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快速瀏覽一段內容的時候,很容易看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題主是爐石玩家,今天在看同事入職介紹的時候,本想迅速將郵件拖底直接看照片,但在下拉過程中,很容易地就在文字部分里捕捉到「爐石」這個關鍵詞。

這讓我很快聯想起一些生活里類似的現象,比如能夠迅速從一大堆名字里找到自己的名字(找其他人就沒那麼快,也沒那麼敏感),比如從一篇長篇累牘的文章里獲取我想要的關於某幾個話題的觀點,如果我對這個話題比較了解,也能夠相應地提高閱讀效率。

很好奇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


@采銅 從視覺搜索的角度解釋切入是非常靠譜的,但有幾個概念需要澄清一下。另外,value-driven attention(價值驅動,視覺搜索的第三種驅動過程)可以更恰當地解釋本問題,因為相比於刺激突出性(salience)和當前任務目標,「感興趣」更類似於一種獎勵。雖然也屬於先前經驗影響當下的範疇,但不是出現更頻繁或近期出現過(這兩種的解釋下文中有)。

對理論與實驗結果不感興趣的同學請直接跳到文末看總結。

最新進展是認為價值驅動獨立於刺激驅動與目標驅動過程的(仍在爭論中),但無論是否存在獨立的價值驅動過程,獎賞關聯會影響注意分配是基本公認的(當然也有反對的,比如認為獎賞只是影響動機而不能影響注意分配等)。

在這些信息中,有些被調用的頻率比較高,或者近期剛被調用過,那麼這些信息就處在更易被再次提取、更易被激活的狀態。由於人的視覺搜索是視覺刺激和主觀因素共同作用的,所以頭腦中更易被激活的信息也就影響了搜索的過程。

另外,上面一段提到的「被調用的頻率比較高」實際上是「target probability effect」,即出現更頻繁的特徵有更高的注意優先順序。Why rare targets are slow: Evidence that the target probability effect has an attentional locus;
「近期剛被調用過」應該是priming effect(啟動效應),也就是當前的注意分配受到早前刺激的影響。實際上「近期」這個詞是不太準確的,至少在基礎視覺實驗中,priming effect也就持續8個試次左右,整個實驗也就是一個小時內的事兒。Priming of pop-out: I. Role of features。
出現更頻繁的刺激與被啟動的刺激的確都會被更好地注意(注意優先順序高),但是這兩者與「感興趣」不是那麼貼合,畢竟感興趣的東西不一定出現次數多,也不一定剛剛出現過。所以我更傾向於用reward來解釋它的注意優先。

進入正題:
視覺實驗中的獎賞(reward)通常是指一級獎賞(食物、水)和次級獎賞(錢),在經過獎賞學習(reward learning)之後被試(實驗參與者)會更好地注意與高獎賞關聯的刺激,表現在反應時短(可以理解為先注意到這一類刺激)。一個經典實驗是Value-driven attentional capture。這個實驗分為兩天,第一天是獎賞學習,被試在六個不同顏色的圓中找紅色或綠色的圓,兩種顏色不會同時出現。在找到圓後,被試按鍵報告圓裡面的線段是水平的還是豎直的,正確報告後會得到獎勵。但是,獎勵額度有高低之分,並分別與兩種顏色相關聯。比如,某個被試對紅色圓中的線段反應後有80%概率得到高獎賞,20%概率得到低獎賞;但對綠色圓中的線段反應後有80%概率得到低獎賞,20概率得到高獎賞。於是對於這個被試,紅色就與高獎賞相關聯,綠色則與低獎賞相關聯了。在第二天的實驗中,研究者發現,相比於低獎賞關聯顏色和另一種沒在第一天實驗里出現過的控制色(比如藍色),與高獎賞相關聯的顏色有更高的注意優先順序。

題主提到的「感興趣」不同於上述兩種在實驗中被廣泛使用的獎賞,但它可以算是一種內部獎賞(internal reward)。內部獎賞包含的種類挺多的,比如在視覺搜索中成功找到目標刺激都算是一種。此前的經驗讓我們對某些東西更感興趣,或者說這些東西變得更重要,於是也就獲得了注意優先。類似的也有經典中的經典——雞尾酒會效應,即在嘈雜的酒會中你正與人說這話,這時如果其他人提到你的名字,你仍然很可能會注意到;但如果其他人說的是沒所謂的東西,你也就不會「聽到」人家在說什麼了。自己的名字就是個很重要的刺激,於是輕鬆地突破了注意瓶頸進入意識(這裡又涉及到注意的早選擇與晚選擇模型,爭論了幾十年的東西就不展開了……)。

總而言之,感興趣的東西因為能給自己帶來獎勵(比如快樂什麼的,reward learning的神經機制基本也是從多巴胺系統解釋的),所以逐漸變得愈發重要,並得到了更高的注意優先。於是在「快速瀏覽一段內容」的時候,我們雖然無法給每個東西都分配足夠的注意力,但重要的東西卻被注意得更好,表現在先看到它。

「為什麼喜歡一個遙遠的人?」
「他發光啊」
私以為也是注意優先順序太高,真的會「發光」。

最後,這個回答絕不是想說采銅的答案不對,恰恰相反,視覺搜索這個切入點十分準確(我也是從視覺搜索角度答的)。只是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東西太廣,每個小領域裡的東西又會不斷更新,所以一些未成定論並被寫進教科書的東西必然只會被很少的人看到。我也只是恰好知道這個小領域裡而已,所以前來補充一下。


我傾向於用人的大腦的「過濾器假說」來猜想這個問題


這就是大家常說的「雞尾酒會效應」,就是說在雞尾酒會上,聲音非常嘈雜,人不可能聽清其中所有的聲音。但是一旦有人叫你的名字,或者說起你感興趣的人或者話題,人的耳朵就會立刻就捕捉到,即使談論這些東西的時候聲音不是最大的那個,人也能立刻捕捉到。


因此有一種假說就是:當人的大腦接觸一系列無用刺激的時候,大腦選擇過濾掉這些信息不進行深度的加工。而當感興趣的信息忽然發生的時候,過濾器會立刻捕捉到,然後提醒大腦對其進行認知和記憶。


在視覺方面和聽覺方面我想應該是差不多的,所以就用這種猜想來解釋這個問題。


感興趣的,一定是熟悉的,熟悉的必定是通過長期(時間+精力)認知實踐的。也就是說,你所感興趣的內容,已經在大腦皮層建立了相應的鏈接,並且形成相應的認知網路結構,一但感知到類似的關於「感興趣」事物的任何細枝末節,已建立的認知網路便將其一網打盡。

而對於你所不感興趣的(不熟悉)那些文字(聲音、畫面),你還需要從頭理清字面意思,然後通過在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尋找於此類似的信息,這個「尋找」的過程就成為了一種新的「鏈接」過程。

參考以上文字,閱讀下列兩端話:

羥甲基二氧雜戊環酮可由丙三醇與碳酸二甲酯在碳酸鉀存在環境中,於0.1MPa、348.15K條件下反應3h得到,得到的粗品經旋蒸分離器除去副產物甲醇。( ????? )

昨天跑男來成都啦!環球中心簡直鑼鼓喧天人聲鼎沸圍得個水泄不通!不過我沒有去,因為昨天我去新校區搬磚了!-_-#不知道誰說的去宜家,導致宜家也淪陷了σ^_^;


我認為樓主的問題不成立的。

當我們 快速瀏覽一段內容的時候,我們更容易「看到」對自己而言是「特異」的東西,而不一定是感興趣的。

因為你瀏覽的內容大部分是你不感興趣的,而只有某些關鍵詞是你感興趣的,所以你注意到了它們。(我覺得用「注意」比用「看到」會更為恰當)。


如果你瀏覽的內容大部是你感興趣的,而且感興趣的程度都差不多,那麼,少數幾個你一點興趣都沒有的詞會更容易被你注意到。


..........

我總感覺用「特異」這個詞也不太準確,儘管我加了限定詞--「對自己而言」。

我看到@周珀 老師用了「 注意優先順序 」這個詞 可能會更恰當一些。

如果想對這個問題了解得更為詳細一些,可以搜索「心理學 注意」關鍵詞。


...............

人類為什麼會有這種注意機制?

我覺得把這個解釋為」更好的生存策略「是不合適的。

進化心理學喜歡把人類的各種心理機制都歸因到「更好的生存策略 / 為了繁殖後化」,但生物其實只會「演化」,並不會「進化」,是不是「更好的生存策略」,誰也說不準。


就像讀書時候你很容易就在做早操的操場上發現暗戀人的身影一樣。因為你感興趣,所以你一直在注意觀察,所以很容易發現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比如撿錢...


滿頁的姓名當中,喜歡的人的名字很容易看到阿


人腦是高度並行的,檢測對自己非常有用的東西的神經通路可以都會以並行的方式一直處於待機狀態,一旦發現目標立刻將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目標上。瞎猜的。
想提高閱讀效率可以看速讀方面的書。知道的話當我沒說。


正確答案是:潛意識很高效。
視覺搜索這種操作性辭彙怎麼能用來解釋關於why的問題。心理學辭彙太濫用了。


在一群人中很容易就看到愛的人


由於各種信息太煩雜,大腦會處理不過來,所以大腦會自動屏蔽不熟悉的、垃圾的信息,而保留熟悉的、大腦本身認為有用的東西。


看電影電視的時候,如果注意的是背景音樂(彈幕不算...)才不是一般人吧,
而且這樣會很累的。


這個很容易啊,看多了嘛。

我還能在兩個人的合唱中過濾另一個人的聲音把我男神的聲音拉出來聽呢。

這就是迷妹の日常。


這就和淹淹人群中 一眼就能看到心愛的他是一樣嬸兒滴


人的大腦總會傾向於自己內心所想的,很多時候不感興趣的內容總會自動的忽略,就像自我清除障礙物一樣,有太多的內容都無關緊要,就沒有理由再多看一眼


腦袋抓小黃詞字眼的能力還是比較突出的,好比視覺刺激瞬間激活某一神經分區。抓到了就從上幾行開始看起,看完再罵一罵作者好污。


緣分
第六感的恩賜


比如撿錢...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快速看閱讀文章的時候不容易看到題目的答案呢


不分析原因,來分享一個案例。
曾經玩一個遊戲,裡面有普通小怪和帶「魂魄」二字的特殊小怪。 特殊小怪當然會有更好的收益。

玩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自己有了一項特殊的技能:在一版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我可以極短時間發現裡面的「魂魄」二字。 真的是極短的時間,甚至感覺還沒掃過那段文字,「魂魄」似乎就加粗加大黑體般地突出在那裡了。


推薦閱讀:

意識、感知和注意力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六个月大的孩子在识别面孔的时候,能够辨别什么程度的细节?
認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區別是什麼?
為什麼現在基礎心理學(認知心理學)都要泛儀器化呢?fMRI、ERP、眼動、多道生理等?
「讀完了文章的每個字,但不明白整段話的意思」,那我的大腦幹了什麼?

TAG:心理學 | 注意力 | 認知心理學 | 日常行為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