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一張春餅?好的春餅應該是什麼樣的?


-

借著時令說說北京春餅,立春「咬春」是北京人每年必不可少的節目,儘管春餅早就不是只在立春才吃的東西了,但這一天總免不了要去湊湊熱鬧。

春餅里的關鍵要素無非是餅、菜、肉和醬及其他配料四點,其中餅和菜一般是自己動手,而肉和醬則是買現成的,如果有時間,肉也可以自己處理。

另外,我說的只是北京春餅,不是神州大地的其他春餅。

(晚上才做,所以圖片來源於網路)

會吃的主兒都知道春餅好不好吃餅是關鍵,北京春餅用的餅並不是烤鴨用的荷葉餅,也就是說餅不是「蒸」出來的,而是「烙」出來的。

餅用的是燙麵,也就是拿開水和面,在麵粉中加入足量的熱水之後,等待麵粉降溫到可以下手的溫度就可以開始和面。麵糰揉好之後靜置三十分鐘,這一段時間可以用來干別的。

下面的工序沒什麼複雜的,把醒好的麵糰搓成長條,揪成「劑子」,這個步驟類似於做餃子皮,但是劑子的大小要比餃子的大一號。劑子壓扁,一面刷油,之後把另一個壓扁的劑子扣上去。

之後就把這個湊在一起的兩個劑子擀成薄餅,找個平底鍋就可以開始烙了,記得翻面。餅烙到中間有氣泡開始隆起,兩面微黃就完成了。成功的餅應該可以輕鬆從中間分開,也就是下過一次烙成兩張餅。根據自己的習慣控制餅的大小,我喜歡大的,也就是比烤鴨的荷葉餅大一號,這樣吃起來比較過癮,能夾的東西也多。

成品的樣子大概是這樣的,注意顏色還有用來撕開的縫。

每年立春都有一樣菜的價格要暴漲,也就是豆芽,豆芽是必不可少的一樣菜,也是各種菜色中絕對的主角。可以直接素炒,也可以做成豆芽炒肉絲,這裡不用過分的調味,強調的是豆芽本身水靈的口感和清香。

當然,按老北京的傳統這個時候應該做的是「炒合菜」,也就是韭菜、豆芽、木耳、肉絲清炒,最後上面蓋一層雞蛋,但這個做法有點麻煩,而且估計不到所有賓客的忌口,現在一般也都是分成幾個小菜來做。

按我的個人習慣,推薦做這麼幾個小菜,選擇炒什麼菜首先是要求菜本身的香氣要有特點,其次是要屬於飽含汁水的菜品,這樣吃起來口感才好,如果是什麼「干煸」系統的則不適合。豆芽炒肉絲、菠菜炒粉絲、蒜黃炒肉絲、韭菜炒雞蛋,都很簡單,一口咬下去滿嘴的油水,加上蔬菜本身的清香,別提有多舒服了。

肉的選擇各地差距比較大,北京首推的肉品就是天福號的醬肘子,這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買一塊醬肘子,回家切片。時間緊張的時候,買這一種肉也夠了。如果夠講究,推薦買一點松仁小肚,小肚的口感和醬肘子可以形成對比,更有嚼勁,切片切絲皆可。

除此之外,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購一些豬頭肉、豬耳朵之類的肉,但是如果在北京,肉類唯一的推薦就是天福號醬肘子,獨門獨號,就得是天福號這一家的。當然,天福號近年來的真空包裝製品導致質量有所下降,稻香村的也不錯,至少是新鮮貨,有空也可以自己醬。

  • 醬及其他配料

春餅的醬一般就是甜麵醬,這個用超市買的即可,如果能買到全聚德的更好,一小碟就夠,不然醬的口味蓋過了菜,就本末倒置了。

配料里除了常見的蔥絲、黃瓜絲等等之外,我要格外推薦北京的焦圈,把一個酥脆的焦圈從中間掰開,兩個半圓夾緊春餅里,每一口都吃的嘎吱作響,脆中帶香。

春餅只是一道家常菜,不用弄的太複雜。下班回家路上買點菜,回家和面烙幾張餅,炒三四個小菜,切肉,配上焦圈、蔥絲、甜麵醬。滿打滿算一個多小時也足夠了,之後便可以大快朵頤。

好的春餅講究餅的薄,菜碼的齊全,汁水的飽滿,肉類的質感,把六七種材料卷在一張餅里,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伴著豆芽的脆、肘子的香、焦圈的酥、甜麵醬的厚,怎能不讓人食指大動呢。

不多說了,出門買菜,祝大家咬春愉快。

-


占坑!!占坑!!!
這個必須為我活潑可愛調皮搗蛋專註春餅二十年的86歲萌姥爺來怒答一發!!!!
今天真的是特別特別特別巧 姥爺剛做好春餅 我就看到了這個問題
先來點硬照!!

-------------------------------------------------------------------------------------------
趕緊開始填坑~

作為一個北方家庭,做麵食自然稍微多一些,有的做麵食的叫法也不一定大家都能看明白,我會盡量寫清楚的。回答過程中如有任何不當之處,煩請大家指正哦!鞠躬!
春餅這一招,最關鍵的就是和面了,只要面和好了,不管後面你怎麼霍霍這張餅,它還是能帶給你透著一點焦香且又充滿嚼勁和韌性的口感。

┏ (゜ω゜)=?天才第一步:和面!
春餅的面,像前面幾個高票回答說的一樣,對於水溫是有要求的。今天特地問了姥爺很多細節,在水溫上,他說是70度--80度的熱水最好。(說到這個溫度怎麼掌握嘛...我覺得就是開水稍微放涼一下就好~)因為姥爺說他以前也是直接開水加進去燙麵,但是有時做出來口感不夠好,後來慢慢琢磨摸索了一陣兒,發現這個70度--80度的水溫比較合適,也不會導致水平發揮失常。

所以,在面盆里盛好適量的面以後,將熱水以略低於面的分量的比例加入面盆里,如果實在掌握不好,可以直接一半熱水一半面的比例加進去,和開以後如果發現有點稀的話再稍微加一點面。

加好熱水進行了燙麵以後,開始拿筷子一直攪拌,感覺不是很燙了以後可以直接用手和面,直到把麵糰和好,變成白胖胖的一坨~ 硬度大概就是中等軟硬。(如果家裡有做過揪片面的,那麼就是和成揪片面的那種軟硬程度,如果不知道揪片面,那麼就憑手感吧~ 只要不是揉成了軟乎乎的或者硬的摁不動的就行。)

這樣,第一步「燙麵」就完成了。

接下來,要進行「揣面」。 這個動作請大家自行腦補一下~ 就是用拳頭的指關節部分去摁麵糰,對,就是使勁摁麵糰.....就像打年糕似的,用你的拳頭的關節那個平面去摁麵糰,但是不要跟打年糕一樣那麼用力,只要一直用點勁去摁它就好~ 不知道大家能看懂否....看不懂的我再重新解釋!

盛一碗涼水,用手沾點水以後,再把手握成拳頭,開始揣面。 揣一會兒~沾一點水~沾一點水~再揣一會兒~ 就醬!

把整個麵糰揣完之後,它會變得比之前軟。軟到什麼程度呢?就是你把麵糰拿起來,抻麵糰,可以抻開一小段這樣,就等於已經把面揣軟了,也揣好了,整個和面過程就大功告成啦!
╰( ̄▽ ̄)╮


┏ (゜ω゜)=?第二步:醒面!

上面有朋友 @格扁 說到了他奶奶的醒面方法,就是時間越長越好。我姥爺也是同樣的說法,時間越長越好~ 姥爺每次做春餅,時間可以長到什麼程度捏。就是他可以早晨六七點起來和好面,然後放著一直醒著面,一直醒到中午準備吃飯了,他認為就算醒到家了。 不過可能很多朋友不像老人有這麼多時間,那麼就像格扁的奶奶說的一樣,「以餓為標準」就好~

┏ (゜ω゜)=?第三步:烙餅!

麵糰醒好之後,把面分成一個個小劑子,大小可以按個人喜好,只要擀開以後家裡的鍋能放下就行~ (分劑子的方法可以是先把麵糰揉成長條狀,然後一個個揪下來做劑子,或者用刀切開成為劑子。)

此時請大家把案板表面抹一層油~ 俗稱「油案」!醬紫在擀麵的時候就一點都不會粘了。油不用抹太多,只要有薄薄一層就好,畢竟現在提倡低油低鹽的健康飲食嘛哈哈哈。
油案備好以後,再請大家盛一小碗油放在旁邊備好。

拿一個劑子,揉揉揉揉揉,揉成圓圓的一坨~ 然後在剛才的油碗里沾一下油,可以稍微多沾一點,然後再拿一個揉好的圓劑子,把它倆在有油的那一面對準!摁扁!合體成功! ( ‵o′)

此時的擀麵環節也比較重要。我姥爺說,最好是用那種兩頭略尖而中間鼓的擀麵杖,他說這樣做出來的效果比較好,而且可以做到「飛邊」。(好吧看來這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吧.....

兩個劑子在一起摁扁以後,放在油案上,用擀麵杖先擀成圓形,然後將擀麵杖的一端放在餅的中央圓心處,一手稍微固定住這一端,另一手推著擀麵杖的另一端,使擀麵杖快速滾動在餅邊上,這樣春餅的邊就會變得跟中心處的一樣薄~ 這樣稱之為「飛邊」。
其實如果做不到飛邊兒這一步也無所謂啦,只要好吃就行對不對?哈哈哈。我姥爺屬於完美癖患者,請大家原諒~

因為案板上已經有了一層油,所以不需要把餅再反面擀一次,也不需要往鍋里倒太多油,如果真的怕粘鍋,就只倒一點點的一點點就好啦。

此時鍋已架好!油也在鍋里熱騰騰的呼喊著!所以就請大家把擀好的春餅火熱的放進鍋里吧!
只待餅熟飄香時!放在嘴裡吃!!!&<( ̄▽ ̄)&>

================================================================

再來寫一點春餅里加的冷盤的做法~

這個冷盤,其實大家隨意發揮就好,沒有固定格式也沒有固定味道,只要夾在餅里好吃!就行!

寫一下我姥爺一般加的食材:豆芽,海帶絲,雞蛋餅絲,豆腐絲,帶皮五花肉絲,粉絲,黃瓜絲,土豆絲,胡蘿蔔絲,韭菜辣椒蔥姜是之後熗油時候加。

1. 分別焯熟各種絲兒~
豆芽最好是用天然發出來的豆芽,焯成八成熟左右,這樣它還是比較脆的口感,如果焯的太久會軟掉。
海帶絲土豆絲粉絲胡蘿蔔絲都分別焯熟。
2. 帶皮五花肉切大片,先用白水完全煮熟,再切成豆芽粗細的肉絲,備好。
3. 把所有食材放在盆里,晾涼。
這一步挺重要的,因為家裡人做飯都說拌冷盤時候,要先把菜都晾涼了再加調料拌好,這樣做出來的味道比趁熱時候拌勻的味道好一些。
4. 晾涼之後,加鹽、十三香(餃子餡粉也可以)、雞精可加可不加,喜歡吃醋的可以加點醋~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都知道我家是哪裡人了哈哈哈哈哈
5. 熗油。
先把韭菜跟蔥薑絲在菜上面碼好。
熱鍋,倒油,(油量根據菜量決定)
待油溫六成熱時候,加花椒。
再稍加熱一下就準備起鍋,起鍋之前把辣椒加進去,這樣辣椒可以趁著油的熱勁熗香,同時不至於變糊。
起鍋,將油一股腦倒在冷盤上。

同樣的,最好等到油涼一點以後,再把所有的菜拌勻。
上桌開吃!!!

有喜歡吃烤鴨的,可以去外麵店里買一點烤鴨回來切絲加進去吃~ 這樣就變身日常版全聚德啦哈哈哈哈。不過就像 @徐博聞前輩說的一樣,全聚德的荷葉餅跟春餅的做法其實是不一樣的,大家不要記錯了~

卷! 我卷! 我再卷!

最後來了一張合照,由於餐廳光線不足.....而且我是在飯前餓著肚子拍照的情況下....如此渣圖 就請大家意會一下味道就好......

左邊的盆里是做好的冷盤,對,我姥爺一直特別不羈的用著各種盆來裝菜~ 其實還是我家人飯量太大哈哈哈。 中間上面這盤是灌腸,自己炒了點鹵拌了拌當冷盤吃。右邊這盤是皮凍,也是我姥爺自己做的。他真的是個居家婦男好能手!

姥爺今年也不再年輕了,他的一生輝煌也罷,坎坷也罷,讓我慶幸的是他還依然可以給我們做春餅,只因為我們都說他做的春餅好吃。其實他做的開心,他看著我們吃著覺得開心,這就夠了。
我們要記得常回家吃飯,常回家看看。
==============================================================

知乎的第一次長答案獻出。
以上。先就醬,有什麼問題大家可以隨時提出啊,好的壞的我都接受。

初來乍到的新人一枚 如有不妥 煩請指正!


蟹妖。

吃貨大國,啥都敢啃,連虛無縹緲的春也照咬不誤。陽曆二月,「咬春」時節。
提問者只問了餅,我們就不談餡、醬,光說餅。

春餅一般有兩路流派:蒸餅派和烙餅派。
但是我通常按客戶需求分:
1、圖省事兒型客戶,一般建議做蒸餅;
2、自拍型用戶,建議做蒸蓋餅;
3、牙口好的客戶,建議吃烙春餅。

首先都是備料。
硬派白案,西有法棍東有烙餅,統統只用水、面、鹽三種基本原料。
做春餅,只要不是高筋粉(麥芯粉),其他基本都可以,因為我們的目的是做個麵糰。由於麵糰是一類介於固態食品與液態食品之間的、既有彈性又有黏性的黏彈性流變體,所以我們開水優先處理麵粉基質,使其改善延伸度。

這一步開水澆入後,能使麵粉團具備一定的延伸度又沒有高筋粉的高抗延伸阻力。
比例為半斤麵粉配少於4兩的熱水,入水方式為分次澆入,3類客戶需要在此時適量點油入面。葷油最佳,黃油次之,植物油最次。注意,請勿用手指攪拌開水倒入——因為燙。
(熱水需要有多熱?——不能用手攪拌的那個熱度)
然後略略放置,微涼後點點兒涼水,揉面起勁。後包保鮮膜,靜置,增加吸水率。
麵糰成型時間約15到30分鐘。
然後怎麼把這個麵糰弄成合適你家炊具大小的圓就不用我說了。
當弄好了第一個以後,客戶您此時可以去燒鍋,前兩者燒水蒸屜,後者燒平底鍋。

1、3類客戶,做餅的時候至少一次要做兩張以上,所以餅不要做目的大小,當從劑子變成中間大小時,刷油,疊放,再擀成圓,然後蒸(烙)。
2類客戶,做餅的時候請務必盡量的擀圓擀薄,用於撲粉的量要比1、3類客戶多,比媳婦臉上的粉少。

1類客戶的餅可以在鍋熱氣蒸騰後整摞放入,但不建議放多於15張餅,由於重力壓迫,會造成底部麵糰的拉伸面積改變——也因此會導致你有撕不開的餅…
2類客戶,您的餅需要一張一張的下入,所以可以在擀好第一張餅後就下鍋,蓋蓋(必須!)。擀好第二張餅後還可以等等再下鍋,一定要等上一張餅起了「油皮」(至少是一趟),再將下一張餅適量沾粉下入。
3類客戶,燒熱平底鍋不要倒油,改小火略大(根據鍋的導熱係數),下兩張(已經擀在一起的餅),當餅起鼓後翻面,掐脈30下或做廣播體操兩節即可。

不管您是哪類客戶,餅一定務必千萬摞著放。
不然,會涼得快。

蒸的春餅,講究的是薄如蟬翼,越透亮越好。能把麵粉給做出腸粉的感覺來,那就是大牛了。缺點就是夾不了硬菜(此處指硬度,非肉菜)。
烙的春餅略厚,揭邊就起,裹菜不破,便是上佳。


每到打春這一天,家裡的餐桌上都會奶奶擺上烙好的春餅,配上各樣卷餅的菜。通常(我在外邊吃到的、和同學交流同學家做的)烙餅兩張一組,或者三四張一組,兩面焦脆略硬,中間的餅則輕薄鬆軟。
奶奶烙餅是個絕活,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可以一次烙十張餅,只有外邊兩張是硬殼餅,這樣大家都喜歡的鬆軟卷餅又多又好吃。而且撕餅的時候張張清晰,絕不會粘連有破損。
雖然中間的薄餅越鬆軟越好吃,但是作為一張好的卷餅,還要在儘可能薄的基礎上,承受住捲住更多肉和菜的考驗,薄厚得當,卷上肉菜也不會破漏。四周邊緣還留有硬殼,卷上餅之後底部結實不會漏出醬汁。
上圖

(☆_☆)(☆_☆)分割線(☆_☆)(☆_☆)
接下來說奶奶是怎麼烙的餅
一、燙麵
燒開水,倒入麵粉,用筷子攪拌
(不要用手 因為會燙手-_-#)

開水和面只倒和大半盆面的量,開水太多麵糰會太粘。
接下來再倒入涼水繼續和面,揉麵糰就好。
二、醒面
醒面是為了讓麵糰發酵,做出來的餅更鬆軟更好吃。時間越長越好。
奶奶也沒說多長時間。奶奶是個洒脫的人,她說,以餓為標準。
三、製作麵糰

搓麵糰的無影手~
搓好麵糰擀成薄片,比手小點,我手小
之後就是比較關鍵的步驟了
每張餅皮抹上油,普通油即可,然後依次覆蓋餅皮。注意一定要把油抹到位,邊緣都要抹到,這樣餅才不會粘。抹到每張都反光的樣子。

每一摞十張餅皮
摞的時候數著點,要是摞著摞著忘了是第幾張了那就隨便吧。或者最後麵皮多了不夠湊十張就每摞加一張,做人嘛,就是要隨意一點,對不起了處女座!

之後就要擀麵皮準備烙餅了。
正反依次擀,注意不要讓餅塔傾斜~
擀到正常要吃的餅的大小即可
烙一組擀一組,提前擀麵皮就粘在一起了,所以下鍋之前現擀。

然後鍋底抹油放入餅皮烙餅,期間翻面不要糊了,烙好出鍋!

奶奶一輩子打理家裡人的飯,有很多看似不經意實際好吃到哭的小竅門小絕活。尤其是對於時間掌控上的精準,經常是鍋里燉上菜就出門遛彎,進門閉火就開飯的神奇大廚。從小吃慣了不覺得,越長大越覺得格外了不起,家裡飯好吃真是超級幸福(ài pàng)。半年之後就要出國啦,趁著假期和奶奶多學幾招,記錄奶奶的智慧~

大半年過去了 在英國自己做的春餅


謝一大堆腰,吃貨群的同學我愛你們。

舌尖上的銷魂:一張叫春的餅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又到了交配的季節……錯了,是到了開吃的季節。當溫和的春風輕柔的拂過剛剛蘇醒的大地,我們就知道,品嘗春餅季節,到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熟悉的口味,京城頂級大廚的手藝,未必趕得上兒時放學回家進門時那一鼻子焦香,對於中國人來說,這種隱藏在內心最深處的記憶是無法忘卻的,就像第一次的心動,遙遠,卻又那麼清晰。於是,每一年立春的時刻,當我們春心蕩漾的時候,春餅就成為我們最佳的選擇。這是大自然留在人類體內的本能,也是千百年來,我們祖先對於春天這一充滿生命希望的季節,表現出的敬畏。立春日,食春餅,暢春心,古人說:飲食男女,食色性也。食物和生殖,都是崇高而神聖的。為了我們這個民族的繁衍和延續,我們不能忘記這個時刻。

先說餅。
作為春餅中最基礎的食材,餅承載了「春」,可見其重要性,不能因為其普通而隨意應付。選擇優質的精麥粉,最好是頭一年的春小麥,帶著上一年的和風春雨,可以充分滋潤你經歷了寒冬的身心。將精麥粉和新鮮清澈的山泉水在奶奶留下的傳家老木盆中充分攪拌,用力揉,一邊操作,一邊回憶兒時她帶著呀呀學語的你,為全家操持飯食的場景。那些遠去的記憶,不禁讓你流下了傷感的淚珠,滲入到手邊的面盆中,為春餅多加了幾分童年的味道。

面活好之後,需要略微醒一下。這個「醒」很重要,是「春餅」的製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食物科學角度來說,它讓麵餅中的蛋白質組織在水和空氣的作用下充分延伸,增加其韌性,提升口感。而在文化意義上,「醒」這個字象徵著萬物復甦,對於春餅來說,還有什麼能比這個更重要呢?即使我們的祖先並不懂得現代科學道理,但他們的智慧也已經替我們做出了最好的選擇。

在醒面的同時,我們開始處理另一部分食材吧。

在隆冬時分,很多人喜歡在案頭種上一盆蔥鬱的青蒜頭,看著它抽出嫩綠的新芽,為冬天增加幾分生命的味道。當春日來臨,這些蒜黃就到了發揮它真正用途的時候,一冬天的孕育,不就是為了最後這一刻的濃郁和燦爛么?

豆芽,《神農本草經》稱豆芽為「大豆黃卷」。中國發明豆芽約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們的先輩在遠古的艱難季節,最重要的發現,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一發現如果早些傳播到歐洲,或許激蕩的大航海時代會更早一些來臨。有了豆芽補充充分的維生素,英勇的水手可以在浩瀚的大洋上走的更遠。但對於我們的先輩來說,豆芽只是上天賜予我們回復生命能量的神物,讓我們更眷戀腳下這塊土地。

豆芽最好的食用季節在春天。《神農本草經》中,把「大豆黃卷」列為「中品」,記做法說:「造黃卷法,壬癸日(就是冬末春初之時),以井華水浸黑大豆,候芽長五寸,干之即為黃卷。用時熬過,服食所需也。」

所以,晶瑩的,微微捲曲的,帶著新生清香的豆芽,經過涼水浸泡之後,就是另一味絕佳的入口食材。

僅僅有餅和素菜,還不足以撫慰我們一冬疲憊的身心。當我們經歷了KPI的磨難,年終獎的悲喜,年會抽獎的勾心鬥角,搶火車票的死去活來,沒有葷食材做能量補充,怎麼能讓人身心復甦呢?

不過這個時候,體現我們祖先智慧的時刻就到了,選什麼素材呢?牛在古代是重要的生產資料,是耕田拉車的好夥伴,不能輕易宰殺。羊的味道膻,需要更多的香料來輔佐,會遮蓋掉清新淡雅的豆芽和韭黃味道,因此,最好的選擇,就是豬肉了。

豬,是人類最古老的馴化家畜之一,古人稱之為豚,陸遊在他的千古名詩中曾經這樣說「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可見豚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豬頭肉,則是人們自古以來最愛的日常食品,無論是白酒還是黃酒,以豬頭肉佐之,都能發揮出其悠長的後味。從現代食品科學的角度來說,豬頭肉的脂肪和蛋白質比例適中,即使多吃,也不會引起過分的熱量攝入,是絕對健康綠色的食品。而其中豐富的筋腱組織,擁有良好的彈性,為食材提供了無窮的口感,那一陣陣「咯嘣咯嘣」的咀嚼聲,即使是無緣品嘗,都讓人能充分感受到那份發自靈魂的暢快和欣喜。

所以,現在,食材配齊了,但是,我們還有醬料。

醬油俗稱豉油,是中國傳統的調味品。主要由大豆、小麥、食鹽經過制油、發酵等程序釀製而成。色澤紅褐色,有獨特醬香,滋味鮮美,有助於促進食慾。醬油的成分比較複雜,除食鹽的成分外,還有多種氨基酸、糖類、有機酸、色素及香料等成分。以鹹味為主,亦有鮮味、香味等。它能增加和改善菜肴的味道,還能增添或改變菜肴的色澤。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在數千年前就已經掌握釀製工藝了。醬油一般有老抽和生抽兩種:生抽較咸,用於提鮮;老抽較淡,用於提色。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周朝就有製做醬的記載了。而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醬油之釀造純粹是偶然地發現。中國古代皇帝御用的調味品,最早的醬油是由鮮肉腌制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

在醬油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適當加入現代的沙茶、三鮮、甜麵醬。最好提前半天進行,以讓各種醬料充分混合發酵,形成獨特的香氣。至於其中的比例,每個家族都有每個家族的不傳之秘,但我們一定能在充分實驗之後,找到最屬於自己的那一個。

現在,讓我們開始吧。

將晶瑩的色拉油緩緩倒入灶上已經急不可耐的餅鐺,等待它歡快的沸騰,發出呲拉呲拉的催促聲。在此同時,我們將已經醒好的麵糰,揪下一小塊,大約二兩重的分量。用左手托好,用右拳用力捶打三下,這意味著「慶三」,是歡迎陽春三月到來的意思,是春餅烹飪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儀式。同時這一做法可以讓麵糰更緊緻,更有韌性,具備更良好的口感。

然後將麵糰用杖頭擀成一個圓形的薄餅,這象徵著圓滿,因為春天是充滿希望的,圓滿是我們對生活最美好的憧憬。如果我們希望清脆的口感,可以將麵餅壓的緊緻一些,而厚實的麵餅則會帶給我們柔韌的體會。

在將柔軟如棉的麵餅攤入餅鐺之前,我們忘了還有一道重要的工序:

蔥花。

蔥花的食材,我們一般選用小蔥,又稱香蔥,它質地柔嫩,味清香,微辣,富含蔥蒜辣素(也稱大蒜素)和硫化丙烯,一方面能除腥增香、刺激消化液分泌,讓人食慾大增;同時辣素還有較強的殺菌功效,促進汗腺、呼吸道和泌尿系統中相關腺體的分泌,因此與姜、紅糖一起熬製成的「蔥姜水」是治療風寒感冒的一劑中藥。香蔥原產於亞洲西部。在流傳進我國之後,我們的先輩很快就發現了它在調味上的獨到風味。現在,是它發揮作用的時候了。

用輕刃菜刀,將小蔥切成大約1.5厘米一段的碎末,我們稱之為蔥花的傳統作料。之所以一定要這個長度,是因為太長不容易充分散發出香蔥獨有的香味,太短則容易從切斷的地方流失營養。將切好的蔥花,置入已經沸騰的餅鐺中,看著它在熱情的色拉油中歡快的舞蹈,春的高潮,就要降臨了!

當潔白柔軟的麵餅躺倒在滾熱的床……餅鐺上,想必你的春心已經開始蕩漾,讓我們看著在它其中輾轉反側,渾身發燙,逐漸變得濕潤油亮,遍體生香,這就是春餅,最好的迎春食物。

金黃焦脆的麵餅出鍋,等待多時的豆芽君和蒜黃君,已經急不可待了。讓它們的身體充分接觸,在醬汁的潤滑下相互纏綿,最後扭做一團,發出悠長而輕微的呻吟,我們看著起伏的動作,翻卷的浪濤,春天的儀式,業已完成。

張開大嘴,咬,用力,體會唇齒之間的觸感。當火熱的餅與清脆的菜在口中融為一體,釋放出無盡的汁液,將那一分顫慄從腳後跟沿著脊髓傳遞至靈魂的最深處。

這一刻,勝卻人間無數。(以上內容均為個人口味,請蒸餅派的同學不要來踢館,我不會做蒸餅……有的吃就好了行么!不要挑三揀四,自己想吃什麼自己去做!)


北方一般都有立春吃春餅的習俗,從小的時候,就特別期待立春,因為可以快告別寒冷的冬天和厚厚的秋褲了。春餅講究的是面的勁道和菜的口味,一般東北會吃一些炒酸菜,或者其他的地方炒豆芽、炒韭菜之類的。

簡單說說卷餅是怎麼做的:
一定要是滾燙的開水,無論南方、北方的做法,都需要用滾燙開水做燙麵,徹底破壞麵粉的筋,讓麵糰柔軟萱活,做出來的卷餅軟滑咸香。然後加入麵粉中的時候,用一根筷子攪拌。
等所有麵粉融合成絮狀物,麵糰稍微涼點後揉成光滑的麵糰。麵糰蓋濕布靜置半小時左右。
取出麵糰,稍微揉一下,然後分成等份的小劑子。花兒的這個麵粉用量,大概能分成12個。
把每個小劑子再分別揉圓,揉成小麵糰,兩個為一組,用手按扁,麵餅中間撒一點色拉油和少許鹽。
兩個麵餅按壓在一起,再擀薄。
春餅要想好吃,擀薄小火攤,是關鍵。平底鍋或是電餅鐺都可以,鍋里不用抹油,直接把麵皮放進去,中小火,看見餅開始有點膨脹,馬上翻面,說明春餅攤好了。
趁熱取出,把餅撕開,很容易就成兩張了。攤好的春餅放在鋪著紗布的蒸籠里,等稍微涼了,蓋上一張紗布,這樣春餅涼的比較慢。
然後可以把菜炒好,春天的韭菜最鮮嫩,豆芽也清脆可口,加入瘦肉絲,快火翻炒,調味料只要少許糖鹽醬油即可。還可以用雞蛋、胡蘿蔔絲、木耳絲,炒出素菜,卷餅吃也相當美味。


今兒2月4日,正好立春,俗話說「春打六九頭」,六九的頭一天,往往就是開春兒的頭一天,北京在「立春」這天講究吃一口兒春餅炒合菜,不僅是為了「咬春」,也是一種寓意,在新的一年裡頭和和美美,順順噹噹兒的生活,所謂的「天地一家春」

吃春餅的習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唐四時寶鏡》里寫道:「立春日,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關中記》中寫道: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杜甫的《立春》詩寫道:「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北京四季分明,飲食講究一個」應季「,立春,自然是要講究一些。

春餅炒合菜,是用烙的薄如宣紙的餅,卷上早春特產的時令蔬菜炒制來吃。

就說說這春餅的餅,也叫荷葉餅,看似只是個包裝的工具,其實很講究,要是烙的太硬,就艮硬難咬,烙的軟了,又少了筋骨,缺了齒感。大多數人不會烙荷葉餅,一般超市裡買的餅也不好吃,為什麼?因為那個餅不是烙的,是蒸的,所以吃起來肯定有折扣。

我烙餅的方法是在一個書里學的,試過,方法不難,實際效果很好。

首先,精麵粉倒盆里,把面分成兩部分,一半兒澆上開水,馬上用筷子使勁兒地攪和,這些燙得半熟的麵粉會變成跟疙瘩似的,而另一半則還是乾麵粉。一盆面先放在邊上晾涼了。之後,再倒進去涼水和成一塊整面,這樣烙出來的餅才有彈性,有咬勁兒。

然後,做劑兒,就跟餃子劑兒差不多,只不過劑兒要切得比包餃子的大不少。兩個劑子一組,其中一個沾上一點油,把有油的一面兒和另一個摞在一起,倆一合,按成一張,用擀麵杖擀成均勻的小圓餅,越薄越好。把這張兩層的薄餅放在鐺上烙了,兩面兒烙到顏色微微有些發黃,就夠火候了。(鐵鐺上最好不要直接倒油,而是用一塊肥肉擦上幾下兒,這個小tip很實用,做出來的餅很香)

最後,臨吃的時候把烙好的春餅一揭兩張,用一隻手托上一張餅,先放上醬肘子,北京人吃春餅必須吃天福號的醬肘子,超市裡都有,不過立春的時候吃的人多,不太好買。

醬肘子放最下面,然後放上和菜,這裡面有講究,因為醬肘子是冷藏的,和菜的熱度剛好可以融化醬肘子的皮,也就是那層肉皮凍似的醬汁兒,最後用烙好的春餅一卷,和菜的香味包裹著醬肘子的醇香,春天的氣息充斥在整個口腔,實在是醉了。

我烙的餅大,主要是吃著比較方便,自己在烙餅可以小點,跟烤鴨的荷葉餅差不多就行,


來說下廈門的春卷
和北方的不同,廈門泉州地區的餅皮是這樣子做的

餅皮是用手握麵糰攤出來的,要想好吃,不能隔夜,濕氣太重就沒了韌性,薄厚要適宜,要做到湯汁剛好不會滲透為最佳。


而夾菜是這樣的

是一種混合的吃法,由捲心菜,胡蘿蔔,瘦肉,蝦仁,豆乾,豆角,海蠣等切丁切絲煮出的。吃的時候慮干湯汁,有湯汁餅皮會破。

在餅皮上塗上廈門辣醬,撒上芫荽,貢糖,花生末,炸海苔,一口下去,好吃。評論區更新春卷卷法歡迎學習借鑒
感謝各位的補充


可以加雞蛋.但是無論烙春餅、大餅,要想不幹不硬,就必須用開水燙麵。燙的面不能太軟,否則做起來就困難了。也可以用一半燙的面,和一半溫水和的面揉在一起烙餅,這樣烙出的餅放幾個小時都不會幹,不會硬。你試試就知道了,保你烙出的餅軟硬可口。哪有做春餅加雞蛋的?春餅嘛,只有你和的面用溫水,比油餅的面少少硬一點,然後然後做成餃皮樣,中間摸油二三十張放一起,然後扞成餅,可烙可蒸,熟了一張張揭開,每張都比紙還薄,半透明,很軟,很好吃的!


我來提供一種黑科技:用餃子皮做春餅。
把餃子皮一面抹上油,在上面放一張餃子皮……以此類推到十張至十五張為止。用擀麵杖擀至比手抓餅小一圈為止(具體厚薄,大小題主自行把握)蒸鍋上汽後蒸五分鐘……之後拿出來,趁熱一張張起開(分開)本人親測,效果拔群。


默默無語先放圖!

拎起來能見光,擱在盤子上能隱約透出花紋。

半燙麵,和得軟些,醒面時間別太短。

面劑三個一摞(別貪多,太厚不容易熟啊而且烙得時間長外面都幹了),擀薄後鍋里刷薄薄一層油,小火烙餅。

蓋蓋子(最好玻璃蓋),觀察餅坯變得半透明鼓起來了就馬上翻面,再半分鐘就差不多了。不要烙出焦點兒,那樣餅就硬了。

重點,蒸鍋燒點開水,籠屜上鋪好屜布,烙好一組就放到屜布上,上面再蓋一張屜布(防止鍋蓋的水蒸氣滴落)。這樣到最後上桌也不用擔心薄餅變得涼硬。


春餅???是時候祭出這個神器了!!!速度快,產量高,而且面不粘手啊!!
前段時間介紹給一朋友用後讚不絕口啊!!
多圖預警啊!!
-----------------------------
上圖(圖片來源於網路,可刪,最近沒有做春餅的計劃,回來做的時候補圖)

這貨不是平鍋,是凸出來的

這個東東盛麵糊,大碗攪拌好倒入即可,跟打個雞蛋一樣簡單,都不用沾手(深點的湯盤也可以)

然後這樣...凹凸結合.....沒別的意思...時間嘛,5-10秒.....要看凹器里的濕度....

起身...拔出...

完活!!!一張餅10幾秒完成。
--------------

還可以這樣!各種顏色!黑的?沒問題,發揮自己想像力吧
大家點贊吧,哈哈哈哈
--------------
寶貝叫電餅鐺,就不發鏈接了,免得有廣告嫌疑。不過網上還真沒幾個做這東西的廠家,圖是人家的如果能找到還是買這家吧,大家慢慢找,實在找不到私信問我。


為什麼這些春餅都這麼厚,而去北京的春餅不敢恭維。。
極力推薦泉州春餅。


成都春卷。超薄,加芥末醬,蘸甜醋,不能更棒


家鄉的春餅可能和大家說的都不一樣,我們的春餅是攤在高溫的平底鍋上,每張薄如紙,一般要疊六張一起吃,吃起來`依舊很脆。裡面的餡隨意駕,塗些醬料,街頭很多。


這題得先說什麼是好的春餅。在我個人看來,好的春餅一定要夠韌,夠薄,夠柔軟。包住菜不破,又不會厚的影響口感。另外,即便是烙的餅,也不能烙糊,變脆。
恰巧昨天一個人過的立春,做了一份,我覺得應該算得上好春餅了。圖如下:

以下是個人的製作過程,由於沒想到有人問,沒有記錄太多圖片。
1.熱水和面,把麵粉變成小疙瘩,然後晾涼。

晾涼之後揉在一起,醒十分鐘。然後揉成一坨,再變成長長的一條。。就像。。。你懂的

之後就跟擀餃子皮差不多。接下來是重點,擀好皮,然後沒兩張皮中間抹上油,摞起來,每一摞6 7張麵皮。然後再把每一摞麵皮擀擀開,到合適的大小。。。(因為滿手油也就沒拍照了)

最後把每一摞已經擀開的麵皮放入平底鍋中火烙,不用放油。然後每次從下表面撕下來兩張,然後翻面。這樣只有表面第一張有點點糊的痕迹,中間的餅都如蒸出來
的一樣柔軟,又比純蒸出來的餅要香。
最後奉上一個人的立春晚餐,由於路過超市沒啥賣的,就隨便弄了點,說到配菜,那又是一堆話題了。


很想說一句……春餅和春卷是不同的……請上邊的諸位注意看題目啊!
我倒是很擅長做春餅……
我的固定菜碼是~
1,一定要有雞蛋炒豆瓣醬
2,一定要有炒綠豆芽或黃豆芽
3,一定要卷蔥白的絲
4,一定要卷肉……肉的種類就不限了~是傳統的醬肉也好,是京醬肉絲也好,還是燒雞,炸雞,還是炸蝦仁都可以
剩下的我喜歡炒個青椒土豆絲再加上火爆大頭菜~可以的話在炸點辣椒油~
想想就美味啊!!!
話說都是受家裡長輩都是山東過來的影響……不過今天加班沒法做了……
而且上海又沒有個春餅店什麼的……
難過啊……周末一定要做!


今天午飯之前,我還不知道有春餅這個東西


剛剛拍的、居然就看到有人提問 如圖


粘一段之前自己寫過的文字,雖然不算完全切題,不過立春嘛,大家看著高興~

春餅·卷餅

-------------------------------------

(不扯文化,只談美食

一家之言,不喜勿撕)

似乎春餅家常菜的店面,我只在北方見過

門面都不大不小,常去的也都是本地人和附近的人,可能這是京津冀地區老百姓才比較青睞的一種吃法吧(據說東北也有不少)

進門坐定,翻看菜單,

餅是論屜賣的,一屜十張,不到二兩

倆大老爺們要三四個菜、五六屜餅是常事兒,雖然我吃不了

卷餅菜有那麼一、二十樣,眾所周知的是炒合菜、京醬肉絲,其實多了去了,帶絲兒的帶條兒的帶片兒的,基本能做都能卷。

醬肘子給切一盤兒,韭黃兒炒雞蛋,木須肉,土豆絲兒……樂意的,熟牛肉、豬頭肉也都往上整,逮著有烙餅卷帶魚的樂意拿春餅卷也不是不行……

上得菜來,白面的薄餅,蒸的白白凈凈又帶著油光,撕開來,管他一片兩片,左手托起,右手夾起菜來,紅的肘子、綠的韭菜、黃的雞蛋、紫的茄絲兒……統統都放進餅里,擺成一條直線

排列組合,隨你樂意,沒任何規矩

放下筷子,手捏著餅邊兒,左一搭,右一搭,下邊兜住了端起,走你~~~

直接嘴張最大往裡塞

當然,樂意卷的好看的跟城隍廟裡的三絲春餅似的的也沒人攔你,反正等你卷完一個,別人已經吃過兩輪

待得入口,薄餅被牙齒撕開,剎那間餅裡面的好貨卷著湯汁帶著香氣、一股腦地衝進嘴裡。醬汁迸發滋向上顎,菜品鮮咸裹滿舌苔,從嘴唇到嗓子眼滿滿當當充盈著喜悅。

然後開始活動牙齒,嚼上一嚼,豆芽韭黃脆嫩爽口,肘子雞蛋綿軟多汁,你甚至能充分的感受到原本乾巴巴的白餅逐漸在口中活潑起來,中和了油膩,調和了整體。

每咀嚼一口,都是新一輪的湯汁醬料菜品香味的迸發,每多嚼一口,也都是一次層次的遞進……

要是還不過癮的,您可瞅見旁邊的蔥絲了么?還有那京津地區老百姓最愛的甜麵醬?都夾進去,口味口感又可再上層樓。

世人都知道北京烤鴨,其實也不過是卷餅菜的冰山一角罷了。

卷餅卷菜,強調的都是複合口感,最忌櫻桃小口,最喜胡吃海塞

吃得一張又一張、嚼爛一卷又一卷,口感衝擊連綿不絕,不同菜品的排列組合、不同醬料的香鮮咸爽都會帶給你每一次完全不同的感受……

再配點綠瓶的二兩小酒,一瓶下肚,兩屜吃完,扶著腰桿坐直,拍拍圓滾滾的肚子,真真的痛快淋漓,從舌尖到心底都舒坦。

同樣是卷餅夾菜,春餅似乎比起肉夾饃和山東卷餅來說,知名度要低了不少。我擅自揣摩了一下,可能是因為這道菜吃起來,著實是很難雅觀方便……

且不說卷餅的菜最好熱乎新鮮,單說如何卷的不流湯漏油,吃起來如何不狼吞虎咽,就已然是很難了。雖說不是不可以,但您要把卷餅吃得那麼細緻,恐怕這其中的樂趣,也就要減半了。

所以這種吃法,必然上不得國宴,也難進快餐食堂,只能是居家日常或者在小館子里一飽口福。所幸華北地區的普通人家,基本上家家戶戶也都會烙個餅,這卷餅的吃法,也就不至於會慢慢斷掉了。

總覺得京津冀地區的飲食都是這個特點,賣相上往往都難登大雅,可分量和味道,那真是誰吃誰知道了。


推薦閱讀:

一盤高質量的龍井蝦仁要達到哪些標準?
整隻雞怎麼做比較好吃?
在家如何做好看好吃的粽子?
好的天婦羅是怎樣的?
如何熬一鍋老鹵並且養好它?

TAG:美食 | 節氣 | 麵食 | 立春 | 烹飪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