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沙漠中產生了諸多文明古國,而資源相對豐富的雨林叢林中古文明很少?

貧瘠沙漠中產生的文明古國有很多,如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尼雅、樓蘭,撒哈拉里的Nabta Playa,寬泛一點的有圍繞沙漠水系建立的古埃及、古巴比倫等。
相反水資源、動植物資源豐富,氣候相對溫和的雨林叢林里產生的文明很少,數得出來的只有瑪雅。
這是什麼原因呢?


大規模文明起源於農業,雨林其實並不適合發展農業。

熱帶雨林是地球上能量利用效率最高的系統,它的物質會被新生命充分利用,而不會埋在地下積存。你要是見過被開發的雨林,會發現它的腐殖質土壤比寒冷地區的森林要薄得多,開墾後幾年就被雨水沖走了。而且開墾雨林是個很麻煩的工作,在有高級工具之前速度很慢,這就更不合算了。

相對來說,中東這種資源較少的環境更容易被古代人充分改造利用,有點類似於一個溫室,各種因素都容易控制。古代最繁榮的國家是古埃及,因為它有廣闊的沙漠作為平台,有穩定的水源尼羅河,還有尼羅河衝來的土壤養分。

西
北的沙漠古城雖然也是雨水較少,但是維持一些小範圍的綠洲還是可以的,農業能很快發展起來。後來由於氣候變化或者人口暴增破壞了環境,導致沙漠化,所以就
被拋棄了。已經有了一定技術積累的人類轉而向溫帶森林地區進發,這裡開墾難度和雨林差不多,但是土壤養分要多得多,而且雨水合適,不會很快把表層土壤沖
走。

熱帶雨林還有個討厭的地方是生物種類太豐富,疾病和寄生蟲,害蟲都比較多,而溫帶是比較簡單的環境,人類沒帶過來的東西就不會有。大部分害蟲和疾病其實都是隨著人類遷徙帶來的。

其實你可以看到,非洲就在歐洲隔壁,可是歐洲人在幾千年中都沒能開發非洲,對比一下18世紀美洲和非洲的開發程度就可以明白,兩邊的初始條件差得太多了。人類真正獲得開發非洲的能力已經是二戰之後醫學和內燃機技術極度發達之後了。


題主有幾個概念是混亂的。我一一解釋
其一,中東的新月沃地是在蒙古入侵之後才植被退化逐漸變成現在的模樣。就像王八十所言,「人家幾百年前明明水土豐美的好嗎」
其二,雨林叢林談不上氣候溫和,相反對早期人類來說是氣候惡劣。而地中海氣候的北非和新月沃地才談得上氣候溫和。
其三,動植物種類多,不代表動植物資源豐富。對人類有用的那才叫資源。美洲除了狗以及安地斯山脈的羊駝,沒有任何對人類有利的可馴化成家畜的動物資源。而新月沃地有可被馴化的牛、豬、羊。這些家畜才叫做動物資源。由於沒有大型畜力,美洲所有印第安文明竟然連車輪都沒有!!再說植物,印第安諸文明只馴化了玉米與番薯土豆,是因為美洲先天的植物分布就只有這三種。我們知道如果只吃這三種食物,又缺乏牛羊豬等肉食家畜,其實日子會過得挺苦逼的。所以阿茲特克人才有吃人的習俗。而新月沃地天然的分布有蛋白質含量更高,熱量更高的野生小麥等等植物可供馴化以發展農業。還是那句話,植物種類多不代表植物資源豐富,對人類有用的那才叫資源。
以上
-------------------------------------------------------------------------------------------------------
發現很多人理解不了阿茲特克活人祭祀後會吃屍體,以及食人習俗跟他們的土產飲食結構有什麼關係,有興趣的移步什麼都能吃 (豆瓣)
其中第十章引用標題如下「

10 吃人
喪葬層面的食人行為
戰爭層面的食人行為
戰爭性食人行為的本益評估
部落、國家與戰爭性食人行為
大洋洲各族的實例
唯一的「食人帝國」
阿茲提克帝國為何吃人?


很多時候只有在殘酷的競爭下才能發展農業。最早的農業就是發生在氣候突然惡劣的美索不達米亞,最近的科學研究也發現人類自青藏高原的遷徙和擴大是因為氣候變冷的不得已而為之
給個鏈接吧Agriculture facilitated permanen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fter 3600 BP


玩下《席德梅爾的文明5》就會發現,開局叢林即使沿河帶高糧香蕉奢侈寶石黃金,難度也是平原開局的200%。

而沙漠沿河帶沖積平原且多丘陵,則可以定義為神圖了。


上面的回答很充分了。我再補充幾句


1、兩河古代不是沙漠。。他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是公元前1000年後的事情。那時兩河文明進入文明時代之後已經2500年以上了。


2、古代埃及文明依靠的是尼羅河。直到現在尼羅河兩岸的埃及國土,大約7萬多平方公里仍然是非常好的土地。 在這片土地上種植的埃及長絨棉,世界範圍內都頗為有名。

3、西域三十六國都是圍繞著小型綠洲建立的。當然隨著水土流失或者氣候變遷。很多綠洲已經消亡了


4、熱帶雨林動植物資源眾多。。但是其中可以被人類利用的不多,適合作為家畜的豬牛羊馬都不是適合在雨林生活的動物。 小麥,水稻等也不是雨林原生的植物。

5、埃及也好,兩河也罷,能夠以種植業取代原始的採集業,都是因為耕作比採集具有更明顯的優勢,而在農業阻礙因素更多,物產豐富的雨林,種植業相比採集業沒那麼多優勢。

6、熱帶雨林動植物多,但是微生物和昆蟲也多。。疾病自然也多。因此在那裡生活,並不容易。

古代中國說 熱帶雨林眾多的 嶺南地區是 瘴癘之地,你們還記得諸葛亮七擒孟獲,那些動輒要人命的南荒之地的瘴氣嗎??

古史裡面如此形容嶺南熱帶地區

《隋志》中載:「嶺南二十餘郡,地勢低濕,暑熱,濕氣交蒸,疫癘為害,向被稱為瘴癘之區。」《潮汕府志》也說:「唐宋以前,山川之間多瘴癘,被視作貶謫的區域。」[1] 直至唐代,嶺南仍然是看作化外之地,稱為瘴癘之鄉。

韓愈本人則表示 他擔任刺史的潮州

巨所領州,在廣府極東界上,去廣府雖雲才二千里,然來往動皆逾月。過海口,下惡水;濤瀧壯猛,難計程期;颶風鱷魚,患禍不測;州南近界,漲海連天;毒霧瘴氛,日夕發作。


比如說熱帶常見的 登革熱 瘧疾 等疾病 一次嚴重傳染死個百十萬人並不誇張。。

再以曾經多雨林的台灣為例

《海上 見聞錄》稱鄭成功入台時,「水土不服,瘟疫大作,病者十之八九,死者甚多」。

郁永 河《褲海紀游》亦有「然麗人輒瘸者,特以深山大澤,滏在洪蔻,革本晦菠,人跡 無幾,瘴癘所積,入入肺腸,放人至即瘸,於入一痙,理固然也"之記載。

康熙末 年朱~貴叛亂,台地一府三縣皆為其所黧,清廷命藍廷珍統兵平之。其弟藍鼎元在 《平台紀略》一書中說:「時 1721年 台中瘟疫盛行,從征將士露炎威,宿風露, 惡氣熏蒸,水土不服,疫病亡敞者多。

事實上直到日本1874年侵略台灣,台北的瘴氣仍然十分嚴重,日軍此次共動用兵員3600多人,戰死不過12人,而疾病死亡竟高達561人。 如果不是滿清妥協,日本軍隊自己都要垮了。甚至連日軍隨軍醫生護士都死了很多。


可見熱帶雨林並不是適合人類生活之地。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人類最古老的三個高度文明誕生地,她們是兩河流域文明,尼羅河下游文明,印度河中下游文明。由地理知識,我們似乎應該得到了一個結論,最古老的高度文明都誕生在大河邊。但這樣準確嗎?應該有所不妥。原因是,世界上其它的大河邊為什麼誕生不了,這樣的文明呢?比如長江,亞馬孫河,剛果河,密西西比河等眾多的著名的大河。有人說,這是巧合。理由可能是遠古人類從非洲走出後,先是分布於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然後再分布於其它大河流域。既其它的大河,人類到來的比較晚,當然文明發展的就晚了。這個理由,聽起來似乎有理,事實上是這樣的嗎?不是。比如,亞馬孫河流域完全封閉起來,不靠外界信息傳入,光靠當地的土著人,再給一萬年時間,也發展不出什麼高度文明。不是當地土著人智力不行,而是自然條件決定的。也可舉長江為例,如果長江流域完全封閉,沒有外界信息傳入,比如古代黃河流域的信息。光靠古長江流域的古人,也是再有一萬年時間,也發展不出什麼高度文明。
何為高度文明,既與上面提到的三大古文明誕生地的文明,類似的文明。就是古代的高度文明。其實在所有的濕潤地區的河流流域,是發展不出什麼人類最早的高度文明的,當然這些濕潤地區的河流流域內,遠古人類是有的,並且是分布普遍的。既,也有文明,但談不上高度文明。在尼羅河下游文明誕生後,尼羅河下游有人類活動,其它的眾多的,大河流域都有人類活動。在尼羅河下游文明誕生前,尼羅河下游有人類活動,其它的大河流域也有人類活動。廣泛的說,在人類高度文明誕生前,遠古人類已經廣泛的分布於陸地幾乎每一個角落。但最早的人類高度文明,卻不會無選擇的,在任意地方產生。最早的人類高度文明誕生地,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該在那裡誕生,它就在那裡誕生了,是自然條件決定的。而非人種。
決定最早高度文明誕生的自然條件是,乾燥,而有水。當然上面所舉的人類三大高度文明誕生地,都符合這個條件。或者說,這個條件是,三大高度古文明誕生地的總結出的條件。不過,從最古老的三大文明誕生地看,都屬於農耕文明這也是必然的,游牧或狩獵是誕生不了什麼最古老的高度文明的。
為什麼那些濕潤地區的大河流域,最早的高度農耕文明,沒有條件產生呢?原因是濕潤地區的大河流域環境相對複雜。環境複雜,當然對人類的能力知識要求高。而尼羅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兩河流域,由於地處乾旱地帶,又是熱帶,環境及氣候的變化簡單,對人類的能力知識要求底,人類更容易適應這裡的生活,生產。生產主要指農業耕作。總之簡單。濕潤地區生存當然要複雜一些。
在尼羅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兩河流域,由於偶然的機會,而分布在這裡的遠古人類。只要獲得耕作的能力,便如魚得水。而在濕潤地區的遠古人類,如果也同樣獲得耕作能力,生存起來當然會好一些,也會前進一些,但不會太大。與尼羅河下游沿岸種莊稼相比,難易大不相同。畝產也很不同。尼羅河下游兩岸種莊稼,會很快發展成,高勞動力投入,高產量回報的,發達的農耕社會。而濕潤地區在同樣獲得耕作能力已後,由於自然條件複雜的原因,前進很慢,畝產很難提高。
總之,最早的人類高度文明誕生地,誕生在那些相對,對於農耕發展限制少的地方。或相對於農耕發展簡單的地方。還有一個條件,相對於人類常年取水較容易的地方。也許這個條件也很重要,在熱帶。
農耕社會才會發展成最早的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農耕社會才會形成,人類最早的高度文明。其本質在於農耕地區可以養活的人較多,其實質是單位面積上,可以養活的人較多。既人類可以大量的,經常的聚居在一起。這才是人類文明的源泉。
象尼羅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兩河流域,的農耕生產區,由於自然條件簡單,農業生產發展較快,畝產相對較高。或者說,這三個的地方的,自然條件,相對於當時的人類來說,是條件最好的。糧食畝產高,意味著,人口密度大,意味著,平均每個人所經常或不經常接觸的人多。意味著,信息傳遞的內容多,意味著,發明創造多。由於自然條件的不同,各個地方的古人類被相對隔離開。各自在各自的地方,相對獨立發展。一般來說,一塊相對獨立的地方的發展速度,既,科學技術的前進速度與人口數量成正比。在人口數量一定時,人口密度越大社會發展速度越快。因為人口數量一定時,人口密度越大,則人群生存區域越小,人們的相互交往越多。或相互交往對象越多。信息的傳播速度就越快。當然技術的普及與前進就越快。
有一點,不被注意,事實上,某個區域的發展速度與上面兩點有關外。還與人們的平均空閑時間成正比。一般是在上面的條件一定時,這個條件就成正比了。似乎與馬克思的勞動創造文明有點不符。這個可以說成是,空閑創造文明。不過這個空閑是,為吃而做的必要勞動以外的時間,這個必要勞動是指農耕活動。但是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滿足了吃,還有其他的想法,是空閑不下來的。或被迫,或主動。但就是這一點,有了大量的非農耕活動,人類的發展速度確實快多了。
其他條件,如智商,人群的平均智商越高,發展應該越快一些。在人群的平均智商一定時,人與人差別越大科學技術發展越快。這些我都沒有考慮。我只是假設各個地方的人群在這一點上都一樣。事實上差別也是較小的。
上面是一些純粹的概括,我需要舉幾個重要的,具體的自然條件差別,所導致的某些差別。其一,樹。在尼羅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兩河流域,這些都是乾旱地區。在這些大河的這些段落的兩岸,是沒有樹的。這三個地方的農業都屬於灌溉農業,農作物有充足的水,充足的陽光,畝產當然很高。養活的人的密度與數量當然很大,社會發展當然較快。這裡不先高度文明,那裡想,先高度文明呢?有這個條件嗎?沒有,世界上就這三個地方有這個條件。有人舉例,我國新疆的沙漠邊緣的河流的兩岸,這裡確實沒有樹,確實可以搞灌溉農業,但這裡有兩個不足之處,其一,可以利用的閑暇時間不多,這裡雖然有漫長的冬季,充足的閑暇時間,但一般不管利用。因為冬季太冷了,人們能做的事情太少了。其二,這裡的河流一般小,雖然眾多,但分散,只能形成一個個綠洲。每個綠洲的人口數量太少,發展速度當然要慢。最早的人類高度文明當然在這裡形成不了。在長江流域,很早就有了農業,但一直發展緩慢,一個主要原因是,這裡是濕潤地區,有茂密的森林,種的莊稼見不到陽光,怎麼會有高產呢?沒有高產,當然人口會很稀的,發展就慢了。
遠古時代的人類,沒有金屬,或較少,對於一棵參天大樹,實在沒有多少辦法啊!有的說,可以放火燒,這個辦法對於現代人確實可以,但對於遠古時期的人類,大家很難想到,原因是那時的人,怎麼會知道陽光充足了,農作物產量會大呢?就是想到了,人們也不敢去做,到處是樹,怎麼會敢放火去燒呢?自己不想活了嗎?也不捨得燒,在森林中,有野果,野菜,有野生動物可以利用,怎麼會捨得燒呢?在長江中下游平原上,到處是森林,經常有洪水,對於人類,幾乎沒有立足之地,如果有遠古人類,也是少之又少的。很有可能與現在的亞馬孫河流域的土著人的密度相仿。這樣的人口密度談發展是不可能的。在長江流域的其它地方,如果是小平原,照樣經常有水患,有森林,發展與長江中下游平原類似。那麼其它地方是山區,能長樹的地方,也是森林,不能長樹的地方,也不管種莊稼。在山上的森林區,就是把樹除了,種莊稼產量也不高,就是現在也是這樣。這就是長江流域為什麼不能成為人類最早的高度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原因。
其二,金屬,在尼羅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兩河流域,這些都是乾旱地區。金屬是可以生鏽的,生鏽速度主要與溫度與濕度有關。這三個地方,雖然常年高溫,但空氣非常乾燥,總體上看,生鏽速度是非常緩慢的,與長江流域,或亞馬孫河流域,的金屬的生鏽速度相比,有天壤之別。相同的一快金屬,在尼羅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兩河流域,可以發揮很長時間作用,而在長江流域,或亞馬孫河流域,發揮作用的時間就短了。換一種說法就是,為了獲得相同的金屬價值,長江流域,或亞馬孫河流域的古人,就必須付出比,尼羅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兩河流域,的古人多出幾倍的勞動量。
其三,常年高溫。這一點,與熱帶濕潤地區的河流相比,沒有什麼優勢。但與那些溫帶河流流域相比,就有優勢了。就拿我們的文明之源黃河流域來比一比吧!比穿衣。看誰穿的少,就可以看出優劣了。我們古代有男耕女織的習慣,不過這樣的古代已經是比較懇後了。可以由此而想想更遠的過去。黃河流域的古人需要為穿衣而勞動或努力。並且所佔用的必要勞動時間還不少呢!而尼羅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兩河流域,的古人,也需要穿衣,但量已經很少了,為穿衣而付出的勞動或努力是較少的。這個也許有些牽強,也就算一個吧!還有許多其它的,如住房,黃河流域的住房,需要考慮下雨,嚴寒。尼羅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兩河流域的古人,就不需要這兩個考慮了,並且由於沒有雨,房子建好以後經久耐用。相對於其他許多地方,人們為房子而做的必要勞動或努力就小了。
總之,由於種種的優勢,尼羅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兩河流域的古人,為生存而必須的,必要勞動或努力就少的多了,人們的閑暇時間就多了。事實上,人們是閑暇不起來的。人們會搞一些其他的活動,或自願,或被迫。一個社會的非必要勞動越多,這個社會的發展越快。
比如尼羅河下游,這裡的古人,大概一年,只種一次莊稼吧!在尼羅河泛濫過後,種上,至少在下一次泛濫前收穫。也許收穫的時間更早一些。半年的泛濫時間,人們無所事事。但很快,人們會把這些時間利用上的,利用的方式很多,有時被官方利用,如修金字塔。
這三個地區的共同特徵就是:河水定期泛濫,帶來肥沃土壤,不用擔心土壤肥力下降而遷移它處;高溫低濕,光照足,病蟲害少,農作物很容易高產。於是,不用擔心糧食短缺的一群定居的人,形成了最早的文明。


人家幾百年前明明水土豐美的好嗎


所有三個最早的主要原創文明,古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哈拉帕文明都始於5.9kilo year event,即六千年前的氣候劇變。在此之前氣溫較高,降水豐富,整個撒哈拉沙漠都是植被豐富的低樹草原,人們快樂的在廣闊的天地中玩耍著,不知文明為何物,這便是伊甸園的時代。
文明的誕生源自生存環境的惡化,人類生產面積的急劇收縮,人口只得向河流沿岸聚集,然而簡單的採集放牧和刀耕農業無法承載大量人口,於是龐大的灌溉工程和做為控制中心的城市誕生了,環境的劇變是蛇的引誘,文明是智慧果,這便是偷嘗禁果的時代。
人們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享受到了物質世界的歡愉,這幸福似乎比伊甸園中還怡人,於是便不再篤信有神,人們覺得自己彷彿就是神。他們肆意妄為,爾虞我詐,金字塔和空中花園拔地而起,有權勢的橫徵暴斂,卑賤者苟延殘喘,只為一世貪歡。終於報應到了,遠方的蠻族尚有不受污濁的野蠻生機,化作摧枯拉朽的洪流,將衰老孱弱的文明輕描淡寫地掃進歷史的垃圾桶。這便是那條預言——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千年易逝,文明花開花落,智慧樹的果實易得,生命樹的果實難尋。

這是世界主流文明的前世今生,那旮旯角落裡的文明實在不值一提,就不做論述了。


題主去看看《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吧


巴西,作為南美洲最大的國家,領土與除了智利和厄瓜多之外的所有南美國家都有接壤。同時,巴西還是世界上最大的講葡萄牙語的國家。

巴西——亞馬遜流域

在巴西的亞馬遜流域,生長著巨大的熱帶雨林,棲息著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當歐洲殖民者來到中美洲和秘魯時,在所到之處遇到了發達的文明。唯獨在巴西,他們只看得見以接近原生態的方式生活著的原始人群。然而最近幾年,研究者們卻發現,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擁有著一個迷人的過去。

亞馬遜叢林極為茂密,但是在與玻利維亞相鄰之處,卻有一個開闊地帶,在那裡發現了一個消失的古文明蹤跡。雖然有些部分尚未開發完畢,但是可以估算出,那裡曾經居住國多達6萬的人口。 一些36英尺寬、幾英尺深的壕溝,以矮堤相隔、縱橫交錯,形成相連的網狀結構,其中一些周邊圍繞著土丘,裡面埋藏著陶瓷與石質的工具。這些幾何結構呈巨大的圓形或方形,已知有二百多個,有些可追溯至1700多年前。在巴西南部的鑫谷河上游區域,曾經有數千人居住在類似的村莊里,形成一個規整的由道路彼此相連的網格狀分布社區。村莊之間以壕溝隔斷而彼此獨立,在低洼地帶有許多橋樑和溝渠。

鑫谷河上游區域

霍米特教授說:有一個完整的墓葬鏈,從地中海經由巴西,一直延伸到阿根廷,其中的棺材都是陶製品,並且裝飾著人臉圖案,因此被稱為肖像墓葬群。想到這些墓葬被發現的地點,以及在不同大陸間的彼此相連,我們就會不由得認為,這些習俗是由一個單一的文明起源並擴散的。

墓葬鏈

在巴西的沿海有一個叫聖卡特琳娜的島,還有一個與之同名的省份,那裡有一個石頭陣,是由巨形石頭壘築為雙環、門型、曲線、或四方形而構成的。而同樣的石頭陣,作為石器時代的藝術,也存在於大西洋的另一側。

英國巨石陣——其實這巨石陣也沒有多大....

石頭陣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存在,其中以不列顛群島最為集中。北美、秘魯和復活節島上也有發現。很多早期的石頭陣,其排列的形狀都與至日保持關聯,而這些節氣里顯然會舉行宗教儀式。例如英格蘭著名的五千年前巨石陣,就是與冬至和夏至相關聯而排列的。在巴西阿瑪帕州的一個山頂上,有一個由127塊巨石組成的石頭陣,是與冬至相關聯的,人們相信這個石頭陣至少存在了兩千年。

(插圖注釋:巴西考古學家在一個山頂發現了分布精細的石頭陣。這一驚人的發現位於巴西亞馬遜流域的北部邊緣。會是生活在亞馬遜叢林里的原始印第安人構築了這個石頭陣嗎?)

由三個或更多石頭立起來組成的石墓或巨石構造,也在世界上很多國家有發現,包括北美的新英格蘭。在巴西的里奧格蘭德蘇爾州,有些石墓與早期歐洲的很相似。

霍米特說,他看到的那些,與阿爾及利亞的數千個石墓,有著可比性。

很多巴西叢林的旅遊者說,他們見到過紅髮白種印第安人。著名的南美研究者哈羅德.威爾肯,在1929年報告說,一個旅遊者在隨狩獵團體到達一個古城的廢墟時,曾經被舒瓦拉印第安人抓捕,那個古城是由高大的紅髮人建造的,他們看起來象是一個部落,在洪水面前會做一些古怪的動作。


在秘魯和世界上其它國家,也有紅髮白種印第安人的蹤跡。在加那利群島生活的前西班牙關切斯人中,就有一部分高大的紅髮白種人,聲稱是在大洪水中逃生的人。類似的種種早期傳說都在講述,這些人曾捲入諾亞大洪水之前的一個暴力衝突。而古埃及的一個被誤讀的寓言傳說中,也有同樣的說法。

加那利群島-瓜拉尼人-秘魯

生活於巴西、烏拉圭、巴拉圭等地的瓜拉尼印第安人就聲稱,他們的祖先來自一個遙遠的國度,在抵達現在的大陸以前曾穿越一個大洋。關於大洪水,世界各地有著數百種寓言傳說,美洲土著人之間也流傳著不同的版本。

瓜拉尼印第安男孩

其中在巴西口口相傳的一個有代表性的故事就說,在大洪水過後,只有兩兄弟和他們的妻子活了下來。事實上也有證據表明,五千年前在地球經歷氣候變遷時,曾經有過世界範圍內的巨大洪水。之後興起的一些全面發展的文明,其實也只是洪水前時代文明被毀壞之後的再生。


沿著巴西南部的海岸線,主要在聖卡塔琳娜州,考古學家們發現了多達1000平方米的金字塔,沿著海岸而建,其中最早的建成時代可追溯至五千年前。其中一些金字塔所在的土丘中,發現了人類的墓葬和精緻的隨葬品,包括貝殼和獸骨的盤子,繪製著各種動物和鳥類的圖案。迄今沒有人知道,建造這些金字塔的人是誰、又從哪裡來。

蘇美爾人的文字記載說,阿奴那基因為人類行為的邪惡而引發了洪水。而後來世界上的諸多傳說,都是基於阿奴那基的故事而衍生,只不過為適用不同的文化而有所改變。巴西的瓜拉尼人之間,也流傳著類似的洪水說。然而,瓜拉尼人到底是不是從早期的人類那裡採用了這一傳說?而這些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的傳說、石頭陣、石墓,以及分布於大西洋兩岸的紅髮白種印第安人,到底是否象某些學者所相信的那樣,證明了史前世界與現代文明的接續,目前也尚不清晰。

歡迎關注我團微信公號
地球觀察團
ID:diqiuguanchatuan


【理查茲寫道,誠然,亞馬孫森林有著獨一無二的美景與多樣性。但它巨型的天篷像面具一樣,遮蔽住了一貧如洗的根基。這片根基就是該地區貧瘠的土壤。無論其初始條件如何,密集的降水與森林的熱浪都會侵蝕地表,將礦物質沖刷出來,繼而把重要的有機化合物分解乾淨。因此,亞馬孫河流域的很大部分紅土都深受風華影響,酸性極強,而且幾乎喪失全部營養成分(這也正是生態學家將這片熱帶森林思維「濕潤的沙漠」的原因之一)。
與此相對應的是,熱帶森林中的絕大多數養分都不像溫帶地區那樣貯存在土壤里,而是儲藏在土壤上面的植被中。樹葉或樹枝掉落的時候,碎片中的碳和氮會迅速被熱帶植物極為高效的根系重新吸收。一旦樵夫或農夫清理植被,也同時移除了它們的養分來源。通常情況下,森林能夠很快填充空地(譬如大樹倒塌以後形成的空地),從而將損害維持在最低限度。但如果空白面積太大,或者土地被閑置太久,陽光和雨水就會把殘留的有機物全部分解掉,並將土壤表面烘烤成某種在顏色和抗滲透性上與磚頭頗為相似的形態。在很短的時間內,這片土地就變得幾乎無法維繫生命了。因此,熱帶森林雖然活力驚人,卻時刻處在微妙的狀態。


1954年,梅格斯在一篇刊發於《美國人類學家》(American anthropologist)雜誌、風格頗為大膽的文章里,將其意義宣示如下:
有一種人類及其文化必須遵從的力量。這種決定因素有著高度的一致性,與時間、地點(森林內)、心理或種族無關。它的拉平效應似乎是難以逃脫的。甚至連當代人在南美洲熱帶森林地區植入文明的努力也都遭遇了失敗,或是在外部世界的不斷援助下得到勉強的維繫。簡言之,熱帶森林的環境潛力,只能使文明進化到(刀耕火種的)水平;進一步的本土進化是不可能的。任何進化更加深入並試圖在熱帶森林裡發展壯大的文明,都會不可避免地被拉低到刀耕火種的水平。

梅格斯說,當地之所以不可超越刀耕火種的文明程度,原因在於「文化的環境局限之法則」。她將這條法則總結為(她在原文中將其用斜體標註,以示其重要性):「某一文化能夠發展的程度,取決於其環境的農業潛能。」】
—————《1491前哥倫布時代美洲啟示錄》


首先那些大河文明所處的地域,沿岸沖積平原的富饒不是有機質貧瘠雨林可比,在發展農業上就落下一大截,這個前面各位都已經提到了。
然後是我曾經在TED中聽到的一個說法,曾經有NGO試圖幫助熱帶雨林的人們發展農耕業,發現當地人都不感興趣。NGO的成員認為是當地人不思進取才會讓發展停滯不前。幾周之後,發生了出人意料的情況,NGO的成員發現自己種植的作物,一夜之間就被狂奔的野生動物踩毀,最後才作罷。
由此看來,熱帶草原以及熱帶雨林地區,難以馴服的野生動物也是很大的難題。許多農耕文明在早期就已經馴化了許多動物。而非洲熱帶地區斑馬犀牛是非常難以馴化的,曾經有人試圖馴化斑馬,發現這種動物根本無法容忍有人在它背上……此處上文獻

《槍炮、病菌和鋼鐵》,第九章
除了難以馴化的野生動物,叢林中各種昆蟲帶來的傳染病也是非常致命的一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瘧疾唯一穩定的傳播區。在非洲北部已經建立起埃及這樣的文明的時候,此處的人正在砍伐雨林中的巨樹,留下一個個土坑,彙集了大量的水,形成一個個孕育按蚊幼蟲的池塘。
甘比亞按蚊 _百度百科 這種蟲子就是非洲瘧疾的最大傳播者,它幾乎只吸人血,而地球上其他大陸的按蚊只有20%吸食人血,這也是在瘧疾傳播上差距巨大原因。


千萬別覺得熱帶雨林溫暖濕潤物產豐富就容易讓人活得很舒服好么

人覺得舒服的地方,別的生物一樣覺得舒服,而且會比你更舒服
譬如各種毒蛇、毒蟲、病毒等等等等,而且常年溫暖濕潤,你連個間隔都沒有
來了瘟疫就只有等死絕了才能隔離傳染,這完全是神級高難度啊

所以你看從古至今,基本沒有高級文明出現在熱帶地區的


上面說的都很好,我補充一點:
文明的產生和發展一定是得有穩定的生活資料來源以及相當的剩餘產品,在這一點上農業文明優勢很大。
農業使得食物的來源變得穩定,而且有了剩餘的物資,這些食物可以飼養家畜來增加蛋白質的攝入(對大腦很好),還需要保存以備嚴酷的冬季。這就需要有手工業的發展(製作存儲穀物的容器,穀倉等等),以及製鹽業(保存腌制肉類)。有了多餘的食物又需要有人負責分配,有人來保衛食物不被搶掠和竊取。這就出現了不事生產的首領和軍隊,也就是政治開始了。部落的歷史和規矩需要傳承和通告,文字就開始產生。不同部落之間的交易就產生了一般等價物——貨幣。要想更好的種植一需要研究天文立法又需要更有力的農具,天文學和冶煉技術也誕生了。為了讓自己的遺產能夠傳給自己的親生後代,從以前的走婚通婚np到現在的小家庭男性氏族,倫理學也就這樣出來了。
相對於溫帶亞熱帶的農耕文明,其他地區的要麼是自然條件太惡劣(如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要麼是自然條件太優越(如北美大草原的印第安人)但是又與其他文明相隔太遠,這些地方的文明都是游牧漁獵屬性的,太惡劣的地方沒有剩餘產品(100塊都不給你!),太優越的地方剩餘產品太多(滿地的北美野牛肉排!),文明都發展不起來。亞馬遜雨林就屬於資源過於豐富而又與其他文明接觸太難了,所以就沒法再往前發展。
人類的文明史從多收了三五斗開始……


中學生物學課上老師曾講過:熱帶雨林的土壤其實是貧瘠的,因為雨林生物分解營養物的速度遠遠遠遠高於人類能利用的。


打開文明,在沙漠河雨林里各開一次就明白了


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描寫1942年杜聿明敗走野人山的。看過才明白為什麼熱帶雨林被稱為「綠色沙漠」。認為熱帶雨林資源豐富是動植物資源多樣性小的溫帶人類的錯覺。其實絕大部分可馴化動植物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溫帶:
主要是「新月沃地」,提供了大麥、小麥、綿羊、山羊、牛,黑海北岸草原提供了馬,黃河流域的穀物,長江流域的水稻和豬,印度的瘤牛和芝麻…
參見《槍炮、細菌和鋼鐵》


玩維多利亞2的話,就知道要點出好多科技才有能力殖民一些地區。。。那還是1870年人類工業革命之後的情況。


這種情形就個人看法,可見文明的產生需要多變的有限競爭和迅速升級的創造力!


雨林叢林並不適合人類居住,特別是不適合農業發展。中國古代早時間也是北方人多南方人少,直到農業技術發達以後人口重心才漸漸南移就是旁證。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政治 | 氣候 | 世界史 | 古代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