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雲識天氣?


我一直都認為,看雲識天氣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是極其不靠譜的(但是我還是提供了方法啊喂。。)因為認全所有的雲種並記住,並且一眼就能看出來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是比較困難的。

如何看雲?
1、判斷雲高(這就能拍死一大片,無論是專業的還是非專業的,這包括在這裡寫答案的我,人工看雲高一直不靠譜)
2、判斷雲狀(雲高看對了才能看雲狀吧,不然高積雲看成卷積雲)

在實際工作中,其實大部分都是先看雲狀,然後根據理論值加減實際感官看這種雲應該在多高的高度。

所以我一直都推薦去看天氣預報。既然現代觀測手段多了很多,為什麼一定要只看雲來識別天氣呢?

吐槽:如果看雲就能了,要天氣預報何用。。。

所謂的靠譜於不靠譜還是寫一點吧。。一些帶有強烈特徵的現象。
我平時經常用的,主要來判斷夏季雷雨。至少比那些一句話的諺語來的靠譜一點。
想要見到更多的圖請善用搜索引擎。

1、如果你見到了積雨雲 ↓↓↓↓↓↓,

並且你發現它正在向你靠近,恭喜你,即將預報出一場準確度達到了85%的雷陣雨。

2、如果你沒有看見積雨雲。
如果你發現了一大片波狀雲(就是我下面圖片中的一種),不要慌,如果是早晨也有可能只是日出破壞了逆溫層導致的。
但是,如果你發現了不同高度上的波狀雲,或者是布滿全天經久不衰的。(就是下面的幾種雲出現了),就可能要警惕一點了。
比如
透光層積雲↓↓↓↓↓↓↓↓↓↓

透光高積雲↓↓↓↓↓↓↓↓↓↓

卷積雲↓↓↓↓↓↓↓↓↓↓

咦,為啥感覺他們長一樣的呢,因為他們都是波狀雲,只不過分布高度是由低到高。
如果看見他們成群結隊或者是布滿全天了,表明水汽條件在變好,大氣穩定度在下降,那你出門前就要考慮是不是要帶傘了。
出現他們也有可能是周圍有雷雨雲團在發展,從而讓大氣發生波動。那請檢查第1條是否滿足。(或者看看雷達圖吧。。。或者看看雷達圖吧。。碎碎念。)

也有可能,只是周圍有系統划了一下空氣,讓它產生波動, 其實啥事沒有。

3、如果上面兩條都不滿足。
檢查堡狀雲,出現他們也是反應高空對流的情況,從而間接的反應大氣穩定度在下降。
堡狀層積雲↓↓↓↓↓↓↓↓↓↓

堡狀高積雲↓↓↓↓↓↓↓↓↓↓

見到他們也就表明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有雷雨發生。
別高興的太早,出現他們也可能只是空氣冒了個泡而已。。。
4、如果你沒看見雲
但是有霧,尤其是早晨和山區。也標誌著可能午後會有雷陣雨。

PS:比我有一次在路上見到了漫天的高積雲像火車一樣過去,然後又在附近瞄到了堡狀的層積雲。後來晚上就掉雹子了。


說完這個繼續碎碎念;
看天氣預報,不要看雲
看天氣預報,不要看雲
看天氣預報,不要看雲

說完了雷陣雨,講講其他現象,借用我之前回答其他問題的一張圖來說明是如何狗血的得到結論的。所謂有一堵牆,不是三言兩語就能鑿穿的。而且看天氣預報遠比我下面這張圖方便,而且通俗;而且方便,而且通俗;而且方便!

完畢!

圖片來源於《中國雲圖》雲的分類


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雲,地上雷雨臨。天上掃帚雲,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雲,午後必雨淋。
早晨東雲長,有雨不過晌。早晨雲擋壩,三天有雨下。早晨浮雲走,午後曬死狗。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今晚花花雲,明天曬死人。空中魚鱗天,不雨也風顛。天上豆莢雲,不久雨將臨。天上鐵砧雲,很快大雨淋。
老雲結了駕,不陰也要下。雲吃霧有雨,霧吃雲好天。雲吃火有雨,火吃雲晴天。烏雲接日頭,半夜雨不愁。
烏雲腳底白,定有大雨來。低雲不見走,落雨在不久。西北惡雲長,冰雹在後晌。暴熱黑雲起,雹子要落地。
黑雲起了煙,雹子在當天。黑黃雲滾翻,冰雹在眼前。黑黃雲滾翻,將要下冰蛋。滿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脫。

記得七年級上冊有一篇語文課文就叫 《看雲識天氣》。

春夏秋冬,陰晴雨雪,風雲變幻,氣象萬千。天氣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而天氣的變化自有它的徵兆。現在,請你把目光投向天空,看看那飄浮的雲彩,這大自然的文字,這天氣的「招牌」,該怎麼解讀?

天上的雲,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它們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嚴嚴實實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雲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雲密布,大雨傾盆。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麼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

經驗告訴我們: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那最輕盈、站得最高的雲,叫捲雲。這種雲很薄,陽光可以透過雲層照到地面,房屋和樹木的光與影依然很清晰。捲雲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捲雲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麵引起的鱗波,這就成了卷積雲。捲雲和卷積雲都很高,那裡水分少,它們一般不會帶來雨雪。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雲,叫積雲。它們常在兩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著,映著燦爛的陽光,雲塊四周散發出金黃的光輝。積雲都在上午出現,午後最多,傍晚漸漸消散。在晴天,我們還會偶見一種高積雲。高積雲是成群的扁球狀的雲塊,排列很勻稱,雲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捲雲、卷積雲、積雲和高積雲,都是很美麗的。

當那連綿的雨雪將要來臨的時候,捲雲在聚集著,天空漸漸出現一層薄雲,彷彿蒙上了白色的綢幕。這種雲叫卷層雲。卷層雲慢慢地向前推進,天氣就將轉陰。接著,雲層越來越低,越來越厚,隔了雲看太陽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朧不清。這時卷層雲已經改名換姓,該叫它高層雲了。出現了高層雲,往往在幾個鐘頭內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後,雲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雲塊密密層層地布滿了。這種雲叫雨層雲。雨層雲一形成,連綿不斷的雨雪也就降臨了。

夏天,雷雨到來之前,在天空先會看到積雲。積雲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雲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就變成了積雨雲。積雨雲越長越高,雲底慢慢變黑,雲峰漸漸模糊,不一會,整座雲山崩塌了,烏雲瀰漫了天空,頃刻間,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馬上就會嘩啦嘩啦地下起暴雨,有時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捲風。

我們還可以根據云上的光彩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有時會出現一種美麗的七彩光圈,裡層是紅色的,外層是紫色的。這種光圈叫做暈。日暈和月暈常常產生在卷層雲上,卷層雲後面的大片高層雲和雨層雲,是大風雨的徵兆。所以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說法。說明出現卷層雲,並且伴有暈,天氣就會變壞。另有一種比暈小的彩色光環,叫做「華」。顏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紅,跟暈剛好相反。日華和月華大多產生在高積雲的邊緣部分。華環由小變大,天氣趨向晴好。華環由大變小,天氣可能轉為陰雨。夏天,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雲幕上,常會掛上一條彩色的圓弧,這就是虹。人們常說:「東虹轟隆西虹雨。」意思是說,虹在東方,就有雷無雨;虹在西方,將有大雨。還有一種雲彩常出現在清晨或傍晚。太陽照到天空,使雲層變成紅色,這種雲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陰雨天氣在向我們進襲;晚霞在東,表示最近幾天里天氣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諺語。

雲,能夠幫助我們識別陰晴風雨,預知天氣變化,這對工農業生產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學會看雲識天氣,就要虛心向有經驗的人學習,留心觀察雲的變化,在反覆的觀察中掌握規律。但是,天氣變化異常複雜,看雲識天氣畢竟有一定的限度。要準確掌握天氣變化的情況,還得依靠天氣預報。


看雲識天氣真是古時候的方法, 通過長時間觀察某地的天氣, 積累了足夠經驗之後, 可以通過看天看雲大概知道下面會發生什麼.

但是現在的氣象預報要高級許多了, 觀測網密集, 我們對天氣的實時掌握比古時候可精確許多了. 現在如果還看天預報天氣, 是很愚蠢的. 從地面看天, 能看到的範圍大概就是30平方公里, 只看得到雲看不到氣流, 可以說是管中窺豹.

另外, 把氣候的tag去掉吧. 天氣跟氣候概念還是差挺多的.


嗯哼,首先按雲族分類雲分為高雲(雲底高度在2000m以下)、中雲(雲底高度在2000~6000m之間)和低雲(雲底高度在6000米以上)。
~~~~~~~
在這三種雲族中主要並且常見的雲種有十四種。高雲三種,中雲兩種,低雲九種。
~~~~~~
在高雲族中主要雲類是捲雲(Ci),卷層雲(Cs),卷積雲(Cc)。
捲雲一般雲高在7000~10000m。雲厚度為500-2500m.為白色,纖維狀結構,常顯絲樓狀,有光澤。
卷層雲一般雲高在6000-9000m,厚度1000-2000m,為乳白色,層狀,透過雲層看日月,輪廓分明,有暈。
卷積雲一般雲高在6000-8000m,厚度在100-1000m,白色,鱗片狀的小雲塊,排列成群,單體視角小於1°。
~~~~~
中雲里主要雲類為高積雲(Ac)和高層雲(As)。
高層雲一般雲底高度在2500-6000m,雲厚在200-1000m,云為灰白色或者白色的雲片或者雲塊,有時零散分布有時整齊排列。
高層雲一般雲底高度在2500-5000m,雲厚度在1000-3500m,淺灰色,層狀,從雲層較薄處可模糊看見日月。一般會伴隨小雨或者小雪。
~~~~~
低雲有明顯天氣現象的雲類為雨層雲(Ns),層積雲(Sc),層雲(St),積雲(Cu),積雨雲(Cb)。
雨層云云底高度在500-2000m,厚度3000-6000m,是低而陰暗的雲幕,雲底模糊不清,伴有碎雨雲,一般有連續性雨或雪。
層積云云底高度在500-2500m,厚度在幾百~2000,灰色或者灰白色的雲片,雲條,或雲塊。伴隨有小雨或小雪。
層云云底高度在50-500m,淺灰色底而均勻的雲幕,像霧,但不及地。會伴有小雨。
積云云底高度在500-2000m,底部平坦,頂部呈圓弧狀。伴有陣雨。
積雨云云底高度在300-2000m,厚度5000-12000,垂直發展很高,雲頂模糊或為氈狀,雲底陰暗。會伴有雷暴,閃電,陣雨,大風有時會有冰雹。
~~~~~
按大氣的上升運動雲又可分為積狀雲,層狀雲和波狀雲和一些特殊的雲。
積狀雲的演變規律通常是,上午為淡積雲,中午發展為濃積雲,下午則為積雨雲,到傍晚消散或演變為其他雲,在暖季,按這個演變規律,若傍晚由積雲平衍而形成的積雲性層積雲或積雲性高積雲(常伴有晚霞),往往預示著明天天氣晴好。故有「晚霞行千里」之說。
層狀雲常和陰雨天氣相聯繫,對一個地區來說,如果出現的層狀雲由高向低轉變,既由捲雲(常為鉤捲雲)轉為卷層雲,再轉為高層雲。則以後就很有可能轉變為雨層雲而產生降水。諺語中的「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就是說這種天氣。但如果層狀雲是由低向高轉變,則天氣將會變好。
波狀雲常為氣層穩定,天氣少變,「天上鯉魚斑,曬穀不用翻」就是指透光高積雲或者透光層積雲,但有時波狀雲也與壞天氣有聯繫「魚鱗天,不雨也風顛」是指出現卷積雲,天氣將變壞,因為它常常時系統性層狀雲系的先導。

除了上面的三種較規範的雲狀外還有一些特殊形狀的雲,常見的有堡狀雲,絮狀雲,莢狀雲。
堡狀雲是由大氣波動和對流,亂流共同形成。如果早上出現堡狀雲,若到下午或者中午對流進一步發展,可能出現雷陣雨。
絮狀雲是由於中空有強烈亂流使高積雲破碎而形成。如果暖季早晨有絮狀雲,到了中午或者下午,中低空不穩定氣層結合起來,就有可能形成雷陣雨天氣。
莢狀雲時局部升降氣流匯合處,上升氣流區形成豆莢狀的雲,莢狀雲通常是晴天的預兆,但如在它之後出現高層雲,也可向陰雨天轉變。

=0=純手打,中午打完,其實我只是在複習氣象的重點知識。( ′▽` )?


請撥12121,我們氣象局員工也要吃飯,這個單位已經入不敷出了


高手懂看雲,一般都是年齡比較大的人,一去天就晴
——————7.12——————
歷史上有兩位懂看天氣的人
但是第一位讓老婆背了鍋。現在只能留個相,以警後世。
第二位|R|


這種看雲層判斷天氣確實存在。
2011年9月16日周五本來計劃周六帶著女友去郊外玩。但是在周五下午的時候,女友她爺爺就說明天會有大雨,不讓我們出行。
結果當晚省氣象台發布暴雨預報
山西氣象台發暴雨預報 太原宛如澤國――中新網

暴雨侵襲山西太原致大堵車(組圖)- 中國日報網
17日的暴雨淹了市區幾乎所有路面,堵車一直持續到18日凌晨4點多。好多車輛報廢。

女友的爺爺種了一輩子的地,看天吃飯,女友說她爺爺就是在太陽升起落下的時候,根據天上的雲層判斷天氣的。


身為一名大氣科學專業的學生,我告訴你,我也看不來


圖表引用自《鄉鎮水利管理員基礎教程》,作者:艾英武

對照上表,很簡單對不對~

難點:準確區分各種雲
可到中國雲圖查詢,結合實際觀察,練習。

精度:90%以上 (個人經驗)

局限性:只能做短時預測預報

實用性:用來判斷要不要曬被子洗衣服帶傘穿不穿秋褲,足夠。

使用方法:結合各種口訣如「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等,使用效果最佳。

最後說,看雲很好玩,可以作為一項生活樂趣來施行;
如果僅從實用角度,建議下載bing天氣。


貝爺不說嗎,長得越凶越不好


小學學過一篇課文


經常下地幹活,就有感覺了


文革剛過那會兒,老爸買了本&<看雲識天氣&>全彩的...教了很多知識.


天氣預報不是簡單的看雲識天氣
上面很多人提到根據諺語看雲識天氣。經驗之所以有一定準確度,是因為它裡面隱含了一些科學可以解釋的必然性,如果經驗是錯的,它還會被流傳下來嗎?看雲被認為有用,基本上是因為它已經快要形成降水了,這在預報員來看也很容易報出來,這屬於短臨和短時預報的範疇。但是,我能看今天的這朵雲預報明天的天氣嗎?明天下雨的那朵雲,還是今天看到的這朵嗎?


我還聽說,可以看人識天氣。比如說:原本天氣預報說有大雨…結果…


看雲對應的專業應該是觀測,而不是預報。
看雲識天氣,在短時間還是很準的,比如說前一天下了雨,第二天大太陽,上午淡積雲,能量強的中午發展成濃積雲,下午差不多就打雷了,如果能量弱下午才發展成濃積雲,八成最多也就是下點陣雨。
另外樓上很多提到了民間諺語,是廣大勞動人民長時間總結出來的經驗形成的,也非常的準確。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十七篇課文——看雲識天氣,扉頁還有圖.78頁。蠻詳細的~


地頭蛇有話說,別的地方我看不出,但在我家那裡,早起看看天,除了夏天基本能預報今天的天氣,夏天變化太快,不能準確判斷,只能判斷半天左右的天氣


只要天空有雲,不管啥形狀我都要帶傘,對么?


學了知識,不會應用,終究並卵
但怪不得老師,也怪不得學生,年輕人,不到四十歲,沒到不惑之年,怎能將這些知識運用隨心?


推薦閱讀:

為何7.29日南京浦口地區天氣預報的溫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實測溫度有3℃左右的偏差?
有人有「看雲識天氣」的個人經驗么?
天氣預報為什麼報兩遍北京?

TAG:天氣 | 天氣預報 | 生活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