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國際空間站?

怎麼似乎沒聽說過有多大的科學產出啊。耗費的資金又那麼多。
技術上得到了和投入的資金相應的進步了嗎?感覺當初規劃得就太宏大。太空梭都停飛多少年了,美國搞到現在還沒有替代的載人航天器,丟不丟人啊。國際空間站是不是影響了其他的航天項目?
如果當初把這些錢都投在天文衛星上,也比這個有意義的多了。。。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ps 我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國際空間站現在面臨的情況是,剛建完就要面臨退役(據新聞,美俄剛剛同意延遲到2024年)。據我對天文方面粗略的了解,NASA對天文衛星及太陽系探測器項目投入的資金不斷減少。至於航天器,NASA自2011年太空梭退役,一直沒有自己的載人航天器(獵戶座飛船才試飛了試驗型號),只能去乘坐俄羅斯的。頭幾年我還覺得奇怪呢,後來真的覺得有些丟人啊。再加上,什麼重返月球計劃搞到一半就又終止,改成把重點放到火星上。真的覺得NASA的規劃有點亂啊(雖然很多也是美國政府的問題)。


我也是醉了,關注這個問題是為了看國際空間站到底有什麼意義的,不是來補充情懷的,我是夠了。知乎的逼格並不是在於可以隨隨便便把題主嘲笑一番吧。
- -
事實上在太空做的實驗似乎只有天文望遠鏡是單獨發衛星的,國際空間站上進行的實驗涵蓋多種領域,比如在失重條件下長晶體,做合金,還有在太空培養微生物,甚至宇航員也是實驗的一部分,研究人體在長時間太空生活中的變化。
國際空間站的優勢有很多,比如充足的電力供應,可以帶的動AMS這樣的儀器;還有數據傳輸、維護等等規模化帶來的好處;並且,上面提到的那些實驗,難以想像無人條件下怎麼能做的出來,有人是一個巨大的優勢;還有,重要的實驗材料是可以帶回地球的。
天文望遠鏡不安裝在空間站上,個人認為是因為空間站有人活動,會導致振動之類,影響望遠鏡的精確指向。喜聞樂見的是中國的空間站計劃在一個實驗艙的末端安裝一個天文望遠鏡,看來中國就是下不去決心單獨發射天文衛星啊。
- -
關於空間站產出的科學成果,等其他人拿資料出來吧0 0
拍磚引玉。


題主你的這種看法正是萬千個阻礙人類向太空發展中的一個


1.ISS很便於開展各種實驗,這點衛星不能比
2.我們還處在航天事業的初期,一味看中產出不可取,更重要的是經驗的積累和踏出實現航天夢的第一步。NASA缺錢正是人們只重結果的表現。追求片面的內部經濟發展而忘記星空的夢想,鼠目寸光。


剛剛翻譯了一個TEDed,字幕應該還在審核,先放到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有錯誤歡迎指正。視頻請移步 The incredible collaboration behind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作者:Tien Nguyen

當你凝望著星光璀璨的天空時,是否看到過划過夜空的一個亮點?如果這個亮點沒有閃爍,那麼你太幸運了,因為你親眼看到了人類最偉大的合作成果--國際空間站。

它大概有六居室住宅那麼大,重量超過320輛汽車的總和。國際空間站如此之大以至於沒有一個火箭可以直接把它送上軌道。取而代之的是,它是被一塊一塊組裝而成的,它以每小時28,000千米的速度在太空中飛馳,每90分鐘就繞地球一圈。

這一切源於16個國家簽訂的《空間站政府間協議》,協議中寫明了各合作夥伴預期對國際空間站所能做出的貢獻,該貢獻由製造保養,到信息共享以及財政支持。作為一個預算1000億美元的項目,空間站可能是人類建造史上造價最貴的東西了。

當俄羅斯火箭將空間站的第一個部件送上太空的時候,舉世矚目。Zarya,即「曙光號功能貨艙」,由兩塊太陽能板,和一個推進系統組成。這個推進系統肩負重要功能,即保持空間站始終距離地球有400千米的安全距離,以至於這個年輕的空間站不會撞向地球。兩周後,美國的」奮進號「太空梭也出發了。它載著」團結號」節點艙(一種可以連接其他機艙的連接艙),以及由六個人組成的國際組裝小組。然後Zvezda(星辰號服務艙)也加入了,並攜帶著通訊系統和住宿設備。

自從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住戶」入住以後,空間站就再也沒有閑置過了。迄今為止有超過兩百個人入住於此處,平均時長為六個月。宇航員Samantha Cristoforetti 保持著這樣一個記錄:她是單次太空飛行停留在空間站最久的女性,長達199天。

2001年,Destiny(命運號實驗艙)也到了,它是四個實驗艙中最早到的。在那裡與宇航員大約每周花費36個小時進行實驗,進行特別的微重力實驗。他們的安排包括運動--每天兩個小時以預防肌肉萎縮,空間站的保養和維修,以及和家人或者世界各地的精英聯繫。但是他們仍然有時間娛樂,比如例行的「電影之夜」,甚至包括在空間站拍攝第一部音樂錄像。「命運號」同時也操控著具有七個關節的機械臂「Canadarm2」(加拿大太空臂2)。該機械臂可以移動重量超過100,000千克的東西。利用它來卸載新到達的太空梭再適合不過了。

2001年是非常忙碌的一年,「Quest」(尋求號氣密艙)也在這一年加入了空間站。作為太空漫步前的準備場所,Quest是主要的密封室,俄羅斯的Pirs號對接艙是讓太空船能停靠在空間站的過渡艙,上面還包括時刻準備著的緊急逃生工具--Soyuz號返回艙。

接著,2003年2月1日,向國際空間站運送實驗艙以後,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在回程的時候發生了爆炸,機上7名成員不幸犧牲。經過長達四年的中斷以後,加入了更多的處理器、氣密艙和對接艙,以及可以360°觀看地球及外太空壯美景象的Cupola號穹頂倉。其他重要的部分還包括支撐散熱器的平台和機械臂,這個散熱器能將空間站電子設備產生的高溫傳導到外太空,並且可以產生可以供應55個家庭使用的太陽能板。這項合作研究耗時長達十年,執行了超過三十次的任務。最後,國際空間站終於完成,同時,美國的太空梭項目也終於結束了。空間站則繼續代表國際合作令人驚嘆的典範。

今年(2015),兩位宇航員開始了為期一年的空間站之旅,讓科學家可以研究人類長期停留在太空的生理及心理變化。這將對我們的太空旅行大有裨益,比如火星之旅。回顧整個歷程,我們不僅學習了大量的科學知識,同時也學到了一種合作精神,以及完成卓越任務的能力。


你知道的,只是你的眼界接觸到的。

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


沒什麼意義,在我一個外行人看來,但旁觀者清,有時候外行人更能看出道道

如果說這是一道文綜題目的話,當年的我可能會這麼答:

政治方面:ISS是第一個涉及大型國際合作的太空項目,開創了冷戰後美俄和解與合作的先河blabla
科技上:驗證了許多科技,blabla
......

扯點意義還是可以的,但是還是沒有意義

像什麼研究人體的在失重條件下的變化啊,研究在失重條件下的植物生長啊blabla,發了很多paper是肯定的,但還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不是國際空間站的意義,這是在太空進行實驗的意義,而這樣的實驗,一方面部分可以在廉價的一次性飛船上實驗,另一方面,是可以推遲的,現在實驗根本不能與以後的飛船相提並論。100年後,我們用一艘萬噸級飛船,徵召一萬名志願者來研究這個可好?重點就在於,這項科技產出,在目前的時間點上沒有意義,只有在進行長時間航行的情況下才有意義。而空間站誕生的科技,基本上就是這樣的科技。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在探索宇宙的問題上,我們也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我們20年後發射的探測器,可能已經追上以前發射的探測器,這樣,之前花費了大力氣發射的探測器,就顯得徒勞無功。就比如說旅行者1號已經超過了先鋒10號和11號,後來者旅行者的設備還更好,獲得的數據肯定獲得更高的優先順序,先鋒號也就顯得徒勞無功了。同樣的,目前的空間站也似乎像先鋒號一樣,它似乎產生了很多成果,但實際上卻是相比於其他可能的選項,卻是徒勞的。就比如說,我們現在扔個空間站上去,搭載的科技可能是比98年就上去的國際空間站更加先進的,那麼先行者的優勢就將被後來者徹底碾壓。

這並不是說國際空間站一定就沒有意義,而是它的成果不能與時間疊加產生效益,也就是先行者並不能利用先行所爭取到的時間去擴大優勢。如果說,我們現在就能夠去火星開枝散葉,那麼現在去火星就一定比100年後去來得有意義。因為如果現在去,100年的時間加成,足夠讓火星的人類殖民地發展成一個不小的規模,它就是有意義的。而如果,現在去火星,只是能建立一個類似南極的科考站,並不能持續,也不能獲得任何有時間加成的成果,我認為就沒有意義。比方說,去火星一趟,知道了火星有哪些山,山上有什麼礦石,可以用來幹嘛幹嘛,哪裡能取水,這些資料可能對未來的火星開發有意義,但是如果不開發或者沒有時間加成,也就沒有意義了。

在我看來,空間站存在的意義,應該是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比方說,目前制約我們奔向星辰大海的瓶頸是材料問題。因為材料製造成本高昂,我們的火箭成本就高,所以不能持續的上天,而如果空間站提供的環境或是資料協助產生了一項科技,這項科技能夠幫助我們在地面廉價的製造火箭的材料,那麼這個空間站的意義就是非常巨大的。20年後把這個空間站扔上去,我們進入星辰大海的時代可能就要耽擱20年。然而ISS並沒有,它98年上去,和現在16年上去,不會有任何分別,98年上去的它,快要下來了,卻沒能產生有時間效益的成果,不能不說是可悲的。這就好像一個人,生在什麼時代都可有可無,你能說他的人生很有意義嗎?我們不能。

我個人認為,國際空間站的設計出發點就有問題,它更多的是一個科學家的方案,而不是一個精明的商人或是產品經理的方案。他們或許沒有統籌好整個計劃,而只是單純的進行科研而已。我認為現階段航天事業的中心,應該像鄧爺爺說的那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可能很多人要呲之以鼻了,但經濟的本質是什麼呢?經濟的本質是獲得更多的資源,如果引申到空間站這裡,就是更多的空間站艙段,能夠獲得更多的電力,更多的人口,更加昂貴而強大的設備。我認為這才是現階段應該重視的,而不是發幾篇不疼不癢的paper。我不否認研究科學很重要,但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顯然更重要。現階段,研究科技也應該是更加有用的科技,要麼是能夠對空間站經濟產生積極作用的,要麼是能夠對地面科技產生作用從而帶來經濟效益的,比方說基礎科學方向的進步。而不是那些後繼乏力的所謂突破,驗證了個暗物質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是星辰大海的狂熱擁躉,但有的時候,不是最直接的路線就是最適合的路線。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遠比搞個大新聞或是一些紙上的榮耀來的重要,尤其對目前孱弱的人類航天工業。現階段,各國航天局應該是謀求自身的經濟自由,廣拓財路,在足夠的收益支撐下,自己掏錢或是找國會或人大 批預算,底氣都更硬更足,這樣星辰大海才能真正的更近一步。


極少數運氣好到開掛的人生超贏家外,哪個諾貝爾獎獲獎項目不是熬盡幾十年心力才成的?


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領導的暗物質研究小組昨天發布重大研究成果,根據國際空間站上阿爾法磁譜儀的首批觀測數據,科研人員已經找到了可以證明暗物質存在的6個證據中的5個。
這算是個比較重要的研究成果吧。


對題目本身沒有什麼了解,但我想說的是,不是所有的投入都是應該有回報。


有空間站就不用發射那麼多實踐X號衛星了


首先上觀點(′?_?`) 我覺得ISS就挺好的


我認為我們不能把國際空間站跟NASA的其它項目割裂開來看。雖然說現在老美窮到不行了(咦?好像有什麼不對)各個項目之間競爭激烈。但在NASA的目的就是為了科學探測(或者還有其他balabala),但基本原則就是利益最大化。

而建ISS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做科學。


假若生物學家想要研究無重力環境對雞蛋孵化小雞的影響就要找NASA發射一隻雞雞一號衛星。

假若醫學家想要研究太空環境中人體放出的屁跟在地球時在氣體成分濃度初始速度上有什麼就要找NASA發射一隻屁屁一號衛星。


好吧 接著化學家物理學家心理學家什麼的都來了 NASA就沒錢了。

所以NASA就決定建一隻國際空間站☆*:.?. o(≧▽≦)o .?.:*☆多麼明智地決定啊啊啊啊啊~ 把所有實驗都反在上面做 甚至還能再搭載一些空間探測器(省了衛星)和放一些小衛星(省了發射)。

好了終於用手機把字碼到這裡了。

下面開始吐槽^_^

如果說NASA投那麼多錢 還有一定比例的錢在月球火星木星土星冥王彗星小行星做空間探測 有一定比例的錢看紅外瞅紫外還有可見光觀測。

??????????

那麼阿共呢?

進行了5次載人飛行、發了個天宮一號,在月亮上繞了幾圈 派了只兔子上去跑了百來米 就再也沒有了??

沒有了!!!嫦娥二姐飛掠小行星真正的科學價值不高;螢火一號沒出地球軌道?

硬X衛星說這麼多年了終於快盼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隻天文衛星了(′?Д?)」 蔣匪幫跟著美帝都走在我們前面了跪?

不多說了,如有錯漏歡迎批評指正。


推薦閱讀:

X37B和太空梭有何不同?
太空梭如果不返回地球,一直在太空中執行維修、補加燃料等任務,是否具備實用價值?
長征六號火箭到底是做什麼的?有什麼特別之處?
新浪微博上@月球車玉兔 這個賬號是由誰運營的?
中國會不會買RD-180?如果買了,以後對中國航天工業有哪些影響?

TAG:天文學 | 航天 | 國際空間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