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非洲大陸、印度、南美洲的東面都有一塊獨立的島嶼?
非洲東面是馬達加斯加島,印度東面是斯里蘭卡,南美洲東面是福克蘭群島(相對比較小),為什麼以上三處的地形出現這種相似性?
————————————————————————————
只是一個無意的發現,覺得比較有趣味性的問題,沒想到引起了不少人的對撕,希望大家可以理性交流!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
可以看到,上面三圖的共同點有很多,比如(1)是題主提到的三個島嶼都在大陸的東邊,(2)是三塊大陸(或者次大陸)都呈北寬南窄的楔形,等等。
造成這種地形特徵的物理原理不是別的,正是夏爾謝夫力和斯蒂芬金效應。
如同中科院西安地球環境研究所的張拾邁教授在《高鐵——悄悄開啟群發性地質災害的魔盒》一文中提到的:
「夏爾謝夫力」,是科里奧利力的一種特殊存在形式,由俄國鐵路工程師夏爾謝夫於1903年發現並引起重視。由於地球的自轉,任何移動中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側向的作用力,在北半球向右,在南半球向左。
在板塊漂移的過程中,三個島嶼收到夏氏力,漂向了大陸東邊。
那麼為什麼會形成楔形的大陸和在楔頂的島嶼呢,這就是斯氏效應的作用了。繼續引用張老的解釋:
斯蒂芬金效應,系詹天佑的同門,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的年輕工程師斯蒂芬金髮現的。1926年,斯蒂芬金考察落基山區的鐵路線時,發現翻過山頂後高速衝下的火車,使得行車方向右側的岩層、山崖發生斷裂甚至小規模滑坡。這種地質破壞,正是因重力加速的火車產生的夏爾謝夫力引起的,而且這種破壞可以是「隔山打牛」型的,斯蒂芬金親眼觀察到與鐵路線隔著數條河谷的山崖,在火車通過時產生了裂紋。因為地表岩土的剛性可以使夏爾謝夫力持續傳遞,遠至數百公里以外,就像一粒高速運動的撞球擊中一列緊挨著排放的撞球左側,最右邊的球卻會被彈開一樣。堅硬的地表岩土起到了那一列撞球的作用,傳遞著夏爾謝夫力,直到遇到特定的地質結構使力無法繼續傳遞,便在此時釋放能量,造成地質破壞。夏爾謝夫力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被山脈、峽谷等複雜地貌反射、折射而改變行進方向,使得追蹤和研究它變得尤為複雜。
斯氏效應在小尺度上的表現為山崖斷裂等現象,在極大的尺度上,表現為大陸斷裂形成島嶼。幾大板塊的漂移的過程中,因為斯氏效應,南端不斷斷裂,因此形成了北寬南窄的楔形。
--------------------------------
吃完飯回來一看這麼熱鬧。抖機靈一個回答看到知乎百態,挺有意思的。
寫這個回答的時候,以為貴乎都知道」張拾邁教授「的梗,but I was wrong, as in most cases. Anyways.
(1)先向相信了夏爾謝夫力和斯蒂芬金效應的同學們道歉。這是瞎扯的。不過也建議大家讀到什麼東西都多想幾步,有疑惑了能翻牆就google 一下,不翻牆也用bing 搜搜看。
(2)也要向所有因為這個答案不開心的同學們道歉。我沒有惡意,連釣魚的心思都沒有,就是抖機靈逗個樂子。生活本來就不容易,why so serious?
(3)謝謝接住了梗的朋友們捧場。
(4)那個罵人的 @譙修俊,你有意思么?撲街撲街的掛嘴上,你媽媽教你跟人說話這麼惡毒的么?即使這個答案我說錯了,至於罵我撲街么?
--------------------------------
起床以後又來更新。謝謝大家的回復,這個答案讓我學到了很多。
把給某知友的回復貼在這裡作為最後的回復:
請不要以最大的惡意來揣度我。(1)我說過了我以為這個梗貴乎都知道:我的初衷裡面不包括釣魚,即我本沒有打算消遣別人取樂。當我發現有人當真了以後(寫下答案幾小時內),我立刻附上了一段,說明這個答案是個梗。那些繼續說我誤導他人的,我表示反對。另外那些人身攻擊的,請回家問問你媽媽這樣做是不是合適。(2)我說的是「生活不容易幹嘛這麼嚴肅」,而不是「生活無聊找點有趣的事情做」。這兩點區別很大,我的生活很不無聊,但是我的生活不容易,明白了么?(3)謝謝大家的舉報或者反對,對「知乎精神」大家有不同的判斷。我的答案如果能讓人學到「不要輕信」這件事情,那麼我認為它是符合知乎精神的。
台灣島也是啊
很有意思的問題,我覺得這沒有什麼相似性(或者有?)。
各個大陸旁邊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大小不一的島,並不能只拿這三個放在一起做比較。就好比我家門前有棵樹,隔了兩戶的另外一家也有一顆,再隔兩戶又有一顆。
如果你把一顆糖砸地上,糖就會四分五裂,同時會有一些小顆粒分布在碎裂的大塊旁邊。這就類似於一些大陸旁邊的小島 (某些像夏威夷群島的除外),只是因為所受的外力不均,造成各向異性,形成不同形狀,停留在不同位置而已。
同樣的,有個問題:為什麼大陸大致都是三角形的?
這是一種地質學上叫做「奧留姆」的現象,即較大的楔形大陸地轉偏心力方向會產生與自身形狀某種關聯的島嶼。
強答一波。福克蘭群島是南美洲東南部的「尾巴」福克蘭高地(這麼翻譯對嗎)上的大陸島。馬達加斯加本來和印度一起和非洲分離,後來被印度丟下停在非洲東南海岸附近了。斯里蘭卡不懂不敢亂說,我猜應該是印度從岡瓦納分裂出來的時候帶出來的一小塊陸地。
澳大利亞大陸也是哦
那你有沒有想過亞洲的東面 是日本島
分析這個意義不大,
這幾個都是大陸架內部的島嶼,距離主陸都很近,屬於同一板塊內海平面高於陸地的一塊島嶼。
其實台灣的位置也很像題主說的位置。
一個大陸架內的情況,洋盆深,另一個板塊向他擠壓少,島嶼就形成得小或不形成;洋盆淺,擠壓劇烈,形成個日本都可以,當然日本不是這麼形成的。再劇烈一點,就全部拱出海面了,比如青藏高原。
所以島嶼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隨機的,大小不是關鍵問題。
第二條關於島嶼剛好都在東南角的問題,比如英國在歐洲的西邊啊。關鍵是你看看島嶼所在的幾個大洋。斯里蘭卡在印度東南,馬爾地夫還在西南呢。台灣在中國東南,你倒是讓中國西邊有海呀。馬達加斯加的話,非洲西岸是年輕的正在分裂拉遠的大西洋,島嶼較少。阿根廷和智利的小島是南極板塊作用的結果,所以也不大具備參考性。
綜上,樓主的發現只是世界地圖的巧合和板塊移動的必然結果,反過來想想,如果現在世界板塊往相反方向移動中,島嶼的形成又會不同了吧。北美西側有很多舶來地塊。地幔流整體是從西向東的,大陸西側的小地塊被地幔流推著和大陸結合。東面的一般會推著分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