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類星體都存在於遠處?

類星體從發現時很突出的特徵就是紅移很大,後來發現的類星體的紅移就越來越高。紅移大的意思就是離我們很遠,時間上比我們現在早得多。
現在類星體的性質公認的是屬於一種活動星系。那麼為什麼這種星系現在以及在我們的近處很少了呢?
活動星系在宇宙及星系演化中只是早期的一種現象嗎?
還是說,現在的或者說近處的星系在某種情況下也會再次出現活動成為類星體一樣的?


瀉藥。
不是學天文專業的,但是既然邀請了我我就盡我所能答一下吧。

類星體,又稱為似星體、魁霎或類星射電源,是一類離地球最遠、能量最高的活動星系核。
絕大多數類星體都有非常大的紅移值(用Z表示)。類星體3C273(QSO1227+02)的Z=0.158,遠遠超過了一般恆星的紅移值。有不少類星體的紅移值超過了1,有的甚至達到4以上,至今發現的最遠的類星體為ULAS J1120+0641,其紅移達到7.1。根據哈勃定律,它們的距離遠在幾億到上百億光年之外。
由類星體具有較大的紅移值,距離很遙遠這一事實可以推想,我們所看到的類星體實際上是它們許多年以前的樣子,而類星體本身很可能是星系演化早期普遍經歷的一個階段。隨著星系核心附近「燃料」逐漸耗盡,類星體將會演化成普通的旋渦星系和橢圓星系。

以上幾段文字引自https://zh.wikipedia.org/zh-cn/%E7%B1%BB%E6%98%9F%E4%BD%93。
講講自己的想法吧。首先,我們不能斷定今天的宇宙不存在類星體,因為今天的宇宙比幾億年甚至幾十億年前大了不少,空間密度較低,能量密度也較低,所以即使類星體存在其分布也會很稀疏,也許剛好只是在銀河系附近幾千萬光年範圍內最近幾千萬年都不存在類星體呢對吧……
而且根據人擇原理,要是離咱們只有幾十萬光年、幾百萬光年的地方擱個類星體在那,那還有咱們的誕生么……那麼大一坨γ射線,就算有人類也玩完兒了……
———————————————————————————————————————————
評論中提到「漢妮天體」,我開始直接在谷歌上搜中文沒搜到靠譜的鏈接,然後發現百度百科提到了「IC 2497」這個星系,於是機智的我就搜索了這個星系,果不其然,谷歌給出的第三條結果就是Hanny"s Voorwerp,點進去我一掃左邊欄,看到了「中文」二字。哈哈,機智的我終於找到了維基百科中文條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3%88%E5%B0%BC%E5%A4%A9%E4%BD%93,點進去一看——
卧槽敢情這玩意叫哈尼天體啊
哈尼不是honey的音譯嗎卧槽

哈尼天體(荷蘭語:Hanny"s Voorwerp)於2007年由荷蘭教師哈尼·馮·阿科爾(Hanny van Arkel)在星系動物園項目中被發現。它是位於小獅座的旋渦星系IC 2497附近一團發出綠色光的物質,其長度達30萬光年。

哈尼天體的成因目前還未知。一種假說認為這是大約10萬年前IC 2497核心區域形成的類星體發出的強烈光束照亮一團氣體雲所形成 ,不過由於這顆類星體在20萬年前變暗,因而已無法被觀察到。

另一種假說則認為上述類星體的瞬變現象(transient phenomenon)導致我們無法發現哈尼天體的光源,哈尼天體與IC 2497中類星體間數萬光年的距離使哈尼天體的回光(light echo)現象與星系本身間產生了時間延遲。

2010年6月,歐洲甚長基線干涉儀網(European VLBI Network)與英國的多天線無線相聯干涉儀網(MERLIN)提出了另外一個相關假說。他們認為有兩個光源,分別是IC 2497核心的大質量黑洞,以及黑洞產生的能量噴流與IC 2497附近氣體間的相互作用產生的光線。

附上維基百科插圖一張……
嗯,其實我並不是很懂這個問題,我只是維基百科的搬運工……


謝邀,而且邀對了,我跟的導師是做AGN的,然而這跟我會不會沒什麼關係(?_?)

AGN,即Active Galactic Nuclei,活動星系核,從目前的廣義模型,類星體是AGN的一種,因其射電波段的輻射過於強烈而從恆星中區別出來。

換句話說,類星體是一種結構還不明顯的,距離遙遠的,活動強烈的星系的核心部分。
因為沒有具體結構且距離足夠遠,在一開始用光學手段觀測時沒法將其和前景恆星區別開,所以稱為類星體(quasi-stellar objects,從名字也能看出來),也就是用這兩條性質下了定義。
後來通過其他波段,首先是射電波段,觀測到這一類天體具有強烈的射電輻射,才區別開。實際上,一開始發現的這一類類星體,在全波段上都有相對較連續的強輻射,這是由其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SMBH)的吸積作用產生的。

好像扯遠了,現在對AGN的模型好像大致是多數AGN是星系演化的早期形式,等到後期星系整體開始趨於穩定,SMBH的活動變得緩和,星系開始演化出結構之後,所謂「類星體」,也就自然消亡了。

以上多半是個人YY,如有錯誤還請指正和包涵_(:3」∠)_


上面的理由都是對的,個人觀點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越遠樣本量越大(和距離平方成正比,假設星系均勻分布)


類星體屬於活動星系核的一種,還有其他好多種活動星系核,比如Seyfert galaxies、BL Lac Objects,等。而由於歷史原因,早期發現的類星體都是高紅移,以至於現在知道這些都是活動星系核之後,仍用這樣的分類定義。

所以,這其實是個定義的原因。類星體的定義是具有非常大的紅移,光度很高,光譜中有發射線,可見光波段為冪律譜,多數有X射線輻射,少部分具有很強的射電輻射。符合同樣情況但紅移不大的活動星系核,會被分類成別的。


不知道是不是類星體是宇宙早期的一些天體系統。正因為距離我們很遙遠,所以那裡的景象對我們來說才是宇宙早期的情景,才能觀測到類星體。

我搜這個問題是因為有個疑問:假設距離我們100億光年外有一個星球有外星生命,他們朝我們這個方向看,看到的是100億年以前的情景,是否對於他們來說,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也可能有類星體這種東西?


怎麼這麼多跑題的?每個人都在解釋「什麼是類星體」「類星體有什麼類型」「類星體有哪些例子」。。。也是醉了,題主問的是「為何近距離沒有類星體」

不得不強答一句:

如果離地球很近,比如只有幾光年這種,由於它強大的輻射,地球人類卒,因此也沒人能問出這種問題了。。。


類星體的本質是黑洞啊,離地球太近還會有我們可愛的藍球球么


1,因為類星體是非常暴虐的,前面已經有人闡述過了,就不重複了,如果類星體在地球附近,地球上就不會有高級生命形態,甚至不會有生命,因為還沒來的及進化出智慧或產生生命,就會被類星體的射線幹掉。也就不會有人在知乎上提出這個問題了。
2,地球離類星體這麼遠是一種幸運,同時也是因為類星體數量很少,宇宙又這麼大,所以很遠距離才有一個。


類星體,不是存在於遠處,而是存在於過去。宇宙宏觀的距離不是一個空間概念,而是時空的概念。觀《旅行到宇宙邊緣》的感慨。


可能幾十億年前生活在某個還未成型的類星體附近的生命也發出過題主這樣的疑問


因為離我們較近的活動星系核我們可以分辨出它是一個星系,所以被稱為賽佛特星系


因為我們現在看到的類星體都是宇宙誕生之初的產物啊。


Marked
will give my answer later


類星體是星系的前身而我們活在星系當中當然就在很遠了


其實也不算太遠!比如我看一本書,上面好像說三角座星系(距離我們相對比較近的幾乎可以用眼睛看到的星系,本性系群第三大星系,僅次於仙女座和銀河系)很多特徵,顯示以前他可能是一個類星體(現在其核心黑洞可能沒有足夠的食物而休眠了)。另外本超星系群的核心M87,也被稱作室女座星系,感覺其活動程度也非常大,也有些類似

類星體的核心,也就是超大質量黑洞,需要有大量的食物,所以在以前宇宙比較小,各星系距離比較近的時候,可以由星系碰撞而提供。當各個星系離開的比較遠了,自然就沒有足夠的提供者了,所以類星體現象也就消失了,而其中的黑洞,休眠了。

不過如果再有星系碰撞能給黑洞核心提供足夠食物的話,那麼他們還會爆發(當然食物的位置要正好能讓黑洞吃到)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天上的星星除了月球外,肉眼看大小都差不多?而不是看起來有大有小地分布在夜空?
在火星上打高爾夫會是什麼樣子?
假設地球有兩三個總質量較小的小月球會怎麼樣?
穿太空服在月球上走得快還是地球上走得快?
從太陽系中的行星看,岩質行星尺寸都比較小,氣態行星尺寸都比較大,是否說明岩質行星不能很大呢?

TAG:天體物理學 | 星系 | 射電天文學 | 類星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