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術的技術含量真的低於民用航空技術嗎?
剛剛看到從國家利益角度來看,近代以來俄國和美國哪個國家對中國更好? - 李哲凱的回答,瀏覽了一下評論區看見答主說航天技術要求低於民用飛機技術要求。我對相關領域並不了解,只是記得之前學校一個專家講座說航天技術的發展會帶動相關技術的發展,一直印象里航天技術要比航空技術複雜很多。求專業人士解惑,真的是我孤陋寡聞嗎?
各有各難處,但設計和製造方面一次性/近一次性產品和最複雜的長壽命系統集成工程比較,你說呢?
比如說燒幾分鐘到十幾分鐘的SRB和煤油機比較幾百到幾千大修小時間隔的渦扇渦噴製造成本和難度上簡直是兩個概念圓柱體一次性燃料筒/箭身比較結構/氣動都非常複雜的飛機機身機翼設計難度更不用說
當然航天所需要的導航,搖桿,遙控,以及後來的生命維持系統比較難,不過僅僅是為了搞兩單一星以及洲際投送力量的話實現起來絕對要比達到同樣震懾效果的空軍力量簡單N多倍。
航空所用到的工業和科研體系,換句話說需要點亮的科技書非常多
可以說這也是新中國決定集中國力優先搞航天的原因之一吧
航天類似考科目二,航空類似開車十年不出事故。
你們這些人啊, 不去了解技術細節, 總想聽一句話結論, 好像這樣就是站得高看得遠似的, 但沒發現腳底下都是紙糊的么?
真的了解了很多技術細節之後, 就會發現兩個領域都有各種乾貨, 都是一代一代人努力的結果, 不是一句技術含量高低就能定性的。
我分析有人覺得火箭技術比較簡單是因為中國很早掌握了運載火箭技術, 但是目前還生產不出可靠的航空發動機。 我想說的是火箭技術也分等級的好吧, 大推力煤油液氧發動機雖然在研製過程中, 但是跟蘇聯還是沒得比的, 氫氧機跟美歐日也沒得比, 一箭多星技術聽說一部分還是買了歐洲的,不能說火箭上天了就表明火箭技術已經笑傲全球了呢。對於「結構簡單」的固體發動機,柔性段內襯問題解決了沒?導彈殼體複合材料解決了沒? 這些都是我們不足而美帝早早就解決的問題。
這種問題沒有答案,同時反對多數答案。怎麼用量化的指標來衡量所謂「技術含量」「技術複雜程度」?航空和航天都是很複雜的工程領域,哪能一句誰比誰簡單就能概括的了,這種結論只能茶餘飯後閑扯還成,認真討論還是罷了。
一次性不等於簡單,一次性使用也有設計工作時間的撒。兩家的產品位於SN曲線上的不同位置,都要滿足近乎變態的可靠性和可用性要求,工作時間短的載荷相對更加惡劣,誰也別說誰更容易。航天也不是只有火箭導彈,衛星也需要長疲勞壽命。具體的例子就不舉了,真要比較起來兩邊都有很多彈藥就是了。同行相輕要不得,航空航天交叉的學科這麼多。
至於當年錢學森建議先搞火箭導彈我看並不是說航天比航空容易搞,而是對於美蘇兩大霸權強大的常規力量,發展起來空軍在對方強盛的空軍面前也是一次性的,還不如發展效費比高一點的導彈和核武器才有可能獲得一點不對稱打擊的優勢以及威懾力,畢竟彈道導彈防禦在今天都是一個很難的技術,而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先不說能不能造戰略轟炸機,造了也是給對方當靶子練。不能夠憑空說航天技術或者航空技術哪個更困難,這兩個都是巨大的系統性工程,比較起來需要考慮很多因素。
簡單來說,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難度和中國研製出殲20的難度,甚至不說殲20這種機密裝備,美國研究出Iphone5s的難度,怎麼比較呢?
科技樹的攀升需要其他產業的基礎,材料不過關,計算機水平達不到標準,一切的研製都是空談 ,別說飛機和火箭了,60年代傾國之力,恐怕也不能在5年以內造出一台小小的Iphone吧。
不能直接比較兩個領域,要看現階段水平
一方面航天技術起步晚,中國落後不多,加上冷戰後各國政府削減投入發展緩慢,使得中國有能力追趕現有水平.
而民用航空不僅歷史有100年左右,而且企業盈利進一步推動了技術研發,最重要的是這個行業競爭激烈,不像航天可以慢慢憋,如果民航客機沒有競爭力就無法盈利,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拉大差距
也許美國的航天技術研發能帶動工業發展吧,中國的正好反過來,民用技術的渣滓正好能用來搞航天。
難易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
大約認為航空比航天難的理由,是因為目前航天主要是扔一次就可以,而且一般是官方背景,不計成本。而航空則要考慮成本,經濟效益,商業運營,作為一個幾乎像汽車一樣的日常交通工具,要考慮往複使用,同時要有舒適性。如此一來,似乎航空上取得成績更難一些。
但是,腦洞稍微開一點點,不久的將來,商業航天時代也許會到來,星際旅行就如同今日的洲際旅行。那個時候,今日航空所面臨的一切需要考慮的因素,航天也無法繞開。
在我們爭論這個問題的時候,SpaceX等等又在向前進了一步了。其實不能這樣比較。各種工程技術產物之間只能說哪個結構更複雜,哪個難實現,但是不能說哪個技術含量高,或簡單地說哪個更難。因為各種產品都是不斷追求更高性能,不斷與世界其他產品競爭的,所以,每一個產品的提高都是幾代工程師的心血積累,所以無所謂技術含量高低。就比如一般可能會認為造一隻手錶當然比造飛機發動機難,其實這只是手錶容易實現,但達到高水平其難度是無差別的。難道造一個推力只有一公斤的飛機發動機會比百達翡麗表難度大嗎?
對前面關於錢老的答案予以補充。
錢老當初之所以選擇發展航天,即導彈火箭技術,而非在航空領域下功夫,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材料技術的落後。眾所周知,航空技術特別發動機技術中但是發動機葉片的突破多花費的時間就多達數十年,有興趣同學可以看一下羅斯羅伊斯發動機公司製造發動機的過程。而航天領域很多是一次性投入,對於材料可靠性要求低,且屬於國家急需的戰略技術,因而當時決定首先發展航天技術。
至於兩種技術方向的難度並無可比性,兩個領域都還存在很多尚未解決的問題,二者在發展中也是有互補性的。這個問題就像比較毛澤東和羅斯福誰對世界的貢獻更大一樣,答案需要歷史的沉澱。
難道在這麼多人眼裡航天就是火箭彈道導彈???衛星和行星際航天器哪去了?!不要拿我國水平等同世界水平好么??請客嗨對面的國家!!
其實真的很難比,畢竟工況不同。真要比的話,我覺得航空設計比航天要精巧細緻一些,從不確定性係數上來看。但航空也有過傻大笨粗的時代,像B52現在還在飛、F16邊賣邊改進指標都是例子。不過航天產業可能才到「黃金年代」,而航空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快一百年了。
航天技術遠比航空民用的要有難度,就拿一片單片機來說,由於地球由大氣層保護。軍用單片機放在民航空客上用基本上不會有問題。但是如果去到了外太空,就可能會遇到幾百度到零下上百度這樣的惡劣環境,還可能會有就高能粒子將單片機打壞。這樣的話,整個設備都可能因此報廢。但是就發動機技術而言,民航上的發動機更傾向經濟,安全,穩定。對於國外在民航技術上耕耘已久的空客及波音公司而言。國產航空發動機還是很難達到他們的水準
推薦閱讀:
※SpaceX 為什麼沒有大推力火箭發動機?
※首次登月有兩個人,為什麼只有阿姆斯特朗那麼出名?
※為什麼感覺美國發射火箭經常失敗而中國很少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