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天上的星星除了月球外,肉眼看大小都差不多?而不是看起來有大有小地分布在夜空?
比如我把月球比做一個蘋果,那麼所有的星星都是芝麻,芝麻有大小,但終究是芝麻。為什麼沒有開心果,瓜子,核桃,大棗,桃子,等這些大小的天體在夜空中呢
--------------------
有很多答案其實與我問的初衷是不符的,這裡其實不是關注近大遠小的問題,如果說大部分星星都太遠了所以看上去小,這個答案的意義就不大了。
我想問的是為什麼天上的星星都距離我們那麼遠同時還不是特別的大,如果距離遠並且足夠大,或者體積一般但距離我們近一些,那麼我們看上去也會很大,為什麼沒有這樣的恆星呢?
注意到題主修正了問題。原本的重點在於「為什麼看起來都是一樣的小」,修正後,我感覺問題的重點變成了「為什麼其他星星都那麼遠」。
假如其他星星並不都那麼遠,而是有一些星星處在恰當的距離,以至於看上去比太陽、月球小,而又具有人眼可分辨的擴展結構呢?
根據原答案里的估算,對於一個類太陽的恆星來說,至少要從動輒幾個pc的距離,拉近到太陽系以內,拉近到距離地球32個天文單位。太陽系內的天體運動本來可以近似為受到微擾的兩體運動,這樣一來,恐怕是要變成三體星系了……
所以,我的想法是,這是個選擇效應。能問出這樣的問題,至少得處在一個宜居環境中吧。
以下是9月24日前的原始答案。
我來給狐狸老師 @狐狸先生 狗尾續貂(狐狸和貂算不算近親!?):
其它不重複了,專門解釋為什麼其他星星肉眼看大小都差不多。
人眼大概相當於毫米口徑的望遠鏡(可惜雙眼之間不能形成光干涉),對500nm波長附近可見光的角解析度大約就是角分(一度的六十分之一)量級(詳見:Resolution of human eye)。
一角分是什麼概念?以太陽的直徑( ),如果距離裸眼觀察者超過32天文單位(日地之間的距離),那麼觀察者的裸眼就無法分辨了。這個距離(32天文單位)從地球出發,連旅行者1號都追不上,別說到達太陽系外的其他恆星了。
所以,對於人眼來說,出了太陽以外,所有恆星都是無法分辨的。
無法分辨的目標,可以近似為一個只有位置和亮度而沒有形狀及大小信息的點。而這樣一個點,經光學系統所成的圖像,就是這個光學系統的點擴散函數。光學系統的質量如果足夠好,點擴散函數經採樣(比如各種感測器,以及視網膜)後就應該是一致的(僅亮度不同)。
圖為Airy disk(艾里斑),可以作為理想光學系統的衍射極限點擴散函數。光學系統的解析度實際上就是艾里斑中心最亮的位置與第一道暗條紋之間的距離(當然也可以有其他量度,取決於如何定義「分辨」)。
人眼的焦距大約是2厘米,分辨能力是1角分的話,上面提到的距離大約就是6微米。也就是說,所有星星,都在視網膜上留下一個6微米寬度的亮斑。
天上的星星在人眼視網膜上留下同樣尺寸的亮斑,所以它們看上去一樣大。
這說明眼睛沒毛病。
謝邀,
首先,天上除了月亮,太陽也是一個蘋果,所以應該是2個蘋果,和很多的芝麻。
天體看起來的大小由兩個要素決定,天體本身的大小,和天體到我們的距離。大致上,天體的直徑除以天體的距離,就等於天體在視野中佔據的角度(單位是弧度 rad ,乘以57轉化為度 degree)。我們可以把這種視覺觀察上天體的尺度,叫做天體的角直徑。
太陽的半徑是地球的109倍,距離地球1.5億公里(定義為一個天文單位)。我們可以計算得出,太陽在天空中的張角是0.5 degree。月球的直徑是大致是太陽的1/400,地月距離又恰好是是日地距離的大約1/400,所以月球看起來和太陽差不多大。這很可能只是一個巧合。
作為比較,我們把手臂伸直,食指擋住的角度大概是1 degree. 視力正常的人,可以清楚分辨手指上的細紋。理論上,肉眼的分辨極限是手指擋住的區域的六十分之一。 但是,夜空中的天體往往相對背景,很亮,周圍又沒有參照物。所以視覺觀感上,即使天體角直徑有月亮的十分之一,我們也會覺得它不過是一個點而已。
伸直手臂,手指對應的角度大小。
http://astronomer.wpengine.netdna-cdn.com/wp-content/uploads/2009/04/Sky_Angles.jpg
下面需要考慮,為什麼其他的星星都差不多大呢?因為它們要麼太遠,要麼太小。距離地球最近的金星,大小和地球類似,有4個月球大,但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也要比月亮遠一百多倍。所以金星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看起來也只有月球的1/30. 火星,只有地球一半大,卻比金星還要遠一點。木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但是它直徑只有太陽1/10,卻比太陽距離地球還要遠上四倍。所以看上去也小的很了。
那麼太陽系外的恆星呢?距離太陽最近的比鄰星,距離地球有265600倍日地距離,可是大小還不如太陽。其他恆星就更遠了。銀河系中目前發現的質量最大的恆星是太陽質量的300多倍。這顆恆星如果在比鄰星的位置,亮度和月亮相媲美,但是它的直徑只是太陽幾十倍,所以在 夜空中的大小還是像芝麻一樣。為什麼宇宙中不存在超級巨大的恆星?而恆星的質量越大,壽命就越短。質量特別巨大的恆星大多已經死忘,今天銀河系裡大多數的恆星和太陽差不多,甚至更小些。
但恆星的體積在一生中不是恆定的。恆星演化晚期,體積會變得非常大。銀河系中發現的體積最大的恆星(UY Scuti - Wikipedia),直徑是太陽的1700多倍。它是一顆10個太陽質量左右的恆星演化到晚期紅超巨星狀態。它不會在這種狀態停留太久,就會走向最終的墳墓。然而, 即使UY Scuti處在比鄰星的位置,它也仍然是一個發出強光的芝麻。不過,我們最好還是不要距離這種死亡前的恆星太近,否則它死亡時的爆發會把地球上的生命也帶入地獄。
綜上,我們知道,之所以天上的星星肉眼看起來大小都差不多,是因為大多數的星星的角直徑都小於人類肉眼的分辨能力。
不過,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考慮,是否有可能有另一個世界的生命,它們頭頂上有很多的蘋果大小的天體呢?
我們知道在太陽系內,木星的衛星有很多,而且木衛一到木衛四,大小都有幾千公里,距離木星表面也不遠。所以,如果我們在木星周圍建造一個空間站,我們是可能看到4個從蘋果到棗子那麼大的明亮天體的。當然,這四個天體並不總是同時出現在天空。
但是,在太陽系內,像木星這類巨大的氣態行星,總是擁有很多的衛星。但是這些氣態行星表面重力太強,卻不適宜生命繁衍。像地球這樣的類地行星所擁有的衛星數量都很少。衛星最多的火星也只有2個衛星。這種差別和行星的形成機制有關。以此推斷,即使在其他和太陽類似的恆星系有生命存在,如果它們是生存在類地行星上的,也很難看在天空中到多個大星球。
在木星的某個衛星上,夜空的假想圖。? Lynette Cook (Artwork from Extrasolar Planets - Collection II, used with permission) View of Gliese 876 and one of its Jupiter-class planets from a rocky moon, as imagined by Cook
但是,近年來人們發現,在有的超冷矮星這類非常暗弱的恆星周圍。可能密集排列著很多地球大小的行星。比如去年非常火的trappist-1超冷矮星,周圍就有7顆行星,6顆大小都和地球尺寸相差不多。這些行星的軌道相距近的只有幾十萬公里。所以,如果站在其中中間的一顆行星上。有可能會有機會同時再天上看到好幾顆明亮的和天體。
NASA/JPL-Caltech
那麼是否在有的世界中,可能在天空中看到好多顆恆星呢?在銀河系裡,恆星最密集的地方可能是球狀星團的中心。在球狀星團中心,恆星的平均距離可能只有一百天文單位。這些恆星大多數看起來還是不會太大,但是它們的亮度卻可以超過月亮。如果在球狀星團中心有生命存在,那麼它們的夜空會無比璀璨。但是球狀星團中的恆星運動非常複雜,會彼此頻繁的近距離相遇。如果一顆行星圍繞恆星運動,它很容易在這種頻繁的恆星會面中被引力作用拋飛。很難想像,這種地方會演化出生命。
武仙座M92 球狀星團。讀者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地球在星團中心,夜空將多麼璀璨。Daniel Bramich (ING) and Nik Szymanek. - http://www.ing.iac.es/PR/science/high.html
最後,夜空中的天體除了衛星,行星,恆星以外。還有銀河系外的天體,比如其他星系。這些銀河系外的星系,可以匯聚上百億,上千億的恆星。有些近鄰星系在夜空中其實也很大。 比如在南半球夜空中可以看到的大小麥哲倫雲,都要比月球看起來大得多。北半球可以看到的M31仙女座大星系,M33三角座星系也都要比月亮的角直徑大,但是肉眼只是勉強能看到。
===================================================================
關於更多天文和宇宙的事情,歡迎閱讀我的著作
我的作品《漫步到宇宙盡頭》
漫步到宇宙盡頭 (豆瓣)
漫步到宇宙盡頭(紙書電子版)
上圖中我圈出來的部分是著名的仙女座星系,肉眼看的話比照片暗很多,跟其他星星一樣是個小亮點。
但其實這只是它中心最亮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看起來它是這樣的
而實際上應該是這樣的
其他部分太暗了,就融入到天空背景當中了。
它的實際目視大小,在地球上看大概有月球的六倍左右。比如這樣
或是這樣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比如大小麥哲倫星雲
圖片作者是「阿五在路上」。
還有獵戶附近那一堆亂七八糟的大星雲
其實都很大。以上所有照片都來自網路。
你在天衛六上看,接近半個天空都要被天王星佔據。
還是因為地球附近太空了的緣故。
很遠的星系亮度不夠,沒法完全看到。只能看到亮的核心、恆星。這些如果夠亮,達得到引起視覺的閾值,因為衍射極限的存在,那麼在你視網膜上形成的光斑都差不多大,只是有亮有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它實際上是一個波動光學現象,星光進入眼睛時發生的衍射導致了這個結果。
經典電磁理論中光是一種電磁波,和其它的波一樣,它具有衍射現象。如下圖,左邊的平面波經過狹縫後,繞開狹縫邊緣,成為一個發散的波。
所有的波都有衍射現象,比如聲波,水波等。衍射可以讓波繞開障礙物,所以我們才能隔著牆聽到聲音。在狹縫、小孔、障礙物的尺度和波長相近時,衍射效應最為顯著,因此,由於光的波長太短,光的衍射在生活中並不常見,不過聲波、水波等的衍射是經常能見到的。
(若以下公式有看不懂的地方,可以直接跳到結論)
人的瞳孔可以看作一個圓孔,光波通過圓孔在後方形成的衍射波可以用Fresnel-Kirchhoff公式計算(這裡的是傍軸條件下的簡化版本):
其中面積分的範圍是整個小孔, 點是圓孔後方空間中一點, 點是小孔面上的點, 是光的波長。假設小孔半徑為 ,入射光波為振幅為 的平面光波(對於遙遠的星體,這是很好的近似),如果在小孔後方放一個屏,這個積分在屏上的結果為:
其中 是屏上的點到小孔中心連線與屏的中心到小孔中心連線(顯然系統關於該線對稱)的夾角, 是一階Bessel函數,振幅模長平方就得到了屏上的光強隨 的分布:
其中 是 處的光強,這個函數作圖大致為:
可以看到,平面光波經過圓孔衍射後,形成中間一個亮斑(稱為Airy斑),周圍還有一圈一圈相對比較暗的亮環,實際觀察到的圖案如下圖:
Airy斑的半徑就是它和第一圈亮環之間的暗環的半徑,可以用Bessel函數零點的性質估計,其半徑約為:
其中 是屏到小孔的距離。所以,平行光通過一個小孔後,由於衍射會在後面的屏幕上形成一個亮斑,這個亮斑的大小隻取決於光的波長,小孔半徑和屏到小孔距離。
現在假設遠處有一個星體,在地球上看,它的發光面應該是一個盤面,即一個布滿點光源的圓形,每個點光源發出的光到達眼睛時已經近似為平行光,所以每個點光源的光在經過瞳孔後發生衍射,在視網膜上形成Airy斑,顯然,如果這些Airy斑大部分重疊在一起,它們將看起來像是同一個點光源發出的光所形成的。那麼可以分辨的兩個點光源至少相距要有多遠呢?有一個標準叫Rayleigh判據:如果兩個Airy斑中心的距離小於Airy斑的半徑,則無法分辨它們,設 是瞳孔到點光源的距離,由相似三角形的知識,這要求兩個點光源之間的距離至少為:
這個距離有多大呢?可見光波長的量級約為幾百納米,瞳孔半徑約為幾毫米。以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比鄰星為例,其距離我們大約為4光年,計算出的 達到了10億千米,遠遠大於比鄰星的直徑(約20萬千米),所以比鄰星上任何兩個發光的點,我們都無法將它們分辨開。雖然有一些大小遠超過比鄰星的恆星,但是它們距離我們往往更加遙遠(如仙王座RW的半徑大約是比鄰星的一萬倍,但是離我們的距離也達到了一萬光年以上)。所以任何星星在我們眼中都無法和單純的點光源區分開,自然也就不可能比較誰大誰小了。
雖然沒有那麼大的恆星,但一些星雲的大小還是足以讓我們分辨,如最著名的獵戶座大星雲M42(如圖),在良好的觀測條件下肉眼就可以觀察。
另外,對於太陽系內的一些行星(如金星,木星等),其實有時候是可以看出大小的,只是需要非常好的視力。
參考文獻:
吳強. 光學[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6. 111-114.
(本文所有照片均來自Wikipedia)
如果人眼的解析度更好一點的話,夜空就完全不一樣了,你會看到一堆點裡小的和點差不多的圓在運動。點是恆星,圓是行星
在地球上已經發現出來了碳基文明的前提下,太陽系周邊不太可能有地球人也不希望有活著的大型恆星甚至是巨無霸恆星,巨無霸恆星生命短,死時候還要搞大爆發,活著時候也會拋灑各種粒子流,對地球生命來說這種能夠看起來是圓的恆星絕對是個災難∠( ? 」∠)_
如果地球發展出來的是變形金剛那一類生命,這種看起來是圓的星球也不見得是好事∠( ? 」∠)_
對了,他們看起來是像素點主要是因為和距離比起來,半徑基本上可以忽略了。在光年尺度上,就算是天文單位(也就是地球太陽距離)的半徑也是不算啥的。然而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目前已知)的有4.2光年
9因為你看到的根本不是星星的輪廓,而是它的光。
以大部分星星離你的距離,星星形狀那個點是小到你根本不可能看見的。你之所以還是看見了,是因為它太亮了,以至於發出的光天文級別的距離中 ,經過衍射擴散之後,你依然看見了只是亮度大大降低。 你實際上看到的應該是一個中心最亮,向外圍越來越暗的亮度漸變光斑。
舉個典型的例子,室女座α星(角宿一),其實是個雙星系統,而且已經是肉眼可見的星星中離太陽系最近的雙星了。 然而在你看來他依然是一個光點,即使其實它是兩顆星星在繞著轉。
用題主的說法來說,你看到的是幾百米外的發著亮光的芝麻,開心果,核桃。而他們因為離得遠看起來是一個亮點而已。
因為我們在太陽系裡啊~
太陽作為太陽系唯一的恆星,距離地球非常近(1.44億公里,八光分)。而作為太陽系唯一的主宰,它的疆域有多大呢?太陽系半徑(到奧爾特雲)是一光年左右,9.46萬億公里,日地距離的八萬倍。在如此大的範圍內,只有太陽一個大型天體,而在太陽系外,恆星想要看起來達到太陽的大小,半徑至少得是太陽的八萬倍,一來這麼大的恆星是在太少見,二來它也不可能緊貼著太陽系啊,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也要4個光年呢。實際上太陽周邊還是以與太陽差不多大小的恆星為主,所以~距離地球是太陽的十萬倍起的其他恆星們,只能有太陽看起來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以下的大小,而不可能是五分之一十分之一,也就是什麼開心果和葡萄大小。事實上要不是恆星們光芒燦爛,僅靠半徑大小的輪廓你是根本看不到的……
因為他們都遠的忽略大小了吧,我猜的!就像我看視力表下面幾行,管你是第幾行,管你開口朝哪裡,對我而言都是一團……
倖存者偏差吧。
不然地球就被它的引力捕獲了。說的好,但是鴿子為什麼這麼大呢?
都太遠了,就沒近到那種程度的
這個問題我感覺可以不涉及原理就能解答,晚上能看到星星的大小與數量重點不在於它存在的數量有多少,而是在於人眼能看到的有多少。因為距離都太遠,剛剛好人眼能接收到光線的都看到了,離地球近,體積大反光又強的除了月球就沒有了......
你隨便找個專業些的天文台 用專業的天文望遠鏡觀測一下就不會提出這個問題了
你將一台貨車和一台摩托車放在三十公里外,假如你肉眼能看到的話,貨車和摩托車的size是差不多大的。
大小雖然有區別,但是對比於幾光年的距離,實際上差距不大。好好研究,又一個科學家要誕生了
我只知道,能給我看到的這些?芝麻?,都是發光體。
怎麼會沒有看起來很大的恆星呢?太陽就是啊。
感覺你會有這種困惑是因為不了解光年是這樣的概念。
其他恆星太遠,太陽系內的行星又太小,能實現樓主所說的天體只能是衛星,而地球的衛星就這麼一個。
一句話,你看到大的,離得近,你看的小的離的遠。超出太陽系了。哈哈
推薦閱讀:
※假設地球有兩三個總質量較小的小月球會怎麼樣?
※穿太空服在月球上走得快還是地球上走得快?
※從太陽系中的行星看,岩質行星尺寸都比較小,氣態行星尺寸都比較大,是否說明岩質行星不能很大呢?
※NASA說大約37.5億年之後銀河系就會和仙女系大碰撞,最後融合,請問碰撞最先會發生什麼?過程呢?