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三大島群的文明的差異?
太平洋三大島群,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波利尼西亞的區分依據是什麼?其文明有何差異?
18/12/2016 英國時間0:53 第三部分社會系統以及結論完成。全文完。如果看不完全文。可以去看介紹和各個段落的總結。
--------------------------------------------------------------------------------------------
16/12/2016 英國時間21:08 第二部分政治系統完成。
--------------------------------------------------------------------------------------------------
占坑(有新的東西再更新),為避免歧義,本文中的一切名詞使用英文。為了懶,本文不用哈佛引用格式。說實話這個問題的包含的範圍太大了,這邊只做一個極其極其簡要的說明,寫論文的話又要花很久。。第一部分經濟系統已經完成。
介紹
首先本文先註明本文所提到的Micronesia, Polynesia, Melanesia具體的定義,本文將從經濟系統,政治系統,和社會系統這三個方面來論述至少在Polynesia和Melanesia之間,從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上來說兩者並沒有本質上的文化疆界,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兩者從政治系統來說還是具有明顯的不同之處。本文力求證明在現有的證據下,雖然無法獲取大量的關於Micronesia的考古文化的信息,然而對於另外兩個群島則可以做出比較系統的概括。
定義
本文先引用The New Penguin Dictionary of Archaeology (Paul Bahn)中對於三者的定義。
Micronesia: an ethnographic and geographic region comprising the Palau, Marianas, Caroline and Marshall Islands and Kiribati. The archaeology of the region is poorly understood, but western Micronesia, comprising the Palau and Marianas, was settled within the last 4,000 years. The islands of eastern Micronesia are mainly atolls and were settled more recently, probably from eastern Melanesia. As in Polynesia, pottery production ceased in eastern Micronesia soon after first settlement.
這邊我們可以看到,本文之所以將重點放到後兩個群島的原因主要是該群島在東西部極不平衡的居住時長,故而目前的考古證據無法給出一個對Micronesia的系統性的概括。
Polynesia: a region of widely scattered islands in the central pacific, distributed roughly in a triangle with the Hawaiian Islands, Easter island and New Zealand at its corners. It is divided in two regions, with some differences in material culture and religion: western Polynesia includes Tonga, Samoa and Tuvalu; while eastern Polynesia includes the society, Cook, Austral, Marquesas, Tuamotu and Hawaiian Islands, as well as Easter Island and New Zealand. Pottery production seems to have ceased in western Polynesia about AD 300, and the only pottery found in eastern Polynesia seems to have been imported from the west.
Melanesia: the ethnographic and geographic region which comprises New Guinea, the Bismarck Archipelago, the Solomons, Vanuatu, New Caledonia and Fiji. It is characterised by great cultural diversity. New Guinea was occupied by 40,000 BP, when it was joined to Australia, and the Bismarcks and Solomons seem to have been occupied by about 30,000 BP. There may have been an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horticulture in New Guinea Highlands in the early Holocene. Certainly, pollen analyses show a long history of human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going back into the Late Pleistocene. The appearance of Lapita pottery in the region seems to document the expansion of Austronesian speakers into the pacific.
由於在Polynesia的陶器在AD 300之後可能就停止生產了,而Melanesia的陶器遺留主要是來自Austronesia,為了不擴大本文論述的地理範圍,本文將著重於陶器在經濟系統內部的交換而不是從外部的引進,本文認為這樣可以更好的理解太平洋諸島在其地理位置以內的發展和交互。
從維基百科詞條Micronesia下找到的關於太平洋三大群島的地理位置示意圖:
經濟系統
本部分將從Malinowski的Kula: the circulating exchange of valuables in the archipelagos of Eastern New Guinea(1920)出發;之後利用Mauss對於Polynesia (the gift, translated by W.D. Halls, forwarded by Mary Douglas)禮物交換的描述出發,論證二者在這經濟系統上並無太大區別。
圖片來自B. Malinowski: Kula: the circulating exchange of valuables in the archipelagos of Eastern New Guinea(1920)中關於Kula的禮物交換的地理示意圖,由手機拍照上傳。
在這邊要簡略提及一下禮物交換』gift exchange』這個概念,Malinowski通過觀察之後發現在Melanesia存在著一種他認為非常先進的經濟系統,由於之前的unilinear evolutionism將一切"落後"的文化系統都烙上了『原始』的烙印,而Malinowski則不這麼認為。
他首先詳細描述了Kula系統的工作原理(圖表由我本人製作並拍照上傳,由於是當時閱讀時的筆記,請大家將就著看):
簡要的來說,就是Kula系統中存在的禮物交換系統構建了一種基於互惠互利原則之上構建的經濟系統,那麼這個禮物交換和一般的物物交換有什麼不同呢?
首先禮物交換中的禮物,主要是兩種物件:armshells made of Conus millepunctatus和necklets of red shell-discs,其中本身是具有高價值性和低實用性的特點。而物物交換中的物,主要是具有低價值性和高實用性的特點,在這邊主要是陶器,造船以及食物,需要指出的是,物物交換並不是必須的,而是一種大家想到了就交換的狀態。不同於禮物交換,呈現出一種合作,信用甚至是同盟的意義,故而它內部有著嚴格的規則,對其內部的成員也有著強烈的約束力。具體的社會意義我們將在社會系統中的提及。
其次我們這邊參考Mauss對於Polynesia (the gift, translated by W.D. Halls, forwarded by Mary Douglas)中對於禮物交換中的義務和互惠原則的闡述。
該書由作者拍照上傳:
他認為這種禮物交換在Polynesia也許更為先進,其首先描述了一種母性的禮物交換,比如說這種交換可以適用於孩童降生,割禮,生病,女孩進入性成熟期,葬禮以及交易。而在這些內容中貫徹著兩個原則:由財富帶來的榮譽以及在這個榮譽的倒逼下必須遵守的義務。
Mauss還提到了一個Tonga和Oloa的概念。Tonga是土著語言中『本地的』的意思,而Oloa則是『外來的』的意思。即在廣義的禮物交換中還存在和只能在本地交換的產品和只能在外部交換的產品。這些產品在Maori, Tahitian, Tongan和Mangarevan(Gambier)之間流轉,並且在當地都代表著名望,而且作為補償他者作為禮物進行交換。
George Turner: Nineteen Years in Polynesia當中描述了當一對父母生了一個孩子後,這個孩子如若託付給他的舅舅照顧,他本身就成為了一種『禮物』,稱為在『本地『與』外來『之間聯繫的紐帶,即母方親屬和父方親屬之間交換的禮物。這種父方自願斬斷和孩子之間的聯繫的『犧牲』行為,為了之後兩個親屬系統的交換關係打下了基礎。
我們看出,在相對極端的狀態下,人本身成為了一種獨特的帶有目的的禮物,不同於』』gift』,它成為了』paraphernalia』。
從經濟系統我們可以看出,雖然Melanesia和Polynesia之間在經濟系統的具體運作上有著差距,但總體來說,雙方都以義務和責任作為交換系統的基石。
政治系統
政治系統是雙方分歧相對比較大的地方。我們在這邊引用Sahlins的poor man, rich man, big-man, chief: political types in Melanesia and
Polynesia中對於雙方制度的比較,他認為,後者比前者在制度上較為先進,尤其是在制度的框架方面。因為前者的制度取決於父系群體,同族群體,或者由只由男性成員進行制度精英的挑選。綜合以上的原則,他認為其前者究其本質是一種部落制度(Tribe),即其具有飛散的權利分配。
而不同於前者的是,後者則是金字塔型的制度,每一個較為自治的單位最終都會受制於比它更層級(請注意是rank而不是stratigraphy),於是藉助這樣的體系,後者具備了一個由距離金字塔頂端的家族以及酋長的血緣遠近決定的體系(genealogical rank),類似於古代中國的親緣體系。
這邊我們先單獨將Melanesia拎出來。看看它這個tribal
rank究竟還有沒有什麼別的特色。
我們這邊引用Paul Sillitoe:
Big Man and War in New Guinea,將Melanesia稱為Big Man Society也是另一種展現其制度特色的方式。
那麼什麼樣的人可以被稱作Big Man呢?
Sillitoe認為雖然在Melanesia可以遇到各種大小各種具有細微不同特色的部落,他們的頭頭都具有一些共同特點,即因為他們在某一個方面具有過人的特色而為人所追隨。在這邊主要是指過人的財富,因為頭頭們全盤負責嘍啰所有的開銷換取嘍啰們有限度的服從。
之所以之前Sahlins認為這樣的制度不好,是因為這樣的制度本身並不能讓頭頭具有絕對的權利,他們的名聲並不是『神授』的,而是自己掙得的,而且他們作為頭頭,非但不能擁有一種絕對的權利,反而將要冒喪失『信徒』的危險,因為一旦他們喪失了那種過人之處,他們手下的人將會離開他們投奔別的頭頭,或者在他的部落內部將會新的頭頭代替他。
而另一種特點可能更為突出,即Melanesia較為分裂性的社會使得頭頭們不能穩固自己得權利繼而使其擴大化,從這個角度來看,由於各個部落不能保持相對穩定,社會組織得各個單元就不能相對應地進化和擴大。這邊Sahlins提出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當某一個部落的頭想要賦予他自己更大的財富,他必須首先抵觸部落內部的規矩,即成員們不能繼續再無限制的吃他的用他的;但這樣的做法本身違反了之所以能夠稱為Big man的規律,最終他的權威會被削弱,並將無以為繼。
而Polynesia則成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採取了一種酋長制度,使得一級一級的酋長得以以垂直式的方式管理,而越往金字塔的上層攀岩,就能夠發現那些獨當一面的大酋長們以及總酋長本身成為了一種官位和爵位的混合體,即一部分人能夠佔據這些職位的原因在於他們的行政能力和他們距離總酋長的血緣遠近,而不是像Melanesia那樣,需要頭頭付出大量的精力來維持他與他的嘍啰之間的人際關係。
另外,對於Polynesian來說,更高的權威其本身就是具有自然法則的支撐的,但這樣的『神權』並不直接志向佔據職位的那個特殊的人,還是整個組織本身,換而言之,組織本身以自己保持高度權威性為條件,對佔據職位的人授予一系列高於常人的特權和力量。但其本身從進化發展的角度來說,並不是很有邏輯性,因為很難將訴諸權力的能力和個人的至高性脫離。
總的來說,Melanesia和Polynesia之間制度的最大區別可以概括為:前者的頭頭是』the prince amongst men』,而後者則是』the prince of
men』。
社會系統
雙方的社會系統都建立於一種信仰系統之上,但這二者並沒有使用完全相同的機制。故而,本部分的第一部分是魔法(作為一種當地的信仰系統),本文將舉一部分例子來說明,魔法不僅僅只是一種『宗教』,而且可以決定社會生活。第二部分,本文將繼續討論在經濟系統中討論過的Polynesia的交換系統中附加於物件的精神上的價值在社會上的意義。
首先,對於Melanesia,這邊我們需要訴諸於Malinowski的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當中對於魔法(Magic)的描述(圖片由作者拍照上傳):
首先,魔法在Melanesian的心目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其次,由於它的至高性,Malinowski認為這是唯一的一種認知當地人的認知的手段,最後,魔法在當地的作用大到可以規範社會生活。我們這邊主要關注它的社會意義。
在Melanesia,魔法的意義數不勝數,這邊聚幾個有點意思的例子:
魔法可以代表當地人對於更大的財富,更廣的禮物交換系統以及獲取更大的個人名聲的期望。這邊Malinowski有一個例子:
在每次舉辦禮儀慶典(土著語:Kayasa,
其意義為a period when all activities, whether gardening, fishing, industrial
or even mere tribal sports and merrymaking, are carried out with special
intensity),尤其是當這一年的收成很滿足的時候,本群體內每個人都會以跳舞的方式,用特別運用於個人的關於農業的魔法祝福自己的農作物,繼而詛咒本群體內他人的穀物不能豐收。有點互相矛盾的是,整個共同體將會一起使用適用於本群體的關於農業的魔法祈禱本群體的農作物可以豐收,繼而詛咒其他群體。
魔法可以被頭頭用來制約本群體內的成員。
比如說當有一場自然災害產生的時候,頭頭可以利用這樣的魔法來譴責他的本群體的成員並沒有很好的服從於他,進而以此作為借口,將他們個人的意願強加於本群體中的個人或者是整個群體之上。
魔法還可以被用來對群體性的經濟活動施加期望
這邊有一個針對船隻施加魔法的例子,其意義在於:首先使船只能夠被穩固地建造起來;其次使船只能夠平安航行;最後使其帶有其他的魔法力量,即能夠使其地交易對象能夠變得大方以及笨拙,使其能夠做出利於本方地交易。
這邊的可能性數不勝數,但我們可以通過這三個例子管中窺豹,觀察一下當地的社會是如何運轉和被認知的。
我們再來看Polynesian這邊,我們引用Mauss的The Gift當中對Maori的描述,Mauss認為:
(在Polynesia)個人擁有的一切高價值的物品(Maori語Taonga)以及其他的物品都被一種精神的力量(Maori語Hau)嚴格規範。如果人物A將其送給人物B,而人物B將其轉交給人物C的時候,人物C必須返還一個等價物,因為這件物品已經被人物B的精神力量規範化了,而人物B必須將人物C返還的等價物送給A,因為當人物A給予人物B物品的時候,人物B必須最終給予人物A等價物,來對應人物A最初給予人物B的物品上的精神力量。
這個例子本身
第一:代表了Maori法律的基石,即通過交換來實現。其內在邏輯是將『義務』的概念通過精神力量賦予物品之上。
也就是說不論物品本身是不是處於佔有的狀態,它始終處於一種被精神力量所佔據的狀態。這個意義最重要的時刻,是當這件物品被偷盜了之後的情況,這樣的原則使得偷盜者對這件物品沒有『法定』的所有權。精神力量是始終貫徹在主人和所有物之間的紐帶。
第二:通過描述我們看到了人物B將這件人物A給予的物品轉接給了人物C,這其實暗示了人物B和人物C對人物A產生了權威,因為通過返還在物品上附加的精神力量,人物A雖然是『交換』的發起人,但是卻成為了精神力量的最後一個受眾。
通過整個交換系統的最終完成,整個Maori的法律得以規範到每一個活動。其極端例子可以是Potlatch,是指群體內的富人通過舉辦大型的宴會甚至是刻意破壞自己的財產,他們的目的在炫耀自己的財富的同時,實際上是將自己精神力量傳遞給神明。而根據之前通用的交換系統,他們有理由期盼神明可以給予他們好的收成,更廣的交易網路,更大的群體,交換到更好的物品等等等等。
對比來看,從本質上來說,通過對物品施加一種『力』,不論是魔法還是精神力量,其本身是為了保證交換體系的完善和細化,使得其得以擴大自己的影響和保證自己在系統中的主導地位。而Melanesia通過與社會生活相互對應的魔法系統,得以基礎性地規範其較為分裂得社會,使其從整體上能夠符合一定的規律。
Polynesia建立了一種和宗教混合得較為初級得現代法律系統,以歐洲文明的標準來看,Polynesia明顯比Melanesia更為『先進』,配合其更為細化的經濟系統和垂直型的體制,Polynesia常常被用來解釋史前歐洲文明的發展道路。
結論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到,從本質上來說,二者在經濟和社會系統中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但是通過其在政治系統上的分歧,可以更好的理解二者在社會和經濟系統中的差異和歐洲學者在理解和闡釋他們的時候的偏好。
之所以整個太平洋的群島的禮物交換系統這麼重要,是因為首先其最重要的一部分論文和著作是由B. Malinowski寫的,此人是第一個應有參與型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的研究方法到考古學上的學者;其次通過認可在這些地區的較為『原始』的體系,可以解釋unilinear evolution所無法解釋的在不同地區產生不同『層次』文明的情況;再次通過仔細分析其禮物交換系統,歐洲的學者在日後得以重新解釋歐洲對於外來的材料的吸收和分布情況,由此來駁斥Gordon Childe提出的歐洲文明的誕生應該歸因於當時較為先進的來自近東和中東的文明的移民或者是技術移民。
全文完。
不了解美拉尼西亞人和密克羅尼西亞人
硬要說波利尼西亞人有啥特別的地方,就是戰鬥力強,擅長航海唄。
波利尼西亞人四處擴張,西南達紐西蘭,東達復活節島,北達夏威夷。這就是廣義的波利尼西亞島群範圍。
恩,毛利人的戰鬥力……你懂得
波利尼西亞人中的湯加人曾經是太平洋的霸主,建立過圖依湯加帝國。湯加人依靠獨木舟,以及一些黑科技,征服了周邊許多島嶼
(人類最早的雙體船)
此外,波利尼西亞人在雕塑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建樹。最著名的兩個玩意,要數:
1,提基神像,波利尼西亞人的所崇拜的人祖。從夏威夷到紐西蘭都有
2,復活節島石像。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斷復活節島石像也屬於Tiki的一種,只不過復活節島石像因為其未解之謎而籠罩上的一層神秘的面紗。
初中時候喜歡研究新大陸土著文化,後來覺得沒啥意思
摺疊我吧
名字都是隨便取的,西方中心論的結果
被劃入美拉尼西亞人的島民,有部分居住在印尼東部列島,也因此有些綠綠,特別是在印尼成為一個國家之後,其他的都是原始信仰+基督教為主
poly,mela,micro,還是先想想這三個詞綴的意思比較好這真的是完全不知道的東西,博物館裡看到很多遠方搬來的粗糙艷麗的屋頂、船板,總覺得有點不屑一顧,跟什麼拜占庭、瑪雅也是無法相比。
卻又有些敬畏,想想他們如此無懼恐怖的大海,可以在星光下的海面不停地劃呀劃地穿越風浪,抵達完全未知的陸地,繁衍生息,遂又產生了許多對原始與古老的崇敬。西方人根據地理的劃分。都是南島人,分化了也沒幾千年,差別不大,只不過是某些孤立的小島科技落後而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