氣團在被強迫抬升之後的溫度遞減率與環境大氣並不一樣,在有水汽凝結前,按干絕熱遞減率 10 ℃/㎞遞減,而在有水汽凝結後按濕絕熱遞減率約 4 ℃/㎞遞減,所以就會發生如下圖一樣的情況。

1. 可以看見潮濕氣團在地面與環境大氣一樣都是20℃(啊啊啊,手機敲單位太麻煩了,我下面直接說20度了。)的溫度。


2. 隨著空氣團的抬升,環境大氣按照6度千米的速度降溫,而空氣團按照10度千米的速度降溫,到了1千米的時候環境大氣的溫度是高於空氣團的溫度的。


3. 這種情況下,空氣團的密度是要大於環境大氣的,所以如果沒有外力強迫,空氣團是要向下沉的。


4.過了1千米,有水汽凝結了,按照4度降溫。而環境大氣依舊按照6度降溫。所以到了2千米的時候,雖然還是環境大氣的溫度高,但是溫差卻在減小。

5.到了3千米,環境大氣與空氣團的溫度再次相等,這是一個分界點,如果在氣層分析中被稱為LFC,即自由對流高度。


6. 到了4千米,環境大氣的溫度比空氣團的溫度要低了,空氣團的性質也從水中的鉛球變成了水中的氣球,可以不借外力的主動抬升了。(所以那個高度被稱為「自由」對流高度。)


7. 所以空氣團翻了山之後還下的來么??


焚風的發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初始風速要大,讓你翻了山還能被生生的摁下去,焚風才能發生。山越高對焚風的發生就越不利,但一旦有焚風發生就越典型越明顯。


二、在說明一下喜馬拉雅山的效應。

在更多的時候,迎風坡截留了水汽,使得背風坡降水減少(沒有下沉增溫!)這個現象被稱為雨影效應(rain shadow)

在看一看通常情況下什麼自然帶的界限北坡比南坡高:

高山草甸,高山荒原


那很正常啊,就是由於熱量和水分的缺失導致北坡自然帶的下移,更加耐寒耐旱的植物佔了優勢,如果水分和熱量好的話,長了樹哪有草甸和荒原的份呢…

-正文完

三、最後看一眼焚風

來看一下最開始舉的例子,假設到了5000 m的時候開始下沉(風速足夠的情況)。到了4000 m的時候殘留的水凝物全部變成水汽。

到了地面之後的溫度是38 ℃,比最開始的溫度上升了18 ℃,真的是又干又暖又極端!

--

今天冒個泡,然後繼續冬眠~

各位小夥伴來年見~


聲明:本回答中關於焚風效應的解釋,有多人(包括 @漠北 等)質疑為抄襲百度作業幫或百度知道,本來我已經在評論區作過簡單解釋,但該評論卻被摺疊。現在回答中再次解釋,這段文字確系本人原創,2008年8月30日在百度知道上回答問題時(原鏈接地址:焚風效應_百度知道),後來在百度知道和百度作業幫多次被人抄襲。

================2016.11.26更新=================

與@漠北大神探討:

你認為喜馬拉雅山脈的情形不適用焚風效應,但我並不贊同。

1、維基百科「焚風」詞條中有:「但是幾乎所有有強的焚風的山脈比如卡斯卡達山脈、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脈等……」

2、你的回答中原文:「那很正常啊,就是由於熱量和水分的缺失導致北坡自然帶的下移,更加耐寒耐旱的植物佔了優勢,如果水分和熱量好的話,長了樹哪有草甸和荒原的份呢…」,但事實是北坡自然帶是上移而非下移,同樣的自然帶,北坡均高於南坡,用乾燥無法解釋,只能用溫度(熱量)解釋。請看此圖:

3、關於自由對流高度:上升氣流越過自由對流高度後,因為溫度高於周邊,在浮力作用下確實會在無外力下繼續上升。但這個效應是有限度的,因為到達一定高度後,氣流中的水汽幾乎全部凝結,此時應按照干空氣處理,上升中降溫將比周邊空氣快,最終還是會下降,否則氣流豈不是無限上升,越過對流層頂,直衝太空了?

4、關於大氣流場:從印度洋高壓區流向亞洲中部低壓區的熱帶季風,其流場是連續的。可以這樣理解:一方面南坡以南的高壓推動氣流不斷越過山脈,另一方面北坡以北的低壓在不斷吸引氣流。而按照你的說法,當氣流流過喜馬拉雅山脈後就下不來了,這個流場的連續性就被切斷了,你沒有為這些氣流留下一條出路,氣流單向上升,滯留高空難道不會導致背風坡高空氣壓升高?那麼南方的氣流為何還會源源不斷地來?而北方的低壓區又靠什麼去填補?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作一個理想化分析,如果我們在南坡上升氣流中截取一段,視為一個空氣包,或稱為一個氣團,在忽略氣團中空氣分子與周邊空氣分子發生交流(即認為這個氣團在運動中始終由原構成的氣體分子組成)的情況下,那麼根據自由對流高度的理論,這個氣團越過山頂後,確實不一定會馬上下降,但氣團在高空的出現,使高空憑空多出了一些空氣分子,它們佔據了一定空間,勢必使周邊空氣分子或稱為周邊氣團受到推擠,同時在北方(背風坡)又有低壓的吸引,因此會有氣團開始向背風坡下流動。也就是說,考慮到上升氣流溫度高於周邊空氣的情形,那麼背風坡的下降氣流不一定是由剛剛從迎風坡升上來的氣團形成的,而可能是由原來就在那個位置的(或者前段時間從迎風坡上升來,已經冷卻的)空氣。在作了這樣的處理後,流場的連續性被恢復,而焚風效應仍會出現。

==================以下為原回答==================

你所說的喜馬拉雅山同一自然帶界限北坡比南坡高沒錯,但前面部分「喜馬拉雅山北坡比南坡熱量差」是你的臆想。事實恰恰相反,由於焚風效應,喜馬拉雅山北坡比相同高度的南坡更熱。

什麼是焚風效應呢?

假定一股氣流遇到一座高山,它翻過高山然後下降到山背面與原來高度相同的地方。

氣流本來有不少水蒸氣的,當它向上爬升時,因為高空氣壓較低,那麼這股氣流的空氣就要膨脹。我們知道,氣體膨脹溫度就會降低。

氣流溫度降低,於是其中的水蒸氣就會凝結,形成降水。

水蒸氣凝結時會放出大量的熱,緩解了氣流降溫的程度。

好了,現在氣流到達山頂上空,這時候,它已經把大部分水汽通過凝結降水的方式留在了迎風坡,它只帶著極少量的水蒸氣和原來水蒸氣凝結時放出的熱能,開始下降。

現在它要下降了。由於低空的氣壓高於高空,因此氣流在下降過程中就會被壓縮,我們知道,空氣被壓縮時,溫度會升高。

我們知道凝結的水蒸發時會吸收熱量,如果這氣流還帶著剛才凝結的全部的水,那麼這些水就會蒸發,吸收熱量,從而緩解增溫的幅度。那麼這股氣流降回其上升之前的原始高度時,將擁有與原來相同的溫度。

但是——非常遺憾,氣流越過山頂後不可能還帶著那些凝結的水,因為水已經變成雨,降到迎風坡了。

於是,乾燥的空氣,不帶著水,幾乎不帶著水蒸汽,卻帶著水凝結時的熱量,開始下降,它下降時溫度升高,又沒有水通過蒸發來吸收熱量,於是空氣會變得非常的熱,當它降到原始高度時,溫度會比原來的溫度高出許多。

這就是焚風效應:風越過高山後,溫度會上升很多,而且極乾燥,象火焰焚燒一樣。


先實名反對兩位大神的 @漠北和 @一貫正確的答案,雖然他們答的很精彩,但是實在沒搞懂兩位大神怎麼跟焚風較上勁了,這不是一道地貌題么,為什麼都往氣象上扯?

再看下題目
為什麼喜馬拉雅山北坡比南坡熱量差,同一自然帶界限卻比南坡更高?
前半句先不說,後半句要分開來看,喜馬拉雅山南北坡有幾個相同的自然帶?

答:喜馬拉雅山脈南坡是這個地球上垂直地帶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從常綠闊葉林一直到高山灌木林、高山草甸、高寒荒漠帶(高山苔原)。
喜馬拉雅山脈北坡海拔起步價4-5千米了,一般只有兩個植被帶:高寒荒漠帶(高山苔原)和高山草甸帶。

那麼也就是說南北坡有隻有兩個相同的自然帶了,北坡的高寒荒漠帶(高山苔原)上限6000米,南坡的高寒荒漠(高山苔原)上限5500米,北坡高於南坡500米,沒問題,符合題主的設問,再看另一個:北坡高山草甸帶4800米,南坡的高山草甸帶4800米。

ok,那麼現在問題可以簡化為:為什麼喜馬拉雅山北坡比南坡熱量差,北坡的高山苔原帶卻比南坡的高山苔原帶上限更高?
答案很簡單:南坡降水量大,雪線低,蓋住了..........這就是為什麼南坡的苔原帶比北坡低的根本原因!

假設一下,如果喜馬拉雅山北坡同南坡一樣各個垂直地帶也都有呢?那麼很有可能就會回歸水熱條件更好的地方植被帶越高了,比如說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南坡是迎風坡)p個s:有很多地貌、植被帶的東西是反常識的,比如說雪線並不一定是非常寒冷或非常高的地方,而且雪線也不是0度線,上一條雪線的定義----雪線:常年積雪帶的下界,即年降雪量與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線。
海螺溝冰川的雪線海拔只有2600米(或2800米,記憶中的數字,待查),與林線幾乎重合,即森林直接挨著冰川,夏天冰川上空氣溫度也可達到20多度,主要是因為這裡降雪量大,雖然消融的速度很快,但是也擋不住人家雪多。而西藏阿里地區雪線可高達6200米左右,並不是因為那不夠冷,只是單純的降雪少。
(喜馬拉雅山脈那張圖出處應該是中學地理課本)


八百標兵奔北坡


葛優在《不見不散》里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哎,要是在幾年前,作為一名處在知識巔峰的文科生的我還可以balaba出一些…


在海拔較高的地方,水分因素比日照時長更重要。雖然南坡光照時間長,但常年受印度洋氣流影響,濕度大,因此,巴拉巴拉。


很簡單的地理問題,具體解析如下:

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即是迎風破,又是陽坡,但是水分條件的影響超過熱量條件的影響,因此雪線高度南坡比北坡低。根據以上原理可知:雪線越低,自然帶類型分布越低。


歪個樓
真特么後悔讀書的時候沒有好好上地理課


推薦閱讀:

如果喜馬拉雅山突然變為平原會給中印氣候帶來什麼影響?
為什麼前些年熱議的全球變暖問題現在幾乎沒有人提及了?
是否可以從氣象學和地理的角度解釋乾冷和濕冷的區別?
三分之一的中國都高溫,為什麼 2013 年夏天格外熱?
為什麼感覺 2015 年 7 月初這麼涼快?

TAG:氣候 | 生態環境 | 氣候學 | 高中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