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上有哪些鮮為人知但是溫暖人心的片段?

從前看《明朝那些事》中明孝宗的身世和《後漢書·黨錮列傳》都感動的不行,看晉書的時候看到白痴皇帝晉惠帝冒出的那句「此嵇侍中血,勿去」也感動得不行,歷史總是陰暗、冷峻、殘酷,但還是有一些美好的東西暗而不滅,大家分享一下。


清光緒五年,總理衙門前來了三位衣衫襤褸的異國人,他們趴在總理衙門前苦苦哀求,痛哭流涕。這三人都是來自琉球的官員。當時清朝的規定是「非進貢使臣不得入京」,所以他們不得不喬裝打扮成商人,跋山涉水來到首都,求母邦清朝救救他們的國家。(《照錄琉球國紫金官向德宏二次稟稿》)
此時的琉球已經被日本佔領,並被改名為沖繩縣,國王尚泰被抓走,生死不明。三位使臣只得寄託於母邦清廷的力量「盡逐日兵出境」。然而,此時的國際時局已經大變,清朝也無能為力,只能給予他們300兩銀子作為路費,絕望之際,琉球使者林世功悲憤自殺。

然而,更讓我動容的是下面的故事。十餘年後,有人看到,在北京的羊肉衚衕,有一名長相奇特的異國人,他每年都會向當地衙門上呈表文,但每次上告無門。他就是當年前來清廷求援的其中一人。在京城奔走十餘年,流離失所,風餐露宿,只為了一個早已覆滅的祖國。

有奏請緝姦細者,占其人住南城外羊肉衚衕、謝姓。廷寄命給事中唐椿森(尚有滿給事,不記其名)緝之:唐至,令軍役勿遽,先撿其來往書札,則琉球遣臣來救於中朝者,流寓京師十二年矣。每歲皆有表文,而總督不為達,其旅費則琉球遺民傾助,流離瑣尾,備極可憐。(《聞塵偶記》)

當年不過想寫一篇琉球史小文的,看著看著,眼淚就下來了。


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假如現在國家戰亂,外敵入侵,而你剛好讀到了大學,你可以遠走海外不聞窗外事做研究,你也可以去後方政府幹個翻譯之類的閑職,你會怎麼做?
第二個問題,假如你投筆從戎了,結果叛徒告密你的駐紮地點被暴露,但長官為了保護你們這些學子,把你們安排在了戰場最容易跑的地方,你會怎麼做?
第三個問題,假如你沒跑而是和同是學生的夥伴對付敵人,經過你簡單計算,你發現十個夥伴才能幹掉一個敵人,而且因為太匆忙,槍是幾個小時前發的,許多人包括你自己都不會開槍,你只能拼刺刀,你會怎麼做?

第一個問題,1937年,北平,目睹了一二九運動之後的青年學子紛紛投筆從戎,於是成立了一個學兵團,組成人員包括北平大學,高中,初中的孩子。指揮官宋哲元為了保護這些孩子把他們放在南苑的南邊,簡單來說就是不容易受攻擊,而且最容易跑。
值得特別說的是,這些孩子當時可以謀到政府中翻譯或秘書之類的閑職,不會有性命之憂。

第二個問題,和平人士潘毓桂把守軍計劃全盤托出,並且特別指出學兵團的位置,給皇軍說這裡的孩子沒作戰經驗,可以來個出其不意。
在領到槍幾個小時後,學兵團駐地炮火連天,許多學生連槍還不會開,只有與鬼子拼刺刀。

第三個問題,會開槍的開槍,不會開槍的拼刺刀,但怎能拼過會玩刺刀的鬼子呢,一個不行了,第二個上,第二個不行了,第三個上,以此類推,幾乎就是用人堆出來的。
最後傷亡比例是十個學生對一個日本兵。

這些學生若要跑自然有人給洗白,學良讓東三省之事不是那麼多人洗白嗎。
這些學生若也學和平人士潘毓桂,汪精衛與日合作之事不是那麼多人洗白嗎。
可他們沒有,他們義無反顧地上了。
1700人上去了,只有600人回來。

我有時會瞎想,他們如果還活著,他們會不會上知乎?
他們會不會因為五毛美分吵起來?
他們會不會看爛片而吐槽?
.......................................
而我們的和平人士潘毓桂呢,抗戰勝利之後還能苟活到1961年,最終病死在獄中,我只能說蒼天無眼。
潘毓桂告密的不止是守軍計劃,他連撤退路線也說了。
趙登禹將軍戰鬥負傷坐車撤離,因為車輛目標較大,當場被日軍機槍穿透車,壯烈殉國。
佟麟閣被擊傷落馬,帶傷突圍中彈,壯烈殉國。
南苑守軍七千子弟,傷亡五千。

我見過公知說潘毓桂太好了,他的詩,他的畫,他一襲長衫,他文人做派,他照顧李香蘭。
這樣看來潘毓桂簡直就是古代文人的翻版,
這樣一對比,那些學生太傻了,不會琴棋書畫,不懂吟詩作對,沒有才子佳人,居然逆潮流而動擋住了皇軍的路,而且傻得不去後方苟且偷生,或者出來做個和平人士,而是去前線殺敵,太傻了,蠢得無藥可救。

可我愛這些蠢的人,因為有這樣傻的人,我才坐在電腦前打著這些文字,這些看起來一點用都沒有的文字。

夜深了,看著月亮,那年的月亮是不是也這麼圓。
————————————
評論區是我自己的地,所以我覺得鬧心的就刪除了,你們撕請去別處,心累,這年頭還有為漢奸訴說心路歷程的。


「親愛的中國游擊隊同志們:
  我看到你們分撒在山溝里的宣傳品,知道你們是共產黨的游擊隊。你們是愛國主義者,也是國際主義者。我很想和你們見面,同去打倒共同 的敵人。但我被法西斯野獸們包圍著,走投無路。我決心自殺了。我把運來的十萬發子彈贈送給貴軍。它藏在北面的松林里。請你們瞄準日本法西斯軍射擊。我雖身死,但革命精神長存。祝神聖的共產主義事業早日成功。
  關東軍間島日本輜重隊
  共產黨員伊田助男
  1933年3月30日 」


宋仁宗趙禎,宋朝第四位皇帝,可以算是宋朝歷史,乃至中國歷史上最仁慈的皇帝之一。

如果你看過《少年包青天》的話,沒錯,他就是那個萌萌的皇帝。

(實在找不到好圖片,抱歉)

他宅心仁厚,仁慈善良。在位四十二年,沒有什麼大的戰功,但這期間宋朝沒有發生任何大的戰事,邊民「四十二年不識兵革」,在當時已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感謝評論區提醒,仁宗時期西部和南部邊境都有戰事,這裡的「四十二年不識兵革」是遼帝說的,邊民指的是北部邊境)

有一次,開封府尹包拯上堂進諫,他慷慨激昂,越說越激動,拉住皇帝的袖子,口水甚至噴到了皇帝的臉上。但仁宗並沒有露出任何不悅的表情,還在包拯轉身的時候偷偷擦掉臉上的口水,最後依然採納了包拯的建議。

還有一次,仁宗在吃飯時,突然咬到一顆石子,把他的牙都咯出了血。他趕緊把石子吐掉,並把嘴裡的血都漱乾淨。然後吩咐身邊的太監和宮女:千萬不要把這件事告訴任何人,否則那個做菜的廚師就沒命了!

一個擁有國家最高權力的統治者,身居萬人之上,還能體恤和寬恕一個小人物的生死,在中國幾千年的帝王史上,實屬不易。


1949年,中國,成都,一個窮苦絕望的國軍士兵在潰逃中成為俘虜。他放棄了回家的機會,選擇加入俘虜他的這支隊伍。他不懂什麼理想和主義,但他覺得這隊伍讓他看到了新的希望。1952年,朝鮮,金化,在潛伏中他不幸被一枚燃燒彈擊中,於是他把手指深深地插進泥土,一聲不吭地忍受著火燒。那支隊伍沒有辜負他的希望,他們奮戰擊退了強敵,而後,戰火被遠遠阻止在了家國以外。他叫邱少雲,他的名字在烈火中永生。

1950年戰爭開始的時候,當他綁著馬蹄表在破爛不堪的舊式教練機上練習最基本飛行動作的時候,他的對手們正高傲地嚼著口香糖,在東北亞天空肆意地飛行和毀滅。2年後,他和戰友們用烈火和鮮血交織出了令對手敬畏的「米格走廊」空中防線。可他不想只防禦,他渴望進攻。2015年,當他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之時,他用顫抖的手把「要大大發展戰轟機」的字條留給了空軍的最高指揮官,這是他一生祈願。他叫劉玉堤,他曾用戰鷹護佑過這片天空。

1955,美國,帕薩迪納。他終於捏著歸國的船票站上了碼頭。他曾被他們評估價值超過5個裝甲師。為了不讓這5個裝甲師回歸於潛在的對手,他們曾把他抄過家,投入過監獄,卻從未讓他屈服。可實際上,他們錯的離譜。因為他所築的那名為「東風」的鋼鐵森林,哪怕有50個裝甲師都無法比肩。彌留之際,他留下了一句話:「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他叫錢學森,他鍛造的大國之劍令世界敬畏。

1928年,廣州。當法官問他還有什麼願望時,他說還欠她一個合影。於是,他和她有了第一次一起站在鏡頭面前的機會。照片上,他和她緊緊靠在一起,他英俊帥氣,她清純可人,只是背景里森森鐵窗分外突兀。幾天後,在黃花崗,他和她淡然地舉行了儀式然後攜手走完了一生。而後,人們在他的監獄牆上,發現了「頭可斷,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滅」的絕筆詩。他叫周文雍,她叫陳鐵軍,他倆刑場上的婚禮令劊子手也為之動容。

1958年,北京。那一晚,他輾轉反側睡不著,突然起身一臉鄭重地告訴她,他即將離開要去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她知道勸不住他,於是淚流滿面地問:能留給一個可以寫信的地址么。他搖頭。先是沉默,然後決然:「為了這件事就是死了也值得。」他告辭離去,一走就是13年。他因一次實驗遭受核輻射最終身患癌症去世。他叫鄧稼先,他為這個國家完成了邁向強大的史詩級任務。

他是個暖男,且多才多藝。他愛唱歌、愛下棋、愛釣魚、愛養花,愛彈吉他,但最愛的還是開飛機和畫畫。他最得意的一張畫作是駕駛他的愛機從航母上起飛,他起名這畫叫夙願。2001年,他的81192在驅離一架闖入領空的外軍電子偵察機時被螺旋槳打掉尾翼,消逝在海天之間。12年後,一支編號為16的航母率編隊馳騁過他曾護衛過的海空。他叫王偉,他和81192沒有返航,他和81192一直在巡航。

1982年,當他成為海軍最高指揮員的時候,這個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國家還只有一支可憐的近岸防禦海軍,其力量單薄到連自己的領海都不能完全覆蓋,而且還沒有一個像樣的發展戰略。他就職演說短地令人詫異:「謝謝大家,不過今天無話可講!」 2014年,當幾艘嶄新的軍艦駛入戰火紛飛的國家港口,在那裡等待的中國人激動地熱淚盈眶。有人高呼:「祖國萬歲!」他叫劉華清,他指引著這支海軍走向深藍。

他本可以是個詩人,可惜生在了亂世,他目睹了這個國家積貧積弱混亂不堪苦難深重。他心如刀割,然後決定做點什麼。1935年戰敗被俘面臨處死,但他在獄中寫詩仍然充滿浪漫美好的憧憬:「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智慧將代替了愚昧……而生育我們的母親,也會最美麗地裝飾起來」他離開世界80年後,一個世界經濟新秩序正因為他國家的強盛而蓬勃興起。他叫方誌敏,他詮釋了愛國者們最堅韌的靈魂。

……

一個曾經苦難民族,因為有了不屈的脊樑才可以傲然挺立;一個曾經落魄國家,因為有了不絕的脊樑才可以重鑄輝煌。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

本文作者:@熊爸


俄羅斯帝國前後近兩百年,有兩任皇帝是因為救人而死的。

開國大帝,彼得一世。
他52歲的時候在芬蘭灣,看見擱淺的士兵,奮不顧身跳進冰水中去救他們(北緯60度)。彼得因此受了風寒,入冬以後病情嚴重起來,最後病死。

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方案上過課本的那位。
他一生多次遭遇刺殺,在最後一次民意黨的炸彈襲擊中,第一枚炸彈其實並沒有炸到皇帝本人。但他在遇襲後,沒有立刻離開現場去安全的地方,而是選擇下車救助傷員、安撫民眾,最後死於其後的炸彈。

很讓人唏噓。


張居正,明代中期大名鼎鼎的人物。張居正死後,被反攻倒算,家破人亡。


1622年,張居正平反。1640年,張居正的曾孫張同敞被任命為中書舍人。


張居正的經歷固然夠傳奇,但是張同敞的經歷更為曲折。

1642年,張同敞受崇禎皇帝之命到湖廣出差,任務完成之後,回京城的路上,消息傳來——北京淪陷,崇禎帝自縊煤山。


這時,南明唐王朱聿鍵發出徵召,於是張同敞投奔唐王,受唐王紙命到湖南出差,然而,就在他出差期間,消息再次傳來——唐王被清兵俘獲。


於是,張同敞轉投永曆帝朱由榔,被任命為兵部侍郎、翰林院侍讀學士,總督廣西各路兵馬兼抗清任務。然而,就在率軍轉戰廣西之際,消息傳來——南雄被攻破,永曆帝逃跑,軍隊潰敗,桂林被包圍,岌岌可危。


於是,張同敞秘密潛入桂林。當時,城中只有大學士瞿式耜和一個老兵留守。


瞿式耜說:「「我為留守,當然死在桂林;總督沒有守土的責任,你還是去罷!」


「古人恥獨為君子,」同敞毅然地說,「相公為什麼不讓同敞共死呢?」


瞿式耜高興極了,吩咐剩下的一個老兵進酒,秉燭待旦,和張同敞銷磨這空城的一夜。


第二天,東方欲曙,清軍進城,兩人同時被執,說:「我們久已準備了。」敵人要他們投降,他們拒絕;要他們削髮為僧,他們也拒絕。於是,敵人把他們分別幽禁起來,中間只隔著一堵牆,在幽禁的四十幾天之內,他們隔著牆壁,賦詩唱和。1650年,閏十一月十七日,敵人把他們殺了。據說在行刑的時候,張同敞衣冠整齊,昂然站立,頭顱落地以後,他向前躍起三步才倒下。


私以為,秉燭夜話那一夜,溫暖人心。


轉的,侵刪
湯原游擊隊發展歷程。
1932年4月開始,湯原中心縣委改組,開始組織抗日游擊隊,依靠黨員捐資,買了10幾條槍,成立紅33軍湯原游擊中隊,由40多名黨團員組成。完全沒有軍事經驗,不久被土匪武裝繳械。
湯原中心縣委繼續買槍,於1933年1月重建,發展到60餘人,結果被日軍鎮壓,兩任縣委書記高慶雲,裴治雲先後犧牲,隊伍潰散。
1933年10月夏雲傑接替縣委書記,第3次建立「湯原反日游擊隊」,最終實現了部隊的成長壯大,最後發展為抗聯第六軍。
1936年秋天,抗聯6軍在湯原丁大幹屯遭到日偽軍伏擊,夏雲傑受重傷。
大家希望把他送去蘇聯治療。夏雲傑說:「路途太遠,又難走,我們又沒那個本錢,還是先在山裡治治吧。」
一個夜晚,夏雲傑突然醒來,高興地對別人說:「我夢見日本人被趕跑了,我倆騎著馬,走在人山人海的大街上,到處都是彩旗和鮮花……」說著說著,淚水流滿兩頰。
不久夏雲傑犧牲。


寫兩個老將軍的故事

1951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在第三次戰役之後力挫美軍,殺進漢城,這時候在遙遠的中國福州,一位93歲的老人喜極而泣,淚流滿面,寫了一首詩:

師入三韓大有聲,海東形勢一番更。
美軍屢敗終難振,華裔方興孰敢輕。
結日陰謀違夙約,援朝義舉洽群情。
中蘇兩國臨斯世,同德同心致太平。

翻成白話就是,57年了,巍巍華夏,終於能夠克敵於國門之外,一雪前恥了。57年前,甲午戰爭正是從日軍攻佔漢城,挾持朝鮮高宗李熙開始的,並一步一步把戰火燒到了中國境內,如今,我們打回漢城了!
當時的彭大將軍說了另外一句話,叫做:「帝國主義在東方架起幾門大炮就可以征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彭大將軍和他心愛的士兵們和地球第一武裝力量打了個旗鼓相當,把「聯合國軍」從鴨綠江推回了三八線,甚至還攻入了漢城,這是比抗戰還威武、還揚眉吐氣的立國之戰。

那位寫詩的93歲老人也是一位軍人,他是薩鎮冰,曾經滿清的廣東水師提督、北洋海軍統制、北洋時期民國海軍總長,還曾代理過北洋政府的國務總理。

他曾經眼睜睜看著中法馬尾海戰慘敗,福建水師土崩瓦解,他也曾眼睜睜看著甲午戰爭中黃海海戰北洋水師慘敗,他更是親身經歷了威海衛保衛戰,死守日島,最終眼睜睜看著丁汝昌殉國,威海衛陷落,大清帝國的驕傲,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他還知道,在平壤,他的清軍同袍門也是潰不成軍,死傷狼藉,一路被日軍追殺到國內,之後,還有慘絕人寰的旅順大屠殺。國恥國難還沒有停止,甲午之後還有庚子。

薩鎮冰無力阻擋三千年之巨變,只能眼睜睜看著豆剝瓜分,滅亡之禍,迫在眉睫,他只能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海軍建設中去。宣統元年,薩鎮冰被委為籌備海軍大臣和海軍提督,他上任後合併了過去分裂的南北水師,建立起統一的指揮系統,下分巡洋、長江兩艦隊,還統一了官制、旗式、軍服、號令,這是中國近代海軍第一次實行的科學管理。
然而宣統三年,武昌起義爆發,薩鎮冰被清廷派往武昌鎮壓革命軍,他的艦隊已經到了武漢江面上,但他海軍學堂的弟子黎元洪寫信勸他舉義,信中寫道「吾師抱救國之卓見,熟察現勢,必知專制政體之必亡。」但薩鎮冰不願背叛自己效忠的朝廷,也不願做阻礙共和的千古罪人,於是他隻身離開艦隊,默許部下起義。

袁世凱組閣之後,任命薩鎮冰為海軍部長,但薩鎮冰避不就職,1916年,黎元洪繼任大總統之後,他才再度出山,歷任海軍總司令、海軍總長、粵閩巡閱使。1917年任海軍總長、海疆巡閱使。但民國來了,共和到了,也未能實現國家的富強,薩鎮冰一年一年看著軍閥混戰,民不聊生,而卧榻之側的日本依舊虎視眈眈。
1922年,北洋政府任命他為福建省長,在大革命其間,國民革命軍進入福建,薩鎮冰卸去省長之職,專註於救災施善。九一八事變之後,抗日烽火遍地,薩鎮冰對蔣介石畏日如虎的不抵抗政策極為不滿。1933年,福建事變爆發,李濟深打出了「反蔣抗日」的旗號,薩鎮冰對此表示全力支持,這位老人和十九路軍佔到了一起,擔任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延建省省長。抗戰期間,他歷經四川、貴州、湖南、雲南、廣西、陝西、甘肅等地,宣傳抗日救國。1949年解放前夕,薩鎮冰已經是一位91歲的老人了,蔣介石政府力勸這位三朝元老隨去台灣,但他以病為由堅決推辭,並發文擁護中共。
直到1951年,他看著雄赳赳氣昂昂的人民志願軍,硬碰硬剛正面擊敗了歷史上最強大的人類武裝力量,殺入漢城,百年的屈辱,都在此刻洗刷乾淨了,我們不是東亞病夫,不是睡不醒的獅子,一樣的血,一樣的人,黃海上飲恨,北京城中受辱,如今我們也可以揚威域外,震驚世界。
1952年4月10日,薩鎮冰於福州病逝,享壽94歲。他在遺言中寫道:
「國疆昔小而今大,民治雖分終必聯,
人類求安原有道,俗情狃舊尚無邊,
忘懷富貴心常樂,從事勤勞志益堅,
所望群公齊努力,相扶世運順乎天。」
如果將來我等地下能夠再遇薩公,一定要告訴他:「山河無恙,國泰民安,這盛世,如你所願!」

分割線——————————————————————
薩公是幸運的,在他臨走之前,他能看到國家從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狀態,一路艱苦奮鬥,走到可以和地球第一的美利堅掰手腕的地步,百年憋屈鬱塞之氣一掃而光,一生無憾。
在遙遠的俄羅斯,另有一名偉大的將領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和薩公相反,眼睜睜看著自己心愛的祖國從地球上第二強盛的超級大國,正在土崩瓦解走向毀滅,眼睜睜看著自己在衛國戰爭中誓死捍衛的一切,都將走向終結,他一生追求的事業變成了夢幻泡影,這是令人何其悲憤的事情。
1991年8月24日 68歲的蘇軍元帥、蘇聯英雄謝爾蓋·阿赫羅梅耶夫在克里姆林宮1號樓的辦公室里自殺了。此前,葉利欽和他的支持者們正在陰謀分裂蘇聯,戈爾巴喬夫無動於衷,各種努力都告失敗,窗外一片喧囂,世間一片混亂。阿赫羅梅耶夫在1990年就已經相信國家正走向毀滅,當年蘇聯軍民以2700萬人犧牲所捍衛的社會主義大廈今天即將崩塌;當年希特勒幾千萬大軍未能達到的意圖,今天卻有可能實現。

他在遺言中寫道:「當祖國即將滅亡,我生命的全部意義遭到毀滅時,我無法再活下去,我的年齡和所走過的生命歷程給我權利去死,我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了。國家正陷入一場災難之中,國家分裂,經濟崩潰,社會道德淪喪,這就是事實。然而沒有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我想,這一點對你們來說也是顯而易見的。儘管大家都明白做些什麼,我還是要強調一下,遲早要有人對蘇聯的分裂負責。這並非什麼叛亂的邏輯,這是嚴酷的必然代價。」
這位蘇聯元帥死後,只有幾個胸前掛著舊日勳章的老人為他舉行了葬禮。合棺之前,元帥的妻子在丈夫冰冷的額頭上最後吻了一下,痛心地講道:「他從18歲起便參加了同德國法西斯的戰鬥,可是如今我們的國家被民主派法西斯分子從內部攻克了。」
幾天後,他在莫斯科的Troekurov公墓簡陋的墓地遭到褻瀆。有些畜生僅僅為了能賣幾個錢,就挖開棺材,取出了死者的元帥制服和勳章,因此不得不進行第二次葬禮。
對照起來看,薩公真是幸福多了。


《後漢書》記載一個故事

十七年正月,當謁原陵,明帝夜夢先帝太后如平生歡。既寤,悲不能寐,即案歷。明旦日吉,率百官故客上陵,其日降甘露於陵樹,帝令百官採取以薦。會畢,帝從席前伏御床,視太后鏡奩中物,感動悲涕,令易脂澤裝具。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焉。

這段文字,我記得知乎 @王小山的一篇答案,展開得很好:讀史時,哪些故事讓你動容? - 王小山的回答 - 知乎
我就不過多解讀了。我想講的是與此有關的另一件事。

明帝一生被記載下來的有兩個夢。上面那個夢,是第二個。第一個夢,在遙遠的十年前。

初,帝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書及沙門以來。其書大抵以虛無為宗,貴慈悲不殺;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修練精神,以至為佛;善為宏闊勝大之言以勸誘愚俗。精於其道者,號曰沙門。於是中國始傳其術,圖其形像,而王公貴人,獨楚王英最先好之。 ——《通鑒》卷四十五

司馬光是闢佛的,所以故事的開頭,他寫作「初,帝聞西域有神」,以減少神異色彩,而不像《漢紀》與《高僧傳》等更早的史料,寫作「明帝夢見金人」。
這段文字夾雜在永平八年,如果我們常讀古籍史料,就會知道「初」代表著補充敘述,說明下面內容在時間線之前。但從明帝做這個夢,到派遣使者引佛教傳入,不應相去太遠。
就是說,這個夢大概發生在永平八年十月稍前

那麼永平七年發生了什麼?

《後漢書 · 漢光武帝光烈皇后陰麗華傳》
七年,崩,在位二十四年,年六十,合葬原陵。

永平七年,他的母親陰皇后去世。


如此,這一串事件的順序可能是:

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光武帝去世,劉庄繼位,是為漢明帝,時年29歲。
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36歲。太后陰麗華去世。
母親去世後,明帝告訴群臣,他做了一個神奇的夢,於是派遣使者前往西域求一種「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的教義。值得一提的是,白馬馱經的路線,特意繞道了陰皇后在亂世之中生下他的地方——冀州。
永平八年(公元65年),明帝37歲。楚王劉英帶著黃絹素帛向朝廷請求贖罪。劉英好交接遊俠之士,私節並不檢點,他上書所稱的罪名含混,言之不詳。明帝下詔答覆說:我這個弟弟親近佛教,曾戒齋三月,對佛立誓,他並無過錯。是年,明帝37歲。
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明帝43歲。劉英被人舉發私造圖讖謀反,明帝不忍殺之,將其廢于丹陽。劉英自殺。
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明帝46歲。謁原陵,夜夢先帝太后如平生歡,既寤,悲不能寐。此時,他距離死亡僅僅一年。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明帝47歲。六月己未,有星孛於太微。 秋八月壬子,帝崩於東宮前殿。

明帝一生,被記錄下的兩個夢,都關於生死與永恆。自光武與陰皇后去世,到他自己步入死亡,整個青年到暮年的過程,都在追溯「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的幻象。
司馬光不肯相信亂離怪神,也不肯相信歷史會因某種潛在深密的精神力所改變——他認為一切都是規律,歷史是值得借鑒的規律。所以他更願意寫作「帝聞西域有神」。而非一場荒誕無稽的夢。
然而,人生又何嘗在夢之外。


愛國志士王建堂出征前,他的父親給兒子的一面寫有「死」字的一面旗幟,鼓勵兒子為國捐軀,奮勇殺敵,馬革裹屍。

旗的正中寫著一個斗大而蒼勁有力的「死」字。
 「死」字的左右兩側寫著這樣的幾行小字:
  右邊,「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
  左邊,「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曹操的遺囑。魏武遺令,分香賣履。

出乎意料,這不是一份軍國大事的計劃表,不像成吉思汗言指西夏為遺恨,也不是一份切齒拊心的報仇書,不是李克用要他兒子報仇雪恨的那種酷烈。

魏武是擁有整個中國北方的君主。但在他的遺令里,展現的不是權謀詭詐的政治家形象,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男人。充滿誠摯,略帶好色,喜歡妹子,有點戲謔,但充塞最多的還是無盡的溫暖。

他要贈給他的戀人們許多禮物:「余香可分諸夫人,不命祭。」意思是,把我多年存下來的香料(在當時是非常貴重的奢侈品)分給妹子們,就不要用這些香來祭祀我了,你們留著自個兒用吧。

他也要求他的戀人們應該自食其力。他說,「諸舍中無所為,可學做組履賣也。」也就是說,妹子們要是閑的沒事,就去做鞋子來賣錢自給吧。在這一點上,他不知道比田園女權高到哪裡去了。

當然,他還是深深地依戀著這些女孩子。所以他要求妹子們「居於銅雀台,善待之……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魏武也逃不脫英雄夢和寂寞感的交叉。他縱使再堅硬,也需要柔情來陪。

他覺得,妹子們為他辛苦了一生,也請她們進銅雀台,讓部屬要好好對待她們。她們也要時時登上銅雀台,平日設祭,遙隔城郭多看看魏武的陵墓,只要她們還記掛著魏武,他的冢中之靈也就滿足了。又哪像一些暴君,自己死了非還得拉人陪葬呢。最不濟也要把人家趕到寺院裡面去。相比之下,高下立判。

可魏武沒有這麼絕情。他真正是把這些女孩子當成一個個的人來看,就像他的妻兒子女,就像他的姐妹女眷。儘管他好像喜歡「淫人妻女」,喜歡少婦討厭少女,但是他很暖,不是一個渣男。相反很多道貌岸然暴君才是真正的渣男。

魏武把滿腹詩情灑入逐敵的馬蹄,又把和妹子之間的情愫付與銅雀,還有絲履牽著。想必夜半燭火下,她們還能默默泣啼想起魏武的好,也有香料和絲履可以自給,不至於無人照料而流離。這樣,魏武就是在九泉之下也能夠安心了。

山川之間,顧盼多情。他們之間,總是始以情交,終以情訣。

今來讀史,不禁令我輩嘆息,英雄亦到分香處,能共常人較幾多!

可是,若是你是魏武,你能這樣善待這些女孩子們嗎?

在你擁有半壁江山時,你能和她們始以情交,終以情訣嗎?

恐怕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未必吧。

魏武英雄,果然不謬。


北宋人王鞏是蘇軾好友,「烏台詩案」中被牽連貶至賓州。王鞏遭禍後家奴僕從頓時做鳥獸散,惟有一位名為宇文柔奴的女子願意與他共赴賓州。蘇軾對二人的遭遇一直心存愧疚,幾年後有幸重聚,蘇軾問柔奴嶺南的日子是不是很苦。柔奴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大為感慨,作《定風波》詞一首。王鞏和宇文柔奴的故事自此流傳開來,成為堅貞愛情的典範,收入《古今情海》。
能從泛黃的故紙堆里能翻撿出除了權謀、戰爭、鮮血之外的,類似這般純粹乾淨的愛情,也是歷史能吸引人的一大魅力所在。

誰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時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吳越王錢鏐(liú)的原配夫人戴氏王妃,是橫溪郎碧村的一個農家姑娘。戴氏是鄉里出了名的賢淑之女,嫁給錢鏐之後,跟隨錢鏐南征北戰,擔驚受怕了半輩子,後來成了一國之母。雖是年紀輕輕就離鄉背井的,卻還是解不開鄉土情節,丟不開父母鄉親,年年春天都要回娘家住上一段時間,看望並侍奉雙親。錢鏐也是一個性情中人,最是念這個糟糠結髮之妻。戴氏回家住得久了,便要帶信給她:或是思念、或是問候,其中也有催促之意。過去臨安到郎碧要翻一座嶺,一邊是陡峭的山峰,一邊是湍急的苕溪溪流。錢鏐怕戴氏夫人轎輿不安全,行走也不方便,就專門撥出銀子,派人前去鋪石修路,路旁邊還加設欄杆。後來這座山嶺就改名為"欄杆嶺"了。
那一年,戴妃又去了郎碧娘家。錢鏐在杭州料理政事,一日走出宮門,卻見鳳凰山腳,西湖堤岸已是桃紅柳綠,萬紫千紅,想到與戴氏夫人已是多日不見,不免又生出幾分思念。回到宮中,便提筆寫上一封書信,雖則寥寥數語,但卻情真意切,細膩入微,其中有這麼一句: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九個字,平實溫馨,情愫尤重,讓戴妃當即落下兩行珠淚。此事傳開去,一時成為佳話。清代學者王士禎曾說:"『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二語艷稱千古。"後來還被裡人編成山歌,就名《陌上花》,在家鄉民間廣為傳唱。


帝五歲失太后,問左右遺像,莫能得。傅懿妃者,舊與太后同為淑女,比宮居,自稱習太后,言宮人中狀貌相類者,命後母瀛國太夫人指示畫工,可意得也。圖成,由正陽門具法駕迎入。帝跪迎於午門,懸之宮中,呼老宮婢視之,或曰似,或曰否。帝雨泣,六宮皆泣。


一句「或曰似,或曰否」真的是栩栩如生
一句「帝雨泣,六宮皆泣」同樣讓人傷感

2016.4.5 最近讀《明史》找到了出處


317年,晉室南渡,後有東晉。晉明帝才幾歲的時候,坐在父親元帝膝上。舊都來使,父親不覺傷心流淚。父親問明帝:「你看長安和太陽相比,哪個遠?」明帝回答說:「太陽遠。有人從長安來,卻沒聽說過有人從太陽那邊來,顯然可知。」父親對他的回答感到驚奇。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飲,父親再次發問,不料明帝卻回答說:「長安遠。」元帝驚愕,問他:「你為什麼和昨天說的不一樣呢?」明帝回答說:「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後來有李白詩句: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故都是溫暖,亦是憂愁。

幾句題外話:

評論區里對歷史問題的討論的很多,但其實我也不知道怎麼回復。因為很多人討論歷史問題的時候,不是信息量的問題,而是邏輯和史觀的問題。舉個例子,有人罵司馬家,把胡人入侵的罪責歸於司馬家。這個觀點就沒什麼討論或者反駁的價值。若把一個事件作為結果來看,他只是一個表面,支撐這個表面的不是單一或者某幾根柱子,而是成千上萬的錯綜複雜的藤條。能理解嗎?這些原因互相纏繞和干涉,又共同導致了結果。甚至一些細枝末節的原因都不容忽略(比如胡人入侵和天氣變寒冷北方生存壓力大有關)。你看到的,你看不到的,你很難說哪些是主要哪些是次要。還有一些給結論不先給定義的觀點,比如司馬家不是正統,我覺得你要先告訴我什麼是正統,正統有什麼好處,這個背景下誰適合做正統。你不能得出「因為司馬家不是正統所以他不行,因為他不行所以他不是正統」這些情緒化的沒什麼意義的評價。

再題外話。
用繁體怎麼了?繁體意味這什麼?有什麼象徵有什麼深意?用了繁體就要一直用?和你解釋我為啥用?管得著嗎?別人用個繁體就成炫耀了?瞅瞅你這點見識這點出息,嘖~


我想在這裡說說1936的中國足球。

1936年8月1日第11屆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挑選出了22名足球運動員要遠征柏林。

眾所周知,那個時候,日寇橫行,哀鴻遍野,國力衰弱,政府連足球隊去德國的費用都沒辦法給足,需要22萬,還差5萬讓球員自己解決。

儘管國家很爛,當時的中國足球還是挺牛的,1915年至1935年連奪九屆遠東運動會冠軍。為了參加奧運會,球員自己籌款,從上海出發,途經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等國,和各國球隊進行了27比賽,其中勝23場,平4場,得到了20萬港元的門票費。

球隊有錢了,隊員們很高興,認為可以改善一下生活了。就在這時候,政府派人來了,他們不是來慶祝的,是來要錢的。隊員們當然對此不滿,可是派來的官員也表示很無奈,還有其他運動員也沒有經費去參加奧運會啊。為了讓其他的運動員也能參加奧運會,足球隊給自己留夠了經費,剩下的錢全捐了出來。

儘管後來他們在德國輸球了,可是他們的團結、奮鬥、奉獻精神實在是值得後人學習。那時候的他們很窮,住著廉價的旅館,吃著最便宜的飯,沒有隊醫,沒有主教練,他們只有一個信念,用雙腳告訴世界「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

奧運會結束後球隊在歐洲進行了友誼賽。和英國隊進行了兩場比賽,一平一輸,當時的英國報紙說:中國隊踢的很出色。在法國期間,法國的一支球隊邀請中國球員李惠堂加盟,李以還要為國家踢比賽拒絕了。

看這段歷史時,覺得中國足球是有希望的,前輩們能做到,後輩只要願意一定也能做到。


以下內容全部選自《突擊》第38期 《為理想而戰的人們——紀念西班牙內戰中的國際縱隊》(中) 作者為我的好友 前輩 白瑞德
1936年11月8日早晨,配備蘇式武器,穿戴著正規制服與頭盔的第11國際旅的官兵,以整齊的隊伍沿著馬德里著名的「第一大道」(Gran Via)步入了市中心。對於習慣了穿著雜七雜八軍服的民兵部隊的馬德里市民來說,當他們看到這樣一支肅穆的軍隊排著整齊的方陣,威嚴地踏步而來的時候,第一反應還以為是叛軍進城了,恐慌眼看就要開始蔓延......列寧曾經說過:「全世界的無產者雖然語言不通,但是要會唱國際歌,那他就能在世界任何地方找到同志」。當時的情況正是如此,當街道兩邊聚集的市民驚恐的看著這支陌生的軍隊時,這些行進在馬德里大街上的德國人、法國人、比利時人、波蘭人和英國人,用各自不同的母語,唱起了同一個旋律——國際歌,「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瞬間的沉默之後,街道兩邊的陽台上爆發出了一片「蘇聯萬歲!」的歡呼聲。英國政論家福·皮特開林後來寫到:『「向國際旅致敬的雷動般的歡呼聲響徹被擠得水泄不通的大街,他們也用歐洲所有的語言來回答這些歡呼聲」。根據一位化名為卡爾·安格爾的塞爾維亞籍戰士的回憶:「在歡迎的人群中還有很多老年婦女,她們用一隻手擦拭著湧出的淚水,用另一隻手握拳高舉——向我們致以『紅色陣線』式的敬禮......」

消滅法西斯 自由屬於人民!


《史記 刺客列傳》里的刺客聶政和他姐姐聶榮(文言文部分在最後)

簡單說就是大官嚴仲子與韓相俠累有仇,千方百計請高手聶政刺殺俠累。聶政「士為知己者死」,無可推脫,但一直等到伺候姐姐出嫁、老母壽終正寢,再無牽掛,這才單槍匹馬殺入重重保護的相府,一擊必殺幹掉俠累(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又大吼中殺了數十衛士(這是真高手!始皇帝遇上的如果是這位,早就成死皇帝了)。

重點在後面。聶政武功極高,殺了幾十人,最後卻用刀劃臉、刺瞎雙眼( 自皮面決眼)、剖腹自殺(自屠出腸)。問題是:他既然都明知必死了,為什麼還要自殘呢?

韓人不知道刺客是誰,於是把聶政暴屍於市,出千金購其姓名。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了這件事,立刻想到是她的弟弟聶政。急忙趕到現場,說出了聶政的姓名出身,伏屍大哭。

有路過的好心人勸姐姐:「聶政犯了大罪,你不知道這樣會受牽連嗎?」聶政的姐姐回答:「我知道!可聶政因為擔心連累我,所以才死前自殘毀容。我怎麼能因為貪生怕死,而讓弟弟的英名埋沒呢?」大聲呼天數次,最終哭死在弟弟屍體旁邊。

史書上記載的幾位頂級刺客,還有曹沫、豫讓、專諸、要離、荊軻等,這幾位或者不畏王權(曹沫),或者自殘形貌、吞炭變聲(豫讓),或者魚腹藏劍(專諸),或者斷臂詐降(要離),或者談笑間圖窮匕見(荊軻),他們輕生重義、捨生取義、深明大義,他們豪氣干雲、隨機應變、沉著冷靜,他們為了達到目的可以拋妻棄子、捨棄一切,但讀來總不免內心沉重。

還好有聶政聶榮姐弟,故事的開頭,聶政明白自己已是」義不容辭「,但還是要先對母親和姐姐盡孝;故事的結局,弟弟為了姐姐不惜自殘,姐姐為了弟弟甘心赴死。

如果你我處在聶政的位置,我們會怎麼選擇呢?

血腥、厚重的歷史中偶然折射出親情與人性的光芒,雖然慘烈至極,卻也讓人感動至極。

——————————《史記》原文

聶政者,軹深井裡人也。殺人避仇,與母、姊如齊,以屠為事。

久之,濮陽嚴仲子事韓哀侯,與韓相俠累有卻。嚴仲子恐誅,亡去,游求人可以報俠累者。至齊,齊人或言聶政勇敢士也,避仇隱於屠者之間。嚴仲子至門請,數反,然後具酒自暢聶政母前。酒酣,嚴仲子奉黃金百溢,前為聶政母壽。聶政驚怪其厚固謝嚴仲子。嚴仲子固進,而聶政謝曰:「臣幸有老母,家貧,客游以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養親。親供養備,不敢當仲子之賜。」嚴仲子辟人,因為聶政言曰:「臣有仇,而行游諸侯眾矣;然至齊,竊聞足下義甚高,故進百金者,將用為大人粗糲之費,得以交足下之驩,豈敢以有求望邪!」聶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養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嚴仲子固讓,聶政竟不肯受也。然嚴仲子卒備賓主之禮而去。

久之,聶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聶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嚴仲子乃諸侯之卿相也,不遠千里,枉車騎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淺鮮矣,未有大功可以稱者,而嚴仲子奉百金為親壽,我雖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賢者以感忿睚眥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而政獨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終,政將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陽,見嚴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許仲子者,徒以親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終。仲子所欲報仇者為誰?請得從事焉!」嚴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韓相俠累,俠累又韓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處兵衛甚設,臣欲使人刺之,終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棄,請益其車騎壯士可為足下輔翼者。」聶政曰:「韓之與衛,相去中間不甚遠,今殺人之相,相又國君之親,此其勢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無生得失,生得失則語泄,語泄是韓舉國而與仲子為讎,豈不殆哉!」遂謝車騎人徒,聶政乃辭獨行。

  杖劍至韓,韓相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衛侍者甚眾。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聶政大呼,所擊殺者數十人,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

  韓取聶政屍暴於市,購問莫知誰子。於是韓縣購之,有能言殺相俠累者予千金。久之莫知也。

政姊榮聞人有刺殺韓相者,賊不得,國不知其名姓,暴其屍而縣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與?嗟乎,嚴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韓,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屍哭極哀,曰:「是軹深井裡所謂聶政者也。」市行者諸眾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國相,王縣購其名姓千金,夫人不聞與?何敢來識之也?」榮應之曰:「聞之。然政所以蒙污辱自棄於市販之間者,為老母幸無恙,妾未嫁也。親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嚴仲子乃察舉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澤厚矣,可奈何!士固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絕從,妾其奈何畏歿身之誅,終滅賢弟之名!」大驚韓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晉、楚、齊、衛聞之,皆曰:「非獨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鄉使政誠知其姊無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難,必絕險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僇於韓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許嚴仲子也。嚴仲子亦可謂知人能得士矣!」


唐睿宗李旦是唐高宗和武后最小的兒子,對於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身為高宗與武則天的兒子似乎是一種悲哀,李弘憂死,李賢自殺,李顯被廢,李旦被迫讓位於自己的母親。然而,在讀唐代歷史的時候,我發現天家也未必毫無真情,只是隨著權欲的膨脹與誘惑,許多感情在後來變質了而已。

據《唐會要?卷七十三》記載,麟德元年,阿史徳上奏高宗皇帝,請求冊封親王「可汗」的稱號,阿史徳說:「單于,是天上之天」,高宗很開心地說:「朕的兒子也能和你一樣當天上之天嘛?」阿史徳連連稱是,極大滿足了唐高宗那顆愛子之心。身為至高無上的天子,李治願意把自己的小兒子稱為天上之天。

於是乎,高宗下詔封自己的小兒子李旭輪(也就是唐睿宗李旦小時候的名字)為單于大都護,之後改封為相王,按照唐朝的慣例,封王之後的皇子要去往自己的封地。年幼的小旭輪問自己的爸爸:「兒朝去暮歸得乎(我早上去晚上能回來嗎)?」高宗笑著說:「此去二千里,卒未得來。(離這裡二千里呢,回不來的)」,小旭輪不幹了,對自己的父親撒嬌:「不能去阿母!(我不能離開我娘啊)」,高宗和武后又怎麼捨得自己的小兒子去那麼遠的地方呢,也就不惜違例讓自己的愛子留在身邊了。

高宗皇帝是個涼薄之人,只要不是自己愛的女人及其生育的孩子,他幾乎是漠不關心,例如王皇后蕭淑妃以及其他庶出子女。但是,他對武后所生的孩子,卻是真切地如同尋常人家的父子親情,四個兒子都當過太子,女兒則是大唐最有權勢的公主,唐高宗對子女的寵愛完全可以稱得上一位慈父。而年幼的小旭輪,對父親撒嬌「不能去阿母」,想必此時的武后在孩子的心中是最值得眷戀的慈母吧。


世事難料啊,不知道當武則天逼迫小兒子讓位的時候,有沒有想起當年那個「不能去阿母」的小旭輪。

李唐皇室,從太宗到玄宗,都可謂是信奉著「子以母貴」,只要是自己心愛的女人生的孩子,無論如何悖逆都不忍心貶斥。太宗皇帝一生鐵血,少有人敢觸其逆鱗,卻對長孫皇后的三個嫡子格外憐愛,甚至在長子李承乾犯下謀逆大罪之後想盡辦法也要保住愛子的性命,對李泰和李治更是分外寵溺;高宗皇帝娶了武則天之後,除了與武后有子嗣,其他妃嬪再無所出,四子一女均被高宗視如珍寶;中宗與韋後患難夫妻,縱使安樂公主意圖謀求皇太女之位也依舊寵愛驕縱,最後被妻女毒死;玄宗皇帝更是為了武惠妃一天之內殺掉了三個兒子,一味寵愛武惠妃的孩子。

所以說,李家的男人,最是無情,卻又最是深情。對於不愛的人生的孩子,只有帝王冰冷的算計和謀略,對於鍾愛之人的孩子,卻是宛如天下最深情的慈父。

而唐高宗和武則天,則是帝王夫婦中唯一有「家庭」感覺的一對。他們最像如今現代社會的夫婦,相互支持,卻又在利益上有所保留;共同教育子女,只有武后的孩子享受到了李治的父愛;高宗除了武后,也幾乎沒有其他的女人。我想,他們之間是有愛情的,而他們的孩子,在年幼的時候,應該是飽受父母的關愛的,不用像那些母親失寵的皇子一樣,焦慮如何在父皇面前爭寵。因為他們的父皇眼中,只有他們和他們的母后。這樣的童年,在帝王之家中,實屬幸運。

至於後來的猜疑流放,那就是他們的父皇死去之後的事情了,至尊之位的誘惑實在太大了,親情與帝位之間,他們的母后終究是選擇了後者。並非是武則天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是,胸懷天下的一代女皇,優先考慮的是自己的江山,這也是帝王的正常選擇。此後他們的命運進入了戰戰兢兢的暗夜。或許可以稱為「沒爹的孩子像根草吧」。李治若是多活些年,他們一定還是無憂無慮的太子、親王。

麟德元年正月十六日,敕改單于大都護府官秩,同五大都督。初,阿史德奏,望冊親王為可汗。德曰:「單于者。天上之天。」上曰:「朕兒與卿為天上之天可乎?」德曰:「死生足矣。」遂立單于大都護府,以殷王為都護。令與王造宅。
……
【乾封二年,殷王改封相王,令發向單于。王奏曰:「兒朝去暮歸得乎?」上曰:「去此二千里。卒未得來。」王曰:「不能去阿母!」】
於是乎【矜其小。竟不遣之。】


推薦閱讀: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世界歷史 | 歷史事件 | 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