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陣法究竟是什麼?

古代經常可以看到陣法如神什麼的,想問古代的陣法究竟是怎麼一個概念?比如一字長蛇陣和龍門陣等。
不就是兩軍交戰,為什麼弄出各種陣法或者破了別人陣法就能贏了呢?
還有一些很玄乎的陣法能說一下嗎?一直想不明白是怎樣形成的。


開個坑,慢慢填(6/23第一更,6/26第二更,已戰略性完坑


這裡咱家主要想從宋代的軍陣體系入手講一講。


首先從吐槽一下其他答主的回答開始入手,正好會和我後面說的有些聯繫,請被吐槽到的不要介意~


首先從@句玉 所說的開始——

不用陣法的岳飛。宋代是陣法研究空前發達的時代,岳飛是兩宋之交的名將,然而,正是這樣一位名將,他本人據說是不屑陣法的,《宋史》里錄了他與宗澤的一段對話:「澤大奇之,曰:「爾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萬全計。」因授以陣圖。飛曰:「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澤是其言。」岳飛雖口說『兵法之常』,然而就內心而言,他看重的還是『存乎一心』,還是『野戰』。

嗯,這是你理解錯了,但這樣的誤讀其實在知識界是很普遍,也不是一個人的問題。

岳飛表達的兩層意思很清楚:1、陣而後戰,兵法之常;2、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前一段肯定製定軍陣的必要性,後一段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靈活運用軍陣的思想——宗澤傳授岳飛的陣圖,是宋初河北軍平原制騎經驗的精華,而這裡岳飛的話,則是學生將學習後的心得與老師的對答。


結合歷史上岳飛的戰術運用,能夠明顯看出與韓世忠、張俊等出身西軍的將領有所明顯不同。因為西軍長期在西北山地與西夏作戰,更適應的是小股野戰突襲這樣的戰術,而非以堂堂之陣對攻。種不同,我以為正是岳飛對宗澤所授陣圖學習的結果。


從常識上來說,指揮幾百人或許還可以野地浪戰,但到了成千上萬的大軍時,如果沒有事先部署好的軍陣隊列,在臨敵關頭根本不可能有效指揮。無論主將有再天才的戰術構想,絕不可能在短時間正確無誤地傳達到上萬個不同的士兵個體,使其作出統一的戰術動作。


若乃提卒十萬,深入賊境,大軍在前,堅城未下,欲戰則勝負未決,欲攻則利害難知,自非整飭車徒、部分營壘,或先據地之要害,或先扼敵之襟喉,蛇蟠月偃,中權後切,疇能收萬全之勝哉??氐如平原大野,深林險道,前兵後澤,乘高趨下,頓兵擁眾,呼吸俟命,若不素練施設,敢問何以處之?

——《武經總要》


舉個栗子,郾城之戰之時岳飛臨敵變陣,擺了一個「以騎兵八百挺前決戰,步兵張左右翼繼之」的非常規陣型。以騎兵居中,步兵分列兩翼乍一看是與傳統相反的陣型,特別是在敵眾我寡時運用這個陣型,需要相當大的勇氣,但這卻有可能是宋軍操練過的熟套。宋蒙戰爭期間,宋初大將曹彬的十二世孫曹友聞在四川「以騎兵五百直前決戰,將步兵左右翼並進」而大破蒙軍,其實是與岳飛同樣的戰術。


說了那麼多,回到上面的話題,宗澤傳授給岳飛的陣圖,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


@馬馳 的回答里提到了一個「迷信陣型的負面例子」:《武經總要》中的平戎萬全陣,他的評價是——

為什麼呢?很簡單,一次投入十幾萬人才能擺成的這麼宏大、嚴密、齊整的戰陣,一定不適合在除了大平原以外的其他地形使用;戰陣過於宏大,戰場準備時間就很長,敵人不會看著你布陣;就算你擺好了,騎兵看到這麼宏大的架勢就嚇到了,我走你總攔不住我吧;宋太宗以皇帝的身份要求將領貫徹落實,於是沒有人敢換陣型,什麼時候都擺這一套東西,豈有不輸之理……任何陣型都是要根據具體的地形、環境、己方兵力和對手兵力調整的,怎麼可能有萬金油陣法。

這裡面的誤讀有幾個:
1、因為名叫「平戎萬全陣」,所以設計意圖是適用於所有地形
2、敵人不會坐等你擺陣,擺完了也可以繞著走
3、因為是皇帝設計的,沒有人敢換陣型

P.S. 這個答案里引用的平戎萬全陣原圖,是windg2000在SC發的。如果看過他本人配圖的說明,就知道這個答案里的解讀有多哭笑不得了

那麼,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呢?因為,宋初河北大陣體系的基礎是宋遼邊境的特殊地理形勢——

自滄州至順安軍邊吳淀,邊界有塘水阻隔。這段天然防線,按照何承矩計算,其直線距離「東西三百餘里南北五七十里」,但全長則「綿宜七州軍,屈曲九百里」,水深自五尺至一丈不等,「深不可以行舟,淺不可以徒涉,雖有勁兵不能渡也。」……但邊吳淀西向至長城口不到一百五十里,「山阜高仰.水不能至,敵騎馳突,得此路足矣。」……據沈括的調查,這一地段中又可分為兩段,即定州、西山、北平寨一段.和保州以東至順安軍一段。對於前者,宋軍可倚西山布陣,另以奇兵設伏,令局勢不致惡化。但後者則「平川橫袤三十餘里,南北徑直、並無險阻,不經州縣。可以大軍方陣安驅,自永寧軍以東直入深、冀,行於無人之地。這才是前沿的最大漏洞。

——曾瑞龍《北宋及拜占庭帝國的彈性防禦戰略初探》


也就是說,遼軍的入寇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預見的。針對於此,宋軍在防禦時將重兵集團置於遼軍南下的必經之路的方向(定州、唐河一線)上,並協調周邊諸軍做出預先的布置,即通過分兵壓縮遼軍騎兵大兵團的行動空間,儘可能逼迫其在宋軍指定的戰場上進行決戰。根據《武經總要》所載,這樣的大陣「中軍陣步騎常滿十萬人,前陣騎士滿三萬人」,其實已經遠遠超越了戰術陣型的範疇,而是上升到了戰區戰略高度的部署。


回過頭來,我們才可以說平戎萬全陣。


首先要明確一點的是,這個大陣從來沒有在實戰中擺出來過。這是因為,客觀上沒有符合戰役想定的背景條件。比起上面說過的動用整個河北戰區主要野戰軍兵力的常陣,平戎萬全陣的佔地更廣、動員兵力更多。那麼其預設的戰役目標其實就呼之欲出了:這是想定了宋遼戰略決戰的背景下,開封的總預備隊主力出動,由皇帝親征的情況下的野戰營陣圖


類似的概念,可以參考《三國演義》中的八百里連營。當然需要指出的是,與小說不同,這只是大軍靜止駐營下的狀態,一旦接敵,各個單位如何展開、如何變化,並沒有完全體現在陣圖上。


說到這裡,我們終於可以從陣圖過渡到這個問題的核心了——什麼是陣法?


這個提問下的很多回答都列舉了中國古代各種陣型,並且大談各自有何優勢劣勢。說得直白些,這其實都是在買櫝還珠了~ 8-]

如果我們把坎尼會戰開始階段漢尼拔的陣型拿出來看,能看出些什麼?

——嗯,一個前凸的半月陣,步兵居中,兩翼騎兵——恭喜你!和羅馬統帥看到了同樣的東西~ 顯然,這並沒有什麼卵用。

如果對陣法的認識只停留在這個階段,那我們可以在這裡繼續談論半月陣和三線陣各有什麼優缺點,甚至根據日本電子遊戲的經驗,做出「大象吃老虎、老虎吃老鼠、老鼠吃大象」之類的簡單判定。但很遺憾的是,三次元的遊戲規則複雜的多。其中最要命的一條就是——陣,不是靜止的。


回頭來看坎尼之戰。簡單來說,迦太基軍騎兵上前驅逐兩翼的羅馬騎兵;中軍步兵後撤,兩側步兵前插,威脅羅馬軍陣兩翼。至此,迦太基的陣型由前凸的半月陣變為後凹的半月陣,形成了對羅馬軍步兵陣線的口袋包圍。同時,兩翼的騎兵前突驅散羅馬騎兵後,返身包抄羅馬軍步兵身後,從而完成了對羅馬軍主力的包圍,最終打了一個教科書式的包圍殲滅戰。

很顯然,戰役的不同階段,作為主動一方的迦太基軍通過調整戰術陣型,將羅馬軍一步步誘入陷阱,並且最終通過外線包圍,不斷壓縮羅馬軍的空間,使其不能保證維持陣型的必要空間,從而陷入混亂。當羅馬軍不能維持陣型時,即使數量是對方的幾倍,也只能陷入單方面的被屠殺結局。

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漢尼拔一開始就擺好了戰役最終階段的後凹半月陣,羅馬軍還會乖乖地鑽進口袋嗎?

到這裡,我試圖做出一個定義——陣型的目的,是根據長期的訓練及預定的計劃,將大量的個體作戰單位進行組織化排列及展開。而陣法,則是為了實現戰術意圖,在實戰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調度組合的方法。陣型是戰術的基礎,而陣法則是戰術的核心。

戰役開始階段,多採用許多均衡分布兵力的基本陣型,甚至是具有幾何意義上的對稱(例如孫臏兵法中的所謂十陣)。一個主要目的是為了迷惑敵人的判斷、掩蓋己方最終戰術意圖;同時也便於根據對方行動,進一步調度組合兵力變化戰術隊形。

演義小說中的擺陣鬥法,往往是你擺個太乙三才陣,我擺個河洛四象陣,你急忙變個循環八卦陣,我再換個武侯八陣圖……但在現實中卻不是這樣——陣形,不是擺出來的,而是在實戰對抗中打出來的。對方顯然不會等著冰河跳完白鳥舞再放鑽石星辰拳大招一樣,也不會任由你隨心所欲變換戰術陣型。如何自對抗中完成己方的陣型變化,同時壓制對方調整,就是陣法的奧秘所在。

比如在坎尼之戰中,相信漢尼拔在變陣壓制的過程中,羅馬軍一定也做出了各種反壓制的努力,比如說試圖完成中央突破,比如說阻止對方兩翼展開,比如說繼續維持陣線以兵力優勢壓倒對方等等。但是,最後勝利者是迦太基軍,只能說明他們的陣法更勝一籌,在對抗中完成了對對方的壓制。

最後,結合一個案例整理一下上面所說過的陣圖、陣型、陣法

979年七月,宋太宗北伐幽燕,在高粱河戰敗。班師途中,宋太宗預估到了不久後遼國將興師報復。如前所述理由,事先預判到了戰場將在唐河徐河一線,因此頒下陣圖,安排河北各野戰軍向預設戰場集結,將戰役目標確定為「會兵設伏夾擊」。
九月,遼軍果然調動十萬騎發起進攻,戰役在徐河以北的滿城打響。宋軍在河北的三大野戰軍,定州、鎮州軍約八萬步騎已集結在滿城戰場,而關南軍1~2萬騎則機動包抄遼軍側後。
根據宋太宗的規劃,針對步兵為主的定、鎮主力「賜陣圖,分為八陣」。但臨戰前,宋軍將領發現敵軍勢大,而八陣過於分散,以至於「士眾疑懼,略無鬥志」。
經過陣前會議,宋軍將領決定臨敵變陣,一面派出使者詐降爭取時間,一面將陣型由八陣變為前後兩列的橫陣。「三戰,大破之」
徐河大陣正面擊破遼軍後,關南騎兵及時趕到追擊,將遼軍趕入西山坑谷,最終斬首萬級,俘虜隨軍人員三萬。

陣圖層面來說,宋軍在兩個月前就預判到將在滿城決戰,無疑是料敵先機的一著。戰略部署上,以定、鎮軍為鐵砧,以關南軍為鐵鎚,最終也確實起到了效果。

但是從陣型來看,宋太祖預先布置得八陣在戰後受到了置疑。但是各位,如果光看陣型的話,宋太宗選擇的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武侯八陣圖,而最後變陣所選擇的只是最基本的兩列橫陣——還記得坎尼的羅馬軍么?好歹還有三列,比你還多一列,可人家上哪說理去?
選擇兩列橫陣,從陣型的理論上可以舉出很多優點,例如增強陣型縱深度,有利中央突破,又例如多梯次排列可方便指揮官適時投入預備隊,或者安排撤出戰鬥等等(而在這裡最大的優點,我以為可能正是因為這是操練最為熟練的基本陣型,能夠最大程度地讓士氣動搖的宋軍恢複信心,同時儘快完成陣型轉換)。反過來,也有降低兩翼的機動餘地,整體轉向困難等劣勢。

所以,最關鍵的陣法對抗,應當是發生在史料中一筆帶過的「三戰,大破之」過程中。在兵力大致相當的步騎對抗中,宋軍是如何梯次投入兵力的,如何確保兩翼安全的,最終又是如何中央突破的,很遺憾,現有的史料記載沒有告訴我們。

最後,反過來說,宋太宗原先安排的八陣一定就是錯誤的么?我認為也未必。
剛才說過,戰前設定的戰役意圖是:會兵、設伏、夾擊——也就是說計劃以正面的定、鎮軍為正兵,而以關南騎兵為奇兵從側後包抄夾擊遼軍。
而實際上,由於定、鎮軍從正面擊潰了遼軍,隨後趕到的關南騎兵沒有包抄到遼軍主力,而只是參與了追擊戰。
這個戰役設想在一年後的980年被重演了,遼軍再度發兵十萬侵攻雁門,河東主帥潘美「令楊業領麾下數百騎自西陘出,由小陘至雁門北口南向與美合擊之,敵眾大敗」。此戰,楊業的騎兵部隊就是繞道背後,與正面的潘美步兵主力對遼軍發動夾擊,最終獲勝的例子。
可以想像,宋太宗原來的計劃,可能不止是擊退遼軍那麼簡單,而是野心更大的要打包圍殲滅戰。他的設想中正面的鎮、定主力的任務可能只是牽制遼軍而已,因此選擇了相對沒有那麼進攻性的八陣。
但是正如後來的岳飛所說的——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前敵指揮官們根據敵勢的變化,和我軍的心理波動,果斷選擇了變陣。雖然計劃有變,但最終同樣起到了很好的結果。

(後續會補充一些圖做進一步說明,To be continued)

最後,鳴謝我們閹黨最紅最紅的紅太陽@經略幽燕我童貫 童相公。

相關回答
宋真宗時,澶州戰爭時,明明是宋朝贏了,那為什麼還要給契丹繳納歲幣呢?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宋朝第一戰神是北宋的李繼隆還是南宋的岳飛?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劉錡作為兩宋之交的抗金名將,其戰略戰術屬於什麼水平?在抗金戰爭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如何評價金兀朮?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隨便寫寫,寫多長多詳細看心情。
首先說明一些最基本的東西,陣型是戰爭中絕對必要的東西,戰爭不是單挑也不是打群架,而是有組織的兩隻軍隊之間的對抗,想要讓自己手下的幾千上萬人能夠有序的和對方的幾千上萬人廝殺,並發揮不同兵種各自的最大效率,適應地形,便於隨機應變,就必須有陣型。其實就算是幾個人之間打群架,有陣型和組織的一方也更容易獲勝,因為相互支援、配合都比散兵游勇的一方強得多,能發揮組織和集體的效應。
另外,題主對於中國古代的陣型了解可能受了太多評書、小說的影響,這種東西聽聽就可以了,不要信以為真,其真實度和武俠小說對於傳統武術描寫的真實度差不多。
總的來說,軍隊之所以需要列陣,其主要目的是:1.便於指揮、維持士氣和紀律,散開各自為戰的士兵是難以控制的;2.發揮各種不同兵種的優勢並相互支援彌補劣勢;3.適應地形並能隨時變化應對戰場突發情況。
我們首先來假想一下,題主統帥一隻一百五十人的小隊,士兵都拿著盾牌、長矛,帶頭盔和盔甲,經過了良好的訓練有組織和紀律。對手也是一百五十人,都是比題主的士兵更加孔武有力的野蠻人,手持巨大的板斧和大劍,體力和單兵戰鬥力都比題主的士兵強得多。戰鬥的地點是平原沒有複雜的地形因素,這種情況下怎麼才能發揮軍隊的戰鬥力儘可能獲勝?
很容易想到,將小隊士兵列成方陣,使之正面向敵,用盾牌防護自己和後面的士兵,長矛戳刺,這樣第一排的士兵作為盾,其後三到四排(取決於矛的長度)都可以發揮攻擊,緊密的方陣讓敵方不容易穿透,小隊只有一個方向面對敵人,就可以最大限度削弱對方單兵戰鬥力強大的優勢。
如果題主想到了這個,那麼恭喜你,你已經了解了古希臘人重裝步兵的戰鬥方式了。古希臘時期,重裝步兵就是這麼列陣的,緊密的方陣有利於組織紀律和指揮,能增加軍隊的防禦能力,想想幾千人的重步兵方陣拿著密密麻麻的長矛對著你衝過來的情況,正面攻擊能力也是很可觀的。但如果不列陣,部隊散開,一個拿長矛的士兵很容易被拿斧頭大劍的士兵幹掉,因為長矛在短距離不夠靈活。希臘重步兵方陣圖片可以參考下面:

ok,那麼當題主有了一隻這樣的部隊,接下來問題就來了,如果敵我都是這樣的步兵,打起來顯然是一線平推的方式,那麼除了訓練更好、更勇敢、人更多、士氣更高、裝備更好等因素之外,怎麼才能在戰場上調動已有的部隊戰勝對方呢?底比斯城邦在對戰古希臘陸地最強的斯巴達人時想到了變換陣型的方法,於留克特拉戰役中成功的幹掉了勇武著稱的斯巴達人。當時的陣型是這樣的:(媽蛋居然沒找到一張可以用的圖大家自己腦補一下吧)斯巴達人將重步兵一線平均排開(這也是當時希臘城邦通用的布陣),而底比斯人(底比斯此戰重步兵數量大概只有對方的一半多一點)則將更多的部隊部署在左翼,右翼人數相對較少,就形成了一個斜線,因此被叫做斜線戰術。雙方也有騎兵和輕步兵部署在重裝步兵方陣的兩翼,不過這一戰主要是靠重步兵決勝的。
雙方重步兵接觸後,人數上有壓倒性優勢的底比斯左翼(質量上也安排了底比斯最強的聖團步兵在左翼)迅速擊潰了斯巴達左翼,然後迴轉過來消滅了斯巴達的整個陣線。斜線戰術的突破在於改變了傳統兵力一線分配、平均鋪開的戰術,將重點兵力放在了關鍵點上,造成對方兵力相對弱勢,突破其弱點,從而從一點造成對方整個戰線的崩潰。天才的思想總是想通的,十八世紀時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重新發明了斜線戰術,並取得了以少勝多的輝煌勝利。
好了,一線平推的事情講完了,那麼現在讓題主來面對上面的這樣一支底比斯軍隊,題主打算怎麼辦?題主可能會想到,我要讓我的重步兵方陣有更長的長矛,同時和騎兵、輕步兵之間形成良好的配合。如果題主這麼想,恭喜你的思路就和馬其頓的腓力二世以及他征服半個世界的兒子亞歷山大的思路一樣了。馬其頓人的步兵方陣是這樣的:

長槍如林有木有,一排排的槍尖衝過來頓時把人嚇尿了有木有,馬其頓方陣的長槍大概有5~6米長(後來繼業者戰爭時期甚至加長到七米)。與此同時,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也很重視多兵種之間的配合,下圖為腓力二世戰勝底比斯雅典聯軍、馬其頓取得希臘統治地位的喀羅尼亞戰役的陣型圖(圖有點小,湊合著看):

一般認為,腓力的右翼故意後撤,引誘雅典人的左翼孤軍深入,自毀陣型,和底比斯人之間出現缺口,然後亞歷山大率領精銳騎兵插入缺口,包圍並全殲了底比斯聖團步兵,接下來腓力的主力開始向雅典人進攻,側翼完全暴露的雅典人毫無還手之力,在馬其頓人5~6米的長槍陣和側翼騎兵的打擊之下全軍覆沒。
此後,亞歷山大在征服波斯的過程中多次使用類似的「錘砧戰術」,簡而言之就是用馬其頓重步兵方陣作為砧板,抵住對方的重步兵,側翼的騎兵作為鐵鎚,從側翼甚至背後錘擊在敵人的戰線上,造成敵人腹背受敵,迅速崩潰。當然,這是建立在方陣的訓練有素,和亞歷山大手下王伴騎兵、色薩利騎兵為當世精銳的基礎上的。
除了大的戰役布陣以外,腓力二世還對騎兵的陣型有所改進。此前騎兵的陣型和步兵一樣是矩形,這樣的陣型在轉彎的時候很不方便,腓力二世將騎兵陣型改成了一個三角形,加強了騎兵的靈活性和衝擊力。
除了亞歷山大外,西方歷史上還有一位名將也以類似「錘砧戰術」的戰術而聞名,就是大名鼎鼎的「戰略之父」漢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剛剛翻越阿爾卑斯山,部隊減員嚴重(而且漢尼拔的部隊本來就是以各地僱傭兵為主)的漢尼拔碰上了數量多出己方近乎一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羅馬大軍。在這場舉世聞名的坎尼戰役中,雙方陣型是這樣的:

紅色是羅馬軍團,重步兵擺出了標準的三線陣(後面會講講三線陣),兩翼是騎兵;藍色是漢尼拔,步兵線一字排開,中間略突出,兩翼是騎兵。戰役開始後,羅馬的步兵在正面憑藉人數取得了優勢,於是漢尼拔的步兵線從前凸變成了後凹的半月形,羅馬的步兵就陷在半月型中間(這也限制了羅馬步兵線的正面寬度,使得其人數優勢無法進一步發揮)。同時,兩翼的漢尼拔騎兵迅速消滅了羅馬的騎兵(羅馬的騎兵是渣渣,坎尼會戰中漢尼拔最大的王牌就是優勢的騎兵),從半月形陣線的背後突擊陷進去的羅馬步兵。腹背受敵的羅馬人很快陷入混亂,被消滅殆盡,據說一天之內,羅馬被消滅、俘虜了7萬左右,創造了西方軍事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索姆河戰役之前單日殲滅敵軍數量最多的記錄。
從剛才的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羅馬人的重步兵排成三條線,這也是經典的羅馬三線陣。三線陣是怎麼回事呢?事實上這是羅馬人根據自身的裝備、戰術特點,學習了希臘方陣的作戰方式,並且將其改進的更靈活的一種陣法。
首先羅馬方陣和希臘方陣不同,是分成一個個小隊的,上圖中雖然一條線似乎是一個整體,但其實是有一個個一百多人的小隊組成,小隊間彼此相對獨立又可以相互支援,這樣就比規模更加龐大作為一個整體的希臘方陣、馬其頓方陣更加靈活,尤其在複雜地形下更加有優勢(想想馬其頓方陣,幾千人舉著長槍在山地如何能保持陣型?一旦陣型不保,被敵人抓住弱點沖入方陣內部,那麼長的長槍如何近身抵擋敵人的刀劍?)
而三線的安排是這樣的:第一線是羅馬青年軍,由青年戰士組成,裝備較差,除了基本的盔甲外就是大盾、短劍和標槍,負責消耗敵軍;第二線是羅馬壯年軍,由有經驗的成年戰士組成,裝備較好,一線青年軍戰鬥一段時間後,就會有組織的後撤,由壯年軍頂上去,青年軍可以藉機休息;三線是後備軍,是最有經驗、最精銳的老兵,裝備是長矛,輕易不會投入戰場,一旦投入就是危機時刻掩護部隊撤退或者決定性進攻的關鍵時刻。通常的戰鬥就依靠一線和二線的相互輪換消耗來拖垮敵人。
這種戰術雖然看起來很無腦,但憑藉著羅馬人的技術優勢、組織紀律,兼之方陣規模較小能適應複雜地形,在戰爭中非常好用。三次馬其頓戰爭中,羅馬人都是先敗後勝,簡單說就是在平地正面抗不過馬其頓方陣(那麼長的長槍陣確實不容易抗),然後後撤入丘陵地帶,馬其頓人追擊的時候隊形開始散亂(扛著那麼長的長槍進入丘陵地形不散亂也不可能),然後羅馬人抓住機會殺個回馬槍。
—————————————————————————————————————
呼呼,本來覺得這個問題很好回答的,結果沒想到才寫了三種西方陣型就花了這麼長時間,下面就偷懶好了,各種陣型可以自行百度之。
總的來說,陣型的發展和軍隊的組織形式、裝備水平、訓練水平、戰術偏好等密切相關,而陣型的目的則總是在便於管理、防禦力、火力、突擊力、多兵種配合之間協調。例如西班牙方陣是為了長矛手和火槍手之間的遠近配合、威靈頓的「細紅線」戰術就是為了最大限度發揮火力,而拿破崙慣用的「縱隊戰術」則是為了加強肉搏突擊能力,空心方陣是為了讓帶刺刀的火槍兵能有效防禦騎兵衝鋒。一戰以後步兵多以散兵的方式出現在戰場上,不再像近代和古代一樣列成嚴密的方陣,但必要的陣型依然是不可少的,如解放戰爭時共軍的「三三制」就是一個效果良好、能夠有效相互配合掩護的輕步兵戰術。而海戰和空戰依然對陣型有較高的要求,納爾遜的雙縱隊戰術、大炮巨艦時代的戰列線、現代海軍的圓形防空圈、空戰的各種編隊等等,都旨在讓戰艦、飛機之間相互配合,發揮最大戰鬥力。
—————————————————————————————————————
既然題主問的是中國古代的陣型,那麼我最後還是說幾個中國古代的好了。雖然小說評書總是把中國古代戰法說的玄乎其玄,但其實本質也是很平實的,目的無非和西方的陣型一樣,保持軍陣完整、便於管理和維護士氣、增加防禦力突擊力火力、便於各兵種配合,並且根據具體的戰場需求和敵人的不同而調整。下圖為著名的劉裕「卻月陣」:

卻月陣是在河邊用戰車擺一個半月型,河道為南朝的水軍所控制,既可以保證前線部隊補給,又可以隨時接應撤退。每輛戰車上安排有長矛手和弩手,長矛手防禦敵方的衝擊,弩手發揮遠程投射火力。戰車陣線內部為己方主力可以和戰車上的士兵隨時接應調換。這一陣型是直接針對北方精銳重騎兵的,戰車和長矛手使得重騎兵的衝擊力無法發揮,河道則讓敵方無法利用騎兵機動性迂迴,南朝優勢地位的水軍保證了補給和機動能力,弩手則是負責火力輸出的dps,使得北方重騎兵的優勢無從發揮。(胡斯戰爭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戰術,在大車裡面布置火槍手,車與車之間布置火炮來對付神聖羅馬帝國的重裝騎士,大家思路其實都差不多)
而戚繼光的鴛鴦陣則是專門對付單兵戰鬥力極強但慣於單打獨鬥的倭寇的。示意圖如下:

圓牌手抵擋敵人,狼筅用來掃倒敵軍,長槍是主力殺傷,後排補刀。這樣一個長短結合、遠近搭配的戰鬥小組靈活輕便(根據具體戰場地形還可以變成人數更少的小組),對於喜歡單打獨鬥的倭寇來說簡直是對症下藥。
最後講一個迷信陣型的負面例子好了。宋太宗時期和遼國多次交戰,遼國的騎兵對以步兵為主的宋軍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於是太宗親自製作了一個「平戎萬全陣」,並且要求將領們貫徹落實。引用百度的文字,大家先一起腦補:
現據《武經總要》前集卷7的文圖記載,「平戎萬全陣」由前鋒、殿後、中軍、左翼及右翼組成。其主力為中軍,由並排3個方陣組成,各以一名大將統領;每陣各方5里,周長20里,計7200 步;3陣之間皆相隔1里,陣面共寬達17里;在中軍內三個方陣中,每500步設戰車一乘,每車配備「地分兵」22人;每陣戰車計1440乘,每陣另配有「 無地分兵」5000人。合計中軍三陣共配備車4320乘、士卒110040人。中軍每陣除擁有戰車外,士兵分別配備有拒馬、長槍、床子弩(大型連發弩機)、步弩、步弓、刀劍、盾牌等武器裝備。此外,每陣還有「望樓車」(可移動的瞭望樓)8座,每樓有「望子」士兵80人。左、右翼軍陣各兩列,前列125 隊,每隊50騎,共6250騎。後列125隊,每隊30騎,共3750騎。即左、右翼每陣一萬騎,兩陣共計兩萬騎,另有探馬650騎。前、後軍陣亦各兩列騎兵,前列62隊,每隊50騎,共3100騎。後列62隊,每隊30騎,共1860騎,另有探馬40騎。前後陣各5000騎,共計1萬騎。左、右、前和後軍陣全部由騎兵組成,包括輕騎兵和使用騎槍、骨朵及團牌等裝備的騎兵。
然後看圖:

很屌有木有!步騎車配合有木有!遠程火力和重裝步兵方陣結合有木有!規模宏大一次投入十幾萬人有木有!然則從歷史上來看,這個陣型並木有什麼卵用……
為什麼呢?很簡單,一次投入十幾萬人才能擺成的這麼宏大、嚴密、齊整的戰陣,一定不適合在除了大平原以外的其他地形使用;戰陣過於宏大,戰場準備時間就很長,敵人不會看著你布陣;就算你擺好了,騎兵看到這麼宏大的架勢就嚇到了,我走你總攔不住我吧;宋太宗以皇帝的身份要求將領貫徹落實,於是沒有人敢換陣型,什麼時候都擺這一套東西,豈有不輸之理……任何陣型都是要根據具體的地形、環境、己方兵力和對手兵力調整的,怎麼可能有萬金油陣法。
歷史記載宋太宗「少有大志」,熟讀史書的本朝太祖在讀到這一段時,提筆補了三個字「然才疏」,真是一針見血啊……
———————————————————————————————————————————
突然又想到了一個陣型相剋的例子,也寫上來好了。日本戰國時期,有「甲斐之虎」之稱的名將武田信玄率2.5w大軍上洛(上洛就是去京都,挾將軍以令諸侯的意思),路過德川家康的領地遠江。只有1w軍力(除去各處守軍,實際能調動的可能只有8k)的德川家康困守濱松城不出。於是信玄繞過濱松城進軍家康老家三河。大吃一驚的家康率軍出擊,沒想到遇到信玄的時候,對方嚴陣以待,擺好了一個標準的騎兵突擊陣型魚鱗陣(也就是軍隊分成一個個菱形小方陣的陣形,主要用於騎兵衝鋒,雖然日本馬種很差個頭很小,騎兵基本是渣渣,但矮子裡面拔長子,武田的騎兵是日本戰國時期最強的)。兵力本來就佔劣勢的家康不知道是不是腦子進水了,居然擺了個鶴翼陣(兩邊向前斜形展開,用於包圍敵人的陣型)。鶴翼陣本來是以多圍少,以少圍多的必然結果就是兵力薄弱,方陣的寬度、縱深不夠,結果果然被武田騎兵輕鬆鑿穿,大敗而歸,幾乎全軍覆沒。若非信玄不久病死,家康肯定是要掛在這裡了……後來德川能得天下,除了活的長和政治能力強以外,運氣也是很重要的啊……


很久以前就思考過陣法這個問題,但一直沒有能徹底令自己滿意的答案,所以 @好吃的 兄弟雖然盛意邀請,在此也只能談談我並未明了的幾點看法:

  • 在研究陣法之前,首先必須先分清『歷史上的陣法』和『小說中的陣法』。比如《三國演義》中之八陣圖、《楊家將》裡面的天門陣,是為小說中的陣法,作者往往將其描寫得神乎其神、光怪陸離,但事實上古人並沒有什麼超人的法力,打戰也並非巫祝跳大神時的表演——歷史上的陣法,是一種軍隊的部署方式,陣字,古解為旅、為列、為軍陣,所以陣就是軍隊,陣法即是行軍布陣之法。
  • 歷史上真實的陣法。傳說中國人在殷商時代已經嫻於陣法,這是可能的,因為商代軍隊規模很大(婦好伐土方,用兵萬人),又出現了戰車,遠距離地行軍(易經中說: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兵種間的配合必然需要一定的規則和方法。現在可見最早的陣法記錄出現在左傳中:春王三月,楚武王荊屍…這裡的荊屍,杜預解釋為:『楚陳兵之法。』但究竟『荊屍』之陣是什麼模樣,不得而知。不久之後,鄭莊公使用了『魚麗之陣』,這個『魚麗陣』的樣子就很清晰了,左傳說:「曼伯為右拒,祭仲足為左拒,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陣。先偏後伍,伍承彌縫,戰於繻葛。」——簡而言之,所謂的魚麗之陣,就是以中軍陣為主力,兩翼再各布一個方陣,戰車居前,步兵在後,戰車間的空隙由步卒填充。這樣的魚麗陣作戰時,先以兩翼之陣攻擊敵軍脆弱的兩翼,在乘勝會合中軍陣直攻敵軍中央。——可見,上古時代的陣法,並沒有什麼神秘之處,不需要設壇做法,也沒有什麼生門死門。
  • 一字長蛇陣和龍門陣。這兩個陣來源不可靠,多是市井說書人的創作。比如一字長蛇陣,翻查資料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將軍隊橫向鋪開,列為一條長而窄的陣勢,猶如『一』字向前齊步推進;另一種解釋為縱隊,長蛇陣即是一條縱向追擊隊列——第二種長蛇陣不可能排得很長,而第一種則顯而易見地容易被攻擊、分割,無論是哪一種,大概都達不到傳說中『首尾相應、變化無窮』的效果。
  • 何謂破陣?撇開小說家言而論,我以為真實存在的破陣應該指陣形間的相勝和兵種間的相剋。比如面對馬其頓式密集的步兵方陣,步騎兵混合陣型顯然處在下風;再如交戰的地點選在山地,那麼春秋式的車陣就無論如何發揮不了威力(此情況的例子如晉國與狄人作戰,地形很狹隘,晉將魏舒便下令『毀車』,將軍隊重組為甲士、步卒混合步兵陣,可算是因地布陣的典範)。
  • 陣法的實物。實物有秦始皇兵馬俑,兵馬俑現在被研究的主要是三個坑,一號坑為長方形軍陣,以步兵、車兵組成,步兵為主力;二號坑為曲尺形軍陣,由步兵,甲士車兵,騎兵構成;三號坑則為指揮中樞。現在一般猜想是,秦俑軍陣大概是五陣型軍陣,一號坑陣為右翼,二號為前鋒,四號坑為左翼(疑為廢棄或未建成),三號坑為中軍,無號坑(尚未發現)為殿後。可見,秦俑反映出的軍陣大體上是一種梯次分明、功能配合的大陣,且組成大陣的各部分內部也五臟俱全,可以獨當一面。
  • 不用陣法的岳飛。宋代是陣法研究空前發達的時代,岳飛是兩宋之交的名將,然而,正是這樣一位名將,他本人據說是不屑陣法的,《宋史》里錄了他與宗澤的一段對話:「澤大奇之,曰:「爾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萬全計。」因授以陣圖。飛曰:「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澤是其言。」岳飛雖口說『兵法之常』,然而就內心而言,他看重的還是『存乎一心』,還是『野戰』。
  • 乾隆與拐子馬。上面說岳飛好野戰,與之對應的,宋代大量筆記小說中說,金人擅長使用『拐子馬』。拐子馬,又稱為拐子城,拐子馬陣,傳說此陣:『三人為伍,以皮索相連。』與曹孟德鐵鎖連船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這種傳得神奇不已的陣法卻被金人後裔,滿洲乾隆皇帝質疑。乾隆在《御批通鑒輯覽》駁斥道:「北人使馬,唯以控縱便捷為主。若三馬聯絡,馬力既有參差,勢必此前彼卻;而三人相連,或勇怯不齊,勇者且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後人為祖宗闢謠,並以『北人』背景現身說法,可信連鎖之拐子馬大概是不存在的。

十陣。孫臏在《孫臏兵法》里專有一篇《十陣》,記錄了他所知的十種陣法,我暫錄如下並稍加註解(註解是原文省略),算作此篇的告一段落:

「凡陣有十:有方陣,有圓陣,有疏陣,有數陣,有錐行之陣,有雁行之陣,有鉤行之陣,有玄襄之陣,有火陣,有水陣。」

  • 方陣:中心的兵力少,而四周的兵力多而強,指揮官靠後,方陣用以截擊敵軍。
  • 圓陣:圓陣用以防守,便於集中有限兵力。
  • 疏陣:顧名思義,疏陣用來虛張聲勢,要多插旗幟,給人以兵多的假象,疏陣將精銳布置在陣的外側。
  • 數陣:數陣不必加大行距間隔,行列要靠近,排列有序,兵器要密集而又便於施展,前後要互相保護。(個人猜想接近於西方的密集方針,數,一解為多)數陣要保持穩定,進軍有序,不要任意追擊敵軍。
  • 錐行之陣:錐行之陣前端要銳利,可以插進敵軍中;兩翼要鋒利,與敵交戰時加大殺傷力;主體則要雄厚有力。
  • 雁行之陣:雁行之陣缺文,詳情不可知。
  • 鉤行之陣:鉤行之陣前端為方形,兩翼為鉤形。(大約是包圍殲滅型的陣法)
  • 玄襄之陣:玄襄之陣要做到混亂而有序,行動要有迷惑性,戰車和士兵混雜。(是混合兵種的陣法)
  • 火陣和水陣:這兩種準確的說不是陣法,而是講用火的方法和水戰的方法。孫臏指出火陣的要點是配合弓箭亂射;水陣的竅門是要使用輕便的船隻,適時追擊,防守則要收縮陣形。

……
我個人的看法是,無論後世怎麼演變,『陣法』基本上就是孫臏所言的這種東西,其本質不會有太大變化。
以上。


此刻你站在軍隊前線。

殘陽當空,暮色如血。一望無際的原野鋪開,黃沙瀰漫。身後是你那雖然疲倦卻仍舊整齊的軍隊。步兵們彼此扶持,眼神堅定。
探馬來報:報!前方發現敵軍。以步兵為主,軍力數倍於我軍。
怎麼辦?
你環望身後的士兵。他們投向你的目光充滿信任。你知道,他們相信,無論什麼情況,你都能帶領他們取得勝利。
可是,怎麼打?
你只有2500名步兵,和極少量的騎兵。在一望無際、無遮無擋的原野上,面對數倍於己方的敵軍,毫無還手之力。
你絕對不忍心讓他們去送死。
你的目光落在他們反光的頭盔上,落在他們專註的神情上,落在他們磨損和破舊了的鎧甲上,落在他們筆直朝天、超過二人高的長槍上……
……長槍?
你很快有了決定。

所有兵士,以50人為一行,列隊,站成方形!
第一行,長槍向前!
其他各行,長槍斜舉!
騎兵,分列兩側,保護側翼!
步調一致,一起前進!
不得後退!

……
當最後一個敵人逃竄的時候,你站在高處,默默環視戰場。
戰場上留下了幾千具屍體,都是你的敵人的。
你的戰術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你的士兵幾乎沒有戰損。
你召來一個兵士,問他,這裡是什麼地方?
他說,這裡叫馬其頓。
你說,好,這套戰術,以後就叫馬其頓方陣吧。

凱旋迴歸的你,很快得到了消息,有一波敵軍正朝你的國土進發。
這次的地形,與上次的原野不同,更加狹窄。這次的敵軍也不再是上次的烏合之眾,而是配備精良、訓練有素。
當然,數量上仍然是他們佔優勢。
預計還有一個月,他們就將抵達你的國土。
這絕對是一場硬仗。
你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這時,有一位兵將,前來求見你。
他單膝跪地,說,將軍,末將有一法,可破敵軍。
說。
他說:
我們將軍隊,組成四大橫列。
第一橫列,全部持標槍。
第二橫列,由青年士兵組成。橫列中再分十小列,前兩列配備重甲、大盾、短劍。後八列配備標槍、鎧甲。
第三橫列,由壯年士兵組成。配備同上。
第四橫列,由成年老兵組成,配備同上。
另外,再將少年也武裝起來,配上輕甲,讓他們位於兩翼待命。
戰鬥時,首先讓第一橫列投擲標槍。
投擲的同時進行疏散,投擲後,第一橫列疏散至第二橫列後面。這時,讓第二橫列迎上去進攻。前兩列與敵人近戰,後八列在後面投擲標槍,然後上去助戰。
打退第一波攻勢後,第二橫列和第三橫列互換。第二橫列進行休息和治療。
同時,讓少年士兵在戰場上找回還能用的標槍,補充給標槍兵。
第三橫列打完後,與第四橫列互換。
循環往複。
只需用一個月加以訓練,必能大破敵軍。

你依計行事。來敵在你的戰陣之下,潰不成軍。很快便結束了戰鬥。
你召來獻計的兵將,問,你叫什麼?
他說,回將軍,末將姓羅名馬。
你說,好,這個戰陣,以後就叫羅馬方陣。

打退了來犯之敵的你,乘勝追擊,一路進發。眼看已經快攻到敵軍國土了。
這時,探馬來報:報!東海守將求援!有一小股敵軍,正從東海登陸,偷偷朝我國進發!
兵力幾何?
數百。
你長笑一聲。區區數百人,也來稟報?本帥在東海沿岸,可布下了五千大軍。
可是,來犯的敵軍,厲害非常!完全不同以往。
哦?有多厲害?
他們數人一隊,脊背相靠,號為「蝴蝶陣」。遇見我軍,則揮動手中長刀,怪叫撲來。他們的長刀,端是厲害,大開大合,難以抵擋鋒芒!雖數次被我軍圍困,卻奈何不得他們,反被所害!
竟有此事?
千真萬確,我軍配備的短劍,難以與他們抗衡。東海守軍,已經折損上千。
你沉吟不語。若是揮師前往,自然可以盡數殲滅,但這樣又給了敵人喘息之機。若分兵剿匪,又怕反被所害。
這時,一名將領趨前,說:稟將軍,末將願往!
哦?你是何人?
末將戚繼光!
有何破敵良策?
末將向居東海,早聽聞敵軍有此等鐵血死士,名曰倭寇。末將也早準備了破敵之法。
說!
末將以十一人為一隊。隊長居最前指揮,次二人分執長盾、藤盾,掩護隊伍前進。再次二人執狼筅,長三米,在盾牌手身後殺敵。再次四人執長槍,分別照應前方的盾牌手及狼筅手。最末二人,執刀盾,專職護衛,如敵人迂迴或變陣,則上前砍殺。此乃末將獨創之破敵法,以小隊制小隊。
此陣可有姓名?
末將將其稱作鴛鴦陣,又名勝利十一人!
好,撥給你一千兵馬,務必破敵!

打發了倭寇,你的軍隊很快進發至敵軍國土。
探馬來報,敵軍已在城門集結了數千騎兵,打算與我軍決戰。
看來又是一場硬仗。
你卻絲毫不懼。將手一揚。
隨著旗手揮動長旗,軍隊立刻變化。步兵在最前方布下早就做好的尖銳護欄,一千名火槍手就位,站成三排。
迅速佔據有利地形。
你默默頷首,環視最前方的兩名指揮。
織田信長!德川家康!
在!
就位!
是!
塵囂飛揚,敵軍的騎兵逼近了。萬馬奔騰的聲音衝擊著你的耳膜。
你眯起雙眼。
時候到了。
你再次將手一揚。
無情地吐出一個字。
放。
第一排火槍手瞄準開火!
爾後立刻蹲下,裝填彈藥,同時第二排火槍手瞄準開火。
然後立刻蹲下。第三排開火!
循環往複。
在你密集的火力下,敵軍的騎兵還沒近身便被紛紛射殺。
這場戰鬥變成了一邊倒的屠殺。

史載:王四年,戰於長筱,以火槍克敵,射殺重騎數千。時人謂之曰三段擊。


佔個坑,多圖預警,手繪福利,我是一個靈魂畫師。
簡述一下陣型的發展歷史。
波斯戰車當個封面。

前言
英法聯軍炮轟蒙古騎兵的場景已經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經典畫面。不過要說起1000多年前,南朝宋武帝就有帶著幾百人殺退幾萬農民軍的戰績,很多人一定會覺得這是吹牛逼,然而如果理解了軍陣真正的意義,就會知道,並不是只有槍炮打土著才能開啟無雙模式。

讓我們慢慢說起吧,受影視劇和遊戲的影響,提起古代的戰爭,很多人想起的是一種上帝視角。

這樣的畫面看多了,是不是覺得一切盡在掌握,是不是大吼一聲為了部落~~~小弟們就衝上去把敵人砍成了肉渣?
然而,小弟們把看到的畫面並不是這樣的,而是這樣的

要是真這麼喊了,結果就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去食堂打飯,要排隊,讓小弟去砍人,也必須按照基本法,要排隊:

這樣感覺好多了。

陣法的發展,我們可以簡單的分成兩條線來講,一個是基本的陣型,按哪種方式排隊,各兵種如何站位,兵種間怎樣配合,這是兵法中的「正道「,正道的形態取決於武器的發展,按照這些基本法,可以把古代陣型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戰車時代、步兵時代、騎兵時代、各兵種都發展成熟,相互配合的時代、直至火器時代。
另一條線是偷襲,包抄的方法,這是「奇道」,奇道沒有太固定的模式,使用方法依託於「正道」,是對「正道"的運用和發揮,所謂"以正合,以奇勝」--這個我會結合一些戰例來講。

正文開始
第一章、戰歌隆隆
遙遠的上古時期,戰爭的畫面就類似於古惑仔打群架,而打破這個局面的第一件大殺器叫做戰車。這是一部西周戰車

我們可以腦補一下,當古惑仔們面對咣當咣當衝來的這貨,是怎樣一幅絕望的光景,戰車最早出現在西亞的亞述,大約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樣子,天朝最早有確定證據的戰車則是在商朝出現的。
軍事技術的發展,往往會帶來戰爭形式的改變,在戰車最初出現時,只是做為一種超級古惑仔來使用。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了戰車還有其他的用法,到了商朝的末期,最早的陣型出現在了天朝的軍隊里,也就是這樣

喂,這不就是隨便分了三塊嗎!
不不不,請仔細觀察,這不是普通的三塊!這三個方塊采日月之精華,得天地之靈氣,自帶BGM和主角光環,不管怎麼說,我們的軍隊不是古惑了,而是正名為「三師」。
從這往後,軍隊里開始有了編製和上下級,有了「乘」的作戰單位,老大在指揮的時候不再是一句為了部落~而是左軍給我唱支歌,右軍給我跳個舞,中軍給我上,干丫的。軍隊的命令可以一級一級傳達下去,古惑仔的時代結束了,未來是屬於轟隆隆戰車的。至於這三塊有什麼卵用,請腦補:
甲:小的們給我上
乙:中間的給我上
甲:小的們給我上
乙:右邊的從右邊打他側面
甲:小的們給我上
乙:左邊的頂不住了哇,往後退點,中間的給他點壓力
甲:小的們給我上,哎呀,左邊情況好像不太妙,小的們,撤。右邊你們撤啥,小的們給我上,左邊你怎麼又上去了,小的們,撤。。。

春秋時期,戰車戰法在天朝發展到了巔峰,這時出現了更完善的陣型

戰車中間夾雜步兵,謂之魚鱗陣,在此之前,一般是戰車對戰車,步兵對步兵捉對廝殺,有了此陣,兵種之間開始有了配合,步兵幫助戰車清理死角,戰車則可以保護步兵不受對方戰車太大衝擊。這個就是了戰車時代的基本陣型,也就是「正道」基本法。
但這時的戰法仍然很死板,大約是這樣的,最精銳的部隊放在中間,差點的放在兩側,然後

大家都是趙老爺,趙老爺是文化人,我們打架的時候也要講道理~~~

但是隨著戰爭越來越激烈,不走尋常路的同學終於出現了,抱歉答主已經忘記這位同學叫啥名了,好像是鄭國的,就當他叫鄭老大吧,鄭老兄是這麼打仗的

他把精銳部隊放在了左右,比中軍突出一段距離,兩軍交接時,精銳部隊和對方的左右兩軍先接戰,對方的左右都是質量較次的部隊,很快就被突破,這時中軍接戰,左右精銳掃清對方後從側面包圍,對方中軍精銳也被強勢圍觀。這個圍觀陣型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雁行陣。
(畫外音,我勒個擦,這和說好的不一樣啊,這遊戲不是這樣玩的呀~~~素質太差了)

這場戰鬥在世界史上首開了戰陣中撩陰腿的先河,也確立了「奇道」的第一條基本法--取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我不需要在陣型的每個地方都取得優勢,我只需要在你的陣型上開個口子,然後圍觀你。在此戰之後春秋各國一發不可收拾,各種掃堂腿猴子摘桃直奔下三路,--由此可證天朝耍流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其他方面全面落後西方時期就已經在撩陰腿上大踏步前進並形成了成套的理論。。。

孫子兵法就記載了當時的十種陣型「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銳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水陣、火陣」。陣型使用的原則就是針對對方陣型的弱點處(側翼、後方)進行突破,突破後擴大戰果。如銳陣就是將隊伍排成三角形,以強化突破力為目的,圓陣則是造成一種沒有側翼和後方的狀態,鉤形陣則是以迂迴包抄為主。

這套理論發展到後來已經不再局限於野戰軍陣了,最終被孫武上升為國家戰略,他在進攻楚國時,不再直面楚國兵鋒,而是率吳國軍隊直接進入楚國國境內游擊,打擊對方後方。100年後,亞歷山大在戰爭中也開始使用迂迴包抄,300年後,迦太基名將漢尼拔使用了同孫武一樣的戰略對付羅馬,從此正式開啟了西方的撩陰腿戰法。

隨著人類的戰爭越來越不講道理,比武式的戰車戰法也開始顯示出各種弊端--只有在開闊的平原,雙方約定好地點和戰鬥規則,才能發揮效用。於是,另一次革命開始了。

第二章、血肉之盾
還記得魚鱗中間的小圈圈嗎,他們進化成了新的大殺器,重裝步兵,開啟了古代戰爭的第二個時代:

瞅啥,沒見過基佬啊!

重裝步兵的戰法是列成密集的方陣,用人肉形成一堵厚厚的盾牆,抵抗戰車的衝擊力,在步兵的時代,戰車仍然威力十足,但戰車畢竟是高富帥的終極武器,能有幾百乘已經算是大國,而且使用環境十分局限,如果對方不講道理,從側面打人,只能在平原上向前沖沖沖的戰車就無法發揮全部的作用。
從此戰車從戰場主宰降到了高級兵種的級別。希波戰爭中,訓練有素的希臘重裝步兵憑藉整齊的隊列,以鐵槍、木盾和血肉組成了一堵死亡之牆,一次又一次擊敗了數倍於已的敵人。後期的馬其頓更是憑此橫掃歐亞大陸,建立了古典時期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大帝國。
(等我找到不用的A4紙,這裡會有馬其頓重步兵的圖)

天朝的步兵時代緊隨其後,進入戰國後,各國的戰爭從理中客的不準吐髒話變成了唾沫亂飛的撕逼大戰,各國紛紛組織起自己的步兵力量

秦朝統一全國時,這種戰法達到了完美的巔峰,兵馬俑就向我們展示出了這種完善的重步兵軍陣

左中軍和將軍陣分別是挖出來的123號坑,右軍是我腦補
左右軍以著甲的弩手為主,估計是遠近程兼顧的兵種,中軍前方布置不著甲的弩手,後方則是戰車和重步兵的混編陣列。遠程兵種形成一個U字型,這種陣型比較適合弓弩集中火力,側面同時布置了一些輕裝的戰車和騎射手,可以利用機動優勢襲擾對方側翼,兵種之間的相互配合已經到了十分成熟的地步。

就在同一時代,西方也不約而同的採取了和東方類似的軍陣,同時他們也開始發展了撩陰腿,其原則和天朝類似,由於這個時代已經有了初級的騎兵,撩陰腿的效率也就更高了,天朝在這個時代陷入了攻城守城玩戰略的撕逼中,沒有什麼特別的野戰戰術,所以我這裡講兩個西方的戰例來展現下加入了騎兵的田忌賽馬。首先是迦太基和羅馬的一場著名戰鬥,迦太基的指揮官正是大名鼎鼎的漢尼拔,此戰也是他的封神之戰。

義大利的漢尼拔,繼承了鄭老大的光榮傳統,在這一刻靈魂附體!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不是一個人~~~~~~
兩翼放置騎兵,機動性強於鄭老大的步兵,因此也更有效率。
再來看一個比羅歡樂的,漢尼拔智商碾壓羅馬軍。

漢尼拔在翻躍阿爾卑斯之後,進入了義大利北部山區,羅馬軍團奉命攔截,而漢尼拔略施小計,從布防的缺口鑽了進去,羅馬軍心中一慌,趕緊去追,這時漢尼拔在羅馬所修的大道上大搖大擺的走著,羅馬軍就要追上時他走到了一個山坡處,拐角後往坡上一縮,羅馬軍在路上繼續急匆匆的追趕,然後天空中突然傳來一聲。
德瑪西亞!

第三章、金戈鐵馬
在上一個時代,騎兵的效用還有很多限制,剛才的戰例中,騎兵都是起到一種襲擾包抄,衝破缺口括大戰果的作用,由於沒有馬蹄,步兵時代的騎兵大多是這樣的:

天朝的騎兵是跟游牧民族學來的,也就是胡服騎射。最早的騎兵以弓弩為主要武器,由於馬背上相當不穩定,騎射手的射程實際上非常的短,作用也很有限。亞歷山大的軍隊中很超前的使用騎兵進行近戰,但也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無法衝擊步兵的正面。
雖然最早使用近戰騎兵的是西方,但是東方後來者居上,在公元4世紀左右貢獻出一項改變了世界的發明,那就是馬蹬。騎兵由此進化為新的大殺器。
(北魏鐵罐頭圖坑位)
通常的印象里,鐵罐頭總是出現在歐洲的戰場上,東方各民族似乎不喜此道,但實際上這只是因為天朝的電影拍的不如西方好。。。最早的鐵罐頭出現在西亞,但是最早形成恐怖戰鬥力的,是在中國南北朝的戰場上。
重騎兵對步兵有著碾壓式的優勢,而這時要剋制重騎兵,唯一的辦法就是拿重騎兵與之對沖,所以這個時期的戰法十分的簡單粗暴

(聖殿騎士團圖坑位)

但很快就有聰明人發現了可以限制重騎兵的利器,那就是

於是撩陰腿再次上線,公元5世紀,南朝宋軍沿黃河一路北上長安,途中北魏數萬重騎尾隨宋軍,宋軍沿河擺開陣式,用戰車檔在陣前,弓弩手躲在車後,先用一些很弱的弓箭做做表情,本來有些迷茫的北魏重騎見之大笑,表示你們一群渣渣,沖~~~
這時宋軍弓弩齊發

魏軍陣前騎兵開始被射倒,擋住了後面騎兵前進的路線,同時又有戰車擋路,一時間前後踐踏,潰不成軍,數萬重騎就此被幾千弓弩手掀翻在地。

第四章、相生相剋
從唐朝至兩宋,各種克制騎兵的戰法出現了,重騎兵雖然仍然很強,但已經不再完全的碾壓了,各類冷兵器兵種在這個時期均發展成熟,不再有完全統治力的兵種,下一個時代,是百花齊放的時代,小說電影里,陣型中的相生相剋開始上線。這個時代,各兵種發生了下面這些變化。
近戰騎兵逐漸放棄了重型長兵器,從馬朔改為長矛,再改成馬刀,戰錘。馬匹著甲也越來越輕,最後形成了人著全身甲而馬不著甲,使用馬刀戰錘等短兵器的形態,從一味強調衝擊力變為兼顧衝擊性和機動性。在陣型中承擔突破拉扯和包抄的功能。
單純的騎射手逐漸消失,最後成為近戰騎兵的副業。最終成為遠程騷擾拉扯,近戰又能突破的古代騎兵終極形態:蒙古鐵騎
遠程步兵弓弩結合。弓用來保持射程和火力,對付輕甲,弩用來對付重甲。形成多層次多用途的火力輸出。
部分近戰步兵丟棄了盾牌,改為著重甲,使用長兵器,用來防守騎兵,同時兼顧步兵對戰。使用短兵的步兵也將盾牌改小,著重靈活性,用來對付敵方步兵。
由此形成了騎兵克制短兵步兵,被長兵步兵克制,遠程步兵保持距離時克制其他兵種,近身後被其他兵種克制,長兵步兵被短兵兵種克制的局面。
(唐朝陌刀將圖坑位)

這時的陣型基本法也不再有唯一的正解,而是越來越複雜,越來越講究配合。

唐朝六花大陣

這是最接近「八封陣」的一種實戰陣型了,當然,並沒有讓人迷路的神奇功效。這個陣型的最大優勢是沒有弱點,適合防守,圓陣的2.0版。他的前後左右都一樣,沒法迂迴包抄,這個陣型的設想是,中軍結成圓陣防守,外圍設置六個小陣呈圓形排列,騎兵在陣中機動。如果敵人攻擊其中一個,臨近小陣和機動騎兵就從側翼援助。如果敵人攻擊中軍,小陣就對敵人進行合圍。

還有其他回答中有的宋朝「平戎萬全陣」,此陣也是十分複雜,看名字就知道此陣試圖用一種方法吃遍天下,然而論為了笑談,通過剛才舉的一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陣法的使用需要將領臨機應變,看到個山坡拐過去把腿伸出來,這才是好將領,事先排好一種陣式不做變化,最後結果就是,遼軍看了一眼好不容易哼哧哼哧擺起陣來的宋軍,然後默默的繞了過去。。。由於是個失敗的陣型我就不細講了。

蒙古口袋陣

此戰法就是先用騎兵遠程襲擾,把敵人搞得很煩,然後去追騎兵,簡單交手後騎兵佯敗將敵人引入口袋陣,口袋陣的中間是衝擊力較強的精銳騎兵,這時直接沖身敵陣,一開始就分在兩翼的步兵再跟上包個圓。
所以不要再說蒙古騎兵放風箏放死歐洲鐵罐頭了,也不要再說蒙古騎兵突不動鐵罐頭所以打不過歐洲精銳了,傻沖是打不贏蒙古人的。實際上,蒙古軍繼承了隋唐遼金兩宋的發展成果,已經是一支成熟的第四世代軍隊,各兵種的配合戰法都很成熟。只是騎射更加亮眼罷了,而當時的歐洲還停留在第三代的重騎端槍突突戰術中。
(蒙古騎兵圖坑位)
未完待續


大家都在說大的陣形,和比較久遠的古代陣法。那我就說說比較近的19世紀初的拿破崙時代騎兵方陣吧,這一時代算是排隊槍斃的巔峰了,所有的騎兵戰都是經典的陣型推演。
注意,拿破崙時代的騎兵除了胸甲騎兵或者近衛騎兵還有帶胸甲,不然其他騎兵已經不配全身甲了,甚至連鎖子甲也沒有。古代那種人馬披甲重甲騎兵已經被淘汰了,歐洲人在經歷腓特烈大帝,蘇沃洛夫,歐根親王等等戰功卓絕的軍事家系統改革後,建立起了以紀律作為盔甲,鐵血作為利劍的近代騎兵系統。在這期間以奧斯曼和蒙古騎兵為首的老式弓騎兵都被近代騎兵血虐過,英國騎兵在錫克戰爭中多次擊潰5~10倍的錫克騎兵,都讓老式騎兵徹底被趕入歷史的垃圾桶。

近代騎兵很大一個特點就是整齊劃一,不再追求個人的勇猛好勝,而是齊頭並進碾過敵人。就像上圖一樣,騎兵踩著同樣的步調沖入敵軍中,瞬間就能撕碎敵人的陣線。
而對面的敵人的感受更加痛苦,他們聽到整齊的馬蹄震動從遠處傳來,然後一排一排的騎兵縱線鋪面而來,手開始不停的顫抖握不住槍,發現自己無處可躲感到絕望。在被衝鋒的一刻看不見戰友,只能聽到鐵蹄踩在人肉上的碎骨和慘叫聲,內心充滿恐懼而瘋狂逃跑。說個例子,當年蘇聯拍《滑鐵盧》的時候動用過蘇聯正規軍,拍攝法國騎兵沖向英國方陣的時候多次出現扮演步兵的蘇聯士兵受不了衝鋒時的震懾棄槍而逃,知道是演戲都已經如此震懾,拿破崙時代步兵面對騎兵衝鋒時的恐懼也可想而知了。

為了抵禦騎兵衝鋒,當時的歐洲發展出了兩種不同形式的防禦陣形。都是通過步兵最大程度的密集來架起刺刀來抵禦,第一張圖是大家最熟悉的空心方陣,這個陣形在滑鐵盧戰役中幫助英軍擊潰了法軍最精銳的騎兵部隊,導致拿破崙最後無力翻盤。第二張圖是奧地利的密集隊,因為空心方陣對士氣和士兵訓練都有要求,密集隊多在士氣低落或者訓練較差的部隊使用。

為了破除這種防禦陣形,法軍往往使用騎炮協同戰術,騎兵伺機衝鋒讓敵人不得不展開方陣,頓時集群式開火進行重點殺傷,這招在幾次大戰中都屢試不爽。但是並不是每次戰役都能順利的炮擊對手,埃勞戰役的時候法軍就被困在暴風雪中看不清俄軍的動向,被不時從風雪中竄出的哥薩克騎兵突襲,導致戰局岌岌可危。
但是拿破崙不愧是一代軍神,在繆拉的一萬騎兵支援趕到後,也借著暴風雪的掩護髮動了一萬多名騎兵的史詩級集團反擊衝鋒,法國龍騎兵和槍騎兵作為第一衝鋒縱隊挺著長槍撕碎了俄軍防禦陣線,接著胸甲騎兵直接碾過了俄軍的中央戰線。俄軍統帥不得不將所有部隊派到中央防止陣線潰散,但是衝鋒並沒有結束,接著法國輕騎兵和近衛騎兵發動了第三輪集團衝鋒,衝垮了企圖支援的沙俄騎兵部隊。整個過程中俄軍統帥毫無反擊的辦法,只能一次次穩住戰局。最後以損失3000多騎兵的代價消滅了8000多俄軍,這一戰也被稱為拿破崙時代最精彩的一次騎兵衝鋒。

有人一直以為哥薩克騎兵是古代騎兵。並不是,哥薩克騎兵不管是哪個方面來說都是近代騎兵,而且是非常精銳的近代槍騎兵,同時期的荷蘭近衛槍騎兵被他們血虐過,跟波蘭槍騎兵也是勝多敗少。他們的陣型衝鋒不會比同時代的任何一支近代騎兵差,下圖第一張是單線衝鋒,第二張哥薩克有側翼保護,博羅季諾戰役中哥薩克騎兵在俄國龍騎兵的側翼保護下總共8000多騎兵突襲了法軍左翼,擊退了法國胸甲騎兵和輕騎兵。

這是戰役性質的,太晚了。明天再寫戰術性質的,耶拿戰役的繆拉騎兵師穿插和馬倫戈戰役的克勒芒重騎陣中分割戰術都是大師級的騎兵技法。
..........................................................................................................
看過火鳳燎原的應該記得文丑率領騎兵在敵軍中分割包圍阻斷造成曹軍無法組成連貫的防禦,實際上這不是漫畫的誇大,在敵軍中變陣阻斷是非常常見的騎兵戰術,臨敵變陣,邊作戰邊變陣都極端考驗將領能力,也可以證明這一時代的騎兵絕對是達到一個巔峰。
馬倫戈戰役在法軍即將崩潰的時候,法軍騎兵名將克勒芒就指揮重騎兵旅沖入趁勝追擊的奧地利軍中,在奧軍中不停的分割包圍,注意,所有的戰術都是在沖入敵軍陣中完成的,邊衝鋒邊調整陣形還要考慮和預測敵軍會如何進行反分割和包圍,對於騎兵將領的大局觀和控制能力的要求可見一斑。馬倫戈戰役奧軍在克勒芒的穿插下完全組織不起防禦陣線只能一路潰退,法軍最後力攬狂瀾,以奧軍雪崩潰逃贏得了戰役。所以克勒芒也被當時很多法國將領稱為同時代最強騎兵將領之一。

而更大規模更經典的騎兵分割首屈一指就是耶拿戰役,法國名將繆拉以4個騎兵師(1.5萬人左右)的穿插拉開了整場戰役的序幕,可以說這4個騎兵師即使不穿插都已經足夠對普魯士軍造成心理上的強大壓力。在繆拉的指揮下這4個騎兵師多次在關鍵時刻支援交火後的法軍突襲普軍,導致普軍一潰再潰。這場被稱為一天滅一國的戰役騎兵穿插可謂是教科書

。。。。。。。。。。。。。。。。。。。。。。。。。。。。。。。。。。。。。。。
以前很喜歡一款遊戲,叫做永恆之塔。這款遊戲可以算是國內網遊團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巔峰了,幾千人分為兩個派別互相廝殺。雙方都有指揮,從千人總指揮一直細化到24人部隊長組成了一個金字塔形的指揮體系,雙方為了據點要塞進行互相的拉鋸戰和伏擊,間諜和反間諜的互相偵查都非常貼近真實的戰爭。但是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你在參加完幾千人的對戰後,你會發現3000多人的一方也會被2000多的一方碾壓,即使裝備一樣但是只要士氣達到一定的高度,雙方互相衝鋒接觸的一剎那士氣低的會被士氣高的瞬間吞噬掉,士氣讓不論是紀律還是指揮調度都會提高一個大台階。那士氣高昂到一定程度有多可怕?

博羅季諾戰役中(即是戰爭與和平電影中最慘烈的那場)的薩克森近衛胸甲騎兵兩個中隊,在與俄羅斯胸甲騎兵正面衝鋒中,就以坦克般的鐵血和氣魄直接淹沒了皇帝胸甲騎兵,對,是淹沒,不是糾纏在一起,直接就碾壓過去了。跟在皇帝胸甲騎兵後面的皇后胸甲騎兵眼睜睜的看著他們消失在敵人的鐵蹄下。薩克森騎兵直接衝垮了胸甲騎兵和散兵戰線佔領了俄軍多面堡,在組織2輪衝鋒時薩克森近衛騎兵僅剩下不到500名騎兵和41個軍官,值得注意的是開戰前實際上薩克森近衛胸甲騎兵的胸甲並沒有運抵前線,他們就發動如此驚心動魄的衝鋒,將士融為一體忘乎生死,士氣之高可見一斑。
................................................................................................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有事情要做,下次再更


陣法的本質是在關鍵位置製造局部優勢以爭取全局優勢。
一個例子:
視頻封面韓國鎮暴警察使用古羅馬武士陣法,有效圍堵,個別擊破—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及其理論:你在生活中用過最高端的數學知識是什麼? - 顧歸的回答


很多遊戲都告訴你陣法的重要性...當然此時你是上帝視角...
比如楔形陣,其實不在於楔形陣的形狀本身,而在於這個楔形陣的尖是否能在預期時間內突破預設的那個突破點(請注意預設這兩字)。而為什麼要突破而不是推進,是根據戰場形勢來定的。
繼續楔形陣的例子,分析為什麼某場戰鬥要擺成楔形而不是半月形,因為楔形陣本身的屬性是:「衝鋒陣」「從最前端到後端人數最多」「兩翼幾乎無防護」等等。再來看你的目的:「根據現有情報,預設對方有較強遠程火力,不宜陣地戰」「預設對方該處弓兵較少」「預設對方弓兵火力範圍不在此處」「此處佔領後可以阻礙對方軍隊移動」...等等等等各種原因導致了一個軍師或指揮官將自己的判斷作為命令下達出去的形式叫做:陣型。
而士兵是看不到整體的,就像現在的體育場團體舞一樣,你以為那是陣型,其實人家只是按照操練時的流程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已,一聽「楔形陣」,步兵向左右跑讓路,弓兵火力蓋住預設衝鋒位置,騎兵跟著排頭衝鋒,排頭知道沖哪裡,不要在意細節...


在樓上各位兄弟的回答中,我看到了三國群英傳。


這是我原來在其他問題下的回答,個人分析了比較玄乎的陣法,算是滿足題主的獵奇心理吧。

我說的是八陣圖,挺玄乎吧

原文:

寫一下比較神秘的八陣圖(對,就是諸葛亮那個),有的小說也叫九宮八卦陣。以下所說全是本人自己研究的內容,沒有任何權威性可言。
首先是比較靠譜的一段描述,來自三國志:
「亮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
這就是據傳的八陣圖操練圖,截自不靠譜的武備志:

可能武備志不太靠譜,如果把那些線去掉實際上就是這樣子的(游騎二十四陣請自動忽略),這據說就是魚腹浦上的石堆,縱橫八行,像圍棋一樣,有人說這是魚腹浦上的鹽灶也未可知:

《三國演義》裡頭的八陣圖還真有點小靠譜呢。。。

所以,八陣圖其實就是這個8乘8的方陣,不過也不一定是8,但是一定是九宮,就像上一個圖那樣,分成前後三軍,左右二軍和中軍,這也是從古代演變下來的正常陣法。至於分不分八門,我個人認為所謂的門就是陣與陣之間的必要通道,完全根據當時的陣法來定。比如下圖就是最典型的「九宮八卦陣」,這個陣就有八門:

大家可能會覺得這不就是個九宮格嗎,我得說它確實是八陣圖,而且是最典型的八陣圖,參考李衛公問對一書:

太宗曰:「黃帝兵法,世傳《握奇文》,或謂為《握機文》,何謂也?」

  靖曰:「奇音機,故或傳為機,其義則一。考其詞云:『四為正,四為奇,余奇為握機。』奇,餘零也,因此謂機。

......

 太宗曰:「陣數有九,中心零者,大將握之。四面八向,皆取准焉。陣間容陣,隊間容隊。以前為後,以後為前。進無速奔,退無遽走。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沖其中,兩頭皆救。數起於五,而終於八,此何謂也?」

  靖曰:「諸葛亮以石縱橫,布為八行,方陣之法即此圖也。臣嘗教閱,必先此陣。世所傳《握機文》,蓋得其粗也。」

  太宗曰:「天地風雲,龍虎鳥蛇,斯八陣何義也?」

  靖曰:「傳之者,誤也。古人秘藏此法,故詭設八名耳。八陣本一也,分為八焉。若天地者,本乎旗號;風雲者,本乎旛名;龍虎鳥蛇者,本乎隊伍之別。後世誤傳,詭設物象,何止八而已乎?」

  太宗曰:「數起於五,而終於八,則非設象,實古制也。卿試陳之。」

  靖曰:「臣按黃帝始立丘井之法,因以制兵,故井分四道,八家處之,其形井字,開方九焉。五為陣法,四為間地,此所謂起於五也。虛其中,大將居之,環其四面,諸部連繞,此所謂終於八也。及乎變化制敵,則紛紛紜紜,斗亂而法不亂;混混沌沌,形圓而勢不散,此所謂散而成八,復而為一者也。」

......

太宗曰:「四獸之陣,又以商、羽、徵、角象之,何道也?」

  靖曰:「詭道也。」

  太宗曰:「可廢乎?」

  靖曰:「存之所以能廢之也。若廢而不用,詭愈甚焉。」

  太宗曰:「何謂也?」

  靖曰:「假之以四獸之陣,及天地風雲之號,又加商金、羽水、徵火、角木之配,此皆兵家自古詭道。存之,則余詭不復增矣;廢之,則使貪使愚之術,從何而施哉?」

  太宗良久曰:「卿宜秘之,無泄於外。


總結一下,這幾段的核心意思有三:
一:八陣圖是一個九宮陣,諸葛亮在魚腹浦上擺的是一個8乘8的陣。

二:四正四奇,四頭八尾,也就是說除了中軍,外八陣中東西南北的陣是主力,是正,斜向上的四陣是迂迴兵力,是奇;而主攻方向的陣是首,其餘陣則是尾,攻首尾救,攻尾首救,這就是長蛇陣的原理。話說在三國第一百一十三回里姜維鄧艾斗陣,姜維變八陣圖變的就是長蛇卷地陣,是巧合嗎?

三:那些什麼天地風雲龍虎鳥蛇之類的都是唬人的,還有什麼金木水火土,甲乙丙丁戊之類的也都只是一個符號,換成一二三四沒什麼不可以的,和易經里的演算法沒有半毛錢關係(《太白陰經》哭暈在廁所......)。

是不是很簡單。
但是呢,雖然看起來簡單,不過八陣圖不止是這樣。
首先,我們知道有一個概念叫「五陣」,就是方圓曲直銳,大家上網搜吧,反正也沒那麼重要。這五種陣法可以單獨使用,但是八陣圖也可以將他們結合起來,打個比方,八陣圖就像一個可以換刀花的螺絲刀,想變平口十字都可以。具體效果是這樣的:

截自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甲斐叢書卷五信玄全集(之所以截這個圖是想秀一下民族自信心,話說日本對陣法真的很有研究!)

上圖是全變陣,當然你也可以只變一陣。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八陣圖不是一個陣法那麼簡單的,八陣圖是一個結構,你可以在這個結構里嵌入你想要的任何東西從而達到效果最大化

第二,八陣圖也不是九宮這個結構這麼簡單的,我之所以放上面那張8乘8的圖是有用意的,下面我說的話來源我也忘了,大家簡單看一下吧:
最簡單的9人就可以組一個小八陣圖,而9個小八陣圖就可以組一個中八陣圖,9個中八陣圖組一個大八陣圖;而在9人里,中間一人控制其他8人,在中八陣里,中陣控制其他八陣,而在大八陣里,中軍控制其他八軍。就像這樣越壘越大,最後控制權集中在將軍手裡,將軍指使八陣圖也有令可下,控制軍陣如指臂使。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八陣圖是一種軍制。

所以,八陣圖是一個陣,但它又不止是一個陣,因為它沒有陣型,只有概念,而在這個概念里可以衍生出無數的陣型,又豈止三百六十五種。創建於 2015-04-03



其實你自己做一下戰旗模擬就可以知道了。拿一幅象棋,然後
戰鬥一次消耗1格體力,移動3格消耗1格體力
血10格,作戰1次消耗3格。

卒子8個,一回合移動一格,轉身需要兩回合,體力4格,休息4回合恢復1格
側向,背後攻擊不被反擊

弓4個,一回合移動1格,體力1,休息4回合恢復1格
馬2個,一次移動1-4格,轉身一回合,體力2格,休息8回合恢復1格
主帥1個,同馬隊,攻擊力乘2

超過指揮官4格的部隊,指令要一回合後執行,8格以上要兩回合

==========

然後你自己和朋友模擬一下,就知道陣形的原則是什麼了

陣形的存在原因有如下
1 正面接敵的部隊才能殺傷敵人,而移動需要大量體力
2 每支部隊能作戰的時間很少
3 側面或者背後殺敵效率極高
4 指揮延遲很大

所以,陣形的第一個理由就是訓練士兵的自發行動
參加過大合唱的人都知道,要大家行動一致多麼困難
你要是玩過真人cs,面對一個訓練有素的對手的話,就可以知道,普通人的配合效率完全是渣,這還是十人以內通訊良好的情況。
如果沒有組織,在指揮有很大延遲的時候,發生意外情況就是炸窩了
而古代士兵文盲率很高,士兵和主帥又不同,看不到整體戰場,主帥又不可能一個一個的去指揮每個小隊,那麼一個小隊只看得見前後左右,如何知道自己該怎麼行動呢?只能靠事先約定的陣型,根據前後左右的行動加上陣型知道自己該怎麼行動。
大家都知道鳴金、旗幟等指揮方式,但是這些指揮方式都是對大部隊的,具體小隊沒有陣型根本無法指揮。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直線、正方形的陣線其實不是最有利的,但是大家都喜歡排直線。為什麼?士兵好記憶啊。

第二個理由就是空間效率,儘可能在接戰部分塞進儘可能多的我方士兵,儘可能少的敵方士兵。這還是冷兵器時期,情況比較簡單。斜線就是集中兵力在一邊,凹形就是圍攻對方突破的那一點。

等到有火槍這種可以多回合遠程開火的武器,排隊槍斃等奇特的陣型就越來越嚴格了,因為攻擊距離變大了,空間效率差別大的驚人了。然後還有蘭開斯特方程,把這個效率進一步放大。
海軍的T頭戰術就很容易理解。你橫在對方前面,你四個都能攻擊到人家頭一隻船,人家只有頭一個能反擊,這不就是純挨打嘛。

第三個理由就是時間效率,士兵的體力有限,要讓我方把移動
分攤到儘可能長的時間段裡面,然後作戰的時間儘可能集中
比如著名的亞歷山大的中央後退成凹形,騎兵奇襲後方的戰術,關鍵就是當鐵砧的誘敵部隊熬得住對方的攻擊啊。而熬得住攻擊的關鍵就是輪換部隊啊,輪換的時候指揮不便,被人家找到空隙鑽進來,亞歷山大就壓力山大了啊。而要在對方最疲憊準備輪換的時候騎兵奇襲,你說亞歷山大根本沒法通知幾公里外隱蔽的騎兵,這個時機怎麼抓啊?只能靠事先約定。
結果當鐵砧的是剛投降的俘虜兵,根本差點散架了,壓力山大大帝硬是又哄又激勵,熬到了約定的攻擊時刻,結果騎兵沒來,士氣快沒了,壓力山大大帝又是哄騙自己人又是哄騙敵方硬是賺了兩小時的休息時間,這才等到騎兵趕到(估計是迷路了),天都快黑了,所以人家才是戰神啊。

第四個就是兵種相剋和方向相剋
這個玩過魔獸的都知道,坦克(盾、矛)在前面,輸出(弓弩炮)在後面,賊(騎兵)在側面或者繞敵後,牧師(主帥)要貼身(這點和遊戲不一樣)。
方向相剋這個問題遊戲裡面很少,對於高度訓練的部隊來說轉向也是零時差的,
不過嘛,古代哪有那麼多精銳,養不起啊


lz沒打過植物大戰殭屍么?


組成陣線推進消滅敵人,西班牙方陣,馬其頓,斯巴達,羅馬都有這類效果


玩過dota的,就講究站位、陣容,先手後手,高低地,誰站前面,誰來切入,誰抗傷害,誰輸出。
陣法就是這麼簡單,不過又是那麼複雜。


陣法就是排兵唄,把所有士兵按兵種或人數擺放起來就是布陣嘍。
為啥古代將軍這麼重視陣法呢?因為擺在統帥面前的至少有三大問題,一是兵力,有多少兵可用,都是什麼兵。二是地形,可別小看地形,首先主將就要找一個視野好的地方吧,要不根本就瞎子一樣,還怎麼發號施令呀?還有平原森林河邊,肯定不能都是方塊陣型吧。第三個就是傳令,你有100萬大軍,一字長蛇陣擺開來能從北京站到天津了,傳個令得配個噴氣式才行了。
說到陣法強弱呢,我覺得沒有哪種陣法是無敵的,都各有強弱吧。平原戰號稱最強的豬哥八卦陣,最大的弱點就是移動速度慢,屬於防守反擊的陣型,而且對主將的要求非常高,要隨時根據局勢變換策略。
一字長蛇陣橫陣:碾壓起來很厲害,不過一旦被攔腰截斷,導致傳令不通,潰敗起來也很厲害。
一字長蛇陣豎陣:屬於沖陣陣型,厲害起來以少勝多,不過衝進去被包圍住沖不出來就尷尬了,同時容易被攔腰截斷也是硬傷。
鶴型陣:主將坐鎮中央後方,兩翼前伸,優點是容易形成包圍態勢,缺點是主將那裡兵力薄弱,被沖陣就是個死。
八卦陣:主將坐鎮中央,八面全是自己的部隊,坐等敵人來攻,敵人到了就立刻根據敵人的陣型調整自己的陣型,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缺點是敵人不來就只能喝風,而且需要一個來自星星的你坐鎮。
排名第一的同學說岳飛的事,我覺得岳飛的意思是布陣這東西,只要你能看出敵方陣型的弱點,知道自己怎樣排兵能打敗敵人,就不需要刻意去布希么陣,我都存之一心了,隨時能調整我的陣型了,我當然能打勝仗。
又想起一個來,無恥的編輯下。
話說李廣這人就是不懂得佈陣的,據說他見韃子百戰百勝,到了內戰屢戰屢敗,就是因為這人不懂佈陣,見到敵人就一句話:「小的們跟我衝!!!」
所以佈陣雖然沒現在傳說那麼玄,但是確實是將帥不可不懂的一項技能。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522232/answer/153643865

古代陣法名字千奇百怪,但是實際只分為三大類:

行軍陣,一般分兩大類:1、縱隊,容易被伏擊,2、大軍一般三五個縱隊齊頭並進,即使一翼被伏擊,損失也不算大

左中右的橫陣

縮成一團的防禦圓陣,如果是用於突擊的就是箭頭陣

但是細分就有無窮多的變化了,具體見我的收藏的我的回答文件夾

五千年前帝顓頊五陣

懷劍聽雨: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偽書?

諸葛八陣源自公孫宏霍光八陣,更早則是吳起孫臏八陣,再更早是孫武八陣。黃帝風后做四正四奇陣,帝顓頊加以演化為可變性的五陣,也就是從行軍陣變形為四陣(圓、袋、尖、橫)或從四陣變回行軍陣。尖陣原本就破橫陣,姜子牙發明了破解圓、袋、尖的天、地、人三陣,於是成為八陣,歷代的改變只是為了適應各個時期各國不同的軍事編製而已

夏商周軍制(草稿為主,可以跳過)

懷劍聽雨:為什麼古代中國的戰車是重型戰車,而西方埃及、亞述的戰車卻是輕型戰車?兩者對比有什麼優缺點?

歷史學者費正清說:中國人使用的鐵器、戰車、馬匹、麥子、家畜、象形文字,全都是從近東經由中亞路線傳入?

懷劍聽雨:如何閱讀《周禮》這部書?

懷劍聽雨:為什麼齊國在齊桓公之後就無緣霸業了,齊國比晉楚兩國到底差在哪?

懷劍聽雨:如何評價晉卿趙盾?

魏舒方陣

懷劍聽雨:中西方古代軍事有何不同?

戰國軍制

步車結合魚麗陣是破壞遊戲規則,沙塵滾滾中兩車交合,然後就被一群步兵用矛戟把戰車給掀翻了,說好的貴族遊戲呢?

懷劍聽雨:如何評價齊國的五都制?

兵馬俑考古也證實,戰車並沒有被拋棄

懷劍聽雨:秦國的軍功授爵制度怎樣實行?

懷劍聽雨:如何看待知乎用戶經略幽燕我童貫提出長平之戰運輸量計算的問題?

懷劍聽雨:如何評價央視紀錄片《喋血長平》?

漢代軍制,八卦陣、八陣圖和八門金鎖陣的關係

懷劍聽雨:講講漢朝西漢東漢三國的軍制--部曲制?

懷劍聽雨:八卦陣、八陣圖和八門金鎖陣的關係?

懷劍聽雨:關羽失荊州是必然還是偶然?

懷劍聽雨:三國時各國軍制都是怎樣的,有何區別?

唐代軍制

懷劍聽雨:中國唐朝最多時有多少兵力?

李世民是怎樣在虎牢關以幾千兵馬打敗十萬大軍的竇建德的?

五代軍制

懷劍聽雨:如何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

遼國軍制

懷劍聽雨:遼國很強大嗎?

懷劍聽雨:為什麼分裂時期的三國、五代可以暴打匈奴契丹,統一的西晉、北宋反而打不過匈奴契丹了?統一了不應該更強嗎

北宋軍制(南宋你們看相爺的吧,我不熟悉)

修正一下相爺的回答,研究編製一定要去反覆假設套用計算(相爺你書出版要給我校勘費啊,拿你玉照抵錢!):

「前校三陣,步兵三[二]十七部,合一萬三千五百人(27*500=13500)。第一陣九步[部],長一里二百七十步,計六百三十步(360+270=630);第二、第三陣亦如之。中校五陣,步兵九十二部(19+21*3+10=92),合一[四]萬六千人(92*500=46000)。第一陣一十九部,長三里二百五十步,計一千三百三十步(3*360+250=1330);第二陣二十一部,長四里三十步,計一千四百七十步(4*360+30=1470);第三、第四陣亦如之;第五陣一十部,一里三百四十步,計百七[七百]步(360+340=700)。後校一陣步兵二十一部,合一萬五百人(21*500=10500),長四里三十步,計一千四百七十步(4*360+30=1470)。(步兵共140部7萬人)

右校。沖騎二陣八部,合四十[千]騎(8*500=4000騎兵)。第一陣五步[部](5*500=2500騎兵),左右各抵隊,長一里三百四十步,計一千[七百]步(360+340=700,寬700步,4步1馬,166馬,長68步,4步1馬,15馬,166*15=2500,5*500=2500);第二陣亦如之。第三陣六部(6*500=3000騎兵),長二里一百二十步,計八百四十步(2*360+120=840,寬840步,4步1馬,200馬,長68步,4步1馬,15馬,200*15=3000,6*500=3000);第四陣亦如之。左校四陣,與左[右]校同法。(騎兵左右共60部3萬人)

前校三陣之中,二處各虛三十四步,計六十八步(34*2=68),左內[虛實]都厚一百七十步(34*3+34*2=170,寬630步,2步1人,300人,長34步,2步1人,15人,300*15=4500人,9*500=4500人)。中校五陣之中,四處各虛三十四步,計一百三十六步(34*4=136),虛實都厚二[三]百六步(34*5+34*4=306,寬1330、1470、700步,2步1人,633、700、333人,長34步,2步1人,15人,633*15=9500人,19*500=9500人,700*15=10500人,21*500=10500人,333*15=5000,10*500=5000)。後校一陣,都厚三十四步。

左校沖騎亦如之,中一處虛六十八步,虛實都厚二百四步(204-68=136=68*2,寬不知,4步1馬,133馬,長68步,4步1馬,15馬,133*15=2000,4*500=2000)。右校沖騎亦如之。左校四陣之中,三處各虛五[六]十八步,計二百四十步(68*3=204),虛實都一里一百二[一]十二[六]步,計四百七十二步(360+112=472,68*7=476)。右校亦如之。

中校之首去前校之末一百五十步,後校之首去中校之末一百二十步。自前校之首到後校之末,虛實共厚二里六十步,計七百八十步(2*360+60=780=170+150+306+120+34)。自後校之首,左右校沖騎之末,一[三]百五十步。自左校沖騎之首到右[左]校之末,虛實共厚一里三百一十六步,計六百七十六步(360+316=676=68*3+472)。右校沖騎到左[右]校之末亦如之。左右校角,各去中校角一十步,計二十步在內。左右校第一陣、第二陣,與中校齊頭(以向中校巡各一部為準,外府高於中校六十步),左右校角第三、第四陣,皆掩一百在中之後。統成一大陣,彎長七里二百三十步,計二千七百五十步(7*360+230=2750)。」

---《虎鈐經 卷九 長虹之陣》

北宋軍制詳述

四川大學歷史學科在那些研究方向強勢?

金國、蒙古,重騎、輕騎都有,輕騎索敵,騷擾引誘,消耗敵人無馬甲騎兵,打亂敵人步兵陣型,然後埋伏的重騎兵才突擊。

本問,相爺那邊提到宋軍用兩翼步兵刀斧手、中間重騎兵的辦法對付游牧輕重騎聯軍,這個戰術是對的。說白了,中間的鐵浮屠連環馬,哪怕你用步兵刀斧手也是砍不動的,唯一的辦法就是用重騎兵拿著狼牙棒懟回去,你砍不死我、我砍不死你的耗時間,拖住連環馬,讓他不能加速衝鋒,宋軍戰馬雖然不多,但是宋朝有錢可以買到好馬,足夠湊成少量重騎兵隊,兩翼的海量重甲步兵刀斧手,足以靠數量幹掉輕甲的拐子馬

明代清代軍制材料很多也很亂,我就不研究了

太平天國軍制

清朝為何對付太平軍用了如此長的時間,政府軍居然不堪大用,只能靠曾國藩的湘軍?

本問,Diego兄的曾國藩《陸軍得勝歌》節選:

第二打仗要細思 出隊要分三大支 中間一支且扎住 左右兩支先出去

另把一支打接應 再要一支埋伏定 隊伍排在山坡上 營官四處如瞭望

看他那邊是來路 看他那邊是去向 看他那路有伏兵 看他那路有強將

那處來得真賊頭 那邊做的假模樣 件件看清件件說 說得人人都膽壯

他吶喊來我不喊 他放槍來我不放 他若撲來我不動 待他疲了再接仗

起手要陰後要陽 出隊要弱收隊強 初交手時如老鼠 越打越強如老虎

打散賊匪四山逃 追賊專從兩邊抄 逢屋逢山搜埋伏 隊伍切莫亂分毫

一字長蛇列陣,敵軍攻來就左右翼二龍出水陣應敵,當敵人也分兵兩翼時,兩翼把敵軍纏住,中軍迅速突擊敵人薄弱的中部就是天地三才陣,一旦不利,就中軍迅速撤退,引誘敵軍中軍追擊就是四門斗底陣,然後預備隊加入中軍配合左右翼反擊夾擊敵軍中軍就是五虎驅羊陣


我覺得題主是想問八門八鎖八卦陣進去出不來了是怎麼回事


在馬拉松,希臘人將要告訴世人一個新詞——方陣作戰:

希臘人的兵力雖然只有波斯的十分之一左右,但是他們在狹窄的馬拉松列下方陣,重步兵肩並肩舉盾防住前方,用短矛戳敵人,騎兵保護側翼,輕步兵填漏洞。打起來的時候方陣根據指揮官的哨音同步前進或後退,戰一波後前後排互換位置讓前一波出力的休息,如果前排人倒下後排就填上空隙。

這就是陣法。

最終由於地形狹窄波斯人無法展開隊形,加上背水作戰被方陣兵推下海,希臘以少量兵力取得大勝。


陣法最初主要是為了解決士兵混亂的問題,人太多命令不好隨意更改,所以教士兵一套固定戰術及行軍位置。
這樣士兵就可以很好的執行命令,而不會出現混亂不知道幹什麼的情況。


推薦閱讀:

你認為在我們的周圍有哪些很重要卻一直鮮為人知的事?
人類歷史上出賣國家以及民族的各種姦細的價值觀是什麼樣的?
為了推廣科普,人類都做過哪些奇葩的事?
哪一句名言誤人最深?
為什麼毛澤東從未上過軍校,卻有超乎常人的軍事頭腦?

TAG:歷史 | 玄學 | 排兵布陣 | 陣法 | 古代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